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自媒體會和資本家合謀?
比如說《優秀的女生沒有性生活》,這種文章把女生換成男生也一樣說得通。實質上就是讓勞動者放棄享樂、自願加班。又比如《月入五萬的回龍觀程序員如何活得像月入五千》似乎在嘲諷不懂高消費的程序員群體,宣揚消費主義。
但無論如何吧,其中都能看出自媒體人對資本家利益的迎合,儘管文章裡面也沒有軟廣,比如這兩篇。那麼自媒體對資本家的迎合是自發的?自知的嗎?
還是說,其實勞動者本身就是有受虐的傾向,這種對他們本質利益無好處的文章,反而會受到他們的喜愛?
好問題。
自媒體為什麼會和資本家合謀?
因為自媒體不是「媒體」。
它天生就是資本家的一條觸手。
換言之,依託與公眾號等網路平台增殖的自媒體,雖然使用體驗和形態上與新聞雜誌等文字媒體近似,但卻與後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新聞等傳統紙媒,產品是內容,客戶是讀者。
公眾號等新媒體,產品是讀者,客戶是廣告主。
在自媒體天然的商業屬性的前提下,公良受序的報道不再被提起,尊重事實的言論不再被重視,對讀者的責任感不再被考慮,一切的目的只有100000+這個數字。
而為了目的,就會不擇手段,於是我們就看到了咪蒙們流水線一樣生產出來的爆款文章,一次又一次地轟炸網路輿論環境,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對現實世界的認識。(對於此事的善惡,大家莫衷一是,但不得不承認,這些言論已經對現實產生了某種作用)
而這一切的背景,則是在當代社會,商品拜物教成為新的道德,消費主義上升為最高準繩。
作為一個現代人,你可以有萬般缺陷,但不可以不消費。無論你貧富貴賤,不消費則是洗刷不掉的原罪。
於是我們發現,不時尚的高薪碼農被拎出來成為網路輿論嘲笑對象,收入有限但卻捨得超前消費的生活方式則被廣受推崇趨之若鶩。而在當下社會,為消費主義搖旗吶喊的,則是新媒體。
它討論時事,但鮮有深度內容,只是緊貼熱點夾帶私貨;它也做廣告,但卻不只銷商品,更多是販賣不消費的恐懼和焦慮;它更輸出價值觀,甚至不如滿大街的勿忘初心,而是教唆你透支青春享受出賣韶華換來稍縱即逝快樂。
自媒體天然不是媒體,只是資本主義的太陽下又一隻食腐動物。
等著被資本主義榨取到燈枯油竭的軀體,去吸吮那倒下的最後一滴自由。
除了共產黨人,還有誰不合資本家合謀的?
只有自媒體被資本家圈養了嗎?傳統媒體呢?
就在今天上午,我剛剛又看到了一個刷滿朋友圈的爆文《男到中年,不如狗》(不不不,我還年輕,只是社交圈中年大叔比較多),與題主所說的《優秀的女生沒有性生活》和《月入五萬的回龍觀程序員活的如何像月入五千》一樣,目的只是不斷地消費社會大眾的焦慮情緒以獲得流量罷了。
有了流量就可以變現,自媒體從業者也不是神仙大佛,也需要吃飯。
但要說迎合資本,或許客觀上有,但其實我接觸的很多自媒體運營人員本身也是深受消費主義的荼毒,還真不是有意去宣揚消費主義,畢竟現在自媒體這一行的從業人員門檻低到幾乎沒有,你不能指望他們還有傳統報人的新聞理想。
這事兒吧,說到底,它是個生意!
這些自媒體有一整套的培訓體系,用著社會分析的某些方法可以最快速地發現當下社會大眾關注的話題點在哪?焦慮的是哪些方面?什麼樣的話題會引起大眾的轉發?說話用什麼句式會最大限度地便利手機用戶的閱讀?一篇稿子多少字最合適?配圖幾張最好?
這些技術性的「know how」知識他們用的太醇熟了。
至於說是否是與資本合謀?不算合謀吧,畢竟品牌願意投錢,我就願意為它說話。
資本是我們的客戶,服務好資本是我們的本職工作,談不上合謀不合謀。
那傳統媒體呢?這得分兩方面說:
一種是比較偏商業化運營的媒體,雖然說采編與運營絕對分開,互不干擾,採用大編輯制來保證內容生產的質量。但因為報社/雜誌社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品牌或者某組織投的廣告,所以難免當稿子觸及到這些品牌商利益時會有所斟酌,即使記者無心,編委會的高層也會主動照顧自己的金主。
有一些依舊堅持傳統新聞理想的記者雖然想「鐵筆擔道義,文章著春秋」,但終究還是熬不過現實困頓,不僅白名單內的利益攸關方不能碰,微薄的工資也會動搖意志不堅定者的心態。
另一種就是我們所謂的官辦媒體,也就是傳統的黨媒、央媒。這種媒體都是有著明確的社會輿論宣導目的的,不可能也不會服務於某個民營資本集團,其產出的內容也是非常有可讀性的。
沒有絕對公正的媒體,除非你願意為看它一篇文章而付費100或者200。媒體的營收結構決定了媒體是站在哪個立場上的。
不過,我們依然欣喜地看到有優秀的媒體正在做轉型,比如知名的財經媒體財新網-原創財經新媒體就在探索內容閱讀付費,不僅是《財新》雜誌,財新網上的內容大部分也需要付費閱讀。
嗯,就這麼簡單。
自媒體只迎合讀者。自媒體撰寫的文章觀點與資本家的想法一致僅僅是一種巧合,而不是自媒體對資本家的主動迎合。
這種巧合的發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消費主義已經深入人心。
轉發宣揚消費主義的文章的人,是原本就認同消費主義的。他們需要借轉發自媒體撰寫的觀點鮮明的文章來表達自己。例如《月入五萬的回龍觀程序員如何活得像月入五千》這篇文章的轉發者,顯然不是在閱讀後幡然醒悟「哦!我要做一個精緻的消費主義者!」才轉發的,他們是為了用轉發文章的方式來向踏實本分攢錢的程序員發送一波嘲諷並印證自己的正確。
勞動者本身有受虐傾向嗎?我認為沒有。勞動者選擇拚命加班、努力工作、拒絕享樂,其實與消費主義不矛盾——拚命加班可以換來更多消費的機會。
人們需要一個理由來合理化自己近乎自虐的奮鬥行為,《優秀的女孩沒有性生活》滿足了特定讀者人群的需要,這是這篇文章爆紅的原因之一。
至於消費主義為什麼會深入(如此之多的人)的人心,那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因為自媒體從業者也是要吃飯的
媒體從來就是資本家養的狗,自媒體怎麼能免俗呢,當狗沒問題,但好歹要有點底線和良心,傳統媒體發展那麼多年雖然也敗得差不多了,但自媒體從誕生那一刻就沒有
江老師你肯定是明白的,為什麼又學曾老師來知乎炸魚騙強答。
這幾個例子只是巧合,自媒體何德何能,配和資本家合謀啊?
西二旗人月入五萬,但活得像月薪五千,這個其實挺中性的吧。替程序員炫富,雖然主要還是國家大力發展TMT產業政治正確,但是也稍微有點反消費主義的意思。
優秀的女生沒有性生活這個,當然也有採樣可笑定論武斷的成分,但主要花招還是混淆因果性和相關性吧。沒性生活的女孩看到這種標題,以為自己憑藉沒性生活這點就可以優秀了,至少比那些看起來很享福的朋友圈塑料姐妹們優秀,就開心地轉發了。
不太笨的腦子有可能導致沒有性生活,是的,不太笨的腦子意味著你鑽研一些東西的時候總是能有所得,有些人會因為這種正反饋野心膨脹,就拚命奮鬥。忙了當然會擠壓私人生活的時間,性生活也就無從談起。
但是絕大多數人沒性生活純粹就是眼高手低跟沒人要而已。
這跟資本家有個毛關係?
資本家就應該為那些沒人要的小姑娘負責?
這是個需求,資本來或不來,這個需求都是在的。這是原罪。人類就是么虛榮、不平等、不接受事實跟容易心理不平衡的動物。
你錯過了很多幸福,你怪資本家咯?百分之百的人想要的都是異性里的百分之一,你怪資本家咯?女權不是你喊的?你知道有些人配女權有些人不配嗎?
性生活好不好?好。
只不過它的門檻……什麼事情都是有門檻的,只不過這種動態的門檻很多人想不明白而已。
從供給上說,至少有一半人註定沒有能力得到理想的關係。其實說十分之九的沒能力,我都覺得少得可疑。
多巴胺跟高潮誰不會啊,有本事你維持啊。
你就是找不到你喜歡的那種,你喜歡的那種看不上你的。對大多數人都是這個下場。不信你看一看你的上一代。
看看番劇,玩玩戀愛遊戲跟自慰玩具挺好的,沒性生活也挺好的,那個作者賤,非要揭這層傷疤,但這跟資本家有個毛關係。
資本家不牟利不做生意了,沒有杜蕾斯沒有探探沒有情人旅店沒有AV沒有娃娃沒有自慰棒,沒有鹿晗沒有王思聰沒有pornhub,沒有這些,女生不嫌棄男生搓了嗎?男生不嫌棄女生丑了嗎?人們就會比現在更幸福嗎?
話說我看到這篇成為爆文之後很震驚,因為我不知道沒有性生活的女孩居然有那麼多,媽蛋,這幫女人,這也太浪費老天爺賦予她們的東西了。
多說一句,我要是個姑娘,一天夾八次腿。
這個問題的答案我早幾年前就說過了。
因為自媒體有變現的需求。
即使做自媒體的門檻很低,即使沒有傳統媒體那麼大的投入,基本上一個人、一個平台、一定的時間、內容(無論是原創還是抄襲、搬運)等等就可以做自媒體了。當然現在的自媒體隨著競爭的加劇都開始往團隊化、公司化發展了,但是門檻並沒有提高。
然而再低的門檻,再少的投入也仍然是投入,總是需要有收入來彌補支出的,而在打賞機制並不夠普及的現在,也就只有走賣廣告、寫軟文的路子了。
其次,手握幾萬、幾十萬、幾百萬的自媒體,又怎麼甘心放棄自己的影響力來獲得收益呢?
而資本家自然也有對新渠道掌握的需求。
遠的不說,就說賣廣告吧。從自媒體獲取信息的人越多,則意味著通過自媒體來賣廣告的目標群體最多。就如同現在的知乎,廣告不也是增多了?其背景就是知乎用戶量近幾年的爆髮式增長。
所以自媒體有變現的需求,資本對自媒體的渠道有需求,兩者的結合,就像魚和水一樣。
不但自媒體和資本家合謀
軟文也和大V合謀知識星球也和炒幣秘訣合謀與世無爭,高度進化的文明世界是不可能產生大家都寧可在虛偽的外衣里做一個弱肉強食的動物你先搞清楚…
寫這些內容可不是跟資本家合謀
這樣內容又拿不到廣告費
說簡單一點
搭資本家的順風車而已
資本家鋪好的金錢大道
自媒體人跟著走一走
順便撿點錢而已它們真的只是說了大多數人想聽的而已。欣慰的是大多數人都認可在群體中生存需要個體進行付出需要去違背自己的本性(懶惰,享樂)做一些事情的基本法則。這是耗散結構得以維持的基本要求。遺憾的是,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他們的付出去了哪裡,也不知道該如何才能在並不公平的叢林爭取到最大的利益。資本是這個時代最大的"不公平"。掌握它的人們和沒有掌握它的人們都在資本的影響下,對自身進行異化。如果所有的人都拒絕承認自己原始的本性和慾望,那將到來機械的時代。
是的,勞動者有受虐的傾向。
提這個問題就是為了抒發一下最後這個論點嗎?
好的自媒體你裝作沒看見,一條街上有人上樓有人下樓,上樓的和資本家並行了一波,我們就突然想到:「他們合流了!」
呸呸呸,簡淺也配和資本家和流?
簡淺先生說「優秀的女孩/男孩沒有性生活」,我們假設簡淺同學有性生活,我們不得不猜測他可能是一個覺得自己不優秀的人,所以他寫這篇文章實際上是對自己內心的一個深度反省啊,他在反省自己的問題,甚至我覺得,作為一個公眾人物,簡淺同學未來甚至有可能為了變得優秀,會在與自己男/女朋友的私生活上為我們做出表率。而考慮到我們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簡淺同學極有可能是一個優秀的女/男孩,那麼他寫這篇文章,可能只是單純的為自己的粉絲們傳授一下自己的「優秀訣竅」——沒有性生活。而無論從哪個角度來分析,我們都不能因為一個人自卑,或者無私,來得出,他是在「和資本家合流」吧。
同樣的道理,我們分析一下回龍觀的程序員文章,如果寫作者收入超過5w,他有可能正是在過自己的「高收入高消費」生活,回眸之時,感覺這些程序員生活過於單調,於是從自己的角度,客觀的闡述了自己對於生活的看法,表達了自己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如同一個紀錄片作者對某種非洲稀樹大草原上的大猩猩的撫摸。當然,如果他的收入沒有5w(榮我們小人之心一下),作者有可能只是感慨於自己收入拮据,而一想到哪些不懂風月,日夜加班的高薪程序員們有著大把的金錢卻不知道該如何消費,內心的憤恨就噴涌而出,決定化身為都市麗人職場男神通過意念感受這些進化不全的狒狒擁有的endless energy被釋放在自己想要的地方是一種多麼爽快的事情,就如同今天已經不能抽卡的你通過看別人直播抽卡能夠感受到對方歐氣浸潤到自己的快樂一樣。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我仍然覺得我們並不能因為他的慷慨或者憤恨,來得出,他是在「和資本家合流」吧。
如果說勸人買東西就是在和資本家合流的話,嘲諷買房的《月》文想必是來自「手辦資本家」對「房地產資本家」的一次互聯網突擊吧。而《優秀》一文,想必是跨國大資本對避孕設備行業資本家的一次「絕地閃擊戰」。
意淫幾篇文章就叫和資本家合流,勞動者們點個贊也叫自虐。
建議勞動者們為了自己的好,請「反公眾號而行」。簡淺叫我「冷淡」,我就每夜「瘋狂」;簡淺叫我「奮鬥」,我就「佛性青年」;《月》文叫我買手辦,我就一定要高位買房;曾老師反對我「去萬門」,我就一定要和童校長一起「一個月特訓機器學習」。
當然,其實還有一些好的自媒體是一定不會和資本家合謀的,比如「矽谷老實人報」。
—————————————————————————————————————
據說已經與五道口資本家合流,現更名為「五道口老實人報」
你是不是應該想想為什麼自己關注的都是每天寫這種爆款文的自媒體呢?
看了題目,在結合@麥克黃 的答案,感覺回答的有些片面。
題目所說的只是自媒體的一個方面,就是那些靠寫爆文賺流量的人。這些並不算內容創作,更多是起吸引眼球目的。其實傳統媒體時代也有這種東西,比如一些娛樂小報,情感雜誌之類,沒有任何營養。
自媒體或者新媒體時代也有不少靠原創內容,或者乾貨來獲得關注或者流量的作者,本質上講這才是真正的作者。
感覺是人人都比較傾向做資本家形成的社會文化~好吃懶做的天性。。。。。
其實這一切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實際上,無論是資本家還是自媒體,對於他們來說讀者或者說民眾,根本就是如提線木偶一般,任人操控, 唯一能影響到他們的因素就是政治因素,而自媒體本來就是資本的產物,人家都是一回事,哪來的迎合不迎合,至於民眾的受虐傾向,理解錯了,民眾沒有傾向,主流媒體和自媒體,灌輸給民眾什麼,民眾就是什麼,根本不需要迎合。 只要你的資本夠強大,不違背現有的,已經被塑造出來的所謂的「三觀」的東西,你寫什麼都有人贊同,而後在此基礎上悄然改變民眾的思想,最後再讓資本家達到目的,從而受益,就是這樣,所有人都以為自己有自己的思想,包括我,但是誰知道這到底是不是自己的思想,還是別人讓你這麼想的呢?
難道自媒體之外的媒體就不會和資本家合謀了嗎。
輿論由媒體操控,資本需要管控輿論,資本和媒體自然媾和。
只不過自媒體門檻低,鬆散,聲音小,資本瞧不上。
有些自媒體聲音大了自然會被資本收編了,不然吃啥?
為了流量,臉皮算什麼
目前國內自媒體做的比較好的是羅振宇的邏輯思維和咪蒙微信公眾號。羅根據他自身的豐富知識庫用60s語音方式提供讀者碎片化學習方式,聽了之後讓你感覺學了很多知識。如果你是專業內人士會發現很多專業性的話題根本經不起推敲,至於羅振宇的得到APP本質是販賣內容並為那些學習、獲取知識能力較差的人提供一個媒介。咪蒙的微信公眾號推送內容多是結合熱門事件,用咪蒙式寫作方式糅合各種觀點的大雜燴,用極度誇張的標題使其具有傳播效果,她的內容沒什麼營養,本質是販賣雞血和情緒。咪蒙天佑等人為什麼能夠成功呢?本質上還是她的文章和天佑喊麥內容能夠讓戳中粉絲的G點,讓人產生共鳴,他們從來沒有創造情緒,他們只是喊出了他們的情緒,他們被稱作自媒體,但他們從來不是媒體。資本為王的社會,哪個創業者能夠獨善其身呢,所以無需苛責他們。變革中的社會價值觀需要媒體去引領,但我們的媒體在哪呢。。。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2016年4月26號發布的油價上漲?
※如何評價王菲和馬雲的《風清揚》?
※點點網的生存之道是什麼呢?以目前的情況看是否有下滑的趨勢?
※安全圈大牛能構建一個自己無法攻破的系統嗎?
※如何看待「東西」、「一刻」停止運營?怎樣評價豆瓣的產品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