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沙龍文化,有什麼與此有關的歷史事件?有關於這一時段與沙龍文化相關的電影么?


感謝邀請。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但我了解不多,只能提供一個無趣的答案外加八卦一下。

我有個同學是這個方面的專家,曾就Mlle. L.的沙龍寫過十幾萬字的論文,而且對女性主義很有研究,我想在國內,她來回答這個問題可能最合適。

之所以強調女性主義,是因為在18世紀的法國,幾乎每個知名的沙龍都有一位女主人。

對於沙龍問題的興趣,可能主要在於兩個方面。一個是對「公共領域」的關注,人們借用哈貝馬斯的這個概念來探討啟蒙時代的知識傳播,以及文人的社交行為;第二個方面是女性主義的視角。女性在沙龍中的角色為歷史學家們探討貴族社會中的女性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範例。

關於沙龍研究的學術背景,可以參閱維基百科:

http://en.wikipedia.org/wiki/Historiography_of_the_Salon

沙龍是個社交場所,據我所知,那裡面沒有發生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

18世紀的沙龍一般被視為思想交流的場所。在1750年以前,很多沙龍以擁有哲人(philosophe,他們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哲學家,而是持有一點自由思想的文人)而自豪,女主人則像他們一樣在宗教問題上持懷疑態度,但若弗蘭夫人是個例外。當時豐特內爾是唐森夫人沙龍中的支配性人物,豐特內爾、達朗貝爾、孟德斯鳩、杜克羅、布豐、格林、加利亞尼等人主宰了若弗蘭夫人和德芳夫人的沙龍。在她們的沙龍里,很少能聽到敏感話題。但愛爾維修和霍爾巴赫的沙龍里的客人要大膽得多。霍爾巴赫的沙龍每周聚會兩次,周日和周四,每次交談四五個個小時,他的沙龍接待過當時西方知識界的很多名流,包括休謨、貝卡里亞和富蘭克林等外國人。沙龍的核心人物包括狄德羅、愛爾維修、雷納爾等人。
在18世紀前半葉,沙龍一般是上流社會和文學界的場所,討論的是思想和趣味問題,並不涉及社會生活和政治。但1760年時霍爾巴赫和愛爾維修的沙龍以及隨後內克夫人的沙龍,都要大膽得多。

沙龍像當時的咖啡館、俱樂部(出現得較晚)和共濟會一樣,是一種社交場域,它對新思想的傳播,對政治批判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當然,各個沙龍之間可能存在競爭,而且不是所有沙龍主人都是啟蒙運動熱情的支持者。卡斯特蘭夫人是個虔誠的基督徒和君主主義者,但不妨礙她的沙龍里接待狄德羅和孔多塞等人。在當時,名流哲人是各個沙龍之所以有吸引力的重要因素,當富蘭克林在巴黎時,所有知名的沙龍都以邀請他出席為榮。

在60年代之前,宗教方面的話題較為流行,但此後政治話題比較熱;不過文學藝術品味方面的探討始終存在,往往跟宗教和政治結合在一起。不少大貴族的沙龍是很出名的政治沙龍,客人最多的是拉羅什福柯、昂維爾公爵夫人、博沃夫人和卡斯特蘭伯爵的沙龍。(D. Mornet)

Daniel Roche提到了沙龍之間的矛盾。沙龍是個小團體,存在派別鬥爭,有時也許涉及思想矛盾和輿論的分化。例如,參加若弗蘭夫人的沙龍的人,肯定不會去德芳夫人的沙龍;而在萊斯皮納斯小姐家聚會的人,也不會經常光顧德芳夫人的沙龍。沙龍活動對文化生活的影響,最主要的是發展出一種交談藝術,一種得體的儀態和風度。但Roche認為這種文化生活太過做作。

我所見過的文字中,泰納對18世紀的沙龍文化的評價是最為負面的。人們關於法國文化中的所有消極印象,都可以從中找到根據:虛榮自負、矯揉造作、輕佻放縱,等等。從社會背景而言,沙龍文化的興起跟一個有閑無聊的貴族階層的產生直接相關。整個凡爾賽就是一個大沙龍,那些百無聊賴的鍍金貴族奴僕以精緻的思想娛樂來打發時光,而沙龍的社交便是最好的方式。進入沙龍的賓客都應言辭優雅、舉止得體,這被視為品味的標誌;即使是那些並不見得光彩的慾望,也要以高雅的字眼、委婉的措辭包裹起來。風流韻事以半遮半掩的話語表達出來顯得更撩人,更有品位。

在沙龍里,男人最不關心的人是自己的妻子,反過來也一樣。日常生活也是一樣,「不生活在一起是種優雅的風度」,雙方都完全容忍對方全身心地投入社交。沙龍中的用詞是非常考究的。這方面的標準,據說通常是由某位貴婦人制定的。在大革命前夕,盧森堡夫人若要譴責某個人用詞不當,就足以將此人打入「另類」,因為良好得體的用語始終是體面舉止的關鍵。

這種社交文化導致的後果是,沙龍完全成了一個artificial 的世界:

人造和乾澀,這就是社交生活的兩大特徵,這種生活越是完美,這兩個特徵越是明顯,它們之所以被推向極端,是因為社交生活之考究已臻極致。首先是自然性被排斥,一切都是改造過的、雕琢過的,從裝飾、服裝、儀態、聲調、話語、觀念到情感,莫不如此。V.先生說:「當我從凡爾賽回來時,發覺真實的情感稀罕之極,我有時甚至在街道駐足目視狗啃骨頭。一個人如果全身心地投入社交生活,就不能為自己保留任何一點真實的自我,禮儀成規就像密密匝匝的藤蔓,它們纏繞著那個真實的存在、攀附在他的每一個細微的舉動上。「行走、就坐、招呼、收手套、拿叉子、獻物品的方式,乃至一個完整的模擬動作,都要花上個小時去教孩子,好讓孩子養成習慣,讓這種行為方式成為他的第二本能,在舊時代社交界的男女名流之中,這種成規十分重要,今天的演員即使努力鑽研也很能難再現出來」。

沙龍里雖然在談論文學藝術,但它的效果簡直是在扼殺文學藝術,它讓法語變得蒼白空洞,讓文風變得做作乾癟。我們也能理解,為什麼盧梭這樣的人無法融入這樣的社交世界,他是最著名的「另類」,因為他嚮往的自然、真誠和孤獨感,全都是沙龍要扼殺或反對的;他把「藝術」斥責為自由情操的枷鎖和人的慾望的增值,對於沙龍世界倒是合適的。

不過盧梭最終還是贏得了那個曾拒絕他進入的沙龍貴婦們的歡心:

優雅過度最後會讓人厭倦,成年累月講求飲食考究之後,人們也需要粗質牛奶和麩皮麵包。

社交界的殷勤風流之中包藏著自私自利。將這種殷勤風流立為法則的婦女們,最早意識到其中的謊言,她們在眾多蒼白的榮耀之後,開始以強烈的情感去緬懷那種感人至深的熱忱……

表面來看,女性在沙龍中的地位似乎表明,舊制度末期的婦女(至少是上層婦女)頗受人尊重,尤其是與大革命對王后和Lamballe夫人的醜化和暴行相比較時,因此革命的資產階級背棄了舊制度時代尊重女性的傳統(Régine Pernoud)。

但狄德羅在1772年的《論婦女》中說,對女性美的讚頌和對愛情的謳歌,只是為了掩蓋女性天生的劣勢。當婦女備受稱頌並被徵求意見時,她們仍然從根本上外在於男性主宰的世界。因此1789年確定選舉權時,無人考慮婦女,雖然有不少革命者曾混跡女性主宰的沙龍。法國人依然認為婦女因為其天性上的弱點而只能局限於私生活。當時英國的女性主義者Mary Wollstonecraft 第一個指出,18世紀的法國對女性的崇拜,與對婦女的排斥是一致的。婦女在劣勢方面受到了過分的讚揚,彷彿是造化而成的」美麗的缺陷「。可以說,18世紀上流女性光鮮的背後,仍然可以看見由來已久的種種成見。(Rosanvallon)

如說沙龍文化真的塑造過女中豪傑的話,我想首屈一指的應該是斯塔爾夫人:http://en.wikipedia.org/wiki/Germaine_de_Sta%C3%ABl

她是位非凡的女性,有人稱之為泛歐洲自由主義之母(Carlo Antoni),勃蘭兌斯在《19世紀文學主流》第一卷《流亡文學》中,將一半的篇幅獻給了她。

當然,她在社交界和思想界活躍的時間比較晚,已經是18-19世紀之交了。她父親內克是舊制度時代法國最後一位財政大臣,母親也曾是一個知名的沙龍女主人。但母女兩代人有很大的不同。斯塔爾夫人開朗真誠,完全沒有過去沙龍女王的矯情做作(她母親討厭盧梭的教育理論,她則不同)。但沙龍生活還是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最主要的是她的談話技藝。據當時人說,任何問題經她一表述就清楚了,跟她的談話相比,她的著作真的算不了什麼。可惜歷史沒有給我們留下有聲材料。

斯塔爾夫人是個氣場無比強大的人,任何社交場合下她都會成為矚目的焦點。18世紀末,當拿破崙從義大利凱旋而歸時,她一度很傾慕這位年輕的將軍。據說她說過這樣的話:你是最強大的男人,我是最強大的女人,我們應該結合在一起。但拿破崙嫌她長得丑,看來她的知性美比不上那位以「管不住自己褲腰帶」聞名的約瑟芬的魅力,最強大的男人口味還是跟最強大的女人不一樣。

拿破崙上台後,斯塔爾夫人成了堅定的反對派,一度流亡德國,在那裡她再次展現自己在社交場上的魅力,碰到了歌德、費希特等人,並寫下了三大卷的《論德意志》(現有的中譯本不全),把這個沉默沉悶的民族介紹給了拉丁世界。後來,她在家鄉日內瓦附近的科佩組建了一個思想團體,包括貢斯當(她的情人)和經濟學家西斯蒙蒂等人,在拿破崙時代,這是個著名的自由主義反對派團體。

有關內容可參閱上面提到的勃蘭兌斯的著作。

我很少看電影,不知道有沒有這方面的影片。在我的印象中,《安娜 卡列尼娜》(以及電影)中俄國貴族社交圈的氣氛應該與18世紀的法國沙龍有幾分類似,那裡也有列文這樣的另類。


關於沙龍的電影強烈推薦1995年法國拍的那部《 Ridicule 》引進版的DVD和VCD譯成《驚世浮華錄》,後來的字幕版翻譯成《荒謬無稽》。講的是路易十六時代一個外省醫生來到凡爾賽想要申請修一條水渠解救他家鄉的農民,結果他發現想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現在沙龍里一炮打響,才會得到國王的注意。我個人強烈推薦引進版因為從翻譯到配音都比後來的字幕版要好。非常值得一看。


跟法國大革命有關的,跟定都彼得堡後的沙皇時代有關的,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然後這些電影中跟貴族、紳士、淑女生活有關的。

《絕代艷后》、《理智與情感》、 《傲慢與偏見》 、《愛瑪》 、《勸導》、《諾桑覺寺》等等


推薦閱讀:

法國大眾的當下審美大概處於一個什麼水平?
法國有名牌大學嗎?
生活在中國人極少的外國小城鎮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英法等國極右政黨支持率大增,甚至可能上台執政,會給本國和歐盟帶來怎麼的影響?
如何評價2017年法國議會選舉結果?

TAG:電影 | 歷史 | 文化 | 法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