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為什麼高樓那麼少?

到了台北,發現(高樓)摩天大樓實在太少,除了101就幾乎沒有什麼高樓了,做為台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這是為什麼?和我大天朝帝都相比太遜色了。


作為一名在上海多年的城市規劃師,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幾位台灣的同行,可能回答得有點不痛不癢。高樓的多寡,根本不是衡量一個城市宜居與否的標準,像未來的雄安新區,可能就不是以高樓為主的,但一定是一個很宜居宜業的城市群。所以這個爭論的標準,不是高,而是城市的風貌的優劣。台灣的城市給人的破敗感或者無序感,不是缺少高樓,而是城市裡的各種人居環境指數跟大陸的有很大的差距(指空間),這個跟新舊沒有關係。除了容積率,還有建築密度(台灣說的建築遮蔽率)、建築退地塊紅線的距離、日照要求(大陸要求必須保障自身和相鄰住宅滿足日照要求、綠地率等等,台灣現行的法規的要求和大陸的要求有太大的差距。例如,通常大陸的住宅區要求冬至日一小時的日照、30%的綠地率,建築密度通常不超過25%(每個城市不一樣),多層建築之間最少6米,高層之間最少13米,還要保證每家每戶朝南。這是全世界在空間上最嚴苛的建築法規!!!!

哪怕一名最蹩腳的規劃師和建築師,按照這一整套的要求設計下來,這樣的住宅區居住舒適度還是可以保證的。不比較大陸近年建設的新的住宅區,哪怕50年代建設的工人新村和教師新村等老工房,大陸小區的各項人居環境指標還是妥妥要比台北的居住街坊要完勝的。台灣很多街坊的建築遮蔽率50%以上,綠地率基本為0,各家各戶都建了4、5層以上,但他們的容積率也未必比大陸的小區高。但就算是台灣犧牲了各項人居環境指標,追求了高容積率,他們同等規模的都市區整體容納人口的能力還是比不上大陸。換大白話翻譯過來,台灣住的擠,住的人還沒人家的多(中正區平均每平方公里2萬人口,虹口區每平方公里4萬人口)。很簡單,他們透天厝(日本叫獨立住宅,我們叫獨棟)太多了,一棟房子和一套房子通常都只住一家人。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終於到了解開謎團的關鍵——地權,地權,地權,說了三遍!

台灣政府是不可能出台像大陸那麼嚴格限制的建築法規,否則大部分的房子將失去了重建權!因為地塊太小了!!!!200平方米的地塊怎麼退界還不能影響別人的日照?臣妾也做不到。而且,台灣存量的建築,大部分是達不到政府現在制定的建築法規的要求的,重建意味著建不回原來的容積率了,不重建是最明智的選擇。這是產權高度破碎的結果。

大陸這邊,建國後首先師從蘇聯,改革開放後主要師從香港跟新加坡,受這兩個城市的影響非常大。土地作為一種公共屬性的資源,在大陸公共生存權的設置是高於私人產權權屬的,這才是關鍵。

再回來說高層的事情,在建築技術規範的框框里,建築高度跟容積率有一定的相關性,以長江中下游地區為例,6層住宅大概容積率1.5以下,11層小高層可以做到1.8左右,24層的高層能做到2.5光景,容積率3.0很難保證每戶都朝南。所以要達到一定的容積率,開發商對建築高度有拔高的衝動。台灣那邊,由於很多地塊建築密度非常高,達到一定的容積率不需要特別高的層數。

所以,在城市風貌這個話題的爭論,表面看高或者破,深層次看的是兩岸建築技術規範的作用,而本質上,看得是地權制度的問題。


比北京還是多點吧。北京在內地城市排不進前十。


台北也是自封的「首都」吧

只要是「首都」,就面臨著一個問題:怎麼確保圍觀群眾別有機會偷窺到「政府」機密?、

「政府」機構大樓都是低矮的舊建築,要是邊上全是高樓大廈還得了?哪個「部長」「主委」和女秘書搞不清楚豈不是給吃瓜群眾看得一乾二淨?

所以說,台北大部分地區其實是有建設限高的。(松山機場是一個因素,但這個因素更重要)

只有101所在的信義區那邊有一些高樓,因為那裡原來一直是荒地,離「部會」辦公地非常遠。


  1. 整個台灣都位於地震帶上

  2. 台北的地質結構比較特殊

  3. 建築有容積率的相關限制

高樓多就一定好嗎?


松山機場在市區 限高也是主要原因

還有台灣容積率有限制


因為台北中間有個松山機場

然後雖然不是說全部都在松山機場的限高區內,但是好死不死,台北人最愛在松山機場的限高區裡面蓋寫字樓(難道是因為方便洽公?)

什麼內科,南京東路,松江路,復興北路,敦化北路,中山北路這些我省辦公室最密集的地方都在松山機場的限高區內...

而摩天大樓最主要的用途還是寫字樓,所以...


台北也只是一個省的省會,幹嘛要求那麼「高」。

把中國的超高層(100米+)數量排行拉出來,台北排 15,在前面也就是香港特區,深圳特區,四大直轄市,七個發達省省會,一個頂尖的副省級城市,台北也就是一個省的省會,要求那麼高幹啥:

數據來源:http://www.skyscrapercenter.com/cities

再者,再來對比一下超高層的發展進程,我們也同樣拿一個省會城市——廣州來對比,看圖

廣州近五十年超高層發展圖

台灣近五十年超高層發展圖

中國的超高層爆髮式增長正是由於近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拉動,再伴隨著建築技術的提升,再加上中國人喜歡高層,帶那麼一點政治因素、商業考量,近年來超高層當然是雨後春筍一般全出來了,當然,經濟騰飛還是主要因素。

台灣近年來呢?鬧脾氣要自己發展,越搞越糟,用愛發電不能也用愛造高層吧,沒有那麼那麼那麼多高層也就情有可原了

PS:看了下其他回復,不存在北京高層比台北少的情況,看第一張表,剛好進前十,比台北呢也多了那麼二十來棟。

私有產權的確是問題,但是在資本的面前問題也沒有那麼大,東京也是私有產權,同時也同樣位於地震帶,其實說起來和台灣情況比較類似。但是,東京百米以上高層284棟,放中國的話也就是僅次於香港水平,比上海多了100棟的水平,比100m+和150m+的話都可以衝到世界第四,有錢,真的是可以為所欲為:

150m+超高層世界排名

至於地基軟?上海是一塊沖積平原,地下你誇張一點想像就是一灘淤泥,地基必然也是軟不拉幾的,現在還不是中國大陸上高層最多的城市,有錢,不存在什麼造不出來的。

看看上海中心的地基的這個視頻,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對中國來說都不是太大的問題,台灣有錢的時候,不也能造出101嘛。

這裡插一句,我覺得101是一棟很美的高層,和金茂一樣,都是中國元素用得很棒的高層,看到回復里有人說「台北已經有座醜陋的101(我認識有美感點的人都覺得醜)」,看來在高人眼中我也是美感過於欠奉,攤手。

[超級工程]上海中心大廈-前所未有的地基_《超級工程》_視頻_央視網tv.cntv.cn

另外,巴黎高層不少,100+的超高層怎麼也得有40+吧,也不是蒙帕納斯大樓之後巴黎就不建高層了,蒙帕納斯大樓竣工於1972年,這之後光是在拉德芳斯區域就建了近20棟超高層,所以也不是巴黎沒有高層了,只是沒有在那麼中心區建罷了。更多可見:李品:為什麼義大利沒有超高層建築?

拉德芳斯區域近五十年高層發展


私有制嘛 地和房子是個人的

敢動我的東西 問過我意見了嘛?

我就不拆了重建 你耐我何

研二的時候去台灣交流

和那邊老師交流過這個問題

項目動得慢 有得有失

老師一身才華很想施展 很羨慕大陸的速度和執行力

但動得慢 的確很留了一些好東西

原來聽說要建一條穿過花蓮太魯閣(不記得是否準備)的高速公速,因為生態保護一直沒有弄下來。後來去那邊玩走的盤山公路,那個沿海的路邊,真是漂亮啊。


沒事,你大天朝帝都的高樓數量也比不上南寧貴陽昆明。

「到了北京,發現(高樓)摩天大樓實在太少,除了大褲衩就幾乎沒有什麼高樓了,做為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這是為什麼?和我大廣西省府相比太遜色了。」

所以題主要噴台北沒有高樓不如他「大帝都」的話,那他的「大帝都」在同一參考系下也是被南寧360度打上天的貨色。「大帝都」要不就承認比不上台北,要不就承認比不上南寧。隨意。


前面很多人說的很完整了,主要是三個問題。

1.地震頻發,沖積平原地質鬆軟。

2.容積率限制。

3.人口規模不大。

除這三點以外我還補充一點,無論是紐約、芝加哥、東京、香港還是上海深圳,凡是高樓多的地方都經歷了大規模的投資,也就是隨著經濟熱度超發貨幣。而台灣好像沒有這個問題,80年代後台灣就開始大規模向島外投資了。


說明經濟不行啊。

經濟越發達,土地越稀缺,面積不夠,高度來湊。


第一和日本一樣 處於地震帶上

第二土地私有 人家建好了 不好拆了

第三人口少


台北市是個極為特別的城市,在高度資本密集的商業下,卻少少有高樓大廈

這往往讓初到台北的觀光客感到訝異,心想台灣的建築怎麼都如此低矮?!

在大二時修了一堂"綠色政府與政治",才明白台北沒有高樓是情有可原

稍微簡述一下。

原因主要分為二大類

1.地質問題

2.建蔽率與容積率的限制

一般普遍認為台灣位於地震帶,因而不能建造高樓,這種說法是對一半錯一半

其實越高的大樓耐震度,反而比一般大樓要好很多

因為大樓越高。振幅會形成多波形,比如1樓.30樓.60樓.90樓振幅位移可能是0

15樓.45樓.75樓振幅位移可能是最大,像是連續樑剪力圖形。

而台北不但是位於地震帶,還是淤積盆地地質,沈積土質軟弱,容易導致建築體地基不穩

講白一點,就是台北盆地以前是大湖泊,土質像是流沙。

再來就是要講到容積率與建蔽率的限制

這也是最主要原因

畢竟上述地質問題,如今只要多花點錢,技術上是可以克服的。

建蔽率,便是建築物在基地上的最大投影面積與基地面積的比率

容積率就是各樓層的樓地板面積加起來,除以基地面積再乘以百分比

演算法就不詳述,只要把數子套入公式就顯而易懂

簡單的說,就是一棟大樓能蓋多高,不是建商能夠決定,而是要分不同區段控管

並且若要蓋超出一定樓層數大樓時,一定要撥出固定比例的空間供大眾使用。

為什麼要有這兩種演算法?

就是為了生活品質,假如同一區上,同時有過多的高樓及人口,必然會造成那一區的學校.綠地及公共設施承受極大壓力。

像台北縣的汐止,早期就是容積率沒控管好,一個學區的住戶很多,學校數量和資源卻相對沒增加,讓幼童的教育權受損。

除此之外,還有天際線限制,不過這是各縣市規定不一,像台北市的規定就較嚴苛。

而且一堆高樓擠在一起,陽光的屏射範圍會很小,這是所謂「日照權」爭議,人想要在住家獲取一點陽光,居然因為人為因素而變成奢求,豈不詭異。

曾經在板橋市就有個案例,有戶住戶向法院提出申訴,表示家裡對面的30幾層大樓,讓住宅照到陽光的頻率大為下降,進一步使得住宅價值下降,而法院判決建商敗訴賠款。

並且台北市的容積率與日照權審核比起他縣市更為嚴格,如果有機會站在連接台北市與三重市的忠孝橋上看,若不是河岸一旁有座101,可能一般人都還會覺得三重這邊河岸較像台北,又高又新的住商混合大樓比比皆是,對面的台北市相較之下就不顯眼多了。

雖然現今的技術允許,但回頭想,台灣真的需要有這麼多高樓大廈嗎?

這幾年大家都知道,建商房子蓋越多,不代表房價會降低

反而給了建商炒作房價的機會,尤其是所謂的豪宅越蓋越多時

有錢買得起的人並沒增多,最後導致空房率提高,造成嚴重社會問題。香港因為人口密集度高,空房率問題還好,但上海空房率就高得嚇人,而且入住的多是駐商,而非居民。

小時候住在香港,從維多利亞港看過去的香江摩天大樓燈光秀燦爛且吸引人,但對面每棟大樓,包含匯豐銀行、中銀、國金等等,幾乎全為辦公商業大樓。

那港民呢?

就只能住在貴又狹小的高樓裡,彷彿被鎖在象牙塔中。沒錢的更慘,去看看西九龍的一些住宅區就知道,但你去香港玩往往不會往那邊走,永遠是在港島或按圖索驥依著觀光指南路線。

當全球城市相競蓋起摩天大樓時,高樓就再也不希罕,台北已經有座醜陋的101(我認識有美感點的人都覺得醜),讓台北能默默推銷小巷內樸實的文化軟實力才是真正課題,而非聞雞起舞追求外硬體。如同巴黎市內,也是有建築限高政策,自從蒙帕納斯大樓後,巴黎市內就沒摩天大樓出現,但有人說法國落後過嗎?

縱使有鮮艷華麗的都市風貌,常常只是財團與政客,用低中下階級的血與淚堆疊出來的模型。

引自

https://www.douban.com/note/73810966/#!/i!/ckDefault


推薦閱讀:

香港的房子該怎麼拆除?
為什麼從衛星地圖上看,故宮乃至北京城不是完全正南正北的?難道是古人測量有誤差?
建築大師西扎Alvaro Siza的許多建築里,洒水、安全通道提示、消防和燈及開關是如何處理的?
建築學的基本功是什麼?如何提高?
就沒有人質疑空間句法么?

TAG:城市規劃 | 建築 | 建築學 | 台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