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重耳在在短短9年內稱霸一方的?

晉文公重耳在9年內讓相對比較弱小的晉國稱霸一方,成為五霸之一,並且稱霸百餘年,靠的是什麼?不要說他手下有幾個謀士如何如何,可不可以詳細介紹下他採取了哪些措施,以及他的過人之處?


首先,為什麼重耳能在九年時間就振興晉國?

1. 晉國的底子比較好;

2. 重耳很得民心;

3. 反對派在內鬥中消耗的差不多了;

4. 長期的流亡生涯讓重耳在外國人脈很廣;

5. 個人能力出色,在危機中又得到了充分磨練。等到他上位時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了,而且身邊有一批同樣出色的親信。

(順便說個題外話,我感覺上述幾點和喬布斯回蘋果時的情況好像有點類似)

一般君主在登基之後都得適應一段時間,了解情況,建立自己的團隊或者逐漸用現有的團隊取代之前的團隊。如果趕上接班時不太順利,還得花大力氣安撫舊臣,穩定局勢,甚至還得一隻眼睛盯住自己的敵人,最後才能開始動手施展自己的想法。這一系列舉動都是很消耗時間的。所以孔子說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有時候也是無奈之舉。而重耳的情況決定了他不必完整的走過這麼一個過程。

其次,重耳做了些什麼?

他採取的具體措施其實比較常見,沒有趙武靈王那種程度的驚天改革,多半是順勢而為,進行相應的改變。對內,除了勸農桑,明賞罰,近賢人之類的 「俗套」之外,值得一提的是他針對商業也採取了相應的促進作用,比如減少關卡(相當於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稅收+促進人口流動)。這說明他或者他的幕僚很有眼光。

對外,手腕非常靈活,但又不失原則。對周王室的態度,對周圍國家的態度和政策清清楚楚,雖然未必說得上完全堂堂正正,但基本上還是以陽謀為主。這方面我分析不出來具體哪裡做得好,只能說,重耳在外交上極有分寸,大事情上沒有哪裡做的不好。

可以說重耳的特長就在於他能實實在在的把該做的事情做好。仔細想想,這真是個很高明的境界。


晉文公他爸打下來十七個國家,實際上已經有了近六軍的兵力。具體見我知乎文章《所謂千乘》。他哥哥晉懷(惠)公被秦國抓住後,晉國又把還沒分配的土地梳理了一遍,增加了2個州兵,真的達到了六軍兵力,但是名義上是三軍。晉惠公殺慶鄭時就已經有了三軍。晉文公其實沒怎麼開疆擴土,臨死時也就把六軍擴到十軍。他只是靠德望,聚攏了父親龐大國家的人心。晉文公救援天子時戰鬥並不大,後方也不穩,所以留了一軍(實際是2軍),只帶了左右軍。後來改左右軍為上下軍,避開天子忌諱而已。


晉國弱小么?當時比晉強的,估計也就齊、楚了。


齊桓公得一管仲而雄霸天下,晉文公文有一流總理之才狐偃、趙衰,武有當時第一帥才先軫、第一猛將魏犨。趙衰全部照抄管仲治齊之法,可謂制度第一,這是文的作用,晉楚大戰,晉先軫大敗楚第一名將成得臣,迫其自殺,這是武的作用。說到底,當時東南西北的四大邊陲的國家,因為容易向華夏文明之外擴張而得到低等級人口和土地,極易壯大。當時的 東齊、北晉、西秦、南楚,實力相當,只要出一個雄主加一幫良臣,很容易脫穎而出。實際上也是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都相繼稱霸過,何也?國家底子在哪,只是等那個稍微比別的國家牛逼一些的君王上位。按概率,每個國家都出過一個,晉國甚至不止一個,當然,一切都是偶然。

九年不短了,那個年代,你只要比別人強那麼一點,就在不斷累積優勢。


他爹給他打下的好底子+他的還鄉團六傑給他謀劃天下+齊桓公死後兒子們互掐無暇他顧+鄭宋衛等不消停但沒有能力稱霸+秦、楚在西、南搞山頭擴充地盤=水到渠成

另外,重耳和小白有幾個重要的伯主特點:1,知人善任

2,對時局有清醒認識和準確把握

3,善於利用機會和國際矛盾

4,我編不下去了,樓下繼續……


當時的晉國本身就是超級強國,晉文公繼位時已經是一把年紀,九年時間不短了,劉邦六年就能定天下。


最近在看管仲和晉文公的傳記。有很明顯的感覺,齊桓公和管仲時期非常重「禮」,講究做事「師出有名」。到了晉文公時期類似後世「謀士」的味道重了,雖然還是陽謀居多,但是「貴族」氣質在慢慢淡化了,凡事重結果不擇手段。


推薦閱讀:

系統性地學習春秋戰國時期必讀的史書或現代作品有哪些?
春秋時期的趙氏有多強?
猶太人跟基督教之間有哪些歷史事實或故事?
歷史上有沒有輿論公認的反派曾經做過一些不為人知的好事?
向我講一下你眼中毛澤東(認識與再認識)?

TAG:歷史 | 周朝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