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這是金剛經里的一問,如何


此段經文有明顯的漏譯和錯譯,首先根據其他版本的金剛經以及古代印度的論著來看,須菩提應該問了三個問題,分別為:

應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攝伏其心。

可是鳩摩羅什法師只翻譯了兩個問題,即第一個和第三個問題,而第二「云何修行」漏掉了,我整理出來中國所有金剛經版本同時加上英文版金剛經進行比對,除了鳩摩羅什法師之外,所有翻譯都是一致的三個問題。

菩提流支: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行菩薩乘。云何應住。云何修行。云何發起菩薩心。

真諦: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行菩薩乘。云何應住。云何修行。云何發起菩薩心。

達摩笈多: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玄奘:世尊。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攝伏其心。

義凈:世尊。若有發趣菩薩乘者。云何應住。云何修行。云何攝伏其心。

Edward: How then, O Lord, should a son or daughter of good family, who have set out in the Bodhisattva-vehicle, stand, how progress, how control their thoughts?

佛陀在回答這三個問題的時候,首先當然要回答第一個問題,也就是「應云何住」,可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為佛陀首先回答第三個問題,即「云何降伏其心」,可是其他所有的金剛經譯本,包括英文版的,都翻譯為佛陀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即「應云何住」。

鳩摩羅什: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菩提流支:佛告須菩提。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行菩薩乘。應如是發心。

真諦:佛告須菩提。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行菩薩乘。應如是發心。

達摩笈多:世尊於此言。此善實。菩薩乘發行。如是心發生應。

玄奘:佛言。善現。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當發趣如是之心。

義凈:佛告妙生。若有發趣菩薩乘者。當生如是心。

Edward: The Lord said: Here, Subhuti, someone who has set out in the vehicle of a Bodhisattava should produce a thought in this manner:

根據世親菩薩的見解,佛陀回答問題的時候,是針對須菩提的提問,一一對號入座的,這一點在窺基法師的《金剛般若經贊述》中有記載。

《金剛般若經贊述》: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述曰:此第(四)隨問別答。於中初答云何住;次「複次」下,答云何修行,後「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下答降伏。

窺基法師根據世親菩薩的見解認為,從「所有所有一切眾生之類」一直到「複次」是回答「云何住」這個問題的,從「複次」一直到「須菩提!菩薩應如是」是回答「云何修行」這個問題,從「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往後才是回答第三個問題即云何降伏其心。根據《金剛般若經贊述》我把須菩提的提問以及佛陀的回答,進行了對號入座,整理如下:

問題一:應云何住?

答案一: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問題二:云何修行?

答案二: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問題三:云何攝伏其心?

答案三: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所以不論從金剛經各種翻譯的版本以及古代印度的論著,都可以看出來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錯誤,即把佛陀的回答次第翻譯顛倒錯亂,導致了中國千年以來基本沒人理解佛陀到底是如何回答須菩提的三個提問。比如近代著名的南懷瑾和江味農兩位大居士對此經文也理解錯亂,並著成著作推廣於中國。

南懷瑾《金剛經說什麼》:佛說菩薩摩訶薩是倒裝的文句,就是一切大菩薩們,應如是降伏其心,應該有一個方法,把自己的心降伏下去。什麼方法呢?他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

江味農《金剛經講義》:佛之總示,亦先說應如是住,何故詳談時先說降伏乎?此中要義,當分三層明之。。。。。。

可以看出來《金剛經說什麼》以及《金剛經講義》這兩部近代的金剛經講解最流行的著作對這段經文的理解全部錯誤,而且江味農居士還主觀的解釋為什麼佛陀先回答第三個問題,並且羅列了三層原因,實在是讓人無語。


文殊師利復白佛言:「世尊!行者云何應觀四念處?」

佛告文殊師利:「當來世有比丘如是說:『觀內身處若觀不淨是身念處,觀樂皆苦是受念處,觀心生滅性是心念處,觀壞和合相但得法相是法念處。』」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今云何真觀四念處?」

佛言:「止止。文殊師利!不須問也,如來隨宜說法難可得解。」

文殊師利言:「世尊!愍念眾生故,願必為說。」

佛告文殊師利:「若行者見身如虛空,是為身念處;若行者見受不得內外兩間,是為受念處;若行者知心唯有名字,是為心念處;若行者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是為法念處。文殊師利!應如是觀四念處。」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馬上給出答案: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如是者,真如實相,當處無住一念的心即是!須菩提不懂,錯過了機鋒,如來才接下來再度給出答案,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頓悟不成,只能漸修了。


沒啥好說的,沒看到題主想問什麼,推薦題主看一本書應該對你有所幫助


推薦閱讀:

虔誠與執著的區別在哪裡?另外經書還說該經能凈業障,因果論倒是可以理解,但善惡的度在哪裡?何為善何為惡?
念經法門比念佛法門更殊勝嗎?

TAG:金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