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成為長片電影導演的年輕電影人拿微電影練手是一個好選擇嗎?他們做微電影應該注意什麼?


自微電影這個說法誕生,至少到現在,我一直認為這三個字是一坨偽概念,這倒不是要否定它什麼,而是在我看來,它應該是個什麼樣的東西都還不知道呢,並不著急起個名字。

問題其實兩部分。

1、你要想拍長片,可以先去拍短片去練手,不要關心這短片是不是微電影。

因為你的目標是成為長片導演,關心適不適合做微電影,很容易陷入「微電影」是啥這種不容易有個共識的問題怪圈中,建議別浪費時間了,想成為導演的,都在忙著自己寫劇本,自己嘗試去拍東西,當導演。

2、微電影是啥?

我寧可叫「互聯網視頻」或「微視頻」,至少我還沒想到其他的名字。

微電影被爭議最多的是它自身的商業模式的單一化,或者苛刻點說,商業模式上是不成立的。

在我看來,新的影視產品樣態的誕生及其對應商業模式的形成都是在技術推動下,逐步形成的。

現在所謂這「互聯網視頻」或「微視頻」的產品本身應該是個什麼樣子,都還並不明確,還在摸索中,相應的商業模式也不會那麼快。當然,這兩點,在技術力量推動下,是共同發展的。

電影、電視劇的商業模式,本質也是技術驅動,比如電影院的形成,發行體系的建立,製片廠的建立等等;

後來電視劇是因為電視機的出現,屏幕的大小發生變化,這變化也影響到了相應的視聽語言,比如電視劇總不用拍太多大場面吧,剪輯節奏不能太快吧,電視劇更適合展現長篇劇情等等,電視劇在技術推動(新載體電視的出現)下,電視劇自身定義逐漸出現,相應的商業模式也隨之出現,比如電視台、電視網等等;

而電影、電視劇最終歸攏為品牌,在商業模式上再出現相應的衍生品等等衍生產業。

目前,互聯網發展,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移動終端爆髮式發展,我們處於的是一個多屏交互時代,比如電視都在智能化,手錶都可以是觸屏和聯網的。那多屏交互移動終端所對應的影視內容,我想應該不是單純的把電影或電視劇搬上去,也不是把原來的短片,換成廣告主買單的所謂「微電影」就完事了。

我總有種感覺,一種新的視頻產品樣態正在醞釀,或者說,它已經以某種形式存在了,我們睜著眼還沒有看到。

它到底會是怎樣的呢?比起現有的、傳統的電影、電視劇內容差別又在哪裡?

或許有這麼幾點特質:

1)碎片化

碎片不是目的,而是存在的狀態,碎片可以任意組合形成新的意義

2)跨平台化

你可以在任何屏幕下,順利接受、發送並觀看

3)人與視頻交互化,生命化

它可能不是固態的,是隨時可被改寫的,生長的,不斷被更新的

有人可以說,現在不少「微電影」跟上面說的其實也差不太多,或許是的,但類人猿和智人其實看上去也差不多。

如果「互聯網視頻」或「微視頻」發展到一個全新的樣態呈現出來時,我相信,商業模式將不再是最讓人頭痛的東西。


【微電影】和【短片】雖然形式上很像,但並不是一回事兒。

短片是我們在探討「電影是什麼」這個終極問題的嘗試。而微電影不管怎麼粉飾,其實只是廣告的升級而已。

拍短片時所受的所有的磨難,都會變成日常電影創作中的財富。因為你是在追求電影的本質,而非名利。同時,你有所有的可能去完成自我表達和創作,雖然會受到非常多的限制,但這些限制並不會約束你的思考和表達。

微電影因為它強烈的廣告屬性,它必然會對你的創作產生非常多的束縛。最糟糕的是,這種束縛無關電影,無關創作,完全是各種商業利益的博弈。如果年輕電影人對電影創作沒有一個堅定的世界觀和豐富的製作經驗,必然會被帶到溝里去。(話說,如果你已經有了堅定的世界觀和豐富的製作經驗,你還練什麼手啊?直接拍廣告好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沒有經過完備的電影訓練,青年人直接去拍微電影,是毀自己的最快捷徑。因為你還沒想明白」電影是什麼「這個問題,就試圖從電影里獲取名和利,真是毀滅自己的不二捷徑。

綜上所述,有志成為長片電影導演的年輕電影人拿微電影練手是最糟糕的選擇。

我的建議是,可以拍微電影掙錢,但是要想練手,還是拍短片吧。因為那是創作和思考的過程。

沒有痛苦就沒有誕生。

————補充————

我們討論這個話題的前提是「有志成為長片電影導演」的「年輕電影人」,用「微電影」去「練手」。

這個前提有一個隱含前提,就是「微電影」和長片相比是一個要次一等的東西,所以只配用來「練手」。

但是,如果你想做一個合格的所謂「微電影」,你的練手階段應該已經結束了,你上手就要能拿出一個合格的「產品」。

這個產品要能在預算範圍內,有效傳遞廣告植入和品牌信息,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製作水準和藝術水準,起碼要能讓習慣在網路上免費觀看的觀眾看到結尾。更高一點的要求是這個產品還要能讓觀眾獲得某種感動,並願意在網路上去分享它。

這種要求真的不是一個用來「練手」的東西就可以完成的。在網路上看視頻的觀眾,你能讓他從頭到尾看完就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何況還要有效傳遞廣告信息。

所以,想拿「微電影」練手的年輕電影人,你從一開始就出現了定位錯誤。

————又補充————

【短片】和【微電影】最關鍵的區別在於【最終剪輯權】在誰手裡。

短片的最終剪輯權在作者手裡。你可以按照你的想法去表達,即使不成熟或者怪異,沒關係,那是你的表達。

微電影的最終剪輯權在廣告商手裡。他們對短片的訴求是千奇百怪的,完全和藝術無關。最後你必須要接受一個古怪的東西,而且你還得署名。

當然如果你不在乎這個就無所謂了。但我在乎這種要署名的東西。


【「微電影」就是「偽電影」】

微電影其實是個偽概念。「微」的概念從微博興起後開始流行,出於炒作概念、製造流行的需要,微電影橫空出世,在最初,微電影還只是電影短片的另一個稱謂,但由於它的可傳播性較強,很快被廣告從業人員「掰彎」為一種廣告載體。此時的微電影,和電影短片已經關係不大了。

【「微電影」可以為拍電影長片練手嗎?】

理論上來說,微電影一樣可以拍的很好,可以有很高的藝術和技術含量,就像寫笑話段子也是鍛煉思維和寫作能力,要寫好也不容易,也能為寫長篇小說「練手」,但顯而易見,這種練手的價值是非常低的。大部分的微電影,還只是講一個段子,一個點子,並沒有從電影本體出發,可以說,網路上的微電影,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垃圾——如果作為電影來看的話。

【如何正確為拍電影長片練手?】

答案是拍電影短片。創作的前提是自由表達,微電影的廣告因素有違這最基本的一點。在自由表達的前提下,在擁有才華的基礎上,需要研究電影本身的表達技巧,以及拍攝電影的方方面面的實際操作事項。在已經有足夠的電影方面的理解和知識儲備後,拍攝短片可以提高創作的熟練程度,並在實踐中加深對電影的理解,為拍攝長片打下基礎。但需要指出的是,電影短片也是嚴肅的藝術形式,它的地位並不天然低於長片,拍好電影短片並不比拍好電影長片容易。

在歐美,特別是在電影工業最為發達的美國,成熟和成功的導演在拍攝長片之前都有短片創作的經歷,那是一個導演成長路上的必然階段。在最頂尖的電影短片合集《cinema 16》中,可以看到很多大牌導演的短片作品,其中有一些是他們出道時的作品,可見短片已經可以透露出一個導演的天賦和功力。

而在中國大陸,由於電影工業的不完善,電影教育的問題,以及電影圈的急功近利,導致電影人大部分都想一口吃個胖子,忽略了短片創作鍛煉,這也是中國大陸導演普遍水準不穩的原因之一(基本功不紮實)。在很多短片集錦中,往往中國大陸導演的作品是最差的,這也能說明問題(參見《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電影》《紐約我愛你》等。)

總之,微電影是一條歧路,要想為拍長片練手,就要認真創作電影短片。

實際上,在電影專業圈裡,「微電影」只能當笑話談,你若把它當回事,別人會把你當傻X


【為什麼微電影會興起?】

微電影產業的繁榮,是因為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渠道的價值衰減,內容價值大大提升。

原本電視媒體播出的廣告,製作費不需要多少錢,但是投放費用卻高的嚇人。

品牌商很聰明,繞過壟斷渠道,直接面對消費者,花了小錢,辦了大事兒。

自媒體的特點,也讓傳播方式發生了革命,消費者主動轉載廣告,這個是原來不曾有過的現象。

【微電影是什麼?】

普遍意義上講,微電影緣起自《老男孩兒》。其實這是一部個人作品,而非科魯茲的廣告,甚至很多人不知道有汽車植入。

苦逼呵呵的北電美術系畢業生,多年混跡影視圈無建樹,於是放手一搏,舉債拍片,九局下半。

這個勵志故事成功了,接下來的跟風卻跟勵志無關。

算筆賬,廠家們每個月花50萬拍微電影,成片在5個左右。一年600萬。

伊利蒙牛每年要花幾億在電視廣告渠道費用上,你知道微電影多省錢了吧?

更何況,傳播費用幾近為零。

所以到現在,如張小北所言,目前互聯網上的微電影已經基本是長廣告的代名詞。個人作品寥寥無幾。

這個產業盤子的擴大,給了很多一線創作者賺快錢的機會,儘管大頭的利潤已經被代理公司拿走。

但足夠的錢砸進來,仍然讓很多青年導演,以此為生,過的很好。

【微電影的未來?】

傳播成本低,不等於傳播成本有效。

內容太多,沒有強制收視,導致微電影傳播效果打了折扣。轉發就是一切么?

我認為,在未來,微電影勢必會成為廣告主青睞的廣告產品,只是這個行業會逐漸形成規範。

一流導演可以去拍大品牌大製作。如佳能。5d2推廣片是姜文拍的,8000多萬,大部分都是導演們拿走了。

二流導演可以大品牌常規製作。經費沒那麼高,但是製作仍然不錯,明星神馬的可能就木有了。

三流導演可以拍小品牌的大製作。

如此推理

……

微電影產業結構更加明晰,會有更多的拍廣告的好手加入進來,但是由於市場實在太大,無數青年導演在此有的是機會。

希望你們能從藉此迅速上位。

【微電影能圓導演夢么?】

張小北的觀點,我認同一半。可以拍微電影掙錢,但是要想練手,還是拍短片吧。因為那是創作和思考的過程。

但也有人把微電影當做追求。

最近和某品牌商合作拍片,8條片子找了8位青年導演。其中,有的更商業,有的更藝術。有的當做行活兒來做,有的當成作品來拍。

但是有個共性:真正當作品來做的童鞋,均有央視或其他影視機構的工作經歷。在一個規範的行業內,他們對作品形成了質量上的要求。自己的底線已經不斷提升。考慮的更多的是創作層面如何拔高,而不是怎麼省事兒。

缺少領路人,有的是創新的機會。但是先驅轉身就是先烈的案例比比皆是。

換個角度來講,這就是創業和到大公司就業的區別。

這個行業仍然有很多年輕人,把自己的每個掙錢的機會,也認認真真的進行創作。

態度決定一切。

祝樓主好運。~


很多微電影主要需要個人的投資和長達數月到一年的時間積累才能完成。目前,國內有類似土豆映像節這樣的微電影(中短篇)盛會,旨在發現一批年輕的新銳實力派導演,發現一批點擊高製作精美的作品。導演經過向專業評委播映點評後得到前輩藝術家的指導,還有項目推介會對接優秀的導演和影視相關機構,最後,一些優秀的作品通過在映像節的獲獎,有機會進入最大的舞台--電影院。比如《李獻計歷險記》的動畫片,一年後電影版完成並推向公眾。目前土豆映像節的單元包括微電影、現場紀錄、音樂帶和播客作品等,這些作品都有屬於各自的獎項。

可以說,拍攝一部好的微電影只是開始,更重要的是,讓自己的微電影產生一些影響力,在土豆網優酷的平台上面得到推薦,在土豆映像節獲得一定的人氣和獎項,最終將為公眾認知並有機會衝擊更大的舞台。

這裡大家可能會想到老男孩這樣一部成功的影片。筷子兄弟本來是土豆網的播客,產生了一系列作品,後來才受到優酷網自製項目的青睞,並有機會拍攝老男孩這樣的影片。可以說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拍攝了一些有一定影響的作品後,才有機會走入優酷 搜狐這樣的電影製作項目。

現在拍攝電影成本比較大,個人已無力承擔,微電影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除了土豆映像節以外,還有中移動舉辦的G客G拍也是很好的平台,建議關注。


我覺得國內對很多藝術創作有比較明顯的錯誤認識,比如電影這種藝術創作,並不是越短就越容易,反而越短越考驗功力,在1小時以內要完整的表達意象、複雜性、人物關係邏輯等是非常難的。「凝鍊」是藝術創作的一種高境界,比如李白的詩,淺顯易懂,簡短精悍。

正如張小北同學所說,如果你立志就拍商業廣告片,那你可以選擇微電影,你可以快速學到很多技巧。但是如果你立志是為了拍電影,我覺得上手的話,還不要這麼功力,拍短片去沉澱自己,當你真正內容充實,充滿能量之後,拍藝術的、拍商業的都不會太難。

以上個人觀點 班門弄斧了


知乎很少聊微電影的話題。我基本也都只在知乎音樂圈玩兒。

明確我的觀點:有志年輕導演拿微電影練手,是我現在看來,最靠譜的選擇。

關於微電影我說兩點~

微電影為何興起?

我想先問問大家電影如何興起?我尋找到的答案是科技的進步帶動電影的發明。電影本質上是隨著工業科技進步應運而生的一門藝術。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讓人類得到了幾年前無法想像的facebook、twitter、youtube這些公司的好處。國內也一樣,互聯網無時無刻不在改變你的生活。隨著國內網路的進步,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人們會逐漸進入到碎片化時間的時代。好,這是大時代背景,我具體講講幾方面成因。

1、視頻網站,品質良莠不齊的海量UGC作品充斥大量廢水,專業長視頻(傳統電影、電視劇)版權費用高的越來越離譜,這些都讓視頻網站開始關注自製優質內容這個問題。世界上最牛逼的視頻網站youtube,前幾天剛剛收購了一家破10億點擊的遊戲視頻製作公司,可以看到優質自製視頻內容的價值嗎?

2、品牌客戶,科技在進步,客戶們也不能傻了吧唧只投電視、平面等傳統媒體了,網站都已經不新鮮了。需要更多的介質來承載廣告商的品牌文化、品牌logo,來適應受眾的變化。

3、影視機構/廣告公司,基於前兩點市場需求,他們看到了錢。

4、青年電影個體,這裡我要說,以前中國電影要咋搞?考電影學院。不是電影學院畢業的根本沒任何機會搞電影。但這些專業出身的年輕人很鬱悶,一直以來,畢業短片或者作業短片,只能老師看同學看同行看,最多送到國外再參展,觀眾沒機會看。盜版人家也盜版有名氣的片子,你想給人看都沒機會。但有了互聯網,有了視頻網站,導演直接跟觀眾接觸變成了十分容易的可能。之前你拍了作品無人知道,現在你上傳到網站後,看著素不相識的人讚美你的才華,這是多麼激動人心的事兒!

啥是微電影?

各種文章在說微電影的前世今生,太熱的詞就容易濫。普遍的定義我不多說了,前邊幾位說過了。我想說的是,到今天,視頻網站、品牌客戶、影視製作機構(含廣告公司)、青年個體這四大塊構成了助推微電影行業發展的主力。是四塊,並不是只有品牌這一股力量。其他三股力量合理的利用品牌的資金實現影像產品的拍攝,不代表就是大廣告。

如果說因為有植入,或者說植入手法太兇殘,因此就不絕對不能碰「電影」這高端的兩個字,甚至連「短片」都不能染指的話。我想問一下,《變形金剛》是不是電影?《非誠勿擾》是不是電影?《志明與春嬌》是不是電影?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20分鐘的影像產品,植入一兩個品牌,那就是廣告,直接就關小黑屋永世不得翻身。90分鐘的影像產品,植入7、8個廣告植入,就是一種新營銷模式,證明電影界探索到了牛逼的新盈利模式。

我喜歡的一個詞,影像產品,微電影、短片,都是短的影像產品。

電影,電視劇,廣告,短片,微電影,新媒體電影、動畫片,網路劇,創意視頻,可以分門別類的太多了。但通通都是人類創造的影像產品。長短不同而已。

傳統電影是基於影院受眾最最終端消費者而拍攝,電視劇、電視電影基於電視用戶,微電影基於網路用戶,而已,而已。

你1895年盧米埃兄弟的《火車進站》一共就49秒,你們就說是電影;到現在,人家拍了個40分鐘的,憑啥就不是電影?

個人的幾個思考~~

1、誰能告訴我電影的本質是什麼?

我不知道,但我覺得,至少,電影的本質不應該是排斥名利、排斥商業的。

為什麼你可以拍實驗電影,搞實驗音樂,電影藝術家可以拍8個小時長度的電影讓觀眾坐到屁股疼,我為什麼不能拍個10分鐘,觀眾喜歡就看不喜歡就關掉?

2、是不是我必須明白電影是什麼我才能拍電影?

這個我吐槽無力~~套用路人甲的話~

「我能說髒話嗎?」

「不能。」

「那我沒什麼好說的了。」

到底誰才有資格拍電影?

以我為例,07年畢業,半年後跟朋友在上海成立了數字電影公司,拍了兩部數字電影(現在看非常爛非常爛),成功賣給了電影頻道。雖然虧錢虧到死,但我們是在沒任何關係,硬敲電影頻道的門,賣掉了電影。但是,我他媽學的是政治專業,畢業於蘭州大學,之前跟電影沒有半毛錢關係。只是我喜歡,並且我敢幹而且幹了,就這麼簡單。

借用土豆網的slogan: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

3、涇渭分明問題,拍了微電影就被業界唾棄不齒?

肖央從廣告起家,經過《男藝妓回憶錄》這種惡搞,然後《老男孩》的本子打磨多年無人賞識,通過優酷的力量,得以在互聯網呈現並創造奇蹟。然後《贏家》、《父親》,現在在準備長片。而且,通過《老男孩》,希望給他錢的投資人,絕對不會比想給賈樟柯和婁燁的人少。(別跟我說什麼那些土老帽傻有錢不懂藝術有錢俺也不惜要這種話,特沒勁。)

當然,肖央是特例,通過微電影出來的新導演並不多,但這微電影也就是從2010下半年才興起的,到現在才一年多的發展時間,中國電影行業多少年了,牛逼的導演出來多少個?現在市場上這些個就多高級?

4、為何不能給這種新模式一個機會?

至少從我的觀察,互聯網這邊如優酷,傳統電影行業中如華誼兄弟,做微電影,或新媒體電影,或電影短片的最關鍵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平台的力量,發掘新導演,培養新導演,為傳統影視行業注入新活力。

5、植入的泛濫

任何快速發展的行業,都會有這樣那樣的弊端。虛假繁榮過後,市場自己會進行調節。作品好壞自在人心。優酷開年做的許鞍華、顧長衛、金泰勇、蔡明亮四位導演的大師微電影系列,沒有任何廣告植入。而且顧長衛和蔡明亮的作品都實驗的挑戰觀眾忍耐度。但這就是微電影。

最後:說白了,科技發展到今天,音樂都隨著科技進步無法阻擋數字時代了,偉大如柯達都破產了,奧斯卡都宣布進入數字拍攝時代了,尊敬的電影藝術家們及評論家們,為啥還死抱著固有的電影概念不放呢?


微電影,最近才開始關注,源自著名天使投資人查立的一個講座,他偶爾提到,對微電影的形式很有興趣,隱約覺得那裡會有很重要的東西出現,於是他投了一個微電影作坊,幫助他們公司化。

說實話,我以前有誤解,把微電影想簡單了,不就是短片嗎?只是放在網路播而已。現在我突然覺得,或許,中國電影的未來真的在於微電影。原因有3個:

1、網路視頻的平台,目前來說,是繞過了廣電審查的,這使得為網路製作的微電影,可以有更多的嘗試,哪怕色了,暴了,俗了,可是卻會實驗到更多的可能。韓國電影的後來追上,放開審查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2、微電影讓電影製作草根化。好萊塢,真正科班出來的電影導演有幾個?在中國,75%的電影主創來自電影學院,很多有電影想法的非學院年輕人,沒有機會嘗試過拍電影的可能。我常常在想,為什麼在第六代的20年後,中國一直沒有出現第七代。現在第五代快要落幕,第六代源自「地下電影」,導致其更多關注自我表達,事實已經證明他們在商業電影上集體失語,能夠壯大中國電影產業的,只有未出現的第七代了。

可是,有個重要的障礙一直在阻止他們的出現:「中國沒有新導演培養的機制」。好萊塢的新導演在大量的B電影里得到鍛煉,香港商業輝煌時期的導演在大量的TVB連續劇里得到培養,我們呢,CCTV6的導演必須有獨立執導的經歷,其餘四家電影頻道被阻止上星,導致其沒有自製電視電影的空間。院線電影,你要是製片人,你敢讓沒經驗的新手導嗎?反正我試過,失敗了。

所以,要感謝優酷,感謝土豆,感謝微電影,讓新導演得到鍛煉的機會。

3、學院的作業短片,受電影學院長期推崇藝術的「遺毒」,大多還停留在喃喃自語。早點讓他們接觸到觀眾的市場,未必是壞事。人本質是懶散的,表揚和認同會給點動力,多點認同感。拍電影真是很麻煩的事,能堅持不容易。

至於微電影商業模式問題,讓製片人去琢磨吧,對於導演而言,多拍,沒壞處,起碼能當個熟練工。多拍,再多想,嗯,大師有望。


那短片練手是很合適的選擇,這沒什麼可討論的。但是練完了能不能成為優秀的長片導演沒法預測。


其實這個問題的核心思想是:勵志成為長片電影導演的年輕人 在拍不了長片之前 應該做些什麼?

這個問題的答案幾十年以來都沒變。無非就是三條路。第一:在別人的長片中擔任重要職務。比如演員,編劇,攝影,剪輯等。第二:拍攝小片,在特定領域獲得成功。比如廣告,MV,電視劇,或者微電影!第三:自己攢錢,或者資源運作,籌集到了足夠的錢,自己做主就拍了。

現在就看你自己的選擇了。仔細分析一下自己的優劣勢,看自己適合走那條路。制定好計劃就堅定的一直走下去,五年十年不動搖不放棄。不管現在市場刮什麼風,周圍的人怎麼變。


作為一名剛畢業的電影系學生,談談學生作品,微電影,真正的電影拍攝。

1,學生作品

無疑是最能磨練自己的電影敘事能力,專業技能,也最接近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的作品。但是拍攝學生作品(最好的嘗試就是畢業作品),資金是父母給的,組員全都是同學,演員比較不專業,最重要的一點事非常的個人化。雖然個人化風格不失為電影類型的一種,但對於大多數電影來說,工業化的要求並不能很好的接受一個新人導演強烈的個人風格。而讓無數學生折腰的,是父母能給的資金並不多,並不是說一定要多少錢才能拍齣電影,只是錢真的是個拍電影的學生遇到的巨大的問題。錢限制了題材,限制了你可以用什麼器材,燈光,演員,場地,道具。不要總覺得只要有夢想,用一隻iphone也能拍出好電影。那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是想要靠近真正電影工業中的電影製作流程和模式的。

2 微電影

我參加過微電影的拍攝,更具體的說是做製片和編劇。投資方確實給我們這群拍電影的學生插上了夢想的翅膀。說句實話,更多時候我們的想法是只要給錢投資我們拍東西,不給工資都拍。投資能給讓我們能夠用到學校沒有的器材和專業人員,了解一部微電影的拍攝過程,與投資方的關係,重新認識在市場化和工業化的中國電影(或者說是微電影)。我覺得在朝向真正的電影邁進的時候,不管是拍廣告還是宣傳片還是微電影,都是在前進的一部分。對於我們這種對於電影圈無比熱愛嚮往的學生來說,目標就是不擇手段地前進。談論從哪裡開始踏入電影圈最好是沒有必要的,有的時候對於一個新人來說沒有選擇的權力,只要有機會,一定要去做。因為一旦開始真正進入這個行業才發現,學校學到的東西根本就不夠,而且電影真的不是天馬行空想像中的那樣藝術化私人化,電影是工業,需要合作,需要投資,需要市場,只談藝術方向的電影人是沒有出路的。

當然微電影確實有很大的束縛,從編劇到選角都被投資方控制地死死的。可是這種情況又何嘗不是發生在真正的電影拍攝上。我覺得在和投資方拉鋸戰的時候,正是訓練一個電影新人在今後的道路上如何與電影製片方協議的能力。

3 電影拍攝

張小北說「有志成為長片電影導演的年輕電影人拿微電影練手是最糟糕的選擇。

我的建議是,可以拍微電影掙錢,但是要想練手,還是拍短片吧。因為那是創作和思考的過程。」我並不完全同意。短片拍攝確實能夠創作和思考,可是錢呢?誰來給你錢拍?拍完短片除了參賽出名也許能夠回收投資,除了放在網上還有什麼方法發行推廣讓更多的人看到?真正自己拿錢拍短片的人,才能理解那種無數場景和概念在腦中飛舞,但是無法實現的痛苦。

有個概念大家一直沒有確立,那就是電影本身是工業,雖然它也是藝術。它不同於繪畫,寫作,音樂,它並不是一個個人創作的過程,而是一個從集體創作到另一個集體宣傳推廣最後到達大眾眼中的事業。只想一個人完成是不可能的,直走藝術化的道路也會偏離觀眾。如果電影一直沒有到達觀眾,那麼它並不是電影,而是一部私家影像志。

我目前還沒有參與過正式的電影拍攝,也許在幾年之後,我會否定自己現在的想法,但是我始終堅持,不管你拍微電影也好砸鍋賣跌拍短片也好,只要是朝著電影的方向前進,內心堅定目標明確,那就是一條正確的道路。


要拍長片,一般都從紀錄片入手吧,先紀錄片練練手,功夫透了轉戰故事片。微電影......拍的人和看的人大多都是急性子,不過可以嘗試一鏡到底,練練長鏡頭,有可能出彩~


我覺得可以。

對於前排答案,我覺得沒必要把微電影這種類型貶得一文不值,也不至於把微電影和「短片」分那麼清楚。現在很多企業通過拍攝微電影來做廣告,但是這樣的廣告也可以被稱為短片,在兩個名字中間吹毛求疵,沒必要……

我是一名編導學生,在我看來,我們在學校拍的昨晚,既可以稱為微電影,也可以稱為短片,我們俗稱「片子」。重要的是我們知道我們拍的這個東西是什麼,代表了什麼就可以了。

回答題主的問題。

電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我講講我的一點淺見。

電影製作需要,

1.寫劇本,最少九十分鐘。寫分鏡頭劇本。

2.找演員,起碼兩個專業演員吧。

3.專業的設備,攝像機……各種

只是硬體需要,拍一部電影起碼一百萬。除非特別有錢,否則誰能這麼隨便拍?一百萬的標準還不包括各種場地費用,工作人員的工資……所以說從這點來說,剛初步就拍電影,是不切合實際的。

其次,寫過劇本才能知道。行業新人,是很難駕馭得了一個長達九十分鐘以上的劇本的。就算是二十分鐘的劇本,故事裡人物性格,人物需求,劇情衝突,劇情走向,結局安排等等眾多因素,新人也難以做到盡善盡美,更別說大電影了。劇本劇本,一劇之本,劇本弄不好,拍再好也是爛片。故事都講不通透,觀眾看你幹嘛?

而且大電影需要七八百分鏡頭,新人搞得定嗎,就算可以搞定,估計也很粗糙吧。而電影需要的是精緻,精益求精。

所以說,作為一個新人,在拍不了大電影的時候,自己想小劇本,小故事,故事內容就盡量往大電影,藝術方面走咯,也可以意識流。我不建議,也不喜歡大學生拍一些幼稚的愛情片。

好吧,重點是,微電影容易操作,容易把握,投資少,見效快。熟悉操作流程,時間短,鏡頭少,也就有足夠的時間把拍攝鏡頭想的精緻一點。人物需求真實一點。

上院線的大電影也有很多爛片,網路上的微電影也有一些精品。

總的來說,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把每一個微電影當作真正的電影拍,一定可以很快地提升能力的。我覺得也不只是這樣,還可以去一些劇組打雜,當劇務什麼的,除了自己電影素養的提高,也要去見識一下真正的電影拍攝現場。

完了。

另外再推薦一下我拍的微電影,大家有時間看看咯。歡迎交流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740106/answer/98806847

這是我那個答案的回答地址


關注你要表達的中心,熟練你的技術,形成自己的風格。電影是門藝術,現在卻淪為手藝被討論。什麼手藝賺錢什麼手藝討論的就激烈。


今兒下午我們攝影老師看到我在機房走過來說你剪的是什麼?期中作業而已!


拍攝得有自己豐富的想像,同時也要讓人有視覺上的感受,並且對待每一個環節也要做到深入人心。微電影雖然看似簡單,但細微想起也很考驗人。所以你可以慢慢來腳踏實地的走。而且要多看看其他類型的片子,現在微電影很多,但有些東西你真正去看就能感受到,這部片子的好壞。有興趣的話可以來我們這看看,片源比較多,而且我們有面向全國徵集影片,這樣你也可以有一個自己作品的展播平台。


這裡大家可能會想到老男孩這樣一部成功的影片。筷子兄弟本來是土豆網的播客,產生了一系列作品,後來才受到優酷網自製項目的青睞,並有機會拍攝老男孩這樣的影片。可以說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拍攝了一些有一定影響的作品後,才有機會走入優酷 搜狐這樣的電影製作項目。


推薦閱讀:

非導演專業要想學拍電影應該如何著手?
微電影為何受寵?
為什麼中國品牌喜歡鋪天蓋地做微電影,而國外品牌更鐘意病毒視頻,更強調線上線下活動的結合?
微電影是如何產生的?
能僅通過智能手機的拍攝進行微電影的創作么?

TAG:電影從業者 | 導演 | 微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