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中醫的小夥伴兒,來聊聊四君子湯,理中湯,黃芽湯,腎著湯的區別唄!為什麼僅僅差一味藥方名用意如此不同?

四君子(人蔘白朮炙甘草茯苓)

理中湯(人蔘白朮乾薑炙甘草)

黃芽湯(人蔘炙甘草茯苓乾薑)

腎著湯(人蔘炮姜茯苓白朮)


題主問題好,這個問題足以支撐起一個博士論文,知友們也珠玉在前,僕從經方葯證角度分享。

人蔘主治「痞、氣液不足」;

茯苓主治「眩、悸、煩渴、小便不利」;

乾薑主治「結滯水毒、嘔、嗽、下利、厥冷、煩躁、痛證」;

白朮主治「小便自利或不利、身煩痛、痰飲、眩、冒、下利、唾」;

甘草主治「羸瘦、咳唾、躁、急、痛、逆、悸」。

四君子湯(宋代儒學昌盛,疑取君子致中和、戰國四君子之意)是應用頻繁的後世方,用於胃腸虛弱有貧血現象的諸症,無乾薑證。

理中湯(又名人蔘湯,即以人蔘為主葯)是經方,治療所謂「太陰病」,里(胃腸)虛寒有水者,無茯苓證。

黃芽湯(黃元御取道教丹道術語黃芽為名) ,由於近年來黃元御的地位被重視引出的方劑,意在養中焦黃芽「培土」,實則為經方茯苓四逆湯加減,目前臨床應用和研究文獻較少,可按照葯證推測。

腎著湯(又名苓姜術甘湯,腎著病之湯)是經方,治療腰下寒痛,表寒有水邪滯留,無人蔘證。

對於方劑的區別,研究每一味葯是必要的,這樣既把握了它們的共性,也把握了它們的個性,這樣才不會妄做加減,在臨床上左右逢源。


四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榮衛氣虛,臟腑怯弱,心腹脹滿,全不思食,腸鳴泄瀉,嘔噦吐逆,大宜服之。常服溫和脾胃,進益飲食,辟寒邪、瘴霧氣。

理中湯,《傷寒論·辨霍亂病脈證治第十三》中有理中丸,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第十四》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蔘湯亦主之。

黃芽湯,《四聖心源·卷四·勞傷解·中氣》中氣之治,崇陽補火,則宜參、姜,培土瀉水,則宜甘、苓。

腎著湯,《金匱要略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主之。

這四個方子,其實只是五個葯,人蔘、白朮、茯苓、炙甘草、乾薑,不同的排列組合,是治療不同的脾胃方面疾病。

人蔘、炙甘草,是比較基礎的補脾氣的葯;白朮在健脾的基礎上有利濕的作用;茯苓在利濕的基礎上有一定的健脾的作用;乾薑則主要是取其熱性。

四君子湯,人蔘,白朮,茯苓,甘草,是比較平和的補脾氣的葯,脾氣不足運化不及,會有一些水濕停留,因此,在人蔘甘草健脾的同時,加上茯苓、白朮健脾利水。此時病人以脾氣不足表現為主,乏力納差之類,寒熱不是很明顯。

理中湯,人蔘,白朮,甘草,乾薑,是一個虛的基礎上有寒邪的狀態,同時由於脾氣虛寒導致的有一定的水濕的停留。與四君子湯相比,四君子湯證比較像是一塊兒水澆多了而且不太肥沃的田,理中湯證就像是不但水澆多了,而且氣溫也比較低,有點兒要結冰的意思。所以加上了乾薑。

黃芽湯,黃元御先生在書中提到了,治中氣不足,中氣之治,崇陽補火,則宜參、姜,培土瀉水,則宜甘、苓。那麼黃芽湯和理中湯的區別主要在於茯苓和白朮兩個葯。個人認為,白朮屬於燥土,以補土為主,有一定的利水作用,比較像是堤壩;茯苓以淡滲為主,比較像是排水用的溝渠。因此,黃芽湯證和理中湯證的區別在於,黃芽湯證濕氣停留更明顯。但實際在臨床上,這兩個方子的區分沒必要那麼明顯,經常混一塊兒用。

腎著湯,在《金匱要略》中是一個帶脈寒濕的一個表現,寒濕主要來自汗出以後外邪侵襲,因此需要健脾利水,以寒濕為主,而飲食如故,虛的表現不是很明顯。

綜上,這四個方子,按四君子湯、理中湯、黃芽湯、腎著湯,四個順序,虛的表現越來越不明顯,而寒濕的比重越來越大。主要還是一個寒熱虛實比例的問題。

難得在知乎上遇到一個好問題……


個人看法如下,有錯誤之處望能指正:

四君,健脾滲濕,重點在健脾。脾喜燥惡濕,因此用燥濕的白朮和淡滲的茯苓。用於中氣不振,但脾陽尚未虛敗之時。

理中,溫中健脾,重點在溫中。中寒則氣滯,因此用乾薑溫中散寒。

黃芽,樞轉中土,中點在樞轉。為何不用白朮而用茯苓?白朮雖然能燥濕,但卻會令中氣壅塞,中土衰敗的情況下不能驟然用白朮,否則必會腹中脹氣。也就是說,久病之下雖然氣虛,卻不能直接投四君子湯,否則就是腹脹難受跑不掉。

腎著,以炮姜易乾薑。炮姜黑而入腎,其意在提振命門之火。若命門火衰,以至腰中水飲,則以此方對治之。

從四方的組方來看,雖前後僅差一味,但方中立意則大異矣。其關鍵處,仍是要準確辨別正氣兩字。雖然都是圍繞脾作功夫,但濕重與否、寒重與否、脾陽之氣盛衰與否、寒濕部位不同等來靈活組方。


發表一下個人看法,僅供參考,歡迎討論。

第一個是四君子湯。我理解還是以補中氣為主,也符合「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本義,也因此我贊同君葯是人蔘的觀點,它整體看來是一個補脾益氣兼以除濕的方劑。特別一提,茯苓白朮的葯對事實上在仲景時期就有了,且此時脾虛生濕,起點在中焦,或者也可以說矛盾在中焦,選用茯苓是很準確的,進而後面東垣先生創補中益氣湯不用茯苓,也是思考得很精細的。

取名君子,浩然正氣的感覺,很符合方劑的作用。

第二個是理中湯和理中丸。我感覺理中湯證強調的還是一個中焦虛寒,陽氣不足,所以我比較贊同在這裡是乾薑為君而非人蔘。此處以溫中為主,補益中氣為輔助。

理中這個名字,其實我覺得理解成溫中更妥當。

第三個是黃芽湯。黃元御大神的作品,妙不可言。我相信黃元御組方的時候,思路和仲景還有四君子湯的作者絕不一樣,這位大神特立獨行,自成一家。

從他自己的學說解釋吧。在他的圓運動理論中,脾胃是旋轉的樞紐,「乾薑茯苓甘草」或者「半夏茯苓甘草」是他常用來撥動中焦旋轉的葯對。意義何在?原文是「瀉水補火,扶陽抑陰,使中氣輪轉,清濁複位」,由此可見,黃芽湯事實上是生髮中氣的方劑。黃元御原話是:「中氣之治,崇陽補火,則宜參、姜,培土瀉水,則宜甘、苓」,這就講清楚了為何選用這4味葯。這不是什麼君臣佐使的那種思路,而是根據他自己的學說思想嚴謹地選用所需藥物。

在這裡需要比較黃芽湯和四君子湯的不同。這兩個方子都是針對「中氣」而設,但我個人感覺它們之間有微妙的不同,一個是「補益中氣」,一個是「生髮中氣」,因此我覺得這也許是一個有白朮一個沒有白朮的區別。前面有個哥們說白朮可能會令中氣壅塞,事實上臨床時中氣不足和不能生髮常常並見,根據黃元御撥動中焦樞紐的思路,取白朮以守中,輔助發揮甘草的作用,控制好劑量,其實我覺得是完全可行的。

黃芽在這裡感覺是取嫩芽向上生長,根莖向下紮根的意思,和生髮輪轉中焦之氣符合。這個名字的確取得妙。

第四個,腎著湯,認真的講其實就應該追溯到《金匱要略》乾薑苓術湯。病機是陽氣不行,這就包括了中焦脾和下焦腎了,寒濕留著於腰,所以有「五千錢」的重墜感。這裡關鍵在於祛除經絡寒濕,但還不至於到溫腎利水的程度,大家可以思考腎著湯和真武湯的區別。這裡用炮姜是個很明顯的提示,因為炮姜更擅溫經。茯苓白朮在這裡就是取祛濕的作用了,臨床白朮甚至可取蒼朮,甚至可以再加獨活。此外,茯苓白朮甘草的確有健脾之功效,但在這裡健脾我理解是為輔助祛濕之用,這和前面君子湯的思路是反過來的。如果把腎著湯當做四君子湯用來補脾,雖然不能說錯得一無是處,但是從思路上說就有本末倒置之嫌了。

腎著這個名字完全屬於用病來命名方劑,這樣代表性比較明顯。

總體來說,四個方子,比較接近的是君子和理中,就像是表弟和表哥吧。黃芽雖然也像,但是思路就不一樣了,是這對錶兄弟的遠房親戚。腎著完全屬於跟三個人長得像性格也接近但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寢室室友。他們四個人很像,但是歸根到底是不一樣的四個人。

但臨床上,四個方子相互輔助使用也是完全可行的,在合理化裁,合理控制劑量的方法下,他們四個人攜手可以用於很多不同的病症。


@厲子卿

不知道你說的不一樣在哪裡,可以指給我看嗎


雖葯一樣,但量上一定是有變化的,量變方向就變了。葯證方證合一,無往不利。


不懂中醫的人說每個大神都不一樣。但是其實他們說的意思都差不多。總結一下就是

四君子湯-補中(氣)

理中湯-溫中(陽)

黃芽湯-運(轉)中(焦)

腎著湯-溫脾腎,利水濕


無非就是乾薑炮姜茯苓這幾種葯的變化。白蒺藜喜歡拎著書獃子。我是記不得那麼多來源章節條文,更沒那個耐心去搜索複製粘帖。

理中和四君子相比,多了乾薑,更加溫燥。乾薑暖中,中焦寒多的加乾薑。至於腎著湯,不用甘草是因為水腫的原因,炮姜是乾薑再炒炒,炒黃或炒黑。暖脾胃恢復脾的運化以除水濕水腫。

黃芽湯我都沒聽過,跟理中湯差不多。

最後一句話,你看書真細緻,但別鑽到牛角尖里出不來了


終於看到中醫板塊下有個我主動想回答的問題了。下班電腦更。

--------------------

大家說的比較詳細,我就不重複了。不過仍舊看見幾個中醫純黑子,看不懂就噴,別丟人了。

補中就是健脾,就像 12 就是 十二 一樣。

1,先說四君子湯( 人蔘、白朮、茯苓各9g,甘草6g )四君子是補中益氣的代表方劑,主要針對的脾胃氣虛 ,氣虛癥狀重,但是沒有明顯陽虛的話,一般用四君子湯。

也就是說相較於理中湯證,四君子湯證較輕。

通常我們辨證的要點在於面色萎黃,語聲低微,氣短乏力。但是如果有便溏的話,這方面見效是最快的。

2,理中湯(人蔘 乾薑 甘草白朮各9克 )最早 見於《傷寒論》辨霍亂病脈證並治篇 ,9g乾薑的加入,直接將方劑從平劑變成熱劑,後來又應用於太陰病,針對 吐、利、腹痛、腹滿 。其本質是因氣虛發展後陽虛或者寒邪直中後出現氣不固攝,比如四肢不溫,嘔吐泄瀉,甚至出血。

個人應用的體驗是,理中丸如果治療單純的脾陽虛,一般當天就見效,7天就可以了,尤其對於長期腹瀉的人。但對於合併腎陽虛的,效果差很多(專病得專治,對於五更泄瀉,附子理中丸加金匱腎氣丸也不如四神丸好使。)而且服用時間久了還會出現化火的徵兆,一方面病人的五更泄瀉沒好,一方面嘴邊可能已經起泡。。

3,黃芽湯(人蔘 9 克,茯苓、乾薑、炙甘草各 6 克 )

那麼在臨床上見過化火的病例以後,我一直在想到底是乾薑大熱還是其餘補氣所致瘀而化火。

我個人體驗是人蔘大補元氣,補肺脾腎氣,本身就易補益過猶,再加白朮溫燥,配合乾薑後溫陽,方劑偏性較大。

所以黃芽湯去白朮,用茯苓,正是應用於介於四君子與理中湯中間的狀態。而且黃老爺子取脾喜燥惡濕,健脾從溫陽利水滲濕開始。老爺子自己解釋:中氣之治,崇陽補火宜參姜,培土泄水宜甘苓。(讓我跪一會。。。我用完之後總是想,這老爺子也太牛比了,兩句話解釋4味葯,4味葯對證當天起效。。)

在臨床上,我的體驗是,如果不是陰虛火旺的體質,黃芽湯可以替代四君子湯,但理中湯不可以。而且,尤其記得乾薑不能超量。

白朮和茯苓雖然都可以健脾,但白朮性溫,更容易傷陰,茯苓性平,且利水滲濕之力強。

腎著湯(甘草6g,白朮6g,乾薑12g,茯苓12g)

有了上面的鋪墊,我大致猜一下,因為我沒用過腎著湯,也因為我一直沒見過如此陽虛的病人(上年紀的又推薦右歸丸什麼的了,從腹重如帶五千錢中,我理解 腎著湯證有寒、濕邪,並非純陽虛。)。乾薑12g其實量已經不小了,這個方劑一般情況下是不能應用的。除非有腰冷痛合小便頻數清長。

總結一下,就是四君子補中(健脾)益氣,理中湯溫中健脾,黃芽湯益氣溫陽,腎著湯溫陽利水。

我覺得這個問題突出了中醫理論存在的必要,因為這幾味葯有效成分研究的比較透徹,但是並不能解釋為什麼主治不同。

多了就不貼了

這幾個都是很經典的方劑。


我發表一下看法,中藥博大精深,微量元素千奇百怪,一味葯差的十萬八千里,例如一副葯本是安胎藥,但是改了一味葯,那就是墮胎藥了!!!但是很多庸醫真是令人痛心,學個皮毛就敢行醫,不僅害人,還會毀壞中醫名聲,實在是讓人慾凌遲之而後快。我呼籲廣大中醫粉跟我一樣,一輩子只看中醫,什麼狗屁西醫通通滾出中國,西醫能治的,中醫都能治,西醫不能治的,狂犬病也治給你看。我就不信傳承五千年,這麼多年的歷史經驗,有什麼病不能治的?不能治的都是庸醫,大家齊心協力,把良醫的聯繫方式告訴我,我們組成中醫良醫集團協會,匡扶中醫人人有責!要讓世界人民感受中醫中藥這五千年的文化瑰寶。

既然不給拉點贊就不拉了嘛,本是中醫粉,相煎何太急╮(╯_╰)╭


其實解這幾個方之解,關鍵不在方,而在葯。因為他們太相似了。而解藥,就必須談六氣。不談六氣,這葯就說不精確。不精確,有時候比沒說還差。

所以說脾胃,這兩個本身是隸屬於陽明太陰二經。陽明經,燥金之氣為主。燥金之氣幹嘛的?收,斂,降,乾燥,大有陽熱之性,是以還能夠蒸騰濕氣上行入肺。太陰之上,濕氣主之。濕氣就簡單了。啥動物離開水離開濕氣也得死。所以太陰濕氣就是這個。主要就是潤燥,營養物質的載體,溶劑,身體與外界信息交換的載體,像小便出汗。陽明太陰這倆氣一混,中氣出現了。中氣說白了就是濕熱之氣,有降斂腐化之力,還有承托濕氣上行之力。這一升一降,就是所謂的脾升胃降了。所以呢,中焦中氣不足,就有幾種情況了。有人是燥金之氣不足,那就是脾胃的陽能不足,金氣不足。有人是濕氣不足,那就是脾胃這裡缺水。有人呢是這倆都不足。所以治起來,就分開。凡是熱的葯,都能補燥金之氣中的陽能,像乾薑。凡是甜的葯,都能補太陰濕氣,像人蔘甘草。甘則生濕。凡是苦的葯,像白朮這類,都能補燥金之氣中的燥力。說白了就是提升這利水下行的能力。茯苓也是一樣,茯苓比較白朮,溫性不及,燥力有過,長於利水。但實際總體也是在補燥金之力。

說到這就清楚了,那濕氣不足,就人蔘甘草棗。燥氣之溫性不足,乾薑。燥氣之利水之力不足,茯苓。燥氣之溫性利水均不足,但不甚,白朮。這就是葯的六氣解。天有六氣,人有六經。不知六氣者,動手便錯。說的就是這個。其他四經,知此則可以反推。


我就想看看有沒有中醫在這個題目里互相辯駁的。

我見過程序員辯駁的,最終都會有一個人站出來:還是兄台的代碼更效率更準確。

但是兩個中醫粉,明明寫的方向天差地別,最後卻變成,甲:兄台高見,說的好有道理,不愧中醫高手,講出了我的心聲,乙:不敢不敢,你說的也相當正確,雖然與我相左,但也是從辨證施治出發,有名醫之風。

我了個去,我改特么信誰啊?


三人寫得都不一樣。但是他們都是對的。中醫就是那麼神奇。究竟誰是偽中醫呢?


謝題主邀。

好幾個朋友從組方用藥的角度出發,解答的很好,我也學習了。

作為一個吃過大量党參、白朮、茯苓、乾薑、炙甘草,還有厚朴、陳皮、半夏、少量附子等等的脾胃虛弱者,我只能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多年的嗑藥體會。

乾薑篇

遙想當年,我還是個不太懂中醫的小二逼,總覺得脾胃弱的很,學了些一知半解的東西,就自己想了個調養的辦法,本著「冬至一陽生」、「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天天早上用熱水沖服乾薑粉,以助陽氣發生。

乾薑粉雖比不上水蛭粉之類的那麼重口(手動滑稽),但也是辣味十足,辣人肺腑。

第一年,從冬至之後,一直喝到夏至前後。

到第二年春夏的時候,還會時不時的喝一些。

再到第三年就完全沒法入口了。

事後分析下來,大概是吃夠了,改善體質了,身體不需要了,當然更有可能是吃膩了→_→

那看到這裡,有的朋友就要問了:你幹了那麼多碗乾薑水,脾胃狀況有沒有好一些啊?我們其他人能不能也按這個方法來改善脾胃虛寒啊?喝的時候放多少克粉末比較合適啊?

我只能說:不推薦,不負責,別作死。

白朮厚朴篇

還是前幾年,還是個不太懂中醫的小二逼,那時候長智齒,日日夜夜的疼啊,不知道哪裡看到說,長智齒是真水上泛,白朮屬土,土可以克水,白朮泡水喝了可以緩解疼痛,然後我就泡著喝,喝著覺得不過癮,還拿乾的白朮嚼,那味道,別提有多帶勁兒了。

再後來,讀了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看到他生嚼厚朴治腹脹,覺得特別有意思,也拿來嚼著吃,嚼著嚼著,只覺得那苦不拉幾的葯汁隨著食道緩緩流下,虛弱的胃受到了外來的刺激,馬上進行了一次強烈的蠕動,寒氣隨嗝而出,差點嗆出眼淚來,此時半死不活的胃,又有了新的活力。

那時候去外地,擔心水土不服,總是帶著少量白朮和厚朴,一個管脾,一個管胃,味苦能降,性溫能通,有事沒事嚼一嚼,誰不服管就治誰,從此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小腸胃了。

看到這裡,有的朋友又要發問了,怎麼見你成天嗑藥,你的脾胃到底是有多差?

我只能說,亂吃藥,尤其是藥性猛烈的葯,是一種對自己生命很不負責的行為,請大家不要模仿,我現在也改邪歸正了。

党參篇

党參也是老朋友了,題中的三個方子里都有党參,說党參是足太陰脾之要葯,真是一點都不過分。如果這些方子沒有党參,又會怎樣呢?

我們都知道,党參是補中、益氣、生津的。

我曾經吃過理中湯去党參,僅白朮、乾薑、炙甘草三味,對脾胃虛寒是有效的,但肚子里明顯就燒的慌,燥的很,感覺治病只治了一半。

党參到底起了什麼作用呢?真是眾說紛紜。

有的人說,白朮把不好的濕去掉了,党參把好的津液補進來,這是除舊迎新派;

有的人說,白朮健脾陽,党參養脾陰,要加在一起才是最好,這是陰陽平衡派;

有的人說,因為党參補了氣了,氣足了自然就會轉化為津液,這是陰陽轉化派;

三人說得都不一樣,但是他們都是對的,中醫就是那麼神奇,究竟誰是偽中醫呢?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提問的那個人,就是偽中醫,整天把陰陽虛實寒熱五行生剋放在嘴邊,卻連皮毛也不懂。

茯苓篇

相比之前的兩味葯, 茯苓算是平和多了,吃起來也沒啥味道,我也沒有太好的心得體會,只能紙上談兵,再用狗尾續一續狗尾吧。

傷寒論有心悸加茯苓之說,本草有茯苓淡滲、行水、利竅、利尿之說,而我覺得這味葯有降濁陰而清陽自升的意思在裡面。

黃元御黃老闆最重中土,豈能不知白朮對脾土寒濕的作用?而黃芽湯的上下文里,說的很清楚,這是治中氣的,使中氣輪轉,清濁複位。

四君子偏重於濕,而理中湯偏重於寒,黃老闆最重中氣,故作黃芽湯,一味葯之差,竟有如此大不同,你們感受到黃老闆的「空明研悟,自負古今無雙」了嗎?


我得先糾正一下題主所寫的「腎著湯」的組方。

在《金匱要略》中,腎著湯又名甘姜苓術湯,方中並無人蔘。

原文如下: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裹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

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方

甘草 白朮各二兩,乾薑 茯苓各四兩。

此方中並無提到是甘草還是炙甘草,郝萬山老師講過,傷寒中除了甘草湯和桔梗湯用生甘草,其他都用炙甘草。

先不待續了。諸位先討論者,我等回家後再回答吧。

人在外地,沒帶紙質書,查閱這些資料還是要靠譜的出版社出版的紙質書才好用。


為什麼僅僅差一味葯,方名用意如此不同?

我們首先要假設這四個方子有效。然後通過假設方子有效這個條件直接證明方子有效。最後我們就可以盡情的分析它們為什麼會這麼有效。

這叫胡說八道。


@okstar兄台厲害! 從藥物分析直切要旨!這個問題是一個由西轉中的很較真兒固執的朋友問的!當時把我問懵了!我居然不知道從何說起!後來自己思索了一下,四君子湯取義君子,君子者中正者也不偏不倚!黃芽湯取義黃色乃中土之色嫩黃色的芽又充滿了舒展向上的勃勃生機。理中湯,理梳理之義,中土有了偏邪比如虛寒?。腎著湯,著執著黏著,病機在傷濕身重。可以看出每個方子側重點有所不同,且中土虛損邪氣外擾各有差別!故方以一葯之差各有不同!倒是提現了老前輩們用藥精鍊取義深遠!@okstar


反感知乎上乖戾的反中醫氛圍,外行聒噪,跳樑小丑輩居多,看到這個問題,真心歡喜了下。這個問題問的相當專業,辨證到這麼細緻入微,算是入行了吧。

知乎上還是有不少中醫高手的,看了幾個答案答的很專業。十步芳澤,很是可喜的。

另,仲師也有很多系列方,都是症轉證轉葯轉方轉的,如五苓散,豬苓湯,苓桂術甘等,建中湯,桂枝湯等,瀉心湯系列方,回陽救逆的也有幾個,等等,這些鑒別診斷也都是很細緻的。

其他如六味變化的,桂附,杞菊,知柏等系列方,這種系列方很多的,不勝枚舉。基本上算是一個針對五臟六腑而設的基礎方化裁開來的,如四君,針對脾胃,喜燥惡濕,有健脾,補氣,滲濕,燥濕,理氣,這幾個因素再臨床調側重點,要相當的經驗積累了。

另,到中醫高手級,雖然沒系列方,但一方變通治百病的也很多,如烏梅湯,可以查下相應資料,不少名老中醫運用瞭然與胸的,可化裁治百病,很神奇。

中醫學到這級別,都是大神級了。能提這個問題,知乎之幸哉。

PS下,除了藥物變化外,高手級別還有很多劑量變化的,同一病人四處求診,前醫辨證准,同一方不效,後換老中醫,改劑量而取效的,也是非常神奇的,可以搜索一貫煎中佐川楝辛燥,旋覆代赭湯中代赭石變化降逆太過反傷脾胃等的醫案資料,也是很神奇的。小建中就是桂枝湯倍芍加飴糖人皆知,另有柴胡不同劑量昇陽,解表,各不同,又如治肌無力黃芪論斤,見於張錫純醫案的,各種活活潑潑,存乎一心的,中醫之樂趣所在了。


四君子湯

人蔘、白朮、茯苓、甘草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次服二錢,水一盞,入生薑三片、棗一枚,同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以時。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我覺得這張方子里的「四君子」之稱點出了它中正平和的特點。而且這張方可以對比參苓白朮散來看,參苓白朮散中以參苓白朮三味為君葯,甘草調和,為使葯,原方中參苓白朮和甘草的用量全是二斤,與四君子的等量相同,所以,這四君子其實是從參苓白朮散中請出來的,專司益氣健脾。這張方子雖然沒有多少滲濕止瀉利肺的功效,卻以健脾獨專,且繼承了前者散劑的特性,可以做到「不以時」服用。

理中湯

人蔘、乾薑、炙甘草、白朮各三兩

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論》

理中湯和四君子湯其實是很不同的兩張方,這點可以從兩張方的藥物劑量、製法(經典的八升煮取三升)以及服法等方面輕鬆地看出來。原書稱:「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寒多不用水,理中丸主之。」以癥狀論,這早就不是一個脾氣虛證了。因為方中有乾薑,就提示了這其實是個明顯的中焦虛寒。仲景書中,乾薑總是用來溫中的,四逆湯乾薑用到一兩半,通脈四逆湯中乾薑三兩,都是因為乾薑守而不走,善散里寒,而在理中湯證作為典型的脾胃虛寒證,僅僅以參術草補益脾氣是沒有用的,必須要用乾薑溫暖中州

黃芽湯

人蔘三錢、炙甘草二錢、茯苓二錢、乾薑二錢

煎大半杯,溫服。

——《四聖心源》

黃芽湯倒是和理中湯一脈相承,和理中湯相比,方中去白朮,加甘草,再將人參加量。黃元御的學術思想是重視中州的,自述方解:「中氣之治,崇陽補火,則宜參、姜,培土瀉水,則宜甘、苓。」理中湯是認為中州虛寒需要糾正,而黃芽湯認為要溫補脾土,除了相應的藥物之外,還需要「瀉水」,因為脾喜燥惡濕之故,而方中又以補益元氣的人蔘為君葯,是在確立了脾胃的中樞地位之後,對其進行調整。

腎著湯

甘草、茯苓各二兩、乾薑、白朮各四兩

上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腰中即溫。

——《傷寒論》

原書條文是這樣描述腎著病的:「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夜裡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所謂「小便自利,飲食如故」,意思就很明確了,患者臟腑無礙,所以在這個方子中,沒有人蔘這個補益葯,有的是白朮燥濕,茯苓滲濕,再配合以乾薑溫中散寒,目的非常明確,就是散寒除濕。方中乾薑、白朮的劑量也說明了這個問題。這張方子和其他三張的區別在於,它的證中,臟腑沒有什麼虛損,沒有被自外而入的寒濕侵襲,所以只需再藥物的幫助下,溫散寒濕即可。

所以四張方子中簡單的藥物加減和劑量控制,是為了達成不同的目的。所相差的那一味藥物,所相差的那點劑量,其實就是其偏重所在。


終於看不見黑粉的亂噴了


推薦閱讀:

草藥和針灸在人體具體發揮了什麼作用?
月經期能吃中藥嗎?
你怎麼看待是葯三分毒這件事,那些吃中藥調理幾年的人是好事還是壞事?
業餘自學中醫中藥如何入門?

TAG:中醫 | 中藥 | 中醫學 | 中醫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