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厭學,自閉,有暴力傾向,該怎麼辦?

我二姨的孩子,本該今年初三畢業,實際上一年前已經休學在家。基本不出門,不喜歡與人溝通,脾氣易怒,怒起來有暴力傾向,家裡所有人輪番想辦法勸他上學,包括各年齡的人勸說,父親對他打罵,母親寫信,面對面溝通什麼的能想的方法都用盡了,沒用。對於這個才十多歲本應該有美好未來的孩子,真心不知道該怎麼挽回他。


原因的根源在父母的感情上。可能有創傷後應激障礙。建議去專業的心理諮詢室諮詢


我認為,一個人的信念是很難改變的,外人是很難去改變它,我們做心理輔導,也只是提供一個空間,讓當事人呈現其內心各個層面的真實的感受,而自己去辨別,去甑別,對比之後選擇。

有人講:「一個人有能力創造困擾,所以就一定有能力將自己解困出來,我們不需要更多地了解發生了什麼?我們需要給他一個安全可信賴的空間,空間不僅僅是物理的,更是心靈的。讓他自己去改變自己。改變首先是信念的改變,才有行為的改變。」我很認同。

在諮詢厭學的案子中,我聽的最多的是:家長說和孩子溝通,提醒,孩子完全聽不進去,也不聽,甚至說什麼都要反著干,你說的口出血,都油鹽不進!

而孩子的反應是無所謂;也有討厭自己的,覺得上課猶如上刑,聽又聽不懂,干別的又怕老師"k";也有的是跟老師有些誤會(產生心結);也有跟同學有矛盾,自己化解不了、甚至受到威脅,還不敢講的;有的為感情糾葛;有的孩子家庭條件很好,覺得其他人學習為了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有好的效益,而對自己簡直就是多餘,學習不學習根本就沒關係,反正要什麼有什麼;等等!想躲避、逃避、迴避!真真是坐立不安,所以討厭上學!以致連學校都不想、不敢、不願去!

孩子的這些反應,是正常的,是人本身的與生俱來的保護防禦機制在起作用,不讓自己受到傷害,當下利益最大化的結果。這種本能是不會管這樣的後果會導致與現實社會及家長的要求相抵觸之類的問題的。

其結果是家長很氣,孩子自己也未必就好過!

我想大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比如開會,內容跟自己沒半毛錢關係,一開就一天,還不得擅自離開,否則扣您獎金工資,那您這個時候除了打瞌睡,開小差,左右而顧他外,您怎麼混到點?

所以家長孩子的心情及行為,都是可以理解的。

光理解有什麼用?大家想要的是怎麼化解!是怎麼讓孩子健康快樂的去上學學習對吧?

那請問您,有那個孩子生下來就是跟爹媽跟老師跟社會等是冤家對頭的?

我的答案是:沒有!

孩子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心理的某些認知扭曲、偏離了!沒有找到什麼理由,以致讓自己下不來台!過不了坎!而已。當我們心理師鋪路搭橋,建台階,讓孩子順利下來,問題就解決了!

比如:有的孩子在上課時,老師提問,明明不會回答,可老師偏偏就點他回答...!這種結果可能有的學生會積極面對,會好好複習預習,底下做好功課,以應對下次的問答;另一種可能就是有的孩子不是往積極一面去想,而是產生了恐懼,害怕老師的再次提問,上課提心弔膽,甚至無心聽講,導致惡性循環。這種就是經驗的體驗,而這個經驗相對久了會形成:正性影響,成績好的更好;負性陰影,成績不好的更糟,見到老師猶如老鼠見到貓,躲!直到到厭學。

所以要想孩子改變厭學的心理,改變孩子的經驗,得到正面的回饋,就很關鍵。

我不記得誰說過:推動我們的是感覺,道理是沒有用的。讓我們內部的價值觀推動自己,孩子的價值觀左不過以下:「神秘 新奇 成績 快節奏 變化多 意想不到 幫助別人 比賽獲勝 被認可 表揚 稱讚 。」家長們覺得如何?

再比如:有的孩子很小的時候做作業,很認真,覺得很新奇,但久了感覺枯燥,無趣了,就敷衍,結果挨批甚至挨打,不愉快的經驗就伴隨學習產生了,形成條件反射,一學習就不快樂,哪怕沒挨批挨打的時候。然而當孩子玩耍的時候,感覺快樂、刺激、有趣。

學習與快樂被對立了!

其實孩子意識里不是不知道學習很重要,也知道應該要做什麼,但只是孩子感覺的力量比意識里的這些強太多了。

又有講孩子沒有能力學好功課的問題,其實這只是教育的能力問題。

我們要教孩子如何把自己的大腦合理運用,孩子的改變是一個過程。而不是馬上,要給孩子改變的一個過程,及時間。要支持並相信孩子。

孩子是不知道什麼是為他最好的,但他的潛意識知道,我們心理諮詢師可以跟他的潛意識直接溝通。

孩子的厭學問題不僅僅是孩子自己的問題,反映這個家庭一定出了問題,以及學校,社會問題,各個息息相關!

我真誠的祝願,每個孩子健康快樂!


曾經我在另一個回答裡面講過一件事:我在醫院心理科見過一個小男孩,因為成績差、厭學、同學關係不好等等原因去看心理醫生。然而他父母卻在一個勁的嘮叨:「孩子,這次期末考試你一定要參加」……

題主有沒有覺得很可笑呢?

……

當時我真是覺得嗶了狗了:孩子已經到醫院看病了,父母關注的竟然不是孩子的身心健康,而是孩子考不考那個無聊的中學期末考試?這家人有沒有人性啊!

時至今日,我發現比這家人更沒人性的父母還真是不要太多。

就拿我自己來說,我讀研期間課題做的不順利,跟導師溝通的也不好,臨近畢業還沒有成果,連畢業論文都寫不出來,壓力山大,特別焦慮,一度感覺自己撐不下去。去學校的心理諮詢室做過諮詢,去找輔導員做過思想工作,去醫院掛過專家號看自己是不是有抑鬱症……最嚴重的時候,差點退學。幸虧我的大師姐極力勸我幫我,督促我做實驗指導我寫論文,我才慢慢堅持了下來。

然而這時候我父母在做什麼?唉聲嘆氣,各種不滿:「我就不明白了你怎麼連讀個碩士都堅持不下來?」,不僅不安慰我,還給我找麻煩——指責我為什麼不讀博士,為什麼不考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罵我剛找好的工作不體面不靠譜,說那家企業是騙子……曾經跟家裡說過自己撐不下去,想要退學,被他們罵個狗血噴頭:什麼「恥辱」「懦弱」「沒出息」……

聽見我爸在電話里說「你要是退學我就沒有你這個女兒」的時候,我第一次體會到了想跳樓的心情。一點都不誇張,當時真的想打開窗戶從窗口跳下去。

……

所以說我真的十分感謝我的師姐,沒她恐怕我連活到現在都成問題。

話說回來到你二姨家的事情。孩子這麼久不上學,你們居然沒有一個人去關心他,問問他在學校遇到了什麼,有什麼麻煩,需不需要幫助……你們居然還打他,罵他……

你們是嫌他死的不夠快嗎?!!!


這算不算傳統的「好心辦壞事」的典型。

「家裡所有人輪番想辦法勸他上學」 無非就是所謂的語重心長的說教,命令式的口吻。其實都是想要達到的目的是:家裡人已經儘力了,做到仁至義盡了。

教育本來就是個漫長的過程,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最重要。家裡要不是有什麼重大的災難或變故,父母是通情達理,對孩子自小性格、習慣養成重視(單純錢花的多真不能算重視)。孩子能偏到哪裡去。

還派所有人輪番說教,至孩子的尊嚴於不顧。讓周圍所有的人都知道我家孩子」厭學,自閉,有暴力傾向「。孩子可能索性就破罐破摔了嘛。父親的打罵也被說成了挽回的方法之一,這難道不是火上澆油? 家長都不願意十幾年滴水穿石的養成式教育,還希望短時間內孩子就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還求援似的找所有親戚好友來」幫忙「。這簡直是找千夫來指。

所以,這種問題還是從家長改變自身來做起吧。家長都沒有這種決心就別談你多在乎你的孩子,你在乎你的孩子卻不願意為他們去讀幾本書,上幾節心理教育課,那就是家長的自我滿足式的教育方式。


這是很多孩子的一個普遍狀態。

1,如果要改變,父母的心態必須先改變。

孩子其實就是父母培養過程的一個結果,結果不好,一定是培養過程出了問題,而這個培養的負責人就是父母,沒有其他人可以代替,老師只是學校教育的負責人,不能成為家庭教育的負責人。

父母不負起培養責任來,一切無解。

2,父母培養的方法要變。

要了解孩子自身的特點,多陪伴孩子,樹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再在孩子心中樹立自己的夢想。讓夢想驅動孩子去奮鬥。

做到這兩點,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你要告訴你二姨,她孩子的這個情況需要做心理輔導,拖的時間越久越難疏導,在西安有家叫米蘭心理的諮詢機構是正規機構,你可以讓你二姨先打電話了解一下


我的孩子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現在暫時請假在家,高一。我得知這個問題的時候,先和班主任溝通,認為有抑鬱傾向,再和心理老師溝通,再去和心理醫生溝通,結果,發現合格的心理醫生少之又少。現在,我讓他在家裡,好吃好喝侍候著,讓他放鬆下來,打遊戲。差不多有一個月了,其實,他心裡還是想好的,但想到學校那無聊的科目,就逃避。我給他買了很多書,他自己也找出《弟子規》什麼的看,然後要去當義工,這些我都支持。剛開始我很焦慮,現在我淡定了,我知道這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點小挫折,他累了,病了,需要休息,那就不打擾他,讓他好好休息。休學一年,也沒有關係,我們要理解孩子。我來這裡,就是想給他找一個好的戶外旅遊的團隊,讓他去旅遊,去徒步,去騎行,讓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享受,感受,我想他一定會有變化的。和所有的這些情形的孩子家長共勉,理解萬歲!也請有了解這些團隊的親們留言。我要找一家安全、負責、正規的團隊,讓孩子跟他們一起鍛煉。


家庭教育和環境很重要,還有就是你們的溝通問題,家長需要引導孩子,而不是都按自己的方法去理解孩子和塑造孩子。


請心理醫聊聊,有可能起到良好效果。但現在好的心裡醫生很少,要注意。


我也認識一個這樣的孩子,不願意交流,不知道他身上發生了什麼。


多多去了解他的生活,包括在學校里的。現在情況下也不能再急了,就暫時接受這麼個現實吧,關鍵在這期間多多了解他,聽聽他的想法,找出原因,到底怎麼了?也不要覺得他不上學是天大的事,哪有這麼嚴重?他是個有七情六慾的人,遭遇了自己緩解不了的麻煩就會選擇躲起來了。


……請問,你們真的從沒想過帶她去就醫這個想法嗎


說不定在學校里被欺負了……?


推薦閱讀:

在學校上自習出去打羽毛球,回來班主任把桌子搬走了,我該怎麼向父母說這個事,求大神指條明路。我該怎麼辦?
把女孩子當做假小子來教育的模式是否正確呢?
現在即將成年的女孩子中,「不喜歡小孩子」、「對小孩子不耐煩」、等此類想法是否很普遍?
如何評價紀錄片《鏡子》?
孩子的家庭教育中適當的暴力懲戒教育是必要的嗎,有沒有更好的方式替代?

TAG:教育 | 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父母 | 暴力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