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愛情如此美好,佛陀為什麼要人放棄愛欲?


借用我們佛教哲學課老師的一句話:「緣起時,我在茫茫人海中看見你;緣滅時,我看見你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佛教不認為愛情是美好的,愛情其實是「苦」。為什麼?因為我們所講的愛情,終究逃不出「佔有慾」,「滿足感」,「自私」,「執著」,「嫉妒」等這一切與情緒有關的東西。而一切與情緒有關的東西,即為「苦」。「四法印」中所謂「諸漏皆苦」就是說任何情緒都是「苦」,不管你是快樂、滿足、興奮、失落、憤怒……

佛教所謂的「苦」並不帶有任何通常意義上的情感色彩,它只是佛教哲學的一種價值判斷,就像生活中「對」和「錯」的概念一樣。

為何說是」苦「? 因為我們習慣性地追求恆常,但事物本身就是無常的,包括所有情緒。

我們希望我們永遠快樂,我們希望愛情只有甜蜜而沒有背叛,我們希望每天早上醒來第一眼看到的永遠是自己深愛的另一半和陽光……宗薩仁波切在《正見》中說過,男女關係就是最能說明因緣和合與無常的例子。他說,「如果沒有盲目的期待,就不會有失望。如果能了解一切都是無常,就不會攀援執著;如果沒有攀援執著,就不會患得患失,也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活著。

無常不一定意味著消亡,無常意味著變化。無常純粹是一個簡單的事實。佛陀教導我們,至少我們心中要保持著無常的概念,不要故意去隱藏它。認識因緣和合,就會認識無常。」

佛教哲學課的老師說,「失戀是戀愛的一種痛苦方式,死亡是出生的一種痛苦方式」,我想這就是佛教對愛情的」態度「。

因為我們仍然處於無明之中,所以我們認為愛情是美好的,儘管我們內心明知很多時候也並不那麼美好。

所以,佛教不是讓我們放棄愛欲,而是讓我們放棄對愛欲的執著。

無明是我們一切痛苦的根源。


更新:2014年一行禪師回答此類似題目: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TQ2NDk5OA==mid=2671103569idx=1sn=f169f5019d3c5ea86c40632fa2484561scene=1srcid=0821uHxfWGaz6Ji0tzz5orFu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

我之前的答案:

很多時候,我們說我愛你,真正的意思不過是我需要你,我需要你的錢、你的美貌、你的能力、你的陪伴,你的關注……而你的煩難,你的難處,我不一定能夠理解,更不要提幫助。我的存在無法為你帶去輕鬆自在的快樂,沒有陪伴你的時間和能力。於是,很多時候我們世間的各種關係,不論父子還是夫妻,不過是門面,裡面如何,恐怕只有裡面的人自己才知道。

以下關於什麼是真愛的文字

摘自一行禪師的書《你可以,愛》 (評論: 你可以,愛)

唯有真愛,才有快樂。真愛有療愈及轉變周遭環境的力量。

  真愛的第一點是慈,是給予喜悅、快樂的意願和能力。要培養這能力,就要諦觀和諦聽,這樣我們將知道如何才會使別人快樂。慈,不是給你愛的人不需要的東西。你必須要明白他的情況,或明白你所提供的東西會不會給他不快樂。

  沒有理解,你的愛就不是真愛,你必須要有諦觀,去明白,去理解你所愛的人的需要、渴望及苦難。

  真愛的第二點是悲,也就是舒緩和轉變苦難、減輕憂傷的意願和能力。

  悲,是帶有深刻關懷的。你知道某人苦不堪言,所以你緊緊地坐到他旁邊,深觀他、深聽他,以便感受他的苦楚。你和他有深刻的溝通和心靈交流,僅是如此,就可以給他帶來些許的安慰。

  真愛的第三點是喜。真愛總是替我們和我們所愛的人帶來喜。如果我們的愛無法替雙方帶來喜,就不是真愛。

  喜的深層意義是充滿平和與滿足的喜悅。看到別人快樂時,我們會感到開心,但我們也會為自己的幸福而感到開心。如果沒有辦法為自己而喜,我們又怎麼替別人而喜呢?喜是為了每一個人。

  真愛的第四點是舍,意即是平等心、不執著、不分別、平常心或放下。

  如果你的愛有執著、分別、偏見或依戀,這就不是真愛。

  放下分別和偏見,移開彼此之間的界限。只要還把自己當成愛人的人,把他當成被愛的人,只要還把自己看得比他人重要或是跟他人有所不同,就不是真的舍。想要理解和真正愛一個人,便要把自己放到他的立場,與他成為一體。做到這樣,就不會有「我」或「他」。

  少了舍,你的愛可能變成霸佔。

  真愛容許你保留你的自由,也讓你所愛的人保有他的自由。這,就是舍。

  要將愛的這四點帶到我們的生命以及我們所愛的人的生命中,我們必須要諦觀,並修行四無量心。


這樣子的問題,又在混淆了出家法和在家法(人天善法)。

佛陀起初對在家居士是不講出世間法的。只是講佛法僧的功德,講為什麼要持戒(道德),為什麼要施捨,為什麼要敬天。

佛陀這麼說,是為了讓居士們學會少欲知足,沒說讓居士馬上斷欲去愛啊。更別說那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給孤獨長者臨終時,聽到舍利弗尊者關於勿貪六根等的開示激動得熱淚盈眶:「尊者,我已服侍大師(指佛陀)和僧團甚久,但我未曾聽過如此深入的開示。」

舍利弗說:「長者,這種深入的談話並不適合白衣信眾,它只適合出家眾。」

給孤獨長者回答:「尊者,請讓在家人也能聽到這樣的教法!有些人眼裡只有些許微塵,如果聽不到這些教法則會迷失;如果聽到了,也許他們可以了解!」

長阿含有一篇專門教導在家人居家生活的經《善生經》,裡面有如何對待父母師友,妻子丈夫。建議對佛教有好感的朋友學習實踐。

愛情之美好,的確混合貪慾和感官欲樂沒錯。但也有相當多的慈心和悲心等善法。居士們經營愛情呵護家庭是符合在家戒德的。善根深厚到可以超越少欲知足的人天乘教法,而直接修習解脫之道的,太少太少。


放棄的是愛欲,而不是愛。


這個問題沒有大局觀,忽略了生老病死,恩怨情仇。

假如你不會死不會餓不會生病不會懷孕,每天在家裡跟配偶卿卿我我,只要你們自己不膩歪,那似乎是不錯的。

但實際上,愛欲就好像已經開始著火的房子里的各種美食。

美食雖美,即使可以吃一輩子(多半也是親情而不是愛欲),

到了火勢變大房子燒毀,你就要嗝屁的時候,肉體死亡是註定的。

你必須面對生死離別,更不要說平時就有病、老、生計、災難等各種問題需要面對。

這還不算完。不要以為死了就是終結。

等你死了,變中陰身了(投胎前的狀態)

你就要面臨人生大考了(閻羅天子,牛頭馬面,無常夜叉)

六道輪迴來了

用語言很難描述,我們用譬喻吧。

比如說我,我對我兒子真是掏心挖肺恨不能為他生病替他鍛煉學習,讓他只用開心的玩耍。

但是幾十年後,我們只是兩個在閻羅殿里大眼瞪小眼的老頭。

按照佛經所要求的,假如我們於佛法中沒什麼作為,平時又各種無明造業。

那麼我們就是兩個在油鍋地獄互相慘叫幾億年的老頭。

那麼我們就是兩個在沸屎地獄互相慘叫幾億年的老頭。

那麼我們就是兩個被扒皮地獄互相慘叫幾億年的老頭。

這個時候,你還會覺得,愛欲真是美好嗎?你難道不會後悔沒跟兒子一起去極樂世界嗎?

對比我們兩個一起在極樂世界永遠做菩薩乃至成佛。

百年的親情,雖然是極好的,但考慮到其結束後要面對的。有可比性嗎?

我愛我的兒子。所以我會引導他一起去極樂世界。

用俗氣一點的話來說就是,我兒!跟爹一起上西天吧。


個人覺得,佛法中從來沒讓世人去放棄愛欲,而是對愛恨慾望的執念。它要你去看破它,然後再放下它,而看破的前提就是要得到。

引用以前看的一篇文章吧:

和師父第一次打的機鋒就是這句話。

  當時他在教導我們弟子靜心坐禪,入空境,斷妄念。

  我沒有坐禪。我睡覺。呼嚕打得很響。

  師父很生氣地用禪杖把我敲醒,質問我為什麼不苦修,絕妄想。

我回答說魔由心生。

  師父愣了半晌,然後拖著禪杖低頭走了。

  斷絕妄念本身就是一種執著一種妄念,你動了要斷絕的心思,就

是入了魔境。其實念頭生生不絕,彷彿海里的浪花一樣,你如何能斷

絕得盡?即便你自己覺得已經了斷乾淨了,那隻不過把海水排空而已,

空守著枯乾的海底,又有何意義?禪不是讓你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的,

而是讓你得大自在。

  當天深夜,師父把我叫進禪房,就是要聽我說這番話的。

  我說得沉穩有力。

  師父又微笑著問,那你如何修行?

  就讓那些念頭自己生滅好了,我淡淡地說,它們不過是浪花泡沫,

轉瞬即逝,而且沒完沒了。只要明白自己的心在哪裡就可以了。那些

泡沫迷惑不了我。


你真的愛一個人嗎?你愛他的什麼美貌?錢財?

去過他沒了美貌,你還愛嗎?

你碰到一個比她更美貌的,你還愛嗎?

人的感情是反覆易變的,所謂的堅貞也是自欺欺人的說法,極少有能夠始終如一的愛,因為這種愛是貪得無厭,是精神的歡悅,當刺激感新鮮感消失了,要得到的都得到了,滿足了,就會追求新的刺激了,所以世俗愛情不是真的大愛。


還是我曾經用過的隱喻:我小時候特別愛吃校門口地攤上的小話梅小糖果,就是那種一毛錢一小袋的劣質話梅,一毛錢幾顆的香精糖果。但是我發現大人們從來都很反對我吃這些小話梅小糖果。

所以我也有一個困惑:既然小話梅小糖果這麼好吃,為什麼大人們要我放棄這麼美味的食物?


知乎處女答,沒有贊也不怕……做好了被人噴的準備

1.個人認為題主的問題已經反映了答案本身的一部分

因為愛情跟愛欲終究是有區別的。

當我們在討論愛情是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重點在情 次重點是愛

兩人進行情感的交流和互動 並非只是單純的約出來看個電影吃個飯坐在餐館咔咔咔玩手機刷微博看朋友圈買點東西回家完事兒

答主個人對談戀愛的條件非常嚴苛(以至於很難脫單 ) 得有談——對話 情感交互 這樣才便於彼此的了解 而不是僅僅靠相親網站給的那一點資料 也不是單純靠問星座刻板地對號入座然後自己默默進行匹配打分然後甩出一句我們八字不合星座不配

配不配 心裡需要什麼類型的跟對方實際進行對比才知道

戀——是一種特殊的感覺 彼此感覺彼此被需要 被認可

(所以談戀愛最好從朋友做起這個道理我覺得還是蠻相信的 當然有些一見鍾情的個例 那只是恰巧你中我要的影子 我也有你要的性格和關懷 爾耳)

愛——談到愛 套用一個俗套的句子

ta(因為這裡涉及不同性別我就不碼字了此處不展開說)是我的鎧甲 也是我的軟肋

答主個人認為 如果你跟一個人要真心實意地談戀愛 不僅得看到對方性格里優秀的一面 也得看到對方的缺點 而還要定奪斟酌是否要去包容ta 心甘情願地站在對方的角度進行思慮 而並非自己逼逼說有多愛有多愛

對很多人來說 你只要陪伴過ta最痛苦的一段時期 你就能慢慢把ta的心給收回來了 有是非觀的人都能搞清楚誰對自己真正重要

反觀愛欲 它的重點在欲

欲分為很多種 答主讀的書少 個人擅自把它歸結為外在的內在的兩種

外在的就好比外貌 面子

內在的就好比虛榮心 強佔欲

有些男生(直男為多)之所以想追女神一樣的女生是因為追到她會讓自己在兄弟面前很有面子 顯得很了不起

女生喜歡被多個男生追的感覺其實就是喜歡虛榮心包圍的感覺 有些女生之所以喜歡有錢的鑽石王老五是因為她覺得拿著他買的包包走出街很拉風 帶給她外在殊榮內心滿足遠遠大過跟一個窮小子天天吃泡麵(這點我沒有發言權因為答主我沒談過戀愛)

佛陀沒有放棄愛情 但是他們愛的是物外之物 出塵世的東西

他們只是想要放下慾望 回歸平靜清閑自在的自然境界

(答主我書讀得真的很少想到再更吧)

——短小的分割線——

2.愛情不總是美好的 因為它總是陰陽相生 如同一個答主說的那樣 愛情是苦的 苦海無邊

左耳說 愛對了是愛情 愛錯了是青春

佛的理解估計是 愛對了是愛情 愛錯了是孽緣

塵世間 都有……


因為無常,色受想行識皆無常。


是放下不是放棄,緣來則應,緣盡亦不執著。


愛情是美好的,可能很多人甚至絕大多數人都曾經體會過愛情的美好。有人關心,有人同心,有人同感,有人與你共度難關,有人與你一起慶祝歡笑。這就是愛情。愛情本來都是喜,都是好過一個人的。愛情的苦在於你的執著。愛情不是永恆的東西,甚至不是長久的東西。或者說熾熱的愛情不是長久的東西。就象股票一樣,快速的瘋漲是長久不了的。熾熱的戀愛是需要能量的,能量消耗到一定程度,戀愛的熱度一定會降低。但此時,人就感覺到苦了。因為嘗慣了甜蜜,再來杯白開水都覺得失落。希望長期生活在甜蜜之中,這就是愛情的苦。可又有幾人願意再重歸平淡?還是貪念罷了。可能放下金錢,能放下權力,能真正放下愛情的甜蜜的又有幾人呢?難上加難。


一己之見,勿噴。佛陀似乎是因為某些功能喪失之後才開始思考人生的。


南無阿彌陀佛


我懷疑佛祖怕淪陷怕沉淪,眷念塵世情愛

故而不能潛心誦經文,普度眾生,羽化成仙


誰說愛情是美好的?


我也有此疑惑,但感覺樓上所解釋的都是自說自話,或者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愛情的快樂是無法言喻的,如同涅槃,只能自己體會,我覺得信佛的人,心上有了障礙,應該無法體會到愛情的甜蜜了。

就像老人吃白糖,因為心裏面已經有糖尿病的概念(佛里應該是識),所以其感覺肯定不如幼童吃白糖時的那種甜蜜的感覺,因為心裡有了障礙了。

佛是滅欲的,認為慾望是痛苦的根源。我覺得慾望是社會前進的動力,雖然它會帶來痛苦,但相比於剎那間的快樂,即使一生都生活在痛苦中,也是值得的。快樂就像光,雖然只有一剎那,但是人生已然無悔了,因為見過了,就不算白來這世上走一遭。


推薦閱讀:

都說愛情公寓抄襲TBBT,具體哪抄襲了?
有個愛打人的女友是怎麼樣的體驗?
老是喜歡很多人怎麼辦?
婚前,梁思成問林徽因:「有一句話,我只問這一次,以後都不會再問,為什麼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長,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準備好聽我講了嗎?」 這是真的嗎?
朱生豪情書寫得好在哪裡?

TAG:佛教 | 愛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