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學術出版集團為什麼對圖書館收取大額的文獻使用費?
最近在思考這個問題,現在是一個互聯網的時代,也是一個共享的時代。為什麼國外學術出版集團收到 天價文獻做用費
1. 學術文獻都是各個大學教授自己申請國家的科研經費,然後勞神勞力地做實驗發表成果。2.成果發表在重要期刊後,該期刊把內容賣給大型出版集團。3.然後中國又從大型出版集團購買這些數據,其中有很多是那自己教授團體們自己生產的論文。
4.開源期刊收取天價的論文審稿費,類似到交錢發表一樣5. 但審稿人也沒有收取很多錢,而且 很多事情在網路上操作,也可以以電子 版的形式發表,其中的流通的費用 並不是很高 。求大神詳細闡述一遍學術論文發表過程,費用產生的過程,以及最後是誰得到最大的受益。
補充:1.投稿人不注重金錢。一般英文學術文章發表,投入人都是花錢努力做實驗出成果而得到的數據,然後努力寫出來來發表,基本上這些人只注重 自己的成果被認可以性,不太關注能否即時收到金錢的回報。2. 期刊編輯需要預審,這裡面開始產生一些費用,主要就是期刊人力成本及發行成本(因電子化可以降低到一個非常低的程度) ,3. 同行審議,這個主要是同行評議帶來的時間成本(國內不了解,國內評審需要要支付一定費用,國外可能不需要)4.讓一些資料庫能夠收錄,這個估計可以免費交給google 去做,應該也不需要少成本。
最後就是發表出來的成果如何分成1. 作者及單位帶來名譽2.論文 被其它研究者下載以備使用。結論,應該由下載者支付費用來對付給作者(眾籌以分擔單個讀者的費用)及編輯以及審稿人的費用。而直接跳過出版集團。
國際學術出版商如此賺錢並且敢於漫天要價的原因有三:
一,學者對發表研究成果的需求是剛性的,出版商提供的優質發表平台是有限的。學術圈很特殊的一點在於學術圈對學者的評價依賴於他發表的文章的水平,而發表的文章的水平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發表期刊的水平。好的期刊嘛,就攥在那幾家大出版商手裡。學者極端渴望在這些期刊上發表文章,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能力得到認可,才能升職加薪走上人生巔峰。比之於文學出版,暢銷靠的是作者的名氣和作品的質量,和出版商關係不大。
二,學者對了解特定研究成果的需求是剛性的,出版商對於特定研究成果是壟斷的。科學研究本身,又是建立在大量前人成果之上的。研究成果,又往往有不可互相代替的性質。要想搞好研究,前人的研究是一定要廣泛地去借鑒參考的,甚至有些關鍵性的里程碑式的研究到了非看不可的地步。這些特定的學術出版內容不是任何其它同等質量的內容所能代替的,因此遇到這種情況學者是沒辦法在不同的出版商之間做出選擇的。所以文獻的消費者對於文獻是有剛性需求的,再貴也要看。而文學出版,讀者讀一本小說和讀另一本同等質量的小說的效用是沒有區別的,出版商沒法壟斷。
三,出版商出版成本是低廉的。隨著信息化程度提升,大部分學者都不再訂閱紙質期刊了。學術出版本身的成本是越來越低了,主要集中在管理和編輯校對的費用,還有維護升級網站伺服器和資料庫上面。出版商雖然不再依賴印刷,但仍然收取發表者加印費用。彩色插圖收費,加印一本也收費。這其中每項費用都至少數百美元。而期刊內容的篩選,則是由一些學者自願完成的,因為被出版商選中做評審這件事本身對於學者來說是一項可以放在主頁上面炫耀的榮譽。
所以供需兩端都求著出版商,出版成本又這麼低,出版商躺著就把錢賺了。 @宋寧世 在 美國的教科書價格為什麼這麼高?中引用的《中國青年報》的文章就指出,著名學術出版商Elsevier過去十年的利潤率從沒低於30%,2011年甚至達到了37.3%;而蘋果公司當年的利潤率也只有23.4%。
所以,總結起來就是,學術出版商漫天要價,完全是利用學術出版的特殊性,使旗下期刊形成威望並壟斷學術資源,以此來剝削學者、勒索圖書館,乃至搞捆綁銷售等下流銷售手段,其臭名昭著早就被學術界所不齒。然而,學術圈卻無法擺脫對於期刊所提供的聲譽和重要學術資源的依賴,最後就形成了這種出版商免費獲得內容,免費找人篩選內容,以低廉的費用出版然後索取天價的荒謬局面。出版商有了好的內容,更為自己掛上金字招牌,更為學者讀者所趨之若鶩,更能理直氣壯開價。
學術出版界現狀的弊端就不一一列舉,貴倒還在其次——關鍵是它阻礙了知識的流通的自由,極大地阻礙了科學研究的效率。
一些改良式的努力,比如建立免費資料庫供學者發表文章、譴責抵制出版商等等,都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學術出版商這種掌控供需雙方利益的現狀。這些努力不能提供優質獨家內容,也不能給學者帶來學術聲望。這種理想主義式的改良,依賴於每個學者的自願自覺和學術圈規則風氣的自動轉變,很難從根本上扭轉現狀。謝邀。不經手相關業務,不好細答,隨便說說。
學術活動很燒錢,傳播信息必有巨大成本,付出費用從根本上講不可避免,其合理性不可抹煞。
但價格太高也是事實,是不完全合理的,背後是有壟斷因素作怪的。我只能說,自出版、按需印刷、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等等當然都是趨勢,是要解決出版商欺壓知識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新思路,但壟斷出版集團之所以能夠形成壟斷,必然也是抓住了學術圈的弱點:博取權威評審,喜好爭競和排名,熱衷製造高影響力著作,進而謀取終身學術職位和權力。精神和真理本身經常說了不算,或者說,精神和真理似乎無所謂本身,因為這還是一個講究肉身等序的圈子啊,而這種制度比起由教育部和科技部統管學術圈、外行指導內行的某些制度來,還顯得進步呢。
更新:改錯字。謝邀,有些資料庫商就喜歡漫天要價,比如全國高校圖書館聯合抵制英國皇家化學學會資料庫記得國內圖書館也沒有集體談判的意識。。知道的也只有這些了
推薦閱讀:
※在圖書館自習對面坐著一位美女是什麼樣一種體驗?
※南京有免費的圖書館嗎?
※北京海淀區學院路附近有好的咖啡館、圖書館或清吧嗎 ?
※哈佛圖書館凌晨4點還有人是真的么?
※如何看待今日頭條「中央財經大學新校區啟用6年無正式圖書館」這一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