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BBC紀錄片How to die: Simon"s choice?

今天看到了最近很火的一BBC部紀錄片,這部片子記錄著一位身患絕症的英國人Simon選擇安樂死後最後幾個月的生活。看完之後很震撼,當你知道自己生命倒計時的那種無助與絕望,還有片子主人公決定自己生死的豁達與抗爭。這些東西在自己心裡久久徘徊,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幾個片段是: Simon發信息召集以前的同學開告別party, 還有安樂死之前和家人最後的晚餐,以及最後Simon留給家人最後的信息...BBC真的很棒,出產了各種震撼人心的紀錄片,所以想開一個問題問下大家的感受,沒有看過的可以找找看,這裡先謝謝大家的回答。


「林木文沐浴之後,換上一身乾淨的衣服。這個69歲的老人坐在堂屋中間,一邊在火盆里為自己燒紙錢,一邊喝下半瓶農藥。紙錢燒了一半,老人躺在地上不省人事。」

這是中青報《農村老人自殺的平靜與慘烈》一文的開頭,看完《How to die: Simon"s choice》,我腦子裡想的都是中國農村老人自殺的慘烈。我注意到《How》片中有一組數據,其中提到每個人安樂死的費用大概是7000英鎊,也就是六萬五千多塊人民幣。你知道中國有多少人是因為拿不起六萬多塊錢的治療費而自殺的么?有人因為拿不起這筆錢而去死,而有的人會拿出這筆錢去死。《農》文中一位老人說:「比起親兒子,葯兒子(喝農藥)、繩兒子(上吊)、水兒子(投水)更可靠」。

BBC很牛逼,能在Simon行動還比較自如的情況下就介入拍攝,紀錄片的魅力就在於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裡把壓縮時間帶來的戲劇性展示出來。但我想說的是,在中國這邊發生的故事要遠比《How》片更具戲劇性、更具衝擊力,也更亟待關注和改變。但大部分人選擇了熟視無睹。


一年前觀看過依然愛麗絲,有童鞋同看過的話應該會有類似感悟:

對於這種死法,無謂標榜他的所謂勇氣和堅決

用媽媽的話來說:(Simon離世後在整理親友的贈言時)

Mum: A lot of people said to me, "I think you"re very brave."

Well, I"m not very brave, I don"t have...the option of being brave or not.

Then someone say he is brave.

And Elizabeth and I were discussing this saying,

"Yes he was brave, but we have to remember, that these other people were brave that have stuck it out, as well."

老媽:很多人對我說,「大娘你真夠勇敢的。」

額,我算不上。我壓根沒有勇敢的機會。

然後又有人說Simon是勇士。

我和他姐後來談論這事時這麼說,

「是啊他挺勇敢的,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同樣勇敢的別人也可以撐下去嘛。」

而我想說的就是,病態下的Simon要論勇氣也應該是透過戰勝「unmanly」這個概念,而不是死亡本身。

現代西方文化裡面如此講究人和人之間的尊重,個人自由分分鐘凌駕於社會關係嘛(親情友情?俗不俗大家心裡有數)。說好聽點就是獨善其身,說不好聽基本就各種不敬了。

那麼誰想了結自己,別人擋都擋不住這豈不是天經地義嘛。更別說若已不帶來生產力。

Simon一再強調自己0%afraid of death,這時鏡頭給小紙片特寫,眼部縮放。紀錄片是想放大Simon的某種人格特質吧。但我就是不覺得是勇敢。相反這拍法我覺得有點漏了BBC的導向了。

實際上,在100%確信自己幾個月之後必死了,還對死亡有哪怕1%的恐懼,那才真的是。。。。

死刑犯我們不提了,可以看看Viktor E.Frankl在書里寫集中營的情形:已確定自己毫無生還希望的人,他們點燃香煙抽起來(一般藏好作貨幣用),不出營帳,一動不動躺在自己的排泄物里,鞭打腳踩都不作回應。他們大約3天內離世。這種人動此念頭時還是手腳能動的,試問他們是不是也0%afraid?這0%根本就哪門子的勇士。

對於生命的意義,每個人見解不同。但是對於死亡的意義,卻無非是那幾種:1)人死如燈滅無所謂 2)轉世來生 3)天堂地獄 4)理想與精神永垂不朽

Simon猛戳1,拜託,這有啥好共鳴、感動的。

為什麼不是3、4?

在紀錄片交代的故事裡面,還有幾個月好活的時候,Simon沒有去教會沒有做公益沒有參與醫學研究沒有展現更深一層的精神領域思考。反反覆復就是unmanly-&>better go die

如果我有個像Simon一樣想的朋友(敲木),那麼我猜自己很用可能像Simon的朋友Mike一樣

陪你走完最後一程完全沒問題誰叫咱是兄弟。不過哥們你這死法真的是。 dreadful I might say祝安息吧


我個人的觀點是寧願站著死,也不會卑微的或者。不是懼怕死亡,而是怎樣去面對死亡。有人或許會說說的輕巧,當真正面對死亡你還會這樣嗎?我認為是的,確實現在的你我還能夠掌控身體,可以用眼睛去看,用心來感受,用鼻子去聞,這一切都很美好,可是當死亡那一刻,你什麼也感覺不到了,火焰焚燒自己身體也不會有一點感覺,土淹沒自己的身體也不知道,確實很恐怖。但是我還是覺得紀錄片里的主人公才叫真正的把握了自己,掌控了自己的身體。他是贏家。上帝想要剝奪自己對身體的掌控權,那我寧願去站著死,至少最後的最後,身體依然是屬於我的,我還是那個我,與其變成一個卧床等死的人,我還是願意再一次出去看看這個世界;與其我最後把命運交給上帝,我更願意笑著對來接我的死神說一句:hello,我來找你了


一個男人,勇於面對自己的死亡,不否認,不逃避,是為勇。

當自己很快將成為累贅和麻煩時,選擇對自己和對所愛的人最好的解脫方式,是為仁。

他害怕的是失去對自己身體的控制,進而失去對自己生命的把握,很明顯,他最害怕的是在失去聲音後,一旦再失去手,他的靈魂將被封閉在自己的身體里直至死亡。

他的朋友,親人都明白這些,尊重他做出了最好的決定。他很幸福。


剛剛看好 想了很多 讓我 印象最深刻的 是 他的母親 拿出他寫給她那張紙 最後一句話 thanks to be my mum 看到這一句話的時候 一下子 眼淚就流下來了 他 真是 非常勇敢 堅強 但是 他的家人 朋友 比他更加強大 更加堅強 在生命的最後給階段 給自己定一個日期 離去 是多麼的不容易啊 人 如果真的在要結束的那一刻 其實是害怕的不是嘛 想要留在這個世界上 因為 對這個世界的愛 可是他真的很勇敢 他說對死亡沒有恐懼 他最後開始反覆思考他的這個決定是因為他還有家人 朋友 他們的質疑 也會是重擔 但是 他還是 堅持了 他的選擇 因為這是他的人生


理論上說似乎不管怎樣思考都覺得拖著苟延殘喘的身體不如體面的死去,但是看到simon自己拉上那個小黃按鈕,還是覺得他好有勇氣,有好好的熱愛生活,也有選擇的體面的結束自己。即使現在健康的活著,想像到死亡都會覺得恐懼,雖然看到很多人評論處於相同處境都會寧願選擇安樂死,我想像一下就覺得自己沒有勇氣,可能,不甘心這麼死也不甘心這麼活,又活到今天。


------------昨天看完的一點感受-----------------------

Simon 在紀錄片中伴著I don"t know why(you stay) 跳了一段很隨性的舞

其實我很喜歡這種風格的歌,但因為看了那部紀錄片才知道的它,有節奏感的鼓點跟電吉他的組合聽起來使我有種失落感。或許因為充滿積極向上氣息的旋律與片中結局巨大的落差,誰曾想過一個曾和著這首歌跟狗狗狂舞的大叔得了運動神經元病最後選擇了assisted dying 。紀錄片最後這首歌再次響起, 腦海中循環著前幾分鐘simon撥下過量麻醉劑滑輪的畫面,他甚至是迫不及待的、渴望死亡。我在他眼中看不到絕望,更多的甚至是欣愉,就像醫師所向他說的:I want to see no depression.也許像歌中所唱I don"t know why you stay ..if your silver wing stuck on horizon ..catch it when it goes 他有自己的選擇,而於生者而言不知道是殘忍還是能使之得以欣慰

「Dead is dead」 Simon的好友說道,摘博爾赫斯一首詩的部分:

免於記憶與希望,

無限的,抽象地,幾乎屬於未來,

死者不是一位死者:而是死亡。

It"s dreadful while you have to accept it and let it go.

---------------------------------------------------------------未完待續----------------------------------------------------


在片中,Simon說自己彷彿一輛到了年頭的車,沒必要再花錢修了,也修不好了。

所以按照這個人生定位,與其某天在路上突然拋錨並再也發動不起來了,倒不如自己選個日子主動去報廢。他的選擇與他的定位是一致的,沒有問題。

而別人的人生,未必也是一輛車。


午休的時候沒睡覺看完了這部紀錄片。

讓我難以忘記的是,片末,是一段Simon跳舞的視頻。視頻中,Simon好像快樂到不能自已,並不忘俯身與愛狗互動。一個並不悲傷的結局。看完笑著留下了眼淚。

有尊嚴、有勇氣、有愛的Simon


1.我不認同,但我尊重你每分每秒的決定。做決定是勇敢的事。2.接受自己死亡和接受他人死亡,可能後者更難讓人接受。3.時間的潮水不會為任何人停留,如果一開始就預定好死亡時間,溫度會一點點消失,unmanly。4.愛與責任是兩件事。


要知道一個問題的答案,首先是平靜的直面這個問題,不要帶著主觀既定答案,從最基本的開始思考,保持冷靜,理性。如果可能的話,儘管得不到答案,這個電影也許可以給你一個起點開始思考。太多的時候我們都離起點太遠。


昨天在推送看到,今天剛剛看的。不得不說BBC的紀錄片拍的真的很好啊,充滿了人情味。

經歷的太少,自己看完也有不同的力量在掙扎。

simon真的勇敢,他不希望自己經歷無助至極的日子,一點不像平時的自己的日子。

在八月的時候他決定了要安樂死,我看到那時候的他還是很歡樂,也不如想像的糟糕,我心裡想的是為什麼要這樣早的放棄自己的生命。可是到後面看到他已經失去自理能力,我好像也漸漸明白了這種helpless,自己爺爺曾經也經歷這樣的生命末尾,真的一點都不酷,只是生命在延續,而他已經神智不清了,無法感受一絲美好。但是我覺得即使這樣,活著還是很美好的,因為按下按鈕,你是睡著了,而你的親人要用很長時間來經歷悲痛。

看完simon的抉擇,儘管simon很勇敢,但是正如他母親所說的,他很勇敢,但是選擇活下來的人也很勇敢。

這樣有準備的迎來死亡,可以給我們有更多的時間進行一個完美的終結,似乎也是不錯的。


@寇愛哲講的很好,我一個高中同學,父親也是患病,具體什麼病我不知道,大概一個月以前離家出走,為的就是不拖累孩子,至今杳無音信。

我身邊很多人都是持否定態度,覺得他父親不該這樣做,這樣的話,兒子怎麼向父親娘家人交待。

我真不知道怎樣評價,我有時候會想,如果我那天得了絕症,救治無望,我該怎樣做,一個人離去么?還是選擇活下去?哪一個才是真確的選擇呢。


經過煎熬之後勇敢地做出死的決定,雖然有人懷疑他敢死不敢活。


2009年至2011年間,65歲以上老人佔到全部自殺人口的近一半,農村地區的自殺現象更為嚴重。。。摘自http://world.chinaso.com/detail/20150907/1000200032709021441597038565092967_1.html


剛在youtube上看完 內心受到很大的震撼以及感悟

---------------------------------------------------------------simon在死亡面前並沒有表現出恐懼 他覺得與其痛苦地活著不如平靜祥和地死去 我們不能決定他人生死 也不予評價是否合乎情理 但是在紀錄片中 我感受到simon在疾病前的無奈 試問一句 誰願意死去 誰願意離開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有人說他自私 可是曾否想過疾病帶來的是更大的傷痛 simon是個成功人士 也是一個熱愛生活的好丈夫 他深愛著他的妻子 他深愛著他的女兒 他深愛著他身邊的一切 他說他想看他的外孫長大 他抽噎了 他做不到 在疾病面前人是多麼的無助

---------------------------------------------------------------R.I.P


他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選擇了自己認為最好的Ending。

這是一種勇敢嗎?

我不知道...

讓我感動的是,愛他的人們最終尊重了他的決定。


剛看完紀錄片。各人可能有各人的活法吧。他的病是否真的讓他忍受了巨大的痛苦,成為了他的家人的累贅?我沒有權利回答,但是他選擇了自主的離開。我其實是有些同意他其中一個朋友的看法的,bbc介入拍攝後,或者事情變得有點不一樣了。

霍金,如此艱難的活下來了。雖然他比主人公更加無力,但是對於他來說,也許只要有一個會思考的大腦,有一雙能發現的眼睛就夠了,更何況,他是英國的國寶,他的存在對於世界人民有著重要價值。可是,就算是普通人,也是有價值的,對於愛他的親友來說。就算你對他人的價值並不高,你還可以取悅你自己。如果有天堂,去之前再多一些感悟,如果沒有,離開之前再多了解一些世界,這樣不好嗎?世界到底有什麼讓你這樣絕望。

裡面那個做心理輔導工作的女性,我很反感。她對待病人選擇死亡的態度是鼓勵的,肯定的,並沒有勸導病人放棄的一點點意思。那些機構真的有好好了解病人的心理嗎?


推薦閱讀:

有哪些好聽有趣的童謠?
艾子游於郊外的典故是否與「認真」 「變通」 「執著」有關聯?有的話是什麼樣的關聯?
狐狸面具在日本文化里有什麼特殊的含義么?
現代人有哪些類似擲果盈車的有趣故事?
怎麼看待英國人因為痘痘而考慮自殺這件事?

TAG:文化差異 | 文化 | BBC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