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是否是產品(羅振宇001號知識發布會)?
羅胖在5月18號要開一場001號知識發布會,有什麼長遠意義?
發布會已開,請到這裡討論:
如何看待羅振宇的001號知識發布會? - 知乎
#進一步地激發中產階級的焦慮
#將消費升級的觸手伸向了中產的孩子們
#聽完發布會確實有些熱血沸騰...
歷史文章:https://mp.weixin.qq.com/mp/profile_ext?action=home__biz=MzU4NDE0MjU3NA==scene=124#wechat_redirect
上下班大約兩個小時的地鐵路程,我聽完了001號知識發布會
摘下「終身學習者」這頂高帽子,挪開「大咖」這頂光環,撕碎無數堆砌在一起的形容詞,我不禁對這場發布會產生了一些疑問
一問得羅,用戶真的能夠得到嗎?
無論是大咖加盟還是精心準備,無論是完整體系還是高端內容,所有的這些你宣傳的內容總結起來,無非就是「優質的知識資源」。我沒有付費訂閱,資源質量不好多做評判,姑且算你是全宇宙最好的知識資源,而且你又做了一個全宇宙最好的平台進行知識輸出。但是對於用戶來說呢?只有輸入的知識算是「得到」嗎?只能算是「聽過」吧。
有個學生曾經問我說「老楊啊,你說我多多少少學了十年的英語了,怎麼現在跟老外打個招呼都費勁呢?」我就笑,我說「別往自己臉上貼金了,你那哪是學了十年的英語,你就是上了十年的英語課而已~」
學校的體系不完備嗎?學校的教材不科學嗎?學校的時間不充足嗎?學生得到了多少呢?完整時間深度學習做不到的事情,碎片化的學習時間能夠做到多少呢?你們如何保障用戶能夠「得到」呢?
二問得羅,你是知識的生產者嗎?
當初聽這場發布會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看到了「知識生產者」這個稱謂,第一反應,嚯!好大的口氣,我可得學習學習。說到這裡有個梗,前段時間我出家教的時候還跟學生開玩笑說「我不生產知識,我只是知識的搬運工」
不管你是什麼學科的研究者或者是什麼行業的從業者,只要你提出了一些東西,然後這些東西被傳承下去,你就可以算是知識的生產者,但是你把別人的知識分類,整理,打包,加料,然後粉飾一新,這個不算。
就好比一個農民,他將種子種進土地,長出了糧食,他是糧食的生產者。但是農民自己不餓,而餓的人手裡又沒有糧食,於是出現了一個人,他從農民手裡購買糧食,洗凈,打包,分裝,賣給需要的人,他是糧食的生產者嗎?不,商人而已。
三問得羅,這真的不是生意嗎?
發布會中反覆提到,這不是一盤生意,這是一項教育工程,一項千秋大業。關注了你四年,終於做出了一款像樣的產品,可喜可賀,這是你的事業,但它既不是教育工程,也不是千秋大業。
一切教育的初心,也就是目的,是為了讓受教育者擁有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但是「得到」做不到,200塊錢的每天十分鐘做不到,365元讀365本書做不到。話又說回來3650分鐘真的能讀365本書嗎?也許可以,那隻能說明這些書真的不太值得讀。
就像看電影一樣,你讀了一篇影評就是看了一部電影嗎?影評再精彩,能有整部電影精彩嗎?影評再有趣,能有電影有趣嗎?365元買了3650分鐘的課程看起來好超值,但是換個思路,你花了365買了365個書評,是不是就不是那麼美好了?
能把鮑魚炒的飯賣到鮑魚的炒飯的價格,還那麼理直氣壯,還說不是生意?
後記:
真正的終身學習者可能是不屑於訂閱得到的,相比於知識本身他們更享受學習的過程,而訂閱了得到的人你們也成不了終身學習者,更多的人知識收穫了一堆茶餘飯後可以用來吹牛逼的談資而已。商品就是商品,你給他加持再多的光環他仍然是商品。
羅振宇是一個善於創造概念的人,小米做產品賣產品附贈情懷,錘羅做產品賣情懷附贈產品,得羅最厲害,創造包裝賣概念然後附贈情懷。
這個產品會火嗎?我覺得會的,因為有需求嘛,誰還沒有個需要吹牛的場合了?我正打算訂幾個看。
這個產品會一直火嗎?我想是不會的,當那些抱著很高期望的人發現這不是什麼靈丹妙藥,而是被人重新炒熱的冷飯的時候,就會歸於冷靜。
最後的最後,姓羅的都那麼能吹嗎?/手動滑稽
原文:
001號知識發布會觀後感 - 知乎專欄
在評論區和一位小哥聊著聊著講到了經濟學,這裡我說一下:(引用排版不代表認為自己說的對,只是為了排版好看)
機會成本。時間是有成本的,而且我認為時間是一個人最大的成本。
對於自己專業內的知識,肯定是有且只有通過自己看書、實驗、動手、請教學來的;但是現在社分工這麼細了,一個人哪有時間靠一個人學會所有的知識?但是我們又要響應中央號召啊,做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學生,怎麼辦?那就只能通過別人的轉述啊。
既然一個人的成長是必須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別人的,而且我們都不是富二代,不認識一群牛逼的人啊,那麼到哪裡找一個好的平台呢?一個免費的社區,比如知乎,還是一個收費的社區,比如得到?如果你覺得二百塊錢實在是太貴了,那就繼續刷知乎吧(當然,我也不是這麼貶低知乎,知乎上面的很多技術文章還是不錯滴),看看你能學到多少人生道理;如果你覺得自己時間值錢,就選一個收費的社區(不一定是得到啦,得到又不給我廣告費~~),收費的社區至少內容是有更大保障的。更重要的是:收費社區的人更優質,我已經在得到平台上認識了好多上進的同學了,這是附加價值。
以下是原文:
不是,你們都是不屑將知識和生意放到一起的知識守衛者。
你們不屑花一餐飯的錢聽別人講的東西,就該自己拿本大部頭啃。
我一個平凡人,沒時間,沒別人有見識,認知沒有別人好,我就是喜歡花點錢,買一個產品,就!是!產!品!怎!么!了!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黑得到app?我想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收費吧。
那麼:
- 得到app的定價很高嗎?199/年的訂閱專欄,365/年的每天聽本書,很貴嗎?我一個窮學生都覺得性價比超高好不好。你吃頓好的都不止199。為什麼覺得很貴?因為我們中國人沒有付費意識,認為信息就應該免費。
- 知識應該收費嗎?信息應該免費,這我是同意的;但是,知識不是信息。知識是加工過的信息,製造工人還要領工資呢,那些專欄作家收你一年訂閱費,就是只想賺錢的奸商?
- 得到的內容是雞湯?WTF!某乎的用戶居然好意思這麼說?知乎就是因為免費,阿貓阿狗都來了。我不否認知乎有真正的牛人,但是,總體上而言,得到社區的質量比知乎不知道高了多少個數量級,不信的對比一下二者用戶的評論就行。得到上有那麼多著名的專欄作家,我舉幾個例子:吳軍、劉潤、李翔、吳伯凡、萬維綱、羅永浩、徐小平、薛兆豐、嚴伯鈞、吳老闆...有創業者、天使投資人、商業作家、藝術家、經濟學家、科學家,如果你說他們的內容都是煲雞湯,那我只能對你說:呵呵,那你說誰不是雞湯,你眼裡的全都是雞湯。
- 對比一下國內的幾個知識型社區吧。知乎免費,快成文段子手集中營了;簡書免費,那裡才是煲雞湯的地方好嗎?豆瓣免費,還好一點,以書籍、電影、音樂為主,還有很多高質量的用戶,內容就不見得了;分答收費,沒用過,不好說;得到收費,就是因為收費才過濾掉了一大群不是真正上進的用戶,質量我覺得是我見過的最高的。(當然不包括編程、學術類的專門性社區,我講的都是綜合性的。)
- 如果你覺得得到app是雞湯文,得到作家都是騙子,那你就繼續刷你的知乎、看你的簡書(這些都免費,反正你的時間不值錢)去吧,或者你也可以自己看書,如果你有時間、有能力啃完一本本大部頭的話。
關於羅輯思維的好與壞,其實聽完羅胖講亨利·魯斯創辦《時代周刊》的那一期節目就明白了,他定位的服務對象是「冉冉升起的新興中產階級」(不是看紐約時報的精英階層,也不是看街邊八卦小報的),當然也是最焦慮的一群人,有點錢了總不能太沒文化是吧,沒時間看大部頭經典,上下班路上吃點快餐也行。
推廣形式不重要,如果你覺得羅胖販賣概念(之前的言必稱互聯網思維,papi等),專欄里的作者也不至於砸自己的品牌。你花一頓飯錢,能夠有那麼一期讓你有了點新認知(關於認知你可以看看傅盛怎麼說,好吧,這個也是我從得到販賣來的)也就值了,你還真希望這199能讓你上天。
對了,得到app用戶體驗不錯,迭代也很快,羅胖是明白人。首先我們的先看看知識和產品的定義分別是什麼?
什麼是知識?
知識的目的是傳遞給他人未知信息。
什麼是產品呢?
產品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
傳遞信息不一定是為了解決問題啊。換句話說,我不一定是有問題,我才去獲得知識。
上大學的時候老師給我講高等數學,給我講曲面積分。
而實際上呢?我對高數這個學科本身沒有問題啊,這一切都是老師給我強行傳授的。
所以,知識怎麼能是產品呢?羅胖子在抓住終端時,講情懷同時突破內容營銷盈利點的困境。
不得不承認,羅胖能抓得住眾人的消費欲。
知識轉化成產品才有價值,才可傳播。
是的。
可被生產加工、出售、購買、消費的,可以被稱為 產品。
碎片化知識時代的集大成者,但是一包薯片的錢和時間只能換來一包薯片
國內燉雞湯水平最高的人,國內營銷水平最高的人。另外說一句,批判性思維很重要,國人最讓人害怕的一點就是很容易狂熱,很容易被洗腦。很容易被收買。網上的水軍,讓人害怕。
推薦閱讀:
※為什麼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記者發布會上都有一位女士在旁邊進行手語同步翻譯?
※如何評價6.28米家2017年度發布會發布的幾款產品?
※魅族的「音樂人葡萄酒計劃」是什麼?是否不務正業?
※魅族 MX4 Pro 發布會時逃跑計劃唱的一首英文歌以及在白總上台前所放的背景音樂是什麼?
※怎麼看小米的直播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