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麼是剝削?


寫一個簡單的委託代理模型

剝削就是irc bind永遠等號

不然你設雙方都有market power定價就變成了一個bargaining了 沒有剝削了


事實上不需要價值概念就能說明剝削,使用一個價值剝削說明剝削是多餘的,直接描述更為露骨。

剝削最簡單說就是竊他人的行為(勞動)時間來為自身服務,而對社會的被寄生者個人或其家庭來說是不必要的寄生,這就是剝削。

奴隸制就是最赤裸裸剝削,只要奴隸主願意,他直接擁有奴隸一生所有行為驅使權,哪怕讓奴隸直接、間接失去生命。

而資本主義這種時間奴隸制,則是利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關係來實現商品交換,在商品交換中通過榨取一份份的剩餘勞動,來不斷竊取多數人的自由時間,因為支配他人的勞動(行為)時間這就代表了權力。

並且資本主義能很好的以所謂的成果主義、貢獻主義來掩蓋這種竊取他人勞動來支配的權力關係。好像功勞、成果貢獻對每個對象都一樣,如同日軍通過勞動驅使一個人去剝他女兒的人皮給日軍做皮鞋一樣,對日軍來說是功勞、成果、貢獻,而對被驅使者來說難道也是??

事實上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勞動神聖主義、勞動成果主義下掩蓋的對他人勞動的剝削,正如與利潤相關的經營式的勞動就是與生產資本的僱傭勞動相互對抗的勞動。

因而無論是左右派,爭功主義者根本理解不了剝削的本質,特別是痴迷於所謂的財富、蛋糕分配的商品(貨幣)拜物教。

並且社會經濟制度為什麼要為利潤而生產(商品生產)?

正如商品化的醫院要利潤,生產藥品的廠商要利潤,生產藥品機器原料的資本,出租廠房的資本等每一個環節都要利潤,這需要人們用多少工作時間去交換,政府的公共開支、軍備、社會福利等都等於反過來要向資本的利潤上稅,這樣多數人的自由時間和社會的動援力將被為利潤而生產的制度竊取。

為什麼社會不能像一個人使用自身的勞動時間一樣使用社會的總勞動時間?這樣任何社會組組在成本標準上,就無需考慮贏利與否,只會考慮預算(總勞動時間或者說每個人勞動時間)的節約,而無需考慮任何社會組織的贏利與否。


一個奴隸主,購買了一個奴隸,這個奴隸從被購買到累死創造了100兩黃金的價值,然而只獲得勉強苟活的糧食,這就是奴隸社會的剝削。

一個地主,有一個農民給他種地,這一個農民種了一年獲得一千斤大米,800斤上交給地主,這就是封建社會的剝削。

一個老闆,僱傭了一個工人,這個工人一個月能生產一萬塊錢的產品,然後一個月只有2000塊錢工資,這就是資本主義的剝削。

理想式的社會主義工廠,雖說一個工人創造的多餘價值還是被工廠拿走,但由於工廠本就屬於全體工人,所以可以看成沒有剝削,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被拿走的剩餘價值是完全被用於改善工人自己的生活,這種才是工人希望的,當然,蘇聯後期大量的軍事工業拖垮自己,那些坦克不能吃又不能用,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都被拿去投入軍事工業了,雖說這是為了國家安全,但這也導致了沒有足夠的資金參與第三次工業革命,最終輸掉冷戰被拖垮。


挺簡單的一個問題,就沒一個答案講明白。

在個人主義私有制的資本主義語境中,剝削產生於勞動力人數的變化,和(或)資本家人數的變化。因此,就有了工會(農會),以及反壟斷。

在集體主義公有制的社會主義語境中,剝削產生於物與物的交換。因此,就有了計劃經濟。


簡而言之,就是偷別人的時間為自己服務。

張三工作了三秒,有兩秒歸他自己,一秒歸股東,他的時間就損失了一秒,而股東的時間增加了一秒


通過勞動創造剩餘價值的是一波人(編號為A),獲得剩餘價值的是另一波人(編號為B),那麼就說B剝削了A。在馬克思主義的語境下,目前來看A是無產階級B是資產階級。

這裡面唯一需要解釋的概念就是剩餘價值,什麼是剩餘價值呢?勞動會創造價值,但人要生存,要保持繼續勞動的能力,也會消耗東西,比如吃飯穿衣等等。消耗的東西也有價值,而其勞動創造出來的價值減去維持自身生存消耗的價值,就是剩餘勞動價值。

剝削從古到今是一直存在的,除了因為生產力實在太低下而根本就沒有剩餘價值可以分配的原始社會。只不過這種剝削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通過不同的剩餘價值分配方式體現。奴隸制社會中,奴隸創造的剩餘價值無償的立即的被奴隸主佔有;封建社會中,佃農被綁定在土地上,本質上成為了生產工具的一部分,但其可以佔有一小部分剩餘價值;而資本主義社會,勞動者是自由流動的,但歸根結底必須依附於佔有生產資料的資本家去創造價值,因此資產階級作為一個階級理所當然的通過佔有生產資料獲得剩餘價值,不過作為資本家,因為勞動者是自由流動的,因此其一旦佔有過多的剩餘價值,勞動者會流失。總的來講,隨著社會的發展,剩餘價值的分配是在趨於公平,而歷史發展到最終階段,就應該是剩餘價值的分配完全公平,即創造剩餘價值的人獲得剩餘價值。


就是雖然你只是一個人,但是你的工資是其他人的100-10000倍。

這和全球化、資本集中、社會分工有關。你的勞動付出,智商溢出也無法解釋這麼大的差距。

這不論於情於理都不合邏輯。


說個最簡單的,十年前在北京買房一平3萬,當時工資一個8千。現在在北京買房一平8萬,工資一個月一萬二。事實上就是先買房的人在剝削後買房的人。


馬克思這樣描述的。

在工業革命後,技術的進步導致相對的人口過剩,勞動市場過剩的結果是工人的內部競爭和資本家的議價能力的上升,資本家獲得了更多的任潤。

而這部分利潤會應用於技術的更新,而結果就是人口進一步相對過剩,資本家可以用更少的工資僱用工人。

——————————————————————

也就是說,「剝削」是通過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關係不對等而發生的,和工資的高低無關。

——————————————————————

簡單說,剝削的前提是工人喪失議價權的結果。

所以,在一家公司裡,「剝削」是個相對的關係。

普通職工相對於下層管理者,就是無產階級。下層管理者相對於中層管理者,就是無產階級。中層管理者相對於高層管理者,也是無產階級。

無產階級和資本家的關係是不能單獨成立的。

如果一個工人在家裏僱用了一名女傭,那麼這個工人相對於女傭也是資本家。

你說一個被「剝削」的工人怎麼會顧女傭?

就像我開頭說的那樣,相對的人口過剩,如果一口飯就能顧一個女傭,工人為什麼不能顧一個呢?這個時候工人和女傭之間存在的這個不對等的議價關係,就是剝削!

(順便,我從不信馬教,但馬克思對全球化和人口過剩的思考還是很有前瞻性的。)

——————————————————————————————

看了一些回答,我覺得有必要補充一些。

首先,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總結是基於西方歷史!西方歷史!西方歷史!

再者,在西方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的過程中,稱為地主的是國王和貴族。資本家來自於農民,沒錯,你沒看到,就是農民!

沒有土地的農民的選擇成為商人並在競爭中完成資本的積累搭上工業革命的列車,成長為資本家。這是付出換來結果,被視為原罪是不合適的。


我給你通俗地,簡化地說一下我對馬克思所謂的剝削的理解。你使用一些生產資料,進行勞動,創造了一個產品,價值100,但賣了100塊錢之後,這100不全歸你,會被這個生產資料的所有者那走一部分比如說50,另外50就是你的工資。

那你的勞動產品值100,為什麼你不能拿到100?是因為資本家僱傭你生產,生產資料是資本家所有。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生產資料是資本家的?為什麼生產資料是他的不是你的?

這就要提到資本的原始累積,資本的原始累積是掠奪(考研政治題目之一)。當然現在很多企業家的生產資料,並不是從父輩那裡繼承而來的,可能是自己創辦的公司。但依然是創造出來的利潤,企業家本身佔了大頭,儘可能降低工人工資提高自己的獲利,總得而言,還是你創造出來的東西的價值並沒有完全屬於你,其中的一部分被另外一個佔有生產資料的私人拿走了。現實中的話,應該不會有他拿50給你50這種好事,可能是他拿95,給你5。

這就叫剝削,你的勞動價值的一部分在被另外一些人佔有。

那說一下我們的經濟成分為什麼有「公有制」,你可以簡單地把公有制企業理解為國企,這種企業的生產資料屬於公共所有,理論上,國企的獲利屬全民所有,因為像水資源這種,沒理由你佔了你開採你獲利,而我就不行,這種自然資源屬公有,所以國企的利潤,發了國企員工的工資之後的部分,要用來負擔全民的福利,保險,或者用於基建。這就是公有制的簡單解釋,而為什麼說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個也並不是tg強行自賣自誇。比如說,火車票能夠維持一個穩定的價格,不根據供需關係而變化的原因就是,它是國企。所以春節的時候不會漲價。還有很多偏遠地區的公路鐵路,是根本不盈利反而巨虧的項目,你以為會有資本家去投資這種事?根本不會的,而這些項目,光靠稅款又遠遠不夠,就因為中國有國企,可以統籌國企利潤的使用,才有那些巨虧的但是會惠及民生的基礎建設項目。

比如說答主我屬通信行業,我公司承保移動公司的一些線路維護業務,移動公司有項目叫做「普遍服務」,寬頻服務下鄉(一戶寬頻非常非常便宜,一個月手機話費打夠60即可,寬頻不另外收費,可以開百兆)這一定程度上屬於國家要求。有小村子一個地方就五六戶人家,我們還得給人家架設一個電杆,裝上光纖寬頻網,定期跋山涉水去維護線路給偏遠基站發電。資本家會幹這種又累又辛苦還不怎麼賺錢的事情?不可能的。而這樣的國企,就是理論上屬全民公有。(理論上就是如此,至於貪污的挪用的那是在執行過程中的損失,這也是國家在嚴查嚴打的,貪污的存在並不影響國企的本質,也並不影響國企的利潤大頭仍然是在做看起來虧本的基建等這個事實)


你累死累活,為了房東兒子吃喝玩樂


收智商稅,割韭菜。


按照教科書上的標準說法,投資與投機的區別在於有無資產變換過程:買股票吃股息就是投資,倒差價就是投機。投機與賭博的區別在於風險來源不同:賭博的風險是人為的,不賭就沒有財富轉移的風險;投機的風險客觀存在,即使沒人投機,生產企業依然時時面市場變化和財富轉移的風險。如果忽略這一點點細微的差別,投資行為的本質就是賭博。

所以資本家既不是勞動者,也不是剝削者,而是賭徒

如果10年前你投資了蘋果、谷歌,那麼恭喜你發達了;如果你投資的是諾基亞、雅虎,那麼就會血本無歸,這和買彩票的道理是一樣的。亞當.斯密在《國富論》論述收入的篇章中說:「比之購買完全公平的彩票,中彩者所得必為落彩者所失的全部。就成功者一人,不成功者二十人的職業說,這成功的一人,必須單獨享有不成功的二十人應得而不能得的全部。」我們常常說股民一贏二平七虧,顯而易見,贏利的那一成股民賺的錢就是來自那虧損的七成股民,而不是剝削了他投資的那家公司的員工。孫正義投資阿里巴巴很成功,可他還有很多失敗的投資如8848等等,據說(僅僅是據說哈),算總賬的話,孫正義投資的總虧損還超過了總收益。

在正常的市場環境中,資本家出資僱用勞動者,勞動者拿固定工資,並根據崗位性質、重要性不同有一定比例的績效激勵,股東按出資比例,分攤盈虧——既分攤盈利,也分攤虧損!如果我投資了索羅斯的基金,大致他要收1%的管理費相當於固定工資,虧損我負擔,盈利二八開。這種分配方式天經地義。天底下斷然沒有虧損全算我的,盈利全歸索羅斯的道理。

有人覺得資本家不勞動,不可以參與分配,應該按勞動分配酬勞,甚至按勞動分配股份。 好吧,姑且不說這個按勞動分配股份怎麼做技術處理,再怎麼分,也不可能把資本家的錢直接分到勞動者口袋裡吧。對於出資方來說,無非就是股權變債權,變成無息貸款嘛。賺了,還掉本金之後的利潤都歸勞動者,這條道路當然行得通。問題是如果虧了,你拿什麼還?別說不會虧,鄧亞萍的人民搜索燒掉20億,能不能讓鄧亞萍以及下面的員工來還錢?如果你要股東承擔這虧損的風險,憑什麼賺錢的時候利潤不屬於股東?

稍加思考,我們就不難發現某些剝削理論的荒謬之處:虧錢算股東的,勞動者一分錢責任也不負;賺錢算勞動者的,股東們一分錢利潤也不能拿。他們呼籲的所謂公平,恰恰是不公平。推行他們的理論,必然擾亂正常的市場秩序,造成混亂。


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例子:

小張在老趙的工廠里上班,拿著2k的工資,每月里給公司創造了10k的收入

這10k的收入是從哪兒來的呢?是小張和老趙提供的機器、車間等合作共同創造出來的。

如果這些機器、車間等工資化(假設2k)

在扣除總工資4k後,剩下的收益還剩6k

這6k本應該在小張和老趙之間合理分配。而實際上呢,都跑到老趙口袋裡去了。

以上就是馬克思大佬講的赤裸裸的剝削。


其實剝削可以說普遍存在。

王者農藥:

刺客,射手:絕大多數的傷害都是我們創造的,絕大多數的人頭都是我們拿的,輔助和坦克都幹什麼了?坦克只會挨打送人頭,輔助沒事就在河道瞎溜達,我們是被剝削的。

相聲:

「其實,捧哏的就是到台上面來聽相聲的。」

「捧哏的會嗯嗯啊啊,就可以了。結果分錢的時候,他來分走一半」

所謂的剝削,我理解就是交易成本。首先我們相信勞動創造價值,就像我相信傷害都是輸出造成的,相聲都是用嘴說出來的。然而,輔助坦克沒什麼輸出不代表他們沒有貢獻,捧哏的只說一些嗯嗯啊啊的話,不代表不該分錢。

我們假設一個社會中,交換是不可避免的(有人跟我說過他理解的共產主義不需要交換,這種可能咱們另算)。那麼,我用一個小時勞動就能換來別人一個小時的勞動嗎?

看起來是這樣,因為我們每次交換都是等價的。但是問題在於是不是每次都能交換成功呢?設想一個自己生產自己負責交換的社會,一個人用一個小時生產的椅子,想交換一個小時生產的鐵礦,他每次都能找到正好需要椅子,鐵礦石又很多的人嗎?當然不一定,能否交換成功是一個概率問題。

我們現在似乎想要什麼就能買到什麼,那是因為只要你出門就有一種叫做「企業」的東西,企業中有一些人不再從事鐵礦石和椅子的生產,而是專門出來為兩者的交換成功而努力。

我們假設一個人有50%的可能用椅子換到鐵礦石。那麼,一個小時的勞動,能換回多少小時的鐵礦石呢?算算就知道只有半個小時。所以,因為不得不交換,你的勞動在交換過程中損失掉了。具體來說,交換有的時候能成功,有的時候不能成功,取個平均數就只剩一半了。這種情況下只能從事農業,因為如果換回糧食是一個概率事件,那麼你會餓死的幾率就會成倍增長。

而企業主的作用是,把生產椅子的成本都自己承擔下來,然後讓做椅子的都一起安心生產,生產之後不管有沒有銷路,都支付給勞動者一半的價值。這樣作為勞動者不用擔心如何交換,得到的卻和自己交換一樣的價值。對於企業主,他可以專心做銷路,把交換成功率提高到80%,自己可以賺到另外30%。看起來就像是一切都是生產者在做,企業主不勞而獲一樣。就好比射手和坦克一樣,坦克保證射手可以晚一些被幹掉,爭取的時間用來更多的輸出,所以企業主和坦克,雖然不生產價值,但是他們是一個增加攻擊力的「buff」。

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企業主發現其實找銷路這件事也完全可以找人替代,這樣企業主唯一的作用就是承擔風險。這個風險專門特指的一個商品生產出來後,他能否賣出以實現價值與使用價值分離的風險。這個風險非常重要,對於現代生產中,一個商品是被拆分成無數個生產環節,每個環節由不同企業完成的。這樣做提高專業化程度,提高了效率,但也要求每個環節不能掉鏈子。假如一個商品有10道工序,每道工序有90%幾率交易成功,那最後成功生產出這個產品的幾率是多少?算一下可知只有大概三分之一。

正是因為這個風險重要,直接關乎生產,所以我們說企業主分到收入是有道理的。

從直觀上來說,如果企業主只得好處沒有付出,那麼為什麼沒有那麼多人願意去當呢?不是因為沒錢,你看前段時間全民創業的時候,是沒有錢的節奏嗎?我們真正看到的是大量的創業者在風險面前紛紛倒閉,他們的本金就這樣消失了。不願意去當老闆就是因為怕承擔風險,你去問一個身邊的人,為什麼不花錢搬個企業,正常人第一反應就是「賠了怎麼辦?」

我們繼續討論,如果你相信財富在一定時空內是守恆的,那麼這些財富去哪了?去工人那裡了?不是,工人的工資應該是平攤風險之後的收入。所以,剩下的就只有還沒倒下的資本家們了。通過競爭,資本家幹掉了其他對手,本來該被破產的人掙走的錢,被我掙走了。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通過刺激經濟,透支未來的消費,讓資本家都掙到錢,但結果這些錢還是要還的,最後通過經濟危機,破產一些小資本家把錢還上。



剝削的本質表面上體現為經濟問題,其實本質是政治問題,也就是把你的權力剝奪的一個過程。

比如說當15萬年前人類走出非洲的時候,這個世界雖然殘酷,但那是人與自然的關係。而現在雖然人已經用強大的生產力從自然榨取了也許是超量的物資,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生活依然殘酷,因為這個世界並不屬於他,是極少數人家的「不可侵犯的」私有財產。

最殘酷的是,資本主義以生產力發展來實現這個結果。所以很有可能,當生產力發展到生產完全可以不需要人力參與時,那些本來就被排除於擁有這個世界之列的人,應該就可以集體去死了。

至於佐證。算一下財富擁有量不就好了?你那點存款的購買力在總購買力中佔了多大比例你不知道?


偏離公平與效率互為最優的分配製度都剝削,側重於前者的是對強者的剝削,側重於後者的是對弱者的剝削,而強弱還在社會分工和個人能力的某一項中才具有相對意義,也就是沒有恆強以及恆弱的正常個體,所以理想狀態的在市場的調配下,用我的強項剝削你的弱項,並承受他人強項對自身的剝削,期間伴隨機運,這是合法的剝削,屬於自然法則;然而由於存在馬太效應和宇宙本身不均衡的本質屬性,共產主義無論何時都無法實現,必定會產生一個引力中心,而大多數屬於僕從狀態,那麼一種基於不均衡的社會階層固化只是早晚的問題,在這種狀態下,非法的剝削就會出現,就是位於優勢地位的個體通過制度化的方式打壓在某一方面強於真身的個體,這樣會導致公平與效率最優化的破壞,而累積的系統性風險則會不斷增加,社會面臨革命或者外界更優系統掠奪導致崩潰,當然破壞系統的除了自身累積的系統性風險還有不可預測的外部事件,也即是從長期來看,系統是必然崩潰的。而後達到新的均衡,這是一個循環往複的過程,符合宇宙法則。


剝削即是對他人剩餘價值的佔有,引起剝削的是生產資料的私有制,普通大眾沒有足夠的資本去購買生產資料,只好為資本家打工,被他們榨取剩餘價值,從而資本家越來越富。

勞動者拿到相應的工作報酬了,為什麼還說是剝削。勞動者創造的價值遠遠高於他的工作報酬


我不知道什麼叫剝削,我開個國家吧賺錢還不用勞動


私有制下,資本家通過僱傭勞動力進行生產,以低於剩餘價值的「工資」回報無產者。

前提條件必須是私有制,必要條件是無產者與資本家的合作。

有產者如農民耕自耕地不算「剝削」,「共產」階段,只管勞動,按需分配,也沒有所謂的「剝削」。社會主義下,資本家(個人或國家)剝削受到抑制,無產者獲得的回報不超過無產者創造的剩餘價值。


被利用的無償勞動力,主要體現在金錢上

常見的形式:

1. 納稅養豬

2.剩餘勞動產值

3.交易信息不對稱,對稱了也做不到等價交換

4.理財工具steam

(沒有流動性的泡沫的貨幣蓄水池,同理樓市股市)


推薦閱讀:

小白領(尤其是剛畢業掙得還不少學生)的階級算什麼?
文化大革命期間人們普遍的意識形態和真正的共產主義有何區別?
大家覺得共產主義能實現嗎?
在學習馬克思主義時,應該研究馬克思主義原著還是借鑒馬克思主義原理書?
國家和民族是共產黨的天然敵人還是天然盟友亦或是應該積極團結利用的對象?

TAG:經濟 | 卡爾·馬克思KarlMarx | 中國 | 馬克思主義 | 共產主義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