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中有哪些有微妙差別的概念,但在中文翻譯中卻難以表現出來?
例如appearance,phenomenon; sense, sensation, feeling; awareness, consciousness; intention, volition等等
這些概念之間是否有差別,以及差別具體是什麼?以及能否找出相對應的不同中文辭彙?歡迎大家補充,隨便回答一個即可,也可以自己舉例子。希望借這個問題能夠搜集到更多的概念辨析。(當然在不同哲學傳統中都有所不同)
sense immediacy/perception/cognition
對於一個被觀察者接收到的信息而言,這三個詞同樣有著「知」的意思,但sense immediacy指的是純感官,連「概念」這個概念都不存在的純感官的接受;perception指的是一個更進一步的「認知」,通常情況下包含了對感官接收到的不同性質的抽象能力,比如一個茶壺是藍色的(sense immediacy可以看到同樣的畫面,但是缺乏抽象能力);cognition要再深一步,指的是對被接收到的信息變得「熟悉」,可以在腦中的推理,猜測等活動中所運,比如我看到茶壺嘴在冒熱氣,根據我的經驗,我推測裡面有熱水,此時這個畫面中的信息一定是被我cognize了。
當然這三個詞放在別的語境中可以有別的意思,我這只是在接收信息的程度上這一方面上的解釋
關於appearence和phenomenon:
appearence大致上更多是強調了一個「可被直接接收」性,同時隱含了一個對立面,叫做essence,即本質。而phenomenon更多強調的是「發生性」,即它「存在」在那裡。所以說將前者稱為「表象」,後者稱為「現象」,在一些情況下還算合理。關於awareness和consciousness:這兩者的關係和perception/cognition之間的關係很像。awearness通常指一個更直接,更初級的意識,有種「注意到了」的感覺;而consciousness指的是「意識到了」。打個比方,我對他人有了awareness,那麼我知道的是他人的方位,顏色,性質,大小等性質,而如果我對他人有了consciousness,那麼我就知道了我罵他他會生氣,還有可能揍我express/assert/uttersense/meaning/significanceability/capacity
謝 @牛大力 同學邀請。補充幾個。
居然沒人舉出老三樣:
「transcendent」/「transcendental」/「a priori」中文分別翻作「超驗的」「先驗的」「先天的」
其實。嘿嘿。我不說了。(其實是【嗶——】)反正懂的都懂。還有一組比較有爭議的、「being」/「exsistence」/「existentialism」第一個大家都懂,據語義分別譯作「是」或「存在」。第三個,存在主義。第二個,根據可悲的「存在主義」的譯名,也常被委屈地譯作「存在」。其實這有些問題。其實應該譯作實存比較好。但取實存的譯名可能又有其他爭議了。不懂哲學,不知道古希臘哲學算不算本題所說的哲學範疇,可能有點作古了…感覺你們說的都好現代
柏拉圖曾經提出兩個概念,一個是idea,一個是aidos;
柏拉圖的理形論:柏拉圖認為,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是「流動」的,所以世間才沒有不會分解的「物質」。屬於「物質世界」的每一樣東西必然是由某種物質做成。這種物質會受時間侵蝕,但做成這些東西的「模子」或「形式」卻是永恆不變的。就像大多數哲學家一般,他看到所有的自然現象都如此類似,覺得非常驚訝,而他認為這一定是因為我們周遭事物的「背後」有一些特定的形式的緣故。柏拉圖稱這些形式為「理型」或觀念。在每一匹馬、每一隻豬或每一個人的後面,都有一個「理型馬」、「理型豬」或「理型人」。柏拉圖因此得出一個結論:在「物質世界的背後,必定有一個實在存在。他稱這個實在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於自然界各種現象背後、永恆不變的模式。」這種獨樹一格的觀點我們稱之為「柏拉圖的理型論」。在柏拉圖的作品中,「理形」一概念所對應的辭彙,有時是idea,有時則是aidos。翻譯家們對柏拉圖的著作進行翻譯時,對這兩個詞語的內涵是否同一,感到困惑不已。英語中,一般將idea還叫做idea,將aidos翻譯為form.Ethics and morals 以及其派生的所有形容詞。
這兩個在英文日常語境中幾乎是同義詞,但在很多哲學語境上兩者之間是有差別的。個人認為將ethics翻譯成倫理並不是非常準確,因為它並不是像中文語境中的倫理一樣僅限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是和morals一樣是指的是對某對象進行的價值判斷——翻譯成中文貼近的詞都是道德。但是中文中並沒有對兩者進行區分。
Ethics來源於外部的社會環境,指的是某個特定文化群體或社會階層所公認的某種道德準則,而這種道德準則依託於其環境而存在,會隨著群體共識的變化而變化,並且僅僅適用於某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
而morals指的是來源於個體內部,描述作為人類本身基於內在的原則做出價值判斷時的道德。這種道德一般情況下是超越種族文化的。另外,個體的moral紮根於一個人的信念,而這種信念通常是一致的,當然也可能會由於某些巨大事件導致一個人的morals作出改變。
兩者對比的話,從個體角度來說,morals是主觀的,來自於自己內在,而ethics是客觀的,來源於外部環境。從群體角度來說,ethics可以說是社會中的一部分具有個體的morals通過法律,風俗,等各種形式的具象化。
因為這兩種中文語境下的道德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所以一件事物可以是ethical但是 immoral,也可以是 unethical 但是moral的。
當然,這種定義也並非嚴密,不同場景下這兩個詞的用法和定義也略有不同,所以在這裡也僅僅是提供一個解讀,如有錯漏也請指出。嗷 高票已經提了「存在(being)」「實存(existence)」的問題,那我就補充一下「實在(reality)」和「現實(facticity)」好了。這四個明明就長得差不多嘛。
現象學關於空間的討論,situation和position…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出不了像古希臘、羅馬、德國那樣一代又一代的偉大哲學家?
※馬基雅維利和霍布斯哪個更能稱得上近代政治思想家的先驅?
※為什麼幾乎所有人都不推薦以叔本華的書作為哲學入門?叔本華在德地位如何?是否屬於心靈雞湯級別?
※請問,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關於叔本華的看法是不是偏見?
※在西方哲學史上,對「形而上學」有哪些經典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