阿彌陀佛。如果我的行善引發他人更大的貪心,是否該停止這種善行?
01-08
舉例子:
1.我看到有人在路邊坐著,乞討,我給他一枚錢。他更加貪婪。將乞討變為職業。2.我家裡做飯菜總是多了,每餐都有一點點的剩餘,於是送給鄰居,他家有一隻狗狗,可以吃掉的。後來,鄰居養了兩隻狗,每天找我要給狗狗吃的飯菜。我給了。後來他養了三隻狗,每頓飯都來找我要飯菜,還總說,不夠再加點。乃至於哪一天我這裡沒有剩餘的飯菜,他就拿走我家饅頭餅乾罐頭。3.我看到同學不會做作業,我就主動給他講解一下,他就會做了。後來,他每天都讓我講解,我真的講解的時候他就去玩筆,玩遊戲。不聽。然後我講完了,他說,我還是不懂,你直接替我填答案就行了。
請用佛法來解釋。不要用世間人的說法。要用佛法說。,
維摩詰居士說:"無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俗語說:好心辦壞事;慣子如殺子,溺愛出逆子等等,和題主所舉事例都在講同一件事,那就是智慧不足時,世俗的慈悲心是有缺陷的。世俗的善與惡,於佛法而言只是方便法,究竟的慈悲心是要助人解脫愛見和煩惱。
佛修者的悲心,要立足於六道輪迴都是苦,真正的離苦得樂是脫離輪迴,成為另一種形式的存在。所以佛法都提倡「法施」,就是教人佛法。而修菩薩道的佛修,修的就是所有和自己有關的「有情眾生」都成佛。題主所提的幾種布施,都只能解一時之困,不能了輪迴之苦,佛教雖然認為這些也是好的,但終究沒有「法布施」好。
除了法「法布施」之外的布施,得到的至多都是世俗的福報,對佛修而言,並沒有太多的好處,畢竟對佛修者來說,世俗的一切,終將全部拋棄。
單論世俗福報而言,布施的目的,其實也是有私心的,這私心就是:我現在給你好處,幫助你,是希望和你結個善緣,以後,無論是在今世還是來世,希望這個善緣起效,對我有好處。所以,要得到世俗的福報,就要得到被布施者的感謝,無論這感謝是現在還是將來,是今世還是來世,而最好的福報,是助眾生修佛、成佛從而幫助自己成佛。佛修者說供養僧侶能得到很大的福報,也是因為僧侶是專業修佛和傳授佛法的,供養僧侶能直接幫助僧侶修佛並間接幫助眾生成佛。所以,教師對學生嚴加要求,使學生能夠在將來學有所成,即使學生在當時有所怨恨,但終究會得到福報;家長對子女嬌寵有加,即使子女當時對你很親密,但得到的很可能是惡報。針對題主所提案例一,對乞討者,如果慈悲心自然發生,要做的並不是給錢,而是了解其乞討的原因,被脅迫者要使其脫離控制者,有工作能力者要為其找適合的工作,殘障沒有工作能力者要為其聯繫保障機構……。更進一步,如果自己有能力,要出錢出力建立基金或救助組織來進行甄別救助。再進一步,要改變整個社會,使這世界人人有房住、有衣穿、有飯吃,使世人都能有尊嚴地活著。對修菩薩道者而言,更要使佛法大盛,使人人都能得到佛法,人人,甚致眾生都能修鍊成佛。給錢易,助人成佛難,修菩薩道者不要舍難求易。佛法是個靈活的東西,對不同階段的修行者,有不同的要求,這點從戒律就可以看到。三皈依就是佛弟子了,進一步還可以從一條戒律逐漸乃至受持五戒,再進步八關齋戒,再進步,沙彌戒,再進步比丘(尼)戒,如果有大乘的信願還可以去持守菩薩戒,你看並不是簡單的一刀切的規定佛弟子「應該」怎麼做就了事。在具體你這件事上。在你沒有能力準確的觀察細微的因果的時候,做就是,起碼串習了你的意業上的善念,至於結果,當發現確實不是善,停止就是。當然,在這個基礎上,如果你逐漸生起了菩提心,應該積極努力的增長自己觀察了解並且有效的度化眾生的能力,很多事確實現在的自己無能為力,但是不應該永遠無能為力,更不應放任自己的無能為力。但是,這是基於你真的發起了菩提心的基礎上,如果你還是個初學者,沒有真實發起菩提心,這麼想這麼做可能效果反倒適得其反,徒增煩惱。
就第一個問題,引用宗薩仁波切的一個回答吧。希望對你有幫助。
問:我有時在街上給路邊的乞丐一些硬幣。朋友說你要有選擇地給他們,因為大部分是騙子,我還是給他們硬幣。我想如果懷疑他們是騙子,會削弱我的慈悲心,我想問你:第一個,我給乞丐錢是在助長有些騙子嗎?我是在造惡業嗎?第二個,我是不是因為怕失去了所謂的慈悲心才這樣做的,我沒有真正的慈悲心嗎?
宗薩仁波切答:首先,我們只能儘力而為。究竟誰是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誰又是否為假乞丐,這真的很難判斷。而且老實說,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所給與的這些幫助,是否真的幫了對方或其實傷害了他們。我們也不知道應該要拿一塊人民幣給路邊的乞丐,尤其是那些小孩們,或是給他們好好上一課。我們有什麼資格去做這樣的裁判呢?所以,對我和你這樣的人來說,最好的修行就是培養良善的動機,真正地發心。
你修你的布施。他修他的貪。各種各的因,不相干。
①濟人應濟急時無。②送人一斗米是恩,送人一擔米是怨。
相由心生,心轉了,境界也就轉了,正所謂心存是非見,而見是非相。蘇東坡看佛印像坨屎,佛印看蘇東坡像佛的故事我就不再說了。題主說的幾個例子都是布施,正因為心裡存著了「我行善會引發別人的貪心」、「別人那種舉動是不勞而獲的貪心」此類先入為主的念頭,所以即便題主行了布施,緣起也不好,也不能獲得最大的利益。
假如換一種角度呢?
請問是誰成就了你的布施呢?佛法教導我們把每個眾生當做菩薩來看待,題主問題中的乞丐、狗、同學,正是成就了你布施財物、飯菜、知識的菩薩,而你是在供養菩薩啊!供養菩薩是怎樣一種心呢?會更歡喜,更恭敬,不是么?你看,同樣是布施,不同的心,便有不同的結果,前者即便行了布施,卻令自己非常煩惱;而後者呢?如果你能以後者,歡喜,恭敬的心去布施,不會再有煩惱,緣起也非常好,能獲大利益。善與惡都有一個限度,過度或不當的"善"反而成人之惡。
布施不是交換,布施是無條件的真心。
1 你給路邊人錢是你自願的,你不給也不見得能阻止他的貪婪,他所謂貪婪的心不是由你引發的,他將乞討變為職業也不是你的錯,你跟他的關聯度很低。2.他拿你家饅頭餅乾罐頭你不會說啊?布施不是一味的遷就
3 你主動幫別人講題是正確的,幫助別人。他跟你說讓你填答案的時候你果斷拒絕,告訴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布施不是交換,不是通過犧牲自己來獲得所謂佛法上的利益,這種思維是錯誤的。佛法是普通的日常生活的,不是出世的。最關鍵是要用心去理解。行善可不是什麼簡單的事情。自己行了善還讓他人能夠傳承下去。那才是真正的大利益。看樓主你在哪個檔次了。
說了一堆,都是你的「貪心」重,還怪別人。看好自己的內心和行為,別總挑別人刺。
大乘理趣六度波羅蜜多經 布施講的很詳細,小施,大施,義施,《地藏經》布施功德緣品,貧苦人也是殊勝的福田。知道而不做,之後念迴向的時候,「盡虛空,遍法界眾生」的時候,心裡不咯噔一下嗎?
無智精勤屬徒勞,愚苦終不得解脫。智信不愚信。智善不愚善。智行不愚行。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一念恭敬,即趣菩提。不住聲色,而行布施。能舍法財,至於無畏。不求利養,驅貪嗔痴。人自發願,各了因果。
推薦閱讀:
※趙州從諗禪師的偈語「吃茶去」,到底有什麼禪意?
※學密成就難還是參禪?
※佛教中有沒有不需要師承就可以點亮的技能?
※佛法中的阿賴耶識依託於物質存在嗎?
※前五識的疏所緣緣就是指種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