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從當事者的身份中抽離出來旁觀對方說的話及行為?

例1:對待那些因其某一細節而不喜歡的人,之後的交往中總會往不好的地方想他

例2:對待自己在乎的人,對方說的任何話表現出的任意行為自己都會多想,容易造成誤解,沒法像正常交流那樣獲取正確的信息


練習冥想(meditation)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哦~

冥想的重點就是觀察情緒在自己的身體內產生,當情緒來的時候只告訴自己「哦我現在感到很氣憤」,但是並不對這個情緒做出過多分析或思考。比如,不會發散出來想說「這人怎麼能這樣」,「哎呀他好煩不想跟他做朋友了」,之類之類。

這樣只辨認自己產生了哪種情緒,但並不進行發散思考,過不了多久其實這些情緒就會自然消失了。另外,運動,看劇,出門聚會,認識新朋友都是很好的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在有強烈負面情緒的時候可以換著使用。

下面對樓主的具體例子分析下:

例1:對待那些因其某一細節而不喜歡的人,之後的交往中總會往不好的地方想他

1)人的過法方法千千萬,為什麼覺得一定要在某一方面細節做得很好呢?

2)對方做得不是很好,對你有影響嗎?如果沒有,為啥看不慣?如果有,參見下一條:

3)一般處理不順心的問題就只有兩種方式:改變和躲避。那方面細節你是不是一定看不慣?如果是,能不能想辦法讓對方改?如果對方改不了,能不能裝作沒看見或者盡量躲掉?

例2:對待自己在乎的人,對方說的任何話表現出的任意行為自己都會多想,容易造成誤解,沒法像正常交流那樣獲取正確的信息

1)這是人的本性,所以很正常~ 尤其是女生更是如此。

2)每接收到一個信息的時候,都告訴自己,由於對方是自己在乎的人,所以可能比較情緒化,於是要相應地往中庸方向校正自己的看法。

3)找一個客觀的旁觀者,向ta複述事件內容,看看對方的判斷和你自己的判斷是不是有很大偏差,獲取不同觀點以幫助自己變得更加客觀。


謝謝邀請。

人不是機器人,人類有情感,有情緒。人討厭誰喜歡誰,也從來不是程序運算的最佳結果,就是一瞬間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卻常常能左右你的行為。我不打算勸說你如何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成熟自己的身心,那不是一日之功。我只想介紹幾個小技巧給你做個參考:

1.給自己的情緒釋放的空間。

不要總是試圖壓抑自己的情緒,不要因為「這個不對」「這樣不好」就羞愧地把自己的某種不理性情緒壓入死角,殊不知若不得疏導,越壓抑越容易扭曲或爆發。不如找個安全的樹洞,大大方方地承認自己的偏見、偏執、不成熟,大聲說出自己心裡最齷齪,最陰暗,最私密的想法,肆意一回,下作一回,任性一回。

2.抓大放小。

人是社會化動物,總要逆著自己的心意做表面功夫。如果你不是成精的老貨,就別妄想著做一些高難度的動作,比如跟自己討厭的人做朋友,跟暗戀的男生耍心眼。咱們還是簡單點兒,允許自己有些幼稚天真不上道,但大方向不錯。我討厭你,就在心裡罵你碧池,但表面上敬而遠,遇到正事兒也不耽誤合作。我在乎你,就在背後想得翻來覆去咬牙切齒,見面也舉止得體進退有據。

3.保持人與人之間的邊界。

其實,過度地關注一個人,並且在對對方所有的行為考量中注入自己的愛惡,是混淆了人和人之間的邊界。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獨立的空間,也尊重別人的空間。有人侵入你的邊界時你應該感覺不快,而當你頻頻將其他人帶入自己的私密世界時,那就是給自己找不痛快。這也是為什麼人越成熟就越能「客觀」,因為其他人,進不來。


不要去刻意克服「人天生的情緒」。我們不是機器,不能設置一個程序就能不偏不倚地執行。

當然,有這樣的意識倒不錯。很多時候的判斷,的確會基於一定的個人感受來看事實,那麼事實也必然混上了一些色,使事實看上去「似是而非」。但是,我們能有些「盡量不要把情緒和感受作為一個重要依據,甚至等同事實,或高於事實。因為個人的體會是非常複雜的不夠客觀的。」

完全跳出來,也不行也不能夠。做「不損人但利己,利人不損己」是合情理也最能長久的做法吧。怎麼又算跳出來呢?呵呵,就是正真的旁觀者說的一些話,也都是建立在「這個旁觀者」自己的經歷和認知上的,他的旁觀身份並不能免去他的「偏頗」,只是多少的問題。就算是大環境的共同聲音,都是建立在一個時代的「糅雜價值體系和生產力水平」上的。
只能說「這些聲音」讓人盡量維持在「不損人但利己,不損己能利人」的水平上。


大嬸的回答好犀利,,我真的在考慮找個樹洞吐槽去,but,oh oh,that"s not me.

我承認自己有些偏執,認定了不喜歡誰甚至能持續好多年,我也一直在懊惱這個毛病,只是我並非想要「逆著自己的心意做表面功夫」學著世故圓滑。我是誠心誠意的想要改正這個臭毛病,我一直都有努力。相信會有很多人遇到這種情況,懷疑自己的判斷然後重新審視。但真的很難。

我突然想起一段話,是之前摘錄的托爾斯泰的文章《寬以待人》。

「我們對別人的判斷往往是不正確的,因為任何人都無法明白別人生命中曾發生的事和即將發生的事。

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輕率地斷定別人為好人或是壞人,愚者還是賢者。人是像河流一樣在不斷流動,不斷變化的,人並非每天都在以同樣的面貌存在。人是有各種可能性的,傻瓜可能變聰明,邪惡的人可能變成善良的人,反之亦然。這就是人的偉大之處。因此,在我們考慮如何去判斷的時候,他已經變成另外一個人了。」

如此我再回過頭來看大嬸的回答,也不像剛開始那樣看成「Judgement」了。

還是要持續的努力吧,嘗試著從其他方面去理解,嘗試著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他的優點上。多接觸多發現。不要去劃分「討厭」或是「喜歡」,僅僅考慮「是否交流的來」,若是,則考慮@安小桐的建議看能否委婉提醒和改變;若不是,那就要像大嬸說的「表面上敬而遠,遇到正事兒也不耽誤合作」。只要不危害到自己,管他呢。

至於第二個問題。

我沒想耍心眼啊。。。

我是個特缺心眼的人,一心靠鬥地主來長心眼。我只是想更完整正確地去理解對方的話,不要被情緒左右,然後一句句猜測對方是不是也有心意。我覺得這樣會讓自己干出不恰當的事。哦對了,忘了聲明,這個人是我多年好友,所以很不想因為一些不合適的話搞得雙方尷尬從而傷害到我們之間的友誼。。呼,這又是另一篇了。

回到正題,我覺得@安小桐的第三條建議很有操作性,「找一個客觀的旁觀者,向ta複述事件內容,看看對方的判斷和你自己的判斷是不是有很大偏差,獲取不同觀點以幫助自己變得更加客觀。」

如此看來,這不是一個有唯一解的問題,甚至無解,只能自己努力了。

最後,多謝@隨心而安、@安小桐的回答,真的學到一些東西。


抽離這件事確實是靠冥想的,但我不同意一樓對於冥想的定義。

同時,我想樓主有一個誤區,我們無法抽離出來旁觀對方說的話及行為,我們可以做的是抽離出來觀察對方的話及行為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樣的感受,並進一步解決走出心靈的困局。也就是說相比於了解別人,首先要做的事了解自己。

冥想確實是要以抽離出來的身份觀照自己的情緒,但是情緒是由思想產生的。「這人怎麼能這樣」,「哎呀他好煩不想跟他做朋友了",不好的情緒恰是由這些想法構成,所以無法規避。正確的做法是以旁觀者身份傾聽自己腦子裡不斷轉的各種聲音,感受情緒給身體帶來的實在的感受(比如胸悶),不對這些情緒和思想做判斷,讓它自然流走。而不是以抵抗的方式,越想『我要解脫「,」我不要這麼痛苦「,越無法度過情緒的低谷。接納,是最好的讓情緒平復的方式。

針對具體問題,憑藉我自己的經驗,我認為。

例1:對待那些因其某一細節而不喜歡的人,之後的交往中總會往不好的地方想他。

我覺得對於【是否處在一個和諧的人際關係中】這件事對樓主來說非常重要。既然這樣,我覺得首先要逐漸學會包容別人缺點的能力,才會有和諧的關係。大家都是普通人,都有不懂事、不得體、不為他人著想的時候。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特別合你心意的人存在。包容別人性格里的短板,並接受它的存在,會讓你的人際關係更和諧。同時,也要接納一個事實,這個世界上就是有和自己合不來的人,合不來就合不來啊,無所謂。

例2:對待自己在乎的人,對方說的任何話表現出的任意行為自己都會多想,容易造成誤解,沒法像正常交流那樣獲取正確的信息

我覺得你能意識到這一點已經是可以改善這種行為的第一步了。這說明樓主屬於較敏感的那一類。很多時候,同樣的一句話,不同的人聽起來所抓取的信息點都不一樣。因為人大腦可以處理的信息有限,我們本能的會去接受那些我們想要接受的。也就是說,你多想的內容,那些讓你產生誤差判斷的想法,都是來自於自己的潛意識,比如,我是說比如對自己的不自信,缺乏安全感等等。我想相比於跳脫出這個情境,用客觀的角度來判斷這整件事,自己和別人所做的表現(我不建議,因為這種方法其實是用逃避的方法,忽略了自己的真實感受,治標不治本);不如反觀自己最常走進的心裡誤區是哪裡,才會真正解決問題。也就是第一段說的-----觀照自己的想法----在糾結的時候有意識的去看看自己到底在想些什麼------以及這種想法的來源----是不是可以追溯到童年時候一些經驗,讓自己養成了這樣的思考習慣。通過接納自己,從而接納和你關係親密的人。

高敏性的人群總會遭遇這樣的問題,但是會隨著不斷成長逐漸自我療愈。

建議樓主看《遇見未知的自己》。

建議樓主聽聽《糖蒜廣播》脫口秀節目。特別適合愛范窄的年輕人。


在學習心理諮詢的時候,我們老師說過,如果你不再想跟他做朋友,就用諮詢的技術去看他吧。

同樣的 人際和社會的美麗就是身外其中心系之

不造為啥子你會這麼問


推薦閱讀:

你更傾向於調侃還是讚美?
套話的技巧?
為什麼親近的人談論不起來高深的話題?
如何制止你身邊一直抖腳的人?
從很遠的地方就目光對視了 但又不能打招呼怎麼避免尷尬?

TAG:為人處世 | 交流方式 | 職場溝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