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歷史學者費正清說:中國人使用的鐵器、戰車、馬匹、麥子、家畜、象形文字,全都是從近東經由中亞路線傳入?

求史實證明


首先辨析詞義,「近東」指哪個地區?因為現在實際上中東和近東已經不分了。在這個問題下,核心的問題是「近東」是否包括兩河?

如果不包括,戰車和馬匹就不對,因為一般認為這兩種都是中亞起源(馬匹是草原起源,戰車有爭議,可能是草原也可能是兩河);

鐵器也有爭議,因為中西方煉鐵使用的技術不同,但要論最早無疑是近東的赫梯,沿此路線傳入是很有可能的;

麥子的話,黑麥起源於土耳其東部,近代傳入中國;小麥是沿著這條路線傳入的;燕麥的話皮燕麥也是沿這這條路線傳入的,但是裸燕麥(莜麥)則是中國本土起源;大麥可能是東西方混合起源。

家畜的範圍也太大,以六畜而論,豬和狗是中國本土馴化;羊、黃牛沿此路線傳入;水牛是本土馴化還是從印度傳入有爭議;雞更難講,以前認為雞極有可能是本土起源,後來動物考古學者從新分析了較早時期的雞骨,發現可能都是野雞而不是之前認為的家雞,所以有待進一步研究成果。

中國的象形文字肯定是中國本土起源。

來更新一發答案。對考古學來說,其實可能最深的誤解來自於愛好者或者自詡為愛好者的人群,他們往往通過興趣獲取了一些資料,但是卻並不明白該如何解讀和關聯,他們往往好奇於一個現象或者一篇文章,而無法通過考古學思想為其正確的找到在學科體系中的位置。

譬如,如何理解早期人類社會的技術傳播?如何理解「中國特性」?我覺得可以貼出如下鏈接:【DawnS】【原創編譯】劉莉,陳星燦著《中國考古學》 最終章:比較視野中的中國文明(The Archaeology of China)書評

供大家探討。


費正清的時代啊……注意時代啊……

1932年的某本世界史將中國文明起源定位於2500年前……甲骨文都出土了破譯了還不當回事……

1970年斯的《全球通史》將中國文明起源定位於3500年,也就是承認了商朝……

1997年,《文明的衝突》寫中國文明是說已經確信無誤有3500年,可能還可以再往前推1500年……

偶然間在書店看到近幾年新出版的世界史(某英國人寫的),將中國文明起源定位在7000年前……

人類對歷史的認知隨著新的考古發現會有極大的變化,費正清和他那句話的時代恐怕只是太早了……


青銅器確實來源自西方,但是戰車是本土發展的,和西亞沒有半毛錢關係,最多只是和烏克蘭有關係,只是沒有實物。最早的戰車實物出土在烏克蘭,是單馬拉的戰車,是兩根直轅的,輪軸的關鍵部位是用木頭做的。二里頭遺址的車轍也只可能是單馬車而不是雙馬車,哪怕不是馬車也說明中國人最早具備的是和單馬車技術類似的車技術,完全有製作單馬車的能力。西方的埃及等戰車都是雙馬戰車,是一根曲轅的,所以底盤很矮,輪子也很小,輪軸的關鍵部位是用金屬做的。中國的戰車也是雙馬戰車,是一根直轅的,系在馬的脖子胸口而不是背部和肚子,所以底盤很高,輪子也因此變得很大很大,輪軸的關鍵部位是用木頭做的。西方雙馬戰車和中國雙馬戰車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體系,是各自從烏克蘭單馬戰車發展而來的,西方和中國戰車最後都發展出四馬、六馬戰車。

外國人就是欺負我們沒有早期戰車實物出土,但是同期也沒有紡布紡車出土啊,難道夏朝商朝的人都不穿衣服了?埃及有戰車出土,但它也有紡車出土啊,人家那乾旱的氣候咱沒法比啊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軍事活動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軍事領導體制與政治領導體制一致,從殷墟甲骨文中便可瞥見。它表現為,商王是軍隊最高領袖,由商王直接決定軍隊的戰爭活動,親自或指派將領主持兵員徵集、戰鬥動員並率軍出征。軍隊的高級指揮官由貴族擔任,族邑之長,平時管理具有平民身份的眾人及奴隸從事生產勞動,戰時受商王調遣進行「登人」,並率領由「眾」組成的軍隊出征,其中貴族子弟是基幹。這就是類似恩格斯在《軍隊》中所說的「以奴隸製為基礎民兵制度」。這種貴族領導的亦兵亦農的民兵是商朝軍隊的主體,其中王室貴族領導的貴族子弟組成的族軍是基幹。商代晚期,因為內部鬥爭與外部征伐的需要,雖然主要部隊都是按族邑集結,但有跡象表明,某些族軍已經有了固定的軍事編製,兵員有固定的軍籍和等級隸屬關係,甚至一些卜辭中還出現過常駐的軍旅駐地,守衛部隊也有了一定的軍職寮屬。所以雖然平時大部分兵員不脫離生產,但以貴族為主幹,已經有了一些較長時間服役的軍職人員,這些可以視為常備軍性質的萌芽。

商中期軍制已經不可考。商末,行,150人,是基礎單位,百夫長率領,分為東行、西行、中行、上(南)行、下(北)行。紂王時加倍為300人,分左旃150、右旃150,有戰車一輛、輜重車一輛。卜辭中有「東行 中行 上(南)行」 ,還有「右旃」、「上(南)行左旃」。「行」分「大行」和「行」兩級。古代步兵的基礎陣型是梅花陣。5個行組成1個大行。大行,750人,紂王時加倍為1500人,千夫長率領。 「登人三千」、「登人七千」、甚至是「登旅萬」。理論值3750人為一旅,由一個家族組成,也就是亞,首領叫亞旅。商中期一般只有一個(理論值3750人)、兩個(理論值7500人)到三個旅(萬人)作戰。一個旅有五個大行,五進位是全世界古代步兵單位常見,宿營時也是呈梅花陣。一個旅,紂王時有戰車25輛、輜重車25輛。紂王時,一個旅理論值有7500人。

官(軍)是最高軍事單位,武丁時僅見「中官(軍)」,武乙時則見「乍三官(軍), 右 中 左」。「官(軍)」的軍事首長叫做「官(軍)」或者「官(軍)長」。商朝的軍很可能不是固定編製。官(軍)以下的編製單位是旅,卜辭中有「左旅 右旅 王旅」,「王旅」疑即「中旅」。卜辭中也有以臣僕投入戰爭的記載,徵調這批人時不用「登」而用「呼」 意思是主人帶領他們參加作戰。有時候甚至用「執」,表示將他們強制帶入軍隊服役。

駟馬戰車才能達到戰場有效衝鋒速度,這很可能是師尚父的發明,在牧野之戰發揮了威力。商朝的兩馬戰車基本還是夏朝單馬戰車的用法,擔任指揮車和射箭高台,追擊和逃跑時才出擊,甲士也能比輕裝步兵跑得快。商朝時,旗幟系統還不完善,步兵眼睛盯著的是高人一等的戰車,沙塵滾滾的混戰中,自己家族的戰車去哪裡,步兵就跟去哪裡。

《史記》周武王以車300輛、步兵45000人遠征商都,1輛150人。此時的商周軍制是相同的。《逸周書-世俘》記載,周軍滅商軍:車1100輛,摺合人數165000,估計分為10個天干旅500輛、12個地支旅600輛,一個旅50輛,其中25輛是戰車、25輛是輜重車。估計天干10旅75000人負責征伐、地支12旅90000人負責防守。之後周軍也仿效商軍建立了西六軍75000人負責征伐和東八軍10000人負責防守。周朝因為師氏師尚父率領3000虎賁所立的戰功,建立了2500人的師這種單位,把旅降為500人的單位,軍也變為常設單位,有12500人。所以《尚書牧誓》把師氏3000人放在亞旅7500人和千夫長1500人之間


這個觀點不是應該由提出觀點的人來拿出證據嗎?

提問之前先翻一翻他的著作,找出原文作為題目描述會比較好呢……

拿出一個觀點,自己明知出處,卻讓網友去找論據來證明,這是不是有點不妥呢。


說點離題的。

管他是不是,英畜拿大炮轟你的時候可不管你火藥是不是從貴國傳入的。有就大方承認,沒有也不必過分吹噓。

本人沒有文化,希望各位大神拿乾貨的時候我等渣渣不要做無謂的爭吵


補充一點。貓是沙漠動物,約在兩漢期間從中東進入中土。


近東啥時候有過象形文字……


一句話,考古學研究歷史,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材料隨時會出新的,解讀有很多種,很多問題尚不能定論。有的問題只是「現有材料下的最優解」,如果沒有直接證據,就是一種基於證據和邏輯的推論而已,它遠不是「事實」。

文明起源的模式,現代考古學越來越認識到「本土+外來」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常見模式。例如冶金技術傳到中國,中國境內有再發展和再創造。牲畜在中國境內飼養,有新的變異。文化也是如此,但找證據比實物更加複雜,一些概念例如國家、宗教、文字等,是不是外來的考證起來現在還很困難,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中國的文化有非常顯著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就是相對獨立性的體現,可這和「起源」又是兩個概念。

考古學意識到簡單的「傳入」或者「獨立起源」已經越來越不能解釋歷史真實。這兩個從19、20世紀開始就爭吵到現在的套路,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舊觀點因為越來越多的材料出土、科學的整理方法與跨國學術合作,被「外來+本土」的混合起源模式推翻。

至於說古人的交流活動,現代的考古材料越來越揭示出,其實沒有那麼絕對封閉,只是交流的速率非常慢而已。慢速交流給外來+本土模式提供了充足的時間空間,最終形成現在人類各不相同又存在很大共性的文化綜合體。


推薦閱讀:

明朝真的有所謂「言論自由」嗎?
畫歷史地圖的知乎用戶@布哈林的水平如何?
道士或傳統漢族男子是怎麼束髮的?
日本真的沒有法定首都嗎?
唐明皇這麼愛楊貴妃,為啥不立她為皇后?

TAG:歷史 | 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