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地獄後,百千億劫不得出。又「風吹復生」。那不是說,地獄眾生,壽命六道中最長嗎?
由於評論區的討論,我發現了一個被我忽略的問題,所以我補充一下回答。
作為人,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怎麼做人,地獄的事,有興趣的了解一下,權當個聊齋小說看就是。因為看了這些東西,然後惶惶不可終日,那就有違我的初衷了。子不語怪力亂神
就是因為凡夫很容易被這些東西影響。
我希望大家都能更多的關注自己的家人,自己的父母,關注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生活。你有你的境界,不必去在乎地獄長什麼樣子。也不必害怕地獄,格老子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有什麼可怕的。以上,出於特殊考慮,加上這段話。望讀者活在當下,而非是妄想之中。
以下原答案————
不,恰恰相反,地獄眾生壽命極短。
在地獄輪迴的時間雖然很久。單獨一生的時間卻很短暫。而且一生只為受苦刑。在地獄中,眾生幾乎沒有記憶。
只有無盡的痛苦。地獄眾生不知道自己怎麼生出來的,也不知道自己怎麼死的。他們出生唯一的記憶就是痛苦。偶爾地藏菩薩,觀音菩薩等菩薩來救,地獄眾生才有一絲清涼解脫。比如某地獄眾生,因邪淫而入地獄。他將不斷重複以下的過程(事實並不是完全如此,但這樣便於理解)生——邪淫心熾盛到痛苦難當——看什麼都是可以日的對象(比如燒紅的銅柱)——不顧一切的撲上去——受刑(劇烈痛苦)——死(因為痛苦太強心神毀滅)——風吹(這裡可以理解為邪淫心復甦)——(心復甦了就重新化形)生——永無盡期例外也有,比如某個人素來與觀音菩薩結緣。當他邪淫心熾盛的時候,突然意識到自己邪淫心盛,這個突然意識到的情況,就是觀音菩薩的作用。因為觀音能知一切音。這個眾生能知自己邪淫心熾盛的能力,就是這個眾生與觀音菩薩的厚緣。
所以,其實世間眾生,大多與觀音的緣分極強,觀音菩薩號稱能救度一切眾生的原因就在這裡。只要你意識到了自己在幹嘛,就是觀音的顯靈。這樣,這個地獄眾生就暫時得到了解脫,這時的他可以清醒的知道自己身處何方,也能看清周圍的真實面貌。心生大恐怖,從而發心離開地獄。據說地獄中,地藏菩薩一直在講經說法,每當有被觀音救度,而暫時恢復清醒的眾生,都會去地藏菩薩那裡聽法。地藏菩薩會告誡這些眾生,讓他們明白自己為何落入地獄,而且讓他們經過自己的痛苦,而對他人的痛苦給予同情與理解。這樣,這些眾生心中就種下了地藏菩薩的種子。他們也會發心,讓一切眾生遠離地獄的痛苦。當然,之所以說地獄有期限,也是因為業障太重,比如邪淫心過盛,是根本不可能被觀音救度的,因為觀音心被熾盛的邪淫心覆閉了。
而只有在一次次的邪淫,然後受刑。眾生才會慢慢的生出一個潛意識:只要邪淫就會痛苦。等到這個潛意識足夠強了,眾生才算是受盡了業報。
這才是地獄被眾生創造的原因。而業障越深,地獄就越深。痛苦也越強,解脫的時間也越久。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境由心生。願所有地獄眾生早日脫離苦海。打一宿麻將,不是一局麻將打一宿……
能懂?!
時間的相對論。
從地藏經里光目救母的的一段可以看出,光目母親死了才沒多久,但當她被救出轉生為婢子時,對光目女說「自別汝來累墮大地獄」「罪苦之事不忍稱說,百千歲中卒白難竟」。可見人世間短短時間,地獄中卻經歷漫長(足以累墮大地獄)。再聯繫到天界一天等於人間多少年。 可以推測,不同的空間時間快慢有別。就好比黑洞(光速慢)里的時間非常緩慢。 越是低維空間,對靈體厚重的空間,時間過得越慢,所以地獄受苦久是因為時間慢(壽命短、萬死萬生),而天道時間快壽命長,佛土幾乎是遍一切時,壽命無限了。
不過我還無法解釋這些和現代物理(光速、維度、引力這些)的確切關聯。似乎有相關性,有待在這兩者領域都有研究者去搞清原理。
地獄壽命不是最長,而是在地獄中生死的時間最長。但是假如做個形象的比喻,我們在屏幕監控上看地獄的視頻,一,時間塌陷,光速變慢,外面的光進不去,只有地獄裡的火焰等很黯淡的光,二,時間非常長,好比在我們的世界0.00...1秒內,可能地獄中已經過了一年,一切都是高速快進的。 所以我們看屏幕上就是一片黑或暗紅,模糊一片。但是在地獄裡眾生,卻是在經歷無數的酷刑煎熬。有的偶爾清醒的地獄眾生,會想到,親人啊,來救我啊。這個想法就是嗖地一下過去了,就這樣無盡地煎熬中,世間的親人根本想不到去做功德迴向超度它,所以可以想像墮入地獄的人是多麼絕望多麼悲慘。
像光目女、婆羅門女那樣,短時間內把她們的母親救度下來的,已經是稀有難得了,儘管是這樣,她們的母親也在地獄中受了很久的苦。
=============
如果通過監控屏幕看佛土是什麼樣的呢?正好和地獄相反,很耀眼的光,一片雪白,當我們調低亮度,勉強看到畫面中佛菩薩們顯形,彷彿看到的是慢鏡頭。假如佛祖在講法,我們耗了幾十年才看到他說完一句話。這時我們會感到人生的短暫,和螻蟻的生命一樣易逝。而我們的錯覺覺得人生漫長,是因為我們的念頭極多,多得甚至我們無法分辨細小的念頭,所以在無數的分別念中產生一種經歷許久的感覺。
這個很好證明, 當人入定時,念頭極少,就覺得時間過得飛快。有很多這樣的事例可證明,比如在山上打坐出定已是幾十年後,別人還以為此人已去世很多年大吃一驚,他本人卻覺得自己剛打坐沒多久。一般人睡覺如果睡不著,腦子裡念頭紛紜,或醒著干坐著,長夜都會很難熬,而入睡後,念頭減少,則一夜彷彿眨眼即過。
聲明以上都是個人推測猜想,並無統計、實驗依據,隨便看看,莫受我誤導。@聞思修慧
聽過度日如年么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地上一日地獄一年就算長又怎麼樣…每天受苦如此反覆
舉個栗子,飢餓地獄,各種美食色香味俱全吃到嘴裡全變成噁心的東西,還餓的不行…不停的吃總也不飽,越吃越餓…這樣餓一個月說不定還能接受,如果真的這麼餓餓一萬年……
不知道你還會不會為長生而高興就好像你只是lol的一個英雄。
你一睜眼手上拿著刀,不知道為什麼就奔赴前線。面前的怪物兇狠又可怕,隊友一個又一個死在你面前,你只能感覺到無盡的恐怖。於是你拿起刀,開始殺戮。一刻不止的殺戮,麻木了你恐懼的心,你感到了無生趣。終於,你被一刀砍死,你覺得終於要解脫了。可是並沒有,你又發現你站在泉水邊,又手持利刃。你開始的時候,還為自己的重生感到莫名的興奮。隨著一次次加入到殺戮中去,一次次在泉水重生,一次次倒在刀口之下。無盡的折磨。
無間,永不停息;無間,永無止境;無間,片刻不得思慮;關上門說點佛教徒內部的話。恕末學語直,根據經典提出自己的理解非常正常,希望開解別人的疑惑也是好意,但是加上一大堆天花亂墜的描述(彷彿自己到過地獄一樣),強行和相對論扯關係,還說「相關性是顯而易見的」就非常輕率和不負責任了。特別是在知乎這種論壇上,這樣說可能會招來一些外人的抹黑、嘲笑。隨喜您的發心,但方式還請多多注意。
第一,如果真的搞科研,確定兩個現象之間有相關性需要非常非常強的證據。不是說不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只是用語應當是非常謹慎的,以免誤導初學,又為外人增笑柄。(當今互聯網的民科和神棍還少嗎)
如果是在理解的前提下,提出假說,這很正常,甚至應該鼓勵。像劉俊師兄本身就是搞科研的,他說量子物理可能與佛學有某種關係。我什麼話都不說。
可是如果連相對論公式都寫不出來,也沒有上天入地的神通,又沒有什麼佛學的造詣,提假說都容易惹事(本來一個是敏感的宗教哲學話題,一個是非常前沿的尚且沒搞清楚的物理話題,哪個都不好搞),更何況還要跨學科地討論「相關性」。隨便一個人都可以質疑:請問統計數據哪來的?實驗設計合不合理?顯著性檢驗做了嗎?
第二,如果引用,請附上引用來源。自己吭哧吭哧寫了一大堆繪聲繪色的描寫,不知道的人還以為自己上的是起點中文網修仙版。單舉一例,我物理學的不好,求解釋一下什麼叫地獄既「時間塌陷」同時又「光速變慢」同時又「時間非常長」同時又「一切都是高速快進的」?
佛教本就不提倡講神通。更何況講得還不好,充滿邏輯衝突和自相矛盾,自身尚不能洽,且易淪為把柄。
最後,我相信如果人類能活得足夠久,可能真的會發現地獄的存在,但一定是通過新的理論和實驗,而不是現在。
《楞嚴經》:「不將如來不了義說,回為己解,以誤初學,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典型的依識不依智啊。
------------------------------------
題外話:見過太多師兄,楞嚴經、俱舍論、中觀都不懂,讀了《心經》就妄言「空」,讀了《道德經》就妄言「無為」,彷彿自己已瞭然世間。殊不知在真的有所實證的境界前,所談論的無一不是自己的妄想、分別。楞伽經說:因是故我說寧取人見如須彌山。不起無所有增上慢空見。凡夫妄自去認為一切都是虛無,是一種很可怕的邪見。
也直白地說吧,從我接觸的經驗來看,越是文化程度較低的或者修行不深入的師兄,往往越喜歡談「空」,越喜歡說別人「你著相了」,越喜歡空談事物的一致性和內在規律。這其實是比較容易上癮的,因為你會有「萬般看透皆放下」的俾睨眾生的快感。可是實際上呢?只不過是沾了點佛法從門縫裡透出的光,人卻仍在門外。
不去持戒、不去修行、不跟師父、又沒有福德資糧的攝持,縱然聞思再多,也不過增長邪見罷了。佛之所以名「兩足尊」,即是福德與智慧具足。有了福德資糧,便能修行日益增上,契入正法之門。
引一篇回答吧:二十多歲就特別虔誠地信奉佛教的人是什麼體驗?- 許晉 的回答
南懷瑾說真要修無上道福德資糧資糧要嚴厲修!《大智度論》云:「福德是菩薩摩訶薩根本」、廣華律師云:「福能攝慧但慧不能攝福」,從前也聽說禪寺打禪七,如果是明眼的班首偶爾發現有老參師傅功夫純厚但始終無法開悟,往往便會令他齋僧或者為常住大眾僧發心服務,之後便得以開悟,福德不具足故。歷代高僧傳里往往公案,每日在廚房發心勞作供僧的典座成就比甚至主持還大,比如彌天高道安法師、普庵禪師等等就都是每日誠懇發心供養眾僧方才得以開悟。近代高僧虛雲長老、本煥長老早年也莫不有千里朝山、放千台焰口等等的勤苦行來積累資糧,而後才得以成就高絕。達摩祖師對二祖慧可說說:「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誠此之謂也。五道十地中資糧道第一,六度中布施第一,我想也不是偶然。我想這或許真是我問題所在。
只願大家都能樹立正知正見,具足福德智慧資糧,親近善知識,深入經藏、如法修行、及為他說。
地獄眾生,不是壽命長短問題,是惡業果報時間長短問題。業重的就長劫受諸大苦;業輕、有其他善業因緣,即使入地獄,也會瞬間復出。
地獄眾生,不能以壽命來一概而論。
原來人生的一切就是貪嗔痴造成的業力輪迴,阿賴耶識就是輪迴之主體。人要脫離輪迴,很簡單,阿賴耶識【轉】,轉識成智,就可證入涅槃!
======================================================
由佛陀釋尊所宣說的佛教,是以去除苦惱,引導人們遠離煩惱,到達解脫的涅槃為根本目的。
為了解決苦惱,首先即說明為什麼會產生不安或苦惱,社會人生真實狀況之動態理論是如何?
其次說到,如何做才能脫離苦惱,亦即應如何做的實踐修行。在此意義下,佛教對於社會人生,可說是以「是如何」、「應如何做」為中心問題。
心,是社會人生動態的主導者。雖然在這裡,也包含了身體或社會環境等物質的層面,但是,它們並不是作為物質而孤立者,而是與精神有密切的關連性,誠如所謂的「身心相關」,如同原始經典所說的:
世間以心為主導,由生起的心而左右。或者,諸法以意為先導,以意為勝,由意所成。若以惡意言說或行動,因此苦隨及彼身,猶如車輪跟隨挽牛之足。
諸法以意為先導,以意為勝,由意所成。若以凈意言說或行動,因此樂隨及彼身,如影不離形。以及,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凈故有情清凈。
即是此意。這種身心關係是從原始佛教乃至後世,共通於所有佛教的。 佛教說「離苦得樂」、「轉迷開悟」,可說皆是以心的活動為中心,在脫離輪迴之苦,尋求不死的理想上,不只是佛教,同時也是印度宗教共同的傾向。
在原始經典中,把生起感覺或知覺時的心之活動,看成是「觸─受─想─思」的相續生起。
此時的「觸」是指根、境、識三者和合,依於感覺或知覺而成立認識的狀態;成立認識的最初剎那即為觸。
「受」是生起於觸之後的苦樂等感受作用,即對於認識對象感受好惡等。
「想」是生起於受之後的概念或表象等作用,將認識對象想成是「紅花」、「白雲」等。
「思」是生起於想之後的善惡等意志作用,對於認識對象,產生愛憎取捨等意志。
如此,從感覺或知覺的認識開始,相續生起一連串心的作用,這時的觸─受─想─思等,是個別、個別的心理作用。
那就是心,除了作用之外,並沒有心的主體,尤其是外道所認為的主體。
五蘊中行蘊的「行」,是包含除受、想、識三蘊之外的一切精神作用。
包括作意、觸、思、欲、念、定等心理作用,而此中也有以「思」(cetanā)作為行蘊的代表,而定義者。
若將行當成「思」(善惡的意志作用),此即是行的最狹義者,但是,除思之外,行蘊的「行」尚包含許多心理作用。
又在部派阿毘達磨中,說一切有部對於行蘊,除了設立作為心所法的心相應行之外,也設立心不相應行(不屬於物或心,但是會驅使物或心的力量),將行蘊的概念擴大,這在原始佛教是完全沒有說到的。
最後,十二緣起中的「行」,比五蘊的「行」更狹義,與「業」相同。亦即十二緣起的「行」,被說明為身、語、意三行,此與身、語、意三業相同。
業,是以作為意業的思為根本,由此產生身語業。身語業等在其行為之後,大多會留下行為的習慣力。
如此,業包括了意業(思)、身語業及身語業的習慣力,這些都應被看成是「行」;因為行的概念內容,比五蘊中的行範圍更狹隘,所以思(意業)是屬於最狹義的行。
在佛教以外,也有將「行」用來表示行為的習慣力(潛在力)之意。
行(作用)之語,一般在印度被用來表示各種意思,佛教以各種廣義或狹義的意義使用之,其中有不少是佛教獨特的概念內容。
尤其是將「行」當成現象法,與「有為法」視為相同而使用,這是別處所未見的。
=============================================================
大乘唯識宗建立種子,是本宗的基本理論之一。所謂「八識三能變」,即是以種子為能變之因。而種子之建立,其淵源可追朔到部派佛教的「一味蘊」和「窮生死蘊」,以上二者
可視之為種子的前身。「一味蘊」是經量部所立,《異部宗輪論》謂,經量部認為人體內有
一種名為「一味蘊」的「細意識」,由它而生起「根邊蘊」,即通常所稱的色、受、想、行、識五蘊,由此五蘊構成一切眾生。而此「一味蘊」,即為受、想、行、識四蘊所組成,此一味蘊行相細微,有情的輪迴流轉,即通過它而進行。《成唯識論述記》謂:「經量部亦名說轉部者,此師說有種子,唯一種子,現在相續,轉至後世,故名說轉。」故其頗有種子的功用。
化地部是自說一切有部分出來的部派,此部建立「窮生死蘊」,也具有種子的特徵。《攝大乘論》卷上謂︰「化地部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窮生死蘊。」世親在《攝大乘論釋》中解釋此窮生死蘊曰:「窮生死陰,恆在不盡故,後時色心,因此還生。於無餘涅槃前,此陰不散,故名窮生死蘊。」
種子有二類,一者本有種子,二者新熏種子。
本有種子,謂阿賴耶識中,本來含藏有有漏無漏一切有為法的種子;
新熏種子,謂阿賴耶識中所藏的種非為本來所固有,而是由現行的前七識、隨所應而色、心萬差之種種熏習,而成為有生果功能的新種子。
於此,有護月、難陀、護法三師不同的主張。
一、護月論師主張,他以為一切種子,是阿賴耶識的功能作用,本來俱有,並不是由新熏發生;熏習不過能增長養成本來固有的種子,他引以下經論證明:《無盡意經》謂:「一切有情,無始時來,有種種界,如惡叉聚,法爾而有。」(界是因義,就是種子差別的異名。)《阿毗達磨經》謂︰「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
二、難陀論師主張新熏說,他以為一切種子,都是由現行的熏習而
發生的。因為能熏與所熏,都是無始以來具有,所以從無始來就有熏生的種子。他以為,所謂種子者,必藉熏習而發生。再者種子是習氣的異名,所謂習氣,就是現行所熏習的氣分,由之可知種子是由新熏而來。他也引經論來證明︰《多界經》載︰「諸有情心,染凈諸法,所熏習故,無量種子之所積集。」
《攝大乘論》載︰「內種定有熏習,外種或有或無。」
三、護法論師主張折衷之說,他以為諸法種子,本有兩類,即本有種子和新熏種子。
這兩類種子,都是無始以來就有的。阿賴耶識中,具有法爾生起一切諸法的差別功能,這就是本有種子,此又名本性住種;同時在無始以來,由現行的勢力,留貯在阿賴耶識中而有生果的作用,這
就是新熏種子,此又名習所成種。此本新二種,相待而能生起諸法的現行。種子聽起來是個名詞,有如植物的種子,但其實卻不是,
它只是一種功能,因其功能有如種子,是故名之為種子。 這個概念非常重要,因為假如將種子當成名詞,那麼種子便有實體,如此即便違反佛的教導。——種子若有實體時,那便可以將每個人的種子看成是「自我」,如是即違反「諸法無我」這個基本原則。唯識家通途的說法是:第八阿賴耶識含藏種子,一切法皆從種子而生,連阿賴耶識亦不例外,亦從其所藏的自種而生。
所謂識者,祗是一種功能。此功能在潛伏狀態時,不稱識而稱種子,當種子發生作用,生起「現行」時,不稱種子而稱識。種子是潛在的功能,識是此潛在功能發生作用的名稱。
種子生現行,生出阿賴耶識的識體,這在識變中稱為「因能變」;因能變的同時,阿賴耶識生出前七識,同時各各識體上生起相見二分,這在
識變中稱為「果能變」。相分是宇宙萬法的差別相狀,見分是主觀的認識作用。由主觀的認識作用的見分,去認識客觀的萬法相狀的相分,此時始有所謂宇宙人生。這種阿賴耶識中的萬法種子、仗因托緣生起現象世界的作用,就是阿賴耶緣起。
阿賴耶識雜染相
瑜伽五十一卷九頁云:謂略說阿賴耶識、是一切雜染根本。所以者何?由此識、是有情世間生起根本。能生諸根、根所依處、及轉識等故。亦是器世間生起根本。由能生起器世間故。亦是有情互起根本。一切有情相望,互為增上緣故。所以者何?無有有情、與余有情、互相見等時,不生苦樂等、更相受用。由此道理,當知有情界、互為增上緣。
又即此阿賴耶識、能持一切法種子故;於現在世,是苦諦體。亦是未來苦諦生因。又是現在集諦生因。如是能生有情世間故;能生器世間故;是苦諦體故;能生未來苦諦故;能生現在集諦故;當知阿賴耶識、是一切雜染根本。
阿賴耶識還滅相
瑜伽五十一卷九頁云:複次阿賴耶識所攝持順解脫分及順決擇分等善法種子,此非集諦因。由順解脫分等善根,與流轉相違故。所余世間所有善根,因此生故;轉更明盛。由此因緣,彼所攝受自類種子,轉有功能,轉有勢力;增長種子,速得成立。
復由此種子故;彼諸善法,轉明盛生。又復能感當來轉增轉勝,可愛可樂,諸異熟果。複次依此一切種子阿賴耶識故;薄伽梵說:有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有意界、法界、意識界。由於阿賴耶識中有種種界故。
又如經說:惡叉聚喻。由於阿賴耶識中,有多界故。複次此雜染根本阿賴耶識,修善法故;方得轉滅。此修善法,若諸異生,以緣轉識為境作意方便住心,能入最初聖諦現觀。非未見諦者,於諸諦中未得法眼,便能通達一切種子阿賴耶識。此未見諦者,修如是行已;或入聲聞正性離生。或入菩薩正性離生。達一切法真法界已,亦能通達阿賴耶識。當於爾時,能總觀察自內所有一切雜染;亦能了知自身,外為相縛所縛,內為粗重縛所縛,複次修觀行者,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
一積、一聚。為一聚已;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故;而得轉依。轉依無間,當言已斷阿賴耶識。由此斷故;當言已斷一切雜染。當知轉依、由相違故;能永對治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為『轉識所依』者:因為一切諸法的生起,必須有它的所依。而有情生命的存在,必定有它的所依者。也就是說,任何一個心識活動的生起,必有它的所依,如果沒有一個執持生命的所依者,那麼有情心識的活動決不能產生。
阿賴耶識為內執根身者:根身,即指各個有情命之生物的肉體而言,就是通常所說的眼耳鼻舌身的五色根。此五色根,為組織有情生命的生理機構,也為一一有情命之生物的全體。
生理機構的五根,原是沒有知覺的色法,為什麼能在一期生命中,繼續不斷的活潑潑的存在?因為這是由於心識的執持,而能負起這個執持任務的,唯是第八阿賴耶識。由於此識一類相續,使根身不壞,且同安危,使種子不失,待緣生現行,故名執受。若無第八阿賴耶識執受之力,根身會腐爛的,如《成唯識論講記》說:
如契經云:有色根身,是有執受;若無此識,彼能執受,不應有故,謂五色根身及根依處,唯在此世是有執受,彼定由有能執受心,唯異熟心,先業所引,非善染等,一類能遍,相續執受,有色根身[
阿賴耶識為「輪迴主體」者:輪迴這一問題,是很多人都想徹底了解的問題,一般人認為輪迴之說,是無稽之談,不足憑信,但在古代印度的學術思想界,有一些人不承認輪迴這一事實。但一般學者認為,三世輪迴是事實存在的理論,而認為以一常恆不變自我,往來於三界五趣中。可是佛法,一方面不承認有個恆常不變的自我,另一方面又不否認三世輪迴的業果緣起,於是在說明上,就成了很大問題。因為這個現實生命體,如果沒有一法可以從前世移轉到後世,試問以什麼作為三世輪迴的主體?這在佛教的學派中,亦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但以唯識學的理論來看,亦只有阿賴耶識可以負起這項任務,因為阿賴耶識是五趣四生的趣生自體。
阿賴耶識為有情的總報體,當這現實生命結束時,阿賴耶識是最後離開這個報體,到新生命繼續而來時,於第一剎那成立生命的,亦是這阿賴耶識,所以前—生命與後一生命的連接,其任務確實唯有阿賴耶識可以擔當,如果不承認有阿賴耶識的存在,那生命相續的主體即不得成。佛法所說的輪迴,所以特別以阿賴耶識為其主體,是因為諸行無常的生死流轉,如果其間沒有一個負起聯繫任務的東西,那麼有情從前生到後生的生命延續,就無法建立起來。但是,有情的生命—生一生的延續,是世間的事實,不容我們所否認的。為有情生命相續主體的阿賴耶識,所以能夠負起這個任務,是因為在無始時來的生死流轉之中,此識如暴流水般的非斷非常的恆轉相續,《成唯識論講記》云:
恆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33]。
由此證知阿賴耶識是我們生命的本質,而這生命本質的阿賴耶識,隨於業力的牽引,所以一生一生的延續,形成—一有情生命的長流。
轉依是唯識學理論的最究竟的目的,也是唯識學者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有人以為唯識學是專談理論的,對於行證不怎麼重視,這是錯誤的觀點,絕對不是唯識學價值的所在。唯識的理論,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理,必定是要我們去悟證的,假定不能獲得悟證,試問說了又有何用?況且唯識說的行證方法都是大覺者的經驗之談,只要我們依照理論去修學,一定能如大覺者的悟證而悟證。「轉依」是唯識學的最高境界,也是修學佛法所要達到的究竟目的,如果從現實來說,所謂人生的真正價值,唯有證得二轉依果,才能徹底的實現。
《成唯識論講記》云:
由轉煩惱,得大涅盤;轉所知障,證無上覺。成立唯識,意為有情證得如斯二轉果[37]。
由此可知,阿賴耶識轉依的理論在唯識學中的重要性。
說到阿賴耶識的轉依,首先要知道阿賴耶識為染凈一切諸法的所依,如《攝大乘論》里阿毗達摩大乘經云:
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盤證得[38]。
此頌當中的「界」字,是指諸法的種子,為眾生無始以來熏習所成的。由此「界」為一切諸法所依的因體,所以,就有了生死流轉與涅盤還滅的兩大軌律。
從轉依來說,修學佛法者,在見修道中用功修行的時候,逐漸轉舍阿賴耶識中的雜染種子,逐漸轉增阿賴耶識中清凈種子,久而久之,雜染種子而轉成賴耶中清凈種子,故名轉依。阿賴耶識是染凈所依的根本,染轉為凈,所謂心識圓明即是佛,心識迷昧即是眾生,就是這個道理。染法以阿賴耶識為根本,所謂轉識成智,即以轉第八識為重要,轉八識而成大圓境智,也就是圓滿了轉依,解脫了一切生死之苦。轉是轉舍,依是所依,也就是說,轉舍阿賴耶識中的雜染諸法種子,而為清凈無漏法所依。
(1)轉所依:所謂轉所依,就是能轉的智慧,轉舍一切染法,轉得一切凈法,而以凈法為所依。智慧的生起,需要遇凈緣,得善知識的開導,聽聞正法,如理作意,稱量思維,才能生起智慧。此智慧能斷煩惱,能夠觀察事理,判斷是非,有斷惑證真之力。修學佛法者,依於佛法的實踐,經過長期修行,使阿賴耶識中的染法種子斷除,不再為諸染法所依,使藏識中的凈法種子增長起來,而成為純凈無漏法所依。智慧有三種不同:即加行智,根本智,後得智。這是根據不同的斷惑修證而說的。
(2)轉所舍:所謂「轉舍」,就是指能轉智所轉舍的東西。簡單的說,就是轉捨生死及劣無漏種子。分別的說,主要是斷舍煩惱所執二障種子。此種子在什麼時候斷舍呢?要在無漏的真無間道智生起時,才有能斷之力,因聖道現前,就沒有障惑的存在,如果障惑存在,聖道絕不會現前。其次,所要轉舍的是非障的有漏法和劣無漏法的種子。因為,第八識轉成純凈無漏的時候,它就不再任持有漏法及劣無漏種子,這些種子將會自然而然的捨去,留下的是純凈的無漏種子。
(3)轉所得:即指能轉舍的智,轉舍了所轉舍的二障煩惱和有漏法及劣無漏種子,應必有所得,這可符合道理。所轉得即是二轉依果:一是所生得的大菩提;二是顯得的大涅盤。為什麼說大菩提是所生得呢?因為阿賴耶識中本來具有菩提種子,但因所知障蒙蔽不能生起,後有能斷的聖道之力,斷除所知障,令起清凈種子發生現行,故名所生得。所謂大菩提,從體而盲,就是無漏智。如果從八個識來說,轉八識而成四智菩提,也就是轉前五識而成成所作智,轉第六識而成妙觀察智,轉第七識而成平等性智,轉第八識而成大圓鏡智。具足此四智,才名為大菩提果。而能真正證得大菩提果者,唯是究竟位的佛果。至於通達位與修習位的菩薩,雖然證得妙觀察智與平等性智的一分,但因未圓備,故不名大菩提。所謂真涅盤,即是真如之理體,本來清凈無染,但因煩惱所障,不能全體顯現。如難級依照修行,得到能斷的無漏智,徹底斷盡煩惱,自性清凈的真如本體,就會完全顯現,這就是最後所證得的真涅盤。
唯識學所說的阿賴耶識的轉依,是每一個學佛者所嚮往的境界,而證得二轉依果是我們的究竟目的。轉依就是轉去依住於阿賴耶識中的一切雜染不清凈的諸法種子,而使它成為清凈的無漏的菩提種子。所以,轉依與阿賴耶識有著不可分離的關係,從轉舍雜染依方面,也就證明了阿賴耶識所存在的價值。如果沒有阿賴耶識執持雜染種子,這雜染種子的轉依,有誰來擔負這項任務?又怎樣使有漏雜染種子而轉為清凈無漏的菩提種子。所以,不立阿賴耶識而說轉依,是絕無道理的,然而,若立阿賴耶識,轉依則成,因為一切種子在阿賴耶識中,可為轉去雜染依的有漏界,使它徹底的不存在,轉得最清凈依的無漏法界,而顯現清凈的無住涅盤。
哪本經上的?
我記得好像無間地獄萬死萬生,不是一生時間長,是萬生加起來時間長。即使有較長的壽命也是因為惡業重沒有還完一直受苦。
推薦閱讀:
※四禪離成佛還有多遠?
※如何理解佛學所說 四大皆空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
※如何才能不怕鬼。?
※為什麼很多學佛者很精進,很虔誠,但生活依然普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