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年紀越大靜下來讀書越少?


深刻的閱讀,必然要紮根於自我內在的需求。

從這個角度看,所有的閱讀都應該是為自己而讀,這殆無疑義,但問題是:「什麼是自己」?

的確,生命是一條川流不息的長河,「自己是誰?」仿若無可捉摸的天問。

但從閱讀的角度觀察,閱讀不止繪示著我們走過的生命軌跡、標定了此刻生命的位置,其實也已隱約指引著生命可能的下一步走向。

生命的軌跡因人而異,但作為人類整體觀之,生命也自有它內在的規律。「自我意識」成形後,人的一生不外乎在處理「人與自己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神的關係」。

粗分六個「生命歷程」,對應六種閱讀關係;更深一層看,閱讀其實正是呼應了生命階段的內在價值需求。

不幸的是,生命價值需求一層堆疊著一層,我們錯失了前一層,後一層的構築就凌亂了。

失落了「童話」閱讀,若生活層面的遊戲也被剝奪,那童年期自信的培養與獨立的準備,必然是殘缺、扭曲的。(這是小學教育的失職)

失落了「文學」與「人文歷史」閱讀,若生活層面的旅行也被局限,那青春期的自我價值的建立與生命意義的探索,必然也是模糊、徬徨的。(這是升學主義的危害)

於是,當成年期必須處理「人與人的關係」時,不成熟的自我價值感,令人們在社會職場生涯傷痕纍纍。於是,許多人不是退迴文學的閱讀(外加辭職去旅行),重新探索「人與自己的關係」;就是提早跨進「中年期」和「老年期」的閱讀與生活,探詢心靈、皈依宗教。

當然,那些全心擁抱職場競爭的人,其汲汲營營的工具書閱讀,也難免沒有人性價值扭曲的成份。

我們在閱讀中漂泊,那是因為我們在生命中流浪。

在我看來,這是無解的。但我們也只能持續閱讀,不然我們還有什麼可依託的?正因為生命疾風驟雨、沉淪低回,閱讀依然會是我們人生避風的港灣,冬夜的爐火,荒野的指南。

也許,生命盡頭的閱讀,仍將如清風吹拂兩袖,讓我們得以放下自己,學會接納生命中所有的殘缺與遺憾。


年紀越大,能左右自己生活的人越少了


其實沒那麼複雜,就是因為忙。

我真正讀書的階段是在初中和大學階段,以及工作後結婚前幾年,加起來不到10年時間。真是如饑似渴般閱讀,咕咚咕咚大口喝水一樣,大部頭小說和專著一本接一本。

現在也可以靜心讀書,但每次只能讀幾頁幾十頁,基本上以隨筆、小品、散文、合輯居多了。


我覺的還是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吧。。。。

最近我在讀《經濟科學譯叢》,

今天剛剛讀完《現代戰略分析》,

準備明天開始讀《投資科學》,

閑書在看《楊絳全集》,

今年訂了《經濟學人》雜誌。

我身邊的朋友今天告訴我《楊絳全集》她讀完了。

你的問題應該描述為,

為什麼年紀大靜下來,【題主】【題主身邊的人】讀書越來越少了。

回答是:題主如果是愛讀書的人,

和朋友聊天的話題如果是,xxx最近我讀了一本不錯的書的說,

朋友回答,這本我讀過了,xxx的書也挺不錯的。。。

由此展開交流交到的朋友也是愛讀書的。。。

不是圈子問題,而是你自己的問題



不請自來

作為一個完完整整的接受了應試教育的學生,

從開始上學到現在大學我都被教育要好好讀書。

到了現在,媽媽也會對我說:你只要好好讀書,其他的事情不用你管。

所以我能安心讀書是有一個前提條件的:我的其他事情都有人會幫我辦好。

我不用擔心錢,因為有媽媽爸爸給。

不用擔心衣食住行,因為有爸爸媽媽安排。

我沒有後顧之憂

到了我畢業的時候,應該獨立的時候。

什麼事情都需要我自己親力親為的時候。

當我要為自己的生計奔波的時候。

我可能真的不會像現在這樣坐在檯燈下默默地讀書。

爸爸當年高中畢業是全縣第一。

但還是沒能上大學。

因為窮,沒有錢買書,沒有錢交學費。早早地開始為生活奔波。

當年那顆焦灼的想學習的,渴望知識的心也慢慢塞滿了柴米油鹽,與存款餘額。

誰當年不是少年呢?

剛上大學的時候我也找了個兼職,是幫物流公司分揀快遞,一天十小時,站著,流水線工作。

到了晚上回來的時候心裡只有累,再沒有什麼想去看幾頁書的想法了,心裡只想睡覺。

書中會給你創造一個新的世界框架,誰讀離騷的時候都會被屈原那個決心激到,心潮澎湃。

但現實會給你一個你最愛吃的大嘴巴子。

還是珍惜年輕的時候多讀點書吧

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到無花空折枝。


別 做夢 你已二十四歲了

生活已經嚴厲得象傳達室李老伯

快別 迷戀遠方

看看你家的米缸

生活不在風花月

而是碗里醬醋鹽

去 面對 那些生存的硝煙

你可知人情冷暖

你可知世事艱險

天真是一種罪

在你成人的世界

生活不在風花月

而是你辛辛苦苦從別人手裡賺來的錢


就我自己來說,最大的原因是浮躁了。

大學的時候,能夠在同寢室都在上網打牌的時候,一個人走兩三公里,從大學城到市區里的書店,能在冬天沒有暖氣的圖書館呆整個下午,也能捧著書一天都不下床,更能在大年三十聽著窗外的爆竹聲看得滿目緋紅。

後來工作了,我發現那些書在短期內不能帶來什麼收益,於是就轉向了各類考試書,工具書。如今翻得最多的,是一本規範書。

晚上回家,只想玩一玩,放放空,跑個步,讓最簡單粗暴的方式讓腦子靜一下。

年少的時候,似乎看什麼都能感同身受,十三歲看十八春時,看曼楨被囚禁時,陽光照在她腳背,像一隻貓咕咕的趴在腳背的溫暖,竟然也覺得悲傷。

不知道為什麼,這個場景和我當時的心境到現在記得格外清楚,陰雨天,就悶悶不樂的在桌子上趴了半天,數學老師講了什麼,一個字也聽不下去。

那時候大概就是特別心靜,所以才能有那麼敏感的心思,現在苦樂已經經歷過,再回頭去看,只有感觸了,而這點感觸,已經不能讓人長久的沉溺了,書里的東西,也不能長久的給我慰藉。


很多人提到忙確實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人到中年會有無數的事要你處理,年輕的時候單位也好,家庭也好,很多時候就是個旁觀者,現在你變成了主心骨,什麼事都要你拿主意,腦子是亂的,身體是累的。

不過這只是一方面,還有一方面我的體會是能讀的書少了,因為一個中年人的興趣或是知識結構基本已經固定了,比如我喜歡讀歷史方面的書,包括國史,軍史,企業史,經濟史,甚至類似馬桶史這類的偏門歷史。

但是現在我能讀的書越來越少了,因為很多相關的書,特別是相對淺顯的書已經都讀過了,就算沒有讀過,裡面的內容也是類似的。

導致現在只能讀一些比較有深度的書,說實話這會讀的很累,要反覆讀才能理解,可是我的腦子不夠用,理解不上去。

我床邊總會有幾本書的,現在讀的是錢穆的論語新解,尼爾弗格森系列中的戰爭的悲憫,汪精衛評傳,華夏上古神系,人類簡史。

看得我頭痛不已,腦子實在不夠用。


書有很多種,從題主問的方式看,大概你是想問除了專業書以外的閱讀?

如果是這樣,大部分人年輕的時候其實都沒讀過多少書。而且我嚴重懷疑年輕的時候深受應試教育的毒害,大部分人其實對書本是沒什麼好感的。

讀書需要時間和精力。這兩點年紀越大越不具備,時間可以擠一擠,但看書的時候可能精力不濟,要麼睡著,要麼覺得在看天書。

其實吧,書有那麼多,怎麼都能讀得過來,而且現在市面上的書良莠不齊,一般人也分不清好壞,多讀和少讀也沒什麼區別。

如果不是深入研究,也不需要讀多少書。

因為生活就是一本書嘛。只是大多數人視而不見罷了。


年輕的時候要上學,哪有那麼多娛樂方式,讀書是唯一的消遣。

年紀大了么……可支配資金多了,娛樂消遣方式也多了,哪裡還要看什麼書,說著瞄了一眼一書櫃積灰的名著……


就我所見年齡大了讀不進去的人,都是由自己的歲數想當然覺得自己也有了相對應的智慧,以為可以很快速的明白其中的含義,然而實際讀起來就困難重重,但他們出於自負又不願去查閱相關資料,連沒見過的學術名詞也想當然的自行賦予其意。如此自然讀的雲山霧罩完全不得章法。

最可怕的是這個過程都是下意識的。

想真的把書讀進去,我們必須有意識的矯正自己處理信息的習慣,什麼算懂什麼算不懂,都要給自己一個說法,能不能把新了解到的信息放入自己的知識框架中,跟什麼有關連,哪裡不確定,都要心裡有數,不然讀不好書的


有一些愛讀書,愛學習的人老了(退休後)反而更能靜下心來讀書,有些不愛讀書的人不管年齡大小都不會靜下心讀書,再有一些年輕人工作忙根本沒時間讀書,還有一些人壓根沒有機會讀書……


不像小時候讀書那樣投入了,可能因為人也不像小時候那樣純粹了。

像王開齡說的,趁年輕多讀長篇巨作,隨著年齡漸漸增大,會畏懼體積大的東西,也不願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某一本書中。

兒時讀《草房子》,書中的人物總能在現實中得到對應。紙月桑桑那兩個清秀的孩子變成了現實中的同學,總會在玩耍時往他們身邊靠,發自內心的喜歡與羨慕。少時看《簡愛》,少了長大後對簡的人生所引發的感慨傷懷,僅有對簡的朋友海倫那段關於愛我們的天使的憧憬,想像著帶著翅膀的小天使在陽光下微笑的場景。

那時候讀書,可以將書中的場景都變為現實。長大了或者說懂事後,能夠化為現實的場景越來越少,書變得僵硬了,人也變得僵硬了。找不到那時全身心投入的勁,回不到那個為書流淚、發笑的時候了。

現在的看書都帶有功利色彩,了解作者經歷,結合時代背景,還未看書就總結出書的中心思想,就了解每個人物的性格、經歷。再也沒有孩時出現一個新人物的驚喜,更沒有對某一情節的不同看法。

現代媒體的發展,也讓人能更快捷地獲取信息,碎片化的閱讀刺激人的感官,使人很難再靜下心閱讀。

曾有一段時間,會將以前讀過的書重新到百度搜索一遍。看著瀏覽器中的情節概括、美句摘抄、人物分析、中心思想,分分鐘覺得自己的書白讀了,花很長時間閱讀一本名著,不如到百度搜索半個小時,背背重點,到同學間炫耀炫耀。現在想來,真是對那本書莫大的玷污。

書沒變,是功利的外界環境偷了你如晨間露般美好的初心。


我和題主不一樣,這些年一直愛讀書。這兩年花在讀書上的時間比以前更多了——看電視,玩遊戲的時間少了。也意識到自己以前讀書很多沒讀懂,正在努力靜下心讀一些有深度或者專業一點的書了!


其實我好像更相反,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更願意靜靜地去讀一本書,前提是把手機關掉。


有堅持讀書,隨興而至。無所不讀。


多大算越大?讀多少書算讀書?都是相對吧,那為什麼讀書呢?古代人信息封閉都在擔憂自己了解不夠多,現代社會信息發達隨便什麼東西網上一搜都有,來的容易,不再需要尋章摘句反覆誦讀記憶。

所以這個問題的核心是「靜」不是書,和修行有關跟書沒有關係。


隨著年紀的增長,功利心變強

以上


功利,浮躁,生活壓力大。


哪有什麼閑工夫讀書


推薦閱讀:

為什麼非得學習古詩詞,文言文?學習語文除了認字,到底對我們的成長有什麼獲益?
感覺自己太幼稚怎麼辦?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覺得撕逼沒那麼有鬥志了?
IT大牛都是怎麼煉成的?有什麼相同的經歷,或者說有什麼一定要具備的因素?
逍飛是誰?

TAG:閱讀 | 成長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