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個熵減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這個問題是由電影《Mr.Nobody》引起的,電影里的情節是,到了未來某一天的X時X分X秒,宇宙開始收縮,變成一個熵減的世界,萬物不再趨向於混亂而是趨向於有序。

但是這部電影里貌似只是簡單地用「時光倒流」來表現這個世界,這種解釋合理嗎?

譬如一個蘋果在宇宙收縮的前一刻從樹上掉下來,在世界變成熵減狀態之後會原路返回再和樹枝結合到一起嗎?

更重要的是,在進入這個世界後,我們的意識是會保持正常的認知狀態,還是一路回溯直到它的起點?


熵是一個熱力學的概念,也是被誤用誤解最多的一個概念。

最常見的誤用或誤解就是:熵表示混亂的程度。這句話一定程度上沒有錯,但問題是,這個混亂是被嚴格定義的,並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排隊是有序,不排隊是混亂,花瓶是有序,碎片是混亂,蘋果在樹上是有序,蘋果掉下來是混亂,均勻是有序,不均勻是混亂

其實從熵最原始的定義和發展來看,所謂的熵與其說是混亂的程度,不如說是各種狀態均勻分布的程度。

完全均勻分布的狀態,其實只有一種,所以熵增的過程就是接近這個狀態的過程,這是可預測的。而不完全均勻的狀態卻有無數種,那麼熵減的時候,到底會是哪種不完全均勻的狀態呢?是蘋果飛到樹上與樹枝結合為一體,看起來不錯;但蘋果飛到盤子里呢,似乎也有道理。蘋果在盤子里和在樹上的狀態,哪個熵更少呢?

最後,事實上,我們尚不知道宇宙的膨脹與熵增是否有某種程度的聯繫,也不知道宇宙的收縮是否會引起熵減,更不可能預測如果所謂的熵減發生了,在無數種熵相對更小的狀態中哪一種狀態會是實際情況。


熵是表示系統的無序度的程度,所謂孤立性熵增原理,指的是對於一個孤立的系統,肯定都是由有序演化成無序,由平衡發展成非平衡。但是我們生活的世界是孤立系嗎?這個很難下一個定論。

那麼我們從另外一個理論出發看看,根據耗散結構理論,可以將宏觀系統分為三種:封閉系,孤立系,開放系,我覺得我們的世界更像第三種,開放系。開放系統在遠離平衡態並存在「負熵流」時,可能形成「穩定有序的耗散結構」。耗散結構是在遠離平衡區的、非線性的、開放系統中所產生的一種穩定的自組織結構,由於存在非線性的正反饋相互作用,能夠使系統的各要素之間產生協調動作和相干效應,使系統從雜亂無章變為井然有序。因為開放系,所以就有外界的物質和能量輸入/輸出,由於與外界有交流,熵就有可能減少。

因此,在我看來,社會的良性發展,從亂戰連年到秦國統一,必然是熵減的。如果是一個孤立系,打個比方,古代打仗,攻城方將城池圍上幾個月,城內的人不能與外界有任何交流,久而久之,肯定會因為食物短缺,或者其他的因素造成混亂,這個時候就是從有序到無序的變化,毫無疑問,熵是增加的。

說到這裡,其實已經不僅僅是熱力學或者統計物理能解釋的問題了,更像哲學,社會學的討論,超出了我這個工科生的知識範圍。因此以上言論純屬瞎謅,不可當真,求摺疊。


是的,破鏡會重圓,老人亦重返青春。但是,需要等的時間太長而毫無可能

根據龐加萊回歸定理 ([1],Poincaré recurrence theorem),一個系統的狀態是有重現的周期的,該周期稱為龐加萊周期g"。

李政道在《李政道講義 統計力學》一書中得出[2]:

其中N為粒子數。

如取單位體積的粒子數為 10^23 量級,代替 2N ,則一個周期長度約為 2^(10^23) ,如果取原子反應的時間約為 10^(-12) 秒,則周期

這個時間遠大於宇宙的年齡,因此不可能了。[1]http://en.wikipedia.org/wiki/Poincar%C3%A9_recurrence_theorem

[2]李政道. 李政道講義 統計力學[M].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 第 93 頁


人從墓地里出生,越活越年輕,終於專進母胎,變成受精卵,消失掉。作為善後工作,父親吸取出精子來。

整個宇宙也將最終歸於「0」的狀態,一個狀態也沒有。


說不可能實現本來就是句廢話。我想表示根本沒法想像……光在哪裡?即便本人是熵增狀態,你背對著太陽捕獲撤退回太陽的光時,你看到了什麼?

不過可以開開腦洞,比如身邊呼嘯著大風,空氣驟然變燙再驟然恢復,然後你手上變出來個手雷……


熵減嘛,不就是宇宙爆炸的那一瞬間嗎?!



時光倒流 世界上有了後悔葯


我認為熵的變化是一種趨勢,內能量趨於平衡的一個動態變化過程。

那麼問題來了,比如說你從桌上拿起一個蘋果吃了,將蘋果分解掉了,這是從有序到無序。但是反過來從你嘴裡出來,還原成一個一個蘋果,那麼你把它放回桌子上也好,或者扔到地上也好,都是一個從無序變成有序的過程。所以,蘋果在熵減的世界裡應該被放到桌子上還是扔到地上?


曾經因為好奇所以稍微了解過一點點相關的知識,所以回答一下我自己的、從混亂度角度出發的一點理解。

1、什麼是熵?

熵(entropy)指的是體系的混亂的程度。那什麼是混亂度呢?體系的微觀狀態數越多,體系的混亂度越大,微觀狀態數可以定量地表明體系的混亂度。

什麼是微觀狀態數呢?我個人想了一個比喻,就是用古典概率中的基本事件。某個體系里的基本事件越多,這個體系就越混亂,越不確定。

2、為什麼說這個世界是個熵增的世界?

因為這個體系基本事件越多,則這個體系出現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萬事萬物都是往熵增的方向發生反應。這同人們認識里的有序和無序是不一樣的,日常生活中的有序無序的干往往是源於人們對於微型狀態的判斷,進行分類、篩選,確認事物是否具有一定的規律。而這種判定在熵的眼裡是沒有的,他眼中排成長龍的隊伍和某一種亂成一鍋粥的隊伍是一樣的,都是一種基本事件,只是亂成一鍋粥的隊伍有很多種,所以亂成一鍋粥的隊伍在人類看來出現了。

(ps:講的不是很清楚啊,借用前面的回答算了)

3、一個熵減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對於人類來說,不管哪一種完全均勻分布的狀態,其實只有一種,所以熵增的過程就是接近這個狀態的過程,這是可預測的。而不完全均勻的狀態卻有無數種,那麼熵減的時候,到底會是哪種不完全均勻的狀態呢?是蘋果飛到樹上與樹枝結合為一體,看起來不錯;但蘋果飛到盤子里呢,似乎也有道理。蘋果在盤子里和在樹上的狀態,哪個熵更少呢?(作者:Ivony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571208/answer/15516018)

前面的答案答到這裡了,一個熵減的世界是無法預測的。而我在這裡則是推薦一款猜想。

有沒有可能宇宙的形成是這樣的,這個宇宙起源是無數的微型狀態全都存在的穩定的存在,然後慢慢的在這個宇宙里某個意識覺醒,它開始挑選一些微型狀態留下,製造一些微型狀態,抹掉另一些微型狀態,它對無限的基本事件進行判斷,這個宇宙里的微型狀態越來越不均勻,顯得混亂,最後在某個平衡點上,恰巧出現了適合智慧生物生存的世界。

這個理論有點像人擇論誒。

額羅里吧嗦這麼多,其實我的答案就是,人類的自我意識和判斷能力,其實就是熵減的過程,你其實一直已經活在一個熵減的世界裡了,把自然不可能的事情去用做功實現。

如果再進一步的話,其實有個奇幻世界觀比較符合熵減的定義。

九州創世理論

最初的遠古,世界只有混沌,無數最基本的粒子漫無邊際的飄蕩在混沌的海洋中,沒有方向,沒有邊界,也沒有時間。粒子間凝聚和排斥的力量使得混沌中產生了運動。當運動的趨勢逐漸發展後,混沌被某一個偶然的攪動打破了。這個攪動只是那些粒子偶然出現的有序排列,奇妙的圖紋隱現在混沌中,有序的排列組合第一次出現在混沌中。這就是第一個微弱的意識。

意識的特性將可延續的、可積累的認知階段當作是真實的,那一段時間中意識的活動稱為「醒」。將斷續的、不積累的那一段當作是虛幻的,那一段時間中的意識活動稱為「夢」。在世界初始的那一段時間裡,第一個意識進入了斷續的夢境。夢境中的意識不斷的加強自己,對抗重新歸於混沌的凝聚力量。當這個意識強大到足以辨別自己的時候,他忽然從夢幻里醒來,開始認識到所處的世界。這個意識發現周圍的世界竟然不是他的夢幻而僅僅是混沌。有序的夢境與他所存在的混沌的世界存在強烈的反差,使得這個意識產生了創造的願望。

這個意識被稱作世界的第一個主神「墟」。精神產生於物質的運動組合,反過來試圖改變混沌的無序,而物質趨向混沌的力量阻礙著這一變化。在墟試圖分裂混沌去創造的時候,凝聚混沌的力量開始作用,從而產生了對應的概念上的主神「荒」。荒代表無所不在的強大凝聚力,可是他沒有意識,荒也就是混沌的物質本身。墟是精神的主神,荒是物質的主神。


你們想過從垃圾堆里撿回安全T 然後吸取…… 每天要去廁所吸大便 然後 往盤子里吐出來菜……吐出來的痰,要從痰盂里咽回去……


應該沒有熵減,而只有熵不變,就是熱寂。


最後總會是一個奇點


推薦閱讀:

飛矢不動如何理解?
為什麼寫出一個系統的 Hamiltonian 取決於 symmetry 和 energy scale?
為什麼不能在盒子上裝一個觀察裝置?這樣不就能判定貓的狀態了嗎?
這個情況下小球能否超過光速?
相對論和量子理論對現代哲學的影響是怎樣的?

TAG:物理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