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區別「海」和「洋」?
作為海洋科學專業的學生,特別想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在本科期間也兩次獲得全國大學生海洋知識競賽一等獎和三等獎,對「海」和「洋」的區別在競賽的題庫中著重提到了,所以對這個問題是我有一定的了解~應該能夠回答~
海洋是指在世界範圍內,地球上廣大而連續的鹹水水體的總稱。海洋的中心主體部分叫作洋,邊緣附屬部分稱為海;根據科學家計算,地球的表面積為5.1億km2,海洋佔據了其中的70.8%,即3.61億km2,剩餘的1.49億km2為陸地,其面積僅為地球表面積的29.2%。也就是說,地球上的陸地還不足總面積的三分之一。
一、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體。
世界大洋的總面積,約佔海洋面積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處可達1萬多米。洋一般遠離大陸,由半島、島嶼、群島同海劃開,水域面積非常廣闊,水深超過2000米。洋水的性質是比較穩定的,不受大陸影響,鹽度一般穩定在1000克洋水溶解的鹽類在35克左右,變化很小;大洋水呈藍色,透明度高,有獨立的運動系統,不受大陸的干擾。洋底地形以海盆、嶺脊為主。這就是大洋的特徵。例如,亞洲東部,以日本群島、琉球群島、台灣島和菲律賓群島一線把洋和海劃開,東面為大洋,西面為大海。 這裡我給大家放兩張海洋地質這門學科中比較常見和基礎的圖,大家也就更容易理解了。對於圖一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從左側海溝到右側海溝為「洋」的覆蓋區域,而在海溝之外一直到大陸地區可以理解為「海」的覆蓋區域。
圖一
其中,在大洋中心區域的是洋中脊Oceanic Ridge(或Mid-Oceanic Ridge),洋脊(或大洋中脊)。板塊構造學說認為,洋中脊是地幔對流上升形成的,是板塊分離的部位,也是新地殼開始生長的地方。洋中脊頂部的地殼熱量相當大,是地熱的排泄口,並有火山活動,地震活動也很活躍。 洋脊是地球表面唯一的規模最巨大的形態,它伸延的長度超過5萬公里,是火山作用形成的山脈。洋脊存在於所有大洋盆地中,並且幾乎把大西洋、印度洋各分為兩部分,故洋脊通常又被稱為大洋中脊。在某些地區,火山的頂峰高出海面,形成島嶼,如大西洋中的冰島、亞速爾群島、阿森松島。雖然洋脊的中央高起地帶是比較狹窄的,但是整個洋脊卻有數百公里寬,如大西洋中脊,佔據了大西洋洋盆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雖然整個地球上的洋脊都是連續的,但是由於在洋脊延伸的漫長距離上,存在著許多轉換斷層,因此整個洋脊有多處被錯斷開。此外,沿著洋脊的伸延方向存在著狹長的中央裂谷,裂谷是由它的兩側的高角度斷層形成的地塹,具體情況如圖二所示。
圖二
而海溝(trench)是位於海洋中的兩壁較陡、狹長的、水深大於5000m(如模里西斯海溝5564m)的溝槽,是海底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達到10000米以上(馬里亞納海溝11034m)。 深度超過5000米的狹長的海底凹地。兩側坡度陡急,分布於大洋邊緣。如太平洋的菲律賓海溝、大西洋的波多黎各海溝等。 海溝多分布在大洋邊緣,而且與大陸邊緣相對平行。對於海溝的定義,科學家有許多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水深超過6000米的長條形窪地都可以叫做海溝。另一些人則認為真正的海溝應該與火山弧相伴而生。世界大洋約有30條海溝,其中主要的有17條。屬於太平洋的就有14條。 地球上主要的海溝都分布在太平洋周圍地區,環太平洋的地震帶也都位於海溝附近。地球上最深、也是最知名的海溝是馬里亞納海溝,它位於西太平洋馬里亞納群島東南側,深度大約11,034米。1951年英國挑戰者Ⅱ號在太平洋關島附近發現了它。在地質學上,海溝的產生被認為是海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相互作用的結果。密度較大的海洋板塊以30度上下的角度插到大陸板塊的下面,兩個板塊相互摩擦,形成長長的"V"字型凹陷地帶。另外,科學家還認識到所有的海溝都與地震有關。環太平洋的地震帶都發生在海溝附近。這是因為海溝區的重力值比正常值要低,它意味著海溝下面的岩石圈被迫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向下沉降。
最後用比較通俗的語言概括一下洋中脊和海溝之間的關係,洋中脊位於板塊的中央,從洋中脊中不斷地生長出新的地殼,由於新的地殼的出現,使得老的地殼受到擠壓向板塊兩側運動,最後與大陸板塊相遇,老的大洋地殼俯衝到大陸板塊之下,遇到地幔中的岩漿,最後老的大洋地殼被消減最終消失,而這個俯衝地帶就是所謂的海溝。
二、「海」,在洋的邊緣,是大洋的附屬部分。
海的面積約佔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較淺,平均深度從幾米到二三千米。海臨近大陸,受大陸、河流、氣候和季節的影響,海水的溫度、鹽度、顏色和透明度,都受陸地影響,有明顯的變化。夏季,海水變暖,冬季水溫降低;有的海域,海水還要結冰。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節,海水會變淡。由於受陸地影響,河流夾帶著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濁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海沒有自己獨立的潮汐與海流。海可以分為邊緣海、內陸海和地中海。邊緣海既是海洋的邊緣,又是臨近大陸前沿;這類海與大洋聯繫廣泛,一般由一群海島把它與大洋分開。我國的東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邊緣海。內陸海,即位於大陸內部的海,如歐洲的波羅的海等。地中海是幾個大陸之間的海,水深一般比內陸海深些。世界主要的海接近50個。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
這裡提幾個比較有意思的海,首先是地中海,地中海是陸間海,它曾被認為是以前環繞東半球的特提斯(Tethys)海的殘留部分。也就是說特提斯海受到板塊的擠壓,不斷收縮最後形成了地中海。地中海的大陸棚相對較淺。最寬的大陸棚位於突尼西亞東海岸加貝斯(Gabes)灣,長275公里(170哩)。亞得里亞海海床的大部分也為大陸棚。地中海海底是石灰、泥和沙構成的沉積物,以下為藍泥。海岸一般陡峭多岩,成很深的鋸齒狀。隆河、波河和尼羅河構成了地中海中僅有的幾個大三角洲。大西洋表層水的不斷注入是地中海海水的主要補充來源。整個地中海海盆構造活躍,常有地震發生。是世界上強地震帶之一。這裡水下地殼破碎,地震、火山頻繁,世界著名的維蘇威火山、埃特納火山即分布在本區。
其次,紅海,根據板塊構造學說,我們可知紅海位於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生長邊界,而地中海處於歐亞板塊和非洲板塊的消亡邊界,故紅海的面積有朝一日會超過地中海。紅海是印度洋的陸間海,實際是東非大裂谷的北部延伸。按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理論,紅海和亞丁灣是海洋的雛形。紅海底部屬海洋性的硅鎂層岩石,在海底軸部也有如大洋中脊的水平錯斷的長裂縫,並被破裂帶連接起來。
可以這樣理解大洋洋盆發展的六個階段,目前處於大洋洋盆發展第一階段的是東非大裂谷(胚胎期);目前處於大洋洋盆發展第二階段的是紅海(幼年期);目前處於大洋洋盆發展第三階段的是大西洋(青年期);目前處於大洋洋盆發展第四階段的是太平洋(中年期);目前處於大洋洋盆發展第五階段的是地中海(老年期);目前處於大洋發展第六階段的是喜馬拉雅山脈(消亡期,遺痕)。
終於把回答寫完了,沒有檢查,可能回答中會有一些明顯的錯誤或者疏漏,希望理解~謝謝~第一次回答問題~
佔地球很大面積的鹹水水域叫「洋」,是行星水圈的主體部分。在地球上,只有五大洋。「海」通常是洋的一部分,靠近大陸邊緣或位於內陸的地區,如南海,紅海等。參考資料:http://en.wikipedia.org/wiki/Ocean
現代漢語辭彙中『洋』和海的區分,是取決於參照物而設定的。
『洋』的參照物,是『洲』。
洲與洲之間的水域,謂之『洋』。近海,遠洋。
Sea有很多很多個,Ocean只有4個
哈哈哈哈哈哈哈,你們的都好專業啊,我記憶中好像是大陸架以內、陸地以外的叫海;大陸架以外的洋吧!
大體上可以以底下是洋殼還是陸殼來區分。二者大體可以用有沒有花崗岩層來區分。當然這種分法不嚴謹,比如南海中央的部分水域底下實際為洋殼,但依然叫「南海」。
好吧,現代漢語中
海與陸地關係緊密。
能說海灘,不能說洋灘,
能說海岸,不能說洋岸;能說海島,不能說洋島;能說海陸;不能說洋陸;能說海底撈,不能說洋底撈;嗯這個問題初一下學期的地理有講
透視圖的是海,頂視圖的是洋。
海是小船可以開,洋要大船才能航行
應該是沒有區別,只不過叫習慣了~(手動滑稽)
海是洋的邊緣地帶
樓上的幾個回答都是是不詳細的。『洋』字早就存在了,而所謂的『四大洋七大洲』(也有『七大洋』之說)是近現代才走入我們『中央之國』國民的視線的。所以單純的把『洋』字理解成所謂定義『七大洋』水域的『洋』可能有所偏頗。
洋有兩種意思,一種是張阿三所說的『地球表面上被水覆蓋的廣大的地區』,還有一種是比較原始的定義就是:海之中心。中國還有很多海域都是以洋命名的:比如在舟山的岱山縣一塊就有岱衢洋、黃大洋、黃澤洋、灰鱉洋四個漁場,仔細看下面這張圖,就會明白『海之中心』的定義怎麼來的了如果把陸地作為人類文明中心,把』海『作為陸地到水域的一段延伸,其實現在的所謂四大洋倒也還是符合『海之中心『的定義的推薦閱讀:
※新加坡為什麼要採取東八區的區時,而韓國屬於東八區的但要採用東九區的?
※假如在長江三峽一帶出現了個大瀑布,該怎麼連接上下游航運?
※國際日期變更線的意義?
※國際日期變更線為什麼不是直的?
※都江堰實現水沙分離運用的具體原理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