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沈南鵬「中國互聯網很多地方已走在美國前列」的觀點?
紅杉資本沈南鵬:在消費互聯網方面,中國很多地方比美國走在更前列。比如電子商務,中國產生了幾家在百億美金以上的市值獨立電商公司。
中國互聯網在To C消費方面肯定遠遠領先於米國,這個問下在國外的小夥伴不就清楚了么?
在中國,電商已經打得傳統商業開始關店了,而國外好像除了書店行業和計程車行業,似乎其他也還好啊。
中國互聯網在消費方面領先於美國,原因是以下三條導致:
1、較大的人口基數與極高的人口密度帶來的物流紅利; 2、市場化經濟的時間不夠長,傳統商業的孱弱、發展不全,; 3、窮;
互聯網影響消費生活是從2000年開始的,此時美國和中國的商業、人口、經濟都處於完全不同的高度,這些就是目前差距的本質原因。而To C的消費,我們就必須首先考慮物流問題。
先看第一點,人口基數與密度帶來的物流紅利: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大家喜聞樂見的taobao或jd傳統電商:
中國一個普通省會城市的人口是300w以上,一個普通住宅小區的戶數是1000戶,一個1000戶的小區,實際佔地面積可能是米國等地位城市1000戶的1/50,加上人力成本的低廉,由此帶來的單件物品的物流成本和米國相比是難以想像的低廉。所以為什麼亞馬遜只給會員快速發貨和到貨承諾,而jd可以多個城市做到211,這就是差距。阿里巴巴現在搞的一萬個村點的計劃,本質也是解決物流、信息下鄉的問題,可以把村認為是一個小區嘛。人口基數和密度是To C消費的一個基礎,甚至便利店的密度都是和人口密度有關,因為這是一個經濟效率問題。
在中國,送100個件的成本遠低於米國送100個件的成本,所以亞馬遜熱衷於用無人機送快遞,阿里JD根本無視。
此點帶來的是: 在中國,物品運到我家的運費比運到商店的運費+商店分攤的店租還要便宜哦~~ 在米國,物品運到我家的運費和運到商店的運費+商店分攤的店租估計差不多吧,還要等很久
沃爾瑪的頹敗一半來自於此,另外一半來自於,沃爾瑪怎麼也沒有淘寶和jd東西多吧?
第二點的例子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
在同樣高密度的HK、台灣和日本,依靠著便利店這樣的解決方案搞定了最後1km配送問題,這是商業的發達,且其發達到了便利店與大型商超聯合解決多層次需求。而在日本喜聞樂見的其他非大眾消費品如手辦、遊戲之類的,則通過了專門店的方式解決。專門店提供了更專業和地道的服務,這又和第一點有關,日本和HK的城市小而且公共交通發達啊,而且已經有類似於蘇寧這樣的標準商超,再舉例買電腦,在中國去電腦城不找個懂行的陪著肯定是被坑,在日本去yodobashi肯定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啊。在國外被改造最大的計程車行業也是一樣的例子,就是商業化不夠,被行政壟斷,因此會被Uber快速打破。再早個幾年,我想在一個三線城市要買到優衣庫都不可能啊!
此點帶來的是:
在中國因為商業鏈條過長,存在過多不要的加價環節,導致可以被互聯網節約的成本太多; 在米國因為目前或者的商業機構都是經歷了幾十年血戰下來的精英,不必要環節都被幹掉了,導致可以被互聯網節約的成本不多;
早期接觸互聯網購物的人永遠記得購買網上買滑鼠、顯卡、書籍、CD的快感吧。在線下同樣的商品就是貴很多或者甚至買不到呀!
第三點可以理解成兩個角度:
1、買家看,因為前面兩點的合成,讓我必須肯定要從網上買東西啊!
2、賣家看,我東西做好點就可以賣掉賺很多錢,我還不瘋了一樣的做東西來賣啊?!
此點帶來的是:
中國用戶和商家都會更快的捲入互聯網漩渦,並引起震蕩。如果說2005年到2010年是年輕人網購,那麼2010年之後,支付寶和taobao、jd在中老年人中的擴散也很快。最近在極樂湯用團購買單,隔壁的阿姨就眼紅團購比她便宜30塊錢啊!相信回家她就要孩子教她用團購啊!商家看到的是來個人就問有沒有團購,看來我是應該用一下了。
因此,基於人口基數、人口密度、傳統商業的孱弱和對財富的重視,導致To C消費類別互聯網會比米國發展更快。
以上。
Groupon出來的時候,是美國顯赫一時的創業明星,獨一無二的團購商業模式,沒有競爭對手可以抗衡,有最優秀的風險資本保駕護航,迅速爆發、成長,並登陸納斯達克。
在媒體的瘋狂報道中,他的知名度也很快到了爛大街的程度,就像星巴克、麥當勞剛來中國開第一家分店的時候,可以說是被粉絲頂禮膜拜、瘋狂圍觀的神一樣的存在。然而當Groupon真的決定進入中國的時候,他很快就傻眼了。這個瘋狂的市場里竟然出現了超過5000家團購公司!在競爭如此激烈的血海里,你知道這幫傢伙會兇殘到什麼程度嗎?當Groupon的團購抽成率還穩穩的定在30%-50%的高度上的時候,中國對手們已經將這個比例壓縮到5%了;當Groupon的首頁上還在炫耀每天都有一單瘋狂折扣的團購時,中國網站上已經隨處可見像瀑布流一樣的無限團購數量了;當Groupon還在堅守過期不退的售後政策的時候,中國對手們已經是想退就退,隨時現金返還了;當Groupon還在繼續做團購的時候,中國網站們已經不需要預先支付,而是餐後買單了;當Groupon還在為股價下滑董事會內鬥鬧心的時候,中國同行們已經在酒店、外賣、電影、上門服務上遍地開花了;當Groupon還在想電影團購怎麼做的時候,中國的網站上已經可以將電影座位都訂好了;
當Groupon終於下定決心要進入外賣市場的時候,中國同行們普遍已經建立起了數千人的終端配送團隊,並且在統一調度、線路規劃和配送速度上優勢明顯。當Groupon可以實現根據用戶所在位置推薦周邊商家的時候,中國的同行們已經出現為訂電影票的用戶推薦周邊的餐廳,為訂餐廳的用戶推薦周邊的娛樂場所的服務了。就這樣,Groupon被他的中國後輩們玩的褲子都脫掉了。上面一堆xx除了會亂噴什麼都吐不出來。。。。。
首先 @floatingH2O 的回答很客觀,國外不少品牌和線下零售商的官網本身也在開展自己的電商業務,這裡就不多展開說了。
國內電商起步本身不算晚,再加上市場容量大,勞動力成本低廉,這樣也能落後於國外,這隻可能存在於噴子們的YY中。
中國之所以會出現這麼多百億至千億級的電商公司,一方面是由於中國市場大,經濟增長速度以及國民消費能力的提升,再加上總體運營成本更低,政策以及市場監管暫時比較寬鬆,讓投資人能明確看到市場前景。當然這些總體來說都算廢話,下面我說下最關鍵的原因。
中國之所以誕生了如此多的巨無霸電商公司,以及無數依賴於這些平台的電商商家,最關鍵的原因之一在於:窮!
這裡所謂的窮,不單純是指錢多錢少,而是國內人均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價值觀取向等等一系列問題。
因為窮,所以中國人比西方人對財富更渴望,比別人更努力。這催生出了幾個西方國家無法簡單複製的點:
1. 電商商業模式
中國應該是全世界電商商務模式創新最多的地方。雖然Airbnb和Uber也是絕對的創新者,但這麼多年,國外也就只出了寥寥幾家這樣的公司。反觀國內,聚美、唯品會、京東、小米、樂視、幾家打車應用(是的,他們是電商公司),模式跟國外都有較大區別。有人要說打車軟體不就是抄襲國外么?我只想說傻也要有個限度。
打車應用目前掙錢么?為什麼幾家公司依然這麼值錢?除了爭奪市場霸主地位,打車軟體最大的功勞,是在於賦予了移動支付一個合理的應用場景,手機支付寶以及微信支付從此有了從線下到互聯網的強需求的入口。
若不是比別人更窮更努力更拚命,那就是中國人比老外更聰明了,但更大的可能性顯然是第一種。
2. 廉價勞動力
國內電商業務和模式的超高速發展,離不開非常廉價的勞動力。大量從村鎮遷移至城市的人口,文化層次偏低,傳統意義上的就業競爭力顯然比不上優秀人才。但這樣一個群體,長久以來培養出的吃苦耐勞的品質,使得他們在生產、物流、倉儲、市場推廣等等具體的點上面,比絕大部分人都做得更好。前兩天國外的朋友回國,我帶他們去參觀公司的倉庫,他們問起倉儲成本和物流成本。我說目前這一個倉庫一天的發貨量是3000票以上,因此倉儲費用為0,只需要走指定快遞公司發貨就行,快遞費為4.5元/5KG,續重1元/KG。這樣的低運營成本是與電商業務規模以及市場規模相輔相成的,但歸根結底依然要歸功於國內整體偏低的勞動力成本。
有人又要說國外人力成本雖然高,但服務好。什麼叫服務好我確實不清楚,我知道的是,只有國內的快遞員才會在派送之前打電話或者發簡訊通知,有些還會送貨上樓上門,要是不方便還能另約時間。國外快遞就按地址投送,沒人在家就扔郵局讓你自己去拿,或者一聲不吭放到某個地方就跑了,更不用說國外真沒順豐這樣能基本保證隔日達的快遞服務。
3. 少數人的互聯網
國內的網路覆蓋率到目前為止已經相當高了,但電商滲透率以及銷售業務的網路化比例這兩項指標依然較低。這種情況,為淘寶、京東這樣的公司進一步成為寡頭、大樹創造了非常大的機會。相比國外品牌和零售商自建電商銷售體系和渠道,國內的環境以及市場現狀,使得品牌以及線下零售商更傾向於利用大平台已有的流量,而非自己從零開始。由於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繼續往上爬,起點高於國外,因此「窮人」既能保證自己的利益,也能讓已經具有龐大規模的平台更進一步。
補充一點。少數人的互聯網,也意味著互聯網行業屬於有錢人。在互聯網環境下,特別是中國互聯網環境下,資本對業務和模式帶來的幫助遠大於國外,原因也是多樣化的,這個不展開說了,能說的方面太多。
正因為VC們在國內有錢燒,捨得燒,因此最終結果是企業跟企業之間貧富懸殊越來越大,實力差距越來越大。人們只會記住活下來的大的那幾家,死掉的無數小蝦米自然沒人記得住了。國外相反,資本的作用雖大,但監管嚴,成本高,加上老外的節操大部分還是有一定底線,你死我活這種殘局沒國內這麼常見。
4. 政策總體寬鬆
無數噴子和憤青們都認為國內xx部是xx蛋,xx局是大xx,國內總體環境不開放不自由。但對於電商這塊業務而言,除去欠發達國家以及印度這樣的神奇國度之外,中國應該是監管政策最寬鬆的地方了。
監管的寬鬆,使得人人都能從商,微博大V能賣東西,知乎大V能賣東西,朋友圈無數人賣東西,交稅了么?商品都有QC認證么?有完善的售後服務么?而國外,稅收與個人銀行賬戶掛鉤,每年收入多少錢,該交多少稅,想跑是跑不掉的。而對於食品的監管,不用多說大家也知道是什麼一個情況。由於監管力度大,對消費者保護完善,歐美國家電商退貨率奇高(60%+),也是造成運營成本急劇上升的主要原因。
包括服裝和食品在內,除了強制執行7天/14天無理由退貨外,商家還需承擔貨品的來回運費,而非像國內還能自己制定免責條款,或是讓買家支付運費。高昂的運營成本和相對較低的利潤率,使電商這門生意在國外真的沒那麼有吸引力。
而國內電商業務帶來的高額利潤和快速回報,讓「窮人」對此趨之若鶩。
5. 大躍進式的智能手機份額以及網路覆蓋率增長
最近幾年,網路覆蓋率提升的故事都還顯得平淡無奇了。光纖入戶、城際WiFi、4G普及、帶寬提速等等一系列措施,再加上華為、小米、聯想、中興等等公司在移動終端上的大力推廣,以及阿里、騰訊、京東等等土豪在運營方面的大力投入,使得用戶習慣的培養從原來的1~5年,縮短到1~3個月。
有人要說了,網速快,覆蓋廣,智能手機普及率高,這也算窮?我覺得算。正因為大家窮習慣了,因此遇到新鮮事物,總是一擁而上。就像讓一幫人吃了一整年的白菜+蘿蔔+白米飯,突然端上來一盆紅燒肉,雖然味道本身不算特別好,你敢說大家不會搶?
6. 傳統商業的落後
前面幾十年,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的傳統商業以及傳統經濟都落後西方國家不少,因此伴隨地理、運輸等原因造成的高成本,使線下零售業務的滲透率偏低,服務質量差。
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的出現讓國人看到了希望。藉助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山寨機的普及,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幫助中國在電商業務上實現了逆襲。
窮了大半輩子,突然有一個機會能趕超以前的有錢人了,不願意或者不敢拚命的才是傻子。
反而是傳統線下商業,由於以前高高在上的優越感,使得他們在互聯網時代反應遲緩,錯過了最佳轉型和發展期。
7. 出行的不便
與國外買包煙也能開車出門逛一圈不同。國內人多車多,擁堵嚴重,開車出門買東西被堵在路上,坐車出門買東西更多時候是擠不上去或者擠不下來。
當出行都已經成為一件痛苦的事的時候,網購顯然是一劑良藥。
這一點,跟窮有那麼一點點關係,更多的還是跟人口和城市建設有關。
大致總結出來上面這幾條,其實能說出來的點還有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啰嗦了。
前兩個星期有個在沃頓商學院讀書的兄弟跟我聊到,想要把國內社交營銷的模式複製到美帝去。我說你先去做下市場調研吧,模式本身沒問題,但國外的消費習慣和政策監管是不是有足夠空間承載這種模式,才是最大的問題。
最後這哥們兒得出結論,美帝的市場,無論是在監管、稅收、物流、購物習慣、運營成本等等多個方面,都沒辦法讓這樣的商業模式可以迅速普及並且變現。用他的話來說,美國人消費能力更高,因此有資本花更多錢,為購物體驗、商品品質、食品安全、時間成本等等環節買單。
題外話:不知道知乎最近兩年究竟怎麼了。好好一個問題,偏有一大幫三低人士無腦噴,好像噴了別人,噴了社會,噴了國家就能體現出自己多麼有能耐多麼有抱負一樣,實際上一思考一張嘴,旁人就想笑。
===================2016.1.5 補充====================
看到有人在評論里非要說從無到有,從0到1才是創新。想了半天,除了想笑之外沒其他感悟。
很多人都認為「創造新的商業模式」,這就叫創新,這就叫酷,我想說的是,沒人創造新的商業模式!
雷軍耍過無數次猴,但有一句話說得很精闢:只要站在風口,豬都能飛起來。
什麼是風口?風口是新的商業模式么?是單純的機遇么?是被炒爆的潮流么?之前評論裡面居然還有人道貌岸然說什麼互聯網+如何如何,好像什麼事情沾上互聯網+就是風口了,就要起飛了,別胡說八道了,這叫帶你裝逼你也飛不起來。
從古到今,所謂商業模式,不外乎以物換物、低買高賣,千百年來任何商業模式也脫離不了其本質,互聯網行業也不例外。
在03年04年的時候,當時還沒Groupon,但各大BBS和QQ群裡面早就出現了「團購」這個說法,並且生意還如火如荼,請問這算不算創新?05年06年的時候,還沒有Uber,但各大高校周邊就有了黑車,不少學校還有數不清的叫車QQ群,拼車QQ群,請問這叫不叫創新?在淘寶問世之前,依然發源於BBS,就有各種交易版塊,跳蚤市場,當時eBay在哪兒?更不用說京東目前的集貨模式在十幾二十年前就被各個行業的線下批發商廣泛採用,一站採購,批量配送,這又算什麼?
無數人把創新二字狹隘理解為全世界第一個做這件事的人。所謂互聯網創新,也就理所當然成了第一個利用互聯網干某件事的人?但這群鍵盤俠一輩子都想不明白的是,所謂風口,是指順應已有且成熟的模式;所謂風口,是指改善和優化已有的模式;所謂風口,是指通過各種手段,降低商業環節的中間成本,讓買賣雙方都獲得更大利益。
創新也好,風口也好,產物都是工具、渠道、鏈條,變的是兩端的對象、實現手段、落地方式、業務渠道,不變的恰好是「創新黨」們簇擁的「新模式」。事實上,無論是Amazon還是eBay還是Uber還是Airbnb還是Groupon,都從來沒有無中生有創造某種救世主般地新型商業模式,它們甚至都並非是電子商務概念的創造者,也非P2P模式的發明人。
之所以國內有這麼多人對國外公司頂禮膜拜,對國內公司嗤之以鼻,其實歸根結底還是TMD窮。當然,這裡的窮跟你有多少存款和房產沒半根毛的關係,我說的是思想、胸懷和見識。
我只聽說過某牛逼人物預判很准,踩點很准,沒聽說過誰畫餅很準的。非要自己在地上畫個點再自己踩上去,還覺得自己是佔領了新大陸了,只能用兩個字形容:傻x。
風口這兩個字精闢之處在於,機會就像風,不管你想不想、敢不敢或者會不會飛,風就在那裡。
若非要糾結0到1的創新,我覺得他們可以去膜拜萬年前發明以物換物的那幫原始人。關於原因的具體分析已經有很多答案了,其中都提到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很多互聯網創新成果能夠在國內得到比美國更加廣泛的應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國內本身對應的傳統產品差強人意,很容易被新技術所顛覆,而美國已經有很多成熟並且根深蒂固的傳統產品了,相應的互聯網創新更多的是圍繞現有的產品,這裡補充一個事例。美國作為信用卡的發源地,加上完善的個人信用制度,自然有著成熟的市場和廣泛的用戶群,無論是在實體商店還是網上基本上絕大部分地方都能毫無障礙的使用信用卡,而且各大發卡行出於市場推廣的目的,都有很多的促銷手段,比如一張卡加油95折,另一張卡購物一律9折一樣,所以很多人不得不帶著一個錢包的信用卡出門,這顯然很不方便,因此也有了好幾家相關的創業公司已經發行了第一代產品的coin還在預售的plastc這兩家的產品大同小異,原理上就是一張有類似銀行卡的磁條和晶元的智能卡片,可以直接在POS機上使用,其中可以存儲用戶的多張信用卡信息並且能在不同的卡之間切換,這樣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錢包爆炸啦!還有已經IPO的Square,插在耳機插孔上的隨身POS機,方便各種小業主,看起來萌萌噠然而在天朝,信用卡的使用並沒有那麼暢通無阻,盜刷的風險,不完善的徵信機制,因此大部分情況刷卡還要輸密碼,還款的時候還有可能要跑趟銀行。。於是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等等在線支付手段便取代了信用卡本來應該有的功能,而且可以做的更方便。POS機無論如何也是需要額外配置的,並且也不是隨處可得的,而在線支付只需要通過掃二維碼便可以完成,除了帶攝像頭的大屏智能手機不需要任何額外的硬體,似乎更加代表了未來支付的方向。這個例子中的中美在互聯網創新上的差異很明顯不是因為技術決定的,而更取決於前文提到的原因,儘管美國也有很多取代現有支付手段的技術,但要麼是限於平台(Apple Pay, Android Pay),要麼有自己的利益考量(比如Visa, mastercard等等發卡行的在線支付)。結果就是在支付領域,中國反而有了後來居上的態勢,實現了進一步的智能化,而實體卡恐怕還要在美國存在很久了。
絕對的。
中美兩國的差異,在很多領域上表現在技術差距。但是在互聯網、數字內容等領域,其實更多地表現在信息鴻溝上。
而信息鴻溝這件事情,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包括各類科技媒體的活躍,已經很大程度上在消弭。意即中美之間互聯網發展的重大差異之一正在消失。
另一方面,中國有一項巨大的優勢:較為便宜的工程人才,大家俗稱的碼農。所以 中國是少有的人才充足,市場龐大的國家。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互聯網在一些領域超過美國就正常不過了。(注意我的措辭,不是全面超越)。所有去美國感受了半年以上的人都會得出這個結論吧,至少2013年我就這麼認為了。大佬們得出結論的時間會更早。
首頁看到了那位的回答,因為言辭有些激進,所以點了踩……對不住了大哥我已經取消了……
不過他說的挺對的,知乎確實有點歪了,題主說的「消費互聯網」和舉例電商,個人認為確實沒有牆的責任,但是確實噴牆的朋友有點多了。
記得第一次雙十一結束的時候網路出現一則新聞,說的是國外極客圈被震驚了,因為他們想不通怎麼牛逼的架構能扛得住這麼大的交易量還幾乎不出錯(說幾乎是為了保險,保不准誰出來說他交易出了什麼錯,但是我確實沒看到這方面的報道)。
中國在電商方面確實比國外要牛得多,個人認為主要原因是其他主要國家商品零售業發展時間早,實體商品交易市場發展成熟,規則、法律和服務都比較完善,電商的出現並不能完全撼動實體商品交易市場的地位。而由於市場發展的時間長且成熟,進入實體店面交易成為了一種社會文化,一旦成為了文化,新興的交易渠道撬動這塊蛋糕便越發的難。中國就不一樣,由於我們的傳統零售起步晚,相關政策、法律和服務都沒有發展完善,尤其是土地制度和交運制度導致的成本高昂極大制約了中國零售業的發展,此時出現了成本低廉而且更方便的商品交易方式,潛藏的甚至一定程度上透支的購買力一下爆發了出來,十幾年內養大做強了本土電商。每次想到這裡就想起一個例子:第一次工業革命催生了歐洲的崛起,第二次工業革命北美力壓歐洲,現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尚未結束,中國電商乃至一批互聯網企業興盛,尤其是移動互聯網興起的這幾年,沒有過多傳統桎梏的電商跑馬圈地大砍大殺,這並不是偶然。
我國電商公司的技術確實是不錯的,之前知乎有個問題問BAT的技術水平,阿里的一位不知道什麼官官出來答過,說技術上我們確實是趕不上世界一流的互聯網公司,但是至少也是中上水平,中國的互聯網公司確實有借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春風向世界第一梯隊邁進的勁頭,這幾年我們也從諸多消息看到了他們的努力和布局(作死的百度被我排除在外),衷心希望各家公司不要再靠牆活著,要有挑戰巨頭的野心。
我不否認中國電商存在的不足,比如假貨問題,但是我覺得這恰恰是合理的,電商發展太快,消費者的消費觀念還待培養,總不能買東西挑最便宜的吧!總得讓他們知道便宜沒好貨吧!尤其是現在各家還處在跑馬圈地的時候,佔領市場才是最重要的,當市場飽和的時候,商人才有更大的動力去打假和完善服務以此提高用戶粘性,現在某些平台打假不力不過是因為眼下他們還沒有這方面迫切的需求而已,真到了比拼用戶粘性的時候他要是還縱容假貨,那就離死不遠了,這並不是劣幣驅逐良幣,而是還沒到市場調節發揮關鍵性作用的時候。
小白強答,還望各位輕噴,心臟的材質不好,容易碎n(*≧▽≦*)n我們人口總量那個大啊,只要拿到1%的目標用戶就超過很多國家的人口總數了。這對互聯網是好事。
說得很對。
不止是互聯網,中國的各方面發展都伴隨著自身的特色。
我國的消費一直存在著一種情況,那就是排浪式。而這種排浪式的消費進程的兩個重要原因,一是技術的改革,一是我國人口基數的龐大。技術如同水壩的閘口,巨大的消費需求如同水庫中儲存的水。當技術的改造足以是產品的單位成本降到人們可接受低位時,消費就會呈現巨大的爆發。
以我國不同時代結婚需求不同可以看出。從五六十年代的縫紉機,自行車,手錶,收音機,到八九十年代的彩電,冰箱,洗衣機,錄音機,再到手機,電腦,汽車,房子等。四大件的轉變說明了我國技術的不斷提高。從馬克思到共產黨的領導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一直是重要思想。
歷來經濟的不斷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得益於技術的發展。大的公司企業也是在關鍵時期抓住了關鍵的技術,成功引領或者參與了技術變革從而從接下來的消費的爆發中取得利益。如我國的家電產業中的海爾美的等,手機電腦中的微軟、蘋果、IBM、戴爾,汽車中的BBA、通用等,房產中的大公司美國的特朗普、中國也火的不行。
08年經濟危機後,政府發現中國現有的市場已經足夠促進自身的消費、投資以及後續的技術的不斷改進發展。所以從08年開始加之以前互聯網發展的積累。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各類產品服務等通過互聯網(包括技術與模式)嫁接,如洪水一般快速滲透,渠道從一線城市不斷下沉。實現了中國消費市場從上至下的開拓。
可以說互聯網通過線上線下模式,快速的拉近了供給端和消費端的距離,加之如騰訊等內容服務精神交流的撫慰。提高了效率激發了市場,無論是從空間上還是消費產品服務的多樣性來看。
同樣我們也可以看到互聯網在美國等的發展模式。與我國的發展具有聯繫又有區別。
一方面美國的互聯網也在進行人們之間溝通的服務,如FB、Twitter。由於大家都伴隨著互聯網的春風,所以在這方面沒有高低之分,甚至中國的ott在一些方面要發展的比較好。
另一方面美國的互聯網在尋求與其他產業的快速結合,這些產業主要體現在整體社會的改造,而且特別偏向於供給端的開發技術的研究。而中國在這方面要弱一些,中國的主要集中於消費效率的提高。所以我們也會看到最近國家不斷強調的供給側改革,原因就在於供給側技術是一定的情況下,效率的提高終有盡頭。而如果想使經濟不斷發展(交易的不斷提高,包括頻率和質量),那麼通過一輪輪的技術改革是唯一的真正解決方法。其實中國電商的先進性體現在電子支付和物聯網的平推。這是走出了傳統電商走電視購物的模式。如果到現在還體會不到這兩個模式對未來消費模式和商業模式的顛覆,當然不能理解這個先進性咯。
沈南翔說中國互聯網行業走在美國前列,他的衡量角度是市值,畢竟投資人,看重的是投資回報,但說到底市值、營收並不是衡量走沒走在前列的標準。即便是在電子商務領域,國內也沒有超越美國,大一號的
eBay 和小一號的淘寶真有什麼質上的區別嗎?佔了一塊較大的市場罷了。
如果要說走在前列,應該指的是那種國內已然演化出來而且生長迅速的模式,但美國還沒出現,或者還沒站穩腳跟,然後分析其成因可以排除傳統商業因素的,那就是中國互聯網行業在模式創新上的成功。
當然互聯網行業這個概念太大太籠統,還得細分行業分而論之,顯然中美互聯網在不同領域,走得有前有後,但整體還是美國在前:
先舉幾個電子商務領域中國走在前面的例子。
1、團購模式來自 Groupon,放到國內即便打到千團大戰萬團大戰還只是個規模上的累積,但之後美團什麼的轉型去做了外賣 O2O,這就玩出新意來了。當然再嚴格來說,還是能把包括餓了么、美團外賣這些外賣 O2O
的興起歸因於快遞人力成本的低廉,也算不得中國互聯網行業的一次完勝。
2、阿里巴巴,阿里巴巴走在美國前面,原因當然不是淘寶,也不是天貓,天貓是對標京東做起來的 B2C,京東又是學亞馬遜,天貓不過是把自營改成品牌商進駐,然後物流外包以降低成本罷了。整個電商範圍,中國除了量之外,真沒什麼值得驕傲的。京東自營的物流,雖說在國內看起來還不錯,但還是不如亞馬遜給 Prime 會員做得創新,什麼三小時直達之類,更何況亞馬遜物流倉庫的自動化程度又不是京東可比的,顯然全品類電商,國內巨頭只是在拼量罷了。
阿里巴巴勝在還沒上市的螞蟻金服,支付寶作為支付工具不止打算做個工具,還打算利用沉澱資金買基金,做銀行做的事情,這就比亞馬遜
+ Paypal 的意義大多了。而且從電商到互聯網金融這條邏輯線比微信從社交到金融更通暢,螞蟻金服的確是重大突破,極端看好。
3、電影票,雖然之前《好奇心日報》娛樂組一篇長文章《在電影和互聯網都如此發達的美國,為什麼大家不在網上買電影票?》反覆探討了美國電影票網購為什麼不是主流,但感覺沒有說服我,能提早知道哪個場次有沒有票,提前選好票,做好行程規劃,這種模式沒有發展起來,是不能怪別人的,網購電影票的模式的確是走在前面了,而且這對於促進更多人走進電影院是極大的推動。
4、微信,這個不算電子商務,但還是不得不說,第一次出現全美國的 IM 都打算做個美國版微信(數據說,聊天應用現在已經比社交網路更受歡迎),不得不說是中國互聯網行業的驕傲。微信最開始當然是抄了 Kik,和之前的 WhatsApp 也有點像,但隨後的演化卻超出意外,朋友圈相當於把 IM 和社交網站合在一起,這形成的黏性就遠高於單純的 IM 了,之後的訂閱號,類似於 Facebook 一直在做的即時文章,但效果遠好於 Facebook,之後的服務號、應用號更是創新。
這是我找到的四個國內走在前列的細分領域,當然還應該是有更多,可以探討。至於整體上的評價,只能說,國外還有太多模式可以抄進國內來做本土化的,即便是限定在電子商務,還有手工電商、垂直電商等等模式玩法,遠沒到在前列的地步。盲目自信自己走在前列,只會錯過更多機會。
還有個問題叫做如果把與互聯網服務相關的消費電子品硬體也算進來,整個互聯網行業國內落後得實在太多。PC
已經算是夕陽產業了,聯想獨佔鰲頭不稀奇,手機硬體國內也就華為能拿的出手(考慮知識產權因素),其它稍微「未來」點的東西有什麼呢?
取代筆記本電腦方面,微軟的 Surface 和蘋果 iPad 已經探索了那麼多年,國內平板還在山寨啊……至於虛擬現實,只有魔鏡在炒一個移動
VR 的概念,其它真正拿得出手的 VR 硬體有什麼呢?
因為美國大部分的百貨商店,傳統銷售商或品牌都在同時運行線下和線上商店,而且線上商店的體驗一點不比amazon和ebay差。比如買polo,就去http://ralphlauren.com;買ck,就去http://calvinklein.com;再比如賣化妝品的sephora有官網,賣電器的bestbuy也有官網;同樣地walmart有官網,target也有官網。百貨公司macy"s, nordstrom這些也都有官網。換句話說美國並不需要那麼多amazon和ebay。
那麼為什麼美國的傳統銷售商的網路業務發展平穩,但中國大部分傳統銷售商沒有發展網路業務呢。很同意上面一個回答,就是「窮"。
美國的百貨公司在長期競爭下,已經形成了多寡頭的局面,也就是只有那麼幾家。比如macy『s, nordstrom, saks fifth avenue等,從低端到高端,屈指可數。(美國的每一個購物中心彷彿都是克隆出來的)。而每一家的總營業額是相當高的,比如macy』s 2015年銷售額是281億美元。從這個體量上來說,拿出一部分錢開闢自己的線上部門不是難事,其獨立運行的官網比去amazon或者ebay這樣的平台成本要低得多。而中國的百貨公司還在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時代,你的家鄉一定還有xx第一百貨這樣的地方。拿南京新百來說,一年的營業額不過30多億人民幣。但已經是中國百貨業的翹楚。所以在中國,大部分傳統零售商並沒有這樣的能力開闢自己的線上部門。各品牌的能力就更小,最多也就是在天貓或者京東有個主頁而已。否則聚美,唯品會,1號店這些網站根本沒有機會。唯一可喜的是蘇寧在京東已經佔領市場後才後知後覺地辦起了蘇寧易購,卻為時已晚。電商做得好,正好說明中國市場的零售和代理商體系效率低下,線下實體店競爭力弱。被互聯網革了命。
美國的零售體系屬於完全市場經濟,競爭激烈,低效問題基本解決,所以互聯網對實體店面衝擊小。233333被熟人邀請了就隨便擴展了之前和他的開的玩笑說了幾句,卻引起了那麼多人的不開心,我的錯咯~
當然也有人覺得好玩就點贊了,不過反對的聲音一般都喜歡出現在評論裡面啦~
還有啊我告訴你們,拉黑是沒有辦法看不到別人的回答的,知乎這一套啊,你們也是要學習一個的。
===================================================================
是啊。
谷歌抄襲百度,但是沒學到打廣告的精髓。
fb抄襲人人網,但是沒學到怎麼每半年改一次版面來讓用戶吐槽。
reddit抄襲百度貼吧,但是沒學到怎麼用官方發假的帖子。
推特抄襲微博但是連刪別人發的東西搞五毛黨來引導輿論導向都沒有。
亞馬遜抄襲淘寶京東卻忘了把二手貨假貨放在上面。
油管抄襲優酷土豆還無恥地放上違規視頻以獲取流量。
維基百科抄襲百度百科,卻沒抄到那種全民可編輯可加廣告騙人的精髓。
看,我國的互聯網產業一直走在國際前沿,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PS.以上提到的許多外國lowb網站是不存在在中國的這條世界線上的,要去平行(v)宇(p)宙(n)才能一窺究竟。舉雙手贊成,人土沒去過美帝,那邊情況不了解,但這一兩年國內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確實在很多方面方便了我的生活。
試舉幾栗,京東天貓自不必說,非托,說幾個最近感受比較深的之前馬桶堵了空調不冷了只能找樓道小廣告鬥智斗勇,被黑家政忽悠加腐蝕液加氟黑了不少銀子,現在找58到家阿姨幫蘇寧易購省心不少
之前租房東西不多搬來搬去,搬家公司又貴又黑又不值當,現在58速運搞定,省了不少銀子和心思
之前買二手貨只能去舊貨市場被奸商黑,現在閑魚輕鬆在附近搞定
之前晚上家裡沒水了想喝可樂了犯懶不想下樓只能忍著,現在小區便利店好多都加盟了愛鮮蜂,從下單到收貨不超過1小時
之前買菜為零錢翻半天,現在小區門口菜攤都能支付寶微信付了
老婆去韓國出差沒做好功課移動手機沒信號,好在酒店有wifi,微信語音一點也不比電話差
。。。。這事不重要。做生意,看需求看市場。中國市場老百姓隨著GDP的增長,有的需求顯現出來了,伴著龐大的規模,撐起的公司數量和市值超過美國也沒啥大驚小怪。但還有很多情況下,中國的需求還沒有到美國那個階段。在中國,三四線城市認為七匹狼和勁霸男裝最牛逼最風光,穿著有面子,一千多元的就要買。中國其實是兩個國家,需求太多元了。
沈南鵬說這句話前有個前提,是指在消費互聯網裡,中國互聯網很多地方已走在美國前列。
細品這句話,從企業層面來說其實沒什麼可值得稱道的;
反倒是應該好好反思我們在哪些方面還是落後的,為什麼我們互聯網時代沒能加速超越,還只是依照傳統工業時代的抄襲模式擴張與發展,而走在美國前列的淘寶、京東這種互聯網消費企業成功的內涵又是什麼?
首先說這不足稱道的原因:
一、中國消費人口基數大,造就一兩個成交額幾百億美金的消費互聯網企業是正常的。這就像中國GDP全球第二,但均值低一樣,沒什麼特別值得稱道的,只能說是這幾個互聯網企業抓住了機遇。
二、幾個中國消費互走在美國前列,從根本上說還是依靠大市場取得的交易額領先,而不是什麼互聯網創新技術領先,這點和中國製造業狀況相似,基本是一種粗放型的增長,不是什麼高新技術創新帶來的發展。
三、中國消費互走在美國前列,實際上都是抄襲一個海外成熟的商業模式。從最早百度模仿Google,騰訊模仿ICQ,京東商城模仿亞馬遜,再到途家模仿AIRBNB、滴滴模仿Uber無不如此。互聯網時代全球經濟一體化,國內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自然出現海外的新商業形態。
其次,淘寶、京東這種消費互聯網企業成功是最大限度發揮了互聯網本質:高效。
這種高效是通過透明交易信息與流程,在第三方支付、監督體系下加快了交易進程,而優化了商業模式,提高效率。那麼,這種透明與體系化的互聯網形式是否運用到其他行業中,從而其提高效率?
以互聯網金融和房地產這兩個大市場為例,發生了太多承諾不兌現、捲款潛逃的事情,究其原因還是沒有解決好透明和體系化的問題,所有交易都是在信息不對稱背景下進行的,買方吃虧上當在所難免。
隨著人民幣國際化、QDII限制放寬,海外資本及投資將大量進入國內消費者生活,解決了透明和體系化就等於提高了這些行業的效率,依託中國大市場會再次出現走在美國前列的消費性互聯網企業。
在加班時間上絕對走在世界前例,歪果仁實在太懶了,一年少放兩天假都要上街遊行。
經常到處旅遊的海外留學生表示中國的淘寶和各類網上電商甩掉了老外的同類型產品不知道幾條街,根本不是一個次元
推薦閱讀:
※虛擬現實初創公司 Jaunt 為什麼獲得 Disney, Google Ventures 等資本青睞?
※風險投資(VC)公司職員的收入構成如何?
※Magic Leap 是家怎樣的公司?為何得到 Google 及眾多知名投資公司的青睞?
※投資一個項目,如何避免創始人拿錢跑路,以及亂用資金?
※VC/PE 的 Excel 估值建模面試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