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被殖民期間,普通印度人過的如何?如果被剝削嚴重的話,為什麼憑英國的兵力可以殖民 300 年?

甚至有900英軍對7萬印度聯軍還打贏了事例。。。


不想先廢話,直接上截圖。

看明白了嗎?英國人的成功本質上是兩虎相爭,漁翁得利的結果。西方殖民者撿了便宜,莫卧兒皇帝權威大大縮水的時候各邦互相爭鬥,各自為戰的結果就是被英國殖民者各個擊破。

難道印度不被英國人征服就能避免孟加拉大饑荒這樣的慘劇嗎?難道印度被征服之前就沒有大型饑荒嗎?難道就能保證印度成為並建立一個強大的,至少是日本帝國那樣的一個列強嗎?事實上印度正是靠英國完成了自身的統一,建設了自己的基礎工業和交通系統,甚至至今仍然在沿用,英國人留給印度結合印度實際情況所建立的司法系統成功的提升了印度自己的開化水準,甚至1949年時,英國人留給印度的工業基礎還好過了五大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的中國。

印度已經獨立了多少年了?比新中國建立還早了兩年,並沒有和世界第一軍事經濟強國直接戰鬥過,也沒有和全世界兩大陣營直接冷戰,被封鎖超過十年,結果怎麼樣?

印度本身的獨立就已經是一個奇蹟了,更厲害的是它作為一個飽受欺凌的前殖民地國家卻成了一個極具侵略性的南亞版的沙俄,這單純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而已,本質也是欺負周邊弱國的流氓之舉,這個紙面上實力頗強的泥足巨人,連自身的反政府叛亂也無法取締,可見其殘暴對外的內部實質。

印度在發起不結盟運動得時候取得了極大的威望,但是為什麼越戰以後慢慢沒有然後了呢?雖然有不結盟運動本身的失敗導致的因素,更多的則是印度自身雙重標準政策帶來的災難性影響。在號召第三世界國家團結起來對抗東西兩大陣營的時候,卻在1962年和中國大打出手(沒錯,西方國家和蘇聯及其僕從國都宣稱是中國「侵略」,但是中國最後的所作所為卻狠狠的打了他們一大耳光,而且印度本身的舉動也直接證明了當時弱國聯合是多麼的無力和不切實際),打了三次印巴戰爭不說,還武裝佔領了錫金,規定不丹的外交由印度「代管」,以至於強行介入斯里蘭卡的泰米爾族群衝突,偏袒斯里蘭卡泰米爾分離主義,之後又因為狗咬狗的問題而聯合斯里蘭卡政府打擊猛虎組織。

現在印度獨立多少年了?經濟發展如何?人民生活水平怎麼樣?我覺得並不見得比英屬印度時期更加快速的發展,實際上可以說是只比某些非洲失敗國家好上一點。

有些中國人特別喜歡說中國應該被殖民才能進步之類的話,但是中國用自己過去幾十年的歷史和事實狠狠地把他們打得無地自容,可是印度呢?我覺得印度才是真正需要再被殖民一百年的國家,否則根本無法大踏步前進

現在再來看看,英國人對印度的殖民統治真的那麼糟糕嗎?也不見得。


咱們這麼說吧,英國人之所以能統治那麼久,是因為他們的殖民統治就算不是個個都兢兢業業盡心儘力,好歹也是按照近代標準的,先進了整整一兩個時代,而印度本地統治者的治理水平只有更差,以及本地文化風俗等等

有個最典型的案例,當然這事兒被英國人和英粉整天拿出來自吹,吹得人也是耳朵出老繭了——印度當年是有活活燒死寡婦陪葬的風俗的,英國人就出手干預了——你們不是說燒寡婦是你們的風俗習慣要我們別干預嗎?可以,我們那裡也有一個風俗習慣,誰燒寡婦,我們就弔死誰,你不服氣,咱們就互相風俗一把。於是成功廢除了這項陋習。英國人的治理大致如此,就是把近代西方更先進的文化和管理模式引入殖民地。

基本上英國模式的先進性,直到二戰才遭到全面挑戰和否決,不是被民族主義否決的,而是被美國的世界市場自由貿易模式否決的。


謝邀

@陳鵬 說得很好,比我知道得多,也清楚的多多了。我說一點作補充。

有一個故事。

有人問甘地,別人侮辱我,打了我,應該怎麼辦。

甘地說,你應該反擊。

這話從甘地嘴裡說出來,相信不少人會感到震驚吧。

暴力是惡的,這沒問題。在甘地看來,有一種比暴力還惡的,就是怯懦。因為怯懦會誘發暴力。如果你只有反擊和逃走兩種方法,甘地說,你要反擊。比如,在德國入侵波蘭後,甘地是支持波蘭人的戰鬥的,因為,在他看來,這是唯一能證明自己作為人的尊嚴的方法。而甘地不支持反法西斯同盟的戰爭,因為他認為,要這樣戰勝德國,只有把自己變得和對手一樣殘暴,甚至更殘暴。

回到印度,在甘地看來,印度人的問題,是他們太不願意反抗了。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印度實際是很多小地方社區組成,文化習慣不一樣。而在南部,實際在歷史上沒有受過什麼侵略,對抗爭的要求一直不高。整個印度,大約只有旁遮普邦的人比較激烈一些。最終導致印度人覺醒的,就是著名的阿姆利則慘案,也在那裡。

所以,對於甘地來說,第一步就是要喚醒印度人,要讓他們意識要社會中所存在的暴力,就是殖民政府的不平等政策所帶來的看不見的巨大暴力。比如,像饑荒這樣的天災,很多都有很大的人禍成份在裡面。甘地就是要喚醒民眾的意識,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謂非暴力運動,也是要把這些看不見的暴力給用另一種公開的形式揭示出來,就比如阿姆利則慘案這樣的,你可以說是非暴力運動造成的。英國政府說,甘地,你這樣做會死很多人的。甘地說,讓我們死。這是我們的血,我們自己決定的。

回到開頭的故事。

甘地對那人說,你這麼瘦小,又怎麼能把別人打成什麼樣。旁人不會認為你的反擊是為了欺負打你的人,而是會明白你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尊嚴。

但是,最重要的,不是你要不要反擊,而是問:他為什麼要侮辱你。

甘地做的,就是要喚起印度人的怒氣,再迅速把它們疏導起來,成為非暴力的正面力量。


實際上,軍隊人數多少只有在雙方同質化的時候才是決定勝負的因素,一塊豆腐打不過兩塊豆腐,但是一把小刀可以很輕鬆地切開所有豆腐。

印度的獨立不是靠甘地,而是靠希特勒,兩次世界大戰印度同樣對英國忠心耿耿,出錢出人打仗,但是一戰以後英國還有力量統治印度,於是不讓印度獨立,二戰中德國毀滅了英國的絕大部分軍事力量,美國又參與了肢解英帝國,從此日不落帝國就真的日落了,印度乘此東風與各殖民地一起獨立,甘地之流不過是摘果子的猴罷了,英國人需要一個體面的台階,順勢歸功於他,把甘地捧起來,即使這樣,印度那激烈的國內矛盾也使得甘地沒過兩年就印度人被幹掉了,這也說明甘地本身根本沒有力量。一個民族英雄,一個聖人,合稱聖雄,這樣的結局頗為可惜,也頗為可笑,甘地的下場,就是階級矛盾以宗教矛盾表現出來、並且無法徹底解決的後果。

印度人的悲慘生活見東印度公司資料。殖民地的人民生活慘不忍睹,資本主義的每一分錢都沾著他們的血。當然,買辦們還是比較懷念那段時間的,因為他們幫著英國人殘害自己同胞的時候,能分一點骨頭。很多人不知道印度統一是英國殖民者完成的。。也就是說印度其實就和美洲一樣是社會發展水平很低的地區,殖民者依仗先進的武器艦船和文化,對地方勢力各個擊破是很簡單的事情,中國就不一樣了,數千年的大一統習慣使得中國能一定程度上抵禦侵略,最後也還是比印度發展得快。依靠強大的科技,900英軍對7萬印度聯軍能打贏,幾百西班牙人也可以毀滅美洲的輝煌文明和龐大帝國,實際上,軍隊人數多少只有在雙方同質化的時候才是決定勝負的因素,一塊豆腐打不過兩塊豆腐,但是一把小刀可以很輕鬆地切開所有豆腐。

這是近代史中屢見不鮮的事情。

印度人的悲慘生活,下為東印度公司資料。

……一旦變成了英國殖民者的殖民地,印度就落入了苦難的深淵。英國殖民統治給印度帶來的最大災難就是毀滅了印度的傳統手工業。在18世紀中葉前,手工棉紡織業是印度最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然而到了18世紀末的產業革命發生前,上千年曾經輝煌於世界的印度手工業從此一蹶不振。英國的殖民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印度的手工業,使千百萬的手工業者失去了生活來源,大批人因飢餓而死亡。達卡城的人口由18世紀中期的15萬下降到1840年的三四萬人。「這種災難在商業史上幾乎是絕無僅有的。織布工人的屍骨把印度的平原漂白了。」一位東印度總督曾經這樣說。英國的殖民統治還造成了印度的饑荒。英國東印度公司為了賺錢而橫徵暴斂,在其統治印度東部以後不久就將田賦提高了近一倍,造成了連年的饑荒,僅1770年的孟加拉大饑荒就餓死了1千萬人,約佔孟加拉人口的三分之一!「在1769年到1770年間,英國人用囤積全部大米,不出駭人聽聞的高價就拒不出售的辦法製造了一次饑荒。在西歐殖民者到來之前,印度一直是世界上最繁榮富庶的地區之一,而在變為英國的殖民地之後,印度就成了一個被西方人鄙視的「落後國家」。從18世紀60年代起,東印度公司開始走下坡路,1813年,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貿易壟斷權被取消,同年,英政府又取消了它對中國的貿易壟斷權。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特權被取消後,來廣州十三行貿易的英國商人從原來統一由東印度公司組織而變為散商,英國政府特派官員與中國政府交涉商務事宜,使原來商人與商人之間的交涉一變而成為政府間的交涉,由此而埋下了中英兩國衝突導火線的種子。種種權力被取消後,東印度公司走向了破產的道路。1858年,東印度公司用盡畢生精力為英國聚斂到足夠的財富之後,被一腳踢開,東印度公司被英國政府正式取消,英國政府開始直接統治印度至1947年。


英國最大的黑點,毫無疑問是孟加拉大饑荒

據統計大約有一千萬人死於這場饑荒。這個數字相當於受影響區域三分之一的人口數。發生饑荒的地區主要是今天印度的比哈爾邦以及西孟加拉邦,並擴及奧里薩邦、賈坎德邦與孟加拉國。受災最嚴重地方是孟加拉的比爾賓(en:Birbhum)和穆希達巴德以及比哈爾的蒂魯德(en:Tirhut)、查姆帕蘭(en:Champaran)與貝蒂亞。

考慮到當時的這幾個邦的人口,那真是有點駭人聽聞了。

英殖民時期印度饑荒列表

Timeline of major famines in India during British rule

我很難講說英國殖民時期是好的或者不好的,但是有一點大家是共同認為的:饑荒總是不好的

----------------------------以下為私貨--------------------------------

我總覺得,美國代替英國成為世界的霸主,是文明的進步,對於美國,我是褒揚遠大過於貶低的,所以有時候想寫美利堅萬歲,又怕招了憤青們的仇恨。

大英帝國在殖民期間做了無數的壞事,兩次布爾戰爭打的慘絕人寰,連集中營都建立起來了,關押的不但是戰俘,而是各式各樣的老人,婦女和孩子,簡直堪比納粹,死亡率高的怕人。

不要以為殖民地都是統一待遇,白人為主的殖民地的地位,遠遠高於非白人。

而哪怕是在1931年,大英帝國制定威斯敏斯特法案的時候,給予自治領待遇的分別是

加拿大

紐芬蘭(後於1949年加入加拿大)

澳大利亞

紐西蘭

南非

愛爾蘭自由邦

沒有一個是非白人的殖民地。南非當年也是白人統治著黑人。

香港回歸的時候大英帝國帝國搞的一系列小動作--------唉,真是有時候不知道怎麼說才好,自從英國殖民香港後,過去從來不曾有立法局議席是首次以選舉方式產生的,你知道香港殖民時代是從几几年開始立法局議席選舉的?是1995年,大英帝國殖民香港都一百年了,從未給過立法局議席選舉,在1995年就給了,不僅如此,還「首次」將選民合資格投票年齡由21歲降至18歲,那樣議局的時效就直接開始跨越97了,中方怎麼可能同意這種小把戲?

當時中國被迫搞了一個所謂的臨時議會,當時港府又不承認臨時議會,不承認的結果就是在香港尚若舉行臨時一會就會被控為非法集會,導致被迫跑到深圳去開會,過半數的立法局議員其實身兼臨時議會議員。

==========================================

關於大英帝國的印巴分治

大家看看,這就是當年的印巴分治

你看看所謂的東巴基斯坦,被印度完全隔開,你說這種劃分方法,除了會引發戰爭還會有什麼好結局?難道英國人是腦殘不成?

結果真的就引發戰爭了,東巴基斯坦被印度扶植獨立,現在叫孟加拉國。

-------------------


印度如果不是分割治理,而且是情報局頭子去公平的分割,老早和中美洲那樣分裂小國林立,甚至血流成河了


首先提出,英國不是在印度統治時間最長的國家,最長的是葡萄牙

果阿邦(孔卡尼語:【讀:goya】,馬拉

果阿邦圖片_百度百科果阿邦圖片_百度百科

果阿邦圖片_百度百科果阿邦地圖

地語:【讀:govā】,拉丁字母轉寫:Goa)是印度聯邦共和國面積最小的一個邦,人口是印度人口第三少的邦,僅多於錫金邦、米佐拉姆邦。果阿位於印度西岸,北臨中央邦,東及南方與卡納塔克邦接鄰,西瀕阿拉伯海。果阿首府位於帕納吉(念作:Panaji,舊稱Panjim),而最大的鎮是達·伽馬城。歷史上果阿曾是葡萄牙殖民地,葡萄牙的商人於16世紀抵達果阿,不久即佔據該地,打壓印度教徒及回教徒,導使該地多數人口歸信天主教。葡萄牙的殖民時期延續了約450年,直至1961年被印度用武力奪得其主權。今日,以人均資產值計算果阿是印度最富裕的一個邦。

我對印度和英國殖民史並不是非常熟悉,但是根據自己掌握的資料,可以有一些見解,希望有所幫助

從兩個方面講

1印度當時不能算是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國家,甚至連古代意義上的大一統國家也不算,語言不統一,民族過於複雜,宗教複雜,行政上是由各地的土邦構成,由各個土邦王統治,各個邦的發展情況大概相當於我國的封建時期,整個印度地區的政治統治方式依我看,大概和我國的春秋時期類似。所以說,整個印度看著很大,但是實際卻是由一個個獨立性很強的小單元組成。所以說,英國在印度不是統治一個大印度,而是只要管好一個個香港就行。

對比一下的就是中國,從秦朝統一以來,基本上沒有被外來政權長期統治過(清朝屬於同化),不是說中國人就比印度人先進,或是更有反抗性,這是一個社會發展問題,中國這種民族意識也是經過多少代的整合過程而產生的,需要流很多血,從印度能看到的歷史看,戰爭記載很少,而中國史基本上就是一個戰爭史和陰謀史。

甘地和後來的尼赫魯做的實際就是帶領印度朝著一個統一民族國家發展,不過照現在的情況看,我的意見是依然任重道遠,因為流的血還太少。

2英國採用的統治策略和憑藉先進文化科技的代差,有了上面對印度的介紹,有一定歷史和政治知識的同學也會想出來統治對策,大概就是籠絡上層,分而治之,愚民政策……這些都被用爛的方式。英國的方式並不高明,參見前面提到的果阿,實際每個殖民者都會用。

所以說英國統治印度三百年不是英國高明,而是因為印度太弱。


對比菲律賓,人家根本不想獨立。非常希望美國帶領,


馬克思1848年寫的《共產黨宣言》第一章,原話是:「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那麼創造的那麼多財富都進了誰的腰包?都進了宗主國資本家的腰包!而殖民地人民除了幾個買辦走狗過得比之前有差別嗎?主子拿走99.99%的財富而給奴隸幾口餓不死的狗糧,奴隸們就得感激涕零了——這就是給殖民地政策洗地的邏輯!


建議找BBC拍攝的, 由David Wood主持的紀錄片:The Story of India 詳細討論了過去現代的印度歷史和社會。


推薦閱讀:

一群人可以用很多年(大於10年)的時間DIY出什麼有意思的東西或事情?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起初是情義相投的生死之交,最終反目成仇、恩斷義絕?
為什麼西周沒有出現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情發生?

TAG:歷史 | 政治 | 英國 | 印度 | 殖民地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