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都用了哪些手段監視漢民是否都有保持剃頭?
古代皇權不下縣,何況頭髮割了還可以再長,清朝都用了哪些手段來確保漢民都有剃頭而不會偷偷留長?
清朝中後期朝廷有沒有注意到剃髮由最開始的金錢鼠尾變成了只剃半頭?
反對 @李有希 的答案 他的說法存在極大的問題,竟然還有一百多個贊,難道是傳說的屁股決定腦袋?
李有希的第一段話:
前期強制剃頭效果不好,引起強烈反抗,一年左右就停止了,改為對官員與軍人等統治階級強制剃頭,既民間所謂的十從十不從,這樣以來就有了一個模仿效應,因為作為老百姓看到身邊的達官貴人都是剃頭的,慢慢的也就剃掉了,家裡長輩剃了,下一代自然也就剃了,自然傳承就開始了。
----------------------------------------------------------------------------------------
這段話基本上屬於個人的臆想 根本沒有認真看史料
1 民間所謂的「十從十不從」從未以官方的命令存在,只是基層在執行過程中的折扣,反倒是有大量史料證明這個政策不可能存在。
所謂的「十從十不從」的傳說漏洞百出,根本不可信【歷史吧】_百度貼吧
2 即使按照「十從十不從」來說,也只是婦女 兒童 戲子 出家人 等封建社會的邊緣人群不從,怎麼到了李嘴裡就變成了只強制「對官員和軍人」了呢?
李有希的第二段話:
其實從束髮到剃髮的演變非常漫長,絕不是清初幾個政令幾次屠殺就改變過來的,古代也沒有進行大規模社會工程的技術條件,事實上這個過程至少要到乾隆一朝才基本完成,在《康熙南巡圖》等作品中可以看到平民百姓沒有剃髮易服的人非常的多。
=============
這段話缺乏根據,除了引用《南巡圖》(可靠性存疑)之外沒有任何史料支持。
1 剃髮易服是貫穿整個清代的國策 不僅僅是頒布剃髮易服政策引發漢人極力反抗的順治朝 清朝中後也有不少人因為髮式和服裝的問題而治罪,沒有完成一說。
2 《南巡圖》的問題,中國古代畫作有一部分是存在「擬古」傳統的。也就是說,部分畫作上的服飾往往反應的不是創作者的時代的真實情況,《南巡圖》很可能並不完全是真實的。依照《南巡圖》來看,平民中較有身份的都剃髮易服了,存疑的基本上都是勞作的人物,很可能是延續清明上河圖 耕織圖之類的傳統 把「男耕女織 繁華市井」這種歌頌太平的場景都擬古化處理了,這種處理在此類頌聖場景中是常見的。
李有希的第三段話:
說到底對於老百姓而言,束髮與剃髮都是統治階級強制賦予的符號,大多數人是無所謂的,中國古代也沒有一個全民的意識形態統治精神世界(儒教是統治階級的學問),人們沒有殉道的激情,只要安居樂業不打仗,基本讓幹嘛就幹嘛去了。
==============
這段話也是典型的想當然,以弱智化的階級論分析來代替事實。
從觀念史的角度說,在古典時代,固然所有的意識形態都是以統治階級和社會上層為主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平民都是只會吃喝拉撒睡 絲毫不受思想觀念影響的人。特別是在中國這種階層上下流動頻繁,有沒有種姓隔離制度的環境下,上層和平民在觀念上截然區別開來是不可能的,社會上層所信奉的理念會隨著教育 行政 選官 文化活動 等途徑滲透到下層,而明朝開科取士 化民成俗三百年,身體髮膚 華夷之別的觀念對平民的影響是深遠的。
從社會學角度來說,平民這個群體也非常複雜,不能一概而論,平民雖然包括赤貧的失地農民和城市流民,同時也包括了 童生(未取得功名的讀書人) 商販 伶優 差夫 技工 手工業者 小地主 自耕農 佃農 等等,這些人是有條件接受一些基本教育的,所以,官方所倡導的「忠孝」「華夷」等觀念在平民群體中的影響力應該是光譜式的 由上到下 由深到淺的,絕不是李武斷宣稱的「無所謂」。
從歷史的進程來說,滿清入關之後因為剃髮易服弄的天下洶洶,原本一片大好的局勢急轉直下,這一點是史學界公認的。可以參看 知乎上的這個回答,清軍入關後為何要漢人剃髮易服?那麼,既然都是統治階級內部狗咬狗 ,既然剃髮易服根本就沒有觸動到廣大的人民群眾,那為何剃髮易服前和剃髮易服後戰局的區別這麼大呢?莫非是剃髮易服驚動了明朝統治階級的神明?
事實是,剃髮易服的政策激怒了原本願意接受江山易主的普通人。
無論從哪種歷史觀來分析,剃髮易服激起了平民的反抗都是鐵一般的事實。即使按照教科書式的階級鬥爭理論,也承認剃髮易服把主要矛盾從階級矛盾轉移到民族矛盾,所以我說李是弱智化的階級論。
當然,其背後的本質是知乎流行的階層論 這種觀念說的極端點就是: 美軍來了我帶路 相信統治階層的愛國宣傳和民族主義就是傻叉。某些人的內心深處是這樣想的,所以不自覺的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全體明朝人身上。
最後,從史料的角度來說,滿清實行剃髮易服政策以後,平民進行反抗的歷史記錄數不勝數,我並非專業的歷史研究者,懶得去翻資料,如果有不服的,我可以花點精力去找史料打臉。
--------------------------更新分割線----------------------------
看到了 @李有希 的回復 還真是死鴨子嘴硬
首先" 這和我是不是儒生無關 也和儒學本身的對錯無關 需要承認的只是一個事實:
普通中國人在明代多少是受到某種觀念的影響的 也正是這種影響給予了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而揭竿斬木飛蛾撲火般地對抗窮凶極惡的敵人。
一 「前期……不好……就停止了……改為」這句話的意思不是官方政策?要提高的是你的寫作能力 要當知乎小V 這種文字功底是不夠。
二 「聽其自便」的寬鬆政策是你的想像,請告訴我 什麼時候 哪一份詔書 開始聽其自便的?
三 嗯 恭喜你的巨大學術創新 從先秦孔子的「有教無類」到宋明的「五經勤向窗前讀」,原來都可以理解為「階層隔離」「不屑於向平民傳播」。請問明朝的科舉隔離了全國百分之幾的男子呢?(暫不談婦女問題,在古典時代婦女權利低下是世界性問題)
還有 原來反抗剃髮易服的起義者都是裹挾 被人綁架上戰場的?這種在敵占區進行飛蛾撲火式的起義還能綁人上戰場?你不如證明義軍有心靈控制術吧。或者你找個反抗剃髮易服起義的史料證明一下這些人起義是害怕報復。
最後,別抒情了,抗清義士犧牲了還要被這個小V當成墊腳石踩一下,這才是可悲之極。其實,真要火,你過兩天再罵一罵TG的敵後游擊戰裹挾民眾,老百姓怕TG報復所以才抗日,最後來一曲《山坡羊 潼關懷古》,豈不美哉。
前期強制剃頭效果不好,引起強烈反抗,一年左右就停止了,改為對官員與軍人等統治階級強制剃頭,既民間所謂的十從十不從,這樣以來就有了一個模仿效應,因為作為老百姓看到身邊的達官貴人都是剃頭的,慢慢的也就剃掉了,家裡長輩剃了,下一代自然也就剃了,自然傳承就開始了。
其實從束髮到剃髮的演變非常漫長,絕不是清初幾個政令幾次屠殺就改變過來的,古代也沒有進行大規模社會工程的技術條件,事實上這個過程至少要到乾隆一朝才基本完成,在《康熙南巡圖》等作品中可以看到平民百姓沒有剃髮易服的人非常的多。
說到底對於老百姓而言,束髮與剃髮都是統治階級強制賦予的符號,大多數人是無所謂的,中國古代也沒有一個全民的意識形態統治精神世界(儒教是統治階級的學問),人們沒有殉道的激情,只要安居樂業不打仗,基本讓幹嘛就幹嘛去了。
@徐子明 抱歉啊,評論區發不出去,只能這裡回復一下這位網路儒生。
第一段
1.我說的很清楚,既「民間」所說的十從十不從,我根本沒有說官方發布了一套政令說有什麼十從十不從,這個屬於民間總結的範疇,閱讀理解能力需要加強。
2.其實剃髮令中剃兵不剃民這個是有史證的,多鐸攻佔南京時明確有說過,鑒於南方激烈的反抗,繼而採取了變通的做法,同時也是為了分化南明朝廷。當然,在實施當然存在很多的變通,比如在招撫關中農民軍時,締結的投降條件中對方明確提出不想剃頭時,有時就會融通,暫時不剃,到底無非是政治手段。其次,剃髮本身牽扯到內部的政治鬥爭,有的投降的早,早就剃掉了結果南下發現別人又不用剃了,容易造成內部分裂,所以統治階級內部的一致性就顯得非常重要,也因此有漢官利用剃髮問題展開派系鬥爭,最著名的當屬孫之獬以及陳名夏。
第二段
1.剃髮是清朝的基本國策,只不過行使的力度有差別,從依靠血腥屠殺的強制剃髮改變為」自聽其便「的寬鬆政策而已,不過對於統治階級內部的強制剃髮是從來不會放鬆的。
2.說出這個話是對藝術史的無知,古代繪畫根據用途表現形式會有不同,有如文人畫或是行樂圖等帶有創作形式或具有固定畫題的作品,自然有擬古和自由發揮的成分,但是《南巡圖》的性質是官方紀實性作品,相當於現在總書記出訪各國紀錄片,主持會議的錄像,你敢在這種體裁的作品上面搞發揮么?因此《南巡圖》《大閱圖》這樣的作品都是嚴格寫實可信的作品,如果你有閑工夫對比清會典當中各種服飾器用和這些紀實作品的話,你就會發現其在細節上的可信性。
第三段
1.然而很抱歉,這屬於你自己的想當然。明朝恰恰就是一個身份等級觀念分化極其嚴重,種姓制度事實存在的時代,在安徽某些地區,士大夫階層和農奴之間經過幾百年的隔離,甚至已經產生了外貌特徵上的差異。
其次,儒教和基督教伊斯蘭教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儒教是貴族的學問與信仰,它根本是不屑於向平民傳播的,儒教是強調階層隔離的,目不識丁的民眾其實是不配理解儒教精神的。儒教對於民眾的影響來根本來自法令的規訓,而非內心的信仰,民眾只有樸素的認識,不會由衷相信這套東西,只是畏懼衛道士們的棍棒罷了,」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儒教邏輯,至今依然流毒。這就是與基督教伊斯蘭教最大的區別,雖然本質都是統治術,但是一神教的把戲畢竟更高級一點,要通過大量的說服教育獲得民眾認同,因此這些宗教首先佔據了民眾的精神位置,再由內而外地使人接受一系列的法律與規訓,說白了,就是儒教把統治符號打在人身上,一神教把統治符號打進人心裡,身上的符號好改變,內心的就不容易了。
一個側面也可以說明這個問題,在滿清和明朝角力的時候,就出現了這樣一副圖景,裹挾進戰爭的百姓不得不做出艱難的政治選擇,剃了發的老百姓被明軍殺,沒剃頭的被滿洲殺,統治階級根本不把老百姓當人看,老百姓也不是為了信仰而決定是否剃髮。
而在太平天國起義期間,在南京干著和滿人差不多的事情,對於剃髮留辮的民眾一概」斬首不留「,因此招致民眾反抗,乃至於曽家兄弟重新佔領太平天國統治區域以後,民眾又開始自發的留起辮子了,到了辛亥革命,甚至主動保護起腦袋上這根東西了。
你真認為老百姓對於什麼」身體髮膚「有深刻的理解么?根本沒有,他們只是畏懼威權罷了,因為頭髮是」順「和」叛「的標誌,決定著他們的生與死,恐懼與暴力才是支配人們抉擇的根源。
民眾反清,反對太平天國,反對革命軍,根本出發點都是一樣的,就是怕死,舊威權的恐懼滲入人心,人們已經被身體政治的符號馴化了,挑起反抗的都是地方精英,他們可都是舊時代威權的代表者,江陰起義領頭的典使儒生在維護他們的信仰,我完全敬佩他們殉道的精神,然而民眾被裹挾的原因更多是害怕招致更殘酷的報復罷了(當然我不否認一些人具備樸素的儒教觀念),道理很簡單,滿人來了你死不死不知道,如果你現在還在這幫舊人的手上,反對他們,可能現在就得死。
可惜古代的歷史書永遠只記錄忠臣良將,謳歌才子佳人,老百姓真正的想法與感情,無人關心,反到成了後人自我感動的祭品,可悲之極。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剃髮採取的強制措施很「簡單」,不剃髮的殺了,並且追究家人以及地方官的責任。不論地位高低,也不論情況如何。舉幾個例子:
哪用什麼手段,分成幾個階段。一,強制剃頭,老子不剃阿,老子造反。二,當官的和有地位的人剃頭,呦,這隔壁王書記和劉經理咋都這頭型?咱也來一個吧。三,慢慢的不剃頭的成了另類,自然也就不需要手段控制。四,我不剪辮子阿,剪我辮子,我造反阿。(霧) 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打個比方。有身份的人都開夏利。你天天在後面開著賓士SUV反倒像個保鏢。
提醒全體回答者注意題目是監視漢民保持剃頭,而不是剃頭是怎麼推行下去的
監視漢民是否剃頭的方法,簡單到爆
只要你理解了古代社會的運行規則就能明白了
科舉管理一切讀書人
你家出個舉人老爺,就能在鄉里橫著走,出個秀才,和人打官司就可以走同年中秀才的同學的關係,贏面擴大一倍以上。萬一運氣好,出個進士,那就是北京有人的社會關係了,所以是個人有能力的,都在努力讀書科舉。
你要應滿清的科舉,那你就必須剃頭。
而且當剃頭與否成為一個可以殺鄰居全家,奪鄰居田地的理由時,一切都不用多說了。
參加過科舉的人,縉紳為主,自耕農為輔
回到家就變成了滿清剃髮易服的監督員
如果哪個小自耕農一臉懵逼的沒有剃髮易服
他家隔壁的讀書人自耕農就去舉報
然後殺全家
然后土地就歸這個讀書人所有了
讀書人自耕農成功升級地主
這就是監督體系。
至於髮型的變化,那就純粹是生活習慣的問題了,畢竟金錢鼠尾不好看,而且最初也是為了在關外生活盡量少洗頭設計的髮型,現在入關了,都是城裡人了,還頂著一頭的奇怪髮型,何必呢?
根本不需要監視,只要有暴力的鎮壓即可,這是滿清最大的手段,不剃髮,發現就是死,你 要麼藏身大山裡與世隔絕(比如王夫之,一生不剃髮)那算你狠。只要你出來參與社交活動,出門看看,上路走走,趕集逛逛,不剃髮的被發現就是殺頭,或者強制剃了,你服不服?
當一個人跪下後,他想的最多的事就是讓其他人都跪下。他最不想看到的事就是其他跪著的人站起來。他最不能容忍的事就是站著的人腿居然沒被打折。
留頭不留髮 留髮不留頭
推薦閱讀:
※SNH48有哪些值得少女借鑒的髮型?
※男生擁有一頭長髮是一種什麼體驗?
※為什麼gay圈的網紅很多都是絡腮鬍和寸頭?
※我的長相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幫忙指點長相疑問!?
※短髮女生在留長發期間最難留的過程中應該留個怎樣的髮型才不至於那麼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