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遇到問題是該自己琢磨還是馬上請教?
職場小白一枚,今年剛畢業的懵頭懵腦患者。想問問知乎的大神么,在工作中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的時候,是應該自己靜下心來默默解決還是厚著臉皮趕緊向別人請教?
我本來是屬於立馬就問的人,可今天又做錯事情了打擊好大。雖說要敏而好學,但是畢竟在工作中沒人有義務給你當老師,怕引起反感又會被說自己不動腦子想...拜謝各位
很多新人都會遇到這個問題,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如何選擇,首先需要明確目標,在我而言,目標是團隊利益和自我成長。針對該目標,考慮如下:
- 你所承擔的工作,必須要保質保量按時完成,否則對團隊利益有負面影響;
- 請教團隊成員可能快速解決問題,對於團隊利益有正面影響;
- 請教團隊成員佔用他們的時間,降低他們的工作效率(比如佔用10分鐘,如果打斷了對方進行中的工作則實際影響對方的時間遠超10分鐘),動用了團隊計劃外的資源來解決你所承擔的工作,影響團隊其他工作的進展,某種意義上對團隊利益有負面影響;
- 請教團隊成員可能快速得到解決方案,掌握之後對於自我成長有正面影響;
- 自己琢磨學習對於自我成長有正面影響;
- 自己琢磨學習可能花費很多時間而沒有解決問題導致工作未能保質保量按時完成,則對團隊理由有負面影響;
- 請教非團隊的朋友,需要找到合適的人,付出較大的人情成本,而且反饋周期比較長,但對於團隊利益和自我成長都有正面影響
盡量結合團隊利益和自我成長,我的方案如下:
在過程中牢記工作要求(質量、時間等)的前提下,給自己設定一個時間點A,在此之前自己琢磨學習;在該時間點A前無法完成,則和團隊其他成員預約時間請教;請教之後如果結論是無法完成則需要向上級溝通,說明情況(設定時間點A時需要考慮為後續安排留出足夠的時間)。請教非團隊朋友的方法,根據具體情況作為外掛謹慎使用。千萬不要因為怕難為情而不請教其他成員、不和上級溝通;在溝通前可以說明自己之前的嘗試及結果,這樣對方會更容易理解和幫助你。老大,我嘗試完成XX目的,然而在某情況/場景下遇到了問題。
我嘗試解決,先通過XXX、XXX、XXX等查閱了資料,結合以前的項目經驗。我有A、B、C三種解決方法。
我在評估後發覺A方法用時最短,B方式最省成本,C方法風險最小。
針對我們現在這個項目的情況,我傾向於選擇A和C方法,因為我們現在追求XXX,XXX。綜合考量A和C是合適的。但因為A和C還涉及到XXX,我無法做出決定,所以我想詢問您一下您的建議。也看看能不能補充點什麼。
下列表格是我詳細列出的A和C方法各類對比。
blablabla
能理解我的意思吧?沒有誰喜歡直接被拋問題,尤其是大問題。先看一下自己能不能解決,不能解決,只要時間不緊急,這樣的請教我想沒人會反感的,首先有一個前提是,在自己一無所知並且會影響到公司利益或者流程之類的情況時一定要諮詢前輩。
——————————————————————————————————————————你這個問題取決於你要問的人是屬於願意接受你提問還是甩手掌柜你可以試探的拿一些自己可以解決的事當做疑問去諮詢你要問的人,看他給予的你反應是不耐煩還是循循善誘,當然很多人對於這些情況給出的反應還是基於平時和你的關係程度關係程度其實就是人情,你如果能正確的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那其實問與不問根本沒什麼關係,因為他們會主動來指導你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建議請教比你更知道該怎麼做的職場前輩。因為:1、如果對方說了你需要做好的事,問「清楚怎麼做了嗎?」如果不清楚,最好問明白。包括:複述你的理解(每個人的處事風格不同,你的做法不意味著是對方的做法,盡量複述清楚);提出你不清楚的點(能得到對方確切的指點)。2、隨手攜帶本子,記錄你要做的事,一項一項勾選對照。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邀請!
麻煩完別人之後請個甜筒什麼的就行了。
先琢磨,再請教。
為啥先琢磨?對於任何一個問題,未經思考而得到答案,和抄作業是沒有什麼區別的。有些同事會很用心地給你細心講解,這時候講完你會恍然大悟:哦!我明白了!可是再過兩天,你會發現,你已經忘得一乾二淨了。如果你這時候再問一次,肯定會讓人覺得很反感。這跟你抄作業的時候,稍微思考下就會知道這道題的解題思路,以為自己懂了,但是到了考試的時候死活想不起來是同一道理。
而有些同事並不一定會給你耐心講解,如果你不先琢磨,這類同事給你講解了,你估計聽都聽不懂,到頭來和沒問也差不多。這種情況非常常見,因為很多人是站在他們所固有的知識體系下講解知識,並不會考慮到你所說的有些詞語提問者根本聽不懂,翻翻咱國家各類專業教材,為啥會讓人看得昏昏欲睡,無非因為閱讀者就是對概念太陌生。參考怎麼提高信息轉化率? - 羅文益的回答
那麼琢磨的意義在哪呢?首先要琢磨的就是你要問什麼問題,怎麼提問題。很多人想不通了,直接開口就問,說了半天還表達不出自己究竟是哪裡不懂,教的人自然也沒有辦法明白你的需求。而提出問題之後,一定要記筆記,把自己弄明白的和沒弄明白的問題都記下來,特別是沒弄明白的問題,自己過後再充電,反覆思考,還是想不通的話,再請教前輩:上次您和我說的XX我還想不大明白,是不是這個意思XXXX?這樣會讓人覺得你有好好對問題進行思考,讓人更有教你的動力。如果碰到下面這樣問問題的,一般來說,我都會回答
現在有這麼個事情。。。。
我看了。。。。可是呢,這樣會。。。。/可是還是有。。。。的問題,。。。
如果這樣呢,可能會。。。
可是不這樣呢,又會。。。。/還可以。。。,但是又會。。。。我要達到的目的是。。。。
其實,你要學習的是「前輩」的對問題的分析思路,而不僅僅是最後的結果。1、特別簡單的或者常識性的問題不建議問別人;
2、工作流程不清楚快速詢問,抽空再自行研究一下公司程序文件(別人告訴你的不一定是對的);3、業務問題先自己解決,不能解決了及時探討,不要怕麻煩老同志(當然不要挑別人正忙的時候)。大家沒那麼「自私」,還是很願意指導新同事的;4、特殊問題特殊對待,遇到緊急任務不會做了迅速及時請教他人,大家一起拿主意。5、碰到別人安排下來的工作,一定問清楚怎麼做,問到聽懂並能獨立完成為止,不要到該「交作業」了再說自己沒弄明白,或者做的完全不是那回事。耽誤時間!6、碰見不靠譜的同事要遠離。我反正大學畢業以後工作基本都是百度和工具書除非是一些工作上的流程問題才會去問前輩和同事。保持一個工作後經常學習的習慣很重要,也避免沒事麻煩別人,增強自己的知識儲備。
以前我問過一個問題,如果領導給你講一遍讓你回去做,你沒完全聽懂,你會咋辦?有人回答我,他的經驗是要先回去做,盡量回憶,實在回憶不出來,就先按照自己想法做。完了之後再拿著這版draft去挨罵。
自己的體會就是,如果是比較大比較忙的領導,最好先做好一版邏輯通順的,然後給領導看的時候,說清楚某些地方當時領導的指示沒聽明白,就先按照自己的理解寫了一版。通常大領導都是ok這種說法了。如果是小領導,一有問題(當然也不要太頻繁),最好馬上求助,不然你最後要是按照你的想法做出來還不說明白,小領導通常都會覺得你是腦殘,自己也氣個吐血。
為什麼要這麼區分呢?大領導分配的任務都是strategic的,所以他很多事情自己也沒有想特別清楚,講的時候通常只講個框架,讓你去發揮,所以你要給他一個完整的東西,讓他決策。小領導通常是操作層級的任務,通常他會step by step給你很明確的指示,而且他的工作就是把所有的東西都想清楚,讓你去執行;如果他(自認為)講這麼清楚,你不懂又不問,還要胡亂髮揮,就真的是腦殘了。
哎,旁邊領導又罵人了。
作為一個老被人問各種問題的人,我比較喜歡自己思考一下再來請教的人。我們公司崇尚的文化是帶著問題和方案來問問題。遇到問題的時候,先獨立思考,做一些嘗試,如果實在搞不定再來請教。最受不了那些明明很簡單的問題,網上搜一下就一大堆答案,還偏偏張口就問的人。這樣不光耽誤了大家的時間,自己的能力也完全沒有培養出來。借用另外一個同事的一句話說:不要把我當API。當然,我也不鼓勵遇到問題埋頭苦哈哈的鑽研,本來任務安排了2個小時,結果遇到一道坎,苦哈哈的「鑽研」了一周都沒有搞定。通常,在權衡個人努力和任務時間之間做一個平衡,在確定時間內搞不出來,就去請教。像我來說,我的任務通常時間上不是那麼緊張,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就會自己先研究半天,研究不出來再去請教。請教的時候也是有學問的。一是要會問,二是要問對的人。至於怎麼問問題,展開來說又是一門學問,不贅述了(其實是打字累了的說……)。而問對的人,是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是全能神,最好能找到能幫你解決問題的人去問問題,而不是逮人就問。
從校招生走過,也帶過實習生,從自己的角度給出建議(不一定適合你)。
- 與同級同事搞好關係。與其他實習生、比你大一屆的校招生 搞好關係,遇到問題先向他們請教,獲取有效信息。
- 利用公司資源。公司內總會散落著知識,比如SVN、wiki...。充分利用搜索功能,獲取有效信息。
- 了解你的領導。了解你的領導是什麼性格、什麼樣的辦事風格、他的KPI是什麼。還有他在團隊中的地位、目前工作內容、近期工作目標。你才能知道他在現階段對你的預期是什麼。舉個例子,如果他最近忙的焦頭爛額,交付給你很多瑣碎的工作,你一定要有問題就問,快速的完成工作。如果他最近不太忙,那你可以自己多思考一下,有了比較成型的思路再去找他。
- 以上都是在獲取有效信息。當獲取到足夠多的信息後,運用你的邏輯能力,判斷下問題出在哪兒,大概是什麼造成的,根據領導對你的預期,選擇合適的方式與他溝通。
當遇到難解的問題時,你會怎麼辦?
作者:張辣湯
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635420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作者/張辣湯,微博@張辣湯
聽人說,人生就是一場不斷解答問題的過程。不論是選擇題,還是一對一的問答題,總是需要解決。當然, 有的人不樂意,於是選擇不理不睬這些問題,甚至通過裝睡的方式避免這些問題。但不好意思,即便裝睡再久,也有被驚醒的那一刻。到時候所要承受的代價會相對更高。
記得在電影中,經常會聽到的一句台詞頗有道理:
出來混,我知道遲早都得還上。
教我java編程的老師就此問題,講了一個樸實卻又不乏趣味的類比:
你們現在每天所碰到的問題就像是一個饅頭。只有當你把這個饅頭吃下肚子里了才會健壯成長。但如果你不吃,等到明天吃,那麼你就得吃兩個。今天的和昨天的,如果你繼續放著,下次就得吃3個。到最後越放越多,直到饅頭積攢的像一座小山。即使這些饅頭放霉了,發臭了,你還得把它給吃了。
想逃避不吃是不可能的。與其這樣,倒不如每天按時吃一個新鮮的饅頭,健健康康的成長,總比等到饅頭積攢一堆再吃強得多,不是嗎?
可我經常會看到,身邊的很多人總是看到那個新鮮的饅頭沒有吸引力,然後選擇棄之不顧。臆想著尋找更好的食物,殊不知自己現階段還不具備更高的能力。等到回過頭來,原先的一個饅頭也已變成一堆了。因此又失去了耐心,破碗破摔的心態被激起。最終饅頭越來越多,可自己總是成長不起來。
其實這個類比很好的呈現出一個道理:
做事千萬不要貪多,每天一點點就足夠了。只要保證每天都能夠進步,也就是每天自己都能夠將那個饅頭吃完就可以。
數字的魅力在於,不論怎麼都能夠以真實的結果呈現在任何人的面前。所說冷冰冰的數字並不討人喜愛,但卻能夠使人長進,使人認清這個現實世界。進而回歸到現實生活當中。這難道不是最重要的嗎?
我們先算計到數學題:
你我都知道,1乘以1,無論乘多少次,值還是1.
1 x 1 x 1 x 1 = 1
若是小於1的小數相乘,值便會越來越小。
0.99 x 0.99 x 0.99 x 0.99 = 0.96059601
繼續看,若是比1大的值相乘,便會產生神奇的效果:
1.1 x 1.1 x 1.1 x 1.1 = 1.4641
相信此刻你的感受與我相同,都被這些數字驚到了。在這3道數學題中,所使用的數字都是只相差0.1,但所計算之後得出的值卻有巨大的差異。
某種程度上,人群中的有些人就好比是1.他們每天重複著昨天的工作,保留之前的做事方式,不喜歡更新優化已有的行為與準則。所以成長對他們而言,並不重要。只要不出錯就行。這樣的人已經相當不錯了,至少他們還保留在1上,並未退回到1之後。不是嗎?
而另一部分人,不但未能保留在原地,反而不知不覺中回到了1之後。雖然起初大家並未感到有所差異,但小於1的小數即使再相乘,值只會是越來越小,並不會由於相乘的次數多,值就會越大。就像上面的例子一樣。
0.99再乘上20個0.99,也只會離0.99越來越遙遠。更不會超越1的。這就是複利的力量。
還有一類特別的人。他們總能夠想辦法讓自己再1的基礎上再有所提高,即便是極其微弱的提高也能夠令自己很興奮。比如在原有基礎上提高0.1.
千萬不要小瞧這點。提醒一句,積累的力量是無窮大的。
當1.1乘上1.1時,所得出的值始終是比原本的1.1要大。隨著所乘的次數越多,值必定會越來越大。時間久了,自然而言產生意外的驚喜。
某種程度上,解決問題就是在提高原本的數字。至於能夠提高到哪個位置,我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比1要大,也許會大於1.1。這就得看個人情況了。
現在你應該更清楚,問題對於我們來說是多麼重要了罷!程序員中流傳過這樣的話:
衡量一名程序員的技術有多牛逼,只需考考他處理bug的能力。
由此可見,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才是最有助於進步的環節。另外,當我們處理某個問題的過程越艱難,越容易被大腦記得牢,所產生的記憶就越深刻。此後在此犯這類問題的幾率會很低,甚至以後都不會再犯這類錯誤。
所以,以後在遇到問題時,你應該高興才對。因為能夠促進自我成長。
與此同時,人群中的絕大多數人都習慣於,一旦碰到問題就去尋求別人幫忙。漸漸地他們會有此產生強烈的依賴性。我們的大腦很聰明,甚至比我們都聰明。當它嘗到一點向外求助的甜頭,就會不斷地向它靠近,其結果只會使我們放棄獨立思考能力。
也許你從未想過,事實上當我們遇到問題時,最好的方式並非是尋求別人的幫助,而是自己先認真的思考一段時間再說。一般情況下問題都會引刃而解了。
很多人總喜歡一碰到問題就想找別人幫忙,時間久了,自己不知不覺中成為了別人眼中的伸手黨。不但耽擱了其他人的時間,更重要的是放棄了一次鍛煉自己思考能力的機會。——這個代價可就大多了。
還記得文章前面提到的「每天進步一點點」的重要性嗎?我們的思考質量也是一樣的。每天能夠在思考質量上提高0.1個點,是相當有收穫的。隨著複利的效應,隨後的很多年中,你註定思考能力會越來越強大,思考質量也會更完善。所以可別再這裡掉鏈子嘍~
我總覺得,這一點上程序員其實佔了很多便宜。通過不斷地學習與踐行,會使原本的自己更完善。
昨天我在編碼的過程中就遇到了這種情況。在我運行程序時,總會程序出「空指針異常」的提示。尋找了老半天就是出不來。整整搞了有2個多小時還是不行。沒辦法,只好尋求外界求助。於是將問題截圖發給老師,當老師給我回復的過程中,我又重新的審視了一番代碼。最後發現,原來是兩句代碼的順序搞亂了,因此會出現bug。
當我將問題調試好之後,尷尬的回復老師說:「老師,我已經處理好了。」
某種意義上,這就是在浪費別人的時間。不是嗎?其實在生活中,我們所遇到的問題幾乎自己都能夠解決。很多情況下,也只能靠自己才能解決,別人只能夠幫忙提出好的建議,最終決定還得自己下。
經過此事之後,如果我再遇到問題。我不會立馬尋求幫助,而是自己先認真的思考一番再說。當自己想明白了,自然而言也就引刃而解了。
其實自己才是那個最應該時刻詢問的人,不是嗎?
問你一句,你有多久沒認真詢問過自己問題了?
如果喜歡我的文字,那就關注我吧!我們共同成長,共同前行~
必須先自己解決,先給自己定一個時間線,5-30分鐘,然後根據時間是否充足,是否影響團隊進程,來決定去請教別人。我想強調的是,必須自己解決(自己google也算),那怕是只有5分鐘時間嘗試
下面的場景僅供參考,可能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你的問題:---------------------------------------------------------------------------------------------------------------------中午吃飯在電梯口碰到一群大叔在聊天:「現在的這些90後新人呀,有不會的問題也不問我」我以為他們又要批判90後什麼的,就準備走了。隨後聽到一個人說:她們不會的都直接百度了,她們怎麼不來問我啊,我好無聊呀,好想和她們說說話~~~
感同身受,於是厚著臉皮來答一下:1、別怕。有問題不懂,找人請教,被人鄙視是很正常的事情。2、厚臉皮。如果被人鄙視幾次就心灰意冷,感覺不會再愛,那你就輸了3、認清形勢。現實中,願意無償給一個陌生人解答問題的人畢竟不多(大知乎除外啊),時間是寶貴的,為何非得浪費時間解答你的問題呢?4、必須捨得。你必須讓別人願意給你解答問題,方法很多,最主要是肯吃虧,願意付出,讓人覺得給你解答問題是有一定回報的(不是義務勞動。。。)比如可以請人吃個飯,唱個歌,喝個酒什麼的。5、唯關係論。關係處好了,一切都不是問題,畢竟一個人的力量有限嘛~6、努力!當然自己的努力更加重要!畢竟,沒有一點本事的小白大家都不喜歡。。7、自信!最後,你要有一種所有事情都可以完成的自信,相信自己,只要不是搞多麼高深的學科研究,日常工作都是簡單的,可以搞定的問題。8、另外,如果選定了目標,就要想盡一切辦法(一定是一切辦法,一直要用到你感覺現代科技還達不到這種程度為止)去完成。最後的最後,小弟乃一小小公務猿,上述回答如有不妥之處,還請輕噴。。。
當然是自己琢磨請教誰。
我的同事A:作為一個直接對接用戶的窗口,一言一行都代表了公司的形象。而且有時候所處的崗位又不能立即給用戶提供解決方案,一個解決方案涉及到了很多部門,所以一旦你給出較為明確的回復,是在給自己挖坑,而部門的其他人同時要給你填坑。所以,每次處理棘手的問題,首先她會先分析用戶的需求是什麼,然後給出清晰的話術,放到我們的討論組來問是否可以這樣處理,她說:在話術要注意換位思考,不爭辯不反駁,讓用戶覺得公司是真誠對待問題的。但有時遇到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她也會直接跟老闆溝通,邏輯清晰指出她的疑問點,先給出了她自己的看法,老闆會根據她的疑問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作為一個創業公司最好的狀態是,員工擅長尋找問題,擅長解決問題,並且更擅長問問題。而一旦發現了問題,多個部門都快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做產品的人並非能直接接觸到用戶,但能解決問題的人不一定是做產品的,我的同事腦子轉得很快,她說她連洗澡的時候都會思考活動流程方案,怕出錯,但更怕沒有找出明顯的錯誤。這個同事畢業還不到半年,但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隨著思考問題的深度增長而增長,而非工作經驗或工作年限的單純增長。
我的同事B:是我帶的實習生,他可能會問很多問題。一開始的時候,好幾次想抓狂。比如google下載安裝出現錯誤的原因,電腦無法連上WiFi的原因,python下載運行不了的原因。其實只要細心點發現,瀏覽器安裝失敗的原因是否是網址的問題,電腦連不上網是否是網線的問題,python下載運行不了是否是因為沒有勾選路徑的問題……這些比較瑣碎的小事,可能只要心思細一點可能就會知道。雖然你問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至少你問出來了,快速解決工作順利運轉才對嘛。就怕一來不問,二來不查,三來解決不了,一直耗著,最後等到需要工作的時候出現一系列的問題,還蠻頭疼的。
我發現身邊比較優秀的同事,他們都挺年輕,工作年限比我大不了多少,但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優秀。仔細觀察,其實他們對相應問題的搜索能力很強,轉化歸納能力也不錯,而且擅長找到問題之外的問題,有理有據地分清任務層次。
過往的經歷不會對目前所從事的工作產生多大的決定性作用,但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方式會。如果我發現一個問題,在前輩眼裡可能是一件很蠢的問題,但是這些問題的解決思路會是一個階梯式的進步路徑。而那些細微的差別,是拉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我的同事A畢業不久但已經做到運營公司一個大項目的運營人員,我的同事B還在一直苦苦奮鬥著掙扎在基層職位。
建議:
1、基礎性的問題能自己解決自己解決;
2、涉及到部門之間的問題,不懂立馬請教;
3、問問題之前先想好自己的解決對策,不要什麼都不想不查就去問;
4、解決完問題之後歸納,理清思路。
5、隨著時間的增長,經驗的增長,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會越來越多,但是也不要忽視請教同事,多主動思考多找出問題;
6、找問題是為了明確解決某個商業目標或項目問題,而不是純粹出於無聊的好奇心,不要給大家添不必要的困擾。
最後就是,其實大家不怕新人問問題,很多前輩也是很耐心的給新人解答問題的,只是希望在問問題的時候,問題已經在腦子裡過了幾遍,甚至都找到了相應的解決手段,但需要一個有經驗的人來指點迷津,如此而已。
遇到的問題,是:1、因為溝通問題造成的信息不全面,無法推進工作;還是:2、信息齊備,而能力不足,不知如何處理?
如果是第1條,那肯定要立即去請教了!如果是第2條,最好先思考下。確實解決不了,再請教。現在,單說第2條,從兩方面說,(1)、目標,(2)、效果。
(1)、目標是僅僅能解決問題,還是要不甘人下,最終超越。
比如各學科的大師,之所以是大師,因為有開創性工作。科學界的牛頓,愛因斯坦如此;哲學界的老子,莊子,韓非,亦如此,工作方面,也類似。不能只止步於學習前人,還要發掘自己,做出開創性工作。(2)、效果不主動思考,沒有認識到問題的關鍵點,很難提出很好的問題。被問者如果很專業,一下就能聽出來,你根本沒深入思考過,沒上路。這麼問問題,很容易讓對方覺得,你不願意消耗自己時間去思考,而去浪費他人的時間。這是很自私的。或者,有人很熱情,合盤托出,你也未必能完全聽明白。我做光學設計很多年了。有人問我問題,一下問到點子上,我會很開心,覺得遇到了知音。會很詳細的講解。有些問題,明顯說明,發問者連基本知識都沒搞懂,那我就會有點氣氛,雖然不會表現出來。我的回答,就可想而知了。敷衍而已。不論從目標,還是從效果來說,都應該先自己思考下問題。
問過之後,還要去思考。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別人的理解,方法,經驗,是否適合你去用呢?
總之,交流很重要,自己思考,也很重要。看問題應該都是小問題。我覺得初來乍到,不懂的問題還是立馬問比較好,畢竟你對公司了解不多,如果出了簍子還得老同事給你抗包,相比較而言,你覺得同事會不會幫你
推薦閱讀:
※如何與「看過《喬布斯傳》就覺得自己是喬布斯」的同事相處?
※《芳華》裡面政委把何小萍從文工團下放到野戰醫院是出於成全還是懲罰?
※如何逃離教師這個行業?
※迷茫了,剛畢業,是錢重要,還是經驗重要?
※身處職場的你,哪一刻突然覺得該好好學習英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