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家都要上大學找工作,而不太喜歡開計程車、開小店、開飯館、擺街邊早餐小吃攤等「短平快」項目?

開計程車,開小店,開飯館,甚至是擺攤賣早餐小吃,現在普遍掙得錢都比一般上班族甚至基層公務員要多的多,可是為什麼許多家長不願意讓孩子從事這些行業,而是必須要上大學,找工作呢? 現在上了大學,大部分人還是掙得比不上我所說的計程車等崗位,相信家長也知道這些,為什麼不鼓勵孩子做這些小生意呢,這些來錢快啊,並且時間成本很小吧


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來。

我們這些上學上舒服了的人,根本無法真正體會到終日奔波在外的那些計程車師傅,早飯攤點,飲食小店店主有多辛苦。

我所在工作場所的附近有一條小路,因為一條路上都是早點攤與小飯館,因此它被我們戲稱為「美食街」。在那條路上來往久了,只要稍加註意就會發現,那些小店大多數不是一成不換的,它們的流動性相當高。一兩個月前是一個店主,一段時間後店鋪就盤給另一個人了,許多人根本還沒等到站住腳,就因經濟或其他原因停手不做了。

前幾天在一個從河南來的夫妻店主開的小店裡吃他們做的地方小吃,順便聊了幾句。聽店主說,他們每天起來熬粥的時間大概是凌晨三點,五六點左右的時候熬好,開門出攤。因為不只賣一種粥,還要兼顧其他早點,包子,面點等等,由兩個人來做的情況其實是相當累的。我沒有問他們可以「下班」休息的時間,但注意到小店從早上到傍晚總是開著門,因此猜他們至少要等到晚飯後才能收攤回家。這類有簡單門頭的小店鋪,因為店面租金也都是費用,因此店主們便捨不得多浪費一點時間,盡量在多一點的時間都開著門,免得常來的顧客轉到了別家店鋪,久了自己被市場淘汰掉。

而另一個現象說起來也很有意思,在這條路上賣小吃的大都是外地人,或許是因為同類餐飲開在本地競爭會更激烈所以才轉戰他鄉吧。東北菜館的老闆家在東北,成都小吃的店主操著的是一口正宗川味普通話,新疆拉麵店全體店員都是新疆人... 陝西涼皮最初的那家經營者是陝西人,女店主與丈夫兩人一起經營一個小店鋪,幾年前和她閑聊時得知,兩人一年只能輪流回老家兩次,一次在孩子暑假,一次是過年。孩子在老家那邊讀高中,跟著祖輩一起生活,平時根本無法和父母見面。他們背井離鄉賣小吃掙的錢,除了在這邊少許的生活花銷,全部都寄回老家蓋了房子撫養老人供孩子上學。我沒見過她有絲毫的空閑時間,從周一到周日始終都在忙碌。或許這種忙碌真的能讓她的孩子在老家過上舒適的日子,可對當下而言,自己的生活質量,是一點點都無法擁有的。

寫到這裡想稍微跑題一下,除卻那些自身就有招牌小吃的城市,為什麼一般城市裡的小吃常是外地人做的最好?在我居住的城市,生意最好且長久的兩家米線館與油炸串店都是在十多年前由南方人入駐開的,其中一家最初也只是小店鋪,漸漸卻通過自己的力量發展成了全國連鎖,甚至在其他周邊城市也有許多模仿他們的存在。當地雖然也有如傳奇般從巷口一家餛飩攤逐漸擴展而成的加盟連鎖餐館,規模卻遠不比前面說的外來客。外來小吃更能吸引人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因為那些帶著手藝到其他城市入駐的外地餐館,在做生意的時候用的都是一種背水一戰的心態。他們當初或舉家遷移或帶著所有積蓄而來,做不好就幾乎沒有退路。而本地人,通常後路太多,當他們發覺經營小吃原來是那麼苦那麼累的一件事時,也就或只是選擇蝸居一角,或另謀其他生路了。

回到正題。當我們這些上班族可以因事請假的時候,這些小吃店主都在做什麼呢?他們很可能完全放棄了自己的生活,不給自己找可以請假的理由。因為哪怕只是少干一天,自己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都會少一分,這一天的收入就完全是空白。而且你可以注意到,基本沒有一個孤零零的小吃店能長久存活,熱鬧的飯店與小吃攤點大都是扎堆存在。作為一個存在於鬧市的小型攤店,你有什麼信心能保證自己的口味就一定優於其他小店,在你想偷懶不幹的時候你的顧客還一定會等你,而不被其他店家拉攏走?學校附近的店鋪生意也常在兩極之間,開學季最熱鬧,而寒暑假時間基本都要靠熬,由修路與新舊舍區搬遷等諸多不可測外因造成的客流量波動也能在短期內拖垮一批小店,可合約期內的房租卻從來不會少收一分。

在城市管理不那麼嚴格的階段,除了小店還會多出來許多流動小攤。可最好的位置都是要靠極儘可能的早到與其他攤主爭搶得來的。你稍微內斂一點溫柔一點,就只能在最不起眼的位置擺攤了。別告訴我你沒有見過兩個攤主為了爭一個好位置相互冷嘲熱諷甚至打起來的情景。更重要的是還要時刻提防著城管,一旦不幸進入嚴查期... 整天提心弔膽不說,估計也是許久都不會有穩定收入。

也曾與租車師傅交談過,其中一個細節讓我至今印象深刻。前段時間看到一個司機用快的應用,就忍不住問他,用這個能幫你賺到更多錢嗎?對方說,平常基本每天賺到一個標準就能心滿意足了,但如果沒達到心中的那個數字,會很焦慮的不斷繼續找客而放棄休息時間。用了應用之後,中午可以睡一小會兒了。用應用多拉到的客人多掙到的錢,正好是用一個午睡時間能抵過來的。

所以說題主認為的「時間成本小」,「來錢快」的狀況是根本不存在的,他們做的事情很可能會比你能想像到的更有風險,更累。你也許確實見到過已經在某一處盤據了許多年的已經有十足口碑的小吃店鋪,但那種店,大都起步早,也曾遭遇過各種困難時期卻都堅持下來了。從來就沒有一帆風順的生意,大小都一樣,它們背後的故事肯定都是你不曾去深入了解的。

另從個人角度再補充一點,如果你擁有勤勞堅韌,能吃苦抗累,樂于思考等諸多品質,相信無論是開小吃店還是去尋求份普通工作都能做的很好。各行各業中的成功例子都是相通的。而為了「來錢快」進入一個行業從事一件事情,你有很大比例不會有收穫。因為初心是錯的。當你考慮到自己做這行有哪些優勢劣勢,怎麼才能比別人做的更好,怎麼才能收穫更多認可從而站住腳的時候,你才可能贏。可以設想,小吃攤店的門檻既然如此之低,為何還有許多店家卻會突然關門或者轉讓大吉呢?因為競爭也同樣激烈,也因為他們並不具備讓自己長期贏利的堅持心與經營能力。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龍應台


《東邪西毒》里有一句台詞:

「你這種年青人我見的多啦,懂一點武功就以為可以橫行天下,其實走江湖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會武功,有很多東西不能做。你不想耕田吧?又不恥去打劫,更不想拋頭露面在街頭賣藝,你怎麼生活?」

我們在大學裡學到的,就是這一點半吊子的武功。


擺過地攤的來回答這個題目。

首先,擺地攤不是什麼短平快項目。

爹媽是擺地攤供我上學的。

從小我跟著他們出攤,幫他們推著已經被過多的貨物堆積到傾斜的三輪車,到高中及大學,我就幫著他們擺攤。現在的經濟環境和以往不同,過去人家提到擺攤,就是瞧不起,不象現在,好歹算個生意人。我父母不是沒有知識的人,而是因為時代的原因,下鄉,下崗,都碰上了,以前他們書讀的再好也只能作廢。第一次為了生計開始擺攤的時候,媽出去賣鑰匙扣。現在她和我提起來這事,還是淚水在眼裡打轉,她說,她當時在路邊,不敢抬起頭看顧客,生怕遇到熟人,別人砍價,她也任由他人喊價,只想快點賣完就走。

到現在,他們開店,賺的多了,但是以往這些難過,仍舊在心頭,不是簡單的看賺多少的。

其次,上大學找工作還是做生意做計程車司機都是一種職業而已,誰也不會比誰高貴幾分。社會的大環境認為有知識去做某些工作是浪費,爹媽教育做這些沒出息沒前途,浪費教育投入,都是借口。其實是自己的選擇,有人是興趣不在此,更多人是吃不起那個苦才幹不了。

其實有開店的知友,有店已經不苦了,網店什麼的算很輕鬆了好吧。當你颳風下雨都只守護著貨,生怕賣不出去;當你被突然斷掉的繃緊貨物的牛皮筋狠狠的在眼睛上打了一鞭子,眼睛腫的象鴨蛋,甚至你覺得會瞎掉的時候;當你因為三輪車及貨物被偷,哭著騎著自行車在全市到處找的時候,你就知道現在有多輕鬆了。我也是因為作為女孩,始終體力不濟,沒有做這行,其實我很喜歡坐在攤子上看著偶爾駐足的客人,喜歡觀察他們,也覺得和人交流很有意思。

可能是和教育有關,我的父母從來沒有要求子女多會念書,也沒有和我說過什麼有知識能有出息,明明家裡很缺錢,但是他們從來不為錢苦惱,也從來不曾對我灌輸金錢至上論。他們對我明確提出的要求只是,不要被社會上的人帶壞了。但是現在我漸漸明白,父母讓我念書,是希望我成為更好的人。這個更好不是代表賺多少錢,有多少名望,是我能過得健康平安以及不會被生活的不順利而打倒。

所以,如果認為知識是用來換前途和錢的,那麼擺攤和上大學真的一樣,浪費。如果認為擺攤和上大學都不會影響知識帶給你的快樂,那麼擺攤和上大學找工作一樣,不是必經之路,但是都是一種很有意思的體驗。


來我們算一算賬,為求好算每月都算三十天:

鑒於廣大無頭像人士紛紛表示我舉例工資太高那就砍些算好了。

1、普通本科畢業生工作第三年,在京工資年薪六萬,工作時間朝十晚六就算八小時。按照一般公司的計算方法,每月算22個工作日,那麼摺合每小時薪水28元。(但我必須說一句事實上這是我身邊所有人本科畢業在京第一份工作的水平)

2、普通本科在校實習生,現在北京的價碼一般是一百塊一天八小時,摺合每小時12.5元。

3、我家小區門口開小飯館的安徽一家三口,月純利約兩萬元,平日全勤,三個人三班倒(每日總耗費工時48個),摺合每工時13.88元。

4、北京的哥月均純利潤五千元左右,每日出勤十二小時,基本平日全勤,摺合每工時也是13.88元。

5、西單五道口等地服裝店站店小妹每月兩千八,早十點到晚十點月休四天,折每工時8.97元。

這個對比中其實應該至少是五圍對比:薪資、工時時長、社會接受度、潛在發展、福利與穩定水平。但我懶,大家根據五圍自己腦補吧。

至於隱形的站著還是坐著,動嘴皮子手指頭還是扛菜殺雞看人臉色,簡直都不用繼續算了。

----------------------------------------------------------------------

題外話

在我們戲劇學院,有種論點叫做濃度論。

即:某件事在第一天,濃度就是100%;第二天就是50%……依此類推。

跳齣戲劇的舞台……假設諸君是22歲本科畢業開始工作,那麼第一天,第一個月的工作表現,就會成為你職業生涯(至少是在這個公司)的原料。之後能勾兌出多少,兌出什麼品質的酒,必須參看原液的質量。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暫緩勾兌,繼續發酵和釀造的過程(譬如讀博)。

但拿水兌水,最終怎麼也都是水;一把糧食加上水,可以熬粥;唯有經過精密考量的釀造,才能以一把糧食釀出綿延不絕的酒。

喵哈哈。


「開計程車,開小店,開飯館,甚至是擺攤賣早餐小吃」,哪一樣工作不是充滿了艱辛?

開計程車,每天的份子錢讓你不出工就賠錢,讓你一直開車在路上轉(現在不是二十年前那個開車是件稀罕事的時代了),還要白班夜班換著上,這裡面的艱辛太多了。有一次打車,剛走了一段,司機師傅就向我道歉,說能否換一輛車,他一直沒吃東西,現在有點低血糖,發暈,必須停下來了。出租司機真的不容易。

開小店、開飯館、擺攤賣早餐小吃,都是「熬人」的生意。例如賣早餐,五六點多就開賣了,有沒有想過他們是幾點開始準備的?工商稅務城管,幾座大山就不必多說了。市井營生的心酸和勞累,還在讀書的學生可能體會不到。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仍然不健全,做小生意會面臨很多現實的問題。在北京,非本市戶口買房買車需要連續五年以上社保記錄,這對於擺攤賣早點也是麻煩事。

「短平快」的難度,也沒有紙上談兵的那麼容易,有人開個小店能開出海底撈來,有人能開出一大筆負債。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說的就是這麼回事。千萬不要以為不上大學找工作就能更容易。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儘管有各種問題,但是當英國人第一次看到這個制度時,震驚了,他們發現竟然可以有這樣一個制度,來為不同階層提供一個流動的通道,草根是有機會躋身上流社會的。(《劍橋全球通史》)

大學有點類似科舉制度(當然另一部分是公務員考試。。。)的作用,儘管這些年已經比前些年有了變化。考入大學,就意味著有了更多的機會。這種機會今天依然有意義,儘管難度更高了。大學是長期投資,對於一個人的思維方式、人際交往都有長期的意義,儘管這種意義短期內也許沒那麼明顯,並且因人而異。

大學畢業後,有些人找的工作可能理想,有些人不理想,然而這才剛剛開始。未來的可能性太多了。

人生就是接力跑(目標是自己設的),每一段都有機會,每一段都不見得那麼容易。


這可能與「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傳統觀念有一定關係,不過話說回來,上個大學找個工作肯定比那些風吹雨淋的工作要輕鬆的多。

好吧,其實我想說的不是這個。受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找工作賺錢嗎?在我看來,更多的是為了內心的富足,擴展一下就是眼界、素養、氣質。

插張圖,我認為這張圖已經差不多把我想說的體現出來了(出處忘了,見諒)

既然條條大路通羅馬,為什麼不選一條更有滋有味的呢?

--------------------------------------------------------------------------------------------------------------------------------------------

再引一句名言:I must study politics and war that my sons may have liberty to study mathematics and philosophy. My sons ought to study mathematics and philosophy, geography, natural history, naval architecture, navigation, commerce and agriculture in order to give their children a right to study painting, poetry, music, architecture, statuary, tapestry, and porcelain.(吾輩需研習謀與戰,則子可專攻數、理、史、地、工、商、農,則孫可醉心書畫、詩詞、禮樂、雕刻、針織、陶瓷。)語出美國第一任副總統約翰·亞當斯,我實在是太喜歡那句文言的翻譯了!

這句話說出了我想闡述的另一個觀點,即為了下一代。試想,如果只求自己安穩,說真的,幹啥都行,哪怕窩在農村裡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也餓不死(不是歧視,本人來自農村)。說糙點,就是為了下一代能夠過上更好的日子。如果說為了求內心的富足太空泛,那這條比上面我說的要更現實了吧。舉個栗子,我爸初中畢業,是個木匠,論收入,現在絕對秒殺大多數985本科畢業生,但是他乾的活太苦了,說什麼也不願意讓我走他的路子。我想,今後我有了孩子,我也不會願意他每天起早貪黑的做一些「性價比」不高的工作。人之常情,如是而已。


因為這些項目根本不是一樁好的business

像煎餅攤,計程車司機這樣的工作根本沒有技術門檻,做三年和做三十年沒有任何區別,替代率極高,純粹出賣體力,供求市場接近飽和,幾乎沒有多大的獲利空間。攤煎餅任何人看幾次就能學會怎麼做,產品口味也沒什麼區別。計程車司機也差不多,記住路名會開車就能做。每天起早貪黑累得跟什麼一樣,稍微做出點名氣競爭者就循聲跟過來了,圖什麼?

相比之下,一個大學生就算他畢業起薪低一點,隨著資歷的增長,隔幾年升一次職,十年工資翻幾翻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長期來看收益肯定更高。畢竟高等教育有調節機制在裡面,每個大學每個專業,每年至少會統計就業率和畢業去向,然後就業太差的專業會有一定的改革。就算賺的不多至少不會坑你。

—————408更新—————

拜託別再跟我說誰家的煎餅攤得很成功了,這完全就是抬杠嘛。

我的觀點說得很清楚,短平快項目不是一個好的項目,風險和成本都太高了,如果要在高等教育和短平快項目之間做出取捨,結果應該根本沒有懸念,這跟有沒有成功案例沒有半毛錢關係。

不選擇讀書而去做生意我覺得不是壞事,我同學就有畢業開酒吧和專心做淘寶的,但是短平快項目是另一回事,你們會因為家裡樓下的煎餅攤做得很成功就讓自己兒子不去讀大學而去攤煎餅嗎?


知乎的用戶構成答不了這題


看到有人說知乎上沒人可以解這個題,做為一個大學畢業,擺過地攤,開過小旅館奮鬥青年過來說兩句話,力求客觀公證。

首先不去做這個不是面子問題,而是自己不知道如何去做。

很多人談論起來這個就說是面子的問題,屁面子,當你都生活不下去的時候說你還有面子,你問你自己你信嗎?開著汽車過萬收入的地攤攤主與一個騎著自行車穿著廉價西裝月入一兩千的屌絲做對比,誰比誰更沒有面子?不用我回答,其實大家都知道。

所以很多人不去擺地攤和做小生意,不是因為面子問題,是因為入門,很多人根本就入不了門。

在這裡我說一個我同學的故事,當時上著班,月收入四千多,感覺生活有壓力,想給自己找個兼職,於是想起來晚上去練攤,剛開始是賣牛仔褲,幹了不到五天,把貨都送給了同學穿,然後開始賣小飾品,就是女孩特別喜歡的那種腦殘的東西,又不好意思幹了不到幫個月又換了,這次把自己的車改裝賣起來DV了,可是很不好意思,經歷過三次的嘗試後他的兼職創業計劃擱淺了。

有一句話說的是:是金子在那裡都會發光。今天我要說的是:是狗屎到那裡都成不了元寶。

第二,小生意也是一個技術活,不要以為只是單純的體力。這個怎麼說呢,我再來講一個我朋友的故事(等我朋友的故事講完以後我就講講自己的故事,因為自己擺地攤所以接觸的這方面人比較多,尤其是上過大學以後的地攤攤主),認識他的時候他在做一款工藝品(具體不介紹了,省的說做廣告)。一個月收入兩萬多,並且發展了很多的下線,找了很多在校大學生給他做兼職,每個星期早上把貨送過去,晚上把貨收回來,然後計算給學生提成。而他自己,在火車站的行人街佔有一個攤位,我曾經問過他你都有那麼多下線了為什麼不好好管理管理呢,還自己這麼辛苦的擺地攤。他說:只有深入一線,才能最先發現好銷的產品。相信,很多大學畢業生開始擺地攤的時候都想過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發展壯大之類的,我只想說,與這位朋友相比,你狗屁都不是。

「我的客戶群主要是大學生,現在大學生網購又很厲害,所以我的產品選擇就得根據這個特點來定,第一,不適合長途郵寄的(易碎品),第二價格不能高於十元的,最好是十元兩個的(他們花不來去網上購買,產品售價還沒有郵費高呢)」 所以,小生意也有大學問。

第三,辛苦,關於這一點,二樓已經說了很多了,我就不多說了。一句話帶過,我擺地攤的時候有一個朋友,自己沒有車,每天用拉車拉著貨從火車站到大學城坐公交,有時候太晚了沒有公交車的時候就會打的到最近的一個夜班車站點換乘。要知道,他那個小拉車上的東西足有一百斤的重量,有時候還難免要遭受公交車司機的白眼。

講了一個失敗的例子,一個成功的例子,只是想告訴大家,不是因為大學畢業生不去干這些小生意,是他們壓根就干不下來。試問,如果有一個月收入5萬的地攤生意,你敢說你會拒絕?所以說,不要講狗屁的面子問題了,現在很多的大學畢業生,尤其是二三流學校的畢業生,啃老難道就不丟人?

今天先回答到這裡,如果有點贊的就把自己的經歷擺地攤的經歷寫出來,隨便說點自己做地攤經營的心得。完全客觀的記錄,拒絕意淫。

==============================================================

打開了好幾次,想補充都沒有補充

原來想的是給大家補充一些關於擺地攤的一些經驗和技巧,但是後來考慮到知乎上的人應該不會對這些感興趣吧?

但是不補充又覺得對不起大家

其實,有很多回答裡面說的一個觀點很對:大學不願意去干擺地攤,是因為沒有奔頭。看不到希望。你參加工作,隨著工作經驗的增加和知識的積累,薪酬是曾遞增的。但是做小生意呢?一年賺多少錢,就是一個瓶頸了,沒有辦法突破。

但是我想說,這些人肯定沒有辦擺過地攤或者做過小生意。PS,就算做了,也是因為找職業的發展道路上找不到出路,找不到工作才去被動的做的。你連工作都找不到,然後過來擺地攤,你以為地攤門檻真那麼低?

我是10年開始了擺地攤,當時要創業,缺乏資金,想找一個短平快的項目。就去大學城考察,最後確定擺地攤比較賺錢,搞的好了,絕對是一個短平快的項目。

於是開始研究地攤和學生的消費情況。

大學生嘛,除了一些富二,就是屌絲。咱不是富二無法了解富二的心理,所以,選擇了做屌絲生意。但是屌絲購買東西的追求是什麼?

大家好好研究研究小米手機就知道了

屌絲追求的是性價比,追求的是便宜的名牌(名牌不一定全部都是奢飾品哦)。

所以,我就採取了和其他地攤的分割,一定做出來氣勢,做出來品牌的感覺。他們擺地攤晚上直接在大路邊,我在路邊嘗試了一段時間以後,發現其實可以給學校的保安交點錢進學校的。於是,從此我擺脫了路邊地攤,進而專供學校。

進學校,造聲勢,搞名牌。

開始招兼職的學生(因為學校只會周六周日讓進去),賣東西的時候,全部統一服裝,掛胸牌,帳篷桌子全部統一風格……還有很多,不一一說了。最主要的是廣告語:某某進學校,亂七八糟總有你需要。

價格低,質量好,屌絲追求女神的法寶…………等等,當時做了很多廣告語。貨物擺放絕對是整潔的,走的時候一定是把衛生給清理乾淨的。ps,有很多也進學校擺地攤的人走了以後,留下那麼多的垃圾,看著就噁心。

這樣兩天下來,收入蠻可觀的。但是,一個星期只有兩天,怎麼辦?我當然想天天有錢賺了。於是,我就開始找周五到周六可以進去擺的學校,最後找到了兩家。但是這樣仍然滿足不了我的慾望,還是感覺積累的太慢了,因為我後邊還有一個公司要養活(已經註冊,因為投資臨時推出而擱淺了,但是每個月我還是找著代帳公司給報稅)。所以最後我又想起來一個招數就是開分攤。

然後我就開始找學生做兼職,每天給100塊錢底薪,超過銷售額有百分之一的提成。

有一個星期天,大學城的八所學校,幾乎全部都上了我的攤子。感覺很不錯。

但是問題來了,因為我選擇的都是一些耐用品及工藝品,這就造成了,你在一個學校最多賣三個星期,即六天。過去以後,基本上就沒有多大的銷售額了。於是,開始思考產品的變形。

當然了,關於產品的選擇,我有一個界限:總價不能超過十塊錢。因為,大學生網購很厲害,超過十塊錢的東西一般都會從網上購買了,而我不超過十塊錢,利潤再大也不會比快遞費大,這些東西網店一般也不會包郵。所以,他們也划不來去網上購買。

我基本上就是這個樣子,目前又在大學城接手了一個旅館,讓家裡老人給招呼著。自己地攤生意也越來越順手,老婆又去參加工作了。我也回到公司的運作當中。賺的錢都給員工們開了工資。

我不知道自己的公司命運最終結果,但是我知道我這樣做著蠻開心的。

=============================================================

擺地攤沒有意義,和擺地攤有沒有出息,能不能做成事,不在於擺地攤本身,而在於你擺地攤的目的。如果你和我們公司前一段時間開除的一個員工一樣,僅僅是把工作(擺地攤)當成賺錢的一個方式,並且你還不願意投入過多的精力,那你肯定搞不好,你也不會看的起擺地攤。但是問題來了,就算你工作了,你這樣的態度就會被人看得起或者能有更大的機會?

經歷過的事情越多,就越相信真的沒有什麼行業之分,對於同一個人來說。

有人說了,銀行系統或者IT行業,肯定和擺地攤有出入,對我承認行業有區分,但是對於你來說有區別嗎?如果你能在IT行業呼風喚雨,你仍然可以用你的思維和創意把地攤搞的紅紅火火。IT行業吃不上飯的也大有人在。

我不相信,行業與行業之間有本質的區別,對於同一個人來說,區別在於你的態度和興趣。 @方鍇 @


有很多人沒有上大學,就去菜場賣菜了。

而且賣得喜歡得不得了,碰到大學生也會打打招呼

「買房了嗎?」「房子有多大」「一年賺多少錢,有幾十萬嗎」「你們收入穩定啊,壓力小啊」

臉上帶著笑容,坐在土豪才會開的卡宴里,假惺惺地嘆口氣「幫我想想辦法啊,現在做什麼生意好啊」

--大學生知道他的虛情假意,一般也不搭理。--

「你知道上海交大嗎?怎麼走啊,在哪條路上,我要去讀個MBA」

--大學生有點胸悶,於是上知乎來回答:「為什麼大家都要上大學找工作,而不太喜歡開計程車、開小店、開飯館、擺街邊早餐小吃攤等短平快項目」。

答案很簡單,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怎樣通過開小店也能每年干到上千萬。

更重要的是,很多人認為通過開小店也能每年干到上千萬的概率太低,以自己去干,可能性還在概率之下。

所以,算了,還是不去擠那個獨木橋了。

上大學吧,考研吧,比那個簡單多了。

即使中途不幸失業了,也還有再就業的機會。(現在商務社交這麼發達,還愁工作找不到)

總比去那個開著小店一年十萬也掙不到一輩子總是個瞎折騰的小店主強。


現身說法。我就本科四年出來的,現在開兩家飾品店。

1本題的重點在於為什麼要上大學,上大學是不是為了找工作,如果短平快賺得多,那麼大學有無意義。

2我認為讀大學很重要,但是大學並不是為了找工作。大學是為了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而不是應試能力。為了讓你結交四面八方來的不同背景的人,為了讓你知道身邊牛人很多,努力奮進才是。大學有很多益處。至於知識本身帶來的力量卻沒有傳說中的那樣強大,專業知識能夠和工作直接掛鉤的不算多。但是社會也會帶來不同的課程,教會人腳踏實地,心平氣和等等。

3大學畢業後,考公務員做白領都是可以的。我畢業後拿到包括58同城在內的許多offer,還有沿海城市的教師編製.

4中國人最怕鄰居親戚說:那個***讀了研究生出來,現在在賣衣服哩。讀書真的沒用。所以要面子怕議論不勇敢沒有本金輸不起(入市有風險)的大學生是不應該創業的。。儘管現在燒烤和炸臭豆腐真的很賺錢。我開店時剛畢業毫無積蓄,父母覺得丟人不肯支持,只能找大學同學拼湊,還好現在全部還清,父母對我這兩年的獨立生活能力,對他們的關心很是認同。再也不為我的前途各種安排打算了。我們都輕鬆多了

5選擇自己要的,沒有誰好誰不對。你想成為職場精英要從白領開始熬,你想成為安逸的局長就從苦逼的基層公務員開始忍,你想快速積累財富改善父母的生活品質(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創業)當然是可以開店。

學習永遠都沒有錯,不管是在學校學,公司學還是社會中學,除了謀生之外還要抬頭看看高一點的更令人期待的地方。


因為我們從小,就能聽到老師或者家長這麼說:

「不好好學習,你就只能像隔壁阿X起早貪黑開出租去!/樓上阿Y賣雜貨去!/街上大媽掃地去!」

其實我想說,這種思想,從我們對什麼是人生價值、什麼是成功還沒有開始產生辨識能力的時候就被灌輸的。大多數人就這麼從來都不反抗地接受了,而僅有少部分人可能意識到,各行各業的認真工作的勞動者都是值得尊敬的。

匠人精神,大概就是手工/體力勞動者所應追求的。看過壽司之神紀錄片的人,大概能明白。就算是經營一家只有十個座位的壽司店,從原料加工到客戶服務各個方面做到極致,不知道其他人的感受如何,我只知道,看到小野二郎的兩個兒子,對做壽司的父親無比崇敬和驕傲,並且把這種極致認真的精神傳承下去,你能想像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會是如何嗎?特別是我們要拋開這樣功利的意識——小野二郎的壽司店貴得天理不容所以他好有錢所以他很成功。

再看看其他並不那麼有錢,也許放在我們周圍,會覺得似乎很不知「上進」的例子。在梁文道的《味道》裡面,我記得他記錄了這麼一家百年老店(記得不太清晰,回去翻翻書),位於「聰明的一休」一休宗純當和尚的安國禪寺附近,梁文道去到這家已經傳承了600多年的小吃店,吃到味道絕對正宗的小吃,他聽這家店的老闆說:「隔壁的XX(忘記是啥吃的了)已經不正宗啦,前不久換手了」(日本的家庭產業信奉「傳最好的徒弟」,而不是傳男不傳女這麼粗暴),梁問「這是什麼時候的事情?」店主給的答案是「啊,大概一百多年前吧,傳給外人了。」由此想到,現在國內那些號稱「百年老店」的東西,呵呵。那家店很出名,但是沒有開連鎖,沒有搞品牌加盟,也沒有所謂的「資本運作」,老闆依然在山裡兢兢業業做著小吃,沒有搞上市買別墅開跑車,如果,國內現在還有這樣的老店,大家會不會覺得這樣的老闆很傻?

看到上面的答案,忍不住嘆氣,大家根深蒂固地認為,上大學找工作就能工作得體面,不用風吹雨曬。而第二種人」活得瀟洒「,換言之就是個閑人。

希望將來的孩子們,和母親走在大街上,不會聽到「再不好好學習,就會像那邊掃大街的一樣」,而是「環衛工人很辛苦, 不要亂扔垃圾。」說不定,我們城市變得更加乾淨的同時,孩子們也學會了尊重他人。

在學校里成績不好,不會聽到老師說「你小子將來只能去念職高當焊工!」,而是「你雖然文章寫不好,但是手很巧,腦袋裡裝著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以後好好找個師傅,學個手藝活,將來說不定會成為了不起的設計師。」說不定,這個孩子不再感到自卑,認真對待自己的職業,從而職高里的學生也不再被人認為不如大學生。

或者將來,北大清華畢業的學生去開小店賣農產品,財經大學的學生到鄉下去開農場這些事情都不再是奇聞異事。或者將來,人們不會在聽到「百餘村民移民澳大利亞,憑電焊技術獲得當地綠卡」這樣的新聞之後直呼「驚呆了」。


因為上了大學有資格自主選擇是否短平快。

反之,沒得選。


我會告訴你?我上大學不是為了找工作


答案很簡單,因為大部分中國父母本身就缺乏商業意識


應該說,是因為別人都在上大學找工作,而且國家鼓勵這樣干。

不得不說,我們當代有獨立思想的青少年是很少的。

近十年,大量的青少年拼了命了讀書,希望進入好的高中,拼了命的高考,希望進入好的大學。但是走上社會之後發現,卧槽自己什麼都不會。——難道寒窗苦讀的青春都被狗吃了嗎?不是,是被國家吃了(這點後面再說)

我們似乎很小的時候就面臨這樣一個死問題,小學這麼拼幹啥?因為要上個好初中。初中這麼拼幹啥?因為要上個好高中。高中這麼拼幹啥?因為要上個好大學。大學這麼拼幹啥?因為要找個好工作進大公司。工作這麼拼幹啥?因為要賺錢娶媳婦兒!賺錢娶媳婦兒幹啥?因為要過的開心。

但如果倒過去看呢?過的開心一定要有個女人嗎;找個女人結婚一定要有很多錢嗎;賺很多錢一定需要進大公司嗎;進大公司一定需要上個好大學嗎?

這樣一分析卧槽,感覺自己被命運給忽悠瘸了啊。而且尼瑪還有這麼多人都瘸了。為毛? 因為那個時候大家都在這樣做,我們不能掉隊啊。於是我們無腦地擠最好的小學,無腦地擠最好的中學,無腦地擠最好的大學。

那麼誰是這波無腦主流的主導呢?國家啊!(知乎裡面不敢說D的壞話 &> &<)

我們就像羊群一樣被撥到了這邊,又撥到了那邊...

幾十年前,第一波人進入國有企業上班,然後一大波人高歌著《咱們工人有力量》往國企擠,心想有了鐵飯碗就能幸福一輩子——結果說下崗就下崗;後來自力更生有點積蓄,國家教我們買房,心想買了房以後靠房租收入就能幸福一輩子——結果現在房市搖搖欲墜。

讀書也一樣,國家說要搞素質教育,沒學歷不行,讀大學才能找著好工作,於是拚命高考;後來國家說讀了本科還不夠,還要讀碩士才能找到好工作,於是拚命考研;等到有人很有預見的把博士也給讀了之後,國家突然說,這個讀死書吧還是不行,得鼓勵大學生休學創業( 教育部要求高校建立彈性學制 允許學生休學創業) 於是大家又茫然了,家長又開始著急了。

題主問為什麼大家都要上大學找工作,那是以前!以前大家都這樣干,國家也鼓勵這樣干,所以自己也得這樣干。至於開小店,開飯館,放心吧,遲早都會成為主流的。

那麼問題來了,之後應該幹嘛?


感同身受,至今仍後怕。

我畢業於某沿海城市普通高校,本來喜好創意類工作,卻不巧的進入了苦逼的互聯網行業,還做的是苦逼的推廣。

一年後從南方沿海城市跑到帝都,月薪翻了幾番,由3k到了10k,但是依然覺得不自由,覺得不富裕,甚至覺得貧窮。租的公寓,很一般,2k,就在南三環,我討厭擠地鐵,所以狠心租在公司附近。每月吃飯,買衣服等,偶爾去找高中的同學,在北京讀研究生,當然都是我請,基本一月一次吧,這樣也要花掉2k,還有各種雜七八亂的,加上五險一金扣除,最後每月能有個4k剩下。

慢慢的也飄飄然了,大學就想創業的心又浮出來了,心裡總想著創業。

最後狠心辭職,選擇了創業。

從選項目到選址,花了三個月,整個人都快瘋了。


開玩笑,開計程車的師傅開了十幾年的車了賺多少錢,你在一家公司干十幾年賺多少錢。問過一個師傅說用打車軟體好的人一個月能6,7k,211研究生畢業工資就這個數,你說誰划算。

開小店,開早餐攤,風險遠遠大於你大學畢業找一個穩定的工作,其實我覺得互聯網創業也就相當於開小店了。

為什麼讓你讀書,你讀書了別人沒讀,你就有競爭力,為什麼,因為你掌握了大學裡才能學到的技術和知識而別人沒有,所以你能做的工作這個地球上能做的人就少,你的價值就高。開小店高中畢業就能做,這個地球上只要是四肢健全頭腦不用發達都能做,而你的競爭力又在哪?


雖然麥當勞鄉村基的老闆也可以買路虎,但我們的主流特色還是走省部級位置(國企董事長也是這)去買。

人們總會選擇最經濟的道路,誰會付出額外的努力咧?

李XX女士不是號稱全憑自己的能力嗎,你讓出來開個麥當勞努力試試?

當然宣傳的時候,不能說依憑什麼行政壟斷成功的吧,改成XX大學畢業博士之類,多正能量。沒正能量,大家不努力,國企稅務割誰咧?

環境啊,大環境如此。什麼面子啊,當官當公務員有鐵飯碗才叫面子,一賣豬肉的屠夫大學畢業又有面子咧,宣傳導向如此啊,造神啊,馬克思理論本土化啊,咱們的父母被愚弄一輩子,但知友們為什麼都視而不見啊?


推薦閱讀:

真的有完全不在乎別人看法的人嗎?
你有什麼一般人沒有的能力或技能?
有什麼好的防脫髮洗髮水?
如何DIY出帥氣的飛機頭?
如果剪短及腰的長髮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生活 | 職業 | 職業規劃 | 就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