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如何才能跳過漢語的干擾?為什麼學習英語很長時間一直受到漢語干擾?

學習英語很多年,現在大四,語法爛熟於胸,但始終感覺學的很機械。 看英語文章時一直受到漢語干擾。比如:

1. 看文章時會情不自禁翻譯成漢語。

2. 特別是遇到定語後置現象,會情不自禁按照咱們漢語習慣,把修飾成份提前。

3. 倒裝句也是和定語從句一樣的現象,也會不知覺得翻譯提前。懷疑他們生活中說倒裝句會不會很彆扭。 針對 2 和 3 最好大家舉個現實中的例子說一下。

4. 遇到長難句也會分析,但總突破不了使用英語思考。

有人說得多文章培養語感,我覺得讀了那麼多年文章,還是有咱們漢語干擾,有的人說方法不對,關鍵是方法時是什麼呀,還有人說學英語就像學游泳,光學方法不行,得敢於下水嘗試。 關鍵是「水」在哪裡?


謝喵。我覺得『水』就是自然的英語環境,『下水』就是在英語環境中使用英語進行表達交流。

題主的主要煩惱來源於對自己的要求有些高了,似乎是希望自己擁有傳說的英語思維?我一直很反對部分語言教師鼓吹的所謂『英語思維』(歡迎對號入座)。原因很簡單,我們使用哪種語言進行思考不是一個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能夠有意識地、主觀意志決定的事情。

語言學習分為顯性學習和隱性學習兩種不同的機制,顯性學習主要運用的是人的理解和記憶能力,而隱性學習主要運用的是統計學習的能力,通過海量數據總結歸納出語言使用的規律。嬰幼兒習得第一/第二語言多使用的是隱性學習機制,主要原因是嬰幼兒的理解和記憶能力比較弱,而統計學習能力很強;成年人語言學習既使用顯性學習機制(課堂教學,理解和記憶語法規則)也會使用隱性學習機制(閱讀英文文獻,收看英文影視節目),兩種機制的權重因人而異,但是就大部分中國高中生/大學生的學習環境而言(不包括國際學校和外語學校的學生),顯性學習占的比重還是要大一些。

顯性學習機制的優點是學習速度快,成年人憑藉自己優越的理解和記憶能力能夠在短時間掌握一門外語的語法架構和基礎辭彙。有些人可能會不同意,覺得自己學外語學了十年二十年怎麼會是『短時間』。然而如果各位真正去計算每周在英語課堂上花費的時間,乘以52周再乘以十年,得出的結果是不足半年。而嬰兒完全掌握自己的母語需要多久?兩到三年對不對?而這三年中他們可是全天候不間斷地進行語言學習呀。有人又會說了,還是不對啊,我聽說很多人到了國外以後兩三個月就能熟練掌握外語了。這個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留學生,他們之前語言能力不能說低,而是不平衡,主要表現考試分數高而交流能力弱。換句話說,雖然交流能力弱但是語言知識不弱啊。他們所缺乏的正好就是自然語言環境能夠補充的,對症下藥,自然療效顯著。第二種情況是外出務工人員,他們只需要掌握日常會話,俗稱常用會話一百句,開個餐館招待客人足夠了,討論美國大選和英國脫歐就捉急了。所以他們的語言能力在短期內得到提升也是不足為奇的,但真正要到『熟練掌握』的地步還是要經過一定的正規學習。

不過,顯性學習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主要表現在實時語言處理能力的低下,也就是大家頭疼的聽力和口語。實時語言處理需要的不僅僅是語法和辭彙知識的掌握,對熟練程度和自動化程度的要求也很高。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大家都知道第三人稱單數要加 s,但是說話的時候還是會忘記,或者要想很長時間才能夠說出語法正確句子。要想讓顯性的語法知識實現自動化,要先把顯性知識變為隱性知識。這個說起來比較玄妙,我舉個例子大家就懂了。

小明要求小紅回答自己,請問自己是誰?大多數人會說很簡單啊自己是小明。我再問小明要求小紅坦白自己,請問自己是誰?大多數人又會說了這個也很簡單啊,自己是小紅。如果我再問一個為什麼,你敢答應嗎?正確答案是,回答是不可反身動詞,即它的施事和受事不可以是同一個人;而坦白是反身動詞,即它的施事和受事必須是同一個人。雖然在座的各位可能連什麼叫反身動詞/不可反身動詞都不知道,但是你們知道什麼是正確的用法,什麼是不正確的用法。這樣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識就叫做『隱性知識』。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就明白為什麼要實現自動化需要先把顯性知識內化為隱性知識:只有減少中間步驟才能夠實現直達。當我們對第三人稱單數這個知識的掌握已經熟練到不需要去回憶三單加 s 的規則,就是不加 s 不舒服斯基的時候,我們就實現了自動化的語言處理。自動化的語言處理佔用的認知資源很少,處理速度和處理效率就能得到大幅提升。那麼如何實現這種自動化呢?無他,唯手熟爾。更專業的回答是加強映射。當從A 到 B 的映射/神經元鏈接強化到一定程度時,就能夠實現自動化。

為什麼看了很多英文報刊雜誌成效不明顯呢?因為非實時的語言處理對語言熟練程度和認知資源的要求沒有那麼高,說通俗點就是訓練強度不大。讀不懂可以再來一遍,聽不懂就真的錯過了。寫不出可以再多寫一會兒,說不出就卡在那裡了。我這裡並不是說閱讀和寫作對語言能力的提升沒有作用,我說的是閱讀和寫作對於處於瓶頸期或者平台期的語言學習者改變現狀沒有太大的幫助。所以要想更上一層樓,就是要多聽多說。

說完了解法我們再說說漢語干擾的問題,一句話,在現階段這不是題主要擔心的問題。當兩種語言的熟練程度不平衡的時候,熟練程度低的那門語言會受到來自熟練程度高的語言不少的影響。術語叫做,first language transfer。在英語不熟練的時候,漢語就是個拐杖。英語中不熟練的表達和用法先經過漢語翻譯一遍是很正常的現象,也是唯一的路徑。當某種句法結構漢英兩種語言非常不同或者非常相似的時候,這種干擾會顯得尤其明顯。非常不同的時候需要說話者構建全新的語法規則(這種困難多見於語言學習的初期),而非常相似的需要說話者排除無關選項的干擾(這種困難多見於語言學習的中後期)。前面不說了這種現象的根源是語言熟練程度的不平衡嘛,在消除不平衡之前這種現象會一直伴隨著我們的語言使用,不必過於擔心和執著。更多關於語言使用不平衡帶來的語言轉碼和語言混用現象的解答,可以參見Cat Who 專欄和宏樹酒館相應的論述。這個問題因為講過很多次,在這裡就不再重複了。

希望能夠對題主有幫助。


輸入的量和密度不夠大。你可以試試,每天讀兩個小時的英文書,連續讀六十天。

做夢的時候滿腦子都是英文。


他會英語嗎?

我去,何止會說,他英語特別棒

將上述對話翻譯成英文,中國學生的答案一般都是

Can he speak English?

Of course, his English is good.

一門語言的學習是分為四大象限

聽 說

讀 寫

一般學生可能將說和寫歸為一個區域,認為這是輸出能力,而聽跟讀是輸入能力。這固然沒有錯誤,中國學生在輸出能力的確不佳,比如上面那個對話的標準翻譯應該是

Does he speak English?

What? He is more than a fluent English speaker

或者回答

He is a fluent English speaker

參見economist裡面的引用http://www.economist.com/blogs/johnson/2010/08/pragmatics

If you"re a competent English speaker, you chose "a".

就語言點本身來說,can是能力,但是就行為來說,能說跟會說是不一樣的。漢語中問的會不會,其實是英語里的能不能。所以沒有助動詞can

什麼時候用can 其實是這樣一個對話裡面才要用can

你丫能說人話嘛?

Can you say it in English

至於回答中,用english speaker而不是good english是因為英語的表達方式是形容詞加表語,而不是漢語的表達方式 動詞加狀語

類似的表達方式是

唱歌唱得贊 good singer

跳舞跳得棒 excellent dancer

裝逼裝得好 outstanding zhihu answerer

所以我們具備英語輸出能力,但不掌握英語的表達方式。我想,這就是題主問的 泳姿的問題

按照學游泳的理論(sorry 至今沒學會 請輕拍)

學游泳大致要分幾個階段

第一 學技術動作

第二 學習憋氣

第三 適應水性

第四 開始下水

第五 游泳技術跟水性五項磨合

題主問的問題,主要就是,如何適應水性。

那麼答主告訴你,只能通過游泳的肌肉記憶反覆,並且一定要觸類旁通

答主今天告訴你了,英語說的好不能說my English is good要說 am good English speaker.

那你明天說的時候究竟怎麼說?

以及

明天你說小明的小提琴拉的好贊的時候,你可能知道violin的動詞搭配是play violin

但你會說Xiaoming"s violin is good/ Xiaoming plays good violin

還是你學會了

Xiaoming is an excellent violin player

對表達方式的模仿是學習英語的核心步驟,因為畢竟無論怎麼學習我們都不是native speaker

但成年人最強大的能力就是歸納總結反覆。

但遺憾地是,我們的英語教育扼殺了我們自己對英語學習的探究。所以我們回來說英語學習四大象限的另一分類法

實際上,聽跟說也可以歸為一類,這就是 @安時 答案中提到的隱形學習,也就是不需要老師,在語言環境中可以自然習得的語言部分

另一類是讀跟寫,某種程度上可以歸納為顯性學習,也就是單詞怎麼拼我要背,第三人稱為什麼動詞為什麼要加s,句子怎麼說。這種顯性學習是必須由老師教的。對應地,隱形學習其實並不需要老師教。

中文裡面有個詞叫 文盲。所謂文盲,不僅僅是大字兒不識一個,更是大字兒寫不了幾個。但你發現沒有,文盲的聽說能力並不受影響。文盲的奶奶的英語,會比一些學漢語好幾年的外國人要「更像中文」

在英語裡面,文盲這個詞叫 illiterate。這個詞估計得至少高中或者四級才能覆蓋。英語老師一定會跟你說,

咳咳 literate是literature的形容詞 所以literate就是識字的;il是否定前綴,所以illiterate就是不識字的

這種學習是系統的,由老師教的,也就是所謂的顯性學習

我們國家的英語教育就是過多強調了顯性學習,而忽視了學生在聽說方面的鍛煉,進而造成了英語輸出能力的不良

回到游泳的借喻上面

泳姿固然重要,但表達方式的潛移默化才是你要學習的水性

這種潛移默化,只能通過模仿加反覆練習才能實現。

有關思維方式的問題,這裡也要談一下

實際上表達方式的模仿就是在訓練思維方式

這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英語思維,只有英語表達方式對應的思維

我們拿 你叫什麼為例

中文的表達方式是 您好,我叫什麼什麼,請問您怎麼稱呼?

這是一個所謂動賓結構

到了英語裡面 就變成了 my name is xxx, what"s your name

變成了表語結構

進了法語,就更搞笑了。法語認為,名字這件事情,也是叫什麼什麼,但是要變成我自己叫我什麼,出來一個自反動詞的概念,

你告訴我,隔了一個英吉利海峽,法國人跟英國的思維方式能差這麼多嘛?

說實話,德語跟英語是更近的,而德語跟荷蘭語也很近,德語跟荷蘭語的表達方式都是英語的,我甚至都可以說,德法都是挨著的,為什麼德法的表達方式也不同?

許多考過GRE,後期愛好學習英語的人,或多或少都接觸過經濟學人這本雜誌。經濟學人之所以受推崇,無外乎兩大原因

  • 經濟學人更強調使用地道的英語表達方式
  • 經濟學人敢於大膽造詞

比如,星巴克現在這麼火,經濟學人就敢用星巴克指代franchise這件事情。說到底,英語的思維方式,在排除中國人跟西方人在邏輯思辨能力的不同以外,說到底 還是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

結論:我個人並不認為在英語環境裡面,就能因為在水裡面就一定能學會游泳,特別是游得好。如果按照顯性學習,隱形學習的理論歸納,在語言環境裡面學習就屬於隱形學習,英語里其實有個詞就是來指這種非系統,不經老師學習語言的過程,叫pick-up。

如果要摒棄母語的干擾,學習所謂英語思維,更多的還是要學習,揣摩,複製英語的表達方式

所以,明天你會複述出來

Mr.Zhao is an outstanding zhihu answerer 嘛?

更多回答請見 趙伊辰 答過的問題

知乎頁面 趙伊辰

知乎專欄 在雲端 - 知乎專欄


謝邀。

因為工作關係,平時會接觸到很多為各種需要準備英語考試的人,有的為移民,有的為留學。

英語好,在我看來是聽說讀寫都平均的好才能算是好。要跳出漢語干擾不容易,我們出生,成長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中文的世界,固有的思維決定了:說英語多多少少都會存在母語思維的干擾。既然有干擾,而且不可能完全消除,就只能找出辦法應對。

沒有捷徑,沒有捷徑,真的沒有捷徑...............只能多聽多讀多寫多說。

:大家都知道的BBC, VOA就是可以讓你感受一下英美語音語調的正統家長

另外我推薦一個聽力的好資源

Randall"s ESL Cyber Listening Lab

裡面分為初級中級高級的語音,很生活很口語,對話短小精悍,這麼好的資源不分享出來實在可惜。

另外聽完之後有個小測驗,都是選擇題,高級篇難度類似於雅思聽力口語section 3部分,對需要練聽力的人來說有幫助。

閱讀:

多讀,多思考,學習critical thinking。經濟學人上的文章就很適合,適合有一點基礎的

www.economist.com

很多人懶癌太嚴重,覺得看看就好。但要提高寫作能力,不動筆,不打開word敲鍵盤是一輩子不會提高的。語法不好的,花點時間補一下基礎語法。其實我覺得中國教育中,英語的語法還是教了很多,但為什麼一寫出來就這麼多錯誤呢?真是值得反思

不開口誰也救不了你

最後祝大家在學習英語的道路上超越自己。


多謝答主邀請!

我的看法和高票答案一樣。應用語言學裡母語干擾(first language interference)對於已經過了語言學習關鍵期的二語學習者來說,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呀。解決的辦法就是把二語練習到條件反射般的熟練程度(英語叫automaticity)。具體到學習英語時的方法就是多練習(等於沒說。。。),但是比較高效的方式應該是直接記憶和練習成串的表達,而不是碎片化的單詞。舉個栗子,中國從廣度和深度上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中,中文可譯為:China integrates itself into world economy in both width and depth. 但地道的說法是:China enjoys wider and deeper access to the global economy. 所以我們要記住並且練習的就是後面這一整個說法,只要提到這個句子,就可以馬上說出這一串英文,這樣也就無所謂機械化地用語法來自己「創造」英文句子了。這個方法在我以前備考雅思,聽劉洪波老師的網課時也有聽到過。當時他舉例說自己學經濟學(還是市場營銷?)時,裡面有一條定義背得特別熟,所以只要有人一問,他根本就不用思考,那一串帶各種從句的定義就直接說出來了,也是對automaticity的一個佐證吧。


同英專 現在讀研學口譯

學姐告訴你真相 別想那麼多 其實還是閱讀量不夠 對聽多讀多練吧


首先我覺得一個純英文的環境很重要,像在學校裡面說英語語的氛圍還是不夠的。其次是一定要接受一個系統的課程吧,會有人教你,監督你,然後身邊有一起學習的夥伴,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和形式來把英語講出來,而且就是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所以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個人一點見解

你的閱讀能力足夠了,聽力(包括聽寫)需要加強,找個美劇練習就是了。

換句話說,多聽(包括聽寫,有一定語速)會強迫你把中文腦里的英語,適應到真正的英文的語言習慣里,迫使你忽視掉英文語法(大腦顧不上啊),而轉向直接理解(非翻譯,雖然潛意識還會去翻譯的),慢慢習慣英語究竟是如何表達的,直到自己可以放鬆的說英文。這才叫真正學會英語啊。

學習語言都有個過程,

第一階段,

外語的讀聽,依賴於中文腦(母語)轉換,表現為經過中文腦的翻譯。重點是語法和辭彙。

第二階段,

英文腦,需要從中文腦中分離出來,或者成長起來。重點在聽和表達。

第三階段,

英文腦,大致可以獨立運作,也就有了一種新的思考方式。重點在寫。

語言學習,漸進式的比較好,就是有點辭彙,懂點語法,找個環境,練習聽和說。有了0到1以後,就可以循序漸進了。語法學的太好,往往過於依賴中文腦的翻譯,難以形成英文特有的思考方式。


好,讓我們先注意一下

漢語和英語掛鉤的問題:

你是一個中國人,從小開始學的就是漢語,所以你會用漢語思考,這種思維沒有辦法打破,除非你可以忘掉漢語,並新學一種語言,然後你就又會依賴那種語言思考。

那麼怎麼可以最大限度的不依賴漢語學到比較靈活的英語呢?

這裡有件事(親身):

我小學三年級學英語,沒及格過,特別不喜歡英語,所以英語課基本上是跟同學一起畫漫畫,或者跟英語老師找找樂子,那時候並沒有接觸一些外語的東西,聽力也好,電影也好,歌曲也好,唯一接觸的就是MJ 的CD,不看歌詞完全聽不出來。

但初中開始接觸英語的東西,電影,音樂,美劇,書籍,還有筆友。很令人惱火的是,本以為這樣可以聽懂老師講課,可依舊不會,講什麼什麼不會,甚至是說要廢,完全不抱希望。但第一次期中考試我考了90分(滿分120),我很是驚訝,當時做的時候全憑預感和日常積累的單詞和短語,我家長也很驚,問我是不是作弊。

高中依舊如此,背短語和單詞,每天看上一集美劇,聽點VOA,成績在120左右浮動(滿分150)。

那麼?怎麼學英語才能最小限度的依賴漢語?

借用朱熹的詩。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依賴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思維死板,無法以新知識為基礎去學習更新的知識。

第一:嘗試用英語與身邊的人對話,不要用漢語先想好,想到什麼說什麼,流暢就好。

第二:多看美劇,不用字幕,慢慢在腦子中用英語代替漢語,例如別人給你指一個紅蘋果,在一般人腦子裡想到的是蘋果,你的腦子第一印象是apple。

第三:多積累單詞短語,慢慢忘記語法,根據自己在電影也好,美劇也好,信件也好,當中的語感來說英語,(其實美國人英國人也有錯的時候,而且很多,非正式英語都是口語化的,如果你是為了生活那這樣就可以,如果你是為了工作,我建議你學死板點,畢竟死板說明你已經有了模型,不怕到時候出意外)

第四:找個外國的筆友,多聊天,注意!!說話的時候如果有詞想不起來,千萬不要用漢語幫助記憶!換個詞!比如:Wow! This is crazy!中的crazy忘記了,可以說amazing,而不要用漢語想:哇這太瘋狂了!瘋狂怎麼說?

-----------------分割線---------------

寫作業了要不然寫不完了

別忘了贊√

我又回來了,在學英語之前,一定要積累辭彙!!!辭彙!!!和短語!!!特別重要!!!


先講講我「在某些時候成功克服中文干擾」的感受。

我算是過了關鍵期(critical period)才開始學英語,現在在英語國家念書,已待兩年。英語遠未達到near native水平,專業領域(cog sci)的內容完全英語輸入。前一陣兒發現台灣有人做了跟我領域高度相關的一個研究,但是發表在一個中文期刊上,我想辦法找了來讀,看著我的母語,卻覺得媽呀好難懂,有些詞和句型,我都不自覺地想翻成英文。跟你讀英文時候的感覺頗像。聽說方面也是,有時候跟中國同事用中文聊研究,會覺得極為彆扭,慢慢談話就會變成:無關緊要的功能詞是中文,內容詞都是英文。

這大概是你說的「不受中文干擾」。怎麼做到的呢?你看我前面說了,我交流的這些內容,輸入全部都是英語。這些內容概念,甚至某些句型搭配,在我的詞庫(mental lexicon)里忒么只有英語啊!當我被放到一個中文環境中,我就得多做一份「翻譯」的活兒,可即便翻譯成中文,它們也都不是我最熟悉的內容概念句型搭配啊。(話說那篇台灣人寫的論文我看作者也是在腦子裡翻成中文的,「我們操弄了...」,媽呀ta肯定是想說「we manipulated...」)

其實這種不受中文干擾的時候,你絕對也有。比如你看到FBI,英語吧,你會抑制不住內心的衝動非要把它翻譯成「美國聯邦調查局」才能夠理解么?不會啊。因為你在接觸這個概念的時候,它就是以FBI的形式進入你的詞庫的呀,然後你不斷看到聽到FBI,除了CCTV幾乎你看不到「美國聯邦調查局」這彆扭的中文呀。所以你並不是對所有英語內容都必須要用中文理解的。

但我知道你想說的不是這種個別的詞。那試著回答你的問題。

答案是:不可能全部克服。

很多人說出國待幾年,把自己丟在全英文的環境中,逼著自己講英語用英語就好了。媽呀,現在哪個犄角旮旯沒有中國人,我朋友在玻利維亞的村子裡還能召集一群人煮火鍋呢。我所在的移民國,更可怕,認識好幾個待了十來年的國人,英語水平幾乎僅限於:Can I have a regular flat white? 和Bill, please,然後就只剩罵人英語了。那種二十多歲開始浸某外語並達到near native水平的,都只在教科書和期刊里出現,而且都是case study。

你不能克服中文干擾,是因為你的生活、工作甚至休閑娛樂,都是以中文輸入為主。假設,你真的真的讀了很多很多英語的文章,但是你忘了,你讀了更多的中文文章啊,刷了更多中文寫的微博、知乎啊,每天聽到和講更多的「早啊」「吃了沒」,而不是「how are you doing?"啊。

私以為,中國人學英語本身就有非常大的劣勢。這個先按下不表。同意@安時說的,你對自己要求高了點兒。

我建議你不要把學英語當成目的,把它當成手段。語言畢竟不是內容,而是內容的載體。用英語學你的專業,或者用英語去了解你的興趣愛好。選擇你生活學習工作中的某一個部分,可以是很小一部分,盡量讓英語輸入的量大於中文。比起你泛覽一切,卻什麼都沒得到足夠次數的重複,至少你可以慢慢在某個領域和內容上,克服一些中文的干擾。

祝你成功!


1.

干擾?這鍋誰來背?

在某嚴肅問答類網站上,有人提出:因為漢語的干擾,總是學不好英語。

作為英語教育工作者,和漢語的長期使用者,我們非常不贊同這個觀點。

且不說什麼干擾不干擾的,單說漢語對你我而言的重要意義。大腦好比是電腦CPU,那麼漢語就是操作系統。不管你學啥外語,都要翻譯成操作系統能識別的語言,大腦CPU才能執行。

沒有漢語,我們的大腦就是沒裝OS的裸機,不如算盤有用。

2.

英漢恩怨的四宗罪

初學英語,我們以漢語為媒介。所以會出現這幾種情況,也就是某嚴肅問答網站上列出的,漢語干擾英語學習的四宗罪:

1. 看文章時會情不自禁翻譯成漢語。

2. 特別是遇到定語後置現象,會情不自禁按照咱們漢語習慣,把修飾成份提前。

3. 倒裝句也是和定語從句一樣的現象,也會不知覺得翻譯提前。懷疑他們生活中說倒裝句會不會很彆扭。

4. 遇到長難句也會分析,但總突破不了使用英語思考。

那麼我們一一來看這四宗罪,為漢語正名,也為學習英語指點一條明路

3.

第一宗罪:看文章時會情不自禁翻譯成漢語

初學英語時,漢語是大腦處理信息的媒介,所以看英文肯定會翻譯成漢語。

這裡提出一個「內化」的概念。語言的內化是說一種語言的最基本語法邏輯結構在語言習得過程中被「寫入」大腦,進入大腦操作系統。

對我們來說,漢語是內化了的語言。是我們預裝的操作系統。

正如電腦能裝雙系統。大腦也可以。

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辭彙、句式、語法也會逐步內化,寫入你的大腦CPU。當你的積累的單詞、句法等等足夠用來進行獨立思考了,那麼恭喜你,你頭腦里的另一套操作系統初步安裝完畢。(進一步的測試和優化還是有必要的)

所以當你聽到室友說夢話都說英文,那不是他在裝逼,他其實是在測試第二套操作系統。

外語內化的過程有快有慢。據研究,海量的閱讀和聆聽,最有助於快速完成這個過程。

然而,在內化之前,頭腦中的翻譯,是不可或缺的一步。

4.

第二宗罪,定語後置現象,會把修飾成份提前

這裡的「定語後置」,應該是「定語從句」。例如:

This is the dog that bit my brother.

我們漢語里,修飾成分往往在前面,例如:

千里馬 = 千里(修飾語)+馬(中心語)

但是放在後面也不是不可以。例如:

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翻譯:那些能行千里的馬,一頓吃一石馬料。)

This is the dog that bit my brother.

(翻譯:這就是那咬了我兄弟的狗。)

只要是按現代漢語的語法,無論是古漢語,還是英語,翻譯過來,定語一定是在中心語之前。

所以說,定語後置其實並不是什麼大問題,這種情況其實是「翻譯」的一種體現。這說明我們學的英語還沒有很好地內化。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5.

第三宗罪:倒裝句也會不自覺地翻譯提前。

在美國的生活經驗告訴我,日常生活交談時,倒裝用的不多,也比較簡單,例如Here comes the bus 等。

我很不理解為啥提問者把倒裝句也單獨列出來,莫非他是想說:被動語態

被動語態的確更值得提一提。被動語態在書面寫作中很常用,尤其是推卸責任的時候:

主動語態:We made a mistake because of miscommunication.

被動語態:The mistake shall be attributed to miscommunication between members of this team.

主動語態一聽就知道是誰搞砸了,而被動語就非常的人畜無害

但是我們漢語里,被動語態用得不太普遍,所以面對英文文獻里隨處可見的被動語態,一時把握不住。

根據語言的一般規則,理解被動語態,最關鍵是找出這三者:動作發出者、動作接受者和動作本身。

換句話說:誰對誰幹了什麼事。

這才是理解被動語態的正確打開方式。畢竟,我們想知道的是信息,而不是信息傳遞的方式。

6.

第四宗罪:遇到長難句也會分析,但總突破不了使用英語思考。

專業文章、書籍里的長難句,不是你一個人在恨,幾乎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期刊《哲學與文學》(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曾經搞過一個「年度惡句大賞」(The Bad Writing Contest),頒發給當年寫出最臭名昭著的長句子、難句子的學者。例如這個1998年度大賞獲獎金句,你感受一下:

The move from a structuralist account in which capital is understood to structure social relations in relatively homologous ways to a view of hegemony in which power relations are subject to repetition, convergence, and rearticulation brought the question of temporality into the thinking of structure, and marked a shift from a form of Althusserian theory that takes structural totalities as theoretical objects to one in which the insights into the contingent possibility of structure inaugurate a renewed conception of hegemony as bound up with the contingent sites and strategies of the rearticulation of power.

(作者J. Butler, 「Further Reflection of Conversations of Our Time」)

成千上萬以英語為母語的學者們,也無法用英語follow那位作者的詭秘思路。

一位評委這樣評價:「這段高論,含糊不清,令人捉急(原話是:anxiety-inducing obscurity of such writing),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原作者絕對能上榜本年度最聰明Top 10。」

7.

怎麼辦?

沒錯,我知道,天天在大腦里練習英漢翻譯,那是學不好的

我們知道,學習語言時,高質量的語言輸入,才有高質量的語言輸出

為了把大家的英文功力拉到能題詩的水平,這裡我們準備了一個秘笈:精聽+聽寫。

結論先行:精聽+聽寫,培養語言的敏感和直覺,加速外語內化過程,把你的英文水平直接拉上一個層次

8.

精聽+聽寫,練什麼功法?

該功法,打通你的任督二脈,直接刺激四大官能:耳眼心手。磨練兩大技能:接受性技能之聽音;產生性技能之書寫

此外,兼顧兩大知識面:句子結構(關聯詞輕讀,不熟悉句子結構可能聽不出來)和 句子邏輯關係(主句與從句的把握)。

在進行精聽+聽寫時,你會刻意調用注意力去對付這兩塊,因為句子轉瞬即逝,來不及重複,不集中注意力就不成。久而久之,會對這兩兩個知識面產生一種敏感和直覺這種敏感和直覺會把你的英文水平直接拉上一個層次。

看文章,能一眼抓住句子主幹,看一遍知道作者說什麼,而且連說話都更有自信了。

9.

唯練不破

說一千道一萬,不如練一練。

怎麼練?

精聽+聽寫,大道至簡,僅有三式,一旦練成,獨步天下。

第一式——泛聽

聽錄音。——聽大意,聽文章邏輯

不記筆記。——君子動耳不動手

第二式——聽寫

逐句聽寫。——每句聽不超過5遍。

寫完檢查。——拼寫、語法、上下文語義。

第三式——總結

聽寫完畢,對照原文檢查批改。

匯總知識點——單詞、語法、語音,新知趕快記載小本子上。

還等什麼?開始吧!


先拋一張我和我的女友的照片。

一直很喜歡研究英語,把英語當做興趣學,cet6裸考561,不高勿噴。接下來進入正題!

為什麼不喜歡漢語的干擾呢???

首先,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英語能力在上升的階段是必須要經過一個由英語轉漢語的翻譯過程,只有這樣你的辭彙應用準確度才能由模糊過渡到精確。

比如說,先對angry, upset, mad這三個辭彙做一下區分。我女朋友是南非白人,English native speaker. 我倆吵架過後,她經常用的是前兩個辭彙,我從來沒聽過她使用第三個辭彙。而在摩登家庭中,幾乎很少會用到angry,而經常使用的確是mad。

這裡就需要你通過一個漢語的精確翻譯,來區分這三個辭彙,第一個是生氣,第二個是類似於沮喪的那種生氣,第三個則是發瘋的那種生氣。

再舉一個例子,can和be able to。兩個詞都表示能。但是有什麼區分呢?個人認為,be able to更加強調現時的一種狀態,舉個例子,Tonight becuase of work, she is not able to come over. 而can表示的是一種能力比如I can do it.

還有,how come 和why,兩個都用來發出疑問,但是翻譯成中文的話,how come更傾向於怎麼回事,而why則為為什麼。這時候如果一句話翻譯成中文,她怎麼沒來和她為什麼沒來,你覺得會一樣嗎?所以這些一定要注意區分。

還有很多很多,例如sometimes 和every now and then. area, region等近義詞,雖然意思相近,但是我建議碰到每個詞的時候一定要找到對應的漢語翻譯,這樣你才能做到真正的用詞精準,這也是一個人英語能力的重要體現。


謝邀!

平時看影視作品時,調成英文字幕,也許能幫你一把。


能找個機會出國一段時間,會根本改變你的情況。或者在中國找外教,或者外國留學生用英文交流。你的問題其實就是時間積累不夠,一個普通的小朋友在語言學習過程當中,有人統計過,需要爸爸媽媽改正460次才能形成一個固定的語法形式,而且他們還是小朋友呢。所以,如果你平時沒有任何跟外國人交談,使用這些語法的機會,是無法根本解決你這個問題的。


你不是在國外長大的ABC,你為什麼不換個角度,用愉悅地心情去擁抱兩個語言的些微差別,更多地看到白話文運動中我們接受英文一些語用習慣之後兩個語言的相似點,你就不會煩惱了。

我在成長過程中,捯飭了很多沒用的事情,其中一個就是學小語種,我學過法語德語日語,你最後到頭來,發現和中文語法結構最接近的還是英文,幹嘛吹毛求疵?你其實根本沒有讀夠,我不說在國外讀書一天幾百頁的量,你連我讓我學生一天1000字的閱讀,連續一個月都沒有達到,你達到了你再來看,速度加快之後這些毛病都沒有了。

我中學才開始學英文,小學老師把我中文語法鋪陳的非常好,雖然我們老師是一個地區爛師範畢業的,但是我非常欣賞她對我們這群小學生闡述的20世紀早期這場運動中兩個語言的語法的借鑒,所以我基本會忽略什麼定從在前面還是在後面的問題,這又不是什麼大問題,基本2個語言對定從的定義是一致的,你管它後面還是前面,它後面還更好,因為西方人喜歡把重要的東西前置。

能不能好好地堅持每次5小時以上的學習時間,減少知乎發帖量?


所以說錯誤的語法學習方法害人不淺。當你拿到句子第一時間不是理解句意而是剖析成分(什麼定妝補謂語)的時候,你已經在南轅北轍的道路上走了相當一段了。


一項不成熟的建議:可以嘗試用純英文學習一樣完全沒有接觸過的東西,比如說隨便搜一個百科詞條,遇到不會的生詞/不理解的專業術語用英語字典查,查出來的解釋有不明白的再用英語查,保證自己對於這個東西沒有一點中文的理解,一說起它來就蹦出這個英語詞,對它的定義都是英語的,甚至你都不知道它在中文裡叫什麼。

然後體會一下這個感覺,基本上就有點用外語思考的意思了。

然後抓住這個感覺運用在生活里

我自己覺得挺好用的


個人感覺最根本的原因,是你自己缺少常用句子脫口而出的能力。一個解決辦法就是找幾個英文電影,反覆看,看到那些句子都能脫口而出的程度,基本上就夠了。

選舉幾部電影有中英文字幕或者只有英文字幕,不要太冷門就行(例如全是律師/醫學的辭彙),看好幾遍

第一遍:了解劇情,記錄下生詞

第二遍:了解每一句台詞的含義

第三遍:不看台詞也能知道意思了

第四遍:背上所有的台詞。它放到哪你可以同步吼出來。

第五遍:重複第四遍。

把阿甘正傳原版看了20遍的有么有?

以前寫過一篇關於英文學習的文章,就不貼過來了,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看看

學習英語的最系統的方法是什麼? - Feng Matt 的回答

共勉!


蟹邀~

我覺得在口語里最重要的是單詞量,因為我到現在還分不清主謂賓、但只要單詞量上去了什麼都好辦。

我剛開始學習英語的時候就是和外教學的、後來追劇認識了好多外國朋友,沒有養成過這種中英互譯的習慣。熟練也很重要吧、比如我去看一本辭彙量簡單的小說,就不會中英互譯,但我每次看模聯的背景文件的時候不熟悉的單詞也要找翻譯。

這種模式其實不難改變,下次你遇到生詞的時候不要只看中文意思是什麼、看一下英文釋義、用認識的英語單詞來學習不會的單詞;然後再看一下例句,體會一下它的用法,而不是簡單的記住一個to do,doing.....我覺得會有所改變

其實答主不怎麼背課本上的生詞,我覺得就那麼幾個字母組成的單詞,給你一個釋義、一個音標,短期記住了長期也不一定記得住,就算記住了,用起來也不靈活。我一般記單詞的方法是看美劇的時候把我喜歡的台詞背下來、這樣你不但記得住單詞、還會例句、還能體會它與其他相近單詞的區別,好處多多啊。

最後,祝君好運


去學法語德語啥的吧,你會自動用英語思考的……


推薦閱讀:

德國、荷蘭及北歐各國這些國家的英語水平排名最靠前的人,跟英、美、加、澳的人民相比有多大差距?
如何自學英語?
如何從零開始系統地學習英語句型?
美聯的英語口語教得怎麼樣?
在英國口語中除了 "thanks" 還有什麼可以用於表示感謝?

TAG:英語 | 英語學習 | 英語聽力 | 英語口語 | 英語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