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智深最後的「洒家心已成灰」該如何理解?

以及宋江勸他追求富貴,他不同意,導致的兩人「各不歡喜」,是為什麼。


魯智深,是水滸這部書中很大的一個亮點。站在魯智深角度,水滸傳整部書就是魯智深頓悟的過程。『洒家心已成灰』這段話是魯智深和宋江最後的對話,也是兩人思想上徹底的分道揚鑣,至此,魯智深坐化成正果,宋江身葬蓼兒窪。

這個過程分五個階段

1、落草之前

拳打鎮關西、大鬧桃花山、火燒瓦罐是、大鬧野豬林,直到上二龍山之前,你可以說他『殺人放火』,也可以說他『除暴安良』。

大鬧五台山,衝破傳統佛教的束縛,佛存於心,而非是表象上的吃齋念佛。

2、嘯聚二龍山

後來帶著武松、楊志,嘯聚二龍山。這一階段基本沒有正面描寫,但魯智深的領袖氣質在這一階段形成,等歸順梁山時,已經成為一派之首。武松也從這個時候開始走向魯智深,而遠離宋江。到最後,武松與魯智深形影不離,和尚配行者,鐵禪杖加雙戒刀,儼然成為一種標識。這也深深影響了武松最後的結局。

3、三山聚義上梁山

成為步軍第一順位頭領,隨宋江征討四方,殺人放火,傷及無辜,這一階段對魯智深內心的直接描寫也很少,但應該就在這個階段,魯智深漸漸認清了,自己和宋江內心裡本不是一路人。

4、招安後,征大遼

征遼得勝歸來,魯智深和宋江帶眾弟兄五台山參禪。

智真長老道:「徒弟一去數年,殺人放火不易。」魯智深默默無言。

這時的魯智深已經有所悟,『殺人放火不易』一句,直戳魯智深內心。從打死鄭屠開始,魯智深的初衷本是『扶危救困、除暴安良』,沒想到最後卻弄的自己做了土匪,背負上『殺人放火』的罵名,救人不易,殺人不易。

而此時的宋江,依然執迷不悟,羅真人和智真長老都點不醒他,不肯功成身退。

5、擒方臘、終成正果

任何人擒了方臘,都是蓋世之功,所以,這個方臘只能魯智深來擒。這時的魯智深已經都看破了,功名利祿不過身外之物,就像他自己說的:『都不要,要多也無用。只得個囫圇屍首,便是強了。』

而此時的宋江,雖然是兄弟死傷過半,心中鬱悶,但想的卻是蔭子封妻,光耀祖宗,衣錦還鄉。

魯智深與宋江的對比

魯智深性格雖然粗獷,但是個懂得大道理的人。

宋江講的是小義,為兄弟、熟人打抱不平。

魯智深講的是大義,為弱者、陌生人打抱不平。

宋江講的是小忠,為朝廷拼死拼活。

魯智深講的是大忠,忠於良知與正義。

佛道精神在水滸里的體現

佛道兩教的思想通過魯智深和公孫勝兩個人物詮釋,與宋江代表的儒教思想形成對立。

佛家講頓悟於心,道家講超然於世,而儒家講盡忠報國。所以最後,魯智深坐化,公孫勝歸隱,而宋江忠於大宋,至死不渝。

==========================割一下========================================

不同人看到不同的側面,這就是好小說的魅力所在,看了大家的觀點,都各有道理,我這也只是個人觀點,片面之詞,僅供參考。


水滸傳是一出悲劇,一群出身不同的人因為或主動或無奈的原因走到一條路上,希望改變這個讓人絕望的世道,這些人忙忙碌碌半輩子,最後發現又回到了起點。魯智深不是莽漢,他有追求,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正義,又是機緣巧合,他入了佛門,受了教誨,雖然最終難守清規戒律,又進了綠林,但是我堅信智真長老對他的諄諄教導是有用的,讓他學會思考,明曉善惡因果,自從下了五台山後,明顯少了一些戾氣。但是他的立命之道沒變,在桃花村解了劉太公之女被逼婚之憂,在野豬林護送林沖相安無事,他還是那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好漢,他深知佛法救不了那些百姓弱民,手裡六十二斤水磨禪杖卻可以。在二龍山蹉跎了幾時,遇到了宋公明,滿以為遇見了志同道合之人,認低叫他聲哥哥,落草梁山準備干一番大事業。公明哥哥道出招安之意,他是反對最激烈的幾個首領之一,「只今滿朝文武,俱是姦邪,蒙蔽聖聰。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殺怎得乾淨,招安不濟事,便拜辭了,明日一個個各去尋罷。」這時他已表明心跡,招安與我的追求背道而馳,與其招安,不如就各自作鳥獸散。後來征遼歸來,重返五台山,又見了智真長老,面對長老「徒弟一去數年,殺人放火不易」的詰問,魯智深沉默。魯智深不會反思殺人放火是否正確,他想的是,自己這些年的作為,都是為了反抗強權,反對極端不平等的社會,現在卻落了個招安的結局。擒了方臘之後,公明哥哥勸他還俗為官,享功名利祿,封妻蔭子。這可真是可笑,功名非我意。但是現在已被招安,一切已無法逆轉,心中的正義再也無法實現,心如死灰。錢塘江的潮信讓他想起師父的四句偈言,發現自己的人生軌跡早已註定,曾經以為憑藉一身武藝,一腔豪情可以改變這個荒唐世道,原來也是無用。錢塘江上聽潮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魯智深是少有幾個稱得上英雄的梁山首領,對他的解讀還是比較直觀的。不像宋江,吳用,林沖,李應之類,太複雜。我還是比較鍾愛魯提轄- -


原著中說得明明白白:「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 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 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紅樓夢裡曹雪芹引用邱圓的曲:「漫搵英雄淚,相離處士家。謝慈悲剃度在蓮台下。沒緣法,轉眼分離乍。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哪裡討煙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

原本想寫很多,忽然覺得在寄生草面前寫得再多都顯得蒼白無力,有此言,足矣。


梁山泊里真正的好漢沒幾個,魯智深就是少有的好漢之一


謝邀。

魯智深是個嫉惡如仇的好漢,始終堅定地反對招安,他認為朝廷就像自己身上的直裰,染黑之後就不可能再洗白了。而且他沒有名利之心,出家人無牽無掛。這和梁山首領宋江加官進爵、封妻蔭子的追求完全格格不入。

在征方臘歸來之後,魯智深和宋江的那段對話,就是兩人三觀分歧的體現:

宋江道:「那和尚眼見得是聖僧羅漢,如此顯靈,令吾師成此大功!回京奏聞朝廷,可以還俗為官,在京師圖個蔭子封妻,光耀祖宗,報答父母劬勞之恩。」

魯智深答道:「洒家心已成灰,不願為官,只圖尋個凈了去處,安身立命足矣。」

宋江道:「吾師既不肯還俗,便到京師去住持一個名山大剎,為一僧首,也光顯宗風,亦報答得父母。」

智深聽了,搖首叫道:「都不要!要多也無用。只得個囫圇屍首,便是強了。」

宋江聽罷,默上心來,各不喜歡。

魯智深既不願意還俗做官,也不願意當寺廟住持。而且他隱約看到了梁山未來的結局。

宋江其實也感覺到了,但他對功名利祿的慾望太強,以至於仍懷有僥倖心理。


這個要結合魯智深坐化之前留下的一首的偈子理解: "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魯智深是一個有慧根的人,不是渾渾噩噩的在活著,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看似無心的沒心沒肺,實則無時不在等待開悟時刻的到來。


手邊原著不在,隨意回答吧。

一戰功成,敵人和手下的屍體交錯堆疊。一舉擒王,廟堂之高瞬間便江湖之下。功成名就時,身邊的兄弟們都紛紛各有歸宿,紛紛凋落。洒家所求,不過是牛肉與白酒。如今和我吃肉吃酒的人沒有了,洒家也便去也。


是非成敗轉頭空。


在文學著作中,魯智深出場較早,在整本小說中,有關於魯智深的章回前後都有點明,可以說是貫穿全書(誇張的說),因此對這部小說,我最喜歡的一個人物就是他了。

不論是前期他三拳打死鎮關西,削髮剃度後倒拔垂楊柳,野豬林神出鬼沒救出林沖的事件,無一不體現這個魯莽漢子質樸,豪邁,而不失心智的一面。

他為人仗義,性格洒脫,有勇有謀,絕對的是勞苦大眾口口相傳的英雄形象,比如倒拔垂楊柳一段,別人都厭煩樹上的烏鴉嘰嘰喳喳,頂多拿石頭打一下,他卻是火上心頭,直接拔了人家老巢。其實也是實力體現,所以作為一個新來的,他可以立馬做那群人的頭頭,於是林沖被發配滄州,他也可以立馬知道誰在陷害,誰會押解,也明白什麼時候該出手相救。

關鍵是野豬林救下林沖後,他不是威脅完押解兵卒後就散了,而是一路跟隨到底,既保全林沖性命,又沒有破壞當時刑法規定,是那個背景下的上上之策。文中對他為何會出現在野豬林也有交代,是他手下得知路上加害林沖的陰謀,他才一路跟蹤過來,在出場上雖然突然但不突兀。

其實他是最可以不上梁山的人,憑他當提轄時的威嚴,在京城一幫小混混的頭頭,哪個都可以干出一番事業。但他卻做了最不可能做的和尚,雖然是和尚,卻是個花和尚,酒肉穿腸。方丈無法約束,卻知他外形粗魯,為人心善。

他的結局也給我留下深刻映像,在拿了方臘回來,沒聽宋江的勸來到,來到錢塘江畔,這時他問跟隨的小和尚們佛家中的圓寂是什麼意思,對著翻湧咆哮著的錢塘江,他想起的是當年方丈對他說的兩句話:逢方而圓,遇江而寂。當初誰也不懂這兩句話的含義,他就想如今既然已擒方臘,便應圓寂,但不知道圓寂是什麼意思,也難為他做了這麼多年和尚。直到小和尚們笑著告訴他,圓寂在佛家中便是死的意思,他忽然就明白了。那天夜裡,他便叫和尚們給他打好一大缸沐浴水,點燃香燭,焚香沐浴。準備歸位去了。

早上和尚們去叫他吃早餐,發現他已經把腳擱在桌子上,羽化仙去。也是施耐庵筆下感覺最好的歸宿了。

反正這個人物形象刻畫的,感覺讀來酣暢淋漓的。


水滸中大多時候「好漢」是個貶義詞,但是如果有那麼一兩個時刻是個褒義詞,我願意賦予花和尚


魯智深的境界比宋江高一百個盧俊義。


終於有機會說一句——實名反對所有回答~~

水滸講的是一群流民尋找出路的故事。魯智深是這群人中比較特殊的一個,特殊在他成為流民基本是自找的。。。而他之所以自己作死淪落為流民,一則因為個性解放,二來是因為善良和為了自我價值的實現,想為可憐人做點什麼。。。與典型如阮氏兄弟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不同,魯智深是有政治理想的。。。這也是為什麼他殺人放火無數卻被認為有佛心。。。

但是他的局限性是很明顯的,他有能力幫助幾個人,但不可能幫流民群體找一個出路。。。

他明白自己的局限性,寄希望於宋江戰略,二龍山入伙梁山是一個典型的為了謀求更好發展而自願被兼并的栗子。。。

魯智深對宋江的期望不是錯誤的。。。很多讀者無腦反宋江。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受了「梁山是農民起義」和「宋江是投降派」這種定性的影響。。。事實上這種定性壓根是某些人出於政治目的的曲解。。。某人曲解的東西多了去了。。。愚公移山是一個。。。紅樓夢還說明了封建制度必然消亡的命運呢。。。

水滸的故事發生在一個社會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是盛世的兼并淘汰出的失勢者謀求重新進入社會的鬥爭。。鬥爭的目的就是謀求妥協,因為推翻現有秩序的客觀條件不存在。。。宋江的招安策略的的確確是他們最好的選擇。。。魯智深對宋江的信任是正確的。。。

但是最好的選擇依然是不好的。。。這是水滸全書所表達的大悲劇。。。魯智深逐漸看出了這點,希望破滅,於是才心如死灰。。此後他基本就只追求個人的解脫了,一直到他那出名的死前偈語。。。在這方面他倒確實是成功的。。。


招安後的強盜,去打成了氣候的強盜,結果一死一傷,不過狗咬狗而已。

說什麼替天行道,最終落得個囫圇屍首便是強了。如何不心如死灰。。


水滸傳中真正的靈魂人物,詮釋了什麼是「義」


因為他從來沒想過仕途名利,只是發自內心的行俠仗義而已。


悲劇有兩種,一種契科夫式的,一種莎士比亞式的。

魯智深是契科夫式的悲劇。


潛台詞是,老子都沒說過這麼慫的話


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推薦閱讀:

為什麼牟宗三會說「紅樓夢是小乘,金瓶梅是大乘,水滸傳是禪宗」?
四大名著為何沒有金瓶梅?
四大奇書裡面哪一部地位最高?
四大名著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個人,他的哪件事影響了你的世界觀?
四大名著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TAG:文學 | 水滸傳書籍 | 四大名著 | 中國古代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