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造業的疑問?
能不能解解我的疑惑?我很真誠的請教。
如果說殺生造業,可以明白,所以我決定不吃肉,不殺生。可淫是怎麼造業的?(網上有很多說法,不知道是不是胡說,但至少很嚇人,手淫都要下地獄……)摒除強姦,嫖娼等等邪淫(這種邪淫造業也能明白),夫妻之間的房事也造業么?這種你情我願的事,就算過度也是損傷各自的身體罷了,為什麼會造出來很可怕的業呢?沒有傷害他人,也就是把這種行為種在阿賴耶識裡面,導致下輩子繼續喜歡這種行為。這種種子,怎麼會長出來下地獄的果呢?強姦除外,就算嫖娼,也不會有這麼過分的果報吧?可能下輩子或者幾輩子後,你也賣淫被當初的人嫖而已,或者你老婆之前賣淫之類的。
怎麼就搞得下地獄呢?地獄可不是鬧著玩兒的。說到地獄,什麼樣的種子能長出來地獄這種果???傷害別人的因最後報在身上也被傷害而已啊,最多你殺人,種子成熟了你被殺。怎麼就跑到地獄裡面去了???還有,地獄裡面的小鬼是什麼鬼???他們無限期的執行各種慘不忍睹的行為,難道不受因果報應?這都到地獄了,他們的下場會到哪兒去???滿腦子問號。
你去看《楞嚴經》,楞嚴經中以這個淫字的輕重來分眾生的層次的。
這個淫字為什麼有罪,用通俗的話講就是福報給你春宵一刻就享完了。
再不懂的話,只能用科學的語言來說了,就是你把夠你用一年的能量給你一刻春宵就用完了。眾生生存需要能量,佛語是福報功德。人要有人的能量,狗要有狗的能量才能活,不夠的話只能再往下降,只能維持一隻雞存活的能量,即使做個小蚊子也要能量支持才能活。不夠就只能再往下降,只夠做個細菌。……
你沒事就把能量都浪費了,又沒辦成什麼事,你罪過不罪過?如果是傳種接代,你還辦成一點事,除此之外你浪費了就是罪過了,福報用完不夠維持一個人的生存的話,就會死去。
本來能夠你用一百年的,結果給你沒事漏一下沒事漏一下,只夠用五十年了,這就是古人說的會折壽損福,也沒法修禪定往上升,往上升需要更多的能量福報。你懂了以上這些道理,再去看經律中有關佛說的關於淫戒的條例,你就會真正理解佛為什麼要那麼規定了。
佛菩薩智慧高,他看到這個規律後,就跟我們講你不要去這樣瞎搞,會往下墮落的。然後佛又制訂戒律,你若來跟我學,我帶領你們往上走,但你們不允許去弄這個淫,再加一些方法教眾生如何往上走,不往下墮。佛法,解決的不是對於無盡業和報的消除的問題,而是解決對於承載這一切的主體問題。
所有宗教都有一個規律,當處於競爭狀態時,各種標準會降低,以便拉攏信眾。當處於壟斷狀態時,各種標準會提高,以便分出層次。
縱觀歷史,你會發現五戒從釋迦牟尼宣講的五條簡單的道德約束,後期發展得越來越嚴格。搞到後面,意淫就是犯戒。甚至中國特色的各種菩薩紀念日、十齋日都不能行淫,再加上女性生理期。最後,你發現一大半時間都沒法淫,累不累?
回歸早期經典,尋找戒律的真正含義,你會發現五戒基本上就是做人的道德底線。具體到淫,只要不違道德,那乃欲界正業。你不打算往生色界無色界,也不打算修色界禪定,只想好好的待在欲界修行,正淫有何不可?當然,立志於成就阿那含乃至阿羅漢果的修行者,是必須要斷欲的。
至於地獄,根據大乘觀點,乃唯心所現,獄卒也是自心化現的,並非真實存在地獄,當受報完畢時,地獄就消失了,相當於一場噩夢。所以,西方人見到的地獄跟東方人風格完全不一樣。我覺得比較符合觀察。
做任何事,會不會下地獄,主要在於會不會違背道德,從而背負上心理負擔。正淫不會,邪淫則會導致良心不安,甚至每天做各種惡夢,那麼就很可能預示著地獄的大門已經開啟了。
一、什麼是學處
學處,巴利語sikkhàpada,或譯作學足。sikkhà意為學、學習、訓練;pada意為足、處所。學處亦即是學習規則、戒條。五戒即五條學處,五項行為規範。它們通過遠離、避免五種不良的行為來達成,即遠離殺生、遠離不與取、遠離欲邪行、遠離虛妄語和遠離放逸之因的諸酒類。這五戒是一切在家佛弟子都應當遵行的。如果一名居士故意違犯了五戒中的任何一條學處,則該學處將成為無效。如果他想繼續持守完整的五戒,則必須重新再受三皈依以及五戒。正如受皈戒時在家居士主動表達其願意接受這些行為規範:我願遵守避免殺生等這些學習規則。假如他後來故意違犯了這些學處,即意味著他已不能履行自己的諾言,這即是導致其戒失效的原因。上座部佛教並沒有要求在家人在違犯學處後必須懺悔的做法,若他想繼續接受這些訓練規則,只需再次表達受持五戒的意願即可。
二、離非梵行學處和離欲邪行學處
離非梵行學處(對於五戒,即把此學處的「非梵行」改為「欲邪行」。欲邪行即不正當的性關係,包括同性戀。具足三個條件構成欲邪行,即:1.沒資格發生性關係的對象;2.以從事之心;3.以道入道)。離非梵行學處,有時也譯為不淫戒。也就是戒除性行為的學處。
梵行,巴利語brahmacariya的直譯。意為清凈、尊貴、值得讚歎的行為;或如清凈、尊貴的諸佛、獨覺佛、出家聖弟子等清凈者們的生活方式。有三種梵行:第一、佛陀的教法;第二、出家修行的生活;第三、避免兩性行為的獨身生活。在這裡的梵行是指第三種。非梵行,巴利語abrahmacariya,為「梵行」的反義詞,即性交、交媾、性行為、淫慾法、不凈行,是指以染污心發生兩性交媾的行為。性交的對象包括人、非人和畜生。性別則包括男性、女性、兩性人和黃門,黃門即生殖器被閹割者或先天性生殖器缺陷者。具足兩個條件即構成非梵行:1.以從事之心;2.以道入道。「以從事之心」——受樂之心。無論是插入時、插入後、停住或拔出的任何一時中受樂(有接受、同意、允許、想要、喜歡、受用之意)者,即構成違犯。「以道入道」——以自己的生殖器進入對方之道。若性交的對象是女人、女非人、雌性畜生或兩性人,「道」是指陰道 (生殖器、女根)、肛門和口三道;若性交的對象是男人、男非人、雄性畜生或黃門,「道」是指肛門和口二道。無論性交的對象是異性還是同性,當他們達到以道入道的程度並且受樂,即構成違犯。所謂「達到以道入道的程度」,是指自己的生殖器進入對方之道,即使達到芝麻子大小的程度,也已構成違犯。假如自己的肛門接受他人生殖器的插入,也是以道入道。同時,性交時不論有無使用保險套,皆犯。以下情況不構成違犯:1. 不知——熟睡或昏迷時即使遭攻擊也不知道。2. 不受樂——即使知道,但完全沒有享受,完全不接受。3. 瘋狂者。4. 心亂者。5. 極度痛苦者。
三、關於淫
佛陀說:「思即使業」。
曾經在一篇開示中佛陀對一個故意出精的僧人說這樣做會造成痛苦,但是進一步詳細的開示卻沒有提到。
意淫是會造業是可以肯定的,但是不破在家五戒,戒是對行為和語言的約束,四念處才訓練心念。
居士自慰,包括對正當的行淫對象的行淫也不破居士的在家五戒,當然在家五戒是最低限度的要求了,也是做人的基本法則,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對妻子/丈夫忠誠」或者「終身滿足於妻子/丈夫」,阿姜摩柯布瓦曾在《沙門》一書當中開示道:
「……萬一有一方不忠貞或不誠實,像饑渴的雜種狗到外面去偷吃殘羹剩菜,對另一方帶來的悲傷和失望將會難以形容,雖然還活著,但是卻想被人剜心肝那般的痛,出軌給配偶帶來的傷害就是那麼嚴重。」
以上可以看到上座部佛教的觀點,比如偷情會傷害到自己的愛人的心,所以有不好的業,我想這一點我想題主應該很容易理解。但持有在家五戒,有正淫還有下地獄的業我至今沒有見到《巴利三藏》和尊者的開示有講到過,一般持在家五戒也是非常大的善業,這個善業足夠在天人往返許多次。
一個人持有在家五戒就可以稱之為居士了,但是想要進一步的道德的訓練,就需要梵行五戒,梵行五戒則是無論何種自主出精都是違反的戒律。
而上座部佛教的出家人故意出精則屬於桑喀地謝沙(巴利語音譯,意譯為僧殘),違反了這一學處的比庫出家人需要在罪的處理過程至始至終都皆有僧團來執行。
四、關於戒的雜染
略……詳細可以參考葉均居士翻譯的覺音尊者所著《清凈道論》說戒品 什麼是戒的雜染。如果您出家或者持梵行八戒的時候需要了解這一點。
五、如何避免意淫
簡要的說,只有證悟阿那含聖者才有機會徹底斷淫,在此之前可以修習四念處來對治淫,具體針對淫的業處有不凈觀、三十二相……。修習四念處的人夢中遺精都不可能。應該努力主動對治這種「觸食」「思食」(重要)。(這只是簡要的說下,我希望您能看下《生命的四食》原文)
猶如一個被剝皮的牛,無論它站在何處,都不斷地遭受昆蟲及其他動物的侵擾。同樣人們的感官也暴露在外,接受從四面八方湧來的感官觸覺,觸食滿足了享樂的世界,也滋養了對存在的渴求(有愛)。要破除習慣性的執取,唯有停止與一連串的感覺密切結合,學會擺脫對感覺主動積極的回應,並退一步觀察它們。於是觸食所滋養的感受將會停止轉變成執取,這時候苦的緣起流轉才能終止。(《生命的四食》向智長老 著)
六、制戒目的
佛陀在《增支部.什麼目的經》里說:
戒是為了自製;
自製是為了無悔;
無悔是為了喜;
喜是為了悅;
悅是為了輕安;
輕安是為了樂;
樂是為了定。
最終目的是為了證悟涅槃
而不是為了產生懊悔,不是要你一直悔恨,所以,如果破戒,重受之後重新訓練,發願不再犯即可,但不要讓破戒成為慣性。
*七、有關於捨棄小小戒
首先桑喀地謝沙不屬於小小戒,居士可以持在家五戒,和正淫並不衝突,都沒有變動戒律的必要,再說持戒是嚴於律己,如果能做到梵行五戒就去做就好了。
「若比庫明知已如法裁決的諍事,為了再度甘馬而翻案者,巴吉帝亞。」(Pc.63)
佛陀提出「可以捨棄微細又微細的學處」這句話是在《大般涅槃經》中說的。然而,就在這部經的開頭部分,佛陀卻說了這樣一句話:szlig;Yàvakatilde;va¤ca bhikkhave, bhikkharing; apa¤¤attaü na pa¤¤apessanti, pa¤¤attaü na samucchindissanti, yathàpa¤¤attesu sikkhàpadesu samàdàya vattissanti, vuddiyeva, bhikkhave, bhikkharing;naü pàntilde;ikaiuml;khà, no parihàni.ucirc;「諸比庫,只要比庫眾對尚未制定者將不再制定,已經制定者將不廢除,只按已制定的學處受持遵行。諸比庫,如此即可期待比庫眾增長而不衰退。」 這句話也同樣出現在經律的其他地方,如《增支部》第七集、《律藏·巴拉基咖》等。所以佛陀不只一次地強調不要更改戒律。
參考資料:
《清凈道論》可以學習有關不凈觀、三十二相等業處的修習
《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瑪欣德尊者 著 學習五戒、八戒
《沙馬內勒學處》瑪欣德尊者 著 學習五戒、八戒
《比庫巴帝摩卡》瑪欣德尊者 著
《生命的四食》向智長老 著
《巴利三藏 相應部 有貪經》
《律藏·巴拉基咖》
PS:如果想要修習禪修,學習佛陀所教授的四念處方法,最好是學習原始經論和義注、復注,尋求已經有豐富經驗的禪師指導。如果您已經知道怎麼做,也知道讀哪些書,在什麼網站上學習,知道在什麼地方找禪師指導您,那麼我建議您應該在網下學習,讀書或者去參加禪修營——我認為佛法的知識,在網路上的碎片化開示是難以吃飽的。
邪淫墮地獄整個過程是一個惡性循環,跟吸毒很相似,吸毒用的是錢,邪淫用的是福報,到瘋狂的時候,為了一點快感,什麼都不管了。越瘋狂得到越少,得到越少越瘋狂。通常邪淫墮地獄的情景,就是見到美女撲上去,然後美女化成燒紅的鐵,燙得皮焦肉爛死去。。然後又生地獄,又見到個美女,又撲過去。。。
福德的根源在於我們的真心自性,在我們的內心。墮地獄都是由於貪嗔痴,都是向外求,向外求,超過了一定的程度,就會啟動一個惡性循環。惡果越積越多,福報越來越少,最終展現一個地獄的相狀。
居士五戒的規定是「不邪淫」,梵行五戒才規定「不淫」。古印度的邪淫並不是婚前和婚外性行為」,而是故意和不該發生性關係的對象發生性關係(也包括產生性慾),例如亂倫,或者與屬於他人的女子(妻妾、合同包養、女奴)等發生關係,與受他人監護的女子發生關係。最初的佛教並不禁止在家二眾與合法的女子發生性關係,或者手淫,禁止一切性關係和自慰是對出家二眾的規定。妖魔化正常的性行為(包括自慰)並不是一件好事,它會削弱正常人對佛教的信心。殺生戒也是被漢傳佛教過度強調的一條戒律,最初的佛教並不介意食肉,比丘和比丘尼乞食的時候也不迴避肉食,只是要求食三凈肉,也就是要求沒有看見、聽見或者懷疑這隻動物是為自己而殺的。釋迦摩尼所屬的剎帝利階層本來就不排斥食肉,只有妄圖分裂僧團的提婆達多倡導素食。後來佛教傳入中國,梁武帝提倡僧人吃素,所以素食僅僅是漢傳佛教的傳統。何況即使漢傳佛教,也沒有哪個正經和尚指責殺生吃肉的人都下地獄,只是提倡護生而已。你做不到的後果僅僅是你得不到解脫,和佛沒關係,佛也不管你,只會嘗試著度你。另外,佛教的戒律如果不受就可以不持,佛教認為受持戒律之後破戒比較嚴重,但如果不受持,就無所謂破戒了。另外即使受持之後堅持不住,也可以聲明舍戒,找一個人說明你不能持這條戒,想要放棄,就可以了。從這一點來說,佛教可以算是一個進出自由的宗教,舍戒退教都沒有太多毒副作用。所以,不要拿著天啟宗教那一套苛刻的律條來想像佛教,只能說你在網上查的東西不靠譜,隨便說話的人不知道佛教是什麼,你也跟著信歪了。想要信教不要亂聽亂信,還是趕緊多去看看正經的佛教知識吧。
殺人是造業七情六慾是造業給人講邪法也是造業傷人害人嫉妒人也是造業造業多了去了為啥要在意那個
不如學學怎麼積善行德
不要聽很多人亂說,首先,居士在印度的佛教中是可以嫖娼的,嫖娼不算破戒,假如你受了五戒,嫖娼了,不算破淫戒,除非你嫖娼後不給錢。第二,夫妻之間的正常性行為不算造業,除非你婚外戀,或者偷情,有損道德的事情算造業,造業的標準是你的善惡意向,你如果故意不忠實婚姻,那算造業。還有一種情況是說即便夫妻間也不能口交肛交,只能正常的性交,否則也算破淫戒,但是吧,我認為時代不同了,小小戒可舍,就算是造業了,也造不了多少業,來世肯定不會因為這個下三惡道。第三,手淫也不應該算造業,這是我自己猜的,因為手淫沒有善惡意向,和道德不相關,除非你故意讓老婆守活寡。
至於淫亂的果報,我不是很清楚,肯定是和三惡道相應的,但是具體和哪一道,嚴重到什麼程度,我不知道
六道皆在人間道。不過不管怎麼說,在沒有什麼巨大差別的情況下殺人的報應肯定是比邪淫重的,雖然某些有福報的大人物要使勁殺無數多的人才會下地獄——前提是這些被殺的人本身所剩的福報已經不多了。邪淫的問題在於心的放逸,讓你失去戰鬥力,損傷的是你做生意的本錢而不是你住的不動產,它不能直接引起果報,除非是搞出人命了。
不清楚你求知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解惑呢還是為了堅定已有的修行信念?
在知乎上我不想聊太多法義,因為經律論三藏里幾乎囊括的所有的教證和理證(如果你需要理論上的解答,書上都有並且非常系統全面)給你正統學習的渠道比東一嘴西一嘴的靠譜多了,如果輪迴的真相是幾句話能了解全面的那諸佛菩薩也沒必要留下六度萬行對吧。他人所說的也許很有道理或者像扯淡,都不應該盲目下定義,佛法的思維方式非常自由,沒有一定的對與錯,根據你的機緣和根基不同你會碰到的法門不同,那麼入門角度就不同。(所以不同法門見解角度不同就會有爭議,人的習性就是這樣永遠對自己所知信心滿滿因此而質疑他人,這是智慧不通達的表現)話不多說,介紹一下入手學習的次第吧??如果沒有特殊因緣就從顯宗經典學習比。佛初轉法輪主要講了「四諦」(緣起、法印、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因果業報、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盤,密宗法義)四諦中苦集滅道就囊括了你對業果的所有疑問。比如,集諦是說明諸苦和人生原因的,它是早期佛教的理論基礎,大體可以「五陰聚合說」、「十二因緣說」和「業報輪迴說」加以概括。—————————————————最好能跟著一個可靠的老師聞思一段時間,見解穩定了才有能分辨的能力。如果法緣在密乘 也可以按照密宗的道次第學習。很簡單。欲成佛,先成人。人成了以後。只言見性。見性成佛。別的都是扯淡。現在是末法時期,99%的修行人,都在忙修瞎練,都在傍佛。沒學,離佛很近。學了,離佛很遠。地獄門前僧道多。做夢娶媳婦,凈想美事。打坐玩幻覺,竟想美事。末法時期,是不是月亮惹的禍?
娃娃,我只能說你想的太少。所謂造業,有各種業,黑,白,無記,而淫業,是欲界眾生生死輪迴的根本業,不斷淫慾心,不能解脫輪迴。而佛經中說五戒,明確指出是不邪淫。邪淫與淫業,是有區別的。我就簡單說到這裡,其它自己去學習。
業krama,是造作之意。只要動身作意就會作業。業也並非一個貶義詞。業有善、惡、無記三種。
嫖娼那個很多人說就不說了。
至於地獄的小鬼。那是NPC,不屬於眾生。《唯識二十頌》有說的。
你如果培養出敏銳的覺知性,洞察能力,你自己便能判斷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佛陀給我們的教導是一種解脫自由之中又不逾矩的方法。沒事多獨處,靜思,讀經聽經。沒有一定的孤獨無法了解「般若」。
天堂地獄皆由心造,佛法中的善惡不是你理解的人倫法律道德之類的善惡,而是以貪嗔痴為代表的一切煩惱為惡,其反體成立為善,當煩惱沉重到極點時,就會顯現為地獄的形象,因此地獄實際為極端煩惱的投射影現,其道理就是佛法中"心生則種種法生",譬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中白天所思呈現出種種苦樂不苦不樂順逆等等形象具象。至於地獄的因果,需要依據佛經,而不是道聽途說,此不搬運複述,具體可見《業報差別經》與《地藏經》等。願有助益。
業力的思想概念,大前提就是佛學的思想概念,是印度文化的思想概念,業力你只能與印度文化體系的人群談論【業力】思想。
業力就是在【心識】這一大的思想體系中,探討人的【生活經歷與現象】以及人的【輪迴】。
首先,要明確【心識是沒有時空的規定的】,你在做夢中就不能體會時間與空間的邏輯,有的只是一幅幅的圖像和信息。為何·?心識就是一種持續不斷地存在。
心識的世界如何轉化為現實世界?就在於你的執著與執有。
在夢中,你一旦要執有某個圖像與信息,你就立刻從夢中驚喜,回到現實世界。用量子力學術語,你的【心識世界】就坍塌為確定的【現實世界】。這句話十分重要,就是業力的核心!
你的【心識世界】就坍塌為確定的【現實世界】,就是【業力】!
因為你的現實世界的行為,最底層的邏輯都來自於【無時間空間】的【心識世界】。
你的現實世界的行為,有時是不受你自己理性控制的,比如你喜愛某個比你老很多的異性,比如你喜愛某種遊戲,比如你的一見鍾情,比如你天生就喜愛權力場的搏殺,比如你天生就是一個溫柔有愛心的人!上述你的行為,不排除,你在後天受的教育。但你想過沒有,其他人為何就沒有上述行為?
根子還是在於你的【無時間空間】的【心識世界】。
用佛學的思想概念表達,就是【業力】!
你的現實世界的行為與感受,又深深的影響你的【心理】【生理】【思維模式】【道德倫理】【智慧與智商】,這一切都屬於【無時間空間】的【心識世界】。所以,精神疾病由於你的【無時間空間】的【心識世界】被破壞,而呈現抑鬱症、暴力行為、自殺行為等等。
你的【無時間空間】的【心識世界】時刻在改變,重重疊疊,直到你的死亡一刻,你的【無時間空間】的【心識世界】重新脫胎為下一世代!
這就是【業力】的基本描述。
===============================================================
各位一定聽過這個謎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謎題大概是,對於「業」最生動的描繪。業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主題。在我對佛教哲學和形而上學的數年研習中,我必須說,「業」這個課題是最困難的。而它之所以困難,有其理由。因為可以說,人類的方法或工具用不了多久就會黔驢技窮——我們生活在某個特定範疇內,說著某種特定語言,使用的是一種非常局限的特定邏輯和測量工具,而這完全不足以估量超乎我們概念意想範疇的事物。
在此也一樣,只要我們一談到「超乎概念意想」,我們所謂客觀的心,馬上就會得出一個結論,認為我們在談某種神秘、帶有神話色彩的事物,或者是某種非常超自然的事物。但其實「業」毫不神秘,而且是明擺著非常簡單的。
很不幸地,人們已經過於濫用「業」這個詞;現在「業」是一個被嚴重染污的詞語。身為佛教徒,每當人們談論因果,每當人們使用「業」這個字的時候,我就感到渾身不自在。
「業」還有著因為不同哲學體系而帶來的複雜性——有耆那教、印度教,當然還有佛教;然後似乎還有對「業」的現代式解讀,就是一種大雜燴型的解讀。
??儘管如此,現在「業」已進入英語詞典,在某些地區甚至已經儼然成為一個英文用語。
總之,身為佛教徒,今晚我將試圖解釋佛教對「業」的看法,尤其是從大乘佛教的觀點來講解「業」。我只能儘力而為。
當我們談「業」的時候,乍看之下,我們在談「因」,我們在談「果」,但我們也在談論一個行為。因為一談到因、果的時候,自然就有一個行為,有著一個動作,所以我們也在談論動作。當我們談動作的時候,就必須談論時間。而談論時間的時候,就必須談論空間。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因果並非:「作惡即下地獄,行善便上天堂。」如果真正想要更加深入探討業的哲理,就不像剛才那個說法那麼簡單。
而因、果、行為、動作、時間、空間等一切,全都是含糊不明確的!科學家可以永無止盡地討論時空,但他們永遠是在談論某種含糊不清的事物。其實很多佛教學者會說,我們所說的一切、所有的言語,都是含糊不清的。我們說:「你看起來很美。」但這是非常含糊的話,這話意義不大。我們使用的每個詞語,都很含糊曖昧,完全不具精確性。「這是藍色,這是白色。」聽起來精確,但我們說的藍色究竟是指什麼?什麼才是真正、究竟的藍色?
言語只能含糊地概述事物,而我們這樣就滿足了。正如偉大的藏族學者根敦群培所說,我們有四、五個母音,而貓可能只有一兩個母音,但單憑這兩個有限的母音,它們就能湊合著過日子,它們能有完整的對話。貓能這麼做,實在很不可思議。我們有四個,或許五個母音,卻仍然無法描述某些我們想要描述的事物。歌手、情侶、哲學家都嘗試過。尤其越深層次、越是內在的東西,就越是複雜,越是難以描述。
我們說的時間是什麼意思?什麼是時間?
?? 我確定在座許多對佛教略有研習的人,會知道時間是相對真理(世俗諦)。我總是有點自豪地說,太不公平了,西方世界竟然將時間是相對真理的這個發現,歸功於愛因斯坦。比愛因斯坦早2500年前,佛就已經發現時間是相對真理了,所以這功勞應該是佛陀的。
所以,如果時間是相對的,「相對」是什麼?這是你們必須思考的。「相對」意味著不是絕對,是可變的,是權宜的,是主觀的。
但不管怎樣,我們談論「業」的時候,就是在談因,就是在談果,就是在談行為。而談到那些的時候,就必須談論時間——我之所以略微強調時間,是因為這是佛教較為獨有的觀點。
當我們談到「業」的時候,就會談到轉世。而我知道,轉世這個主題,是很多人不想要去談的。應該說,甚至在佛教徒當中,都有很多的佛教學者,甚至修行人,他們寧願避而不談轉世。
但轉世是必要的。談到「業」的時候,我們就必須談轉世。而那又是一個非常大的議題。
當我們談論業,我們談論因果的時候,無法忽視的一大內容就是:我們必須談論主體——即感知者、認知這些的人、能知者、受用者、產生作用者;可以說,就是經歷這些,積聚這些因和經驗果的某個人。所以我們現在在談的是一種認知。若無認知或能知者,就沒有業。於是,我們自然會談到心。所以當我們談到業的時候,就談到了心。而當我們談到心、因、果之時,不可避免地,就必須談論善惡,這就更複雜了。
善與惡——這要如何衡量?你怎麼知道某件事是惡?你怎麼知道某件事是善?當然,一般我們會說殺人是惡業,給很需要茶的人一杯茶是善業,諸如此類的,但那不過是簡單的一概而論。追根究底地探討何為善惡,如何定義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那也是研究「業」的一部分。
?? 所以,如果我們談論心、因、果、善惡,那麼自然地,身為人類,我們便是在談論善緣和惡緣,或樂境和苦境。這對佛教徒而言相當重要,因為佛教徒,尤其在大乘佛教中,我們不談論一個外在的、本具的地獄道和天堂。我們不相信有地獄,也不相信有天堂,但我們相信有極樂的體驗,我們也相信有痛苦的體驗——當然這是在相對層面而言,這些可被假名安立為天道的體驗、地獄的體驗。
但在開始講述這些之前,我想先指出這一點:如果你問「佛教徒應該做些什麼?佛教徒的職責是什麼?佛教徒的職責是避免惡業、施行善業嗎?那是佛教追隨者的職責嗎?」絕對不是!
你必須把這點寫下來:絕對不是如此。身為佛教徒,當然你不應該做壞事,但是避惡行善並非你的究竟目標或究竟修行。
那麼目標應該是什麼呢?身為佛教徒,你的目標是善業與惡業都要超越。這是印度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月稱大師所說的話:「愚者作惡下地獄,愚者行善上天堂;唯有智者超越善惡而獲得解脫。」我想要先告訴各位這些。
我們談到因、果、行為、能知者之後,接著我們談到善與惡,談到苦與樂的體驗,於是不可避免地,我們就必須談論倫理道德。這就是為何我們經常在日常對話中聽到:「身為佛教徒,你不應這麼做,這是惡業。」「你不應油煎某人的腿,那是惡業!」諸如此類的話。所以,存在著某種道德觀——你不該這麼做、你應該那麼做;你應該只吃草葉,因為那不會傷害眾生。於是我們會談到道德。不過在座有些人可能已經猜到:在佛教中,道德是次要的,智慧才是首要的。道德是方法,而智慧才是目的。
大家知道,身為人類,我們畏懼死亡,通常是如此。但身為佛教徒,我們還應該害怕出生。死亡和出生,同樣都會帶來麻煩,都是同等的負擔!
??我們已經談到了宿命論,亦即命中注定論,就是相信事情是預先決定好的。對此,一個人能提的問題有很多,像是「自由意志」之類的問題。假設有一名強姦犯強姦了某人,那麼問題是:該強姦犯有自由意志嗎?還是你們佛教徒會說,是因為他過去的業行和業果,所以他「必須」強姦?就像11點之後,無論如何,就必定是12點了。所以我們談論業,我們談論因、緣、果,那麼強姦犯呢?他有自由意志嗎?抑或他是受到自己的業力所迫?此外,受害者是否應該努力尋求正義,嘗試糾正問題?還是受害者只應將此歸咎於自己,認為說:「我現在會被強姦,這是我的宿業使然,僅此而已。」所以一個人可以問這類的問題。
還有許多其他問題,譬如,「什麼是可轉讓的業?」像是,「請祝我好運,你能為我祈禱嗎?」「你能否在新加坡的那一邊放生一些魚,以便這邊的新加坡人獲得加持?」這種可轉讓的業果又是什麼?會有這類的問題。
而且,「業」讓人覺得非常難以理解的另一個原因在於,業報往往不一定會馬上現前。佛陀自己曾說,如同小鳥一般——鳥兒飛入天空深處之時,便無影無蹤,但鳥兒遲早得下來,因為鳥兒不可能一直飛翔,必須有飛下來的時候,而當鳥飛下來時,就會有影子。所以會有那種「隱性的業」——我並不想使用這個詞,因為這些辭彙都被濫用了。但無論如何,會有那樣的事情。而那又進而引發了許多疑問。因為會有那些做盡各種壞事的壞蛋,他們卻活得最久,似乎沒太多健康問題,無論去哪都很成功,那又是怎麼回事?而那些做好事的善心人士們,卻總是碰到各種問題——他們抑鬱,他們生病,他們不成功,他們默默無聞,被所有人厭煩,諸如此類的。這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業是最難教導或學習的內容,極其困難。原因在於,它承諾了某種工具,它具有某種定律,它有特定的遊戲規則,但過沒多久,這遊戲規則便無法將遊戲玩完,因為有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第一個因是什麼?第一個因是誰?佛教徒相信有第一因的存在嗎?不相信。佛教徒沒有創世紀(起源)的概念。
當你玩牌的時候,你會發牌,對吧?你發牌給不同的玩家。在一定程度上,你可以掌控怎麼處理自己手中的牌。除此之外,別的都不是你能控制的。那麼佛教徒在這裡試圖做些什麼呢?佛教徒試圖盡量不發牌;如果有人要發牌給你,則學會拒絕。這樣你甚至不必玩這個遊戲。那樣的控制,據信是我們應該擁有的。但我們的現況是,手裡已有上千張牌了,所以並不那麼容易。
這裡也一樣,我必須做更仔細地說明。如果有人發牌,你還是可以接受那張牌,不過要帶著覺知和悲心去拿牌。這麼一來,你就不會受縛於這場遊戲。若不受縛於遊戲,你便安然無事。在這種情況下,業就毫無力量。
但對我們來說,在玩遊戲的時候,開始可能是個遊戲,然而你會逐漸陷入其中,永無止盡,沒完沒了,月復一月,年復一年。而這會發展成習氣,基本上就是上癮了。
沒有任何佛教經典說過,在究竟層面上有轉世存在。如果你讀《心經》——那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誦文之一,是最重要的文獻之一。別提轉世了,《心經》中宣說,就連證悟這個概念也只是個幻相。所以轉世當然是最為粗重的幻相。
但我們談的是相對層面。而在相對層面上,轉世是存在的,就如同有個頭存在你脖子上一般。就是這麼簡單。
「揚希」意指「持續的存有」。
?? 所以如果我們用這個含義來解釋轉世,那麼可以說: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是既非相同,亦非相異。不可能相同——因為如果你說它們是兩個獨立的存在,那麼你昨天所做的一切就不會對今天產生任何影響了,不是嗎?而如果你說它們完全相同,那你就永遠不可能進步,而且一切都不會改變,你不會變老。所以是既非相同,亦非相異。
那麼到底是什麼?是一種延續。所以我們在談相對的時間。以這種方式,你從昨天轉世到了今天,從前一刻到了這一刻,從這一刻到下一刻。
當我們談業的時候,總是會談及心;要談論業,就不能不談心。事實上,若是不談論心,就無法談論佛教的任何東西。心是根本。所以在談業的時候,我們也在談心,我們也談論善惡,談論後果。當我們談論心,以及因、果、動作的時候,我們就會談到習氣,亦即串習。當我們談論串習的時候,就會談到性格、特性。同樣地,當我們談論因、果、動作等等的時候,我們也在談感知或看法。
例如,你我對這朵花的感知,截然不同。可能你不喜歡這種顔色;可能在座有些人看著這朵花會覺得非常浪漫;可能在座有些人會感到厭惡,因為20年前看到類似東西時,正有著奇怪的經歷。諸如此類的,取決於不同的因緣,於是這朵花能引生不同的感知,因此存在著數百萬種的不同感知。
當我們談論這些感知時,為了方便溝通,於是我們會談六大類的不同感知。這些感知被分類為:地獄感知,餓鬼感知,畜生感知,阿修羅感知,天道的感知,以及人類的感知。這是非常粗略的概括而言。
?? 所以,取決於因、緣,而有不同的感知。正如我談論的那朵花,可能就在十天前你失戀了,因為你的戀人過去常常給你這種花,所以甚至看到這朵花都會令你感到極度空虛、生活毫無意義;而對於非常死忠的佛教徒來說,他們非常熱愛供佛,於是對他們來說,這朵花是一個供品。所以,由不同的因緣,會造成不同的感知。
感知的世界就是如此。現在,把這和我們的講題《相信因果業力》結合起來,可以說:如果因緣具足,並且如果沒有障礙,如果你在花園某處播下這朵蘭花的種子,加上各種外緣具足,像是氣候合適,有肥料、籬笆,當然還有你在那裡——你本人就是個重大的因——並且沒有諸如山羊踩踏或來一場大雹暴之類的障礙,那麼即使你希望不要有蘭花,你的願望也絕對不會實現。不幸地,花會成長,與你的願望背道而馳地迅速成長。在你實在不想要蘭花的那一天,它就會開花。所以,這就是為何我們不得不「相信因果業力」!
問:仁波切,我實在非常喜歡您那個玩牌的譬喻,我想請您做些說明。您說我們發牌,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我們能掌控手中的牌。那是唯一我們能掌控的,因為我們不知牌里有什麼。然後您說「佛教徒努力不發牌」,那是什麼意思?
仁波切:首先,非常簡單地講,就是完全不去玩這個遊戲。你玩這個遊戲的唯一原因,是出於悲心和正知。就有點像是身為母親,你會積極地和孩子一起建沙堡,同時你又完全知道,這沙堡不是真的,然後到了晚上,你便說:「我們回家吧。」無論這個沙堡有多美,你都能夠對這個巨大的沙堡不執著。但白天你會玩這遊戲,因為你需要娛樂,需要吸引這孩子、教育這孩子,因為各種其他原因的緣故。而悲心和正知是讓你去玩這個遊戲的唯一理由;除此之外,你發願並且努力,讓自己永遠都不玩這個遊戲。那就是我的意思。我引用了月稱大師的話,記得嗎?「愚者作惡就會下地獄」等等。
??問:剛才您談到轉世,並且提到了創世紀。我只是好奇,因為根據《僧伽吒經》,數劫之後,各個剎土會得到凈化,然後會有新的剎土開始住世,這循環一直持續著。那麼,第一個剎土是如何開始的?或者到底有沒有一個開始可言?因為,至少我們和那些信仰基督教或神創論的人交談時,他們會說:「神說要有光,然後這世界就産生了。」而他們會質問我們:「你們的世界從哪開始?總得從某處開始啊!」
仁波切:對佛教徒而言,「開始」一詞是非常隨意虛設的,只不過是為了方便交談,其實佛教徒並不相信有個開始。只是為了方便而已,幾乎像是7-11便利商店一樣。為了方便,於是佛教徒相信有當下這一刻。不管你去哪個內觀課程或禪修中心,他們總是說:「要活在當下!」「要安住於此時此刻。」「喝你的咖啡,就只是享受它。」諸如此類的。但這僅是為了方便交流,他們並不相信那些。
因為一旦你真的對「開始」小題大做,基本上你就是在說,時間不是相對的,你就是開始相信有究竟的時間、有最初的某某事物,這時你的時間就不相對了。但時間是相對的。記得嗎?時間是相對的。
好,為了方便,所以我會回答你。
你的問題是:這些佛土都會顯現,而這是什麼時候發生的呢?正是此時此刻發生的。我們一邊講話,它就一邊在建造——正在粉刷、裝潢,正在打理花園,正在澆水,植物在生長,天鵝在游泳,菩薩們跑上跑下的......現在我們說話的時候,這一切正在發生。
問:您好,仁波切。我想進一步了解您先前說的內容。您說,有時也可以這樣討論因果:我們是否有自由意志來決定因?還有我們自身就是外緣中的其中一個因。那麼我們到底是否有自由意志?如您之前提到播下花種的例子,我們是否具有自由意志能在一開始時就決定自己要播種?還是說,努力獲得自由意志就是佛教徒的究竟目標?
?? 仁波切:這是個非常大的議題,因為現在我們談到了一個所謂「我」的概念。我們必須另外找出像這樣的兩三個小時,才能好好討論。但讓我這麼告訴你,首先我會說,在某種程度上,自由意志以及宿命論,這兩者都是被接受的。如同玩牌,記得嗎?早先你有不玩牌的選擇,但你沒做那個選擇,你選擇要玩牌,因此現在有人發牌給你,你就和手中的三張牌困在一起,於是你必須就此放手一搏。你有自由意志,可以任意處理自己拿到的牌,你能隨心所欲地打自己手中的牌;但是除此之外,你沒有自由意志可言。所以自由意志與宿命論,兩者皆正確。那是我首先要告訴你的。
但就究竟層面而言,這裡就是應該介紹佛教的無我觀念之處。因為談自由意志或宿命論的時候,我們自然就會談到「我」——意志的擁有者。那又是誰呢?就是在這裡,佛教徒會解構有關「我」的整個觀念或想法。所以你不但沒有「自由」,也沒有「意志」。當你既沒有「自由」也沒有「意志」的時候,你就終於解脫了。
不過這只是對此問題非常大致的回答。
問:關於您說的「活在當下」這個觀念,我是個在家居士,會花很多時間擔憂明天,甚至擔憂十年、二十年以後的事情。所以這個活在當下的觀念,是為了讓自己知足的一種方便嗎?還是說,活在當下是以一種拒絕思考未來的鴕鳥心態在生活?
仁波切:這實在取決於你的目標,要看你的目標是什麼。你如何定義滿足、成功和目標,極大程度上是視這些而定。因為如果你的目標是要在華爾街或烏節路之類的地方獲得成功,那麼我可以告訴你,安住當下是最浪費時間、最無用的事。
當然,現在度假村都在教人禪修,但那些禪修只是度假村式的禪修,基本上是為了讓人在星期一來臨時更有活力,他們才能一如既往地窮兇惡極,甚至對自己和他人都更加兇狠和具破壞性。
但如果你的目標有別於此,那就不同了。這真的取決於你的目標為何。不過,這是很有價值的問題。
??很多非常有野心的父母都會試圖保護自己的孩子,不讓孩子去各種寺廟或禪修中心,他們對這個安住當下會非常擔憂,覺得「實在是浪費時間,什麼也不做!」確實如此,真的是什麼也不做,連卡路里都沒有燃燒,就只是坐著。
問:那麼您真的相信,有所謂的凈除宿業嗎?如果您相信,那我們該如何去做?因為我們已經有這麼多過去世了。
仁波切:這很簡單。如果你相信死亡,那你就必須相信遊戲的結束。其實,我們之所以相信凈化,正是因為它是人為建構出來的。這也是基督徒和佛教徒或許看法不同的地方——這是差異巨大的地方。佛也這麼說過:「你是自己的主人,沒有別人是你的主人。」只有你能進行凈化,只有你能解脫自己。
問:那是否可以這麼說:如果我不相信業,並且不相信福德、不相信迴向,生活就會比較容易——就解脫而言,會比較容易?
仁波切:如果你是徹底不相信,那麼答案是「是的」。但我認為,你連一點點的徹底不相信能力都沒有,因為只要有粒粉刺在某處冒出,你就會衝去藥房,試圖消滅它。所以,很難做到不相信。
這就是我們的上師經常說的:其實最容易做的,就是什麼都不相信。那本是最容易的,但現在卻不可能了。因為我們已經相信幾件事情了,而這正是問題所在。所以還不如徹底、完全地相信。
無論如何,我們人類唯一懂得如何做的,就是相信。不論你是科學家、哲學家,還是政治家,信念是我們唯一擁有的東西。除此之外,我們還擁有什麼?什麼都沒有!正是信念造就了文化、傳統、數學,造就了一切!這世上唯有信念一物。
?? 必定有一個原因,令你堅決不相信。而你正相信著那個令你不信的原因,那也是一種信念。
我再三說過了,業是個龐大的課題。但有一點很重要,業不是無關緊要的議題,而是非常切身相關的。如果那些華爾街、烏節路、白宮、克里姆林宮、日本國會的人對業有些許的了解,基本上若是他們能夠明白因、緣、果,能理解因、緣、果那虛幻的一面,能明白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將對這個世界產生影響——不僅是現在,甚至會影響到30、40年以後——那麼世界將會有所不同。
業不是無關緊要的議題,而是人們應該關注的議題。我甚至不是在談道德層面;我講的是純粹科學的因、緣、果,及其如幻的本質。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這麼多問題,不知道已經造了多少業了。
推薦閱讀:
※我想知道現在漢傳藏傳佛教還是佛陀的原意么,若真想學佛,是不是應該去信仰巴利語系佛教?
※佛教的家庭觀?
※如何看待藏傳佛教弟子劉俊永久離開知乎?
※阿含經說「心解脫」、「慧解脫」是同時完成解脫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