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偶式教育」、「保姆式教育」在如今的家庭生活中普遍存在嗎?

「喪偶式教育」,意如其名,是指家庭教育中一方的顯著缺失。比如父母中的一方長期外出,或者父母均在子女身邊,但是缺少其中一方的情感支持(如早出晚歸、子女很難見面、無語言交流等)。「保姆式教育」也是一樣,如其名,無微不至的照顧孩子、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為孩子操心,事無巨細。

在現實生活中,這兩種極端教育方式真的很普遍嗎?家長要如何擺正自己的心態,把自己的時間與陪孩子成長的時間平衡好呢?


更新~奶孩子後深夜睡不著刷刷知乎,看到一些評論。什麼叫做不過分苛責爸爸?為什麼女人可以帶孩子男人就應該拿著孩子不配合的借口逃避責任?母乳孩子吸了外婆,月嫂的母乳了嗎?為啥外婆月嫂能帶的妥妥貼貼,做爸爸的不帶就是天經地義?甚至到了如果要男人帶帶孩子就是過分苛責的地步?如果做爸爸的愛沒辦法放在換尿不濕和帶孩子身上,那應該放在哪裡?放在每天打遊戲和睡大覺身上嗎?恕我直言,就是這個社會對爸爸對男人的要求越來越低,所以很多男人才理所當然的覺得,孩子吃你的奶就應該你帶,孩子是你生的就應該你帶。大家都一樣吃飯賺錢工作,做媽媽的憑什麼全包?退一萬步說,所謂家庭互相愛護互相關心的。做媽媽的白天上班夜裡起來多次,崩潰抱著孩子哭的時候,做爸爸的在旁邊冷漠的裝睡,讓人如何不心死。有知友說我做的太絕情,他們不明白,大部分的夜裡,累極了的白天,我是如何咬牙堅持卻看到對方只顧著自己玩和休息的冷漠,感覺到孤獨至極。心死而又生,生而又死。不是沒談心過,溝通過,可是這個世界上天生有自私的人。你們信不信?到最後,自己都忍不了,已經到了止損臨界值,既然自己已經做到仁至義盡,那麼就不要留念。離婚也好分居也好,並不是為了給對方威脅,也不是意氣用事,而且為了給自己一個更好的空間和環境讓自己恢復好,分開後,依然夜裡還要起來很多次,孩子越大越調皮,可是因為不用看到他每天在家裡躺屍,也不用費任何心力在他身上,幫他做家務,所以即使累,心裡是開心的,因為沒有人在你痛苦崩潰絕望的時候冷漠的看著你,你就會覺得,即時這時候的累,看著孩子那張可愛的臉,你都是值得的。

~~~~~~~~~

解釋下,當初我和我老公離婚協議已經寫好,婚後財產一人一半,結果在民政局的時候,他反悔了,說這樣離婚太草率了,說暫時先分居吧。我同意。因為現在還沒離婚,家裡所有存款在我這裡,所以每個月2000的撫養費從他的存款里扣,扣完就再聯繫他問他要撫養費。人可以走,錢得給我留下。

我有婚前房車,他有婚前房車,男婚女嫁我不要彩禮他不需要嫁妝,我結婚的原因單純是因為愛。可是長久的相處後,發現要打敗各種雞毛蒜皮,必須要一致的三觀,就是因為我們對待孩子家庭的態度不一致,導致沒有愛了。而至今我也不後悔這段婚姻,因為是我心甘情願結婚的,但是我也不後悔現在的分居,因為我也有能力承擔現在的後果。

以下是原答案

我職業女性,小孩一周歲,喪偶式育兒的典型,生完小孩後,開始和老公有嚴重的分歧,因為基本上他能沒給孩子換過一次尿不濕,洗過一次澡,單獨帶過十分鐘以上,我每天早上六點起來迎接睡醒哇哇大哭的娃兒,他呼呼大睡到上班時間才起床。夜裡都是我弄娃兒。

甚至在後期孩子夜裡大哭的時候搬家到客房睡覺,還美名其曰我主卧的環境比他的好多了。

忍無可忍一周年後,感覺他越來越變本加厲。最後爆發了,大吵一架,堅決要離婚,如果他不肯離婚就請他離開家,反正是我婚前買的房,至於他住哪裡我不管,也不聯繫,要離婚隨時可以,但是沒變以前也別回家。

好的,既然你不想看孩子做家務,我就讓你徹底解脫。我怕什麼,我什麼也不怕。卡上有錢車裡有油手機有電,既然你在家屁事都不做,那你在不在對我來說毫無影響,我都敢結婚了,難道還怕離婚?

恩據說他現在在外面過的不舒服,知道他不舒服我就舒服了。

最後得出來結論,一是和傻逼沒辦法講道理,你和他苦口婆心說要多體貼老婆多參與家庭,他有一百種理由為自己辯解理所當然。二是對待撒逼要不忍要不滾。都是成年人了,話不過三,行動就是。三是,喪偶式婚姻不可怕,單親媽媽也能培養出奧巴馬,最怕就是不甘心當著孩子不停吵架的,嚴重影響孩子心靈。


這個問題下的答案似乎大多都是以自身或親戚同事的事例出發進行分析。

其實就我平時的教學觀察來看,很多孩子其實面臨著的,我把它稱之為『父母雙亡』式教育。

核心表現為:

夫妻雙方均逃避對孩子關鍵問題的應對處理。你推給我我推給你,你指責我我指責你。因為不會處理,所以不處理、胡亂處理甚至自我安慰『孩子沒問題』。

什麼叫關鍵問題?平時吃飯睡覺、給零花錢等等並不是關鍵問題。在孩子的不同階段均會面臨一些關鍵性問題,涵蓋與人溝通、壓力排解、自制力、情感等諸多方面。具體表現為性格障礙、自閉抑鬱、遊戲沉迷、失敗的早戀。

我之前寫過一個回答,涉及到一些相關問題的案例和分析。父母情商低會給後代帶來多大的影響? - 知乎

於是,教育孩子,就一不小心成了老師這個"養父母"的事情。


多到你無法想像!

在我從教以來所聽所見,以及自己所帶的學生來看!

除了公務員、事業單位、個體戶、國企等可以按時下班,或者離家不遠的以外。

其他的,沒多少能保證天天見孩子。

一個星期見一次的已經算多了,最誇張的,某孩子父親是海員,一年才見一次。

還有那無數在大城市打工的,半個月回一次家。

在外跑單的,做環衛的等等,孩子回家時他還沒回,孩子睡了他才回家。

還有保姆式的,比如,我班現在有位同學,受到了全家的寵愛,要啥有啥,每年收的紅包錢可能都超過我的工資了。這可不是我編的,是他媽親口跟我說的。

如果題主問我有什麼解決辦法。

那第一種情況可以說沒什麼太好的解決方式,因為首先人要考慮的是生存的問題,所以在外辛苦工作是必須的,也是無可奈何的,但這其中也不乏有很多優秀的孩子,所以我能給予的建議是:

1、父親和母親起碼有一個要在身邊。有些家庭父母都在外打工,把孩子丟給爺爺奶奶,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這種做法基本就是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的家,錢再多也彌補不回來。

2、一定要配合老師的教育。如果自己不在身邊或者沒時間陪伴,一旦老師打電話與你溝通或者反應情況,你一定要全力配合。

如果你不配合,反而厭倦老師的投訴,或者把所有教育責任都推給老師,那不好意思,你孩子今後不僅作業不用交,座位在最後,你孩子哪怕次次考零分,老師也不會給你一個電話。

很簡單的道理,不管你愛聽不愛聽,一個老師要教最少2個班,近百人,你孩子在老師眼裡跟別的孩子沒區別,最大的區別就是家長,一旦你被老師劃為那種無法溝通的家長,那你孩子在學校就是自生自滅,不好意思,你都不關心你自己的孩子,老師為什麼要費那麼大勁?。

3、沒時間也要打電話。本班目前第二名的孩子是留守兒童,父母都不在身邊,但他母親每天晚上固定一個時間一定會打電話給他,了解他的學習情況,了解他的生活情況,哪怕再忙也會抽時間跟他聊天和對話,這也讓孩子不會覺得自己無人管教。

4、回來以後,多與孩子互動交流。不要一上來就是學習、成績、作業,會造成極大的反感,這些可以在平時電話中提及,不要積累一個月一次爆發,那不是父母,是討債的。會讓你與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

至於溺愛式的。。。。要不然學習很差,要不然脾氣很差,要不然兩個都佔了。

原因往往有兩種:

1、家庭一般,但內心自卑。害怕別人看不起,總覺得別人看不起,所以期望通過滿足兒女所有物質條件來加強信心,覺得自己兒女在外有面子了,自己也有面子了,這種家庭往往對孩子有很高的要求,一旦達不到就會很抓狂。我只能說一定要擺正心態,自己要接受自己家庭不如人的情況,只有你自己接受了,你孩子才能接受。

2、家裡太有錢了。只要你們把錢給我,你的問題就解決了。。。。。


謝不邀。誠如李松蔚老師所說那樣,在生娃之前很多人也根本不相信「喪偶式教育」那一套,小兩口以為對育兒觀念做好溝通,各司其職、同等付出,就能讓孩子在健全的父母愛之下健康成長。

可是當孩子生下來,當你的婆婆或者媽媽來到你們的家庭同住帶娃,所有的曾經的約定竟都煙消雲散。你在翻天覆地的角色變換中疲於應對眼前始料不及的細碎問題,來不及去思考,你和丈夫到底要如何擺正位置、共同合作。

為哺乳而一夜醒三次,缺覺的煩躁會讓你喪失思考能力;孩子哇哇大哭只要媽媽懷抱,你恨丈夫笨手笨腳不像個爸爸;丈母娘婆婆經驗豐富與你協作鬥爭,孩子事物可以全包爸爸站得遠遠;尤其你上班了背奶了每天兩頭跑恨不能多擠出一點時間,最恨丈夫居然還可以在外堂而皇之應酬不顧家,就像甩手掌柜。

——喪偶式育兒!這個令你痛恨的詞終於在嘴邊爆發。丈夫就像另一個沒長大的孩子,你恨不得能讓他一夜成人。於是埋怨、吵架、冷戰,夫妻感情降至冰點,幾近離婚。

無數個平行世界裡,站在家庭解體邊緣的你,有的就一拍兩散離了,有的就不咸不淡繼續埋怨著過日子,然後還可能有一個理智和決絕的你,夜深人靜時冷靜下來想了很久:這日子,還得過!但是不破不立,不立不破,改變現狀,不如破釜沉舟!

於是,媽媽婆婆等大神們,先要全請回家!美其名曰:母上辛苦了,需要休息一會兒!孩子送進幼兒園,然後告訴丈夫自己這段時間工作繁忙,每天必須早出晚歸。接送孩子給孩子做飯伺候的事情,必須有勞丈夫負責。

丈夫一開始滿不在乎,不就是接個孩子吃個飯嘛!你心中打鼓——會不會有出安全問題?丈夫會不會搞不定?但是你知道這段時間必須放手一搏,賦予信任。

第一天,孩子說他早上遲到了、晚飯沒吃飽。

第二天,你發現丈夫帶孩子去吃肯德基,這種深惡痛絕的垃圾食品。

第三天,你發現孩子褲子尿濕也沒換,大熱天里屁股熬得通紅,頭上還碰了一個包,心疼得你新肝兒顫。

可是你忍著,吞下所有嫌棄、指責和埋怨,對丈夫反以溫和相待:「褲子尿濕一定要換,孩子在沙發上亂蹦容易摔跤。看孩子就是這麼瑣碎,明天注意就是。老公辛苦了。」

漸漸的,你發現孩子越來越喜歡和爸爸呆在一起。雖然餓了幾次肚子吃了幾次苦頭,但總算平安無事健康成長雖然吃不到媽媽做的可口飯菜,但是和爸爸外出探險也是不錯的經歷。關鍵是,你發現孩子也有了變化。原本那麼粘著媽媽,現在也敢混入小夥伴的群體里衝鋒陷陣樂不思蜀。

漸漸的,你還發現丈夫態度也在偷偷轉變。不再對育兒這件小事嗤之以鼻,吃飯穿衣換尿褲樣樣不再懈怠。哥們打電話過來約飯,連拒絕的話語也帶著幾分自嘲:「去不了,得看娃呢。是啊,沒辦法當奶爸了。」可是,你分明在這自嘲中,聽出了幾分自豪。

所以,讓爸爸的角色回歸到三口之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嗎?

只要多一點點空間——不要讓婆婆和丈母娘太佔據這個家庭中心的位置,讓三口之家回歸三口之家的結構。這個家的主人只能是丈夫和妻子,孩子的第一監護人也只能是媽媽和爸爸。婆婆或者丈母娘,那只是來幫忙的親戚啊。

只要多一點點信任——丈夫畢竟是孩子的爸爸,再沒有帶娃經驗、腦子裡再缺根弦,只要神智正常就不是毀娃狂魔。一旦責任在身,會讓孩子置於危險之中嗎?要相信他,學會創造機會,讓爸爸參與到帶娃過程中。

只要多一點點耐心——男人不會像女人有一種天生撫育能力,要靠更多後天的訓練和培養。男人有些育兒方式看上去會顯得粗糙和亂來,但那也是他們親近自己子女的方式。孩子沒有那麼嬌貴,只要不上升到人身危險和健康危害,大可以讓丈夫小小試錯、小小闖禍。

然後在無可援手的情況下,大膽地,堅決地,把孩子推給他。

微信公眾號「母鯨灣」(ID:hema1001)


我們的編輯曾經做了調查,中國家庭「喪偶式育兒」的嚴重程度令人吃驚,尤其在二胎家庭中,相當數量的媽媽一提起「爸爸」兒子就直截了當地表示「完全指望不上」「你還想指望爸爸?」

小編基於調查和採訪寫了一篇吐槽文,有共鳴的媽媽來評論的很多,感覺冤屈的爸爸來評論的也不少。現在把原文貼過來。

現如今,有一部當代大型生活劇正在中國上演。

這出大戲的規模無人能敵,絕對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大手筆製作,足以碾軋任何一齣戲。

這出大戲的女主不是任何一位當紅女明星,男主也並非小鮮肉或者老幹部,但不妨它驚世絕倫,華麗麗地吸引你的眼球。不賣關子了,來看簡單介紹。

劇名:《喪偶式育兒》

主演陣容:超過半數的中國父母

導演:你,我,他

播出頻次:每天

在哪裡能看到:你家,我家,他家

媽生媽養,爸雖生猶死

「喪偶式育兒」的說法夠殘酷!夠無情!夠精準!夠毒辣!它指的是家庭教育中一方的缺失。

這個新詞是全球流行語,法國視覺藝術家Camille Lévêque曾經用諷刺的手法來展現當下環境中缺失的親子關係。

在中國,凡事兒講究個「有中國特色」。「喪偶式育兒」也不例外,本來父或母的缺失都可以套用這個稱謂,但是在中國,刀鋒滑向了父親一方,特指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

我有個女同事,兒子6歲,剛上小學,因為擇校離家遠,每天需要開車送兒子上學。一般情況下,她需要5點半起床,準備早餐,叫兒子起床洗漱吃早飯,檢查兒子書包,收拾自己上班的東西,然後娘兒倆趕在7點前出門才不會遲到。

孩子爸爸呢?7點半晃晃悠悠起床洗漱,然後慢悠悠吃完同事準備的早餐,8點半出發去上班。

偶爾同事有事,需要老公送孩子上學,她照樣需要5點半起床,那套標準流程一丁點兒都不能少,還要加上安撫難得早起一回的老公的嘟囔、不滿和抱怨情緒,直到7點準時送爺倆兒出門,她才能喘口氣去忙自己的事兒。

晚上也是如此。同事忙得滴溜溜團團轉,腳不沾地兒,下班趕去學校接兒子,然後做晚飯,輔導孩子寫作業,陪孩子上網課,督促孩子練琴,盯孩子閱讀,把娃弄消停後開始洗衣服,拖地兒,做家務,間或還得處理工作,一個人恨不得當仨使。

老公呢?加班晚歸是常有的事情,偶爾按時回家,嘴裡不停嚷嚷累,然後就手機、ipad不離身,吃飯等著喊,睡覺等著催。

周末更恐怖。同事帶著兒子東征西戰,奔波於各個興趣班、培訓班,她必須要提前物色好上課地點和老師,精打細算各個興趣班的時間,製作周密的趕場表,全面協調孩子上課和吃飯的時間。她還要跟孩子一起認真聽課,認真做筆記,以便於回來後幫孩子複習。

爸爸在哪兒?在家睡大覺。同事實在帶不了娃的時候,要提前跟老公打招呼,要把兒子上課的物品資料都準備好,要列印出詳細的時間表。即使這樣,她還得全天開機,做好隨時接電話被埋怨的準備。去錯教室啊,來不及吃飯啊,記錯時間啊,是常事,爸爸不認為自己有問題,反而埋怨同事準備工作不到位,表達不清晰。

世界對我這個女同事可真不公平。她生娃養娃,老公雖生猶死。

爸爸們到底在想些什麼

怪不得很多人說,對女人而言,結不結婚,生活沒什麼差別,生了孩子當了媽,生活的變化才大。需要做的事情多了幾百倍,當媽的必須三頭六臂,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曾經有一段時間,網上流行一個段子:「下得了菜場,上得了課堂;做得了蛋糕,講得了故事;教得了奧數,講得了語法;改得了作文,做得了小報;懂得了琴棋,會得了書畫;搜得了攻略,找得了景點;提得了行李,拍得了照片;想得出創意,搞得了活動;掙得了學費,付得了消費。」

我們的實習美女編輯和做市場的小鮮肉帥哥看到這個段子後,挨個審視了辦公室一圈,發現當媽的幾乎都像女同事一樣是「十八得了」媽媽。

當時,尚未成家的美女和小鮮肉問媽媽們,做「十八得了」媽媽不累嗎?你們賺得不比老公少,卻把孩子的所有事情都扛在自己身上,怎麼能容忍呢?沒跟老公溝通過嗎?

女同事長嘆一口氣說,你以為我想練就金剛不壞之身?那是因為溝通沒用。我老公從不認為自己做錯了,他的觀念還停留在父輩傳遞給他的觀念階段,他不是有意缺位,而是根本沒有意識到他的參與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他的語錄如下:

父愛如山,山矗立在那裡,什麼也不幹就好了,哪有動來動去的山?

男主外女主內,我負責賺錢就好了,相夫教子是老婆該乾的事兒。

當爸的就要威嚴,就要權威,我要是天天跟孩子泡一塊兒,父權何在?

男人天生就不會帶孩子嘛,孩子本來就喜歡粘著媽媽嘛。

帶孩子能有多大點事兒?不就是做飯輔導作業嗎?

真贊!拜這些經典觀念所賜,一大批無所不能、無所不會的超級媽媽湧現出來。

真贊!拜這些經典觀念所賜,每天高質量陪孩子超過1小時的爸爸屈指可數。

真贊!拜這些經典觀念所賜,很多缺失了與父親相處的孩子或輕或重地患上「父愛缺乏綜合症」,走上了戀母之路。

真贊!我都想罵人了。

該覺醒了

我無意挑起同事家的夫妻矛盾,更不想引發更多家庭的紛爭。但是,為數不少的中國爸爸們真的該覺醒了。

有多少超級媽媽,就意味著有多少缺失的爸爸。

有多少缺失的爸爸,就意味著有多少缺乏父愛的孩子。

有多少缺失父愛的孩子,就意味著即將出現多少在認知、個性、情感、體格發展上有不良傾向的成年人。

我不想再多說爸爸力的重要性和好處,感興趣的、覺得需要腦補的可以自行搜索一斤二兩親子學塾製作的爸爸力系列劇集,那裡面會有詳細的介紹。

我只想提醒一點:如果十幾年、二十年後,你不想孩子給爸爸打電話永遠只有兩句話:「我沒錢了,給我打錢」,那麼現在就要行動起來,爸爸必須承擔起爸爸的那部分,媽媽要適當退出,甭管多不放心,一定放手讓爸爸帶孩子,而不是只把自己練成大力金剛。?


因為某些男的就知道把孩子帶著溜達一圈買點玩具,這樣就完成他們的任務了,甚至孩子生病了學壞了學習不好了早戀了都是媽媽沒教育好。這種男人後面還跟著一個事兒逼婆子,一天BB個不停。不要說男人養家有應酬,就你們中的一些人,拿的那點破錢好意思說養家,養條貴點的狗都費勁。站在傳統上要求女的帶娃又說新時代女的也應該獨立,要點臉好么。


不僅普遍存在,這種喪偶式教育(婚姻)還是社會喜聞樂見的,被整個社會大大鼓勵的!

我們公司招聘主管/經理等等中層和高層崗位潛規則是只招男性。無論女人的簡歷有多契合這個崗位,她們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

我說已婚已育的總可以來面試了吧?圖樣。已婚已育的婦女要回家照顧孩子的,只有男人才會拼事業!

你說一群中專學歷,在房產中介賣房15年的男性銷售,投互聯網企業的營銷總監不合適?沒關係,他們是男人會奮鬥的!

你說這個已婚已育女自己創業當過15年老闆,應該很厲害?她都當了十五年老闆,現在不甘心當營銷總監的,而且她下班還要回家照顧孩子呢。

你說這個25歲還未婚的?她一進公司就會結婚生孩子的。

我生氣的點在於,她們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


從我幼兒園開始,到我大學三年級結束,我爸爸一直都是計程車司機。他拉小班,需要住在市裡,所以他基本上一周只有一天半在家。

我媽天天在家,我們倆朝夕相處相愛相殺,但是很奇怪的是我回憶童年最美好最突出的竟然是和我老爸在一起。

那時候老家院子里種了蔬菜,有一條連通院子和門的小路,路邊都是野花,夏天我爸就拿膠皮管子一頭連著水龍頭,一頭攥在手上澆蔬菜和小花。到現在他澆花的樣子我還記得,很爽朗很溫柔,讓我覺得特別有安全感特別幸福。

我爸手很巧,用易拉罐和鬆緊帶給我做過高蹺,在葡萄架上給我綁過鞦韆,我童年的玩具挺多的,但是買的那些哪個都沒有我爸做的讓我喜歡,因為我爸做的有溫度,流水線上的產品比不了。

我爸那會什麼都會修,電視,水管,換燈泡,他什麼都會,我崇拜我爸都崇拜得快完犢子了,我小時候就覺得,只要我爸在,我什麼都不怕,因為我爸什麼都行什麼都會。

我小時候脾氣很大,喜歡犯渾,我在外面屬於不給大人面子那一類,我爸也不教訓我打我,他就挺平和地看著我,我就很愧疚很難受了,久而久之就不那麼混了。

我媽對我要求很高,我有一次在八百多個人裡面考了第六,我媽還問我為什麼總有人比我強,我爸就不,我爸說他不要求我墊著腳非要摘最頂上的果子吃,只要我在第一方陣里,有果子吃就行。

我爸在我童年裡每周就在家一天半,但是一點沒讓我覺得有什麼教育或感情上的缺失,相反同學天天在家的爸爸出去喝酒出去打牌,回了家正眼都不看孩子甚至還要撒酒瘋打人,有些計程車司機回了家覺得自己是大功臣,什麼也不幹就是吃飯睡覺看電視,老婆孩子都要伺候他,我爸比他們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所以說,喪不喪偶和在家多久一毛錢關係也沒有,哦也不對,還是有一毛錢關係的,但也就只是一毛錢關係。

喪偶式教育不是因為客觀原因把某些父親母親往家門外推,而是這些父母自己給自己挖墳往裡跳。


李松蔚:我壓根就不信「喪偶式育兒」那一套

文 | 李松蔚

網上有很多關於父親角色的吐槽。有一個新詞叫「喪偶式養育」,抱怨那些當父親的人,要麼忙於工作,要麼耽於玩樂,在家庭生活尤其是教養孩子上面,在和不在一個樣。照顧孩子幾乎變成了媽媽一個人背負的重擔。

作為一個家庭治療師,我也談談自己的經驗。

我們在諮詢室里接觸的家庭,一般來說,是屬於「問題」比較嚴重的家庭了(通常這些問題都表現在孩子身上)。我們通常會要求全家人一起參與諮詢。在諮詢過程中,父母雙方的表現往往就像網上的吐槽和段子一樣:

媽媽是熱情的,投入的,坐在孩子身邊,表現出強烈的關心。她是這個家庭的發言人,大部分的時候都是她在說話,不時給爸爸一個白眼。

爸爸也配得上這個白眼。他總是坐得很遠。除非問到,否則從不主動開口,一臉「不關我事」的超然。時不時地掏出手機,不知道處理什麼軍機大事。恐怕,如果不是我要求全家參與,爸爸從一開始就不會出席。

果然,到商量下一次會談時間的時候,爸爸翻著手機:「下周一加班,周二有飯局,周三開會……再下周要去歐洲,要不就她們倆過來吧」。言下之意:「我出錢就夠了。」

「喪偶」這種比喻,並非沒有道理。

但這個比喻經常傳遞給家庭一個信息:「父親是不存在的」。這個信息對家庭(尤其對孩子)來講,是一種嚴重的誤導,既不準確,也會造成不必要的困擾。家庭治療師面對的挑戰是,如何讓家庭重新「發現」父親的存在。

是的,重點是發現,而不是「創造」。

因為——父親本來就是存在的嘛。

一種做法是,直接對家庭說:「對這個問題,媽媽的態度比較著急,爸爸的態度比較淡定,這會不會是在傳遞什麼不同的信息?」這種說法的好處是,直接跳過「父親不存在」的消極暗示,把父母雙方放置在同一個高度進行比較。爸爸的沉默並非代表他不存在,他始終存在,而且在用這種特殊的方式表態。在這個家庭里他從來都是——並且一直會是——跟媽媽同等重要的一方。

另一種做法則是對爸爸發起邀請:「媽媽的態度很著急,爸爸坐得比較遠,有沒有看到什麼不同的東西?爸爸是怎麼看待這個著急的?」其實也還是把父母放置到一個高度來展開討論,邀請爸爸提供跟媽媽看不到的角度。

而家庭(由媽媽代言)常見的反應是:

「他?他能有什麼想法?」
「別問他了,他懂什麼?」
「爸爸恨不得家裡什麼事都不要煩他。」
「他才不是淡定,他只是不關心。」

家庭會堅持無視爸爸的存在,有時候爸爸本人也會認同這一點(默默地躲在角落裡,你問他的時候,他就像個機器人一樣嗯啊兩聲)。家庭的慣性思維是:別考慮爸爸的存在了,他根本不重要。你看吧,他什麼都不做。

然而,正如保持沉默也是在表達一種態度,什麼都不做的人,恰恰正在彰顯一種「存在」感。家庭治療師不妨接著他們的話,繼續問:「爸爸這種不作為的方式,對家庭來說意味著什麼呢?孩子怎麼看爸爸的不作為?」

要知道,保持「不作為」也是一種「作為」,堅持這麼做是有意義的:「爸爸幾十年如一日的不作為,是在用這種方式對家裡表達什麼?」

重點是,假如一個家庭的態度是「別考慮爸爸的存在了」,這份態度,其實就是他們對爸爸視而不見的根源。一旦外人認同了這份態度,相當於戴上了這家自製的一副特殊眼鏡,從那裡面看到的,爸爸就是一個透明人。

我拒絕戴上媽媽遞來的這副眼鏡。

而且,在我的堅持下,就可以有人摘掉眼鏡,看出爸爸的態度在家庭中也有一席之地。

或許爸爸是在表達:「事情哪有那麼嚴重,不值得每個人都撲上去」,這在某種意義上引入了一種輕鬆的立場,避免火上澆油。

或許爸爸是在表達:「我的意見根本得不到你們的認可,我不如躲遠一點」,這是在暗示他對養育有不同的想法。

或許爸爸是在表達(在孩子看來):「我不喜歡你們,你們的生活方式我不贊成」,這種情況下,他的存在為家庭增添了一個無形的監督者。

也有可能,爸爸表達的只是:「養孩子的事我不懂,我只管好好工作,給你們多掙錢就好」。這也是一個重要的立場,告訴這個家庭,他並不擅長情感的溝通,但他可以負責提供物質上的保障(也許在他看來,那才是支撐一個家庭的基礎)。

要堅持這樣的對話很不容易。很多時候,會被媽媽當成是「洗地」。媽媽會很委屈:明明這個男人什麼都沒做,明明都是我一個人在付出,在犧牲,為什麼你話里話外,總還是把他跟我平起平坐?——他值得嗎?他配嗎?

我理解媽媽的委屈,但還是要堅持。

否則,像一些不懂行的諮詢師(業內戲稱為「居委會阿姨」),會站在媽媽的立場上,把矛頭對準爸爸:「真是的,看你老婆多不容易!你怎麼就不能多幫她一點呢?」——這種話怎麼可能有用?這只不過是變成了媽媽的外援,共同指責爸爸,強化了他「不作為」的標籤,越發把他推遠,讓他出局。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常常看到,爸爸正是這樣被全家人一點一點推開的。

當爸爸說「下周我要出差」的時候,我會說:「那我們推遲一周,再下一周見面?」媽媽比較性急,會說:「下周就我和孩子兩個人過來吧!」

這時候不要急著答應。因為媽媽的潛台詞是:爸爸來不來都無所謂。

我會說:「不行,全家每一個人都很重要。」

在我的堅持下,爸爸說:「我用視頻遠程參與,可以嗎?」

當然可以啊!問題解決。

在外人看來,這本來是很簡單的事,只要稍微商量一下就會有辦法。但媽媽往往錯過了商量的空間,她們的習慣是順水推舟:你忙,那你忙去吧,反正你也不重要。有趣的是,她們同時又在抱怨:「爸爸參與得太少了!」

只差一點點,她險些又製造了一個證據。

如果只是想抱怨男人,就告訴自己(也告訴他):他不重要,沒有也行。但如果真的想讓他多參與一點,就必須承認:他很重要,沒有他不行。

有一次,我跟一個家庭無論如何也安排不好下次見面的時間,爸爸非常忙,未來幾周排滿了會議和航班。媽媽已經死心了:「就讓他缺席這一次吧,這一次真的沒關係。」爸爸也頻頻點頭,不斷看著手錶,準備結束談話。

我終於讓步了:「好吧,那下次的談話能錄音,請爸爸抽時間聽嗎?」

爸爸和媽媽都瞪大了眼睛。爸爸說:「需要嗎?」

媽媽搖頭:「錄了,他也沒時間聽。」

爸爸說:「是是,項目都排滿了……」

我說:「要不要聽,這是爸爸的選擇。但是我們這個家庭會談中的每句話,要讓爸爸有選擇要不要聽的權利。畢竟他是這個家裡的一份子。」

我又對爸爸說:「這樣,至少我們就不敢在背後說你壞話了。」

大家都笑起來。爸爸自嘲地撓頭:「她們在背後說我的壞話還少嗎……」

那段談話意外地成為了整個諮詢的分水嶺。爸爸是一個大公司的高管,每次諮詢時都在一心多用。從那一次以後,他參與得越來越積極,不能當面參加就用視頻,從來沒有缺席過。媽媽認為他不會聽的錄音,他也聽完了。

我用了什麼手段嗎?做了感人肺腑的思想教育?並沒有。我做的事很簡單。就是當媽媽認定「爸爸在不在都沒差別」的時候,我沒有聽她的。

我本人是一個爸爸,所以我壓根就不信「爸爸天生對家庭沒有興趣」那一套說法。我相信,家庭當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合謀。如果爸爸表現得很冷淡,那不僅是爸爸本人的選擇,背後多少也體現了媽媽和孩子的意志。

所以,如何在家庭里發現父親的存在呢?

答案很簡單:只要這個家庭願意承認,並正視「父親」的存在。

這樣寫,可能很不好看。如果這篇文章寫成《爸爸們都死到哪裡去了?》,或者《永遠不要對男人寄予任何希望》,點擊和轉發率想必會高很多。然而,這就是問題所在——我們只是迎合了大家的情緒,並沒有解決問題。

「他隨便……」
「他在不在,反正都一個樣。」
「愛來不來……」
「你以為男人有多重要啊?」

正是這些句子,製造和維持了很多「喪偶式養育」。這就是抱怨背後的問題所在:一方面抱怨對方沒有存在感,一方面又拒絕看到對方的存在,甚至不願意堅持讓對方留下來,反倒揮揮手送他離開。以至於我們已經分不清:究竟是他們的遠離導致她們的抱怨呢,還是她們的抱怨,導致了他們無法回歸?


作為一名諮詢師,在李松蔚老師的高票文章中受益匪淺。

然而,喪偶式育兒不僅僅是一個臨床心理的問題、一個兒童教育問題,還是一個社會問題、一個女權問題。

喪偶式家庭是不是廣泛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它其實不常見於知乎的主要群體,白領青年、中產精英……這些人雖然經常忙的沒時間帶娃,但在意識層面,都比較認同父母、特別是父親對於孩子教育的作用。

真正的喪偶式育兒,喪失的不是時間,而是意識。

去四五線再往下的親戚朋友家,一個鮮明的感受是,帶娃責任群體的前兩名,一定是娃的媽媽和奶奶。誰是第一,誰是第二,取決於孩子的媽媽是否工作。

孩子的爸爸們,絕不是不喜歡孩子,他們經常在碎片時間、空閑時間抱著孩子嬉笑逗樂。

然而一旦遇到需要花費較多時間或精力的項目,比如小一點的孩子的喂飯、洗澡、上廁所,大一點的孩子上早教、上幼兒園、參加成人聚會……他們中的大部分仍然是甩手掌柜。

他們中還有一部分人,隨著孩子的長大,會躲避在公共場合和孩子的過分親密。

這其中,有很多父權社會帶來的刻板印象,比如父親就應該威嚴、帶孩子就應該是女人的事情……

還有就是人的注意力和意志力都是一種稀缺資源,帶娃消耗的不僅是體力、更多是心力,如果男性在養家糊口方面消耗了大量的心力,投入在孩子身上的,往往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這種狀態有什麼影響?

這裡不得不肯定武志紅老師在那本禁書中的某些觀點,比如在中國這樣一個父權社會,家庭外是男人掌權,家庭內則是女人掌權,當婆婆、媳婦、孩子因為育兒而結成一個緊密團體時(婆媳矛盾也是親密的一種表現),家中的壯年男性往往被排除在外,且對於育兒、家務這樣的「小事」喪失了話語權。

越是在家庭中失語,他們越是向外尋求,比如權力、比如小三、比如酒肉……

直到年老之後,孫輩的誕生,往往為他們提供了第二個體驗育兒快樂的機會。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一個家庭中的爺爺,會比家中的任何人都寵愛孫輩,願意主動跟孫子、孫女接觸,主動承擔接送上下學、出去玩兒等具體事務,也許除了傳宗接帶這個意識層面的原因,還有彌補缺憾的潛意識情結


就今天早上。

寶寶起床早,六點半醒來就在我們中間翻來覆去扭阿扭的。他每天起來總是心情特別好,笑得梨渦里盛滿了蜜。

我看到他往爸爸的方向蹭,伸手抓爸爸的耳朵摸爸爸的臉。六個月大的寶寶,堅持了好久,然而那個爸爸無動於衷,甚至背轉了身。

過兩分鐘鬧鐘響了,他倒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鬧鈴關了。。。

寶寶不明白,懵懵懂懂的轉頭看我。

只覺得心裡漲漲的盈滿了酸楚。替寶寶,也替自己。

繼續哄寶寶,陪他玩,過了半個鐘,那位爸爸才慢騰騰的起床。他一動,正在自己小床上趴著看床鈴的寶寶聽到聲音,立馬把身子旋轉了個一百八十度。

然而老公只是背對著我們,在衣櫃前怔怔的發獃,撓耳朵。

折騰了一陣,換了褲子,打開房門前,他沖寶寶打了個響指,hi了一聲。寶寶立刻呵呵的笑了起來,一臉滿足。

就這樣,老公進進出出,寶寶一直眼巴巴的盯著房門的方向,間或老公看他一眼,沖他笑一下,他就興奮得不行傻笑不停。

直到老公收拾好去上班,走前匆匆抱了寶寶一下,他一離開房間,寶寶旋即不舍的大哭起來。

孩子的愛,如此純真而直接。一醒來,就帶著滿滿的眷戀靠近。哪怕是偶爾的理睬也無所謂,只要看過來,就已心滿意足。

可是大人怎麼想。陪寶寶玩,心不在焉坐在旁邊隔一陣子就說累了要抽煙放風,哄睡的時候只恨不得把他當成炸彈到處傳遞。

如此 不對等的愛。


我們家是我賺錢比較多,老公陪伴孩子比較多。

基本都是他接送兒子,陪兒子玩,兒子有事也是叫爸爸,包含洗澡尿尿吃飯之類的瑣事。出門在外也是老公帶照顧兒子我吃好了再換,經常看到他一個手抱兒子一個手提東西還得挽著我。

我們這樣的家庭結構並不多,老公幾個玩得比較好的兄弟,都是不太管家不太管孩子的,只管掙錢。問題是他們的老婆也一樣得管掙錢,還得管家裡,比我更累。

現在這個社會,對男性還是太寬容,對女性太苛刻。

男人成功,那就是事業有成,家庭美滿。

可是女人,要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帶得了孩子修理得小三打得過流氓,累


我來說說喪偶式教育,準確的說,應該是「喪偶式育兒」吧。喪偶式育兒從來就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我覺得它的產生是和整個社會分不開的。對於女性來講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有老公?有孩子?孩子出息?不可否認的是,也是可怕的是—大多數女性就是這麼想的,這才是喪偶式育兒的真正土壤,連女人自己都覺得養孩子應該是自己的事。「我老公自己還是個大孩子啊」,差不多這句話就是女人主動為男人開脫的標準模板了,嗯《志明與春嬌》說的也是男孩長不大的故事,只不過是在婚前。身邊幾乎所有的家庭都是這樣,媽媽(廣義上的媽還包括奶奶姥姥)伺候孩子,爸爸們則始終「還是個孩子」,必須有足夠的時間用來娛樂休閑放鬆心情,緩解上班帶來的壓力,好像就他們才配叫上班似的。好了我吐槽完了~只是個人觀點,非喜勿噴~


我的女兒16個月了,爸爸因為工作的原因,陪在我們身邊的日子屈指可數。

如果這算喪偶式教育,那我們家一定算是典型。

目前為止,爸爸沒有給女兒換過一片尿不濕,沒有給女兒買過一罐奶粉,看到女兒粑粑拉了一褲子,只會皺著眉頭向我求救。

有一次,陪女兒洗澡,看到女兒手臂上紅紅的一個小包。她爸大呼:"老婆,寶寶什麼時候被蚊子咬了這麼一個大的包?!」我哭笑不得,那是寶寶半個多月前打的疫苗。

然而,我的女兒一直跟她爸爸很親。我女兒叫訥訥,訥訥五個月的時候整天嘴裡爸爸爸爸地叫,別人說小孩子嘛無意識的啦。我無法證明她是否有意識,因為我教她的第一次詞就是爸爸,到她六個月的時候,爸爸在的時候,說爸爸,她懂得把目光朝向她爸。每天早上醒來,訥訥就會奶聲奶氣地叫爸爸媽媽,儘管有時候爸爸並不在身邊。

我記得有陣子微博熱搜有個視頻挺火,是冉瑩穎在《媽媽 是超人》里的一段教育鄒明軒的片段。鄒明軒浪費食物,導致冉瑩穎生氣發火,她邊收拾廚房邊厲聲責罵軒軒,麵包是用錢買的,錢是爸爸一拳一拳掙來的,那麼辛苦,你怎麼捨得浪費。

我覺得鄒市明跟冉瑩穎是真心相愛。

讓我們再回顧一下那一季的《爸爸去哪兒》,在軒軒眼中,鄒市明是個英雄般存在的爸爸。再看看王寶強的女兒呵斥王寶強蹲牆角的樣子。後來爆出王寶強離婚的事,我也就不足為奇了。

你怎麼看待你老公,可以在你孩子身上折現出來。

相信王寶強和鄒市明一樣,為事業忙碌,是很少能有時間在家陪孩子老婆的。明星尚且如此,何況我們這些為養家糊口終日奔波的普通人家。

我覺得,父親在育兒過程中充當配角,在中國絕大多數家庭中存在。

而真正意義上,判定這個家庭是否存在喪偶式教育的,決定權在媽媽,主導因素是夫妻雙方在婚姻中的相愛程度。

我並不是非常前衛的女權主義者,我覺得網上的毒雞湯引導是很可怕的,不停地為媽媽這個角色忿忿不平,憑什麼孩子是兩個人的,你出了JJ之後就啥也不管。如果這個家庭媽媽是全職的,他們會說全職媽媽比身在職場更累,不信換過來你試試。全職媽媽為了家庭放棄了事業,如果結婚就是成為一個免費的保姆,那麼寧可不結婚。如果這個家庭的女主人在生了孩子以後還要上班,又有人跳出來說,我既要賺錢又要顧小孩,我既能賺錢養活自己,也能自己帶好小孩,我要老公做什麼?

在這些類似的咄咄逼人的語句里,我讀不出一絲愛的氣息,彷彿結婚就是一場生意合作,只計較彼此付出只抓住對方的不是。為這樣的雞湯文點贊的婦女們,你們應該反思的是自己的婚姻,育兒這件事可以先放一邊了。

說回我自己。老公是真的不擅長換尿布,而我又心地善良。看他笨手笨腳的樣子,還不如我自己做來的痛快。餵奶粉倒是會的,我怕他控制不好溫度,還是自己來。月子里為了不吵到他睡覺,乾脆讓他睡另外一個房間,由我婆婆跟我一起睡。不擅長的事情幹嘛非要另一個參與進來找存在感呢。好比一個飯店,有廚子有跑堂的。有客人來了,廚子要起鍋熱油顛勺,累的滿頭大汗,你不能看著跑堂的在你身邊杵著就非要他過來幫忙炒兩個菜。這樣做的後果不是找吵架嗎?客人也不會滿意的。

相愛的兩個人結婚,一定是多體諒對方而不是一味責問對方。

我們兩個喜歡當女兒的面親親,然後看女兒用肉嘟嘟的手推開我倆,要求我們親她。

爸爸陪孩子的時間少,但他在孩子心裡的地位一點都不低。

婚姻是兩個人的,少讀些毒雞湯,多溝通多理解,就是個良性循環。有愛的家庭,即使爸爸不在身邊,爸爸依然是個英雄的存在。沒有愛的家庭,天天下班守著孩子吵架,還不如喪偶呢。

--------------------------------------

之前補充的答案言論有些偏激,謝謝網友評論指出,以戾氣懟戾氣實在不該。在此說句抱歉。

認真看每一條回復,也知道每個人對我的答案有不同的解讀,謝謝能理解我的人,謝謝質疑我的人。

我不是阿Q,生孩子是我自己的選擇,有孩子我比他快樂。我享受帶孩子的時光。我老公但凡在家,會包攬大小家務。尊重我包容我,大小事務我說了算。所以不必把我想像成任勞任怨的封建老婦女。

雖然他跟我一樣初為人父母,但我天生女人柔軟,溫柔細緻的活更適合我干。我沒必要為了讓他秀參與感,非要在他在家為數不多的日子裡逼迫他給孩子換幾次尿不濕,孩子遭罪我看著也彆扭。何況我女兒漸漸大了,我給她洗屁屁都要她爸走開了。

至於說我這不算喪偶式育兒的,我都快趕上軍婚了。你說是不是?不過說不是我也贊成,因為從頭到尾他都有參與到育兒裡面,關心女兒的飲食起居,關心孩子的成長。

我從來尊重想要不婚的姑娘,也特別感同身受做為媽媽的辛苦與艱辛。我反駁的是各種戾氣毒雞湯,從來只是激化矛盾,不論解決問題。

你不願坐下來溫柔溝通,你只會宣洩不滿,你一臉桀驁不馴一臉義正嚴辭一臉誰怕誰的表情,你覺得大不了離婚滅你分分鐘。解氣極了!看看高票答案的評論,路人拍手叫好,你覺得自己英勇萬分。

算了,我不想說了。畢竟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誰也不要批判誰了。

家是一個講愛的地方,希望大家婚前擦亮眼遠離不負責任的男人,婚後多溝通多包容多理解。

願每個人都有美滿的家庭,給孩子滿滿的愛。


難道沒有人說母親的缺失么?我有母親,但是一直感受不到


可怕的不是父母的缺失,

而是爸爸不在家,媽媽和孩子說你看你爸爸不要我們了,在外面不知道幹什麼,甚至有人會和孩子說,你爸爸在外面有小媽媽了,有其他孩子不要你了。其實爸爸只是在忙著賺錢好嗎?

而是爸媽不在家,隔代養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孩子說,你爸爸媽媽不要你了……

總要有分工,又要生活質量又好陪伴時長,可能嗎?肯定不可能啊!so在有限的時間裡高質量陪伴的都是好父母。


我媽現在在做家庭教育和家庭關係維護。

不多說,只表明一點:基本上帶孩子或者帶家人過來接受諮詢的都是女方。

從精神上關注孩子學習和生活的,或者認真想要處理家庭關係的,主導者都是女方。

有的答主舉李松蔚的文章表明,這是一個三位一體的惡性循環。我承認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但是在三者之間,更想要結束這個惡性循環的,你覺得是誰呢?還是女方。

so別把責任都推到焦慮的母親身上,擺出一副「父親都是被女人逼得」的面孔來。承認吧:男性在情感方面就是懶惰得很,大多數都不願意花費時間精力去協調家庭關係,他們寧可被動接受、無視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喪偶式教育出現的原因。


存在喪偶式育兒的家庭和沒有愛情的婚姻一樣多。

男人沒有經歷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的各種痛苦,所以父愛不像母愛那樣天然存在。但是,如果他愛他的妻子,那麼也會愛屋及烏愛他的孩子。舉個例子,現在都是一夫一妻制所以男人愛不愛老婆不明顯,古代的皇帝,多有立愛妃之子為太子的,甚至有為愛妃可以害死自己的孩子的,這就是有沒有愛情的區別。

所以,夫妻恩愛的家庭,一般沒有喪偶式育兒的。夫妻沒啥感情的,生的孩子對男人來說,就是養老工具,不管誰能給養大了,一個孝道的大帽子就能壓得他孝敬他老爸,還費那勁兒幹嘛?可是父親和孩子之間的感情都是通過接觸來培養的,越沒感情越懶得帶孩子,越不帶孩子越沒感情,惡性循環。

我從產檢我老公只要休息每次都和我一起去,看著四維照片都覺得姑娘漂亮(四個月的胎兒能看出漂亮還能看出像他我也是服了)生完孩子別的產婦是婆婆伺候,我是貼身的活兒都給了老公,攙著走路上廁所換衛生巾都是他乾的,孩子夜哭都是他抱著走來走去,我一共只給孩子衝過不到10次奶粉,洗過不到10次衣服,孩子學走路最累人的時候只要他在家都是他彎著腰扶著,去打針我害怕不敢看都是他抱著孩子,給孩子講床邊故事不比我少,晚上起來給孩子蓋被子我起來五六次他能起來十來次,只要一起出門我都沒抱過孩子都是他抱。

至於保姆式育兒,男人指望不上,閑的沒事女人可不就把所有的感情都給了孩子,不就保姆式育兒了?我樓上那家鄰居就是,她兒子初中了,他媽還給穿衣服洗臉呢,上個衛生間五分鐘不出來他媽就去敲門,緊盯著一刻不放鬆。他爸要是跟我老公似的,天天有點空兒就想著帶著老婆燭光晚餐或者手拉手逛商場去了,他媽還有那閑功夫只管盯著兒子?我小時候到巴不得我媽能多關注我一點,可是還要跟我爸搶我媽啊,我爸天天接送我媽上班晚上一起散步,她哪有時間給我當保姆啊。


我是爸爸。從小孩出生後,我就沒怎麼加班,加班也盡量不影響周末。可以說,有娃之後,想多陪娃,一定要犧牲工作。真沒辦法。

如果按我以前工作情況並堅持下去,我很大可能提前升職。有娃後沒了。所以寶媽們注意,想讓老公又顧娃又顧工作又想進步,真的很難。

我娃女娃,洗淋浴我教的,洗頭我教的,四歲爬了長城和泰山。現在教她游泳(太小,教練不收)。出生時膽子小,現在許多事都可以做。


此文後面附了藥方。看完各文以及後面的評論區就知道有多少無知且不幸福的家庭了。

一方面就沒有親密滋養,沒有"規矩和愛",也沒有均衡的家庭系統觀,

另一方面又非常難以自我覺察,

而且又如此頑固地執著於自己的一面之辭,全憑本能去任性。

所以,那也就只能真摯地吵架冷漠並痛苦了。

一個幾乎不存在的逃避型爸爸,一個大包大攬嘮叨的焦慮型媽媽,一個深深無奈的厭學型孩子,三位一體,互相影響互相成就。

如是循環,代際傳遞……禍害綿延。

一個家庭發生支持體系與教養問題,權力爭奪與結盟鬥爭問題,冷漠與拋棄問題,其中就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無辜的。(你自選的,又不是綁架式婚姻。)一邊倒地討伐哪一方都未必正確。

核心其實就是個人成熟獨立、家族系統觀、責任歸因,「就地分贓」,各自認領各自對家庭問題的「功勞」。

如果用專制、對抗、嘲諷、逃避、抱怨、嘮叨、控制、挑剔、找碴、防範、冷漠去對待家人,結果如何?

又如果可以用溫暖、關愛、理解、真摯、坦蕩、將心比心,覺知反思、厚道、體諒、寬容、接納去待家人,其結果又會是如何呢?

人都不傻,你怎麼對ta,ta就怎麼報答你。你們合作塑造了一個「家庭氣氛」的「場」然後在「場」中間掙扎、浸染、欲罷不能。

一家人,不做最親近的陌生人,始終可以聽到對方的心聲訴求,並呼應,始終會各自反思、接納、學習、成長、承諾……具備愛的智慧,溫情幸福快樂,居然是如此難能可貴。

如何改變?先得認知,so 最後我還是開個書單吧:

組建家庭前最好可以學一下,利己利他,老少受益,造福不止三代啊。

【美】奧古斯都《熱鍋上的家庭》

【義大利】路易吉 博斯科洛:《米蘭系統式家庭治療》,華東師大出版社;

【德國】西蒙:《循環提問》,商務印書館;

【美】保羅 瓦茲拉威克:《人類溝通的語用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美】高登伯格:《家庭治療概論》第六版,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徐漢明、盛曉春:《家庭治療:理論與實踐》,人民衛生出版社。


推薦閱讀:

四歲的兒子想要當古生物學家,去研究恐龍化石,作為一個家長我該如何幫他實現夢想?
怎樣看待大陸夫妻因為男童在香港街頭大便被拍,與港人發生衝突的事件?
三歲4個月孩子在幼兒園被老師說難管,比帶十個孩子還費勁,是否真的孩子有問題?
在「男權癌」大行其道的社會下,該如何教育我們的女兒?
六個月小孩怎麼開始英語啟蒙?

TAG:教育 | 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