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的可貴之處在哪裡?
司馬遷在左丘明留下的《左傳》、《國語》、《世本》的基礎上創作了《史記》;《左傳》使《春秋》為世人所正確理解;《左傳》的一代代傳人將其所承載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經驗智慧運用到各朝代的政策制定和施政方針中去,直接影響了國風、民風(格);《左傳》成為歷代最高等級政府選拔官吏的考試必考科目,不僅塑造了管理隊伍的整體價值觀念也塑造了整個民族的價值觀念;《左傳》在文學方面的影響。我覺得這些還沒有說到點子上去,該怎麼表達?
論《左傳》的可貴之處,需與《國語》併而論之,因兩者造作了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齊鳴,推波助瀾地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白話文運動」,但其「歷史性」遭遇卻與《春秋》截然不同,恰似孔丘與左丘明,一為「至聖」,歷史書寫,汗牛充棟,一為隱士,不止隱姓埋名,甚至史稱無名氏,但《國語》與《左氏春秋》能夠在孔門七十二弟子以及千千萬萬再傳弟子的逐代詮釋裏存留下來,並為「歷史」提供一個印證當代的「思想」革命,當真不簡單。
遺憾的是《國語》與《左氏春秋》的研究多半止於文學價值的探索,所以當《國語》與《左氏春秋》奮力挑戰《春秋》的編撰動機,孔門弟子當然必須掩埋、掃除《國語》與《左氏春秋》的影響力,尤其這麼一個龐大的「文字、文學、文化」,甚至「文化、思想、精神」的課題,以我們所知道文人的能言善道來看,其捍衛門第之傳衍必定不遺餘力。
這種說法不遭到當代批判幾乎不可能,但無妨,愈辯愈明,姑且當作拋磚引玉的肇始,以待後世的因緣促成,但從學術角度來看,孔子破了周朝的渾淪思想,當無疑慮;左丘明嘗試還原「就事說理」的渾圓思想卻功敗垂成以後,《國語》與《左氏春秋》沉寂了一陣子,然後出來一位「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的墨翟,創「非儒」攻詰孔子學說,「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糜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堪稱為歷史上第一位公開反對孔子的人物,更因不屑《論語》隨問隨說的「語錄文體」,乃創「墨學十綱領」,以破《論語》的「只有論點,沒有論據」之失,並因其首創「類推」的方法論,引用了「考、原、用」等三種論證方法,堪稱為中國哲學發展的「邏輯學」之父。
不幸的是,孔子的精神境界極高,《論語》雖因無論據而不能算是哲學思想,但卻是人生至理名言,墨翟此舉,不啻將一個已然破了渾圓思想的「儒家」思想再度往下拉扯,如此一來,就激起了處士橫議,於是「縱橫家」乃創敷張揚厲的語言敘述,遊說於諸侯之間,而「陰陽家」則發展出相生相剋的概念敘述,轉變老子思想為玄學幻術;另一方面,「法家」循荀子管仲韓非商鞅李斯董仲舒之一脈,儒表法裏,奠定法學思想,而「名家」則掉入「名實」的概念遊戲,在「合同異、離堅白」、「白馬非馬」等論證邏輯裏,深化了「墨法」兩家的實證性,故為胡適等學術名流所推崇。
當然這裡還有呂不韋的「雜家」,以《呂氏春秋》鼓吹統一思想,「兼儒墨,合名法」,但在先秦思想的影響裏已成強弩之末,反倒是諸子百家的思想在第二代弟子的詮釋下,逐漸分出了高下;首先當然為孟子,庶幾乎可說沒有孟子的詮釋,儒家思想必然不是今天的模樣,但孟子的遭遇與孔子相同,四處流浪,居無定所,不為荀子所喜,轉而藉諸大弟子受寵於宮廷,以政治力打壓孟子,導致孟子學說沉寂了好幾個世代;第二個傑出的後代弟子為莊子,但是他瞧不起當時各家學說,尤其藐視孔子,唯獨對老子表示尊崇,故反儒家,倡老說,可以說沒有莊子的詮釋,道家思想也不會是今天的模樣,從此基本上奠定了中國「孔孟」與「老莊」兩大思想脈絡的發展基礎。
有趣的是,孔子墨子都沒有正襟危坐以文字書寫,甚至老子也是口述《老子》,其流傳於世的論述都是後世弟子的演繹與闡述,而直接提筆著述者為孟子與莊子;其思想論著文獻可說為中國文字敘述奠定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論述方式:其一、從論證到聲勢,孟子的「浩然之氣」破楊朱、拒墨言、說理嚴密,氣魄流溢,震徹萬古;其二、從瑰麗到感染,則莊子乃史上第一人,以其「卮言、重言、寓言」的引用,創建了中國文字敘述的形象性與故事性。
這裡有個轉輒甚為詭譎,那就是在李斯尚未以「秦篆」一統「異化文字」前,「籀文」已漸自失去影響力,那麼眾家弟子以何種「異化文字」將老子、孔子、墨子思想記錄下來呢?其記錄是否有誤?甚至當「秦篆」正式成為官方文字後,從「異化文字」轉錄到「秦篆」之間是否曾出現詮釋錯誤之處?這樣的疑點不是空穴來風,因為中國文人打壓異己,猶勝政爭,所以就算本家弟子精心求證,可能也阻擋不了異己的從旁壓抑,歷史上最有名的,當然首推西漢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不止打壓老莊思想,連他的老師的老師荀子所不喜歡的孟子學說,也一併打壓。
茍若如此,在漢武帝如此強勢的政局裏,董仲舒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能夠真正排除法家思想嗎?想必不能,故史稱「漢承秦制」,極為有理,並以其「儒表法裏」的政治運作為後世樹立「兩手策略」的政治楷模。那麼政策既立,董仲舒打壓「異己」能夠手軟嗎?想必也不能,連執意「釋《易經》、正《易傳》」的史學家司馬遷,因李陵一案觸怒漢武帝,都被動了宮刑,還有甚麼做不出來呢?篡改文字、汙蔑誤解,恐怕免不了罷?以我們現在所瞭解的政治污濁來看,這不應該那麼地不可能罷?緊接著,三國時期黃巾作亂,獨霸天下的「儒學思想」竟然一下子分崩瓦解。這就不免令所有的歷史學家質疑董仲舒之流所詮釋的「儒家思想」必然有問題,因為一個時代的思想是不可能如此經不起時代的考驗,隨著政治力的消亡而波潮洶湧的。
當然這個論述為後至之誅,其肇始者,《國語》與《左傳》也,「孔子作《春秋》」之餘波也,卻也被孔子弟子與再傳弟子引為「亂臣賊子懼」的依據,張冠李戴也。
1. 《左傳》可讀性強,很多故事,流傳至今。如鄭伯克段於鄢、燭之武退秦師、曹劌論戰等,跨炙人口。
3.中國古代散文,首推《左傳》;敘事富於故事性、戲劇性、有緊張動人的情節。善於寫戰事。其主要是從政治上分析各方力量,寫出戰爭的性質和起因,並由此預示戰爭的勝負。外交辭令委婉含蓄,剛柔得體,不但語言美,而且對答有力,說理充分。
魯迅對司馬遷的《 史記》有兩句讚譽的評語,就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能有如此的高度,和學習《左傳》不無關係。.
《左傳》的可貴之處是使《春秋》鮮活起來
¨¨¨¨¨¨¨¨¨¨¨¨¨¨¨¨¨¨¨¨¨¨¨¨¨¨¨¨¨¨¨¨¨¨¨¨¨¨¨¨¨¨¨¨¨¨¨¨¨¨¨¨¨¨¨¨¨¨¨¨¨¨¨¨¨隱,桓、庄、閔、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任宮廷實任左史,.實錄了244年的
魯國年鑒。但任何人讀《春秋》如同嚼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十二任左史按年、按月、按日,記錄的枯燥歷史,公然還有人說.「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每年十幾條幹巴巴的記錄條款,有什可懼的?到魯哀公左史丘明時,也一條一條的記史。直
到孔子卒,其弟子贛(子貢)奔魯弔唁,.義正辭嚴的引用老師的話批評了魯哀公,.即.「禮失則昬,名失則愆」。從此,魯哀公自律了,廢止了在魯國宮廷僭史作《春秋》。左史丘明也在當年當月記下了.「夏四月已丑,孔子卒」.之後,停止記《春秋》。..然後,.用了十一年的時間為《魯春秋》作傳,使之成為有血有肉的鮮活歷史。然而現在的答案都是來回黑問題描述,沒人看問題,沒人回答問題。
然而我屁都不懂,屁都不應該說。
只知道大部分選入中學課本的都有可貴之處,然而我也不知道這可貴之處是什麼。
反正左傳作者不是依著自己性子胡寫一氣各種分析各種充長輩,跟本題大多答主相比,這個作者的確有可貴之處。
我啥也不懂,我匿名,我閉嘴。
大抵在於「巫」而「富」。我這裡只從文學的角度講。既然講《左傳》的特質,便可以閉口不談《春秋》了,而應該令其,與春秋他《傳》區別開來才是。《穀梁傳》里就曾有公開批評《左傳》的文字:
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
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作為中文系教材,於春秋三傳中只採了《左傳》一書。近世喜歡發微愛講義理的,都去研究「公羊學」去了,這裡沒有提,就是因為《左傳》的文學性比較強。《左傳》巫。《春秋》是一部史書,《左傳》的作者卻偏偏像個講故事的人。
《左傳》敘事往往很在意事件的完整過程和因果關係,如「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戰,不僅對背景和起因皆有交代,甚至講到了戰後的影響,這是對《春秋》的補充啦。而且還詳盡論述了雙方勝負是由於道德和團結的原因。可以看出作者著意非敘述歷史,而是把歷史當做寓言故事般去闡發哲學。作者著意於完整性。為了保證這種故事的完整性,一些史料不足的地方,《左傳》進行了大量的腦補。比如「僖公二十四年」介子推母子間的對話,根本沒有第三者在場,聊天記錄卻尤其詳盡。這種腦補情節在書中處處可見,使得歷史觀看有一種「上帝模式」既視感。連錢鍾書都看不下去了,《管錐編》里說:初未聞私家置左右史,燕居退食,有珥筆者鬼瞰狐聽於傍也。上古既無錄音之具,又乏速記之方,駟不及舌,而何共口角親切,如聆罄馱歟,或為密勿之談,或乃心相語,屬垣燭隱,何所據依,如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與母偕逃前之問答,宣公二年鈕魔自殺前之慨嘆,皆生無傍證、死無對證者。注家雖曲意彌縫,而讀者終不饜心息喙。
這種「開上帝視角寫歷史」的結果就是為了讓事件更加合理和具有神聖性,《左傳》敘事充斥了玄學。戰爭的失敗是因為「失禮」,戰爭的勝利是由於「有禮」。所有人的命運都是圍繞著「天命」「天道」轉的。占卜、夢境、天象、亡魂復仇者的預言,都可以李菊福。
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為魯夫人,故仲子歸於我。
宋國公主出生時手裡就有字「魯夫人」,於是嫁給魯國公。跟賈寶玉出生時帶塊玉是不是挺像的?出生時已經欽定了。
冬十月,以宮甲圍成王。王請食熊蹯而死。弗聽。丁未,王謚。謚之曰:「靈」,不瞑;曰:「成」,乃瞑。
因為謚號不合,而死不瞑目。謚號本身也是自帶神聖性的存在,就是說,「天道」是會一直在人間發揮超自然作用的。
《左傳》富而巫,對古人而言,史書真不真實先一旁說,但它確實是以巫而艷的方式揭示了一些儒家推崇的道理。而對於今人,就更有意思啦。不說可以一窺先人的世界觀。《左傳》可是開啟了中國志怪小說的先河啊,很多情節魔幻現實主義得不啻於胡安魯爾福和馬爾克斯。
它的野心不止步於闡釋和發微文本上的春秋大義,而是構建了一個春秋時代,一個附魅的春秋時代。
和志怪小說比,它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它一本正經。
貢獻了一大半成語。
史家經典《春秋》,以一字為褒貶,微言大義,存乎其中,全書文字簡略,敘事注重結果,一般不鋪敘過程,寫法很象今天的標題新聞。這本書卓立千古,具有不可動搖的歷史地位,首先是因為它具有高超的表現技巧,即「春秋筆法」。經學家認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貶,後因以稱曲折而意含褒貶的文字為「春秋筆法」。所謂「春秋筆法」,也叫「春秋書法」或「微言大義」,成為我國古代的一種歷史敘述方式和技巧,或者說一種使用語言的藝術,是孔子首創的一種文章寫法。 孔子在《春秋》中的「褒貶」有巨大威力:「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貶,嚴如斧鉞。」歷史上,左丘明發微探幽,最先對這種筆法作了精當的概括:「《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非賢人誰能修之?」朱熹則說:「聖人作春秋,不過直書其事,善惡自見。」 唐代《史通》一書中贊曰:「其言簡而要,其事詳而博」。 韓愈曾說:「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於後世哉?』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約其文辭而指博。故 吳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子』;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於河陽』。推此類,以繩當世貶損之義。後有王者舉而開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 《春秋》紀年依據魯國,記述範圍卻遍及當時整個中國,內容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天文氣象、社會生活、天道等諸方面,對凡是可以借鑒和勸誡的都進行記載。孔子《春秋》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子立足社會,不同流於社會。《春秋》經文極為簡略,每年記事最多不過二十來條,最少的只有兩條;最長的條文不過四十餘字,最短的僅一二字。《春秋》雖然簡短,卻記載了準確的時間、地點、人物,從而賦與史官的口頭講述以信史價值,這已是史學發展上的巨大進步,《春秋》被尊為孔子編撰的聖經,在政治上、學術上處於至高無上的尊位,它在經學和史學上,以至在政治生活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是開《史記》、《漢書》之先河的重要典籍。《春秋》不僅是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文學著作,對後世史學、散文乃至小說、戲劇的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春秋》對後世的《史記》等史書的寫作風格產生了很大影響,形成文史結合的傳統,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春秋》因有「情韻開美,文彩照耀」、「文采若雲月,高深若山海」的美譽,故此世稱孔子為「文聖」 。 後人劉知幾評論《春秋》是:「其文典而美,其語博而奧;述遠古則委曲如存,征近代則循環可覆。必料其功用厚薄,指意深淺。諒非經營草創,出自一時;琢磨潤色,獨成一手」 。劉熙載認為《春秋》:「紛者整之,孤者輔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運化之方,斯為大備。」
《左傳》詳於記事,少有議論,稱為「記載之傳」、「史傳」,其對史實之校可謂盡心焉耳,我們所熟知的「鄭伯克段於鄢」,在經上僅僅在只有六字,而《左傳》所補充的則十分詳實,此外,《左傳》上出現了很多「有傳無經」的現象,很多不被經所記載的事件在《左傳》上也能被發掘,《左傳》訂正了經中所出現的史實錯誤,並且說明了春秋的書法和義例,著名的有「《左傳》五十凡」,如「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輕,輕曰襲。」漢代以前,左式春秋學派主張在史學的角度闡述《春秋》的原旨,到了漢初,在漢武帝和董仲舒等人的倡導下,春秋學成為顯學,但是在官學層面,春秋學的唯一合法詮釋地位為公羊家所壟斷, 「大一統」為西漢今文經學派的要義,左氏學門可羅雀,只有賈誼撰過一本《春秋左氏傳訓詁》,而歷史上「屈賈誼於長沙」使得這位左傳學的沉寂可見一斑, 而使得《左傳》真正走上歷史舞台聲名大噪的歸功於劉歆,漢哀帝時期,正值古文經學派和今文經學派的第一次論戰,劉歆「引傳文以解經,轉相發明,由是章句義理備焉」開創了《左傳》的章句學和「義理之學」,並吸取了今文經學的學術風氣,在記載之原旨上發揮,最終古文經學派確立了春秋學的正宗地位,而劉歆也被譽為「春秋左傳學」的創始人。後經過漢代的三次古文經和今文經之爭,以及賈逵、馬融、鄭興等人的的傳承,《左傳》最終確立了在經學史上的地位。
《左傳》的主要文學價值:
善於刻畫人物性格,通過描寫人物語言和行動表現出人物鮮明的個性,如:鄭莊公的陰險虛偽、老謀深算,晉文公的性格成長曆程等
善於謀篇布局,富有故事性、戲劇性,如:重耳出亡及返國經過的描寫等
善於寫細節,也善於寫大場面,更善於寫戰爭
善於寫外交辭令,有理有節、機智橫生,往往使敵國折服
語言簡潔,敘事生動,而又變化萬千
我們今天的敘事、交流、外交、表達等,都可以從中獲取營養,提煉出美的語句
左傳和史記都是很好看的小說啊,可讀性挺強的,也挺好玩的
差不多是左傳的內容構成了後人印象中的春秋,甚至是上古,左傳的敘述方式、描寫方法、人物的智慧都是後人極力學習模仿的。
左傳用詞很古,很多甲骨文的文法。可以看出,西周春秋時王室公室史官,繼承殷商史官傳統的蛛絲馬跡。
題主您先查查中國什麼時候有科舉制再說,「《左傳》成為歷代最高等級政府選拔官吏的考試必考科目」行嗎?這是高中歷史啊。舉孝廉,九品中正制,科舉,到後來八股。高中的歷史知識。
好想把古代文學史試卷的答案發上去,大概有9大點,十幾小點。去年考試寫滿了一張a四紙。。。
《左傳》可貴在於把拐著彎罵人這項高級技巧推到了極致!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相傳為傳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後人對此多有疑義。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備完整的編年史書。上起魯隱公,下至魯哀公共255年的歷史。全書再現了春秋時期周王朝以及各諸侯國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活動。其文學價值體現在敘事和記言兩方面。
敘事方面以《春秋》為綱,增加了大量的歷史事實和傳說,描寫了形形色色的歷史人物和事件。還創立了一種新形式,在敘事中或結束後直接引入議論,以「君子曰」「君自以為是」對事件或人物進行點評。這種手法貫穿了整個歷史,直到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依然有沿用。《左傳》標誌著先秦散文的成熟。其按時間順序交代事件發生,但其中倒敘,預敘,插敘和補敘也得到了應用。《左傳》注重完整地敘述事件的過程和因果關係,還常帶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點。在刻畫人物的時候,展現了人物性格的豐富性和複雜性。比如晉公子重耳,他可以言而有信,也可以貪圖安逸。並沒有刻意去美化人物。他也是從一個沒有大志的貴族成長為一個深謀遠慮的政治家,這種性格的成長都很好的體現了。《左傳》還重視對一些瑣事細節進行敘述。
記言文字由於身份及對象的不同而風格各異,有的委婉謙恭,有的詞鋒犀利。但是都用詞典雅,淵懿美茂,生氣勃勃。
《左傳》的史料價值很高,而且是現存最早的一部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左傳》也不僅僅對研究春秋時期的有用,而且對研究之前的虞夏商周歷史也有很多幫助。例如《左傳·襄公四年》和《左傳·哀公元年》就記載了夏朝太康失國、少康中興的歷史,這在《史記》和其他現存典籍中都沒有詳細的記載。《史記》中有關春秋時期的歷史,基本上是摘抄了《左傳》,但可信度遠不及《左傳》,例如左傳中的」趙氏孤兒「並沒有屠岸賈、程嬰、公孫杵臼的情節,到《史記》中卻被編成了故事。《左傳》雖然被視為儒家典籍,但是其樸素的思想、價值觀並不同於儒家的正統分支,相對於後儒對整個上古史的美化、為聖人避諱,《左傳》也更接近歷史真相。
推薦閱讀:
※德克薩斯州曾屬於墨西哥,為什麼主要語言不是西班牙語?
※為什麼魏晉南北朝歷史普及程度低?
※未來中國會不會恢復公,侯,伯,子,男這樣的爵位來獎勵對國家有貢獻的人,類似軍銜一樣,但不是世卿世祿的?
※這是什麼旗?在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常出現,它有什麼含義?
※像「重農抑商」「海禁」「閉關鎖國」對中國有積極影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