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小孩背古詩是好事嗎?
在某海外育兒論壇上常常能看到父母曬自己或親戚的小孩會背詩什麼的,兩三歲的小孩能背出大段的詩詞。在一部分父母稱讚羨慕的同時,也總會有一部分人對此提出不以為然,他們的理由包括:1. 兩三歲小孩記憶力強,訓練一下都能學會;2.小孩根本不能理解內容,純粹機械記憶,沒有益處;3. 這種記憶如果不強化,隔幾個月就會消失,所以沒有意義;4. 背詩擠佔了小孩玩耍、接觸實際事物的時間。你如何看待這類言論?你會讓小孩從小背古詩嗎?希望從幼兒發展的角度說明,不要停留在批判家長動機上啊??
詩歌跟兒歌一樣,孩子能迅速背下兒歌,也能迅速背下簡單的詩歌。如果我教她古詩,我會選擇性的教,教一些簡單而接近孩子心靈的,例如「鵝,鵝,鵝......」那樣的。背詩不是壞事,壞在以此攀比炫耀而已。只要家長擺正心態,注意循序漸進的選擇詩歌進行誦讀,這是讓孩子對文字美感的培養,有益而無害。我不認為孩子要爭分奪秒地玩才不旺對童年,只要是孩子能接受的方式,為什麼不呢?
老實說我不反感背詩(小時候背過無數首),即使是機械記憶,也會享受那種韻律和節奏的美感,朗朗上口的感覺總是不錯的,而且在以後學習接觸到的時候曾經的記憶是真真切切會拉近你和詩的距離,對詩之美的體悟也遠勝那些完全重新接觸詩的人,從蒙昧的感知到隨著知識的積累逐漸捅破那層紙,那種「原來如此"恍然大悟的感覺實在是一種愉悅的激勵。
我會試著讓小孩背詩,但是不會做硬性的指標,其實只要方式合適,孩子是不會反感背詩的,他們自身也有著強烈的表現欲和尋求認同的渴望。不要把引導孩子做一件事視作父母和孩子的對抗,焉知你希望他做的,不是他樂意做的呢?
不過話說2歲是不是有點過早了......幼兒可以背誦古詩,家長也可以不解釋具體意思,但是背誦古詩的關注點不應該在背誦的多少和熟練度,而是放在幼兒對於語言的興趣培養。古詩詞是很有韻律和節奏的,讓幼兒儘早接觸到語言的美,不是壞事。但是切不可逼迫孩子做背誦的工作,而是由家長陪同一起朗誦,久而久之熟悉了,也許能夠背誦出。但關注點還是要放在孩子的興趣培養上面,不能造成他對語言學習的反感情緒。
孩子小時候我給他聽音頻,和音樂兒歌什麼的一起播,循環播。蒙學類主要聽的是《三字經》《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弟子規》(這幾個是我當時能下載到版本比較不錯的)
當時實在是循環次數太多(差不多千百次?),雖然我不要求孩子背,但他是能順下來很長一段《三字經》《弟子規》的,不僅是他,我都能順下來,我媽都能順下來。區別是現在我還能順下來,他順不下來,只是有一點點熟悉,問他還記得聽過很多遍嗎?他說不記得。當時我們剛好沒有背唐詩(因為沒找到好版本),也不太存在攀比炫耀的問題。誰會花十分鐘聽你背一遍《三字經》呢?誰會花半小時聽你背一遍《弟子規》呢?誰知道你背的對不對呢?這個東西有用嗎?當然有用,所謂技不壓身啊。
對於孩子,最大的用處我認為是:1.語感的培養和建立。2.豐富的辭彙量。古文都可以做到,古詩更能做到。
話說這題不是回答過嗎?好像還上日報了吧?讓孩子背誦他們根本不懂的古詩詞、古文有什麼意義? - mu peng 的回答
本質上和學英文是一樣的。
目前孩子學習英文比較自然,沒有畏懼,恐懼,排斥,緊張,抵觸這類問題。他的語感也不錯,即使老師現在要求背單詞(我自己是不贊同小學背單詞,不過在他面前不表現出來),他也不是很吃力。這和小時候家裡唱英文歌,朗讀英文繪本肯定是有大關係的。一年之前英文還不是這樣,可能他開竅比較晚。古詩也好,兒歌也好,都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建立語感和豐富辭彙量。裡面有沒有不好的東西呢?當然會有一些,比如弟子規裡面有一些過於強調順從,規則這一類當今生活中不太用得到甚至個別相反的東西,可是兩歲的小孩有什麼關係呢?他都不懂啊!20歲的時候他懂了,難道會去100%照做嗎?低齡兒童的刻意教學本來就不是好事情,不僅是刻意背古詩不好,刻意教加減法也不好,如果不尊重兒童的自然成長發育軌跡,不僅是事倍功半,還可能適得其反。
如果都和玩一樣,順其自然,對小孩的吸收來說,一去二三里,和小白兔白又白,沒有任何區別。我比較贊成,跟拼崽無關。自己有體會,小學的時候被要求被唐詩宋詞,偷懶,沒背。後來就越來越後悔,尤其是在別人脫口而出一段比較好的詩詞的時候。
兩三歲的小孩,正是對一切都很好奇的時候,有較強烈的學習慾望,這時候讓他接觸記憶一些好的詩詞,沒什麼壞處,當然,前提是他不排斥。
背個古詩詞就能拼崽,這崽拼的也太容易了。我會的。(我是兩歲孩子的爸爸,不知道上面激烈反對的有幾個做了家長)
當然,我反對強迫孩子非常痛苦地背唐詩。
但是,@無知 說得很好,「即使是機械記憶,也會享受那種韻律和節奏的美感」。
為什麼一說到背唐詩就和強迫、死記硬背、功利主義結合在一起?對於兩歲的小孩子,和大人在一起背誦唐詩,也可以是一種很好玩的親子遊戲。你不需要強迫,在他玩鬧的時候,你慢慢的順口念出來就行,哪裡需要強迫?詩的節奏、韻律自然就能吸引孩子,今天不行、明天再來,不知不覺他就會了,有時候他背不出來,你說前4個字(五言絕句),由他補上最後1個,他會樂得屁顛屁顛、笑得咯咯的。這樣背,會「擠佔了小孩玩耍、接觸實際事物的時間」么?你又怎麼知道小孩子一定是機械記憶?你不會選一些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唐詩啊?你不會用通俗的語言、加上動作,給他解釋解釋啊?小孩子的理解領會能力難道沒有讓你吃驚過?(當然,前提是你有孩子,而且用心和他一起玩過)退一步講,「純粹機械記憶,沒有益處」,但壞處又在哪裡?
孩子成長中的點滴進步,父母都會非常開心。怎麼就是拼仔、控制孩子了?如果硬要給扣上「控制孩子」帽子,請告訴我不「控制」的方法。你對孩子的教育(包括不教育),都是對他將來的一種選擇,都沒有經過他同意,是不是都算 「控制」 ?
另外,于丹曾經在電視里分享了和女兒一起背唐詩的經歷和感受,聽了讓人動容。建議有心的家長找來看看。不知道這裡面那麼多人在憤怒個啥……搞的背唐詩就是迫害小孩似的,這時候不顯露顯露自己多麼體貼兒童就沒法說自己是混知乎的了。
在兩三歲小孩的眼裡,背唐詩和唱兒歌是一樣的,本來就是玩耍和教育相結合的方式,有啥不可?有啥值得上綱上線的地方?
真無法理解憤怒的人是啥心情……還有人說拼崽啥的,也不知道是咋想的。小時候多學點做人的道理,培養好的習慣,比提前做那些十幾年後有老師逼著你去做的事情,有意義多了。很多家長自己沒有完成的目標,就想要自己的小孩去完成;自己沒有實踐過的生活,就要自己的小孩去試驗;自己童年的快樂,就阻止自己的小孩去享受。還以為,逼自己小孩去做自己小時候不願做的事情,就可以為自己杯具的人生翻盤嗎?愚蠢至極。
我就是兩歲開始背唐詩的,並且大概三四歲的時候基本上背熟《唐詩三百首》,當然不認識字,有鄰居或者別人翻開詩集,只要提示下第一句,或者詩的名稱,我就能把這首詩背下來....(我記性沒有那麼好,只記得小時候確實被逼著背唐詩,也確實會背一些,到底是不是能基本背完《唐詩三百首》,這個聽我爸媽說的。)
後來由於叛逆心理起來了,到了四五歲就死活不想背唐詩了,為此經常挨打什麼的。到了小學的時候,以前背過的唐詩基本忘記,只是每次在上上語文課的詩詞的時候,總是奇怪為什麼這些東西貌似之前哪裡有看到過。
在初中甚至高中之前,我都沒有意識到小時候背唐詩對我的成長有過什麼影響,直到大學之後,才發現自己對古詩詞還是有一些感覺的,也慢慢自主的喜歡去琢磨一些中古古代文化的東西,包括唐詩宋詞元曲還有其他的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收穫是...網上聊天的時候,偶爾能裝個逼貌似飽讀詩書的樣子,其實也是就懂那麼一兩句,然後百度知道....
我個人不覺得讓小孩子多背唐詩有什麼不好,同樣的我也不怎麼認同小時候要更加註意發展小孩子的興趣愛好,不要壓迫小孩子,作為一個從小被打到大的人來說,我覺得這種東西完全是壓迫式教育成長起來的中國一代「有思想」的青年的反叛式的自我臆想,包括「絕對不打小孩」這種,多半都是沒結婚生孩子的人說的吧。
有一句話,大致意思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如果對某個事情有興趣,那學好這個東西那是應該的!明明這個東西不感興趣甚至很討厭,卻不斷要求自己,努力學習到卓越,這個才是牛逼。為什麼現在的大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大致的觀點是:小孩子要發揮自己的興趣特長,甚至覺得中國的教育都是磨滅人性;但是當這些小屁孩工作以後遇到不順,大致的觀點又變成:環境是不能改變的,你要學會改變自己適應這個環境呢...
現在的中國,一方面不加思考的鞭打中國傳統,另一方面不加思考的對西方認知趨之若鶩,打破「封建儒教」,甚至「共產主義理想」的破產,硬生生的把中國變成一個沒有任何信仰的國度,國民都缺少了一個很重要的特質,就是——包容。
天啦居然有人認為讓小孩子背詩蠢,還有人會覺得他不理解就不要背......
好啦我說一說。前些日子和一些朋友聊天,聊到了類似話題。大家一致的看法是:那些詩小時候囫圇記住了,長大了這些詩歌會反出來,當時不懂,有了閱歷重新想起這些詩的感覺真的妙不可言。對的我們都是一群小時候背過詩的姑娘,小時候生拉硬扯記下了好多,囫圇吞棗。但事後再回想當初記下的那些句子,只覺得那都是人生中的財富。看一位知友說「就好比你二十歲,和90歲的老人對話,你把他的話全部背了下來,你能理解嗎,你才20歲。」
駱賓王寫《詠鵝》的時候也還是個孩子。李賀寫《高軒過》的時候還是個孩子。詩歌並不是垂垂老矣學者的專屬,那些篇章的背後是和我們一樣鮮活的世界。有深思有悲涼,卻也同樣有童真有質樸。我兩歲的時候背會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四歲公園裡看到了燒焦的草,想到了這句話。
當時我還不能理解什麼叫「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但我卻知道明年的這裡還會長起一簇新綠。我八歲那年學了「少年不知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到了二十歲翻到了十五六歲寫過的日記,會笑著想起這句話,然後把那個本子丟進紙簍,從此寫文再也不去無病呻吟。我九歲那年被逼著背完了整首琵琶行,其實就是當著兒歌背的,七個字蹦起來很押韻,也不懂寫的是什麼。十六歲那年忽然懂了詩的意思,很愛。衍生著寫了好多的文章和故事,拿到了人生中第一個省級的作文競賽的大獎。我的父母是典型的理工科,一個學電一個學機械,對詩歌沒有那麼高的造詣。但是他們教我念,教我背。
後來我認識了很好的老師,他給我講故事,講詩歌后面的故事。雖然有很多我已經記不得,也覺得詩人酸腐矯情,但還是懵懂地背下了它們。再後來,我喜歡上了背詩。而在成長的漫長、漫長的時光里,我終於一點點理解了當初讀過的句子。那些少年的意氣風發,那些英雄的壯懷激烈,那些少女的玲瓏情思,就算隔著千年,也能從字裡行間延伸出來,蔓延到你的心底。我時常在想,這些東西若是等著我在後來面對中考、高考,面對種種升學考試,面對不同的壓力的時候再去背、再去領會,還會有同樣的精力和心境嗎?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詩歌里是一個美好的世界。
兩歲的孩子也許懂不了「細來看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有多麼難過。
但春天的時候,你領她到草地上,到田野里,到郊外,你指著野花告訴她,「春風花草香。」她不會眨巴著眼睛對著你笑嗎?你看著遠處綠油油的青草,拉著她的小手,跑過去,然後卻發現那些小草長得太嫩,全都藏到了舊草中,看不到新芽。然後你告訴她這叫「草色遙看近卻無。」你說我們遠遠看到了青草的顏色,跑了過去,但是它們全都藏起來啦。她難道不會和你一起感嘆自然的奇妙嗎?
再大一些,他也許懂不了「如今卻憶江南樂,當時年少春衫薄。」會是怎樣悵然若失,但他總該懂得「勸君惜取少年時。」對他給予了怎樣的勸勉。
等到她遇到愛情,她也許不懂「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會是怎樣的肝腸寸斷,但她總該知道,「春日游,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會是怎樣的悸動。
再之後,她就懂得了什麼叫「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懂得了什麼叫「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懂得了「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懂得了「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所以,他怎麼會不懂呢?
你也許並不知道,你的孩子有一顆怎樣善於發現、樂於尋覓的心啊。再說「說兩歲背完了會忘」這回事。
是啊,會忘,因為他們太小了,大腦中轉化長期記憶的那條路徑還沒有發育完全。但背下來的那些句子被你經年累月地重複、默念,依然會在他們的頭腦里留下痕迹。
同樣,我們要明確一件事情。兩歲的孩子背詩不是為了讓他「記住」、「背下」這些東西,而是讓他鍛煉記憶的能力,學會記憶。這些是潛移默化的變化,也許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那些變化的確存在。很小的時候我背過不少詩歌,背了忘,忘了很多。後來或因為上課,或因為喜愛,撿起來了,從此就變成了特別牢固的記憶。
學生時代我最彪悍的技能就是永遠不會忘掉學過的古詩詞和文言文。高三那年全班拎著課本複習初中必背篇目,我在底下看閑書,考默寫照樣是唯一的一個滿分。當然,在大神眼裡這只是雕蟲小技。我雖然記中文快且牢固,但背英語單詞卻不算擅長,因此我時常認為在詩詞這一方面的優勢完全得益於年幼無知的時候被「打通了任督二脈」。接著說一件強大一點的事。認識一位能力出眾的妹子,幾乎過目不忘。她鍛煉的方式就是小時候每天父母讀一首詩、或者講一個故事,一遍之後叫她複述,堅持了很多年,最終成就了她。
記憶力是可以訓練的。再說說強迫。
不需要強迫,孩子的學習能力與成年人不同,他們有一心二用的能力,你要做的只是重複而已。生活中碰到了切題的場景,應景地說兩句。走在路上的時候,和他重複重複。
他玩的時候,你開著錄音機,錄音機里放著唐詩,反覆地放。你不需要強迫他聽,你只要讓他呆在這個背景音里就可以。持續一段時間之後你就會發現,只要你提起個頭,他就能把後半段順下去。相信我,孩子們都是超乎你想像的小天才。好了,最後用看過的一句話結束這次回答:
讓孩子在小時候背詩,為的就是長大以後當天看到了大好山川,腦海中想到的不是「我操!美美美!」而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生記在腦子裡的的東西會終將隨著時間的流逝,刻到他們的骨子裡。這才是讓孩子背詩的目的。
望諸位寶爸、寶媽共勉。純粹自我安慰。我們社會中很多人,孩子大概是他唯一能夠控制的。
建議背《三字經》
為什麼要強調」背「呢?我和我家寶寶都不是特意去背什麼的,就是坐車時我抱著她,看見柳樹,我就告訴她「這是柳樹,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起風了,風吹的我的褲子開始抖動,我就告訴她,這就是風啊,它能讓媽媽褲子跳舞,風還可以「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
入竹萬竿斜」;站在高高的樓上,往下望,我就告訴她,這就是:」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在青青的草地上玩耍,我就告訴她:「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等等,她有時候也會問我,「一樹高是啥呀」,「萬竿斜是啥呀」,我再一一給她描繪。我覺得同樣是描述看到的場景,為什麼不能用優美而又有韻律的詩給她解釋呢。前兩天晚上我抱著寶寶坐車回家,太陽落下來了,夕陽照在車裡,她高興的問我,」這就是夕陽山外山嗎?「(這是平時給她唱的歌中的歌詞,一般看到夕陽我都會給她說:「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很是驚訝,也說明寶寶理解和感受到了那個意境。可愛的寶寶這個月24號正好25個月。
話說我19個月就能背20句歌謠了,古詩學前也背了好多(有錄音為證哦),古人留下來的很多都是很經典的。別的不敢說,對我今後上學,從小學到高中,古文水平和興趣有很大影響,記得當時中學的文言文很長,我讀兩三遍就差不多背下來了,而且很感興趣。所以總得來說,還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學前教育不能偏重一方忽視其他方面,要防止過猶不及,各個方面都是同等重要的。比如老媽對我記憶力開發的不錯,可惜忽視我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越大問題表現越明顯,我現在有寶寶了,要引以為戒。
第一次在知乎上回答問題,哈哈。果然是當了媽媽了人,看見這種育兒的題目總是忍不住進來圍觀圍觀。是啊,那些說死記硬背對孩子不好、背唐詩是操縱孩子人生的人,都是沒有當父母的!他們不懂得兩歲多的孩子是有那麼強的求知慾和好奇心。我家草莓一歲九個月,正是調皮搗蛋的時候,睡覺淘氣吃飯淘氣出門淘氣,但是只要你給她讀詩、讀兒歌、講故事,她立刻乖乖的做好,大眼睛忽閃忽閃的看著你,如果再配合一點動作,她會高興壞的。這些都是潛移默化,大家都喜歡有旋律和韻味的東西,更何況是孩子們,朗朗上口的詩歌對她們太有吸引力了,現在草莓已經會背詠鵝、憫農和一大堆兒歌,還會繼續教她,睡前念兩遍、吃飯的時候念兩遍,她就能記住了。萬一長大忘了?哈哈,忘了就忘了吧,不指望能記住,只是覺得詩歌是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東西,是語言的沉澱,孩子喜歡就多讀一點,如果你家孩子不喜歡,那就不要讀,很簡單的道理。興趣使然。
我自己現在是一個22個月大孩子的父親。說說自己現在的感受。從小孩生出來一直到現在,從來沒有刻意的安排過比如幾個月讓他學走路,幾個月讓他學說話,一切都順其自然。但是順其自然並不代表父母完全的不作為。比如說話問題,我和愛人雖然白天工作比較忙,但是下午一下班一直到孩子睡覺,都是陪著孩子的,很少有出門應酬或做其它事,包括盡量不碰手機,不開電視。陪著孩子就是不斷的跟他說話,逗他,哪怕小的時候他根本聽不懂,我們倆也是自得其樂。但是到孩子10個月的時候,他已經能開口叫爸爸和媽媽了。現在22個月雖然還不能說十幾個字以上的長句,但是可以跟大人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比如渴了,餓了,拉臭臭了,出去玩了,跳舞了,之類。雖然孩子說話總有早有晚,但是我認為父母多花時間陪孩子說話還是能幫助孩子提高語言能力的。那麼說到背誦古詩詞。其實我和愛人也沒有刻意的讓孩子去背誦,只是陪著他的時候想到就會讀或背一些古詩詞給他聽,也不要求他跟著讀。只是想到了就念兩遍。比如我抱著他在樓下花園散步,一邊看花花草草,一邊就沒事背著三字經。如果孩子突然對某顆樹或某片草地很感興趣,那我就陪著他去追尋他的興趣點。可是孩子是很聰明的,你讀著背著,他只是聽,可是會聽進去。突然有一天,我在背三字經的時候,剛開了頭,他自己就往下接了。那種意外的驚喜,沒有當父母顯然是體會不到的。這種驚喜何關攀比?孩子在一點點成長本身就是最大的收穫。到現在,我家孩子可以背《詠鵝》、《登鸛雀樓》、《憫農》、《靜夜思》等一些很簡單的古詩,還有小段三字經,一些兒謠之類。前面有些評論說的其實很有道理,對於孩子來說,白日依山盡,與小白兔白又白,有什麼區別呢?其實對於背誦古詩詞給孩子聽,作為我來說,沒有與別人攀比的意思。只是想,一方面,古詩詞朗朗上口對於培養孩子語感或許有幫助,另外一方面長時間陪著孩子你總得找點東西跟他說著玩不是。但是,背古詩詞從來不會佔用孩子整塊的時間去專門做這個事。至於,兩三年後孩子還記不記得住這些背過的詩詞,那重要嗎?別說孩子,我們大人自己難道能記住所有看過的書?還有一點,為了給孩子背古詩詞三字經什麼的,大人自己也得先學著背。以前我對三字經只知道「人之初,性本善」,現在也能背好一段了呢。以上僅是我個人體會,供參考。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5309580
4,5歲的時候,媽媽就教我背唐詩。不覺得痛苦,詩詞押韻,和兒歌差不多,「粒粒皆辛苦」,「上山打老虎」,也分不出高下。背著玩就是了。
慢慢的,就長大了。
春天,看到了盛開的桃花,突然明白什麼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冬天,西風凜冽,天空陰沉,行人都急匆匆的奔走,到了家,烤著爐子,外邊洋洋洒洒的下起了雪。知道了什麼是「晚來天欲雪」,什麼是「紅泥小火爐」。
夏天,跟爸媽去湖裡玩,小舟在荷葉中穿過,知道了什麼是「接天蓮葉無窮碧」,什麼是「水光瀲灧晴方好」。
秋天,過了天高雲淡,就是涼風乍起,梧葉飄黃,知道了什麼是「老樹呈秋色」,什麼是「苒苒物華休」。
約會的時候,知道什麼是「月上柳梢頭」。
燈會的時候,知道什麼是「一夜魚龍舞」。
愁的時候,「佇倚危樓風細細」;
樂的時候,「春風得意馬蹄疾」。
小的時候,「坐看牽牛織女星」;
大的時候,「金風玉露一相逢」。
背的那些詩詞,像是看不懂的畫面,存在心裡。一天,遇到了某個風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詩,那句詞,那幅畫。那種感覺,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當,以至於無法用其他的詞語形容。記住了詞,記住了景,也記住了情。
至於具體的用處,作為理科生,工作上的確用不到。但當年我情書寫的是極好的,就憑這個,就覺得很值。
現在我也在教兒子背。
update: @雲熙,這是你要的情書教程,寫情書有什麼技巧? - mu peng 的回答。編輯於 2015-01-27兒子兩歲兩個月,他是屬於自發性學習,早上醒來第一件事就要看書,晚上臨睡前一定得看書。沒事就纏著奶奶看書講故事,他聽故事不是單純的聽,而是跟著念,整天說的最多的就是:「奶奶,教我念」。牆上掛的教學掛畫,自已按來按去,跟著念,數字、英語都認識不少了。我們從來沒有刻意去要求他學什麼,他願意玩就玩,願意學就學。現在會背十幾首詩,三字經能背到「教不嚴師之惰」。背詩還是奶奶有次念了一首給他聽,結果第二天他自己就背出來了。我從來不覺得我兒子有多聰明,也不認為現在會背點詩以後就能怎麼樣。但是,既然孩子願意學,我們就願意教,積累下來的就是財富。就像昨天,我對他說:「兒子,你看天上有白雲」,他抬頭看了看,說:「朵朵白雲」,我覺得很驚喜。
我兒子兩歲,會被10首左右的簡單詩詞,兒歌等等。弟子規和三字經也能背一些。但是。除了幾首我喜歡的詩,剩下都是姥姥姥爺教的。特別是姥爺,我們是爺爺奶奶帶孩子的。呃。怎麼說呢,我小時候四五歲吧我媽說我能背很多,可是我學習很一般啊,現在也沒多優秀。所以我覺得這東西和教育什麼的沒直接聯繫。
現今有多小朋友,在家長和幼兒園老師的教導下,3、4歲的時候就能背下不少古詩,他們的家長也為此驕傲,有的家長甚至拿背古詩來判斷孩子的聰明與否。孰不知,前不久在清華大學與英特爾聯合舉辦的創新人才培養國際研討會上,有教育專家指出,這種培養孩子的方式有可能會把孩子的創造力扼殺在搖籃里。
在這個國際研討會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韋鈺就創新人才培養這個論題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表示,人的大腦有長達20年的發育期,大腦的發育是階段性的,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特點,而國內現在的許多教育方法並不符合大腦發育的這些規律。
這些有弊端的教育方法其中非常顯著的一個就是讓3歲左右的孩子背古詩,這幾乎是每個幼兒園裡的必修課。很多家長看到孩子從幼兒園回來後能背下古詩,就認為孩子學到了東西,其實這是不科學的。孩子在三四歲的時候,大腦發育沒有完善,對古詩詞沒有足夠的理解力,也還不擁有長期記憶的能力。即使古詩詞非常優美,但孩子對此大量背誦除了短期記住、能在大人面前表現一下之外,並沒有別的明顯好處。反而,這種強制灌輸式的訓練,會讓孩子思維固化,影響他們創造力的發展。
另一個存在誤區的教育方法則是過早讓孩子學英語。同樣的,孩子沒有長期記憶的能力,如果只是背誦英語單詞,並不能真正使孩子「學會」英語。學習語言最重要的是環境,沒有語言環境的影響,又怎能奢望孩子的英語能達到「母語水平」呢?
也許剛開始讓孩子背古詩、記單詞的時候,他會覺得非常好玩,背出古詩、說出單詞還能得到父母的誇獎。但久而久之,大部分孩子會開始對這種模式化的學習開始厭倦,結果適得其反,不僅達不到學習的效果,反而讓孩子對學習開始有害怕、抵觸的情緒。
科學研究顯示,孩子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孩子的學習需要在一個輕鬆的環境中進行。如果家長持續用這種模式化的教育方法來教育孩子,那麼,孩子的童年就會在緊張的學習和壓抑的心態中度過。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長大後犯罪率會比一般人高,自殺率和疾病率也會相對較高。為什麼中國一直培養不出創造型的人才?所謂的考試狀元也被批為「高分低能」?韋鈺院士說:中國的教育目前缺乏系統的實證研究,缺乏科學的方法。無論小學還是中學,中國的學校已經把學生壓成同一個模子里的產品,只有到了大學,才有少數「漏網之魚」能被培養成創新人才。要改變這一現狀,只有對中國的現行教育模式進行改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是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這篇文章的人目的何在啊,人的認識能偏差到這種程度嗎?
不說什麼2歲的孩子背古詩了,也不說拿孩子背古詩去攀比了, 就說說兒童入學前應不應該接觸古詩!
孩子上的北京一公立幼兒園,響應教委的號召,幼兒園寬敞明亮,娛樂設施齊全,並且不以任何形式辦各種興趣班,我懷疑連英語課都沒有,前年有個跆拳道的班,有人舉報立馬就撤了,所以古詩肯定不在幼兒園教的範疇內,自己選的幼兒園,它的理念我是接受的,釋放天性,撒歡兒的玩。可是,釋放到什麼程度呢?我依然給兒子在外面報了一個英語班,3歲開始學的,現在3歲半了。古詩,我在家也經常教,現在會背10首。
英語和古漢語,都是語言,而孩子有一個語言的敏感期,23歲的孩子學說話的速度和能力真的很神奇,孩子童年大腦中有一種特殊的語言習得機制。在這個時期,讓孩子輕鬆愉快的多接受一些優美的有節奏和韻律的聲音,是多好的熏陶啊。因為不懂,所以死記硬背會傷大腦,破壞創造力?這是科學家永遠也不能證明的理論好嗎?孩子最初連吃飯這個詞的意思也不懂,慢慢不就明白了嗎。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有次開車經過陶然亭公園,兒子自己誦出「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我教他的時候講過意思, 他聽不太懂,也沒記住,但是他看到柳樹,隱約明白柳樹的枝像一萬條垂下的,柳樹的葉子細細的,像剪刀剪的似的;吃飯的時候,如果他撒一桌,我說誰知盤中餐,他也知道粒粒皆辛苦,一個3歲的孩子理解到這種程度,不難。
孩子總會被動的接受很多東西,兒歌,古詩,英語,還有髒話,家長有責任為他篩選,只要孩子不抗拒,不排斥,並且能從中得到快樂(大人的肯定,學會的成就感,韻律帶來的美的感受),大人有責任為他打開這扇窗,讓他自己選擇留下什麼。有些能力,有些感受,是孩童時期特有的。
推薦閱讀:
※老師叫同學打我臉,我該怎麼辦?
※助學金真的是給有需要的人嗎?
※得過NOI金牌後再參加NOIP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作為老師的你什麼時候對一個學生感到絕望?什麼時候對自己絕望?
※出身平民,如何才掙脫這個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