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撫平由父母造成的心理創傷?

父母經常吵架,父親甚至當著孩子的面毆打母親。

父母雙方都喜歡打孩子,而且每次吵架過後都把孩子當撒氣桶。

還有很多,我有時間再補充。


這個問題邀請好久了,因為這個問題確實也是我長時間以來十分關注的,所以也很想寫一篇很好的答案。

但是由於我個人本身也還在創傷化解的過程當中,想法上變動比較大,然後又擔心寫的不是太好。想些的好的念頭反而束縛住了我,或者阻礙我去給出自己的回答。

但是沒關係,我回答的不好,但是我知道有一些相關領域的專家。在這裡我可以推薦一位,瑞士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對,就是我頭像和名稱的那個愛麗絲米勒。她研究的領域在童年創傷以及影響,近些年以來,關於心理自助,創傷等書籍也出現不少,如美國的蘇珊福沃德,約翰布雷蕭,國內的有武志紅都算。以及各類平台、公眾號都有一些相對具體的網文等等。個人在這方面讀的比較多,也見過各種紛繁複雜的理論和觀點,但是愛麗絲米勒的洞見目前我感覺是同類的當中相當深的。要真想解決童年創傷遺留的問題我會推薦去看看她的作品,她把很多心理問題的原因都鎖定在了童年時期的經歷以及受創後的情感(emotion)壓抑、否認等,她認為早期在那些艱難的處境之中壓抑,否定了自己的真實情感,在之後恰是相對應的心理問題的根源。去洞察,看穿,以及體驗早年由於否認和壓抑了的內心深處的真實情感,這樣的宣洩有助於心理積鬱著的緊張和壓力。那種觸碰不到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的狀態恰是很多人陷入抑鬱的關鍵原因,等等。她常常會做這樣的比喻,童年受創的孩子,由於一些情感上的對於創傷的適應,他/她會有一部分自己是一直停留在原地的,那些感受也太過強烈,所以在彼時不得不進行壓抑和抵禦。但是這樣的一種自己有一部分自我,或者真實情感(emotion) 停留在那些地方,像是被鎖在了一個陰暗的地窖里,在其中孤獨地掙扎,,正是這樣的情況,才是我們會有一些心理上的問題的緣故。我在這裡就不贅述了,

目前國內翻譯的她的作品只有三本,而且個人感覺翻譯成中文之後語境里流失了一些重要的東西的感覺。如果外文較好可以到在電子圖書館裡下載她的書,英文德文都有。http://gen.lib.rus.ec/,其中她的第一本書《the drama of the gifted child》(天才兒童的悲劇),是影響較大的。

另外她有個網站,上面有她晚年最後寫的一些文章、採訪錄,以及成千上萬的讀者(也即童年創傷受害者)寫給她的信以及她的回信。感興趣可以去看看,也許會看到與自己類似的問題,這樣可能也會有所啟發,我一個人是很難給一些恰好合適的方法,只能給一個方向。Child Abuse and Mistreatment

關於這個問題,知乎上有許多人分享自己早年的經歷,受傷的,遺憾的,,以及他們一路過來的心路曲折,等等,去那些問題下面看看,當看到別人也有我們曾經有的那一類問題的時候,也會有不少啟發的。至少那可以讓我們清楚,我們在這些問題上並不孤單。

另外我希望題主認清的是,童年創傷的處境是一個相當系統和長期的過程,這就像是我們在對一種自己不希望的命運做著艱難角力的過程,我們不希望那些早年的悲劇給我們繼續在人生道路上影響。只是很多的塑造還是無意識、下意識層面的,也即自己日常當中不自覺的那部分,也許自己本身不想,但是自己似乎就是如此地方面,等等。答主個人正在努力化解這些自己心裡那些深層的不自覺,那些早期被強加與攤派形成的強迫性模式,以及去重新面對與接受自己原本壓抑與否認的真實自我與情感的階段。個人自從真正處理自己的童年創傷開始,整個精神世界都發生了天翻地覆地變化了。可以用來描述的內心感受有很多,我個人也是感覺這樣的一段旅途是真的很值得的,因為我漸漸地開始越來越依照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與意願,而非是過往的早年所做的情感調整與適應的潛在延續。在期間也漸漸有了許多明白何謂生命的意義的感受,那是跟先前那種活法截然不同的狀態,雖然我依舊還遺留不少問題需要去化解。。。

像這樣的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不是說你有病我有葯,你照著我的方式就可以解決的問題,而是相當主觀的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法只能自己身處期間,不斷認清自己先前沒有認清的處境與局面,籍由這些對自己的早期經歷的影響的洞察與了悟,一點點地去發揮出我們每一個人獨到的創造力去給出答案的問題。這個問題感覺是格外難的,但卻恰恰又是十分值得我們為之付出熱忱的好問題。因為我們對它的真正解答常常恰是用自己去努力選擇出的命運來作為答卷的。祝好運!


自己成長不要依賴父母才是唯一的出路,不少人在這個關節死掉了,我花了一年時間才明白這個道理,不要忘了體育鍛煉,精神強大體魄強健才是真正的強者。


推薦閱讀:

如何幫助親人消除學業、親人去世的消極影響?
你什麼時候向命運妥協的?
如何有針對性的鍛煉AQ(挫折商)?
你最潦倒的時候是怎麼度過的?
在長時間生氣後,卻形成習慣,而且還開始經常生氣,這是為什麼 該怎麼克服?

TAG:心理學 | 教育 | 人性 | 挫折 | 親子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