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中藥有什麼講究,怎樣才能煎的好?

現在很多人都在醫院和藥房煎藥了,如果自己煎藥該怎麼做?


雖然現在很多醫院診所提供熬中藥的服務,但大部分人還是喜歡自己熬。

熬中藥有很多講究,稍不注意就會影響藥效。

到底該怎麼做,讓我們的專家來告訴你吧。

下面是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賈玉森教授的建議:

如何煎(熬)制中藥?其實方法很簡單,注意以下幾個問題就可以了

一、煎藥工具:煎煮中藥可用不鏽鋼鍋、搪瓷鍋、砂鍋等,如條件不允許,家裡煲湯用的電飯煲、電磁爐鍋等也可。

二、煎藥用水:煎藥用水以潔凈為原則,自來水就可以了,不必用純凈水、蒸餾水等。冬天可用溫開水泡葯。

三、中藥浸泡:藥物一般不要清洗。如以種子、果實為的主的藥物可浸泡一小時,一般草藥浸泡40分鐘,冬天需浸泡1小時。

「先煎」的葯一般先煮30到60分鐘。如附子、川烏、草烏等有毒藥物,應先煎1小時。如用量大,超過30克以上,需先煎2小時。

(1)如先煎藥物僅有附子、川烏、草烏的一種,可多劑先煎,以後再將葯汁與藥渣等分分次與各劑藥物配合再煎,以節省時間。

(2)如有附子、川烏、草烏、磁石、龍骨、牡蠣等有多種先煎藥物,應先等分,並用紗布包好,多劑先煎,以後再將葯汁等分與每包紗布內藥物配合各劑藥物煎煮,以節省時間。

一般頭煎藥加水量超過藥物5厘米;二煎加水液面淹沒藥物高出2厘米即可。

四、煎藥火候:煎藥火候分「武火」、「文火」。武火指大火,火勢急,火力猛,溫度上升快,水分蒸發多的一種煎法。文火指小火,火勢緩,火力弱,溫度變化不大,水分蒸發慢的一種煎法。一般煎藥先用大火煎沸,後改用小火再煎25分鐘即可。但有些方劑如解表劑、清熱劑、芳香葯為主的方劑只用大火,不宜小火久煎。而厚味滋補類方葯宜小火久煎,以使藥味盡出。此外附子、狼毒、烏頭等有毒藥宜小火久煎,以減低其毒性。

五、煎藥方法:一般煎煮方法,加蓋放火上加熱煎煮。先用大火煎煮,再用小火煎煮。在煎煮過程中,要注意適度攪拌,以免糊鍋,同時也能提高藥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率。但不宜過於頻繁打開鍋蓋子,以盡量減少揮發性成分的喪失。大火煮開後,小火煎煮25分鐘後,濾取第一次藥液(如有後下藥物:肉桂、砂仁等,應小火煎20分鐘時加入,再煮5分鐘即可);然後加溫水適量,不再浸泡,依上法煎煮,取第二次藥液。將兩次藥液混勻,依醫囑服用。

六:煎藥時間:注意煎煮的時間都是從藥液煮沸後開始計算。解表類葯:頭煎需15分鐘,二煎需15分鐘左右。一般類葯:頭煎需25分鐘,二煎需25分鐘。滋補類葯:頭煎需40分鐘,二煎需30分鐘。

七、煎藥次數: 一般煎煮兩次。 一次久煎不能代替兩次分煎。湯劑煎煮兩次能夠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藥的次數以兩次為宜。可把兩次煎的葯混合到一起分2-3次飯後半小時服用(如有阿膠、鹿角膠等烊化的藥物,用布包好打碎後,再將一天烊化藥物的量導入頭煎二煎混合液中,加熱攪拌化開)。藥物較多,可煮3次,第3次的葯汁,可作為下一副藥物泡葯的藥水,以不浪費。

八、煎煮藥量:兒童每劑100-150毫升。成人每劑400-600毫升。如果煎出的藥液太多,小孩難以吃下,可以再把煎好的藥液用文火煎熬(濃縮),要邊熬邊攪動,濃縮至小兒能吃下去的量,一副中藥可以濃縮至50-100毫升,再分次服用就可以了。

九、特殊藥物:另外,還有一些藥物需要特殊方法來煎煮,這些藥物,藥房的人員會單獨包裝。

(1)「先煎藥」:煮沸30分鐘,再加入其它葯同煎。

(2)「後下藥」:在一般葯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鐘即可。

(3)「溶化葯」:應在其它葯煎至預定服藥量,取葯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藥」:將沖服藥調入煎好葯汁或開水中沖服。

十、服藥方法:一般一劑葯煎煮兩次後合併藥液,分2-3次服用。治療感冒,發熱,腸炎,腹瀉的葯,也可採用頻服的方法,即每4小時服一次,每次服用40-80毫升,病癒即止,再改為每日服2-3次。

十一、服藥時間:一般中藥在飯後服為宜,對胃腸有刺激的飯後服,解表葯趁熱服,安神葯睡前服,驅蟲、攻下藥空腹服,補益葯飯前服,或遵醫囑。

如無特殊說明,均宜飯後服用的中藥。(宜飯前服用的中藥:制酸止痛治療胃病藥物,宜飯前服,增強對胃粘膜的保護作用;驅蟲葯,宜空腹服用,以利於驅蟲。)

宜睡前服用的中藥:①安神葯應在睡前1小時左右服用,有利患者入睡;②潤腸通便藥,應睡前服用,有利於消除胃腸積滯。

十二、服藥食忌:中醫上服藥食忌講究更多,主要有如下幾點。

(1)服用人蔘、党參期間,不宜食蘿蔔、綠豆。

(2)服中藥時不要喝濃茶,若有飲茶習慣,可在服藥1小時後,飲淡茶。

(3)服中藥時不能吃辣椒,特別是熱性病症。

(4)服中藥煎劑及丸藥時,忌生、冷、油膩食物。

(5)消化不良者,忌食油炸粘膩不易消化之物。

(6)瘡瘍膿腫等病忌食魚、蝦、蟹等腥膻食物及刺激性食物。

(7)哮喘、鼻炎等過敏性疾病,應忌食含有異性蛋白的「發物」,如魚蝦,海味腥膻之物。


我分享一個通用法(某些特殊方子不可用,請和醫生事先確認過)。

鍋:用過很多種鍋來煎藥,發現最好用的是外形像茶壺那種。我用的是陶瓷的。只要不是金屬器皿就好。砂鍋、陶瓷、玻璃,都可用。

水:用自來水。不要用礦泉水和蒸餾水這些死水。

灶:家裡做飯用的灶台即可。

其他工具:一雙筷子,一塊毛巾,一隻熱水壺,一隻大碗。

常見情況的煎法如下(無先煎藥無後下藥)。

第一步:把中藥放鍋里。不需要提前洗或泡,因為有些中藥是特殊炮製的,比如「蜜制」,洗洗泡泡反而影響它的藥效。如果中藥比較臟,有泥塊,放鍋里之前手動撿一撿。

第二步:接自來水。高出藥材2根指頭的寬度即可。如果藥材很蓬鬆,用手掌把它們壓到鍋底再測量。一般情況下,1.2L即可。

第三步:放灶上,開大火。把筷子插進壺嘴,把毛巾打濕圍住鍋蓋和鍋的縫隙。不要走開,坐等水開,一般需要8-10分鐘。

第四步:水開後轉中火。手機設定倒計時20-30分鐘(這裡最好和醫生確認一下水開後煮多久,因為每個方子會有不同)。煮到中間的時候最好開鍋用筷子翻一次中藥。

第五步:倒計時還剩10分鐘的時候,用熱水壺煮一壺開水。

第六步:倒計時結束,聽到手機提醒關火。把葯汁倒進碗里(為什麼讓準備大碗呢,因為剛開始煎掌握不住水量,經常會煎多)。

第七步:把燒水壺的開水倒入鍋內,水量以漫過藥渣一點點為準。

第八步:鍋放回火上,開中火,插筷子,蓋毛巾。手機倒計時15-20分鐘。

第九步:倒計時結束。關火,把葯汁倒進之前那隻大碗。這樣2次葯汁混合後,一分為二。早上一份,晚上一份,或者今天一份,明天一份,或者具體聽醫囑。每次飯後1小時後服用(特殊方子的特殊服用時間需聽醫囑)。

沒喝完的葯汁用「非金屬器皿」裝好,密封后放冰箱保存。重新加熱時,不要用微波爐,不要用金屬器皿。可以隔水熱或蒸鍋蒸(不懂「隔水熱」的,請百度)。

沒吃完的干中藥,請密封后放冰箱保存。如果不小心忘記吃了,放外面太久(比如一兩個月以上)可能會變質,很可能會生蛾子。

最後,有「先煎藥」的話,和醫生確認先煎多久。最開始多放水,把先煎藥煎夠時間後,直接倒入剩下的葯進鍋,一起再煎20-30分鐘(具體時間問醫生)。

有「後下藥」的話,和醫生確認多久後下。比如薄荷一般是後5分鐘下。假設主葯需要煎20分鐘,那麼你需要在主葯煎到15分鐘時,開鍋蓋把薄荷下進去,所有葯一起煎5分鐘後關火。後下藥一定不可以多煎,久了失藥效。

還有一些特殊葯,如「烊化葯」等。這些比較簡單,問醫生一句應該怎麼做就好了。

如果不小心水放少了,中間必須加水,記得加剛滾開的開水。當然,最好在開始時一次把水放夠。

如果葯煮糊了,那麼就不能要了。需要去藥房再抓一副重煮。

煮葯期間可以開抽油煙機,會減輕不少中藥味。如果還有一些味道,記得及時、經常開窗換氣。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芪外參內草中央」這句話?
中醫中藥是否算得上經過實驗論證,屬於科學?在當今社會是否更多的是一種禍害?
大家在治療水濕痰飲方面有什麼親身體會和臨床心得么?
為什麼藥店裡面的中成藥,治療感冒和喉嚨痛的,大多寫的風寒感冒慎用。?
二陳湯化痰的基礎方,平胃散是燥濕的基礎方,請問燥濕和化痰到底是什麼關係,是不是只是程度的不同?

TAG:中醫 | 中藥 | 中藥煎煮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