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諾獎得主的課或者在諾獎得主的手下做研究是怎樣的體驗?

尤其是在諾獎得主扎堆的學校,比如加州理工、哈佛、MIT 等等,走過路過都會碰上諾獎得主的地方,你有沒有更近一步上過他們的課,甚至在他們手下做過研究項目呢?這是怎樣一種體驗?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2017 諾貝爾獎巡禮,更多「諾貝爾獎」相關話題討論歡迎關注。


大概就是每天看到自己的老闆沉迷網路不能自拔吧……


謝……邀,不過這種問題去邀隔壁物理系才比較對吧……

圖靈獎倒是有一個,噥,就是他Tony Hoare,不過也只是作為guest出現了半節課而已。

不過好歹算是沾得上邊,不過太久之前了,能回憶起來的也就是那些印象特別深刻的部分

比如說一開始坐在教室角落裡沒人注意到他

比如說後來ppt畫風突變,出現了個p著他的臉的絕地武士(還是Master Yoda?對星戰梗並不是特別熟)和star wars同款字體的「guest star」,還在整個教室放起了《帝國進行曲》

比如說在他提到他22歲發明的快排(然而後來查到發論文是在26歲)的時候lecturer一臉壞笑跟我們說「how old are you?20?woo... good, you still have two years」

後來他好像還回答了很多學生的問題,有技術上的也有職業規划上的。

(Master Tony 答學徒問,盜自我同學的朋友圈)

體驗嘛……大概就是

我為毛要去查一下他的wiki啊?

發現他是居然隔壁某大學畢業的啊??

要不是微軟研究院在劍橋他也不會住到劍橋來啊???

他跟劍橋大學似乎並沒有一毛錢關係啊??

某種意義上的心態崩了

所以,總的來說,大概還是泡沫幻滅的感覺吧


上學期上過Joachim Frank的課……課是叫Biophysical Chemistry,Joachim來講了三節cryo-EM(這門課四個老師,分別講單分子FRET,核磁,X射線衍射,cryo-EM),當時只知道這個人是個業內大牛吧,聽他講cryo-EM是怎麼發展出來的,重構演算法的思想是怎麼一步步實現的,以及具體實驗的protocol是怎樣的……

說來很慚愧,每次我都差點睡著……大爺講話又輕又柔又緩……八個學生加上四個教授的教室里我愣是要閉上眼睛了,所以現在可以說是是很後悔沒珍惜這麼強大的教學陣容吶!


謝 @御坂12333 邀。沒有上過諾獎得主的課。不過早上刷朋友圈才知道,原來我校工學院圖書館(Graginger library)咖啡廳,號稱美國中部最難喝咖啡廳,里那個白髮蒼蒼,每天去喝咖啡看報紙的老爺爺,是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另外,傳說中UIUC生物博士,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博士後開的中餐館餐車,其實也是在Graginger圖書館旁邊的那條馬路上。GG(我大工院的切口,如果聽不懂「GG」是哪裡,就必然念了假UIUC)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

昨天晚上被人在工院圖書館電梯里拉住問。「你相信上帝么?你相信這個世界可以完全用計算機模擬出來么?」我給兩個美國小哥科普了10分鐘的演算法複雜度理論,從演算法複雜度角度除法,我是認為不可以的。聽的他們一臉懵逼。

不過,如果想上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的課,不妨去選UIUC 物理系的Taylor Hughes的凝聚態導論吧。課程號我忘掉了。來玉米地以後沉迷於代碼對物理沒有本科那麼狂熱,選凝聚態導論的計劃也是一推再推。

Hughes和張首晟教授的拓撲絕緣體是肯定會有一天,拿下諾貝爾物理學獎的。

歡迎有志青年報考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不說了,我去搬磚了。。。


謝謝邀請。

雖然劍橋很多諾獎得主 但卻沒有機會有交集 不過估計沒什麼特別 劍橋卡文迪許實驗室有個私下的抱怨可見一斑 卡文迪許實驗室舊址在the eagle 酒吧對面 以前諾獎雲出 但遷新址後 雖然辦公條件好很多 但卻沒有再出諾獎 重要原因就是 新址附近沒有好的酒吧 缺乏美食和美酒 再也激發不了獲得諾獎的靈感。

三一學院前那棵蘋果樹

微博上的the eagle合作的教授Kingsbury是馬可尼獎得主 差不多算是工程技術領域的諾獎吧 感覺和其他英國教授木有什麼區別。


聽過達德利·赫施巴赫大爺的幾場講座。

一般來講諾獎得主都有點一覽眾山小的感覺。赫大爺所在的領域是反應動態學,屬於化學反應最基本層面的研究,介於化學和物理之間,他講起東西來那真是氣場十足,引經據典,娓娓道來。

赫大爺人特別好,平時也是積极參加各種科普活動甚至各種有趣的其他活動。比如,辛普森一家有一集跟諾貝爾獎有關,於是赫大爺的形象出現在動畫片里,配音就是他本人。只不過他在裡面好像是個邪惡科學家。。。那一集里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Richard Zare,也就是他學生。。。

不過很可惜,後來赫大爺開了一門課,我跟導師說想去旁聽。導師卻沒讓我去。告訴我赫大爺雖然功成名就,但是八九十歲的人了,實際上已經遠離了科研前線,沒必要花那麼多時間去聽課。

一直有點遺憾。


首先,謝謝你的問題。

諾貝爾獎並不能證明一個人的教學能力,只能說明他有很好的研究能力。在劍橋大學,我有很多教授得過諾貝爾獎,但我自己沒有什麼感覺,而最讓我獲益無窮的老師們則是那些剛剛當老師的,或者還是很年輕的。

Nobel Prize research is pretty complex material -- it"s not necessarily the most inspiring, it most generally applicable, making it of interest mainly for specialists.

如果你的專業正好對的上,那是一件幸運的事情,你也許會找到相應的研究方法。

但是不管如何,在學習中你要找到真正能讓你獲益或者能夠激發你的人,幫助你的教授,而不是一直期待你的教授裡面有沒有人獲得過Nobel Prize.

So be open to the right academic influences, rather than chasing prestige.

希望我的回答幫助你,

Greg Nance

CEO of Dyad Mentorship


TAMU,David Lee.感覺講課一般,可能這個老爺子太老了,不過人是挺好的,而且也很風趣幽默。


平日里,坎德爾總是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常常與他的學生們開玩笑,還特意叮囑我,在繁忙的科研、學習之餘,不忘留心自己的髮際線。

原文:

《一位本科生的來信——我的諾獎導師》

首發於 @知識分子

文章鏈接:http://mp.weixin.qq.com/s/6RUKFGIWkrxtHSPEA2N8fQ

以上。


數學系的學生哭暈在廁所


拿諾獎之後還年輕還在繼續做一線研究的應該不多了吧,我校的adam riess 應該算一個,現在做的研究也是得獎研究的延伸,用不同手段去測星系距離,給人感覺還挺平易近人的,也不到處飛,每天在系裡都能見到。真要說和其他教授區別的話,估計就是組裡很有錢,博一新生都可以拿full RAship不用當TA吧。

之前還聽過做出石墨烯的andre geim的講座,這人就很逗逼了,單面膠粘出來的諾獎不說,還做了很多看起來很搞笑的研究,比如磁懸浮青蛙啥的(+1


所在行業沒有諾貝爾獎。


謝邀

首先 我沒上過諾獎得主的課

但是有一次開會時一位物理學提名坐在了我旁邊

跟他沒有什麼共同語言 因為我的專業也不是物理

過了一陣 他上講台講話 剛一開口 我感到了一種中國領導開會講話的感覺:

first: We must……

And then, we should……

……

沒錯 跟我初中時寫的英語作文一模一樣

(不看內容)

註明:僅代表個人觀點 不代表所有諾獎得主或提名人 個人還是很尊重他們的


只聽過一節講座,感覺人很多。


非常看好我的老闆,雖然他還年輕暫時拿不了諾貝爾,但是40不到已經拿了很多小獎了


天哪我一個學渣就不卸腰了吧 我安上我的腰默默走了…各路大神加油


我還沒有在這些大咖手下做過項目,,,但是大學期間聽過一場諾獎經濟學winners 的講座,Robert Mundell,和 Scott Morris 的講話,談到貧富分化的問題,那都是十年前了。。。

後來有接觸一些比較有名聲的researchers,有poet,philosophers,writers,linguist,還和朋友一起visit一個得到澳洲最高獎項的科學家。。。。可以說,他們都有共同特點:very humble, iconoclastic, versatile, witty,humorous,child-like, creative,,,, 而且他們都一直在思考,問問題。。。有些人會有各種癖好,比如; drinking wine,收藏東西(eg 各種麻將和棋牌遊戲)。。。

前幾天跟一位加拿大很有名的詩人朋友聊天,講到詩歌和哲學,我想讓在做的思考一下whom do you want to say 「I love you」to 這個問題,他一開始說,it is a tough one;然後,他一下子就說出來一句:I don"t know just yet to whom I will say this, but here is my definition of LOVE:

Come with me, and let me show you how to break my heart.


謝邀……

不過我現在還沒資格回答這個問題,我也不知道你為什麼邀我╭(╯ε╰)╮但希望我以後能有機會回答這個問題^O^


大一的時候,某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大概是02年的?)來我校參觀,被邀請順帶講一節普化。記得當時很久沒去上普化的我特意起了個早,坐上了七點半的班車過去聽課。事實證明,我當時還是圖樣,並聽不懂他講的什麼。


首先一件事情就是,現在這個年代的諾貝爾科技類的獎項獲得者年紀很多都比較大了,其中很多一部分已經退休。沒退休的話大部分也是把有限的精力放在科研上了,代課這種事情不論是本科課程還是研究生課程都確實太消耗精力了,(而且其實也許並不需要這麼高水平的人來代課,所以我一直對Micheal Jordan、Ion Stoica這些人還帶本科生的ML,OS的課是很震驚的。這些東西真的需要這麼厲害的人來教么。)

物理系還在職的諾獎獲得者應該是Saul Perlmutter. 但是他應該也是已經不帶課了。而且他的領域我也不太明白。

數學系的情況好像是和物理、計算機系不太一樣,但我已經是數學逃兵了所以也不了解情況。

物理系經常會邀請一些諾獎級別的學者來做一些類似國內報告的這種東西吧,近期就有梶田隆章先生要來作講座。我有的時候也會混進去聽。除了經常會開一些諾貝爾獎相關的玩笑之外,也沒什麼區別,就是談談自己的工作,很多東西我並不能聽得懂。但是學校是鼓勵學生哪怕聽不懂也去聽的。至於對於學生是不是真的有幫助,現在的我還說不清楚。以後也許能有點感受吧。

說點跑題的。我自己的本科生涯中,我覺得遇到的最好的老師,基本上都是那些專門的teaching professor或者一些特別熱愛教學的教授。他們的研究方向裡面普遍都會有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這類東西,大部分都很年輕。但是從他們的授課、對project的設計,進行教學實驗的頻率甚至幽默感來看都能看得出他們真的很熱愛教學,也真的教的很好。(當然也可能是因為teaching professor教的都是基礎課,基礎課簡單所以我的體驗比較好的原因吧。。。computer security這些課真的上的我頭疼,也就很難去細細體會老師的教學了。)

這些老師也讓我發現原來教別人計算機是這麼有趣的事情。所以我一直很想知道哪些大學有優秀的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這個方向的項目。我現在除了科研理想之外,就是希望將來能用中文或者英語或者日語好好地教學,不論學生的學習背景讓他們都能好好理解。這個是我大學本科階段一個很大的思想轉變。

至於科研,這個就很難講了。很多領域都不會和諾貝爾、圖靈獎這些東西有什麼交集。畢竟科研不是為了拿獎。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國家提出的「科技人員應是社會的中高收入群體」?
人的大腦如果和電腦做對比的話,人類的大腦應該是什麼級別的?
磁懸浮列車有什麼危害?
有人說「人的大腦其實不是開發了10%,而是開發了100%」,請問這個是謠言嗎?

TAG:大學 | 科研 | 諾貝爾獎 | 科學 | X是種怎樣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