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的新興互聯網產品不做廣告一夜爆紅的例子那麼多?

發現很多美國的互聯網產品用戶數量都是直線上升後停滯,而國內的產品大多爬升極慢。


真的是一夜爆紅么?至少就我所知很多產品都是先在矽谷的極客圈子裡一點一點流行起來,然後才正式上線的。

另一方面來講,美國所擁有的這世界最大的極客圈子是此類產品的第一用戶群和最大推動者,而廣告對於他們幾乎是沒有用的——在美國這裡要靠博客圈,技術領域尤其如此。這也是為什麼你看不到廣告的原因,因為廣告不是對這個群體最有效的傳播手段。

最後,這個特殊群體對於新媒體的高度依賴與熟練掌握使得一切消息與流行在其間有著遠高於其他群體的內部傳播速度,因此用戶增長速度快完全可以理解。


  1. 廣告不一定是硬的,還有軟的。你聽到爆紅的新聞很多都是。軟的也不一定都要花錢,一般兩類創業項目能夠獲得這種關注,一是知名連續創業者做的,他們本身行為就受到了大量的媒體關注,這些人周圍的媒體朋友也很多,自然能夠取得關注,二是一些電子很奇特的網站,這些網站不一定是爆紅,因為往往是在一定圈子內已經流傳了一段時間,突然被主流媒體發現所以備受關注。

  2. 美國的創業環境好,有兩點好,一個是尊重原創,只要你的想法好,第一個做出來(或者說第一個做的比較好的人)總能受到更多的媒體關注,二是創業媒體素質高,會主動發掘大量年輕的創業團隊,只要覺得有趣,他們會兢兢業業的關注並且報道。
  3. 相比較國內,美國整體社會商業味稍微淡一點。美國很多人創業可能不是為了錢,或者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或者是有更崇高的抱負,即便很多純粹的商業網站,他們也會或者也會刻意打出來一些高尚的理由宣傳自己,使得作為有相同價值觀的用戶,也願意為他們宣傳。
  4. 美國人骨子裡有種樂於分享的文化,有好東西,要推薦給朋友。


定義一下「一夜爆紅」吧。被 TechCrunch 報道就算一夜爆紅,還是有另外一個什麼標準?(不一定要非常精確。)

我覺得跟整體創業氛圍也有關,一方面是美國創業者多,1000個項目里可能出10個爆紅的,國內可能只有99個項目,能不能出一個爆紅的還得看運氣。有大量的創業者是基本條件。

另外還有可能的是,國內一些用戶量直線上升收入直線上升的新興互聯網產品不希望被報道,一直到做的比較大了以後還是非常低調,大部分人不知道。尤其是它的用戶群是你完全不熟悉的人群,你就很難感知到。不知道美國是不是也有這個情況。

從用戶角度,可能美國互聯網更加成熟,願意嘗試新產品的用戶多,用戶教育成本較低,好產品獲得用戶更簡單。國內用戶可能更願意「將就」,這個東西我勉強能用就好,懶得去找更好的,所以營銷有時候比產品更重要。用戶教育成本高,創業公司在這方面較弱,巨頭抄你也比較簡單,因為剛開始很可能不是拼產品。

順著上面的意思,國外很多突然間冒出來的產品可以藉助 Facebook 等傳播渠道(不過接觸到用戶和留住用戶也不一樣),國內好像沒有相同量級的產品。QQ能算,但大部分創業者無法借到QQ的力,還要擔心被騰訊抄。

另外當然和媒體有關,國外關於創業媒體多,而且這些媒體也比較成熟,認同這些媒體的人多。國內關於創業的媒體本來就少,少有的幾家裡做的好的、得到廣泛認同的就更少。這跟時間有關吧,同時也和這些媒體的心態(到底真心的想做什麼)、成熟度(有沒有想清楚怎麼做是最佳方式)有關。


推薦閱讀:

房地產營銷如何結合互聯網思維?
如何有效發布招標信息?有哪些專門的招標途徑?
在做微博、SNS 等營銷時,衡量 ROI 的指標有哪些?
如何快速提高自己的市場營銷技巧,抓住客戶的需求,成功進行營銷呢?
營銷的4p,4c,4s,4r具體是什麼?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繫?

TAG:互聯網 | 創業 | 市場營銷 | 微博營銷 | 廣告 | 社交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