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主義為何在西方經過發展以後又被否定,從而生出反理性主義?

古希臘哲學家說,沒有理性,眼睛是最壞的見證人。

海德格爾說,千百年來被人們頌揚不絕的理性乃是思想最頑冥的敵人。

文藝複興以來,西方的理性思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他們運用思辯,科學,判斷,推理,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發展。但是很快,人們開始批判理性主義,「人們推崇理性至上的代價是迷失了生命的本真」。這一點我總是不能很好理解,到底非理性主義,反理性主義是什麽,而理性主義的弊端又在哪裡,爲什麽要提出反理性主義呢?這裡面的理性的定義又是什麽呢?是一種與感性相對的判斷推理,還是理智上控製行為的能力?

手機的語言是繁體,見諒。


啟蒙運動是矯枉過正,於是有了浪漫主義,浪漫主義有種觀點就認為理性是庸俗的,理性的結果將是自我毀滅,康德也在做這件事,批判理性,以拯救理性於自我毀滅中,又同時限制理性,為信仰和道德留下地盤。

有空再來寫……

回過頭髮現好幾個更專業的人回答了,那我就不談理性導致的獨斷論和懷疑論了,瞎扯一下那個理性的把哲學庸俗化的說法吧。。(這個說法是可以找到依據的如《詩化哲學》,而這裡,我只是臆測地在解釋罷了)

1理性的解釋性和有效性,拉低了哲學的那種高大上的地位。

哲學的高大上如何表現?就像悟性一樣,有些道理你是「頓悟」的,而不是解釋出來的,就像你和一個人講世間的一切都是浮雲,都可以化為塵土,用各種理性的手段解釋論證blabla,他只會覺得你很噁心,因為解釋不一定接受,接受不一定影響,影響不一定深刻,深刻不一定改變,如果我們只強調理性而忽略了哲學人文關懷的特性,我們和機械就沒有差別,鐵板一塊的理性把哲學的「靈性」與「悟性」消磨殆盡。

2又如何說庸俗化?

我們幾乎可以把理性類比為惰性,因為他只用那些已經成規的方法,去分析世界,解釋世界,解釋不了調整或反思,再繼續解釋,這就是理性的方法,給人一勞永逸的感覺,所以與其說現在人崇拜理性,不如說現在的人崇拜「一勞永逸」,崇拜一勞永逸高於勞動,卻看不到理性背後也是千萬次的試錯才的出來的,這導致人們依賴於解釋世界,而不去體驗世界,拒絕付出自己「高昂」的自由或說空閑時間去做被理性看來是「無用功」的事情。

另一方面,個人認為任何啟蒙運動結果都會是失敗的,大眾無法得到真正的啟蒙,先天因素的確是一個原因,但更多的是後天問題,社會需要「蒙昧」的大眾,社會需要穩定,需要緩衝帶,社會也不允許每個人都覺醒過來求得真我。人們不可能有那種心境和意願真正地接受啟蒙,人們只能說是半開化的狀態,略懂皮毛,作為談資罷了,階層和生活都是他們不能解放思想的重擔,所以他們在這種不完全啟蒙的狀態下,裝腔作勢地談天論地說真理道哲學,這樣看起來,比淳樸的群眾更加地媚雅,令一些知識分子感到啟蒙運動的庸俗不堪。

3限制理性以給信仰和道德留下地盤。

如果人們不限制理性(有點滑向康德了),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亂倫是「不應該」的,我們以前有禮教規範,後又有醫學證明近親結婚生下的孩子不健全,但是,我們的科技發展卻可以彌補這一生理問題,我們的基因改造計劃可以使得近親結婚生下的孩子變得健全,從而打破生理上的界限,那麼倫理的道德根基也將會隨之動搖。

再舉一個例子,我們從小到大都被告知要養成某某習慣,而實際上,這些習慣都可以被科技代替,洗臉刷牙疊被,將來很可能一步到位,現在這麼辛苦不過是多此一舉而已,這種心理意味著,人會變得漸漸浮躁,沒有人能靜下來訓練某一項能力,因為一切能力只要你可以描述出來,都可以被替代。信仰對人的作用,或說有信仰的人的表現,有一種持之以恆的信念,而在浮躁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替代的環境中,信仰將難以建立,在一切可解釋的基礎上,我們很難說什麼值得追求的事情是永恆的。

題主也應該注意到,這裡的理性是有所指的,是實用理性,工具理性。

非理性也並不是專指尼采帶起來的那批人。

兩者千萬不要極端化。

最後用一句感動當年迷茫的我的話來結尾:

我們學習哲學,是為了超越,而不是為了給這個庸俗的世界辯護!


想要詳細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推薦詹姆斯?C.斯科特的國家的視角 (豆瓣)

本文答案的觀點主要是來自於這本書

首先舉一個關於林業科學的例子。19世紀以前,歐洲人對於木材的經營與砍伐與原始社會無異,在一片森林中尋找特定的木材,砍伐完成熟的後等待幼木生長或者再尋找下一片森林。這樣做既不能保證每年產量的穩定,也不能實現巨大的經濟利益。直到後來德國建立了林業科學,借用科學的思想來管理森林,在方格網中整齊的栽種特定的樹木,為了方便管理與提高經濟效益,除去樹林里其他的植物,統一灌溉、除蟲與收割,這樣不僅能夠對產量有準確的預測,而且大面積的種植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價值,這種方法一時間被廣為推崇。然而沒隔多少年,人們發現按照這種方法種植的樹林產量一代不如一帶,原來人們發現由於單一的種植,卻忽視其他「非經濟」植被和生物的生長,導致當地的生態平衡破壞,致使土地肥力不足,害蟲與疾病加劇,最終樹木產量劇減。至此,人們才意識到林業科學的不足之處。

理性主義通俗一點講可說是對現代科學的迷信。近代科學發展給這個世界帶來的巨大變化讓當時的人們相信人類終於找到了解決所有問題的真理。正如上面所講的林業科學的例子,理性主義將應用在自然科學領域的方法(建立理想模型,數量化,指標化),應用在工業領域的方法(按照特定的功能歸類,福特式的標準化),應用在藝術領域的方法(對直線,放射,幾何的崇拜)應用在許多的其他問題解決上面。於是這個世界的複雜性被輕而易舉的忽略了。理性主義每次都看似那麼有道理,那麼直搗黃龍,可是每每付之於實踐後,卻總被那些不可量化,難以歸類,在模型之外的不明因素給擊敗了。

尤其是在解決社會問題時,由於理性主義將人簡單的理解為一個需要吃飯,休息和工作三大功能的動物,因而在此基礎上建立出人們每個月需要吃多少,用多少,可以生產多少的模型,然後按照這個模型來規劃建設城市,分配食物,制定發展計劃,決定工作方式和強度。可想而知,由於忽略人有七情六慾的天性,藐視宗族、鄰里的社會網路,不顧地方歷史文化的特殊,以及許許多多我們都說不上來的卻又真實存在的社會隱形力量,這種用理性主義來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註定會失敗的,並且給這個社會造成慘重的代價。

這就是理性主義到了後期遭到批判的主要原因了。而後的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這個世界的複雜與混沌,而正因如此,我們的人生和世界才猶如蝴蝶效應一般,變得神秘而多彩。


西西弗神話關於荒謬論證的那一節對理性和非理性進行過論述。文字不多,坦白講也不是很精彩到位。但請閱讀。

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並不是某個時間段的代名詞。毋寧說,在文學藝術發展史中,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化身成了各文化流派。有巴門尼德,就有赫拉克利特。有柏拉圖,就有亞里斯多德。有孔孟,就有老莊。有李白,就有杜甫。有理性主義運動,就有浪漫主義運動。


感性是源頭,理性是工具。理性圍繞感性發生作用。不同的「源頭」加之理性產生「不同的智慧」!

所謂「悟性」其實就是感性和理性的交互作用!

一味的推崇理性,讓人自以為是,自以為通過精密的計算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但這種計算明顯忽略了「人」的因素,人需要吃喝拉撒,甚至喜怒哀樂,這個「量」隨時發生變化,根本無法被自以為是的理性主義者精密計算出來,因為他們忽略了一個問題「,人性化」。舉個栗子,假如人不需要拉屎了會有什麼結果?世界不再需要廁所了?那還需不需要吃飯?那人還有沒有高矮胖瘦?那還需不需要新陳代謝?這背後的「數據」將是十分龐大的。

我們常說「按需分配」,那麼請問:按誰的需?統治者自認為的需?還是當事人按照自己「感覺」的需?

理性本身沒錯,錯誤的是那些自以為掌握了「理性」,「天理」的人!他們錯誤的以為只要掌握了所謂「絕對理性」就是掌握了天理,就可以把世界的一切矛盾都解決掉。最終的結果卻只能是「反人類」!

馬克思宣揚感性認識第一性,理性認識第二性,說的很漂亮,這話沒毛病。但是依然犯了「理性主義」的錯誤,錯誤的以為他可以通過一套理論來規劃世界,規劃經濟,規劃社會,甚至規劃「他人」。

感性和理性的結合才叫智慧,不要自以為自己可以一朝一夕就解決這世界上的所有問題,其實你所懂的連這世界的一點皮毛都不到。

哲學這東西其實沒什麼用,人們煞有介事的研究著類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其實毫無用處。哲學最多只能算是一門思想科學,或者說「學科」,「思想學科」而已連科學都不算!

辯證法最多只能算是探求「真理」的一種思想方法而已,根本不是什麼唯一正確的。唯物主義辯證法就更是扯淡了,自然界有他自己的辯證法?呵呵,更是完全脫離了人的認識。辯證法本身就是感性和理性交替的思維方式,就好像眼睛看到的和大腦「計較」的交互作用。


因為對世界和人類本身認識的局限性,所謂的理性並不理性,但不能因此否定理性思維,理性思維跟理性主義是兩碼事。


1. 理性不是萬能的。我的理解是理性只能被當作一種工具,而所謂理性主義把工具的作用提得無比高,把工具當作目的,顯得可笑。出於不同的目的,而使用類似的理性方法,得到的答案可以是截然不同的。

2. 理性主義會引向一個非常危險的方向,自然而然地解構道德解構社會共識,最終導致社會事實上的解體。


我們用理性去批判理性主義。


推薦閱讀:

「共和國」這樣彆扭的外來詞怎麼會出現在我們的國名?
怎麼說一口正宗的台灣腔?
「呵呵」一詞的含義為什麼會在數年內發生這麼大的變化?
俄羅斯來華留學生大衛(Давид Колосов)的長相符合俄羅斯人的審美嗎?
傳統武術中內力真的存在嗎?我怎麼記得「內力」這個說法是上世紀初,一個叫平江不肖生的武俠小說家發明的?

TAG:歷史 | 哲學 | 文化 | 理性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