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自己是什麼樣的一種體驗?

我們每天都在觀察這個世界,卻很少有機會認真地觀察自己。

我們的行為常常由情緒操縱,潛意識自動為我們做出各種決定。而人們卻很少思考為什麼這樣的事情會觸發這樣的情緒,為什麼面對這樣的情緒自己做出這樣的反應,而別人的反應卻完全不同?

在我們的生命中,總會有那麼一些時刻,我們找到機會可以靜靜地和自己對話,認識自己,理解自己。這時候,我們會發現原來我是這樣的一個人,我們重新認識了自己。

前些天,題主看到有位朋友說,看自己從前發的狀態,突然才發現自己真是情商低,進而沉浸在自己悲傷的發現里了。

拿題主自己來說,題主發現自己常常會有某種莫名的恐懼感,比如害怕被人知道自己奇葩的思想而不敢暢所欲言,害怕被誇獎而故意留下瑕疵,害怕被關注而刻意搞得神神秘秘。後來題主才發現這種恐懼實際上是因為題主的自卑,外加完美主義傾向,結果題主永遠無法使自己滿意,又不想讓人失望,所以才出現那些現象。認識到之後,題主感覺沒有之前那麼恐懼,「不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回事嗎」,題主對自己說。

請大家談談自己的體驗,也可以說說自己的感想,也可以交流交流如何認識自我的經驗。

謝謝!


在此之前,我要提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電影里、連續劇里、書本里的人物通常都有好人、壞人之分,而我們觀眾的存在視角乃是一種上帝視角,我們清清楚楚地分辨出哪個是好的,哪個是壞的——這種觀點自打我們小時候就有了,甚至往往小孩子看不懂劇情的時候也會問大人到底劇中的某個人物是不是好人。

那麼這引發了我對真實世界的思考(如果說這個世界他人存在的話):想想我們現實中的那些人,那些我們討厭的、喜歡的人,那些我們可以歸為好人的人和壞人的人,想一想:他們自己,如果做了一件在我們心裡認為是非常壞的事,他們會認為他們自己是類似於電視劇里的壞人嗎?

當我思考過這個問題,我的心裡就有以一種假設揮之不去:每個人,哪怕他做了非常壞的事情,他們自己卻從來不這麼認為——如果讓每個普通人定義自己,他們往往認為自己是有正義感的。或者說,在他們的心中,他們覺得自己和那些虛構的明顯的壞人是有界限的。

想一想其中的矛盾之處:小說中的世界正是現實世界的一個縮影,這個真實世界同樣有殺人犯、縱火犯、拐賣兒童犯,他們可以歸為十惡不赦的壞人——但當他們真正作出那些不能容恕的罪行的時候,他們往往覺得自己是被迫的,同樣的,那些我們身邊的人,當他們作出一些讓我們十分反感的行為之時,他們自己往往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妥——似乎一到現實,正義與邪惡、好與壞的界限就變得模糊了。

既然存在即合理,在我們心中認為的流氓、混子、妓女,一定也是十分正常的存在,如果深入到他們的軀殼靈魂中,讓我們變成他們,我們也一定會為自己的行為找到非常合適的理由,或者根本不需要找理由,只是去做就行了。試想一下,一個外人看來非常不孝的孩子,他的心中卻想的是自由、想的卻是各種哲思。拋開旁人的簡單認知,拋開那種「粗暴的標籤」,我們要知道:真正存於每個人內心的還有許多非常多的其他想法,但也許正是其複雜性,反而掩蓋了他們對於自己最為簡單而又粗暴的認知,正所謂當局者迷。

所以我沒有說「我們如何認識自己」而只是說了「他人如何認識他們自己」,似乎這樣可以作為一個旁人更好的認識自己。因為我知道「我自己」和「別人」沒有什麼區別,他人會做的事情,我也可能會做,我並不比他人要更好或更壞,正所謂「我們從他人那裡發現了自己」,我們有一種同情的能力,能設想自己成為他人,然後反過來類推自己。

認識自己不過是一個美妙的幻想。

沒有一個人能說得清楚自己到底是怎麼樣的,就像你永遠也說不清眼前的一個蘋果——所有的語言都是有限的,而物質的屬性是無限的,更何況物質也並非所有屬性的總和,加之物質永遠處於流變之中,你永遠也不是上一微秒的自己。

這樣就進入一種詭辯的死胡同里了,所以我想題主真正問的是:如果僅僅從實用的角度來考察自己,僅僅從普通的眼光認識自己,是一番怎樣的體驗?

哪些事做起來無聊但堅持越久意義越大? - 徐佳鑫的回答

在我這個高票回答產生後,我就沒有停止過對自己的觀察,雖然當初這個回答的產生只是出於偶然的靈感,讓我捕捉到「自我」這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

那麼不妨說一說這一兩年來的感受。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種感受就是:「矛盾」。

有時候心情波動之後,會由衷地感到:人真是個矛盾的動物啊。我後來甚至覺得,「經濟周期」永遠不可能消除,除非人類消除自身的「矛盾性」。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喜歡就會放肆,但愛就是克制」,這句話有那麼點現實依據——當我們對喜歡的人有了更為親密的關係之後,各種撒嬌、要求都來了,便不會像剛開始的那樣相敬如賓(請不要深究這個成語的具體用法,能懂就行)。也就是說,在關係中有一種反覆的周期性,人會不停地受到正反饋和負反饋,不斷地波動。儘管每個人的性情決定了波動的幅度大小各不相同,但是波動不論大小總會在每個人身上必然出現。

再例如,我到現在都沒有找到客服正反饋後的負效應:似乎有一種傾向,使得物極必反。相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感受到過「正反饋後的恐懼」,我們害怕自己驕傲,害怕自己放鬆,害怕自己輝煌後的沒落,我猜這也許就是居安思危的原始動機。

重新認識自己就是在不斷的反覆中感到矛盾。有時候你會覺得自己做得不錯,有時候又會由衷地感到不足;有時候春風得意,有時候也需要痛定思痛。每個人都經歷過這種困惑,甚至於每天看鏡子中的自己,也時常發生變化。我曾經想過用逼近的方式認識自己,不斷地在實驗中逼近那個最有規律的自己,但是各種變數,都讓這一切變得十分困難——每當我覺得那個就是滿意的自我的時候,這個滿意的自我就會作出一些讓我非常失望的事情,從而變得支離破碎。

「怪圈能否被打破?」「人能不能做到一以貫之?」「所有的進步都必然是螺旋式的嗎?再者,人到底有沒有所謂的進步?進步是有意義的嗎?什麼是意義?」

我不由得發出疑問:什麼是那個本質的自我?本質的自我到底存不存在?還是如「存在主義」所言,自我應當從未來中尋找,而不是從過去的自己中尋找,當下是具有無限可能的?

會不會對自我的關注,都必然引入到哲學的問題?有一段時間我甚至相信,所有的進步都來自於對人本身的發現,而哲學更是純粹的自我關注的學問。例如,哥白尼、伽利略的真正貢獻來源不在於他們對所謂客觀真理的提出,而在於他們發現了人類自身認知中的漏洞。因為所謂的認識,都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問題不在於那些自在之物,而在於我們自己。

當我越看自己,我就越覺得心中充滿了疑問,充滿了矛盾。但是如果你以為我需要什麼安慰,那大可不必。一個沒有了矛盾的人生是無法想像的,也不值得過的。漸漸升華的人生比一來就滿級的遊戲要有趣的多。


謝邀。

感覺自己反應遲緩,所以真的沒有認認真真審視過自己…只是會有時候翻看自己以前的日記和以前寫過的東西,覺得可笑而幼稚。覺得自己很"矯情"。

說起來,可能我是那種"很想表現自己不一樣"的愛好裝逼的人吧。以前看了點心理學就心生優越感,恨不得跟別人分析人生…現在想想自己真是 有點天真…

認識到自己的天真就開始收斂起來了,不過本性難移,偶爾還是喜歡裝裝逼…

除此之外還發現自己易怒。以前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生氣,於是就寫在日記上,自我審視自我反省,盡量避免發脾氣。

好像偏題了。

重新認識自己,大概就是不斷發現自己的缺點然後盡量改正吧。每次認識到自己的一個壞毛病,心理也就成熟一點。所以看以前的自己總覺得是個傻逼。

雖然現在也是啦哈哈哈


謝邀。

重新認知之後,開始認真思考一切的意義。

我的脾氣,我的行為,我的思想,我所看到的,聽到的,它們為什麼會存在,為什麼會發生,又走向哪裡。

在我死亡的那一刻,如果一切戛然而止,那一切都沒有意義;

如果不是,還會繼續延續,那這種延續哪裡是盡頭?同樣找不到答案。

一切是如此真實,又如此虛妄不實,矛盾地存在著。

這種認知讓我猶如掉進了深淵,又如上升到了天堂。

既讓我悲觀絕望,又讓我喜不自勝。

但在這樣的體驗之間,我重新認識了世界,也重新認識了自己。


原來自己不單是可愛善良。自己還很堅強,還很勇敢呀!

一個人熬過了那麼多難受的日子,還能隱藏不高興,帶給別人快樂跟溫暖。

真素棒棒噠!


這樣幾個問題你思考一下。

1. 對自己觀察的程度。

a. 看看自己的指甲,對著鏡子關注一下髮型,或者洗完澡不僅為自己完美的身體而陶醉,擺一個很有氣質的姿勢。。。不要發笑,人類對自己的觀察,大部分是停留在這個層次上。

b. 也或許你想想昨天,上周,上個月發生事,自己的所作所為,自己說的話,自己的心理活動。這些回憶,再結合你最近讀的某些成功學或者方法論,或者做做什麼心理測驗。。。這是在用別人的世界觀審查自己。

c. 靜靜的坐下來,什麼也不想,自己是觀察者,又是被觀察的對象--比如你盯著顯示器,無限用眼睛去接近,字越來越大,最後你和顯示器融為一體,觀察者就是被觀察對象。你肯定會發笑,你覺得我是在說笑話,其實不是,這次是大多數人程度不夠,無法理解。

總結,人觀察自己,目的性很強,但彷彿迷宮中的老鼠,徒勞且迷茫。更深刻的理解,或者說更真實的理解,大多數人又沒什麼興趣。

2. 對自己觀察的角度

太陽之下,無新鮮事。每個人自己的生活,大多是重複來重複去的片段,或者是相似的片段的重複。縱觀人類歷史,一代死一代生的重複而已,好比西西弗斯推石上山,more of the same。

從宇宙時空觀點來審視人類文明,它短的如同彈指一揮,5千年vs幾十億年,公里vs幾十億光年-- 當人類從地球滅絕後300萬年,地球上再也找不到人類的影子,金字塔,長城都變成沙,iPhone的老闆喬布斯是誰?考古官都沒興趣。

如你平淡的令世界都顫抖的屌絲,還在掙扎著,恐懼著,完美的追求著周圍幾位屌絲對你的理解和看法,而且被提升到誠惶誠恐的高度,決定了你人生的意義。-- 我想找一個更荒謬的例子做對比參考,想不出。

3. 對自我的要求

人生有很多困局,自省就是其中一個相當重要而且令人迷茫的。你可以活在忙忙碌碌的麻醉中,你也可以活在世俗評判的喜怒哀樂里,當然,也可以清醒的活在混亂的真實里。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就是因為人有一種反省,有一種思考,一種向高、向上、超凡脫俗的追尋。用這種超然的追求,引領自己的生命軌跡,一步一步的超越凡夫的境界。自省基礎上,全方位的認知此生命世界展演、變化、轉換的種種表現,進一步自我修鍊,提升自己理解真實世界的可能性。


2017.1.16更新:

重新認識自我在發展心理學的解讀看來應該是20-30歲之間處於emerging adulthood的年輕人常常會發生的事情,而且會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看下之前自己寫的答案,如今又有了一些新的感悟,跟大家分享交流:)

我之前說我寧願痛苦而清醒的活著,但如今對於做「快樂的豬還是痛苦的哲學家」這個問題我又有了新的思考。做哪個,其實在於你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或者你活一輩子最追求的是什麼(而這個問題的答案極其主觀,且可能產生變化)。有些人看得比較透,他們會主動去選擇「難得糊塗」,換取一個更加世俗,但是快樂而幸福的人生。而有的人,比如哲學家、科學家,可能究其一生都在求知,追求真理,鑽研艱深的學術問題,進入了心流狀態,無暇顧忌人情世故種種,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其樂無窮——當然,這種一定是少數人。

而我到底想要什麼呢?真理、愛、價值的實現,世俗的成功,幸福快樂的體驗,儘可能多的新奇體驗和嘗試,或許都有,但這個答案還不夠清晰的。

我逐漸意識到,我是一個非常擅長提出許多根本的、關鍵的問題的人,然而對這些問題我卻無法輕易解答;這不可避免讓我感到焦慮,不過慢慢我被告之,不是所有問題都有答案的,人類的思維和探索能力有其局限,而人生和世界,常常充滿悖論和黑色幽默的謬論。所以,如果你還年輕,不妨方輕鬆一點,慢慢來,帶著這些根本問題上路,慢慢探索,或許也會得到一種「過程中的樂趣」吧。

我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是思維上太勤奮,行動上太懶惰,沒有產出;內省過度,與外部的連結不足,而這會導致:1. 我的地圖不夠完整準確全面,實際經驗的缺失;2. 孤獨,不幸福。所以認識自己這個過程還在持續中。

以及最重要的一點,一家之言,個人體悟,僅供參考:)

---------------------------------------原答案---------------------------------------------------------------------------------

我現在就在經歷著一個激烈地重新認識自己的時期,體現是瘋狂的閱讀、思考、自省和「社交實驗(笑)」。

重新認識自己,也是自我意識覺醒的過程,首先跳出盒子,回顧的是自己的這些東西:

  • 原生家庭:與父母的相處模式;
  • 重要他人:親人、戀人、摯友等等對你的影響;
  • 所處階級、種族、性別、國家、地域等等:考慮這些意味著對什麼,比如一個紐約中產白人直男的世界,和一個衣索比亞黑人女同性戀的世界有什麼區別?
  • 回顧各階段成長經歷:同齡人的影響?人生重大變故?出國留學?做義工支教看到世界的另一面?
  • 所處或成長其中的社會文化大環境:比如重視宗親、人際關係、和諧的傳統東亞中國式熟人社會;比如急功近利,互相競爭,消費主義?
  • 教育:自己讀過的書,上過的是什麼樣的學校;

* 其實如果從生物學角度看,人的氣質天性也跟遺傳、大腦構造什麼的有關,這方面我了解不多,就不妄言了;

主觀上,上面這些塑造和影響了你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依戀類型、安全感、自尊、信任感。通俗一點說就是你關於人性、愛、信任、親密關係等等許多問題的根本看法。客觀上,它們很大程度體現了你現在的社會經濟地位,那麼從政治經濟學和社會學的角度把我至於一個全球背景下去考量,我便是一個生活在中國(發展中國家)的一線城市,我來自怎麼樣的階級、階層,這些因素如何決定塑造我的生活方式、消費水平等等,與其他階層、其他國家有什麼的樣的不同,這些差異意味著什麼,等等。(在這裡我想我應該舉一個例子,但原諒我暫時沒能寫出來,歡迎幫忙補充!)

而這些東西繼續極大程度地塑造和導致你的:性格習慣、思維模式(傾向)、行為模式(待人接物等等)。更具體一點,就是日常給人的氣質感覺和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優勢、缺點。比如說這個人總是很安靜、冷淡,彷彿對周圍的一起漠不關心;那個人總是咋咋呼呼,話嘮,熱情而自來熟。

順便貼一篇很切題的文章:你可以被理解,卻無法被定義 - 基因|大腦|心理|行為 - 知乎專欄

重新認識自己,就是把上面這個過程認真深刻、具體、誠實勇敢地走一遍。(不過根據Introspection illusion 我們的自省和自我回顧肯定不是完全客觀公正的,所以也別太強求哈)然後跟自己和解,繼續追求更好的人生。

小節:重新認識自己意味著這樣的過程:開始深入審視自己的成長環境和經歷及其導致的你的深層價值觀、動機,以及由此導致的性格習慣、思維傾向、行為模式、與人交往等等;重審和更新自己的標籤,自己給自己的或別人給你的;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局限;更加明白自己做出的各種選擇和為人處世背後的原因。

走完這個過程,即基本清楚自己現階段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了,就可能更好地回答這些問題:
我在意、追求、奉行的原則和價值有哪些?
現在的生活我真的滿意和開心嗎?
我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的?我的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

他人和社會的評價固然重要,但我僅僅是為了這些而活還是為了自己內心的追求和渴望而活?
我的底線在哪裡?
我最深的渴求是什麼?
為了追求我想要的,我應該怎麼做?
我已經擁有什麼?我沒有或者缺乏什麼?我願意用什麼來交換?我願意妥協什麼?
我現在正走向哪裡?
哪些是我可以改變的,哪些是我作為人類社會的一員生而無法改變、因而只能接收的?

我是INTJ人格,本身就非常喜歡自我審視,或者說把自己的人格當做物件一樣極度理性地全方位解剖分析。

重新認識到自己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大學發生的事情。主要是因為當時面臨讀研的和職業規劃的各種艱難選擇,而且不想寫畢業論文一直在拖延,所以就開始逃避轉而思索這些事情了。。。。

開始真正明白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優勢、缺點、性格、和行事風格,以及導致這些現象的背後原因。對自己的認知不再是來自他人的幾個模糊的形容詞,比如伶牙俐齒、冷靜什麼的。

在有比較強的自我意識以前,我對自己的認識來源於他人的評價和他人對待我的方式,我鮮少正面直接地分析自己然後得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方面的結論。這樣的生活可能是比較輕鬆自在的,但便不夠清醒和堅定。

後來,隨著閱讀的增加、心智的成長,我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我開始用力地思索「我是怎樣一個人」這個有些哲學意味的問題。後來讀了非常多心理學和哲學方面的專業書籍,然後就會開始剖析自己的動機、態度、思維定式、風格、語言、行為等等,而且是結合自己的家庭環境、成長經歷來分析。

於是我漸漸拋棄一些表面的、別人隨意給我加的標籤,這些標籤以前一度讓我以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並讓我苦惱、沮喪、甚至內疚。比如:感情淡漠、無情等等。我是沒有感情和情緒嗎?根本不是,我把他們壓抑和潛藏得很好,我只是害怕被拒絕和傷害而過於小心翼翼罷了。我的情感非常豐富,我的淚點非常低,隨便什麼稍微情感奉陪的電影片段或者音樂或者文字都可能讓我突然就淚盈於睫了——只是我從不願不敢讓任何人類看到我掉淚。這是非常矛盾的事情,別人看到的跟你真實的內核竟然是截然相反的。

誠實地面對自己,拒絕傷害你的不公正的標籤。並勇敢而努力地改變它。

重新認識自己,是一個勇敢而誠實地直面自己的過程,然後你發現了你的真實內核是怎樣的,你知道了你是怎樣的人,然後去維護你珍惜的價值,不需要別人隨意做出不公正的判斷,你獲得了清醒、勇氣和堅定。

重新認識自己,意味著你從從前那種渾渾噩噩沒有意識的迷霧狀態中衝破(也可能是成長),停止自欺欺人和得過且過,然後逼問自己那些根本性的問題,從答案中明白和理解自己。比如,我崇尚理性、我追求真理、我內心極度孤獨而且渴望愛,我追求自由和美。比如,我對自己的智力和思考能力非常自信,但我對自己的長相和人際關係感到非常自卑。

比如,我並不是一個天生的「女漢子」,我並不是真的為自己的男人般的氣場感到驕傲,而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環境、從小的家庭成長環境還有其他因素,導致我成長成了一個並不是很有安全感的我,沒有讓我學會自如、勇敢地體察和表達情緒、情感,特別是軟弱類的情緒。撒嬌、示弱、是委屈都意味著暴露柔軟、暴露脆弱,而這讓我感到極度的不安,所以我永遠是一副強大、自信、冷靜,彷彿不需要任何人也能過得很好的樣子,這種狀態伴隨了我20多年以至於它現在已經成了我的一部分,我下意識的行為模式、我的性格。重新認識自己,則意味著明白和承認剛剛說的一切的原因、表現和利弊,然後對自己說,不,你也是需要關心的人,你的內心也是柔軟的,你只是假裝了堅強太久以至於你以為自己真的很堅強過得很好。但如果你願意重新認識自己,你就會明白和承認:過分壓抑情緒情感,一方面不利於心理健康,一方面可能會讓想愛我的人不知所措或不敢走近、以為你並不需要他們。所以,要改。這是一個血淋淋的過程,需要試錯、慢慢地改變和適應。

比如對朋友和親人,有些關心的話、親昵的舉動就要冒出嘴邊或手邊,但我硬是停住了不敢踏出這一步。重新認識自己意味著,跳出來,以一個旁觀者視角問自己:咦?為什麼?為什麼不敢關心別人?

想了想,得出答案:哦,是因為我還是害怕。害怕被無視、被拒絕甚至被傷害。害怕別人覺得我很煩很矯情。

我還發現,我始終壓抑著一小部分自己渴望的東西,而「委曲求全」地維持現狀地生活著。換句話說,我以前不敢面對自己的一些渴望。

幫助我重新認識自己的主要是這些方法:

  • 人格測試和閱讀:《心理類型》《人格心理學》《溝通的藝術》《少有人走的路》等等
  • 更多地接觸其他人,與人發生交流,因為這樣才能在過程中有意識地觀察自己和自己與他人的互動,看看自己是什麼樣的行事風格
  • 不斷地自省、行動,再反省、再行動
  • 寫日記,或者僅僅是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寫成一段話,在這個過程中你的思想感受被外化成更加清晰具體的帶有情緒色彩的語言,你會發現一些新的東西;
  • 熟悉的人對我的評價
  • 多閱讀各類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方面的優秀經典書籍——幫助你更好了解所處的世界和你與之的關係。

----------------------------------------------------------------------------------------------------------------------

重新認識自己是一件好事,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度過。」

疼痛意味著清醒,而我並不願麻痹自己。


《己何》

鬼谷子曰: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知曉任何事,先從自己開始。即,先知已,後知人。老愚以為知己是人生之大命題也。你想,世界是你大腦的反映,你如果是錯誤的,你的世界能正確嗎?故知之始己。對錯,成敗,榮辱,歸根到底都是已為的結果。認識自己,需要悟大道,觀小我,用自然解釋生命,用生命復讀自然。人生幾何在於己何,一切盡在不言中!


時常自省,非常必要。

寫日記,很有幫助。

一兩個諍友,對於消除盲區,作用更大。

堅持,堅持,堅持,無論在波谷還是浪尖。


沒有外界的刺激反饋,一般沒有人會主動反省自己,更別提認識了

所以…


我羨慕別人身上的氣質原來我自己身上也有。

在這裡推薦一本書,張德芬老師的作品

《遇見未知的自己》


2017春節,告別了家庭聚會,獨自一個人回到家裡曬太陽,突然想對這幾年糾結的自己做一個總結,特搜來這道題。

差不多去年的這個時候,接觸了個人能量說的理論,知道了性格的評判標準,才結束了自己一直覺得自己是奇葩的想法。

從有朋友這個概念來我就是公認的活潑開朗,我也自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我很好相處,來者不拒,典型的天秤座。

這一性格在高中時期尤為突出,一個年級四個樓層我能在每個樓層都玩得開,都有很喜歡的朋友,從未一個人走進走出過校門。當然,我對朋友也很仗義,經常為了朋友犧牲家人。但是,我發現每次跟朋友即將告別的時候我都會特別難受,回家之後整個人都提不起勁。當時的我以為自己太重情誼了,殊不知我為了維持那些友情已經消耗完了能量。所以高中時期用在學習上的精力很少,靠著腦子混入了大學。

開始了宿舍生活,我還如往常一般,扮演者開心果的角色。大一期間四個人如同連體嬰兒一般,學習吃飯睡覺都在一塊,當時覺得真棒啊,不用像高中那般分離啦!直到舍友中出現了矛盾,四個人的隊伍變成了三個人,再後來我遇到了一個牛人帶著我去圖書館,脫離了原始的群體生活。後來那個牛人離開了,我開始了一個人去圖書館。我開始著魔這種feel,每天都很晚才不情願的回宿舍。

有一次和舍友一塊走,遇上同學,我照常熱情的打招呼。打完之後跟舍友說,其實有時候好想誰都不認識呀,這樣就不用打招呼了。她很驚訝的說,我以為你很樂意跟別人溝通吶!我說,在外人看來我好像很愛說話,其實我沒那麼想說話。她若有所思的說,好像是哦,你在宿舍話確實沒那麼多。(那時候已經大三,不再是宿舍的開心果了,但是定位已經在那,有時候還會勉強自己做回開心果,現在想來,真是辛苦自己了)

從高中到大學我覺得最幸運的一件事就是有ex的陪伴,對他,我真的是完完全全交心,跟他說話待著一點也沒感覺累,但當時的我還特別不懂事的抱怨他,都是因為他我才忽略了朋友。

考研那段期間斷了聯繫,也迫於同宿舍的形勢,和舍友一塊複習。剛開始我倆在圖書館面對面看書,她翻書我都會不耐煩,我早已習慣一個人學習。後來我倆搬進考研教室,那段期間真的很不開心,感覺自己是個機器,生理心理都潰敗的不行。

考完之後好長時間都處於輕度抑鬱的狀態,更渴望一個人待著,甚至會為了想要一個人待著而做過一些不可理喻的事。但是那時的我開始拒絕,雖然很彆扭,雖然以前的朋友把我當個傻逼。當時覺得自己由奇葩成為了變態,搜了很多關於抑鬱的癥狀。在認識自己的道路上真的磕磕碰碰了好久,但是換來現在的我,我覺得很值!

有一次舍友照常要跟我一塊去圖書館,我拒絕的很彆扭,到圖書館後又在微信上跟她解釋個人能量說的理論。現在想來真的很抱歉,抱歉我在這個轉變階段遇到了你們,折磨自己的同時傷害了你們,所以現在一般不太願意和以前見識過我人來瘋的朋友接觸,我不想再假裝,但又怕你們覺得我不喜歡你們了排斥你們了。只是有幸在那個年齡段讓你們遇到了願意為了友情犧牲自己的我。

研究生入學後,開始了新的生活,認識了新的朋友。我也開始順著自己的意,既和朋友一起鬧,也會爭取自己的個人空間。我開始逐漸做自己,逐漸摸索自己舒適的生活狀態,越來越為自己考慮,也慢慢的將自己治好了。當自己對了,周圍都對了。我開始理解很多之前很怨懟的人與事,開始和自己和解,和這個時代和解,開始理智的生活。

這個下午,突然想到小時候的自己。

那個倚在店門口小心翼翼窺探著外面,看到生人走進就遛回屋內的自己。

那個自己做手工自己搭積木構造屬於自己的世界的自己。

那個做一件事就做最好包括交朋友也要讓自己犧牲的自己。

我還是那個和這個世界保持距離的孩子,很開心找回了自己。不管以後還能不能有朋友,我至少還有我自己。

新的一年,讓自己成為更舒適的自己。


題主的體驗是一個問題,題主的問題又是另一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人在接人待物中會有不統一的心態和體驗來說,解決很簡單,就是接受自身現實,對自己有個統一的認識。不要生活在假象中,時而營造一個超人,時而營造一個普通人,這任誰都受不了。磊落光明是塑造人格統一,遠離困擾的最佳生活方式。你可能是自卑,還有可能是過高估計自己啦,至於究竟是什麼,多接觸生活,讓現實去考驗自己吧。

第二個問題,重新認識自己,過上另一個人的生活,然後就會發現,所思所想均和往日不同。原來人並無不同,唯有角色不同。接受一個思想背後的自我,但也要演好自己的角色,生活就是這樣啦。


以前的我真是個撒比

去年的我真是個撒比

昨天的我真是個撒比

剛才的我真是個撒比

現在的我是個明白人

明天的我是人生贏家

這就是我每天反省自己的過程


一般來說,嬰兒意識不到自己的軀體有異於周圍物體,乃是自身的一部分;他耍弄自己的腳趾,就像耍弄身邊的撥浪鼓一樣,並不覺得這些腳趾是屬於他自身的。只是通過日積月累的疼痛感覺,他才逐漸意識到自己肉體的存在。而對個人來說,他也非得經歷這切膚之痛,才逐漸意識到自我的存在;不過這也有不同的地方,儘管我們每個人都同樣感覺到自己的身軀是個獨立而完整的機體,但並非所有的人都同樣感覺到自己是以完整而獨立的個性存在於世的。……只有像蜂群里的蜜蜂那樣很少感覺到自身存在的人,才是生活的幸運兒,因為他們最有可能獲得幸福:他們群集群起,融成一片,而他們生活的樂趣之所以存在,就在於他們是同游同樂,歡樂與共的。

-----毛姆《人性的枷鎖》


曾經我以為我是這樣的人,過一段時間我又認為我是那樣的人,結果我看向鏡子,不過發現自己只不過是有著七情六慾的社會產物罷了...


始於今天一想法:就是想收集不同年齡段,成長中思想發生變化,可以有個地方吐露,和吸納地方,無關對錯,以及沒有更好,只有眾多個人的選擇,以及結果,總結為兩個字參考,並沒有答案。(公眾號—丟拾人,建議看看就行(當然裡面什麼都沒有,我不提供,直到第一個給我發思想的個人),行動還在於自己。)


大概有種,卧槽我我還有這麼多不了解自己的地方,我以前認為的理所當然的現在怎麼都覺得傻逼,的感覺吧。改變自己,共勉!


每天都感覺自己分裂出一個嶄新的人格。


是真實自己和「裝的自己」互相鬥爭後獲得真我的階段性收穫!


三觀變了,再反觀自己,就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最痛苦的莫過於不知道自己是誰,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想不清楚這個問題無論工作還是感情都不會有起色,好人做不了連壞人都不會做


推薦閱讀:

如何敢於亮出自己的觀點 ?
喜歡獨處的人是不是都比較自我?
顏值爆表是一種怎麼的體驗?
「藝術」從業者怎麼達到純凈並保持「純凈的自我」?
為什麼自己老是過於遷就別人?

TAG:人生 | 心理 | 自我 | 自我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