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米凝聚是如何產生的?不同的費米子不是不能佔據同一量子態嗎?

看了今年的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物理學研究者黛博拉·金因為費米凝聚獲獎,查了下維基百科對這個方面講的比較少,求大牛科普~


拋磚引玉,很多地方也許有誤,學藝不精物理圖景不清晰,請方家指點。

Fermionic condensate(費米子凝聚)最開始是人們開腦洞的東西,

當物理學家對交換對稱的玻色子研究並發現BEC(玻色愛因斯坦凝聚)之後,他們就開始想,有沒有可能讓費米子也出現類似的凝聚呢?

然而由於費米子的交換反對稱,泡利不相容原理似乎證明了這種可能性不存在。

然後呢,大家開始另闢蹊徑開腦洞,BEC在液氦上與超流聯繫了起來,BCS理論又解釋了第一類超導體,那麼大家就開始想了,超流是特別能流,超導是特別能導,這其中是否有某種聯繫呢?

於是,認識到BCS和BEC零溫平均場的波函數一致,再加之以相互作用強度的改變,人們慢慢搞出了一個叫做BCS-BEC crossover(一般稱為「相變」,不過在基態不夠準確,對稱性的變化不夠清楚,不敢亂說)的東西,就是說,BCS理論的核心,是通過電聲子相互作用形成的庫伯電子對,電子是費米子,首先,這種配對可以推而廣之到其它費米子體系(費米流體),而在極低溫度下(一般比Boson的BEC溫度還要低),碰撞熱漲落「不能破壞」庫伯對的「穩定」,於是我們就可以把能譜上「堆在一起」的庫伯對看作是BEC類似的一種「凝聚」,這就是費米凝聚。

Jin的工作好像是十多年前的了,似乎是用K40來做的,為了獲取超低溫還使用了磁環境的蒸發冷卻法,這是開創性的工作,而且如果能夠使超導體的庫伯對吸引力達到費米冷凝體的量級,常溫超導或可取得重大突破,所以這個工作還是值這個獎的。

感謝維基百科,請恕不暇引用來源,感謝題主給了不才一個複習凝聚態的機會(雖然已經準備脫離物理隊伍了),請拍磚,更請方家給更好的答案。


這個與低溫超導的BCS理論有關。BCS理論包含三個部分:

1.電子—聲子相互作用,在一定條件下,會使電子與電子之間產生有效的吸引作用。這部分工作由Bardeen完成。

2.電子與電子的吸引作用,會使電子產生配對,即一個自旋向上動量為k的電子會與一個自旋向下動量為(-k)的電子形成Cooper pair。這部分工作由Cooper完成。

3.低溫超導基態波函數的變分形式。這個由Schrieffer完成。

BCS理論成功解釋了低溫超導的機制,並且其所做的預言在實驗中得到了驗證,他們三人獲得了197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費米凝聚與第二條有關。電子本身是費米子,可由電子構成的Cooper pair,其整體會表現出玻色子的一些性質,在低溫下出現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即BEC。Cooper pair出現的凝聚,就是所謂的費米凝聚。本人不做相關方面的工作,至於費米凝聚方面更多的介紹,可參考@蘇昕的回答。


謝邀。

基本贊同前面觀點,補充一點比較直觀的理解就是,兩個費密子通過聲子或者其他媒介相互關聯。費米子對是玻色子。實際當然沒有這麼簡單,只是一個簡單圖像。看最近又沒有空吧,有時間再好好寫寫。

以上。


推薦閱讀:

倒格子空間的Berry phase有什麼意義?
UIUC 科學家報道的「新物質形態」excitonium 是什麼東西?
為什麼氧分子具有順磁性?
凝聚態物理學研究有哪些實驗手段?有哪些概論類的著作?

TAG:物理學 | 量子物理 | 凝聚態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