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說《金瓶梅》在西門慶死後還有長達二十一回的內容?
01-08
佔了接近五分之一是否有必要?作者選擇這樣交代的原因可能是什麼?
你看看書名就知道了。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這三個人的結局不交代清楚,這書算什麼結束。西門慶的作用說大點,是承擔了貪慾的象徵,說小點,不過是串起那些女性角色的繩索罷了。他的死,才不是結束呢。
推薦看一本書《金瓶梅——平凡人的宗教劇》
書中也提到,西門慶死後,作者自己也寫的不得勁,但從小說來說,畢竟還是要寫完的。繁華落去,看世間百態,這才是金瓶梅的寓意嘛。所以後二十回是最精彩的
根據《秋水堂》所說的,金瓶梅就是一部講死亡的書。我同意這點。書的前半部,我們看到姬妾一個一個被西門慶娶進來。西門慶死後,我們看到了西門府的衰敗。雖然西門慶死前希望妻妾守在一處,但還是阻擋不住她們一個一個散去,最後只剩下吳月娘。有聚必有散,自然之理。而且西門府的破敗,和北宋王朝的傾頹又互相映照。最後,酒色財氣,萬般皆空,西門慶的兒子也出家去了。照應了開卷就闡明的色空思想。
如果沒有後二十一回,那就是紅樓夢了。紅樓夢我們沒能看到賈府衰敗,多遺憾啊。
樓上有說的 《金瓶梅》是寫三個女人的小說。我從側面揣摩前人的意圖。
不論是繡像本也好還是詞話本,作者都有其意圖。詞話本重勸教,繡像本則重透過文字讓讀者領悟。西門慶的死是一個轉折點,由此帶出的之後情節,不說其他,單他的那些兄弟應伯爵,吳典恩等。。。我們能清楚看到作者筆下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以及每個人的性格命運。
物有盛衰,世人多看到盛的一面,卻往往忽略衰的一面。不讀後二十一話不足理解作者的思想。不這麼多筆墨不足表現出作者思想。主角是,金、瓶、梅。西門慶是男主角,不是主角。不過像春梅的結局確實寫的草率了
這是中國古代文人寫小說的傳統:故事一定要從頭寫到尾,還不能爛尾,人物結束之後就算不好看了,也不能隨便寫幾頁交代一下後續就算完了。
比如三國演義,諸葛亮死後其實也就沒什麼好看的了,人家也硬寫,沒有草草交代一下就結束了。紅樓夢也是這樣,古代小說很多都是這樣「有頭有尾」...我猜大概和那時的小說都是說書人的劇本有關係。一個本子講到後面觀眾基本都培養出來了,主要人物結束後再硬講個20來回,就算沒什麼意思,也有的是人聽,增加收入嘛,大概就是早期的粉絲經濟吧。要理解二十回深意,後二十回和前二十回有對應關係,都是寫西門府外的事情 ,展現更加廣大的世界,使這本 書更有深度。後二十回男主角是陳經濟,主要寫了他怎樣由一個富家子弟吃喝玩樂,不會經營資產,輕信別人,最後流落街頭的命運。這算是一次對西門慶遺腹子孝哥盪盡家產的一次預演,揭示了西門慶像陳經濟的祖上一樣,以不光明的手段聚集資產,最後仍被不肖子弟揮霍殆盡,充滿強烈的反諷意味。
因為在明朝時,小說的主角們還沒有所謂的主角不死光環。不光西門慶在小說結束之前逝去,曹操諸葛亮等人也沒有主角光環。
但是他們的逝去絕非偶然,只要對比一下曹操在《三國演義》里身亡後,一連串短命的繼承者相繼垮台,最終將魏國引向滅亡這一結構,就可以看出小說最後二十回重演了西門慶享盡榮華富貴,但卻短暫的一生。陳經濟承襲西門慶的衣缽,在花園小天地之外把西門慶在裡面來不及演完的一出傾家毀身的戲演完。這種子孫後代作一次結構性重複的章法上的結局完全符合中國16世紀古典小說的意圖與美學觀念。因為後二十回才是作者的用意所在,前面寫得那麼豪奢,反襯後來的破敗。
因為小說叫金,瓶,梅。不是叫西門慶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李誕的《笑場》?
※您心目中「文學的天花板」代表作是?
※毛姆《刀鋒》開頭的那段引言什麼意思?
※為什麼我感覺俄國文學很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