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結尾中漏洞多多 和氣勢磅礴但又嚴密的三部曲整體比起來是否有點奇怪?
1.大劉提及艾AA和關一帆的感情 但最後設定雲天明沒有出場 關一帆和程心毫無徵兆的相愛了。雲天明好像順理成章的在這個黑域和未曾謀面的艾AA幸福度過了餘生 這貫穿第三部 影響整個人類發展的浪漫注意的感情關係這樣處理有點突兀 不知大劉想表達什麼?
2.視角轉換方面,在那幾個黑柱之前 情節還是以宏觀視角為主:太陽系逃出的兩個人類尋找到了在宇宙中重新生活下來的人們。可惜的是對於這個新產生的文明,大劉沒有延續之前連貫的描述和思考——有一種泉水突然枯乾的感覺。轉而突然轉入程心和關一帆的二人視角,雲天明一到,突然整個星系就變成了黑域,然後就跳到了千萬年之後。對於三體文明發生了什麼,殘存人類的狀態,雲天明帶來的小宇宙究竟是怎麼回事,他帶這個來的用意是什麼,更何況他本身在藍星的出現就十分突兀(別告訴我他一直通過智子關注艾AA暗戀了她很久)。這一系列的鋪述都不符合大劉之前一貫的嚴謹硬朗風格。不知諸位是否知道結局這裡是否出了什麼問題。或者說對大劉用意合理的解讀?
第三部因為點子太多搞亂了整本書的節奏是事實,「寫科幻點子還是寫情節」是大劉從《超新星紀元》開始就糾結的一個問題,到現在他還在糾結。————————————————下面的其實和問題沒啥關係了————————————至於「所謂由「如何看待劉慈欣的作品中透露出的對民主政治和溫情社會的無情嘲弄?」導致出的無人性論」,首先用一部小說來判斷一個作家的屬性是極端愚蠢而不負責任的。要說個人主義,中國甚至可以說目前世界科幻小說里都沒幾個能達到劉慈欣《朝聞道》里的態度:全球政府首腦吶喊著為了集體利益請你們留下來,丁儀淡定一笑:集體利益神馬的,其實我搞科研就是為了自己爽的。在用所謂「集權」、「無人性」指責三體之前請先搞清楚,劉慈欣這種將人性置於極端環境的描寫個本來就是西方倫理學家經常做的道德困境討論,從蘇格拉底的「道德討論」到近代的「電車難題」、「囚徒困境」這種「在各種極端環境下,人們做出的不道德行為是否道德?」一直是倫理學家津津樂道而且束手無策的論題——《哈佛公開課:公正》里已經做了很多的闡述。最後,三體的基礎模型來自博弈論的囚徒困境,「單次博弈下背叛最優」的策略本來就是一個博弈論事實。
1.死神永生這部作品裡面通篇描寫了雲和程的感情,所以當最後錯位的愛情和生活經歷發生的時候,確實有些難以接受。如果說硬要為這個橋段做出一些理解的話,我覺得可能有以下三點。
第一是雲天明不能真正出現。三體三部曲,通篇沒有出現三體人與地球人相遇的情況,甚至雲天明的信息中都刻意迴避三體人的形態和生態,這是非常聰明的做法,因為正面直接描寫外星個體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很容易留有敗筆。所以對三體人寫實不如寫虛,留給讀者去幻想反而更好。而雲天明在被送入三體世界之後已經同屬於這一範疇了,假設雲天明出現,程心和關一帆會和他做怎樣的對話?打出去就拉不回來了。所以雲天明註定也不能寫實。
第一點的基礎上,第二點就比較自然,正如被審判的青銅時代號艦員所說,我們在地球上是人類,而一旦脫離了地球,進入了太空,我們就不是人類了,人生觀、倫理觀都產生了顛覆性的改變,而這種改變只需要5分鐘。同樣的事情發生在關和程的身上,他們作為人類脫離地球後總人口的1/2,承擔著延續人類的責任,換言之,他們必須相愛。
第三點是主觀臆測,我覺得多少有點懲戒程心的意思。
2.在前面1的基礎上,雲天明不寫實,那麼所有的一切都無從談起了。雲天明來的目的不是為了AA,他和AA相愛與程心和關一帆一樣,是應激反應,別無選擇的。作者給雲天明來的任務是帶來小空間,情節處理上確實稍有突兀。
死神永生這部作品的背景之宏大,架構之複雜,是遠超前面兩部的,因此駕馭起來更加的困難。地球二維化之後的情節確實如提問者所說,有點語焉不詳,讓人不痛不癢。記得大劉在後記里說過很多客觀原因,比如時間緊、編輯催稿等,這些也應該是事實。而後面這點情節展開的話,篇幅可能會與死神永生差不多。這裡也不排除大劉特意留白,為今後的作品留坑。
儘管這部分情節與之前相比略有不同,但是瑕不掩瑜,三體系列仍然是我最喜歡的國內科幻,沒有之一。我是不大讚同網友的總結: 「作為科幻,它的想像力豐富,情節構思慎密,大氣,令人著迷。但作為小說,他連美國三流通俗科幻小說都不如——人家再怎麼裝,還是相信人性的」。
首先,這個總評價的邏輯是不清晰的。
「科幻」這裡是「科幻小說」的縮寫,本身就是包含於小說之中,其特點想像力豐富,情節構思縝密、大氣,這些都是小說的特點。網友所述的「科幻」與「小說」,本就是一樣東西,前者的特點大可放在後者那裡。其次,「作為小說,連美國三流通俗科幻小說都不如」,這個評價特別裝。不知道這位網友看了多少美國一、二、三流美國的通俗科幻小說。我其實是明白這位網友的意思,他是說,因為缺乏人性的關懷,所以,《三體》連美國三流都比不上。什麼是人性?「《三體》裡對人類的描寫,往往都是一群設定參數後自行運作的機器」,這個觀點是怎樣得出來?在這位網友的眼中,似乎覺得寫愛情才是回歸人性。只能說該網友對人性的關注境界有點低。我欣賞《三體》,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欣賞他對人性的思考。這個跟部分讀者有不同。人類群體的特徵展現,也屬於人性表達的範疇,而這個特徵的展現有其冷酷的一面。在社會心理學上,群體的基數越大,預測其行為就越準確。我承認,寫個體心理,個體感情生活的話,會更能打動人,大多數小說都這樣操作。但我們更需要的是《三體》這種站在更高視野看人類的小說,這不是沒人性,恰恰是更直面人性之本。如果說《三體》真的把人類社會看著一個機器,將其簡單化,這個觀點我也不贊同。大劉筆下的角色不是機器人,例如章北海,他的行為是不能預測的。最後拯救人類的,也是人性中的不確定因素——偽裝。人類的個體行為是難以預測的,這也是人性,這就是與機器人有本質的區別。人類「謊言」是戰勝三體人的法寶的觀點,是貫穿整整部《三體》的,難道這個不是寫人性?關於愛情,我承認,大劉寫得不夠感人細膩,但這絲毫不影響本小說的成就。如果有人以此作出《三體》不夠人性的觀點,應該去看看瓊瑤補補。不少優秀小說也會冷酷、客觀地直面人性。幾乎所有現代主義的小說都難以找出溫情的人性。
最後我想說的是,當你站得越高的時候,你就越冷酷,不是你對這個世界沒有愛,而是你的愛更加深沉。因為他已經沒有辦法轉換視角。故事中所有的線索已經被收束成那麼幾縷,要麼是雲天明他們,要麼是程心他們,還有就是遠逃的飛船,而且這三組線索之間也無法發生互動。在這種情況下,大劉的手腳已經被緊緊綁住,他只能挑選其中一個線索來完成整本小說。選誰?選誰才能完成整套三部曲,並承載他在這三部曲中對世界、宇宙的終極思考?雲天明他們生存的時間只有幾十年而已,不會看到宇宙所發生的任何變化;遠逃的人類?即使他們再次蓬勃發展,可描寫的再仔細又有什麼用,不過是黑暗叢林中又一個獵物或者是獵手而已。只能是程心他們,因為當他們退出黑域的時候,時間就已經過去了幾千萬年。這幾千萬年的時間中,星球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呼應了「把字刻在石頭」這個關於時間的描寫;得到小宇宙並活到宇宙的盡頭。最後那個細節很有意思,也就是把一團水和魚留在小宇宙中。這種事情只有程心才會幹出來,而且也只有她會天真的以為這對於宇宙的坍縮毫無影響,為了這個細節,也必須要把程心安排進黑域。所以我認為一定要把三體的番外篇《三體X》與全書合起來看才過癮。在番外篇的最後,當整個宇宙要進入坍縮的時候,程心在小宇宙中留下的那幾公斤的質量讓整個宇宙再也無法進入永恆的重複。不知道怎麼回事,看到這一段,我覺得特別的解恨。
綜上,三體的結尾稍顯倉促,不過也算是簡潔,有力。
以上。第三部最後是編輯代筆啊…據說劉接受採訪時也說過,得獎時代筆這些都被刪了,但也有之前的讀者函。
劉老師您好!
我是一位科幻愛好者,也是您的忠實讀者,在拜讀過您的三體3死神永生之後,有若干疑惑,望您能點撥一二。 您所著的三體系列,毫無疑問是中國科幻文學難以超越的經典。以學生淺見,您似乎對近代文學,包括很多歐美經典的科幻作品中表現出來的以展現人性和人文主義抱有相衝突的絕望主義。 您在三體結尾部分,表現出的似乎又是另一種觀念,而且與您的一貫文法有所不同,這是否是您內心掙扎的反饋呢?還是有外在因素的干擾導致?您是否認為已經出版的結局才是您心中最完美的結局呢?望劉老師能在百忙之中,抽得片刻,以解學生之困惑,萬望萬望! 至此 致以最高的敬意。 知名不具2011年3月16日
劉老師全文回復如下:你好: 來信獲悉。很高興你們能喜歡這本書。也很欣慰的看到中國年輕一代中還有這麼多熱愛科幻的讀者。關於信中所問,回答如下: 並非我對人性或人文主義抱有敵意,相反,你我都是普通人,普通人一樣具有人性的光輝。我所致力于思考的,是在末日下的極限環境中人類的選擇和轉變。 關於結局,確非我所願。因編輯三番五次催稿,也確實拖得太久,故將稿件提前發出,發出時結局是尚未完成的,你們所看到的結局,是編輯在經我本人同意之後代為捉刀的。在我本人的構思當中,將保持宇宙進入坍縮狀態所需物質的臨界值,是宇宙中所有物質的總量的,即在宇宙爆炸之初,噴出去多少,就得收回多少。宇宙的規則是容不得半點虛假的,而所有文明建造出的小宇宙都歸還了,在宇宙膨脹超過了那個臨界值之後,所有文明觀測到宇宙並未如他們所想的那般坍縮,最終查找到的原因就是地球人類在三體文明建造的小宇宙中存留有物質,從而導致回歸運動失敗,宇宙最終陷入冷寂,死神還是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請代我向大家問好! 劉慈欣 2011年3月20日不用解讀什麽,個人評價這些問題的原因只有一個:大劉玩脫了。
大劉其實對人文科技以及人性情懷興趣缺缺,從他的訪談裡聲稱「不喜歡看紅樓夢,也不喜歡看文藝片」等發言中可知。然而此君卻又非常喜歡看美國大片,喜歡美國大片中那種套路化的人文情懷。於是在他的小說筆下就成了一種矛盾的產物:他既鄙視人性,卻又要摟著人性。
《三體》裡對人類的描寫,往往都是一群設定參數後自行運作的機器。所以他才能寫出一個可以把「人類社會約等於一個點」的情節設計:忽視人性,鄙視人性,人類(乃至一個種族)社會不過是可以計算的,可以統計歸納的電腦系統而已。生命個體簡直毫無價值。這種差不多就是冷血的思維充斥在《三體》當中。的確,如果從這個方面入手故事的話,會得到一個冷峻、肅殺、充滿戲劇性的世界觀。但與此同時,必然會把故事世界推到一個無可挽回的極端。
那怎麼辦?那隻好加入感情元素來沖淡了。其中最好用的就是愛情故事(美國大片的最愛),於是就有了第三部的相關情節。問題是大劉本來就不相信,他怎麼可能寫好?結果就是劇中人物對感情的處理莫名其妙,不堪一擊,簡直愚昧。
最後不免評價《三體》:作為科幻,它的想像力豐富,情節構思慎密,大氣,令人著迷。但作為小說,他連美國三流通俗科幻小說都不如——人家再怎麼裝,還是相信人性的。
※※※
追加:
對於大劉的「無人性論」,具體可參見「如何看待劉慈欣的作品中透露出的對民主政治和溫情社會的無情嘲弄?」。我的結論相當程度是基於這個而得出的。當然,每一個人都可以從書中人物的種種行為中挑出他人性的一面,從而反駁我這個「無人性」的結論。沒關係,好比「一千萬億分之一萬」的「一萬」也是很多的——單獨來看。
大劉的「無人性」是在於大格局和整體故事的立意上。他不止一次強調,當他看到科學事實推導出的圖景後,會覺得人類現狀的很多事情毫無意義。這見於他的一些電視訪談中。反映到作品上,三體在後期不斷地把故事背景尺度拉大,很大程度就是應了他的這種理念。這倒沒什麽不好,上文中也說了,這必然會得到「一個冷峻、肅殺、充滿戲劇性的世界觀」。然而,這個世界觀也註定是極端的,反人性的。
大劉的「無人性」,根本在於對人類自身的未來思考不屑一顧。這句話不帶任何道德判斷,只是陳述事實。用他自己小說裡的話說,即「在若干光年的範圍內,在若干年內,這個宇宙發生的事情都跟我們人類無關」(大意,大家可以翻翻原文)。《三體》最後的混亂在於大劉太過想表達他的宏偉世界觀,而忽略了小說的本職:描寫人自身。導致三體第三部從中段開始完全變成了一部設定集,看著超爽,但毫無意義。
這也是大劉的極限。他對故事世界的營造很有創意,充滿想像力。但他過分追求宏偉和結構上的「機械美感」,而忽略人性本身。那些美國三流科幻小說雖然愚蠢,爛俗,但至少他的娛樂目標很清楚,那就是講人,講人的煩惱,講人的未來。美國科幻的發展不僅僅是靠三巨頭之類獨步於時代的大師,而是靠這些通俗作品累積起來的。說大劉不如人家科幻的「基石」,不為過。最近在重讀三體,與第一篇讀三體感受有所不同,第一次震撼太大,一個個新的思考和偉大命題接踵而來,幾乎讓人喘不過氣來,根本沒有時間去產生什麼疑問,但再次深讀,有些疑問就浮現出來了,當然,小說終究是小說,抬杠不提倡,只是我也不確定自己的想法對不對,所以就寫在這裡吧……第一個疑問是,三體人為什麼非要盯上地球?也就是終極定理,資源的有限性到底對不對?既然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下三體人都可以誕生高等級的文明,他們對於生存環境的要求恐怕沒有那麼苛刻吧?誰規定只有地球適合生命居住?末日之戰前後,人類都能在太陽系內旅行和居住,並且考慮吧海王星或者火星讓給三體人,三體人為什麼一定要在發現太陽系有文明後才開始星際遠征?就算似乎他們也需要有液態的水才能生存,也是碳基生命,在宇宙中尋找一個具有行星的恆星系,並且有大氣層和液態水,即便人類的天文學都能做到,三體人的移民計劃早就可以開展吧?連人類的科技末日之戰時都能星際旅行了,三體人更不是問題了吧,何必要冒著同歸於盡的風險,去招惹一個已經有主的星球?第二個疑問,章北海的星艦地球在成立之後迅速火併,是不是太過於黑暗了?當然,那種斷線風箏的孤獨感和面對數千年漂泊的迷茫的確很可怕,但問題分析的邏輯推演不夠嚴謹吧?的確,資源不足是最大問題,而最大的矛盾卻只是星艦地球人數太多而已,然後大家就拔刀相向了??作為中國人,我現在讀到這一段,腦子裡出現的第一個詞是計劃生育啊,畢竟有兩千年的旅程呢,把人數減少的手段緩和一點,我們七八十年代尚且能接受,為什麼沒有傳宗接代傳統思想束縛的星艦人,反而不能接受了?拔刀相向固然解決問題,後果的反彈恐怕是最終的倖存者都承受不了的吧?要知道,任何人與人之間的協作都建立在信任上面,道德坍塌的後果,即便你是最終的倖存者,也承受不了,人類是群居動物,即便離開地球,底線被拉低,也不能改變群居動物需要道德存在的天性,人類社會從來都是在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中找一個平衡而已,完全失去利他主義,人類社會也存在不下去的現在還沒讀完第二遍,這些只是最強烈的疑問,其他想起來再補充吧……
全世界只剩下一對男女的時候,很多事情就自然而然了,完全合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