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地區的「早茶」的歷史起源是什麼?「早茶」可以算作一種文化嗎?


古往今來,很多時候,人們的早餐都是在快速中解決的,但有個地方的早餐卻以慢為特色,這就是廣式的早茶。

要說歷史,簡單來講,在清朝的咸豐同治年間,當時廣州有一種名為「一厘館」的館子,門口掛著寫有「茶話」二字的木牌,供應茶水糕點,設施簡陋,僅以幾把木桌木凳迎客,聊供路人歇腳談話。後來出現了茶居,規模漸大,變成茶樓,此後廣東人上茶樓喝早茶蔚然成風。

如果你有過喝早茶的經歷就會發現,一般早晨七點,位於廣州老城區的各大酒家門前便站滿了等候開門的人。點個傳統的一盅兩件,或者蝦餃、叉燒包、腸粉、奶黃包、菠蘿包、榴槤酥等,美好的一天便從早茶開始了。

除了當地的老廣外,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和外地來廣工作、生活、遊玩的人也加入早茶隊伍之中。

廣州的早茶已成為當地自成一體的特色,你說這是一種飲食文化也好,甚至交際文化也罷,它都已經成為被越來越多的人多接受。

想了解廣州都有哪些喝早茶的老字號,請點擊下面查看&>&>

?10大廣州早茶老字號,吃過包你返尋味

======================================

想了解更多廣州好吃好玩的信息,歡迎關注公眾號「周遊廣州」(zygzvip)


說起廣東早茶的來源,要追溯到咸豐同治年間。當時廣州有一種名為「一厘館」的館子,門口掛著寫有「茶話」二字的木牌,供應茶水糕點,設施簡陋,僅以幾把木桌木凳迎客,聊供路人歇腳談話。後來出現了茶居,規模漸大,變成茶樓,此後廣東人上茶樓喝早茶蔚然成風。

早茶,廣州人把飲早茶稱為「嘆茶」。至今仍流傳著「嘆一盅兩件」(即享受一盅香茶、兩件點心之意)的口頭禪。

「嘆」在廣東話中是享受的意思,由此可見,喝早茶在廣東人的心目中是一種愉快的消遣,在這個層面上來說與其他娛樂活動並無二致。


第一個問題不了解(慚愧),只針對第二個問題說點看法吧。

廣東人,尤其是上了年紀的廣東人,嘆早茶的動機除了沖著美食去之外,還有重要的一點是與朋友/家人聊聊八卦,詢問近況,維繫感情。

再說件事,有一次和家人去喝茶,茶樓人很多,我們看到一位老人家獨自佔了一桌便過去詢問,結果老人家毫不客氣的說嘆茶就是要慢慢來怎麼可以催(大意)。

結論,我個人並不把喝早茶定性為樓上筒子說的「娛樂活動」,而是以美食為契機進行的一種溫暖的交流。在一些老廣東的心目中它已然是一種不容輕易改換的生活方式了。


早茶可以算作一種文化吧,比較煮個飯都有仙人,找個壽司可以封神。


既名為「早茶」,茶水便自然是廣東早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茶的茶水以紅茶為主,取其暖胃去膩,利於消化。常見的有烏龍茶、鐵觀音、普洱茶,有的人也喜歡喝菊普茶,即在普洱茶中加入菊花,取其清涼祛火。紅茶色深紅,湯濃稠,味苦澀,雖在視覺和味覺上都不如綠茶,卻與廣東早茶中味道濃郁的茶點恰是絕佳配搭。

說起廣東早茶的來源,要追溯到咸豐同治年間。當時廣州有一種名為「一厘館」的館子,門口掛著寫有「茶話」二字的木牌,供應茶水糕點,設施簡陋,僅以幾把木桌木凳迎客,聊供路人歇腳談話。後來出現了茶居,規模漸大,變成茶樓,此後廣東人上茶樓喝早茶蔚然成風。直到今天,廣東早茶中茶水已經成為配角,茶點卻愈發精緻多樣,這種傳統文化隨著廣東經濟的迅速發展不但沒有消失的跡象,反而越來越成為廣東人休閑生活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而茶點在廣東早茶中的地位就更為重要了。茶點分為乾濕兩種,干點有餃子、粉果、包子、酥點等,濕點則有粥類、肉類、龜苓膏、豆腐花等。其中又以干點做得最為精緻,賣相甚佳。如每家茶樓必制的招牌蝦餃,以半透明的水晶餃皮包裹兩三隻鮮嫩蝦仁,舉箸之前已可略略窺見晶瑩中透出一點微紅,待入口以後輕輕一咬,水晶餃皮特有的柔韌與蝦仁天然的甜脆糅合出鮮美的口感,教人回味無窮。又如某些高級茶樓特製的燕窩酥皮蛋撻,幾層金黃酥脆的蛋撻殼內盛著嫩黃色、絲絲通透的燕窩,甫見之下已叫人食慾大動,更不用說入口以後燕窩的甜蜜柔軟與酥皮的粉香酥脆完美結合,美味得讓人慾罷不能。而各色粥點,如及第粥、皮蛋瘦肉粥、生滾魚片粥等,皆以綿軟順滑的粥底,配上不同肉魚蛋類,再以香脆蝦片、青嫩蔥花佐之,撒上一小勺胡椒粉,喝來綿糯爽甜,鮮味濃郁。


早茶起源於何時真無從蹊蹺, 單從字面就可以讀懂一二。 為什麼不叫吃早餐而叫飲早茶呢?

專門吃早點的叫「早餐檔」,飲茶係為作可以坐低同其他人溝通。

1. 當時茶館與飯館不一樣,規格也不一樣。 茶館乃販夫走卒等人聚頭之地,是一個溝通的平臺,當時識字的人也不會淪落為靠出賣體力討生活,所以這個一個階層的劃分; 茶館作為溝通平臺主要起「搵工」嘅作用。 三行佬、咕哩、甚至仵作等社會低下階層人士需要求職的都是到茶館打躉。 後來發展到師傅收徒弟、妹仔、婢女買賣等都在茶館接洽, 慢慢地,就發展出茶樓等帶有「雅座」的明顯分隔消費區域出來。

2. 早茶當然係一種文化啦, 早茶文化是源於廣州,廣州城以前被稱為」省城「。 自從明朝閉關鎖國,全國上下僅開放一個通商口岸,所以很多都系都得以長足的發展,飲食文化也不例外。 但茶點和早點是有區別的, 早點以份量大,扛餓為主,所以一般當時市面上的早點都不精緻, 但茶點卻不一樣,不但花式繁多、新穎獨特、精細多變且份量不多,所以當時樓面供應的點心與雅座供應的是不一樣的,裝的碟子也不一樣。(題外話)

早茶文化由於主要注重溝通多於飲食與品嘗點心,所以後來發展了諸如 「下午茶、夜茶」等等,滿足了不同時間段給民眾閑話家常、八卦時事的需求,文化就這麽形成了。


個人就得當然是飲食文化,只不過算是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的一個分支,不知道能不能算在粵菜體系裡面


生在、長在北方的好友在廣州生活半年之後,凡有好友拜訪,必定把請早茶作為第一選擇,即便是20幾年從未沒見過廣式早茶的人,對於早茶也完全沒有抵抗能力。

目前比較公認的說法是,早茶形式出現於清代咸豐年間,這樣算起來也有兩百來年歷史了。

圖片來源:羊城晚報

那時候的茶樓顧客多為勞苦大眾,聽起來跟武俠劇里趕路大俠途中遇到的差不多,只是沒有大俠,都是如我等平民罷了。

【那時候的茶樓是個叫做 「二厘館」的地方,這種館子只提供木桌板凳、一些茶水和簡單的糕點,門口掛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茶話」二字,據說,當時廣東的 「二厘館」遍布大街小巷,還有一首民謠這樣唱:「去二厘館飲餐茶,茶銀二厘不多花。糕餅樣樣都抵食,最能頂肚冇花假。」

再後來,清末出現的茶居則是較高檔次的「茶館」,外形類似於西關大屋;之後還有了三層樓高的茶居,始稱「茶樓」,於是有了閑句:「有錢樓上樓,無錢地下踎」(粵語,「踎」即蹲),有時,人們還拿著心愛的小鳥一起到茶樓,跟別人比一比自己的鳥如何的好,耍一耍闊少爺脾氣,飲茶只是助興而已。飲茶之風開始風靡廣東各階層。(引)】

即便現在的茶樓講究一個高大氣派,一般客座走在二樓、三樓,而且一樓出奇的高,6、7米分分鐘,茶樓有變,但是喝茶、聊天、吃東西這老三樣始終沒變,茶樓永遠都是此起彼伏嗡嗡響的來說話聲,如果想要搬著電腦邊吃邊寫東西,OHNO 千萬不要選茶樓,不管那裡的點心有多好吃。

話說茶樓的點心真是精緻又美味,每次都不是沖著茶去的。

現在的茶樓自然也多為大眾,不過更多的是當地老人、商務人士、小資,真正的勞苦大眾最多也就偶爾消費一頓,一般人均60左右。

OHNO,又扯遠了。

像廣式茶樓這種感染力極強,又極富地域特色的東西,當然是一種文化了,是美食文化,也是地域文化,是物質產物,也是精神產物。

在一定地域內滲透性超強,但是在廣泛傳播方面比四川、日本飲食等差了很多,可是明明就好吃到應該被所有人吃到啊。


文化不夠只能告訴題主早茶是一種文化,在美國dim sum點心其實就是指的早茶,這種飲食文化其實早就已經深入人心了。


推薦閱讀:

在異地吃到不正宗的家鄉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不同產地的金槍魚有多大區別,哪裡的金槍魚最好吃?
中國菜里有什麼像莫扎特巧克力一樣,用人名來命名的菜?
北京有哪些喝早茶的好地方?

TAG:美食 | 文化 | 廣州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