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產品的三要素是個人主頁、信息流和關係嗎?
歡迎大家來補充。
可供參考的產品:Facebook、Twitter、Quora、Formspring,歡迎直接在提問欄中補充。
更重要的是關係媒介,關係媒介是社交網站上建立和維持關係的載體。
比如,開心網的關係媒介是遊戲微博的關係媒介是個人自白
知乎的關係媒介是問題和答案真正決定社交網站性質的, 是關係媒介。我認為主要是信息流和組織信息流的方式。
【關於信息流】我們可以先給自己提這麼幾個問題:
- 這類信息流是什麼?
- 這類信息流和其他社交產品的信息流有什麼不同?
- 這類信息流的使用者和生產者各是誰?他們有什麼特點?
- 這類信息流可以直接讓使用者付費嗎?還是交流會讓他們付費?或者怎麼盈利?
- 這類信息流會隨著你的產品提供的功能而變得越來越多嗎?它可以自然增長嗎?
然後,基於對信息流的分析。可以建設一個最棒的提交和閱讀這種信息流的方式。越簡單越好,但是要夠用,夠好。評價標準很簡單,如:」我現在做的這個界面(功能)是不是最簡單樸實的提交/閱讀這類信息流的途徑?「
【關於組織方式】
有了上面的機制。你可以根據信息流的特色來創造性地組織它們。最常見的、也是目前最重要的一個這方面的發明就是Tag,當然還應該有更多更好的發明。這塊我的建議你去到生物身上找靈感,比如群居的動物——螞蟻、蜜蜂、狼群等,細胞的內部結構等等。具體要看你策劃的是什麼樣的社交產品了。個人主頁是提交信息和展示信息的一個界面,但它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對信息流本身提交方式的深入分析和自己的體驗才是重要的。
總之,信息流交織起來,這件事就好玩了。目前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論和實踐答案還無法統一。
2007年在百合網做市場分析時,我對SNS的分層從下到上是Profile、Network(關係網)、Application(應用),這三個東西沒有那麼獨立,不同的Network有不同的應用,不同的Network需要不同的Profile
2008-2010在人人網和山寨開心網的體會是:人人網的Network已經成形,主要的工作是基於這個關係網創建合適的應用來1.增強關係網(這就是UGC部門常乾的事兒) 2.利用關係變現(增值部門乾的事兒) 。
應用1、2不是絕對的,有些變現的應用也可以增強用戶關係(例如社交遊戲),有些增強用戶關係的東西可以變現(個性化主頁可能算一個)。實踐中的經驗是不是你隨便上一個Application就可以的,要和關係匹配才有長期的生命力,否則和門戶網站做這個的效果差不多。 山寨開心網當時關係網創建的過程太急,Network出了問題,整個網站的生命力就毀掉了,有充足的Application支持,但是搞不出來東西。
總結:
目前我對SNS的理解還是以關係(Network)為中心的,目標是創建什麼樣的關係,後面提供什麼樣的應用。個人覺得社交產品的核心是關係,維繫關係最重要的手段是信息流,而個人主頁是在不同類型的社交產品中,能找到的、共有的、最好的能展示個人信息流的方式,當然不同產品,都會有不同的展示方式。
如果說是必備要素,那應該是關係;
在微信還未有朋友圈功能的時候,只是個語音溝通的IM工具,其實就已經具備社交屬性了,就是個社交產品了。差不多大部分的社交產品都是第一步都是導入關係,支持QQ登錄/微博登錄等,選擇關注的人/感興趣的話題等;
有關係,才能有流通。一個網路才會有可擴展的可能,才會更加social。個人主頁,如果是無聊社交,大概不需要個人主頁,因為我不需要對這個人感興趣,只關心我們無聊的時候說了什麼話,比如秘密;信息流,如果說信息流也是社交要素的話,那應該就是人們在社交過程的目的,不是所有的社交都是通過聊天對話的形式完成的,人們可以通過別人發的內容而全面得了解這個人,或者收穫內容價值。比如在偏熟人社交關係的社交產品中,個人主頁和信息流可以實現人類的微觀的社交需求。所謂「微觀的社交需求」,就是人們之間通過隨時交流或經常溝通交流生活中瑣碎微小的內容,以更好地建立穩定的社會關係的需求。英國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在研究人類社交行為時發現,面對面聊天的人們有65%的時間是在說日常生活中瑣碎的事情。所以我們在朋友圈看他人的自拍,看他人吃飯等等,都只不過是很久以前就存在的社交行為罷了。社交產品的三個因素:人,環境,吸引力。人:基於這個產品,人的角色是什麼,他能提供什麼,獲得什麼。環境:這個產品所模擬的社會環境,最終體現的還是人在這個環境中所能建立怎樣的關係。吸引力:用戶所依賴的根本。
個人認為社交產品的核心三要素為信息、關係鏈、互動。
信息,是產品用戶價值的主要體現,用戶渴望在產品中傳達或收取有效信息,因此信息質量決定了產品質量。基於此,社交類產品種子用戶的選擇和引入是尤其重要的,因為他會決定原始信息質量,進而影響產品調性。
關係鏈,是用戶的聯繫和組織形式,它可以是淺層的喜歡、關注形式,也可以是更深層的互為好友形式,需要依據產品定位來合理選擇,陌生人社交的關係鏈一般廣而淺,熟人社交的關係鏈一般窄而深。關係鏈的質量決定了產品的體量。
互動,使信息得以在關係鏈中流動起來,不斷傳播,從而激活整個產品生態。依據關係鏈組織形式的不同,互動的方式也各有區別,但本質上都是讓社交產品的用戶保持活躍度,參與度,以達到有效信息交互的目標。
既然是社區,人際關係肯定是第一位的,首先你得定位自己的站點用戶之間是什麼關係,熟人關係、陌生人關係、商務關係等,然後才能談到其他的;第二位應該就是信息流是如何傳遞的,面對面還是面對背,如何互動等等;有了以上兩個條件才是決定你應該提供什麼個人信息,產生什麼應用,如何引導UGC等等
還要加上各種應用和遊戲
——————去年面試,面試官問我人人網的架構是什麼。我的回答:
作為一個UGC, 好友系統 /內容系統 /應用、遊戲系統/ 設置面試官說,還有 個人信息社交產品的俠義三要素是個人主頁、信息流和關係。社交產品的廣義三要素是產品面向的用戶,產品提供的服務,用戶獲得產品的渠道。
錢,錢,錢,你們何必說的那麼隱晦?
人,互動,媒介
信息流內填塞的內容是關鍵,
1、具體內容怎樣編排,通過怎樣的推薦機制(關係機器)是值得思考的;用戶建立線上關係的base與信息流強關聯,線下關係弱關聯;
2、如何在信息流內突出幾個重點邏輯:Timeline、關係
1. 如何讓用戶產生新的行為?創造一個新的動詞?
2. 使用時間越長,貢獻越多,忠誠度越高?
3. 有一種天然的驅動力讓產品保持持續的增長?4. 從用戶關鍵行為中找到變現的方式?最核心的是你的信息流是內容是由那些東西組成的,這些內容是怎麼產生出來的,怎麼進入我的首頁的,你可以在這個平台產生怎樣的內容,維護關係。 做內容和社交的產品不就Time Line 和個人profile兩個東西嗎?還有一個最核心的關係。
ps:給我自己的專欄打一廣告人-內容-環境 - 知乎專欄,跟提主的問題多麼的契合。一直感覺社交產品的設計其實很多源自於社會學的東西。社交產品往往都是將線下已經存在的社交關係搬到線上來運行。
比如:人人網,她發現得是在現實生活中存在一種人與人的關係叫同學。比如豆瓣,她也能算作一種社交,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的關係叫興趣相投。
如果你來仔細分析,你的生活中。什麼時候大家會聚會,和你聚會的這些人和你是什麼關係?同學?朋友?球友?驢友?每一次現實社交聚會背後都有一個社交關係,社交產品將這種背後的社交關係挖掘進行線上運行。社交產品首先要明確一點,那就是處理人與人的關係,而產品的目的除了處理人的關係之外,還要找到可以持續下去的動力,那就是如何提供一種服務去培養交往的環境,如何去提高用戶的使用粘度。這有點類似俱樂部的作用,吸引大家都來,允許你進行交友,但是你得在俱樂部中消費。所以社交產品,我認為應該是三個因素:人,環境,吸引力。
人:包括提供針對個人的服務,這一點之前是myspace這樣的公司提高,現在都是個人主頁。
環境:社交為目的,提供社交的六度分隔原理,提供交友的服務。
吸引力:連結你和陌生人,把社交活動進行多樣化發展,並提高效果。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的人喜歡罵專家名人卻又時刻關注他們?
※社交營銷的本質是什麼?
※豆瓣是否已經衰落,為什麼?
※為什麼建築師的社交圈裡基本都是建築師?
※社交網路上只曬光鮮很少曬失意是怎樣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