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未來的建築學教學方式應該是怎樣的?


針對未來,應該是指的那些理想的、但現在確實不具備條件的教學方式吧。

1 針對真實建築案例。實地調研,隨著交通的改善,和國內優秀作品的增加,應該成為建築設計學習的第一途徑。有條件的院校,出國調研學習也應成為必備環境,發達國家的整體建成環境還是非常值得親身體驗的。這一點的困難,主要在錢。

2 加強與實踐型企業,包括不同特色的大小設計公司、政府專業部門、研究院所、開發企業、施工企業以及建築產品企業等,合作教學、參觀、實習、項目合作等等,真正讓建築學教學適應真實的產業環境,而不是在家閉門造車。因為產業運行的狀況,只看建築完成品還是不夠的,必須了解生產過程,與產業實際相結合。這一點,主要困難應該在建築院校的錢和資源的數量級,以及國內的產業環境。

3 微觀教學手段方面,視頻和虛擬實境應該成為基礎手段,BIM類型的軟體,包括外圍的環境聲光熱模擬都應該加強,這樣設計的建築才是完整可靠、高質量的。當然還少不了互聯網的基礎作用,比如那些資源豐富但目前還無法連接的視頻網站。原始的二維工程圖紙和效果圖以及照片,都遠遠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時間和空間兼具、內外系統完善的設計媒介才是合格的。這一點的困難主要是等待軟硬體技術的發展,目前其實已經相當具備條件了,所缺的只是時間來改變習慣。

4 當然傳統的文字閱讀、課堂講授、基本功訓練、全面的人文素養、理性思維,這些並不需要等到未來,也不會被拋棄,只是現在即使這些傳統手段,也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袁牧說的四點我不確定算不算未來的教學方式,

因為他描述的恰好就是我現在就在接受的方式。

未來的教學一定會越來越強調實踐性和跟前沿科技的結合了。

曾經的是人帶動建築革新,現在是科技帶動建築革新。

現在平時上課接觸的很多理論性的東西也都是為實踐在做準備。

比如Sustainable Design, LCA, Carbon Footprint,之類的東西。

唯一的缺憾就是結合的還不是很緊密,我雖然知道ETFE這個材料好,安聯體育場什麼的都在用,

可是沒有一個具體的項目能讓我真的明白這玩意兒到底怎麼用。

這學期我們有老師帶著工作室的學生飛到了四川還有上海去實地做設計,據說要在國內呆2個月,並且表現好的還有留下實習的機會。

另外一組還有去泰國建小學的。這在從前是很少見的。

我自己的話目前的工作室是一個針對於地鐵站設計的工作室,我們的老師曾經主持設計過十幾個地鐵站,跟他們一起交流明顯的要比那些很久不接觸一線設計的老師學會的東西要多,比如BOH的排列,各種地鐵設計規範都有了大致了解(雖然有時候會覺得受到限制,但是對我這種沒創意的人來說其實還好)。類似於這樣的專業性的工作室以後應該會越來越多。

國內的話,單論硬體來說清華跟同濟應該不比我們差。一起比賽的時候,我對於清華還有華南理工隊伍的印象非常深刻,兩個隊伍的電路還有管道的集成做的非常好,完全不像是一個新手的作品。而且華理的同學自身動手能力很強,清華的就……都是甩手掌柜指揮工人們幹活。不過清華那一水兒的清華紫光的系統集成確實牛逼。我感覺不像是學生自己搞的,像是企業提供的方案,等有空去問下。

曾幾何時,一個建築師畢業會用天正,SU,基本就夠了,最多加個3DMAX,現在的話,還要加上Revit,Grasshopper,Rhino等一系列軟體。

未來的話我覺得Energy+,Delux神馬也很可能成為標配。

但是我也知道很多老派建築系還是強調很多美學的東西,

我感覺那是培養大師的路子。一個普通建築師最快掌握專業技能的方法就是實踐。

美學的培養是一個長期而且自覺的過程,一味的在設計中強調對於開竅的人來說沒用,不開竅的人來說困惑。

最後說一點,錢是關鍵。前沿技術是用錢堆起來的。國內的很多大學電腦都好幾年不更新的,更別說軟體了,3D列印,激光雕刻,CNC機床了。


多圖慎入。

先說軟體。

這個視頻找了好久,記成sketchup的宣傳廣告了。

World Builder

世界因愛而生

補充下 @袁牧老師答案中的第二點,加強與實踐型企業合作。

目前UCLA做的不錯,開展了跨學科的suprastudio,和豐田、波音、迪士尼、NASA有合作。

我個人對跨學科也非常感興趣。

試想在一個學期中讓建築學學生設計一個機器人,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艘船,拍一部電影,開發一個app,培養幾組細胞,開發一種材料,會怎麼樣?就只用一學期,做到什麼程度算什麼程度。

低年級學具體的設計方法,高年級和研究生階段應該學的是思考方法。

很多學科的思考方法是非常相似的,特別是設計相關領域。

比如電影,和建築一樣都是需要很強的宏觀調度能力。

再加上建築本來就是綜合性很強的專業。

而且最好是需要大量動手的學科。

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親自接觸建造過程的機會很少。

連一些大師也不例外。

當富勒問福斯特他的建築有多重時,福斯特啞口無言。

相信很多建築師也對此沒有概念。

比較理想的方式是參觀原料加工地。

找一棵樹,把它砍下來,然後跟著一路看怎麼加工,怎麼運輸,怎麼安裝。

這是非常複雜和綜合的過程,有很多因素會影響材料的規格、尺寸。

比如玻璃的大小。

實際上工廠可以生產比實際使用的大得多的尺寸。

但是由於運輸卡車限制了玻璃的寬度。

所以實際使用中玻璃其中的一個邊長最多只有3米多。

然後用這些親自挑選的材料搭一棟3m x 3m x 3m的小房子。

甚至不用這麼大。

前幾年很火的城市下的蛋。

由戴海飛用標準營造的創意完成。

這麼一個蛋在電腦里兩分鐘就拉出來了。

但如果你真的建出來效果就大不一樣了。

自己彎鋼筋,自己焊,甚至連柱子都是自己砍的。

戴海飛豆瓣:

城市下的蛋後天要review了還來答題。。。趕快閃了。。


更注重藝術的培養,個人的表達


推薦閱讀:

中國的建築教育到底是在走一條什麼道路?
為什麼不把施工圖作為建築學本科高年級的重點教學內容?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係為什麼不注重研究生教育?
如何提高建築設計的能力和審美?
理科生該怎麼學習建築學?

TAG:建築學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