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治療水濕痰飲方面有什麼親身體會和臨床心得么?

請各位中醫同道進來分享交流一下唄~

最好是您在臨床實踐中,親自體會過或使用過的、比較有效的方劑/方法,您自己總結出來的經驗/心得。

前人的理論和醫案很多

但是我在實際操作中,很少能達到那樣的效果。

比如一些水濕內停、濕疹、各種痰飲病,利水滲濕葯下下去了,病情能緩慢有所好轉,但是到一定程度就再也沒有進一步療效了。停葯一段時間吧,這水濕又慢慢回來了。

溫陽利水路線,療效有點,但反反覆復。

清熱去濕路線,經常加重病情。(所以有些醫家認為寒濕是一體兩面的事)

純祛濕的大雜燴路線比如胃苓湯這種,也總覺得軟軟弱弱的不怎麼好使。

所以經常搞得我想用十棗湯什麼的治水濕…………

那麼各位

你們有什麼獨門絕技么?

真正搞到一個人沒有濕氣(病),要用怎樣的方法路線,要多久。

(謝絕朋友圈水平的回答)


最開始接觸「癭」這個東西時認識了氣鬱痰凝,後來複習時想:這是「木生痰」的意思?

再後來越來越發現這個肝木很有意思(比如,五臟里唯一能再生的是肝,五行的本體里唯一能再生的是木)。也漸漸確信脾土生痰離不開肝木的攪和,尤其到後來發現五行的循環是以水為對象的之後。

時不時在想肥胖的人真的痰濕都很重嗎?再後來就有了一個想法:肝鬱重的胖紙痰濕重,肝鬱不重的痰濕未必重。

於是把「木生痰」推廣了一下,痰濕久久不祛,不在脾肺在肝腎。

以上胡說八道,未經臨證驗證

-----分割線-----

以上內容是去年11月發在朋友圈的

剛才突然想起之前在外面淋過雨的兩個花盆

一個花盆裡有一棵小苗,一個花盆裡之前養的東西已經去轉世投胎了

然後一場雨後天晴數日,有苗苗的盆土已轉乾燥,而沒苗的那一盆依舊濕潤,翻開表面的土層,下泥更爛

當時只是感嘆沒有植株的汲取和蒸騰,真是毫無生命力啊

現在想起這個問題,才發覺這不就是在說「土雖然能收制水濕,但是沒有木的疏泄,水濕也會變做痰飲(爛泥巴)」嗎

-----

拋開這種取象比類的思維,關於肝的還有一點也可以參考一下:遇到癥狀雜亂紛繁,病情反覆的,多有郁的特性,均可考慮從肝論治


僅艾炙去濕大部分時候是錯的


先馬克一下,去濕還是注意扶正,十棗湯現在用的應該不多了。

我先說一個。痰飲脾陽虛證,苓桂術甘湯合小半夏加茯苓湯加減。這裡面茯苓最主要的取健脾,然後是利水滲濕。


先簡單說幾句,考慮一下正邪關係。

其餘的有空再說。


寫一個最近的病例。李某,女,16歲。月經結束後感冒,經診所輸液(某抗生素)後出現水腫(不一定有因果關係),身體疼痛,低熱,體溫37.1℃,夜間身上起痒疹。經辯證,用過豬苓湯、真武湯、麻黃附子細辛湯、小柴胡湯等(多是合方),收效甚微。現面黃,依舊水腫,低熱,只有身體疼痛稍有緩解。感覺招已用盡。若真的存在效如桴鼓的神醫、神方,我也想學呢~


濕重者肝虛肝鬱十之八九。太陰之上,濕氣主之。是故治濕即治太陰,然厥陰秉風木之氣勝濕克土,厥陰下郁亦或厥陰虛而不升,風木之氣不行,則濕必不化。故治太陰不治厥陰,濕必去而復來。


沒有一方一法包打天下。

比如,要注意正虛邪實的比例:

肺氣不宣而濕盛,就得宣肺為前提,輔以行水;

腎氣不足而濕盛,則需養腎滋陰,輔以行水;

肺腎不足而濕盛,則需養腎補肺,輔以行水;

脾腎皆不足而濕盛,則需補脾腎為主,輔以行水;

濕盛且有血瘀,非祛濕且祛瘀兼顧;

肝鬱而濕盛,需疏肝解郁,輔以行水;

......

這是比較大的前提,還得細分:

以肝鬱為例,還兼有血虛嗎?兼有三焦濕郁不化嗎?兼有三焦濕郁化熱嗎?兼有三焦筋膜緊縮嗎?兼有肝火痰結嗎?....

這些兼症,都經常和肝鬱捆綁,非常常見,所以需要一一考慮。

有一兩味葯顧到就夠了,但沒有照顧到,就有可能整體的方案出不了效果。

另外,在方劑上,思路上的東西非常重要,比如:

比如氣滯水淤,如果是氣滯為主,則理氣葯的比例要大於利水藥物;

沒有氣滯,理氣葯也是必不可少,必要的情況下,可以把紫菀、陳皮、烏葯這樣上下理氣的藥物配伍,加強行水;

利水的話,考慮解表葯了嗎?

比如麻黃幫助行水;

考慮久病必淤,有理氣活血葯嗎?

再說久病傷腎,有補腎的考慮嗎?

水濕偏寒,或者偏熱,更或者寒熱皆有,方劑怎麼調整?比例怎麼控制?

不僅僅利水需要如此考慮,中醫就需要這麼考慮才能出效果,不斷提升診療水平。


多運動。運動可以增加體溫,溫度可以增加液體活性,熱水可以讓一坨蜂蜜很快溶解到一整杯水而冷水不行。運動可以讓肌肉收縮從而擠壓機體內的液體加速稀釋。運動可以讓器官和組織被動運動,使各種濕阻凝滯受力拉扯而趨於淡化。運動還能出汗還能通便還能燃脂等等等等,似乎能把不好的東西都排出體外。

我不是中醫,我不是中醫黑,中醫也沒那麼玄乎,中醫也不是上古神話,中醫也遵循牛頓愛因思坦門捷列夫的物理化學定律,中醫的整體理論比西醫不知要高多少,但是不接地氣一般人理解不了。中醫要有一場革命,用現代的知識去解構古老的中醫理論,即便是假想也至少指引了研究方向,才有可能實現偉大復興。加油干吧。


一些頑固的濕熱病人,先開100克大黃,一天1.5-3克。

半個月複診一次。


濕和痰都是粘滯、重濁而纏綿難祛的病理產物,要抓住產生濕和痰的根本。脾腎是生痰之源,肺胃是貯痰之器。肺脾腎三個髒的功能失調導致的水液運行失常是產生的痰和濕的根本。治療原則是祛濕化痰,再加上三點:①理氣②健脾③補腎。幾方面結合起來,用藥隨證加減。

其中的寒熱虛實需要隨證具體分析,寒者溫化,熱者清化,虛則補,實則瀉。有些病程日久的痰濕水飲證,要再酌情加入活血化瘀的葯。

病人日常需要忌食油膩和甜食,調適寒溫,適當運動,改變之前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


還是水平不行,要麼沒找到根,要麼組方不行,我曾經看過一個中醫,氣虛水阻,用六君子湯加減,治到百分之八十之後,怎麼都治不下去了,後來又換了一個老中醫,也是六君子加減,就好了,很奇妙,很平和,這就是水平差別


在下還是比較推崇金匱中的病痰飲者,當以溫葯而和之。的治法。代表方苓桂術甘湯。

我的老師經常運用,加減時注意濕邪容易郁厄陽氣,郁而化熱,這個時候不能清熱只需淡豆豉,豆卷,或者通草之類輕輕宣化即可,否則正氣更虛,濕邪難去。

另外濕邪為陰邪,焦濁難去,配伍當歸,川芎之類活血之品療效更佳。

還要注意把握正邪的關係,當前是以除濕為主,還是以扶正為主。個中精妙需要細細體會。

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大家一起學習,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好吧,說說自己。

1.初病。九七年,中寒濕之邪,久居濕地。2000年發病。

2.癥狀。關節痛、積液常年、手腳無完膚、腳不會出汗,睏乏,腰腿酸重,胯關節季節反應,脫髮嚴重,害怕洗頭。不能蹲廁,適合直立行走。夏天不能穿短褲……病程接近十年。

3.治療。第一期器械訓練,半個月關節磨損,慶幸收手早;二期治療,非負重訓練,游泳兩年半,不死不活;第三期治療,太極拳接觸,八卦掌趟泥步固定為基本治療思路。治療時間五年左右,夾雜著形意拳基本功。

4.治療效果。不錯。

5.意外收穫。傳統武術價值連城,中醫是國之瑰寶。

內經說,風能勝濕,肝氣鬱結的人,去濕很難;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脾氣不足怎麼能運化水濕呢;以燥敵濕,久服燥葯後果堪憂……

總之,人體是個整體,很多時候醫藥失之毫里,遺憾終身。

能動手的,千萬別吵吵。能不吃藥,咱就盡量減輕國家負擔。


這個問題提的太大。

從脾胃論的角度說一下,

1,解表葯 羌活之類

2,利小便藥,茯苓 澤瀉之類

3,燥濕葯 二陳平胃散 之類

4,昇陽 升麻 柴胡

5,去陰火或者說除熱 黃連 黃芩之類

還有是脾胃的濕濁只要沒腹瀉,可以用大黃1~3克。

驅邪外出還是要給個通道的


心源性水腫, 附子桂枝棗仁三葯合用效果挺好的。一般心衰雙下肢浮腫,一周左右就能好,再嚴重點的半個月基本就OK,當然對症治療是前提……


不在於用什麼方,而在於扶正驅邪的順序,大部分病人水濕痰飲的根本還是在脾胃,另外有些病人的生活飲食習慣根本沒改,也是根本問題。


脾虛是導致水濕痰飲的根本原因。

脾在我們人體中的功能是主運化的,如果脾的功能虛弱了,不能夠把我們吃進去的東西,運化成水谷精微,然後被我們的人體器官去利用的話,它就會在人體裡面儲存下來,形成水濕痰飲。

針對痰飲水濕,我們臨床上比較常用的辦法,就是健脾化濕。脾為生痰之源,那麼通過健脾的手段,來解決水濕痰飲的問題是非常常見的。具體運用上,可能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體會和經驗。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方法是補脾,以補為通。

因為脾位於中焦,中焦的位置,就在中間部位,中醫講氣機的運行是講究一個升降出入的,那麼通過補脾,就可以使我們的脾功能運行起來。通過我們對脾的功能的補充強壯,它就使我們的運化更加的充分,這樣就會使我們水濕痰飲的問題能更好地解決。

明代萬全在《六科準繩》里提到的七味白朮散,可謂治療脾胃虛弱的神方。


水濕痰飲一般表現為腫,喘,虛。治療上還是以扶正為主,燥濕行水為輔吧。四逆合苓桂術甘湯 ?不建議用解表葯,因苦寒傷氣。


我就是濕氣大、齒痕舌,愛打哈欠,吃完後鼻涕痰特別多,頓頓飯都是,該怎樣治呢?


主要是分清表裡問題.其次和其它癥候的夾雜.可以多讀金匱四飲篇.表上溢飲發汗.實則麻黃虛則黃芪.風水的越婢湯.防已黃芪湯.等等.裡面淡飲滲利.又細分苓桂.苓芍.苓附等.幾大類苓桂治淡飲兼表證如苓桂術甘.苓桂味甘.苓桂棗甘.茯苓甘草湯.澤瀉湯.苓芍水血同病如當歸芍藥散.當歸散.桂枝茯苓丸.苓附如真武湯附子湯.治虛寒加水飲泛濫.還有比如金匱附方.外台茯苓飲.治水病兼氣證.十棗湯.大陷胸湯.甘遂半夏湯.大黃甘遂湯這是治支飲的.一般情況下水病不會這麼重而且純里症..常見是都是水證與其它癥候的夾雜.主要問題是分清楚水飲的類型.知道腿腫什麼時候可以發汗什麼時候可以滲利.心中明了.才能開藥不亂


推薦閱讀:

為什麼藥店裡面的中成藥,治療感冒和喉嚨痛的,大多寫的風寒感冒慎用。?
二陳湯化痰的基礎方,平胃散是燥濕的基礎方,請問燥濕和化痰到底是什麼關係,是不是只是程度的不同?
中醫和西醫的分歧在哪裡?
有什麼中藥的原產地不是中國?
中醫治療前有沒有必要明確西醫診斷?

TAG:健康 | 中醫 | 中藥 | 中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