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不孝有三,讀博為大」?
不孝有三:出國,單身,讀博
出國:遠離家庭和父母,無法盡孝。單身:同古語中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讀博:因為博士學位需要多年的時間,和無法按時畢業的可能性,所以會導致很多人在三十多歲甚至四十歲還在讀博士,導致既沒有上班也沒有時間搞對象。各位博士、准博士、路人談談你們對此的看法吧!補充:讀博對於個人,對於科研,對於學科發展blablabla當然是好的,但是這句話的落腳點是「不孝」,指的是家庭,對於生養你的父母而言。
最蠢的就是把別人自黑的話當成事實
……博士魚屬於深海魚,品種相對稀有,平時潛伏在海底,偶爾冒泡,只在求偶和繁殖時大量上浮到水面,因此在炸藥的選擇上需要加入特別的火藥配方,比如婚姻,家庭,父母,繁衍等,並且要加大炸藥的威力,從徹底否定博士魚生存的意義入手……
——《炸魚技術指導手冊第5章 炸深海魚的訣竅》我這三樣可是都佔了,而且都要佔很長時間。
自己有自己的理想和價值觀,管這些東西幹什麼?我做事情,從來不是為了別人說我怎樣而做的。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我大概也不會和他們深交,所以這種觀點也不會影響我。
我也從來沒覺得單身或者無後就是對不起爹娘。我覺得要不要孩子、單不單身完全是個人選擇,任何人(包括爹娘)無權干涉。我已經跟我父母很明確說過,這個問題非常敏感,只有我能做決定,希望他們不要干涉,否則不會有好結果。
有人說這是博士生自黑。我覺得這不全是自黑那麼簡單。尤其是對於女生,這種觀念在社會上普遍存在。人生只有娶媳婦生娃才算圓滿,也不知道誰規定的。
本人是博士。出國讀的,總共6年半畢業,第五年的時候感覺壓力較大,於是開始全職上班兼職作論文,一波三折到畢業的時候都31了。
以前還挺喜歡看這類矯情中帶著點兒自嗨的博士生自嘲言論。自己雖然嘴上從不說,但是看到了通常也是要點個贊的。以前為什麼喜歡呢?因為用這種自以為是的幽默感來包裝內心深處莫名其妙的優越感,逼格很高啊。而隨著年齡增長,現在是越來越反感。
這種類型的話,其實本質上就是一種小屁孩的無病生吟。
讀博的人應該明白,你跟你的同學裡選擇上班的那些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無非都是基於自己的現狀、為了自己將來混的更好而做出的一種選擇而已,並不是個什麼崇高的不得了的使命。你讀博士並不比你的同學更牛逼,也並不比他們更下賤,更沒有背負什麼獨一無二的重擔,讀博本身既不必然讓你單身,也不必然會讓你走上窮困的一條路。如果讀個博士都能讓你變成單身,那麼你去朝九晚五上班也多半一樣是光棍。
讀博士,總體上是比正常工作的人要辛苦一些,在生活上損失一些正常工作的人該有的的東西是很正常的,但是並沒有誇張到與其他人相比生活已經辛苦到完全顛倒的那個程度。要說累,上班的人也有一樣很累的,有像IT公司核心碼農一樣天天加班的,有搞研發的經年累月趕deadline的,有做項目經理的24小時on call的,就連在機關做基層公務員的也經常會有說不完的苦。各行各業的人,凡是對自己的職業有點追求的人,幾乎都會因為工作本身佔用過多的精力和時間而導致自己過不上正常生活,所以乾脆人人都抱怨自己是不孝有三之中的一員了?
你讀博士把自己讀成了個苦行僧,我想那多半是因為你個人對學術或者自身的發展有追求,就像工作很累的人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追求一樣,這個很大程度上來自於自己的追求,而不是博士這個坑本身有多麼的另類。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讀博過成什麼樣的生活都是你自己選的,我相信對於你好還是不好,都是基於你個人理性的選擇。
我是覺得,你要是真感覺吃了虧,要麼就趕緊退學幹活掙錢,要麼就老老實實用功趕緊畢業,沒必要搞的這麼矯情。博士生對博士生活的抱怨,有太多都是因為從來沒出過校園產生的一種象牙塔式的無病生吟,其實外面的社會一點都不比讀博簡單。
整天把個博士掛在嘴上唧唧歪歪,真的很幼稚。題主搞錯了,不孝有三是指:出國沒全獎單身還搞基讀生物PhD
不是說不孝有三,文科單身讀研么那我就是大大的不孝
我是訓詁學,無初戀,讀博
不要自作多情,擅自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父母頭上。
你覺得出國不能盡孝,就不許父母把你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你事業有成比你陪在他們身邊更能讓他們高興?
你覺得單身不孝,就不許父母也希望你找到一個最好的對象,寧可你單著也不願意你退而求其次?
你覺得讀博不孝,就不許父母以你拿到博士學位為榮,而不在意你趕緊多賺錢?
不孝有三讀博為大這句話用來自黑可以,要是把這句話當真理,就是在低估和拉低相當一部分父母的覺悟和檔次了。
以後我的孩子要是因為這點什麼孝不孝的破事放棄讀博,我會以我自己為恥。【原答案】一大波留學海外的單身博士已連中三槍倒地不起。
【新答案】前面的答案刪了,好好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我在這個問題沒什麼人關注的時候抖機靈扔了一句話,現在答案這麼多,也不知道寫新答案有幾個人能看到,無所謂了,反正今天實在是感覺不得不答。
前面很多答案都是從博士自己的角度出發,我換一下視角,試著從父母的角度看一下問題,當然我也沒有辦法代表他們。不過,容我非常主觀地揣測一下。選擇去讀博的,拋掉那些一片迷茫不知道自己以後想做什麼只好繼續窩在學校里,和「哎呀這個世界好亂我還是再在象牙塔里躲一陣子」,和「我現在出去找不到工作好害怕不如讀個博吧」這些想法的人,哪一個不是對研究有,哪怕只是一丁點,哪怕只是暫時的,哪怕並沒有高漲到願意把整個生命獻出去的熱情?這樣的人再少也是有的,更何況我不相信真正熱愛研究的人會在一次次大浪淘沙後還是少數。能夠一路走到博士這個階段的,如果不是像出走的娜拉一樣,一直在與世俗的眼光和家庭的阻力做著慘烈抗爭,必須要頂著父母反對的壓力堅持自己的愛好的(我佩服這些博士們),或多或少都是得到了父母的一些支持吧,即便他們有時並不理解兒女對自己專業、對自己所研究事物的執著?
以我很淺薄的閱歷,我也通過對我自己周圍人的觀察,漸漸體悟到了家庭對於一個人成長的巨大影響。我覺得學術精英、理想主義者和科研青年們,可以試著思考一下,自己的理想主義和學術愛好,有多少的影響來自於家庭?來自於父母?即使父母不是做學術的,他們的行為方式、觀念意識,有沒有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哪怕只有1%.
我非常同意 @壁花少年 的回答,我覺得所謂「不孝有三,讀博為大」與其是一部分父母的觀念,不如說是博士的自我調侃(不要跟我握爪,我也知道自己資格還不夠,我還沒占讀博這一條……不過我感覺自己遲早是要三條都占的,所以就厚著臉皮來回答了)。把這句話當真的人,多半是把父母的價值觀和我們的價值觀完全對立起來了:
我們熱愛學術鑽實驗室一整天不食人間煙火,父母就一定世俗物質成天關心車子房子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我們追逐自由滿世界做博後滿世界亂跑我的青春我做主,父母就一定目光短淺思想落後非要把我們圈在自己身邊;我們獨立自強單槍匹馬也能過得琴棋書畫風生水起,父母就一定封建殘餘未滅非要逼我們成家結婚生子女兒不嫁出去就算活得失敗;拜託,不要再繼續做受迫害狂想了……
我們通情達理就不允許父母通情達理?
我們理想主義就不允許父母理想主義?我們堅持自己的道路為什麼要默認父母不願意看到我們堅持自己的道路?
難道世界上大多數的父母不願意看到孩子開開心心地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業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馬斯洛金字塔的最高一層還是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呢。在父母不奇葩不極品的情況下,假如父母做著自己喜愛的事業,他們也會快樂的,他們也會體會到你的快樂。假如他們沒能夠堅持自己喜歡的事業,他們會,至少從某一定程度上,理解不這麼做的痛苦。
假如讀了博發現研究不適合自己看見paper就想吐,那麼還繼續苦逼地窩在國外的phd坑裡那可別說不孝了,連自己都對不起。
假如你熱愛科研還管個毛呀。————————
我不知道博士這個身份從什麼時候開始附加上了許多,有些實實在在有些子虛烏有或者誇大其詞,的負面含義,至少在我很小的時候,「博士」這個詞一直承載著光榮與夢想。
老爸曾經跟我說過:這是一個理想主義缺乏的年代,但不缺乏有理想有情懷的年輕人。
我知道每個人的經歷都不同。但我可以隱約而模糊地想像我的父母的青春,和他們那一代人的青春。他們在80年代的春風琳琅繁花似錦中走進的大學,在盛夏的湖邊讀北島的詩集讀到痴迷,甚至在全系面前忘卻自己的學生身份,朗聲給同學和師長們講過尼采。然後,80年代的燦爛戛然終止於一片噤聲和黑色的沉默,在90年代到來時他們走上了社會,那時的國家還在分配工作,現在各種繁榮的產業那時還在摸索前行。他們和之前的很多代青年一樣身不由己,職業了無趣味,戀人天各一方;之後有了我們。柴米油鹽替去了風花雪月,從此青春封存進照片,留給我們的永遠是忙碌的背影,和多半帶著下班路上的風塵或者廚房的煙火顏色的微笑。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自己經歷了無法堅持夢想的坎坷,在我顯露出要向跟他們完全不一樣的方向走的端倪的時候(父母是中文系的)他們沒有阻止卻給我買來一箱箱帶著彩圖的國外科普書。我在15歲獲得了一個從此會完全偏離他們給我設定的軌道而且風險極大的出國機會時他們最後克服了感情阻礙選擇了送我出去。我有幸進入了我夢寐以求的研究氣氛濃郁的大學卻給家裡帶來巨大經濟壓力時他們表示無條件支持。我在大學還沒讀滿一年就決定去學一個他們並不看好的冷門研究性學科的時候他們在跟我聊了很多次之後對我表達了認同。
我是從很小很小就認為自己是要讀博的。
在我走上13個小時的跨洋航班的前夜,我跟老爸走在我沒有讀完的中學的操場上,他忽然對我說:
不管怎麼樣,別把理想賣給現實。老爸每天下班回來,撥開書案上自己曾經在大學時代反覆背誦的楚辭和古文觀止,重新在硯台上潤起乾澀的狼毫筆;我不知道他在面對著墨香未乾的一卷白宣時,心裡在想什麼。
四十年的青燈已經閃爍,華髮臨梢,歲月到底是不待人?
我知道我以後真的「不幸」同時身背這「出國單身讀博」的三槍時(出國和讀博真的有那麼大問題?單身恐怕才是關鍵所在)我父母一定會失望。誰不希望看著自己的兒女儘快成家立業然後孫子孫女膝下承歡其樂融融啊。
不過他們和很多父母一樣,是希望我們成為「事業家庭兩不誤婚姻幸福而且paper無數」的人生贏家(我們當然想做人生贏家啊要真有說的那麼容易就好了_(:з」∠)_),而不是讓我們在堅持理想和世俗認可的「成功」之間非要選擇一者的時候,冷硬地要我們放棄追求而泯然眾人。
他們希望我去在科研中盡情開闢屬於自己的天地,也希望我能夠有自己的家庭同時也讓他們享受天倫之樂(我認為在我作為一個中國人的文化中,這確實是我對父母責任的一部分-僅對我自己而言);但是世間假若是確無兩全之法,他們更希望我快樂。
————————
想起重寫這個答案完全是因為今天老爸的一句不經意的話。從剛上大學離家已經一年半,期間暑假因為在系裡做科研選擇了不回家,這算是我不長的人生中最長的一次別離了吧。昨天晚上頂著霧霾跟老爸去音樂廳聽了一場三重奏音樂會,壓軸曲目是拉赫瑪尼諾夫紀念柴可夫斯基的第二號「悲歌」三重奏,聽完之後老爸第一次表現出對一首曲目的深刻感觸,很久都沒有說一句話。作品的動機是柴可夫斯基的逝世,這對作曲家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
今天,老爸在跟幾位朋友聊天的時候開玩笑似的說了一句:「我聽完昨天的音樂會,在想我是不是從現在起就該寫自己的遺囑了。」
就像一個陪伴你很久的人忽然提起了死亡這個話題,就像我在一心只讀聖賢書的高中忽然進入大學跟同學討論的話題瞬間變成了人生的各種複雜與迷茫。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從葉落到飄雪只需要隔幾場秋風。
何謂不孝,何謂盡孝?過了輕靈的年華,不管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孝」這個字早晚有一天要沉重地壓到我的肩上,雖然父母不求回報,我難道真敢那麼沒良心?所以才會對這個問題那麼敏感。
不過,老爸今天還是跟認為女生最好別讀博的朋友說:回報不止是物質上的。所以在我跟父母在微信上講一堆我今天分離了幾管沙子在電鏡下看到了什麼奇形怪狀的礦物推了幾個洋流公式這些他們聽不懂的玩意時,他們說自己很幸福。
————————
我還是很感激自己可以在本科階段就接觸到前沿的研究,並且膚淺地看到一些學術界的現狀。不過從我目前看到的狀況,有很多學術做的很厲害的人並沒有忽略家庭。上次我老闆把女兒帶到學術會議上,中場休息的時候她睜著大眼睛看滿牆的海報,萌得我差點化了。老闆絕對是個好爸爸,每天5點準時要回家照顧女兒,還很抱歉地跟我說假如女兒還沒出生(女兒不到一歲)就能跟我一起做實驗到多晚都無所謂(我到底是何德何能有個願意屈尊一起做實驗的老闆)。前幾天我還看到他在fb上發的他的女兒穿著「I"d rather study geochemistry」的圍裙的照片(喂喂喂,欺負人家不會說話是吧)。另外一次跟系主任吃晚宴,系主任喝得話匣大開,搖著光腦門跟我講系裡的女教授們在生完孩子後都會給專門配一個助教幫她趕上這一年多漏下的動態,還有我的一位導師生完孩子6個小時就開始回phd郵件的光輝事迹,聽得我下巴都要掉了。不管怎麼樣,我們還是要樂觀一點,有很多人在為此努力。Cheers。三觀欠費,雙商感人。
愛讀讀不讀gun,看待個毛線。實名反對 @趙夷吾 的答案。
讀博士與上班絕不是「沒什麼本質區別」——讀博士比絕大多數上班的要辛苦得多!絕大多數上班每天的工作基本都是重複的;或者至少是熟練了之後就可以得心應手的。而讀博士除了基本的實驗操作和寫作格式有一定重複性之外,其它基本每次都是全新的問題。每個科研工作者,包括在讀博士,與其它絕大多數非科研工作者最本質的區別就在於要不斷面對新問題、分析新問題、試圖解決和闡釋新問題。所以讀博士,包括做科研,都是在經歷普通人無法想像的辛苦!
當然,這是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請不要拿少數科研大家舉例說「做不到在科研崗位上談笑風生就是自己能力不夠」、「做不了就不要勉強」等等——首先,即使是科研大家,也是需要拿出自己幾乎全部的時間來做科研(除了度假的時候);可能他們精神上會很愉悅,但他們對於科研的投入成本也遠高於大多數非科研工作者對自己工作的投入成本。其次,科研的投入收益比遠遠低於社會平均值——尤其是考慮到科研(包括在讀博士)的入行高門檻。換言之,無論是科研單位還是整個社會,都沒有給科研工作者一個公平合理的待遇回報。如果說在工業界付出同樣的,甚至是少一些的時間和精力,其收入往往是高於在學術科研界的收入的。
所謂「反智」,其矛頭並非是「智」,而是整個體制給予「智者」的待遇。別說科研很燒錢,所以科研者不應該拿高薪——科研燒錢是科研本身的性質決定的,並不能因此否認科研者勞動的高端性和價值。別說科研者很多都是混混,所以科研者不應該拿高薪——混混可能有,但學術科研界的混混比例恐怕不比其它任何一個行業高。況且發個SCI絕不是混著就能夠發出來的。
肯定會有「你行你上派」的人又會來說:「覺得讀博士不好,那趕緊去工作!」不好意思,做選擇——尤其是改變現狀的選擇沒那麼簡單。這不僅僅是個人意志可以完全決定的。我博士已經畢業,自身也越來越覺得學術科研實在是吃力不討好、沒有成就感——但我依然無奈選擇了做博士後。這是因為我所做的領域和方向並沒有合適的企業平台,如果硬要進入一個並不太合適的企業平台,自己之前的很多努力又要白費。相信很多即將讀博士或者博士畢業的人在人生選擇上也會遇到類似的兩難,甚至是賭博式的境地。當然,勇敢地捨棄自己之前的一部分努力也是一種選擇,只是這並不比即使是吃力不討好的科研工作明顯好多少。留在科研界還是「壯士斷腕」般地進入並不太合適的工業界,各有利弊——即使選擇留在科研界,也不代表科研界一切就順心如意。是,你可以說「世界上哪有事事都順心如意的」!那我也一樣可以說「既然不是事事都順心如意,針對這些發發牢騷、吐吐槽又有什麼矯情的?!」又沒吐你家裡是吧?!
最後再強調下:矯情無罪!吐槽有理!人生不易,且怨且珍惜!希望每個在讀博士和科研工作者都能夠在精神和物質上得到更多的慰藉和嬌寵——We deserve more!
對了,那些說「不喜歡科研可以不做科研,別矯情」的,請你們也可以做到「不喜歡看別人說一些話可以不看這些話,別不讓人說」。真心希望過些年我能達成這三個成就。
今晚的月色怎麼樣?皎潔呢!我娘說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我微笑反駁,其他兩個是什麼?
我娘說:學醫,讀博。
我:...
無後可不等於單身啊,單身也不一定是無後啊!
真是太羨慕說這句話的人了,在我們家不讀博才是不孝!!!
錯,讀博才是孝。出來當學者可以領工資領到死那天不擔心是紅海職場、發達個幾年就沒用。可以落戶解決妻兒處境。辛苦幾年一家老小幸福都改善,莫大的付出啊。說讀博不孝就是以前秉承讀書無用論的人。一個家庭的發展就那麼幾個機會,抓得住走得出來,就不一樣了。很感謝我爸那四年在雲南天文台打拚。我自己從幼兒園到小學,小學到初中,初中到高中,高中到本科,本科到碩士,碩士到博士(即將)身邊就不斷換圈子,這個就是沒辦法,追求理想就不能安於現狀。也自然感情好的又能長期陪伴的女性很少。小學同學有九年十年戀愛然後結婚的,我也不羨慕,因為你安定所以結婚是最大追求,但對我,我心裡想的還有更多。但我必然不找不尊重知識、不願懂男性追求的人。不懂是正常,不願懂是自大。
這種觀念的家庭出不了博士,放心
原來我這麼不孝,竟然出國讀博,深感慚愧不過我爸媽覺得出國讀博挺好的,他們在跟別人聊天偶爾談到我時似乎也能有點面子對於我,在國內讀書有時也是一年才回一次,跟現在差不多。真想孝敬父母就應該現在多努力,到時找個好工作多掙錢。現在父母還年輕,還不需要子女照顧,等父母老了好好盡孝吧
我跟我媽說,我的朋友圈裡有人說
不孝有三:學文 考研 沒對象我都佔全了,咋辦。︽⊙_⊙︽我媽說,不對呀,我的朋友圈裡都說
不孝有三: 熬夜 單身 不穿秋褲恩...具體是哪三樣都無所謂了。反正你都佔全了。︸_︸生活就是這樣,有些屎盆子設定的攻擊範圍就是不可閃避滿屏污,你躲不開的。╮(╯▽╰)╭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鹿晗摸過的郵筒成「網紅」 粉絲為求合影排長隊】?
※如何評價 surface pro 4 的品控等問題?
※如何評價庫克認為「iPad pro將會替代你的PC,卻不會替代你的Mac」?
※如何比較 12 英寸 MacBook (2015) 和 Surface Pro 3 (2014)?
※如何評價在 10 月 21 日發行的《文明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