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以後如何克服「漢語依賴症」?

現在在國外留學,但發現有個問題——我什麼問題特別是新知識都喜歡翻譯成中文,或者找到知識點之後直接在百度里找中文的意思的拓展。

在讀英文的時候,腦子裡不讀英文直接翻譯成中文。

聽課集中時間不長

看書效率不高

虛心求教下如何改進呢,謝謝了。


11月2日,更新了如何利用國外的app來背單詞。擔心用國內app會加強漢語依賴症的小可愛們看過來!(更新在最底下)

——————————————————

答主你好。我是一隻留學汪,出來八年了。稍微說點自己的經驗吧~

大多數中國學生出去的時候都會覺得有「母語依賴症」。看到一個東西會習慣性的翻譯成中文。考試的時候也要用中文過一遍,跟人聊天也要用中文在腦子裡面拍一遍。藍瘦香菇。

其實這是因為我們在國內學英文的時候就是以中文來學英文。背單詞,得背中文釋義。考試,要求翻譯成中文。用背單詞的app,檢測方法也是要求選中文的釋義。就算你想建立起用英文思考的架構,也很難辦到。

那麼該怎麼解決呢?我的看法是這樣。

首先,語言的基礎是什麼呢?是辭彙。無論是說話,看書還是寫東西,都需要辭彙。然後你說,媽的又背單詞。我在國內已經背過了啊好伐。

誒呀,年輕人,別急別急。

單詞,是要背的。但是不能像以前那麼背。只能用兩種方式背。一種是用圖像背單詞,另一種是英文釋義背單詞。

為什麼要用圖像背單詞?

你看啊。如果我跟你說,香蕉。你腦子裡面應該會浮現一個黃色的,長長的,帶弧度的東西。【不是】

但是如果我跟你說banana,你腦子裡面就應該會想banana的意思是香蕉,然後才浮現香蕉的圖像。我們要做的,就是把中間這一步翻譯去掉。所以如果一開始就強行把一個單詞的定義為一個圖片(最好是自己熟悉的圖片。比如說,背到comely,放張自己女神的照片比放一個不認識的美女效果要好。)那麼你就不會有中間這一步啦。

答主先去吃個海底撈。回來再繼續答如何用app和flash card 完成這個。

---------------------------------------------------------------------------------------------------------------

各位小夥伴們,我胡漢三又回來啦!

說完了應該如何背單詞,不談具體操作簡直就是耍流氓。我們先從大家常用的背單詞app說起。

百詞斬。百詞斬的一大特色就是用圖片背單詞,這是我覺得很棒的,也應該如此的。但是很多人使用百詞斬的時候就覺得有些操蛋。有人用了感覺,並沒有記住圖片。也有人用了表示,我記住了一大堆圖片,但釋義全部都離我而去。有這種感覺都很正常。於是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答主自己用百詞斬實驗了幾個星期。發現有這樣一種解決方法。

在背每一個單詞的時候,百詞斬都會有一個例句,給你製造一個情景來記住這個單詞。好,重點來了啊,敲黑板。看圖片的時候,要記住句子。你可以選擇看著圖片讀一遍,可以盯著圖片五秒然後閉上眼睛,再回憶句子。總而言之,你要把這個句子和圖片連接起來。如果想把這個連接「強化」一點,點開百詞斬的聽音速記。把例句也點開。它會先讀一遍單詞,再讀例句。你可以把這個音頻開著, 然後該幹嘛幹嘛。潛意識裡會對這個單詞更有熟悉感。

做完這一切後,你應該成功的把圖片和例句連接起來了。中間根本不需要看中文釋義。然後你可能會說,不是,我背一個單詞,我會習慣性的看中文釋義,不然我背不動。誒,這位少俠你看,有一種東西叫英英釋義。實在看不懂英文釋義,再悄悄咪咪的瞄一眼中文釋義。但是不能養成習慣。在看單詞卡的時候,視線要chua的一下掃到英英釋義那裡。

好了,最後一步來了。百詞斬每天是有複習的。複習的時候記得點開設置,把拼寫加強打開。這樣就會多複習一遍。你問我為什麼不打開聽力加強和釋義加強?因為那樣百詞斬就會要求你選中文釋義,這就更加強你的漢語依賴症了啊...

扯遠了。複習的時候百詞斬會讀一個單詞,這個時候把眼睛閉上,回想起那個例句,那個圖片。然後再作答。你會發現,漸漸的,你想一個單詞就不是想中文釋義,而是想圖像,想情景了。

———————11月2日更新線————

由於被舉報誘導投票,答主很委屈。但是還是又回來答題啦!開心。

說完了百詞斬,不得不說一下扇貝。扇貝目前有個新功能,英英釋義。所以如果有小夥伴們擔心百詞斬會加強你的漢語依賴症,可以選用扇貝新出來的英英釋義功能。只不過,在試用英英釋義一段時間過後,扇貝就會要求你充錢來使用這個功能了。這點有些心塞。

不過扇貝的亮點在我看來真的不是背單詞。而是它的其他app. 什麼扇貝新聞啦,扇貝讀書這一類的。如果你用習慣了扇貝,那麼啟用這個是沒有問題的。放心大膽的去用吧。

當然了,看到這裡,一些小夥伴們會覺得怎麼都是國內的app. 有沒有國外的?答案是有的。在這裡給大家推薦幾個答主親測有效的app.

首先是SAT Vocab by MindSnacks. 通過遊戲的方式讓使用者記住釋義。使用頁面做的相當可愛。並且由於是國外研發的,所以使用起來是全英文。不用擔心有漢語依賴症。缺點就是,用起來有點小貴。如果要背更多的單詞,或者是要用更多的遊戲來背單詞,就得 show me your money!答主推薦各位知友們先使用一下,看看適不適合自己再決定買不買add-on.

然後是anki和quizlet. 先說anki. 答主用anki已經差不多兩年。在沒有接觸到百詞斬和其他背單詞的app之前一直是用anki在背。是我目前覺得最有效的幫助記憶的app. 【但anki並不是像百詞斬那樣專攻背單詞,而是flash card】Anki會根據你的記憶曲線來為你安排你每天需要背的單詞和頻率。讓你花最少的時間記得最牢。為啥呢這個記憶曲線這麼重要呢?理論上來講,如果你要背一個東西,最好的方法不是每天都看一遍。而是day 1看一次,然後在要忘記的時候再想起來。這樣你會記得特別牢。重複幾次這樣的套路,基本上這個單詞就收入囊中啦!

但是這個東西這麼好,也不是萬能的。說了優點,也要說說缺點。不,並不是錢。雖然如果你想下載到你的iPhone上面還是要錢的... 不過如果你安卓用戶就不用。(這是歧視!)答主最近之所以用的比較少,是因為如果你無法找到適合你的公用deck,那麼你就必須製作自己的deck. 想想看,每個單詞都需要下載音頻、找例句、加圖片。藍瘦香菇。不過如果你運氣好,找到了喜歡的公用deck,或者是不介意把單詞挨個錄進去,那麼你會愛上anki的。如果有知友想讓我貼一個anki的各種調教方式,請評論或者私戳我~

Quizlet和anki一樣,也是flash card的形式存在。需要自己導入,或者去看看有沒有公用的。Quizlet和anki比起來優勢是... 長得好看。頁面比anki要好看些,字體也要可愛一些。唉,這個看臉的世界。不過除了顏好,Quizlet也有其他的功能。比方說anki大多數時候只能用flash card的形式來測試你,然而quizlet就可以讓你選擇各種複習方式。像連線、配對、小測試。各種各樣。但缺點在於,如果你想要quizlet像anki那樣根據你的記憶曲線來安排你的學習計劃,那麼你就要... show your money!

總而言之,如果錢多又很看重顏,推薦quizlet. 用iPhone的,推薦quizlet. 用安卓,並且不想花錢的小可愛們請投入anki的懷抱~

呼... 總算寫完背單詞的部分了。


謝邀。

在學校各種地方找非美國人搭訕。

為何不是美國人?因為很容易被碾壓插不上話。

找非美國人大家都半斤八兩,很容易互相理解。並且思考和討論的問題也更國際化。

你找一個美國人他天天跟你講橄欖球和亂七八糟的俚語,並且他也並不是很關心你們中國有什麼新聞和歷史。

至於聊天內容要參考你的個人興趣愛好。即使這個興趣愛好很中國,比如你喜歡看86版西遊記聽周杰倫的歌,你也可以想盡辦法把這些包裝給其他人。我就成功把舌尖上的中國和無間道包裝給了組裡的三哥。

至於學習上的問題,關鍵是要參透內容。途徑並不重要,用熟悉的中國看懂內容無可厚非。建議你搞懂之後去教其他外國人。不僅能成為學霸還能交到很多好朋友,漢語依賴症也可以緩解一些。

至於要真正克服漢語依賴症,大概是幾乎不可能的,而且也沒有必要。用慣了中文版macOS你難道想在腦子裡重新裝一遍英語版的windows98?


謝邀。

這種事情並不簡單。我出國留學3年半,對於一些內容的表達覺得用英語表達更「舒服」,主要是學術方面的;比如說與其說「一個其中每個非零元都可逆的環」,我更習慣說 a ring in which every nonzero element is invertible,定語從句後置於修飾詞的語序讓我感覺更自然,尤其是定語很長很長的時候。還有一些專業術語,因為第一眼看到的時候是英語,之後又經常用英語,所以也習慣用英語——當我知道holonomy的翻譯就是「和樂」的時候我覺得還不如不翻呢。。這跟把telephone翻譯成特立風,把cherries翻譯成車厘子有什麼區別么。。

不過學術以外的大部分領域,比如政治、軍事、體育等等,我還是習慣,或者說只會用中文表達。因為我不知道相關的辭彙,也不知道相關的表達方式。語言表達是個全方位的事情,你很難改變母語在你的語言思維當中起到的支配性作用。學術方面習慣用相應的學術語言表達那都不是什麼大問題,就是一個熟悉的過程,你論文看多了自然就會了;但是日常生活方面的辭彙表達,以及政治軍事經濟文學等等上層建築方面的語言表達,我覺得是涉及面管得多的事情;有些東西都不是你單純掌握辭彙就能理解的,你還得了解相應的歷史背景,了解相應的典故,了解相應的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才能準確理解那個概念。舉個例子,比如讓外國人去理解《詩經》,你會覺得這僅僅是個中文翻譯的問題嗎?


你的情況跟我的差不多,甚至比你還差一點,只是語言相反。我剛去深圳的時候手機是長期打開翻譯字典。無論是簡單對話或認路,我都要一個一個單詞翻譯成英文再拼起來了解。每次對著沒圖片的餐牌或的士司機對著我問去哪,我都整個人愣一下,滿腦在操心怎麼把這麼多字的拼音輸入進字典,還要確認選了對的詞。

現在不算什麼大牛,但起碼字典不用放在首頁。

客服語言障礙我個人覺得可以分兩部分:語法,還有辭彙量。

我認識挺多留學生辭彙量很好,但因為語法不太熟悉,所以平常對話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有困難。要學好語法最重要就是溝通多。如果你靠背英語規律一個一個,你會給自己非常大壓力,並且會發現日常溝通很多時候都不根據規律。沒人像文書里那樣說話的。先學會日常口語的語法,再去克服細節的語法規則。多看些你不需要字幕的電視劇/電影,換上Quora讀。平時多用英語(大膽)交流。你只要有禮貌,大部分人都會有耐心跟你講慢一點,給你機會查字典。

辭彙量不足會造成另一種問題。就是你能跟得上對話,懂得句子大概的意思,可是缺了關鍵詞的理解。這在日常聊天沒什麼問題,但看新聞,讀文章,甚至看比較深刻的電影都會很困難。

我是那種光背單詞會吐血的學生,但發現單詞還是要學,所以找了個稍微沒那麼痛苦的辦法。我在對話中或電視/電影/文章,遇到什麼不懂的詞都會把它寫下來。有空的時候我會把積累的單詞造兩個句子。我發現這樣以後遇到這個詞就會特別敏感,不需要再查字典。造句子是特別重要,因為你這樣才熟悉詞是怎麼用。

目前就這麼多。


謝邀

先自我介紹,本人是加拿大戴爾豪斯大學工程系大三學生,出國時雅思分數一般,總分7,小項8/7.5/6/7(聽/讀/寫/說)。本人坐標加拿大東部人口最多、經濟最繁華、大西洋四省首府、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大城市哈利法克斯,方圓800公里沒有比我這富的。哈利法克斯的人口密度比較小,但是大學中外國留學生很多。我所在的工程系和商科計算機等熱門專業院系中留學生有1/3~1/2這麼多(個人估算,錯了請狠狠批判我)。以上是背景,以下我會分三個部分來細說:剛到加拿大時使用英語的困難,俚語和我的社交方式,還有在課業中英語與中文的平衡。

----------

就我個人來說,在進入大學之前,對於英語的學習主要還是停留在應試和備考上。因為大量的背誦單詞和練習語法,導致我在寫作時更喜歡運用長而且複雜的句式,交流時也使用很多從句和生僻辭彙。簡單來說,就是臭顯擺,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背了多少單詞,學會了多少複雜的句式。在對付考試上,這麼做是無可厚非的,因為英語水平測試的評分標準就是基於考生對單詞/語法/句式這些的理解,更加複雜的句式更能表現自己的熟練度。然而,在出國之後,無論是在校內還是在校外的大部分時間,英語的使用對象都是人而不是評分標準。對於人來說,語言的熟練度體現在是否能夠理解你說的話,所以越簡單越直白越好。剛出國的那段時間,我就明確地感受到了交流的障礙,並不是因為我說的話大家聽不懂,而是因為我說的太書面了。舉例來說,就像大家都管媽媽叫媽,我就非得叫母親,聽起來像念劇本。如果你對這方面有所擔憂,我覺得你大可不必放在心上,因為在長期的交流中,慢慢就會更加隨意的使用。如果對於自己的口音不自信的話,也大可不必自卑。實際上大家都有口音,該怎麼說就怎麼說,口音並不代表什麼。

----------

像國內的方言一樣,加拿大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俚語和口音。學校里的學生都來自世界各地五湖四海,各種口音都有,所以在學校里口音和俚語的影響力相對於校外是被弱化一些的。在校外日常生活中來說,口音是用來推測你來自哪裡的條件,俚語就是個人習慣,可以使交流更簡便一些。口音我們沒法很快改掉,但是俚語也是慢慢用著就熟了。對於俚語不熟悉也沒有什麼大的影響,只要能保證正常交流就可以了。除非你想泡他(她),否則你也不會無緣無故和一個剛認識的陌生人聊上半小時吧。在哈利法克斯這種社交基本靠酒,交流基本靠吼,點菜基本靠手的地方,我交朋友的方式真的是靠喝酒聊天吹牛比。基本幾場酒喝下來就會有很多窮比朋友一起吐槽經濟政治一起罵娘。我自己的經驗來看,加拿大人的智商和他們的飲酒量成正比,而且增長迅猛,令人敬佩。當然,如果你不喜歡這種社交方式,也還是有很多其他的途徑可以認識新朋友。只要你們找到共同語言和相同的興趣愛好,那麼交朋友就很簡單啦。不要強行和別人交朋友,也不要和聊不到一塊去的人待在一起,因為沒什麼意思還弄得大家都很不舒服。

----------

我是讀工程的。工程系的必修課很多,課業比較繁重。大量的新知識帶來的是大量的新名詞、大量的課後作業和大量的小組活動。在這種繁重的學習壓力下,不使用英文是不可能的,但是有很多基礎名詞使用中文又更加好理解。就我個人的經驗來看,在很多基礎名詞上,因為我們之前都學習過,所以中文是先入為主的,用起來也更加方便。然而,隨著所學課程更加專業更加深入,很多的專業名詞使用英文更加方便快捷,而且也更好理解。所以完全不用擔心自動轉換成中文來理解這件事情。但是,如果你在學習新名詞的時候仍然習慣於使用中文資料來理解,那你在之後的學習中會非常困擾。比較好的替代方法是從教科書、教授筆記或者更專業的書籍中尋找定義。雖然教科書編寫真的很垃圾,教授筆記可能很散亂,但是花時間去整理真的還是有幫助的。尤其是很多1、2級別的課程,基本都是圍繞教科書設計課程考試。

為什麼要在有中文資料的情況下使用英文資料呢?第一,大量的名詞概念是沒有中文翻譯的。這裡面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這個名詞所描述的現象只在某一個特定區域發生,或是這個知識點太專業,資料甚少,也有可能是這個名詞有很多其他意義,在中文中使用的辭彙和他完全不一樣。無論是什麼原因,很多名詞/事例/知識點是無法完全依靠中文來理解的。在我們沒有領先的領域,越早擺脫中文資料,學習就會更加方便快捷。早日學會使用學校的資料庫,或是專業內的本地資料庫對自己是一定有幫助的。第二,度娘有很多東西真的搜不到,不僅僅因為長城,而且因為很多資料庫是封閉的或者只供內部使用,搜索引擎沒法連接到。對於需要大量資料研究支持的課程,請真的早日學會使用資料庫。

----------

廢話很多,以上是我自己的一些經驗,有更多問題請在評論區追殺或者請直接開新問題艾特我,我會認真回答的哦~

再次謝邀

利益相關:Dalhousie 工程系在讀學生

轉載請先私信,未回復=未授權

----------

已授權轉載至百度戴爾豪斯大學吧/聖瑪麗大學吧

傳送門:

【授權轉載】出國以後如何克服「漢語依賴症」?

【授權轉載】出國以後如何克服「漢語依賴症」?

----------

==以下是我之前的一些長回答,請猛戳猛贊==

達爾豪斯大學電子工程怎麼樣?NS省移民政策有哪些? - 並不老的老胡的回答 - 知乎

加拿大的達爾豪斯大學怎麼樣? - 並不老的老胡的回答

加拿大留學,機械,土木,電氣,能選哪一個? - 並不老的老胡的回答

大二突然覺得前途一片灰暗怎麼辦? - 並不老的老胡的回答

在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學習工程,大二選擇子專業需要注意什麼? - 並不老的老胡的回答

在地廣人稀的加拿大是不是很無聊? - 並不老的老胡的回答


謝邀,我估計是不多的雙核系統。。。背景:9年級來美國,在美國17年,學歷美國培養的本科中文文學學士(古漢語對英語的詩詞翻譯,尤其是莎士比亞韻律格式); 碩士漢語語言學,網路語言的語言學功能分析。 現在是美國聯邦勞工部的聯邦探員,負責美國12部勞工相關法律的執法和普法,簡單來說就是用英文和中文忽悠老闆們。。。

自我評價能力是:

英文 聽S(自認是Native水平,原因是我妹比我小16歲,我又在幼兒園當過3年老師,所以補上了英語語言自然習得過程的了解,並能對大多數難分辨口音-印度/俄羅斯/日本/兒語做出準確判斷),說A- (雖然有口音,但是本行撞上律師我都完全不虛, 唱英文歌慢歌無任何壓力,快歌還是在beat 上需要練習,例如rap) 讀S,寫A-/B+ (非專業性通識寫作仍然無法和native speaker 相提並論,雖然我大學英語寫作課都是A,但是還是覺得水-- 參考是我妹,SAT英語和作文都是滿分)

中文 聽S,說S (隨便來,說唱都可以), 讀S, 寫S- (對特定格式因為沒有系統性培訓還是弱)

個人體驗是,因為自己沒有留學生壓力(家裡是移民來的),所以我沒有急切地有克服「漢語依賴症」的需求。 而我當年的中文知識結構也無法完全撐起高中知識結構和生活結構的需求。 於是我實際上兩個語言是無衝突的並行發展結構,又各自成系統,偶爾有交集的狀態。

從科目來看:

數學 -- 美國高中要求極低,一元二次方程就可以畢業。 那麼我需要的就是了解一下英語的翻譯就可以填上,後期自己學到微積分時也不需要中文書了,反正就是了解知識結構,又沒難度。。。難點在於11年級的pre cal. 裡面有大量的前期邏輯分析(都TMD的不像數學課了,像英語課,結果那時候的我廢死力氣才學了個C, 導致我數學老師擔心我能不能跟上微積分,結果高中微積分尼瑪就是套公式,輕鬆A。。。)

物理/化學/生物,基本國內初中課的知識結構都夠了。

文科歷史課對我也很輕鬆,就是人名拼寫經常記不住,和老師說一聲他也理解,重點看你的知識掌握和分析。

其他的美國高中中有很多動手能力很強的課,例如電工 (畢業設計 三重回路保護的定時炸彈。。。然後我同學用380V造電磁炮,轟了校長的車玻璃。。。誰讓我們老師是退役的軍人。。。)登山,木工,專業打字。。。 這些課我本來就沒中文基礎,就懶得翻譯了。 直接學上手更快,語言架構就逐步出來了。

英文課分寫作和閱讀 -- 英文標準作文寫作格式和中文不同,但是不難掌握,難得是辭彙準確應用,而閱讀課我估計大家都一樣頭疼 -- 你的邏輯思維能力已經遠超過辭彙量,就像一個大人突然被當幼兒園孩子對待,換誰也不爽。 這個一直貫穿了我的高中。 我的解決方法是用興趣調動。 我對西方奇幻非常感興趣, 所以一直玩萬智牌,對其熟悉的朋友都知道他們喜歡用五色牌做排比句,而且有故事背景,我最喜歡的就是那套Wish(祈願)系列,

紅色:burning wish: She wished for a weapon, but not for the skill to yield it;

綠色:Living wish: He wished for growth, but not for a way to control it;

白色:golden wish: She wished for nobility, but not for a nation to honor it;

黑色:death wish: He wished for power, but not for the longivity to abuse it;

藍色:cunning wish: He wished for knowledge, but not for the will to apply it;

混合色:Glittering wish: She wised for gold, but not for the strength to carry it;

同時這些局子也暗示著故事線中各位主人公的發展與結局。這種內容我很有樂趣的去學習一些很生澀辭彙的使用,比學習卡什麼有用多了。 :-) 你明白為啥我學中文系時候選了古漢語對莎士比亞詩詞格律的對應翻譯研究了吧。。。

此外我把每個系列不懂得詞自己做生詞表進行練習,但是我的生詞表裡並不是英中翻譯,而是英-我能懂得英語/畫畫(實在想不出怎麼說了)進行對比,基本脫離了中文需求。

有了這個逐步作辭彙基礎,我大概到05年左右(來美5-6年的樣子)閱讀就由dan brown 的 達芬奇密碼和天使與魔鬼兩書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天使和魔鬼是我第一本不需要任何字典,單靠辭彙基礎,遇到不會詞能靠語感主動貫通的書。

我到今天閱讀仍然會遇到不懂的詞,但是基本上靠英英字典就能了解。 偶爾上英漢是為了了解中文對應辭彙以便以後翻譯使用。

同時我並沒放棄中文,因為對歷史政治比較感興趣,就通過自學開了中文相關獨自的知識體系。這樣兩個語言有獨立的體系,需要時互相借鑒。現在我能做到英文中文各自獨立運行,根本不干擾。 (聽說一個語言時候根本不想另外一個)。 翻譯的時候反而要開動翻譯模式,有時候還得逐字逐句的斟酌。

最後總結一下,重點並不在於排斥,而是通過自己的興趣從原語境中完全不熟悉的東西里培養一套新的語言運行機制,這個過程不能急,當建立起來後融會貫通不是難事。


謝邀。

回答了這麼多知乎問題,第一次回答自己專業領域內的知識,麻煩各位多給你個贊!謝謝!

**********************************************************************************

作為一名語言學背景,想繼續讀語言學方面博士的半個圈內人,我可以告訴你,只要你是成年之後再到國外留學的,沒有10年,20年,根本不可能改變這個現象。就算呆了10年20年,只要你的家庭還是華人為主,照樣是這個情況。咱們學院好幾個中國教授,哪個不是在英國呆了10年20年的,照樣會有這個情況啊,這是本能(母體語言本能),說實話,這個根本不需要克服,因為中文作為你的母語,本身就是你汲取知識的第一語言,你通過中文汲取的知識更容易理解,更能記住。我在英國好多年了,我學新東西也會先看中文,但是我會再看一下英文,互相補充一下,我沒有覺得這有什麼不好。

再比如說,你在做英語聽力的時候,你耳朵里聽到的是英語,但是你聽懂了,你覺得你聽懂的時候有沒有把聽到的東西化成中文?!答案是肯定的,你的潛意識和認知意識會把它化成中文。而你能做的就是把這個過程減短再減短,一直到反應快速到你自己沒有意識了,這個時候,你會感覺自己已經用英語思考了,其實並不是,而是你的源語言思考速度變快了。第二個是當你想用英語回答的時候,也要減短思考時間,這個需要多練多適應,因此減短在你的大腦中檢索的時間。兩方面時間的減短,能夠給你帶來流利的視聽說表現形式,因此你會感受到你在用英語(第二外語)思考,其實是一個假象。

常人對於某個事物的認知的第一次,會深刻的印在腦子裡面,因此在第二次再見到這個事物的時候,大腦會不自覺的反映出第一次認知時候的概念,包括語言。給大家舉個我自身的例子,前幾個月我跟我先生回國去看醫生,醫院裡面有扶梯和直梯,然後我想跟他說直梯慢,我們要做扶梯。但是我從小沒有學過直梯這個詞,在上海的時候,不管是直梯和扶梯我們都說電梯,我不知道怎麼跟他表達這個,於是我很自然的說:我們去坐elevator。因為在我學英語的時候,才學到直梯叫lift,扶梯叫elevator,所以我的認知裡面,elevator成為第一認知語言。同樣的,因為在大學的理學院工作,我必須接觸很多理科專業知識。比如compound semiconductor, 化合物半導體,這個詞我先接觸的是英語,我知道是什麼意思,我老爸是國內電子工程教授,我跟他討論的時候他跟我說中文,但是我總是第一反應就是說英文。因為我第一次接觸和認知的時候,就學的是英文。諸如此類的例子挺多的。

人的本能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我在英國這幾年的生活中,只有兩個情況下,我覺得我可以完全跳過中文思考,直接飆英文(其實應該是本能的中文思考能力被減低到最低了)。第一次是吵架,因為British Gas多收了我們400鎊電費,我怒不可遏,打電話等了半個小時才有人接,所以直接跟他們吵起來了。吵得過程中需要大量引用數據(包括時間,電錶數,價錢,付出的金額等等),我當時覺得自己腦子快短路了,但是一直在飆英語,一遍飆一邊喊。大概打了40分鐘之後,才把問題解決。然後掛了之後,我先生第一次跟我說:我聽你用英語吵架,真的覺得你英語說挺好的。我當時大汗,我完全沒有考慮語法啊,語言啊,就是本能的再說說說。第二個情況,就是看心理醫生做心理諮詢的時候,尤其是自費的心理諮詢,因為很貴,所以希望每一分鐘都物盡其用,所以真的思想高度集中。有幾次我覺得那個心理醫生的形象都是模糊的,我只是在集中腦力聽聽聽,因為我一旦一個詞聽不懂,我就沒有辦法回答他的下一個問題了。每次看完心理醫生,我都覺得像洗了一次桑達一樣,感覺比做數學題都累。

樓主所說的問題是一個正常且普遍存在的現象,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學習,但是也是值得的,因為你可以更加深刻的記住知識點和學到的技能。但是如果希望更加流利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除了多練多聽,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就像我之前說的,要減短條件反射的時間,只能靠不停地強化來形成新的條件反射了。不需要刻意的去克服這種母語依賴症,用最好的方法去平衡才是最重要的。


在國內就要克服漢語依賴症。

看美劇的時候找生肉或者英文字幕,看資料的時候不迴避英文資料。這些都能慢慢鍛煉你自己。

一口吃不成一個胖子。


謝邀!

作為一個在國外待了4年的留學生來說,這個問題對於我和身邊的同學們都是一個特別常見的問題。就算是現在都經常有人問我這個問題。

關於如何克服「漢語依賴症」,我想說咱們骨子裡都仍然是中國人,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所以,完全克服「漢語依賴症」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是在美國二三十年的老移民,不然你見到中國面孔仍然會忍不住說中文,當遇到不懂的詞時仍然會想要將其翻譯成中文才能懂,寫美國文章永遠沒有寫漢語文章那樣溜。

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能做的,我覺得不應該是竭盡所能將對漢語的依賴消除掉,而是用不同的,因人而異的方法去訓練和開發自己的英語思維。當達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與人交往時自然而然就會開始用英語,而對漢語的依賴就相應地少了。但是這並不是一個短期的過程,不像背單詞考雅思一樣可以在幾個月之內就完成,應該是成年累月地積累後,自然而然地達到的一種思維模式。

幾年以前,國內上映過一部電影,叫《中國合伙人》。裡面佟大為說過一句我認為非常有道理的一句話,一直認為是學習英語的至理名言。

有學生來問我,王老師,我的口語 perfect,我的語法 accurate,我的辭彙量 huge,我平時讀《China Daily》很輕鬆,比讀《北京晚報》還溜,我的英語應該算 很好了吧?我就給了他一份《華爾街日報》,《China Daily》同樣報道過的新聞, 他卻基本看不懂。他問我為什麼?我說《China Daily》雖然是用英文寫的,但《華 爾街日報》才是正宗美國式的思維,你要真正學好英文,必須懂什麼是 Think in American English,美語思維。

《中國合伙人》 王陽 - 佟大為飾演

舉個比較極端的例子,美國大街上的流浪漢和賣藝的,他們可能一生都沒上過什麼學,不懂最標準的語法,最ACT/SAT 的單詞,但是他們的口語怎麼樣?肯定比國內考托福雅思口語滿分的學生正宗吧,就是因為他們常年生活在這樣的一個語言環境下,擁有了美式思維,然後再加上每天說每天交流,才學會了正宗的美式英語。

之前看到有答主建議去多記單詞,多讀語法。是的,語法和單詞當然重要,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仍然是訓練我們的英語思維(美語思維)。

以上!


  1. 可以用一種強制的辦法先把電腦手機系統語言全部切換成英文,開始用的時候會很想死,但是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戒斷依賴從物理戒斷開始!
  2. 強制自己去西餐餐廳吃飯,看不懂菜單嗎?尷尬嗎?忍著尷尬不會就問服務員,讓他/她解釋到你懂為止,直到你點到自己想吃的菜為止。
  3. 在 Tinder 上找好看的妹子或者是漢子尬聊。讓蓬勃的色慾來以毒攻毒漢語依賴症吧!

以上!


謝邀,冒昧分析一下母語依賴症,個人認為可能中國人與中國人之間的依賴是一個必不可少並且占很大比重的因素之一。想要拜託這種情況,最簡單粗暴的方法還是那個大家已經說爛的東西:語言環境!

想想看,如今中國遍布世界各地,在我所處的曼城,不誇張地說,你一句英文不會,純用中文和手勢,是可以很輕鬆的生活下去的,並且可能生活得還有姿有色。想購物,有中超,走在大街上,滿是中國人,想吃飯,有中國餐廳,學生公寓,中國人可能都能佔滿一棟樓,聽課作業,同學可能也有中國人。。。。這種情況下想要提升英語或者說想要拜託中文基本是不太可能的。

同樣是中國人,你非得拽英文,這是不是有點裝逼嫌疑?當然,我承認有真的想學習英文的那種興趣小組,我相信大家身邊都有,一般會制定一些規矩,比如固定的晨讀,或者組員之間必須英文交流之類的。但是恕我直言,我身邊這種純中國人,或者由大部分是中國人組成的英語學習交流小組,大多數不會對學生本省的英語交流能力有多大的提升。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咱們現在約定只能說英語,OK, 最基本的對話很順利,一旦遇到一個詞語你我都不會說,怎麼辦?要麼就是用最拗口最簡單的詞語來描繪,要麼就是手勢來比劃,結果就是你懂我的意思,我懂你的意思,然後這個單詞我們還是不會說。就算這個單詞你死記硬背下來了,你對這個單詞的理解也僅僅局限於這個場景,或者我們對話所說的這個句子里。讓你解釋一下或者讓你靈活應用一下還是一臉懵逼。

說來慚愧,出國之前下定決心要提升英語,所以決定出去以後盡量不與中國人接觸。幸運的是我們系就我一個中國人,所以學校方面已經有了一個完美的環境。日常生活方面,中國人的社團,校友會,老鄉會一般我都沒什麼興趣參加。唯一熱衷的只是系裡面同學舉辦的一些活動,教授的演講會,老外私下的一些家庭聚會酒吧夜店等等。的確,一開始確實很難。文化差異不是你說克服就能克服的。一開始我能做的就是盡量聽,即使插不上嘴也盡量插嘴,即使我聽不懂這個梗我也跟著傻笑,搞得自己跟個小丑一樣。在他們飛速交流中話題突然扯到了我,我也會下意識的翻譯成中文,然後再翻譯成蹩腳的英文說出去。由於反映過慢,導致在熱烈的交談氛圍一到我這兒就冷場。不過慢慢的你會發現這種情況會有所好轉。首先是簡單的問候或者是詢問你已經可以不經大腦思考來進行回答了,一些基本的應對短語,短句已經可以不假思索的脫口而出。其次是之前不知道的辭彙或者其用法可以通過native speaker的嘴中得到完美的解釋。當一個單詞擺到你面前的時候,你的第一反應不再是他的中文意思而是他的英文釋義。在這種環境中最大的好處就是你的學習生活等等方方面面是完全通過英文來描繪的。

一門語言在我看來不是學習來的,而是感受來的。他不是一個翻譯的過程,是一種大環境慢慢滲透融入進你骨子裡去的過程。現在翻一翻我們系裡的討論組的聊天記錄其實挺感概的,我最開始說的最多的話就是: sorry, I don"t understand. what did you say? 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what"s the meaning of this....................把手機電腦上的詞典都刪了吧,試著去說,試著去問。

背單詞,你背的是他的拼寫,背的是他的中文釋義,這不叫學英文,這叫應付考試。領會一門語言,需要的是交流,需要的是擺脫傳統思維換個角度來描述這個世界。


我在加拿大上了兩年學了,感覺這個問題沒辦法解,因為思維是中文的,邏輯也是中文的。

現在的英語其實已經簡化了很多的版本了,但是我開口說的時候,就會糾結時態,語序,名詞的可數不可數,加不加s,還有雙重否定這種大殺器,不想個幾遍是不可能一口氣說對的。

有一天,我跟教授交流的時候,他忍不住了,告訴我其實我英語說的語法都是錯的他也聽得懂,讓我不要不停的修改自己說的話,所以現在我說的英語可能全都是錯的,因為我已經懶得改我說過話的語法錯誤了。

而且中文裡面很多詞都是組合詞,一般都是你熟悉的兩個三個字組成的,是一個排列組合形成意義的語言,英語不行,都是字母,每個詞都是新的字母排序,如果不認識就是不認識了,聽的時候還是很迷茫,可能看的時候知道是個名詞,或者可以猜意思,聽的時候一大串你沒聽過的動詞,副詞撲面而來,不知所措!

邏輯上中文和英語很相似,直接把中文譯成英文沒毛病,能表達90%的信息了。加上中文是個表達力極強的語言,很多意思真的沒法用英語說,比如說一些流行語,下面的空留著給你們填,要是不尷尬的話

洪荒之力____________

辣眼睛________

苟利國家生死以_____________

對吧,都是你懂的,但是用英語翻譯出來就很尷尬,這樣的例子多的是,那種微妙的內涵就在幾個字之間,英文的表達力是絕對做不到的。

與其說是依賴中文,你可以理解為,你掌握的語言在隨機應變性上超出英語太多了,所以你有千言萬語,英文表達不出來23333333,於是,你中文思考事情的速度遠超英語。

我也不是要強行膜一波漢語

英語之所以成為世界通用語,還是因為簡單,邏輯嚴密,規則強。

所以依賴中文沒毛病,這門語言很活潑,我喜歡!


講道理,聽讀寫有這個問題是英文沒到位,說真的有點難,我出來五年多了,平時說話「英文化」這個步驟還是要佔據腦子一大部分帶寬,導致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講的東西經常沒邏輯沒條理,所以教別人做一些東西我都沒有口頭說,都是寫個protocol別人做我看著糾錯這樣。而且據我觀察,很多來了十幾二十年的人還是有這個問題,用中文或者chinglish的時候表達能力和思考速度明顯有提升,一用英語感覺人蠢了一截。聽讀寫都能跟上思維節奏,唯獨說不行。所以很多老司機都選擇少說話,多賣萌。

昨天跟公司里代碼組的熊弟開會,要他幫我把寫好的一個東西放網上給大家用,前面我特么描述了半天這玩意是啥,人家一臉懵逼。最後窩把code直接拿出來,倆人一起讀code…然後畫了一遍核心演算法和數據結構,搞定…


我個人認為,關鍵是要走出自己的心裡舒適區,強行逼自己進入必須用英文思考的環境。

能提出的方法之一是看英文原版書,過程中不查中文翻譯版(可以查生詞,但是盡量不要查),不管是不是100%理解,力求從頭到尾看完。然後看完後試著用自己的話總結一遍(同樣不查中文資料),之後再去看中文資料對照。

這麼看的書以小說為最佳,比較長的新聞,博客或者分析文章也可以。但是顯然,你不能看自己已經看過中文的版本。

這種方法最開始極端痛苦,但是但凡你能看完第一本書,之後就會簡單很多很多。這就是個坎。

最後,觀念上,不存在說「過了XX歲就無法學會新語言」的概念。你自己不能這麼想,想了就等於是在自己給自己設限,然後你就做不到了。


如果你聽課的時候也是一邊聽一邊在腦海里翻譯成中文理解,那你根本會跟不上節奏,你要學會直接用大腦接受聽到的東西。剛開始不行可以把關鍵詞用筆記下來。


沒辦法,平時多和外國人交流之類的。上學的話我剛來時會把學到的東西都翻譯成中文,但是過了幾年之後以前用中文學的各科知識嚴重不夠用,很多東西翻譯成中文反而更不懂了,慢慢的就不怎麼翻譯了。(當然影響理解的不懂的英文單詞還是要弄明白)還有一點是如果辭彙量夠的話平時遇到不認識的詞少翻譯,多用英英詞典或者問當地人。其實很多英文單詞的意思中文也沒辦法表達的,只能多應用慢慢理解。


題主要聽實話嗎 ?

答案是看年齡。

年齡意味著什麼?越小的年齡意味著越強的接受力,越少的原生文化影響,以及越多的完完全全的英文環境影響——K12跟高等教育完全不同的地方在於,K12是給你用英文灌輸的一整套認知體系(想想看把從小到大的語數外史地政理化生全部的教科書花13年時間用英文跟講英文的小夥伴們學一遍是什麼感覺), 而高等教育只是負責傳授專業化的思考與工具——無非是在中國的話你學微積分,在美國的話你學Calculus而已。說白了,你以為你在國內學了十幾年英語還考T考G,實際上連這邊三歲小孩看的動畫片都不一定能100%無字幕一遍過。

如果你小學就出來留學,那沒問題——事實上你如果有concern的話,更應該擔心的是你完全不懂中文的讀與寫,而聽與說只停留在最基本的吃喝拉撒階段。

如果你初中時出來留學,基本上沒問題,糟糕的發音、欠缺的英文水平和整個西方文化的context的缺乏通過7~12年級的學習足以做到與一般外國人無異。當然了,這樣的話你的中文水平基本會停留在摻雜著各種英語term(因為你這輩子第一次接觸這些term用的是英文)的日常表達水平,並且可以讀得懂簡單的中文書面體, 但你不可能記得成語、歇後語以及任何詩詞文言文,也很難做到記得如何書寫中文。事實上絕大多數時候你會think in English,因為它對你來說更self contained(即,你可以用這門語言完整地/準確地表達所有你所想要表達的東西)。

如果你高中時(9~12年級)出來留學,可能會有困難。這個階段人生觀已經開始成形但還尚未成形,在融入的過程中可能會有比較大的阻力,你本來喜歡玩的東西討論的話題在新的環境下一文不值 ,並且有可能遭到排斥。但機會還是有的,因為你和你身邊的人都還在成長期,只是你成長的速度需要變得更快而已 。你的中文能力會有所退化,但只要不涉及專業的或者繁複的用詞,基本的聽說讀寫應該是毫無障礙的。

如果你本科時出來留學,非常難。正常的話如果你能順利畢業,你應該能夠做到毫無困難地在你的專業領域內用英文表達任何思想,並且順利融入之後的工作環境中。然並卵,此時你已經錯過了學習英語的黃金期,而進入大學後人們的生活會不僅局限於學習(換言之,不存在一個能夠約束著學生們在一塊坐一天的環境),不同背景的人會非常自然而然地分為不同的群體。你說你是能成功融入的那個例外?基本上唯一的可能就是跟native speaker交男女朋友了,並且1. 對方對這段關係很認真,願意對你花時間來帶你融入,能夠讓你對生活中的每一個場景每一種想法都找到對應的英文表達並且因為你長時間使用這樣的英文表達,使得這樣的表達已經可以比過去你所使用的中文能更準確地描述你的想法,從而拋棄掉過去的中文依賴;2. 你能夠做到積極融入對方文化圈,不管感興趣不感興趣的內容都一概拿來消化掉(打個比方,如果你沒有像外國人那樣從小吃乳酪的話,當你碰上你討厭的乳酪時你也不得不捏著鼻子吃下),不管是橄欖球棒球冰球曲棍球還是各種惡俗的音樂舞蹈派對,不管是對方覺得理所當然而你覺得不可思議的反應還是為人處事。能做到這地步,才基本上可以說擺脫了母語依賴。

如果你碩士出來留學,幾乎不可能。正常人的話四年本科畢業22歲,該有的三觀都徹底定型了,慣性太大,要多大仇多大怨才能逼著自己放棄母語?本科的話你還有4年的學分要修並且可能不乏大量的通識閱讀,碩士的話連這些都完全 是奢望了,滿打滿算2年時間,老老實實畢業找工作或申請學校才是正經事。

如果你博士/博士後/訪問學者出來留學。。。祝你好運。

哦最後點一下題,如何克服對吧?見上面加粗的部分。


有一次 我和一個毛子朋友--薩沙 去火車站路上

他就問我 你說俄語的時候 要不要先想好中文在翻譯過來

我說 是的

因為 我並不是 很小的時候 就學了外語

自然不能像說母語這樣 不假思索

大多數時候 我都是先想好 中文 再翻譯為俄語

但是 我發現 和老毛子 溝通過程中 若 聊起來

很順暢了 那麼這個思考 翻譯的過程會縮短很多很多

甚至 有的時候 幾個單詞 不用翻譯 不用想好 就能說出來

我覺得這可以單獨成立一門學科 去研究一下

記得有一次 有個俄語單詞(海嘯)

他們就用俄語 給我解釋 海洋的一種現象

很大的海浪 有時候還伴隨地震

我猜是海嘯 後來查了字典 一看猜對了

以後 說這個詞 我不會去想中文 直接可以說出

我有個朋友 在俄羅斯很多很多年 俄語說的特棒

我就問 他 你說俄語 翻譯一下嗎

他說 開始還是翻譯 但你總說總說

就好像開車一樣 遇到緊急情況 你不用低頭找剎車 自己就會下意識踩上去

可以說 血液已經流入他體內 成為身體一部分

我覺得他說的挺有道理 比如 你好 再見 最近怎麼樣 這些日常用語 不論英語 俄語 日語 還是什麼語言 我們好像都不用思索和翻譯 脫口而出

我覺得 就是用的多 而且 知道什麼場合 什麼時候用

很熟練了 這樣應該算是 能克服漢語依賴

再後來我去美國讀書 說英語時候 有些單詞 我還真的是先思考俄語 再翻譯英語

甚至 有時候俄語英語混著說 不是我裝X

因為俄語說的太長時間 就好像我們中文說很久 突然換說英語 也是難受一會

比如 在中國 in China 我可能就說成 B Chine(俄語+英語混合起來 而且我還變了俄語六格)

再比如 去 to university 我就說成 do universitya 也是混合 還變了2格

但沒人和我計較 因為大家照顧我 知道我英語不好 能聽懂 就不難為我

再比如 MMP 大家都懂 啥意思 不懂自行百度

我在成都總聽小夥伴說這個 不知道具體啥意思 但我知道 是 一句罵人的話

生氣時候 就說下 應該沒錯

所以這個MMP我就 不翻譯成普通話

在俄羅斯有句通用罵人的話 сука 類似英語 bitch

我剛聽到時候 也不是不懂

告訴我 就是罵人的話 尤其罵姑娘的 但是最好別說

那我大概就懂了 雖然不懂中文啥意思

那這個單詞 就用翻譯 不用過腦子 可以脫口而出

但 總不能遇到啥都不明白內涵 就說吧

一個單詞還行 一個句話 一個短語 一個短文 那就麻煩了

所以 到今天 有時候我還是得思考和翻譯下

就一種時候 不用思考

那就是 用什麼詞 什麼短語 說的比較合適 那我就不翻譯了

但大家知道 我們不可能什麼領域 都能明白

有人說 他英語好 那也是日常用語 和本專業

隨便來個 石油領域 化工領域 隨便來個專有名詞就不懂

所以 我覺得 要麼就是天天說 天天練 流入血液之後 翻譯的少了

不然 好像沒有太好解決方案


可以從看amazon的reviews看起,因為reviews比較短也比較有意思。很快就能適應看點英文網站了。到後期可以看看quora,因為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topic,所以讀起來會比較容易。

我剛來也會看百度百科,覺得效率高,但是很快就發現,如果我看的是百度,在和prof還有同學討論問題的時候,我無法用英語解釋,很多專業辭彙都不知道啊……沒辦法,只能看英文的。。所以改變這個情況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一個人悶頭學習,要多和別人討論交流,這樣你就有了讀英語的動力。

記筆記的話,當你開始讀英語書、上英語課的時候,難道不覺得把內容翻譯成中文很累嗎?所以歸根結底就是不能在輸入的時候使用中文材料,這樣你就不知道對應的辭彙是什麼,比如我到現在都不知道Random Forest的中文翻譯叫什麼,我根本沒法用中文記筆記。我記筆記一般遵循:只對連詞且只在中文長度較短的時候使用中文。比如--for example,我選比如。所以--so,我選so。這樣…我的同事都能無障礙看懂我的notes,還羨慕我雙語切換效率高,哈哈哈

至於看到單詞會先轉換成中文,這是一個非常正常的事兒。因為人們在幼兒期是使用歸納法學習母語,在成年期是使用演繹法學習外語的。但是當你熟練以後,反應速度就會快很多,久了基本就察覺不到反應時間了。在接受新知識的時候,如果不知道中文翻譯,而是使用概念理解,也可以大大減少反應時間。

如果你還是學生,我建議你設定一個「每節課我都要聽懂90%」的目標,一直堅持,一個月基本就好了(剛開始我也很掙扎,根本聽不懂,但是人的適應能力很強,很快就能習慣,督促自己的方法就是每次office hour都要去問問題!!)。至於要提高聽力和口語的反應能力,唯有多和外國人在一起或者多看外國新聞和show(你可以裝NYT、CNN之類的app,每天看推送)。我學生時代是沒做到,現在工作都是外國同事,英語提高很快,主要體現在反應速度和表達方式上。

題主別擔心,剛開始適應期都會比較痛苦,但是一定要拒絕百度,一定要認真聽課,一定要多和教授練口語和聽力!!堅持一個學期基本就完全適應了。


看題主的問題,題主應該是剛出國留學不久。

和各種學霸不同的是,我建議順其自然就好了。這是所有人出來的時候都會面臨的,沒啥可怕的。

我剛出國的時候,前兩個星期的課和聽天書一樣(一臉懵逼)當時壓力很大,加上想家,天天打電話回去說不想讀書了

然後兩個星期後,真心就duang的一下,我知道老師在講啥了。或者至少我能聽懂了。然後隨著在國外的時間越來越多,我會的越來越多。我可以根據語境才單詞了。我可以條件反射英語了。很多時候我對事情的第一個反應是英文而不再是中文。比如一件事很荒謬,我第一反應是ridiculous。

然後對於閱讀,我從一開始用谷歌翻譯整篇文章到現在好無聊啊,找篇英文文章看著玩吧。因為國外的很多文章一遍說新聞一遍吐槽還蠻好玩的人。還會刷刷quora翻翻有趣的答案。

當然,我這麼做,是因為我確信我未來不想用英文謀生。所以我的首要任務是學習專業知識而不是英語。如果是英文專業或者文學歷史之類的專業。迅速解決英語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是,專業知識更重要。

因為我理解的是,對於專業這件事,學會了就好,管你用哪種語言學。

如果是對在留在美國工作的擔心,我感覺沒啥。同事之間交流總不能用GRE單詞聊天吧。別的你在讀書的幾年裡都能逐漸學會。所以怕啥呢。

當然,我也不是讓你隨隨便便不把英語當回事。

我自己有個原則:就是在課上,除非特殊原因否則我不說中文不用中文。

剩下的就看題主自己了。

比如給導師發郵件的時候,去查查真正的英文格式,多用幾次就會了。而且這讓別人很舒服。

總之就是,了解自己想要的,思考自己到底要啥。

說中文沒啥,我是中國人我為啥不說中文

知乎現在有種觀點,出國後說中文和去那邊不學習一樣。說好英語才能融入外國人圈子

事實是英語好不好,能融入的也就那少數幾個人,所以為啥不自己活得開心點。


推薦閱讀:

求指導,想去香港讀傳播方面碩士?
留學美國DIY的申請流程是怎樣的?有沒有什麼推薦的教程?
出國留學旅行必備家居用品辭彙?
? 哈佛、耶魯在錄取時有什麼「特殊」要求?
中國石油類大學的排名是怎樣?世界石油類大學的排行呢?

TAG:學習 | 英語 | 留學 | 加拿大 | 留學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