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學了很多年英語,卻不能跟外國人簡單交流?

本人家住陝西,可能從小沒有那種講英語口語的習慣,導致基本的英語什麼也不會講。簡單幾個單詞還行。這是背景。。。說兩件事。1我家是農村的,後來去省會讀書,有一次坐地鐵買票,旁邊是兩個外國女生,可能25,26的樣子,黑人,非洲的(可能是),就在我買票結束的時候,她倆其中一位的硬幣掉了,我就順手撿起來還給她們,然後對方就給我說聲謝謝,重點了來了!!!!!!這個時候,我們都知道說不客氣(you are welcome)但是,但是,由於沒有和外國人講過話,一時緊張,和welcome to 哪裡弄混淆了,結果,我一臉尷尬,什麼都沒講,笑著,人家走.。2.上大學後,在操場旁等同學,偶遇兩個外國人,就很勇敢跟人打招呼,他們一個會中文,我全程就說了hi,where are you from ?和you speak slowly。。但是他中文簡單能說,有的就不行了,總之談話很不流暢。

以上兩件事就讓我覺得到底我們學英語,學到了什麼,學習9年,為什麼簡單的話都不能說,是我們自身的問題,還是教育的悲哀。

——————————————————————————————————

很感謝大家能回答我的問題,回答中有人說是因為我不夠努力,這裡我不想說我的問題,我自身有問題,但是在這個大環境下,很多的中學生,大學生都存在這樣的問題:看,沒有問題,聽、說、讀問題特別大。為什麼會這樣,怎樣解決這樣的問題呢?


作為一個英文系畢業,多年來從事口譯和抱外國老闆大腿類工作的我,應該有點發言權。先說一個真事。

中學的時候,大概是97-98年吧,學校開設一堂電腦課,主要教打字——別笑,那會兒三線城市家裡有台586,那是典型的富貴人家好不好。我不能說不上進,但是打字速度慢,每分鐘想要打字80簡直跟登天一樣。一堂課下來手酸得猶如一桶老壇酸菜面,還會因為速度慢被電腦老師嘲笑。

到了01年上大學,我哥幫我申請了qq,大學又比較頹廢,在網吧上網最多的時候要同時和10多個人聊天,打字慢哪有活路啊,打個CS,字還沒打完分分鐘被狙死了好不好。然後……反正現在一手字已經寫得不能看了。

販賣完故事,我來販賣價值觀:用來應試的能力,是永遠不能與用來生活的能力相比的我剛進華師大學英文時,一位老師說她睡覺做夢都在說英文,我們學生聽起來覺得不可思議,現在我隔三差五也會做用英文和人撕逼的夢。因為說英文是老師和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評論區 @很黃很暴力的貓 童鞋的話我要引用過來:

我的日文老師講過,學一種語言最快的地方,就是在床上。

這位老師很有見解,畢竟這裡人們擁有我要學好的動力,以及我能學好的環境。

我們9年制義務教育里學的英文,主要目的就是讓你看懂基本的英文遇到外國人能做基本的溝通,4、6級是讓各位未來在學術道路上抓著個詞霸翻譯就能差不多看懂論文。你想達到外國人講英文的水平,那得靠自己另下功夫。

不瞞大家說,我們英語系出來的,當初沒遇到外國人,自個在班上閉門造車搞話劇搞口語對話混個外語角和外國人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也是覺得自己碉堡了。我們有個同學去參加李陽的瘋狂英語,主動上台,李陽讓他自我介紹,他一開口:"I am English major from ECNU." 台下好一陣「( ⊙o⊙ )哇」,好牛逼"的歡呼(當然,旁邊的李陽就算說句Hello,台下也都是這神情)。

然而大三的時候,我們接待了一群來自弗吉尼亞大學的學生,分分鐘被血虐了。美國學生和我們聊的時候是一個速度,自己聊天的時候是另一個語速——聽不懂的超快語速。我們幾個同學,包括優等生聽起來都是:「You know, x$#^#**@. and then, (**^^%%#@!. However, %*#()(9。"然後聽的美國童鞋一邊和我們打PS一邊"that"s fucking awesome!" awesome你妹啊,我聽得一臉懵比好不好。

和他們廝混了兩個月後我的口語進步遠超過我前兩年的大學學習(當然,我大學是學渣,不過我做過的閱讀理解沒有上萬也起碼幾千篇啊),畢業後我進了一個創業公司,三個老闆分別是美國人,加拿大人和日本人(日本人最不喜歡我,因為他說什麼我聽不懂,我說什麼他也聽不懂)。虐了2年後,在Randstad和荷蘭人談笑風生了一年,再接下來到Mercer我的老闆又變成了美國人,而且在兩家外企層出不窮的電話會議,美國人,英國人,印度人,新加坡人,澳大利亞人都虐過我。當然最重要的是,我老婆是英文老師,虐我語音不標準虐了10多年了。

如今講英文是我的工作之一,我做夢的時候還會夢見用英文和人吵架。這是環境逼出來的,應試學的英文沒法與那些天天要用英文生活的來作比較。

解決方案也是有的:

  1. 皮厚不要臉,題主這方面還是有缺陷,其實外國人不在乎你講話時有多少語法錯誤,發音不準,人家可能都沒意識到,你自己心理也別介意;

  2. 營造英文環境,能出國出國,but別去唐人街;找外國人聊天的機會別放過;實在都沒有就聽VOA看美劇,對了,川普的英文演講最好多聽聽,人很樸實,基本上用的都是簡單句,好懂好學: I"m very very rich.

英語相關回答,供參考:

在中國,英語流利能給個人帶來多少額外的收益? - Sean Ye 的回答

你在做陪同口譯時有什麼搞笑、離奇的經歷? - Sean Ye 的回答

外企人真實的英語水平是什麼樣的?到底什麼樣的英語水平可以勝任外企的工作? - Sean Ye 的回答 - 知乎


大家好!我叫郝賀連,是一個美國大學生,學中文學了一年多了。這只不過是我的看法而已。一個方面是中國人學傳統的英語可是大部分的外國人不會用傳統英語發音。我認識一個上海大學生。她的專業是英語可是大部分課本都是傳統英語。有的我也沒學過。因此,中國人的口音和美國人的口音很不一樣。我發現了我可以聽得懂中國人的英語可是如果我說得有一點兒快,我住在一起的中國同屋聽不懂。

另一方面是,英語的語法有很特的規則。我覺得這些規則,我也沒學過。在我看來,最好的學習英語的方法只不過是跟會說英語人聊天兒而已。

如果你們可以幫助我改好我的回答,我感謝你們。:)


01

看到題主的提問,不禁想起姥姥家村口修自行車十多年的老彪。

老彪修車的技術絕對高超。

三下五除二,就能把一堆零件組裝起來;半分鐘內,就能找出車胎哪裡被扎破;別家修不了的變速器,他給你鼓搗兩下就好。

十幾年如一日的在村口擺攤修車,然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村裡人對他的嘲諷:「自行車都不會騎,就這麼修起車來了。」

確實,兩個問題有異曲同工之妙。

為什麼修了這麼多年自行車,卻依然不會騎?
為什麼學了這麼多年的英語,卻依然不能和外國人簡單交流?

這樣一對比答案很明顯了吧?

明明是操作類的東西,你跟我扯什麼理論?

老外學了多年中文,卻依然無法開口,也是一個道理。

問:「不」字在什麼情況下讀二聲?
答:在後面也跟了一個四聲漢字的情況下讀二聲。
例:【不是】【不錯】【不耐煩】

你小時候學說話學這個了?

02

很多人都會抱怨,為什麼學了這麼多年的英語,但是英語還跟沒學一樣。

但我知道,很多人的學英語,內心的OS是這樣的:

「卧槽,終於高考完了,終於不用學英語了」
「哈哈,大一考試英語劃範圍,考前突擊一下就行。」
「我去,12月份要考四級了,不想看怎麼辦?」
「桑心四級掛了,我特么要好好學英語了。」
「艾瑪,真是太難了,反正六月才考,我還是五月份再看吧。」
「哎呦,哈哈哈,小爺四級過了,休息休息,明年再考六級吧。」

這就需要問一問自己了,真的是「學了這麼多年的英語」嗎?加起來的時間有三個月嗎?

不管學什麼,都需要把基礎打好,之後慢慢積累,提升。

尤其是語言。

但是我們很多人學英語,都是【備考→考試→忘完→重新備考→重新考試→繼續忘完】的一個循環,恕我直言,這樣學英語,再學三十年也是白搭。

03

但不乏有很多人,很努力的學英語。我感覺題主就是這類的人。

那麼我們繼續回歸第一個問題——操作類的東西,那就去練,不扯理論。

不要把學英語、考英語等同與說英語,因為之間的差別實在是太大了。上面很多答主都說了,國內的考試培養的是我們讀文獻的能力,對於我們的聽力和口語幫助不大。

但是,在語言習得中,讀寫依賴的一套生理系統,而聽說依賴的,是另一套生理系統。我們這麼多年所謂「學英語」,其實開發的一直都是前者,而對後者的開發,我們遠遠沒有跟上。

所以,需要把英語的各項技能區分開來去練習。

題主跟老外對話的時候,一直要求讓對方slow down,說明你的聽力還不到位,需要不斷地去練習聽力。

題主把You"re welcome說成Welcome to...,說明還是說的太少,不夠熟練。

畢竟你問的是:

「為什麼學了很多年英語,卻不能跟外國人簡單交流?」

而不是:

「為什麼聽了這麼多年英語,卻還是聽不懂?」

也不是:

「為什麼說了這麼多年英語,卻不能跟外國人簡單交流?」

說出口,就邁出了第一步,我在這裡做過詳細的說明:

怎麼練好英語口語? - 知乎

勾搭到老外練口語的方法,我也在這裡說過:

求助,有哪些手機APP可用於自學英語,身在職場,想學習英語口語,求各位大神指教!? - 知乎

我只能幫你到這裡了。

04

跟老外的交流,產生過很多障礙,其中最大的原因之一,在於文化背景的差異。

去年我在美帝實習的時候,和兩個local同事在一個桌子上吃飯。一個齙牙男,一個大菇涼。

"Louis, have you heard of Cumberbatch ?"

"Who?"

" Cumberbatch. The famous movie guy. "

我默默地搖了搖頭,然後就看那個齙牙男和大菇涼如火如荼的聊了起來。而我在旁邊微笑,點頭,裝作聽他們聊天聽的很開心的樣子。

好吧,其實我裝的一點也不自然,像個智障。

下班後我用手機搜了Cumberbatch,才知道他們講的那個男人,是卷福。

依稀記得他們還聊了最新電影,好期待什麼的。

《奇異博士》上映前的審核資源流出,前一個禮拜我就看完了。哼,大天朝什麼沒有。

如果當時我知道他們談論的是卷福,興許還能劇個透什麼的,一個完美的張嘴說英語的機會就這麼錯過了。

Naive!

所以,我們了解老美他們平常都聊些什麼,這樣在遇到機會的時候,才有共同語言,才有東西可講。

05

自古聽說不分家,但是很多人聽力還沒跟上就急著要張口,這個是不可取的。我們學母語的時候,正是通過【聽+模仿】的方式,一步一步學出來的。

所以我們也要通過【聽+模仿】的方式,一步一步說出英語。

聽得材料不要太難。

四六級就噁心在這裡,幾年不接觸英語後一下給你放個四級水平的東西,搞的大家都認為自己的聽力就是一團漿糊,然後對英語再沒信心。

去聽English Pod吧:

鏈接:http://pan.baidu.com/s/1dEAyxNF 密碼:chvg

去聽ESL吧:

鏈接:http://pan.baidu.com/s/1eRDejKm 密碼:aowl

每天一篇就好。

不是讓你當背景音樂的聽。

當天的English Pod聽懂之後,用QQ影音兩倍速三倍速的聽。

這是鍛煉你對英語內容的敏感度。

ESL用手機播放的時候,電腦里一定要放點國產劇呀,郭德綱相聲呀,一定要同時播放!!

這是鍛煉你對英語語言的敏感度。

聽完的內容跟讀+複述。

這樣一段時間練下來,很酸爽,但是很有效。

綜合上面五點,英語的實戰技巧不是學課本就能學會的,大家一定要記住修車老彪的故事。希望上面的五點能給大家勾搭老外,說出流利的英語帶來些許的幫助。

PS:

如果我的回答幫到了你們,請點贊同。

我還是比較虛榮的,哈哈~


從小學到大學連續學了十幾年英語,熟記各種四六級雅思托福GREGMAT辭彙和語法,遇到外國人卻無法用英語簡單交流的小夥伴不在少數,甚至有些是考了雅思高分的留學生,曾經的我也是如此。之前有句話很火,叫在清華北大不如膽子大,在我看來,其實英語的應用和交流也差不多,GREGMAT萬詞不如膽子大。簡單來說就是要走出去舒適區(Comfort Zone),敢於去表達,去交流以及實踐。

在真實的表達場景中,辭彙和句型的複雜性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舉個例子,大家聽美國總統 Trump演講時候是否覺得「我是不是遇到了一個假總統,說的假英語「,自己以四級辭彙居然能完全聽得懂,比如用來用去」Great great man, I like him,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他用的都是簡單到極致的語言,據不完全統計,川普的演講長達千多句話,卻只用了480個單詞!美國有個用來界定文章難度的Flesch-Kincaid測試。經測試,特朗普的語言大概就在小學四年級吧。

(圖摘自網路,侵刪)

哲學中說「大道至簡」,其實日常交流中也是如此,能簡單的表達一般不用長篇大論,文縐縐,當然學術和商業場合對語言的精緻程度要求比較高。我們的小夥伴在日常交流中,受之前應試教育的一些影響,說的時候往往想找到最漂亮的辭彙和句型(高考作文中就是好詞好句的堆積)和最完美純正的發音,而忘了其真實作用在於最快最高效表達那一刻的感情。很多口語其實是不符合嚴格的語法的,為表達而生,成為習慣用法。

語言其實分為兩種能力,一種是語法和辭彙能力(Grammatical and Lexical Proficiency ),一種是交流能力(Communicative Proficiency)。我們中國的英語教育注重的是語法和辭彙能力而往往忽視了交流能力。 下面是我自己多年的一個語言學習的經歷來說一說我是如何能夠培養這種能力。

我高中是理科生,而本科在UNNC學傳播學是文科專業,英語授課。一開始我還沒想到會有什麼問題。後來真的挺慘的,因為這個專業是『一言不合就寫論文』的節奏,你知道么,沒有考試,所有課業都通過寫英文論文打分,上課各種要討論,作業要演講。因為害羞和表達能力的缺失,第一兩年下來,在當年年級段綜合平均分是40分(英本40分及格),我拿了50多分。我心想:啊,又是熟悉的配方,又是熟悉的味道,那種尷尬的不好不差的味道。

也說不上是哪根神經出了問題,我為自己定了一個目標,拿到全系第一名,爭取到去劍橋大學的機會。

 從此我成了課堂上最不要面子的學生,每一堂課都要提一兩個問題,用一開始並不熟練的英文,也不怕問得傻。

  同時我開始制定學習英語的計劃,我的秘訣是不斷總結、歸納,尋找自己的英語節奏。在家中的書房,柜子里放滿了歸納好名目的文件夾,打開都是整齊的手寫英文筆記。我的學習方法,是基於三個學習目的:表達、交流、文化。

「學習英語不是應試,這是一種表達需求,一種交流手段,一種文化。」在我看來,英語不是一門學科,而是一種能力,是我往後發展的一種必備能力。

「最不應試的方法最能應試,」當我領悟了這個秘籍,「奇蹟」很自然地就來了。

  大二時我的綜合分數進步到68分,成為年級段前15名。與此同時,我突然間成了一個「亢奮」的人,擁有強烈的表達慾望。

  也在那時,我開始學習西班牙語,理由是覺得「這是種很性感的語言」。學習西語,我秉持的同樣是「目的方法論」,用最不應試的手段去學。我觀看了西班牙導演阿莫多瓦佩德羅·阿莫多瓦的所有電影,用西班牙語寫了50多篇影評。一年下來,我已經可以流利地說西班牙語了,考過了DELE B2。連最困擾學習者的「大舌音」都發得非常地道。

到了諾丁漢本部後,我又給自己定下一個規矩:盡量不和中國學生扎堆生活,即使和室友,也要用英語交流。

「就是要利用好語言環境,讓自己以最快的速度,培養交流能力。」

  大三一年,我與英國當地小夥伴的交往十分頻繁。最讓我受益匪淺的是一次偶遇。

  「在諾丁漢校園裡,一位老教授突然叫住我,他向我請教《莊子》中的一句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怎麼理解。我非常高興能被一位老教授請教一個中國文化的問題,然後我就放開了和他解釋我的看法。」

  這位老教授George(喬治)是諾丁漢大學教授藝術史的老師,因為和他的相遇,無意中90後邀請我加入了一群老教授的群體,喬治是一位非常紳士的老爺爺,每天都穿得很儒雅打著領帶。七十多歲了任然孜孜不倦地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因為年紀大身體不好,做不了飛機,不然一定要去中國看看。他說要學到老學到,是終身學習的踐行者,他對語言和中華文化的熱愛讓我非常感動。

和這些睿智同時對中國文化極感興趣的老人們成了忘年交。我參加老教授們的聚會,一點也不怵,在一群翹著二郎腿的老人們中間侃侃而談。一杯茶,一群老少爺們往往一聊就是一下午。

  我就是不斷地說出自己的看法,錯的看法說出去後,收到的就是對的知識。

  正是這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讓我的英式思維和對英國文化的理解在一年之內突飛猛進。

後來在劍橋大學的時候,我正是因為之前培養的表達能力,在課堂辯論中不落下風(因為我學的是政經相關的專業,同學都是母語為英語的英美小夥伴,擁有極高水平文哲能力),得到了教授的認可和推薦,推薦繼續攻讀博士以及獎學金。

當然 這些成長離不開喬治爺爺的幫助。

(2014年大三的我和喬治爺爺在他家中合影)

(2016年劍橋讀書期間回去看望喬治,並送他小禮物,我手中拿的是英文版的論語)

(重逢的擁抱)

期間,為了讓他交到更多中國朋友,我還教他使用了微信,後來回國後我們也一直保持著聯繫,他總是打出漢字,發我一大段哲學或經典表達和我討論,甚至寫出文章讓我幫他修改

朋友們,勇敢走出你的舒適區,去用這門語言吧,學會一門語言,打開一個新世界,交到很多好朋友。喬治老爺爺都學得這麼努力,我們又為什麼說學英語那麼難呢?英語學習不是一蹴而就,從第一次鼓起勇氣去發言做起,從第一次用英語去討論文化做起。一起加油吧!

不少小夥伴私信我如何學習多門語言,因為工作較忙,來不及一一回答。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參加我之前的知乎Live:如何三年掌握英日西三門語言,其中有具體分享。點擊以下鏈接,即可參加。有950多位小夥伴參加了本次Live,也因為好評如潮,被評為知乎全平台人氣Top3, 歡迎參加。

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

更多語言學習筆記見微信公眾號 瀟峰學長,ID:xuxiaofeng600。

回復英日西語言(手寫)學習筆記即可獲得。

專註語言,效率,閱讀,追求真知,一周一更,讓每一篇擲地有聲。


國家讓你學英語,主要目的可不是為了和外國人面對面交流。而是主要為將來的科技從業者能閱讀英文文獻,將來的商貿從業者能夠和外國客戶進行書面交流等等服務的。能和外國人進行簡單的交流不是外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日常用語不夠熟悉也並沒有什麼需要悲哀的地方。


你去學拉丁文,幾乎沒有哪個教材會(系統地)教「你好」「謝謝」「再見」「吃了嗎」「天氣怎麼樣」的

一上來就是rex patria laudare cogitare這種詞。為什麼?因為你學了拉丁文也是去讀死了的文獻,扯淡聊天的內容跟誰說去?

國內普及英文的初衷和這個是一樣的。能看懂死了的英文文獻,就能知道英美國家社情民意,學習人家怎麼做科學研究,怎麼做工程項目,這就夠了。我們只輸入不輸出。

什麼,你說只會閱讀不能作為個人跟英美國家的人交流?不能用英語輸出我們的觀點、產品、成果?對不起,那是最近十年——說不定還得是經濟發達地區和人群——才有的廣泛需求。


感謝各位知友的熱烈討論,由於頸椎的原因沒有及時回復實在不好意思!這幾天將知友的疑問整理了一下,又寫了詳細的解釋更新在下面。文章超長!請一定要看目錄哦~想看原答案的請直接拉到最下方~

1.回復:不同語系沒有可比性 / 母語是英語所以學西語會更容易

2.回復:因為英語是第二語言 / 因為還要學其他很多科目,所以沒辦法花大量時間在閱讀跟寫作上

3.回復:選擇題更能確保考試公平,而閱讀與寫作的主觀評價成分更高

4.回復:你女兒中文好是因為有個會中文的母親,不能拿來比較

5.原答案

=========== 分割一下 =========

1.回復:不同語系沒有可比性 / 母語是英語所以學西語會更容易

語言學上有個很重要的語言觀念,叫做「linguistic distance」

linguistic是語言學的意思, distance是距離的意思。兩個字合起來就是指兩種語言的相似或是相異的程度。

舉個例子來說,日文和中文之間的「linguistic distance」就會比中文和英文之間的「linguistic

distance」來的接近。也就是說,就算不會日文的中國人看到日文,也是可以猜出一兩個字的意思。但是一個從來沒有接觸過日文的美國人看到日文可能就完全傻住了。很多人會認為,如果是這樣子的話,中國人學日文應該是比較簡單嘍。而事實上學術理論的研究卻發現這個結論不見得是正確的。這是因為日文中雖然有很多字跟中文的寫法類似,但是這些詞的發音,含義和用法甚至完全沒有相關性。就算有相關性,也和中文有所差異。

而事實上這個相關性就是問題所在。

我舉個例子來說,我自己學過日文,法文和英文。中文「有趣」的意思在日文的漢字的寫法是「面白」。如果,只是按照中國人的思維的話,看到「面白」一定想這個大概是指皮膚很白吧!或者,頂多是,臉色蒼白吧!但是事實上這個詞意思是有趣的意思。念法也完全不一樣。所以當我們會中文的人看到日文「面白」這兩個字,反而腦筋要轉一圈,腦子要告訴自己,這跟臉色一點關係都沒有,跟皮膚一點關係都沒有。反而是不懂中文的人不會有這樣子的包袱。

因此「linguistic distance」理論就是說,雖然兩種語言是相近的,但是反而容易造成混淆。也就是說,會中文的人看到日文反而會有包袱,因為中文既定的一些想法,意思,發音會在學習上造成混亂,錯用或是想當然爾。那麼如果是一個美國人來學日文。當然有他的挑戰在,但是卻沒有這些包袱。

所以說,兩種語言就算比較相近,不見得會比較好學。

而且要澄清一點,西班牙語對於美國人來說完全是另外一種語種。

這兩種語言乍看之下好像都是由字母組成的語言,甚至拼法有點類似,但是他們的文法,發音,辭彙完全是兩種不同的系統。我自己也學過西班牙文,一點也不好學。我在美國教的美國孩子學西班牙文也是要非常認真,也是學的很辛苦。而我自己的孩子也學西班牙文,他們甚至跟我說中文還比較簡單。的確,西班牙文裡面的文法非常的複雜,比英文複雜多了。

所以還是要回到學術理論證明來,這個「linguistic distance」理論就已經說明了,學習所謂比較相似的語言不會比較輕鬆的。

2.回復:因為英語是第二語言 / 因為還要學其他很多科目,所以沒辦法花大量時間在閱讀跟寫作上

先來還原一下美國第二語言的教育現場:如果學校從小學階段就開始教授第二語言的話,前幾年完全是口語式的浸潤,完全是通過遊戲、唱歌、對話來培養孩子的語感與興趣。到了小學四年級左右,才進入比較正式的書寫階段,而通常在這之前已經可以很好地進行口語溝通了。

讀寫方面,在美國,第二語言教學時間一個禮拜也不過兩三堂課,一堂課45分鐘到60分鐘,看孩子的年齡還有學校的課表安排而定。這兩三堂課主要內容就是大量閱讀、大量寫作,老師教的課程也能和學生的生活結合。這樣下來,通常只要幾年,孩子的第二外語都能朗朗上口。美國月亮沒有比中國圓,美國時間也沒有比中國長,而是他們的學習方式是真正有意義的

最重要的是,孩子很少會覺得痛苦的。

再回到理論上看,我自己是雙語教學的博士,所以非常了解教學的過程。不管哪種語言,一開始都是從先口語先進行的,尤其對小孩子來說,口語絕對是第一步。接下來的學習就在大量閱讀,大量寫作當中成長,這是最有效也最省時間的方法。

這跟第一語言還是第二語言完全無關,事實上第二語言更需要這樣去學。因為第二語言學習的時間通常會比較短,就必須要更有效率。

所以有網友認為第二語言和第一語言不能相提並論,我必須用紮實的理論跟大家再次強調:寫作跟閱讀,對於第一語言也好,第二語言也好,對任何的語種,都是最重要的,這是不變的道理。

3.回復:選擇題更能確保考試公平,而閱讀與寫作的主觀評價成分更高

在哥大教育研究所的第一年有一門考試評量的課程。教授上課第一句話就是「選擇題已死」。

聽得我們這些亞洲背景的學生一愣一愣的,接下來的整個學期就是圍繞「選擇題出題背景公平性」的大轉折,衝擊真的非常的大。但是美國同學們每一個都覺得理所當然。

現在看看選擇題為什麼在美國受到那麼大的攻擊。維護選擇題的人通常認為選擇題是最客觀的,因為A就是A,B就是B,沒有人為的主觀打分,然而大家所忽略的是沒有從出題的角度去堪慮公平性。

選擇題是由人來出的,出題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帶著出題者自己本身的偏見與不客觀。

當時教授要我們分析某一年紐約州英文考試的試題,我們發現,試卷的出題者通常是來自中產階級的老師們,出題時他們會拿自身的生活經驗為主,比如一道常見的題目是:「小明到超級市場買牛奶…」念到這裡就要被我們攻擊了,「超級市場」對於美國大部分的孩子來說是很平常,但如果是從山區移民過來的孩子可能就沒見過超級市場,他們的生活可能是市集或是自己家裡有牛奶,自己家裡有農場,那麼看到這題時就會扔在這邊,所以從這麼簡單的一個小地方就能看出選擇題不可能是完全客觀的。審題還有其他很多專業性的東西,感興趣的話以後再說哦。

所以事實上沒有哪一種題型和方式可以做到百分之百客觀。這也是為什麼在美國考試,選擇題還是存在,但它只是眾多評量中的一種而已。

申請研究所時,每個招生官都會告訴你SAT(考的全是選擇題)只是眾多材料的其中之一,而學校成績遠遠重於SAT。老師們更重視的是學生們寫論文,做研究報告、計劃,做整學期的檔案整理,這些才是更能給老師帶來信息資訊的評量方式。選擇題不應該影響教學,讓學校的課程越走越窄,讓孩子為了考試而讀書,讓老師為了考試而把真正要教學的時間給移開。

再說回閱讀和寫作,很多人說這是老師自由行政,事實上閱讀和寫作是具有非常客觀、系統的評分方式,大家有興趣去搜索幾個關鍵詞就會發現美國這方面做得多麼細緻,現在網路這麼發達,完全是可以借鑒的。

所以選擇題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公平,而閱讀和寫作也並非是有失公平的。

有關於選擇題是否公平的問題,大家還可以在這裡看到更詳細的研究分析:

http://www.fairtest.org/multiple-choice-tests

4.回復:你女兒中文好是因為有個會中文的母親,不能拿來比較

這本身不是女兒厲害的關係,也不是因為我有多厲害,而是用閱讀跟寫作的結果就是這麼厲害。

出於工作的原因,我每周並沒有多少時間去教她中文,她的父親是完全不會中文的,所以只能跟她用英文交流,另外,女兒周圍的同學又都是美國孩子。

回到理論的基礎上來探討這件事情,我一直堅持閱讀跟寫作,因為我絕不會拿海外孩子學中文的有限時間來做解題技巧跟選擇題。我知道,只有在閱讀和寫作的基礎下,孩子才有原動力,也才會有真正長足的進步。

女兒今年暑假讀完了一本300多頁的中文小說,有些看不懂的她就自己圈出來然後去查電腦,還是不懂的就直接問我,接下來,她給自己出了一本作業本,把不懂的詞寫進去,每個詞寫一行。我再強調一次:不是我的孩子特別好,而是方法用得好,每個孩子都會好。

另外,我在 許雅寧:在外國長大的華裔,後天學習中文也會跟外國人學中文一樣難嗎?還是說有一定的天賦?

這篇回答中從語言學的角度詳細解釋了華裔學中文的難度絕不低於國人學英語的難度,歡迎大家前往閱讀討論~

======== 原答案分割線 =======

我來跟你分享下現在的高中英語課堂是怎麼教學的,你就知道原因了~

前段時間我有機會,帶著十年級的女兒從紐約回國玩,出於職業的原因我帶她到了一所「升學型」的高中進行參觀。

這所學校的升學率備受肯定,學校也是很多家長的首選,學校的口碑更已經持續了數十年,不少家長還會為了孩子,想盡辦法轉到它的學區。

女兒從小在美國土生土長,英文是她的母語。我先生不會中文,女兒的中文能力,是我這個學語言教育的媽媽,多年來秉持著「實驗精神」,把她和她哥哥妹妹一起當作「小白鼠」訓練而來──中文聽說讀寫,都還有一定的水平。

他們三個孩子都沒有上中文學校,我用自己學的理論和幾十年的教學經驗,來培養他們的中文程度──在我各式各樣的教學理論中,特別注重「閱讀」,他們三個都用中文和我傳簡訊。另外我們也透過日常交談,自然練習中文,最有趣的是三人聊天鬥嘴,也常是用中文進行。

回到高中的參訪,「媽媽,他們的英文真的要加強」這句話,是女兒在看了短短十分鐘的英文課後,偷偷對我咬耳朵的想法。

在這十分鐘,九年級的學生們正在檢討考卷。

「你們看,這題選擇題有四個選項,ABC 全都是動詞,只有 D 是名詞,所以 D 的機率很低,可以先刪掉,剩下的保留再作比較。然後,A 和 B 都是現在式,C 是過去式,這個句子找不到過去的字,所以 C 也刪掉,這樣就只剩 A 和 B,兩個各有 50% 的可能性。就算你不會,也有一半的機會猜對,這樣子,答對的機率就很大。

老師真的好認真的在「解題」, 孩子們也都好認真。

我對女兒小聲說了:「你不能這麼說,英文是妳的母語,對他們而言,英文是外語。」

女兒卻搖了搖一頭濃密的長捲髮:「跟這個沒關係,在我們學校很多同學到 5、6 年級才學西班牙語,但是過了 3、4 年,程度就非常好了。」

我說:「那麼你認為原因在哪裡?」

這時候,台上的老師又繼續講解另外一題:

「......那些自己看一下,這個題目是考單複數。大家都知道單數動詞一定是用"is",那麼你們看這題的動詞是 "are",所以後面這個名詞一定要是複數。所以同樣的,這樣子

A 和 B 就可以直接刪掉,剩下的 C 和 D 再來做選擇......」

女兒說:「媽媽,因為我們從來不會考選擇題──我們大量的閱讀,大量的寫作。」

我看著 16 歲的女兒,我沒想到她如此敏銳,如此一針見血。

語言教學,巧門無它──大量閱讀,大量寫作

我在美國,教了 10 年的中小學英文,除了公立學校在每年的州會考前,老師不得已需要「佔用」一點上課時間教教「解題技巧」,練練選擇題之外,我可以說沒有看過學校考選擇題。

學語文的方法,就是大量閱讀,大量寫作──不管是學母語,或是學外語,只有這條活路。

這個理論早就被學術界證實,在美國教室更實行了數十年。16 歲的女兒,沒受過學術訓練也知道。

那天,我看到的教法,卻跟我成長的時候一模一樣,難道我們這數十年來的語言教學方式,一點都沒變嗎?

為了公允起見,我仔細看了一下學生的考卷──是的,考題的難度,確實有比我當年讀初中時程度高了一點,大概高了一個年級吧。

但是現在的孩子,小學就開始在課堂上學英文,甚至很多學生可能 3 歲就開始學英文了;而在我的年代,學生 13 歲才「正式接觸英文」──換言之,眼前的孩子們,英文早學了多年,花上的時間多了好幾倍,花的錢也多了好幾倍,但是結果程度只差一年。

這樣學習的效率和意義在哪裡?

數十年不變,讓我「汗涔涔而淚潸潸」的語文教育

到後來,對女兒的評論,我也只能默默點點頭。

而我心中更多的疑問是:「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學?」「為什麼數十年來好像一點進步都沒有?」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老師的問題。」但事實上,當天我看到的老師非常的認真──這不是老師的錯,如果當年老師上的師範教育,也是這樣子訓練他們的話,老師現在當然也是如此教學生。

選擇題考試,測不出、教不出真正的語言程度,學語言當然也沒有效率、效果不彰,但如果老師不知道,難道在上位的政策決定者會不知道嗎?

也許有人又會說;「用選擇題測驗,至少是衡量學生英文程度的公平方法。」這種話,外行人說說也就算了,學教育的人難道不曉得,衡量學生英文程度,有很多種更好的方法嗎?

我和女兒坐在教室的後面,那一天是三月梅雨天,雨下得稀哩嘩啦,濕氣很重。我在教室里,心情很沉重,無法回答剛滿 16 歲女兒的問題。

女兒即使在美國土生土長,因為長期閱讀中文,現在中文能力已足夠讀懂朱自清的「匆匆」。

但此刻的我,卻只能如朱自清一般──「汗涔涔而淚潸潸」了。


以前我也相信是「中國教育的問題」,「應試教育的問題」,「聾子英語啞巴英語的問題」,……

後來發現,沒問題。

現目前的英語教育本來就不是讓你和外國人「簡單交流」的。

而且,這個方向一點毛病沒有。

這個問題要展開寫的話會非常非常的長。

我先破一下題,題主所謂的「簡單交流」,大致指的是口語形式的、面對面的、日常話題的交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一個帖子說的,「別吹你四級六級, TOEFL多少,到了國外你就會發現,你還不如幼兒園一孩子。隨便一個小孩說的,『我尿褲子了』,英語怎麼說,你知道不?」

當時很震撼,覺得好有道理喲!

但自從轉行做程序員,英語用得越來越多,接觸的老外越來越多,才慢慢回過味來,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

簡單點說吧:

1、90%的人使用英語,不是為了日常交流。以程序員的工作為例,使用英語,概率從大到小就是:看英語文檔/資料/書籍 &> 通過email/IM/英文技術論壇交流 &> 電視電話會議 &> 面對面交流 &> 接待/日常閑聊等。你看,

  • 書面交流遠大於口頭交流;
  • 專業/工作內容遠大於日常內容;
  • 輸入(讀聽)遠大於輸出(寫說)。

這和我們的英語教學英語考試非常契合的。

2、真實環境的交流,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難」,或者說標準沒你想像的那麼高。

第一、交流的範圍是限定的,背景知識是很充分的。比如電話會議,首先你一直在干這件事,其次會議前你應該都收到了PPT之類的題綱,最後你們肯定是圍繞題綱討論。就語言角度來說,除了專業術語,翻來覆去其實就那麼幾個套路,真的不難。

第二、沒聽懂你還可以繼續問。用各種方式,面對面的可以比劃;電話線上我可以查詞典;對方也可以猜猜猜……你別以為大家都在談笑風生,其實都是結結巴巴!但交流的效果達到了呀,而且只要你有這個環境,不斷的練習,慢慢的就會適應。我有一段時間,聽法國英語特別遛;有一段時間,印度英語也將就……就這麼來的。

3、真正難的,是閑聊。

我們中國人學英語,總喜歡和人家母語國家的小孩子比。

能比么?

你成人聊天,能像個小孩子一樣么?

你仔細觀察過小孩子聊天么?嘰哩哇啦,前言不搭後語,沒說幾個詞,「我們一起玩嘛!」「吼吼吼」就撒丫子跑了……

你不要以為小孩子能說點穿衣吃飯就是語言能力強了,他們天天就說那麼一點東西啊!

幾個大人聊天,坐著就坐著,找話說。以男人為例,一說就是各種新聞,「丹麥生蚝泛濫成災,領事館發微博向中國吃貨求助」,完蛋了,「丹麥」「生蚝」「泛濫成災」「領事館」……這些詞你會幾個?可能就Chinese please help, eat?你想再說深點,試一試翻譯這句:「對丹麥人而言,這是生態災難;但對中國吃貨而言,就一個問題,吃成『瀕危』還是『滅絕』」 ?

想死的心都有了,有木有?\( T﹏T )/

但成人就是這麼思考問題的呀,他的輸入源就是這樣的,他沒辦法(至少一開始很難)降級到小孩子:「有個國家海里的一種有殼的東西好多好多,他們國家的人來找中國人幫忙」 。你看,這是不是馬上就簡單了?

順便說一句,真正口語交流的時候,其實你就可以這麼做,我稱之為「降級」表達,是有點幼稚,但總比你張不開嘴強。一般情況下,老外會給你「補足」信息的,你就又能撿到幾個詞了,比如丹麥、生蚝,撿得多了,辭彙量慢慢就上來了。

差不多了,總之:

1、「和外國人簡單交流」,不是我們絕大多數人學英語的目的;

2、有了四六級的英語底子,真有那個環境,「和外國人簡單交流」沒你想的那麼難。

至於你說「我沒那個環境怎麼辦」?唉呀!這又是一個好大好大的大問題,下次吧……

咦,一路答下來居然沒地方做軟廣,咋整呢?

話說我也沒什麼英語方面的軟廣做啊!

管它呢,硬上了。

歡迎關注公眾號:一鍋大雜燴。關於事業人生婚姻家庭,各種閑聊……

哈哈哈哈哈哈, ヽ(°▽、°)?

程序員這職業和英語關係很大,所以本文收錄進:野生程序員 - 收藏夾 - 知乎

還有差點都忘了的收藏夾:英語學習 - 收藏夾 - 知乎

無心插柳柳成蔭啊!

贊,不要……不要停!讓我再虛榮會兒啊…… /(ㄒoㄒ)/~~


以我做過的調查和我自身的曲折學習經歷來說。絕大多數中國的英語學習者都是如此:學了許多年,卻不能跟外國人簡單交流。

其原因只有一個:大腦里沒有足夠熟練的英語句子。說的專業點兒,也就是大腦里沒有足夠質量的語料庫。

現在停下來,數一數自己大腦里究竟有多少個熟練的英語句子?我相信99.9%的人根本不知道。不是因為太多,而是因為太少。99.9%的概率是,10句都沒有。

你可能會說,我有啊,比如「You are welcome.」可是遇到外國人還是照樣說不出來。

有人說是因為膽小,「清華北大不如膽子大」,大膽開口,就像李陽那樣吼叫。

其實,根本不是這個原因。

或者說,根本的原因不在這裡。

你真正恐懼的是,當外國人說了謝謝,你脫口而出「You are welcome」之後,你就不知道如何應對了。一旦他跟你談天氣呢,或者他向你問路呢。你說,這些你都會,從小學課本里學過。可是,真正讓你恐懼的是,你根本不知道他接下來究竟會跟你說什麼,而你完全沒有把握應對。你怕你的英語在外國人面前露餡了。起初人家對你的「welcome」抱有期望,隨後就轉入失望,雙方陷入尷尬。雖然你明明知道,他會諒解你。正如,你會諒解他蹩腳的中文一樣。但是,你依然恐懼。

其實我說的就是我自己。我在大學的時候幾乎每天都去圖書館,有一次遇到一個外國留學生,身材魁梧,金色捲髮,小夥子。他跟我說英語,英語中夾雜著漢語。英語的部分我能聽得懂。我甚至從發音里能聽出來是美國人。因為中學大學的英語聽力我沒問題的,練習了太多遍了,我也相信絕大多數上了大學的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他很不標準的漢語發音我也聽得懂——他說了「地緣政治」這個詞。他問我,他想找「地緣政治」方面的中文書,應該怎麼找。我在一分鐘之內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然後,他表示感謝,目光中給我點了一個很大的贊。我知道什麼原因,能夠如此熟練的運用圖書館各種檢索系統的人,在學生群體里並不多。他當然要通過說話的方式表示感謝了。我的回應就是那句練習了幾百遍的「You are welcom」。然後,沒等他開口,我迅速補了一句練習了幾百遍的「See you.」然後,他也只能「See you」了。我轉身,他目送我離開。其實不是離開,而是逃走。而逃走的原因是,恐懼。

半年以後的下一次,是一個外國女留學生,幾乎發生了一模一樣的情景,只不過不是因為查書的事情。結果仍然是,她目送我離去。

我知道我能聽懂他們說的許多內容。但是,我不相信我能跟他們聊個幾分鐘。那種我能想像的尷尬,無法對話下去的情境中對方諒解的眼神和語氣,讓我恐懼。

每次逃掉之後,我總想著如果還有下次,我會勇敢一點。可是,大學四年有幾個半年,有幾次偶遇和邂逅呢?事實是,再也沒有下次了。然後,就進入大四臨近畢業了。

我讀的是北大。

臨近畢業,我在考研和工作之間猶豫彷徨了很久。準備跨考不同的專業。準備考研的時候,再度要準備英語考試,這讓我感到頭疼。準備英語考試不知道浪費了我多少時間。想想四六級成績不錯,都是一次過的。我果斷的不在英語上面花時間了。只是偶爾讀一讀英語雜誌。結果,專業課慘敗,英語40多分。第一次考研失敗。

畢業之後我在北大出版社工作,業餘準備考研。這次,我知道考研英語必須備考。但我不想再浪費時間。想到了大學時期跟外國人交流的經歷。我自問:我究竟會不講10句標準的英語?答案是,我不會。除了那些極其簡單的以外。

於是,我發現英語學習的癥結所在。後來我知道,這個癥結的名字叫做缺乏語料庫!想想都覺得荒唐。大腦里沒有足夠數量的標準的英語句子,還能跟外國人流暢交流,這不是天方夜譚嗎。同時,我用理工科思維判斷,只要大腦里有足夠的語料庫,不但能絕對的提升英語能力(包括對話),也能提高成績。

所以,我背文章。早就聽說背文章這種方法很厲害,我要親身實踐,以身試法。試驗周期一個月。

於是我測了基礎分數,然後,一個月之後果然有提高。於是,我一邊背文章,一邊每半個月測試成績,順便簡歷考研英語的考試感覺。結果是,我考研英語在我考的學院是第一名。

在研究生時期,我的英語,已經令我的導師和其他老師們刮目相看了,只是沒有和外國人交流的實戰。學院內部的presentation畢竟都是中英文混合的,不能算。

研究生英語是兩個美國老太太教寫作課,但畢竟課上人多,交流機會有限。

幾年後,作為博士研究生,我參與了體育總局的一個體育科研項目,順便當了兩年教練。國家隊花錢請了外教。我當然狠狠的抓住了這次機會。

機會抓的並不順利。期初,有位老師跟我說,你的英語不錯啊,怎麼跟Bill交流起來,不如你師弟啊。我當然知道這個事實。我發音、語言功底都不比他差,但是我師弟確實厲害,能跟外國人聊的很嗨。他是四川人,外號,大嗓門,性格開朗。

所以,「清華北大不如膽子大」確實還是有道理的。

但好在機會就在身邊,我帶的運動員成績出來了,老Bill要手把手的把我訓練成一流教練。交流頻繁,我很快過去了緊張的階段。然後就溝通無礙了。唯一遺憾的是,有一次在布拉格查理學院附近的賽場上,Bill忽然問我有關《道德經》的事情,他想了解一下中國人怎麼看這本書。我跟他說了半天,他還是沒懂,直搖頭。我當時以為,我的英語水平還差的很遠。幾年之後,我發現,我對《道德經》的理解太膚淺,以至於讓我用漢語說,我也不一定能把自己認為懂的地方說清楚。

我跟Bill配合的很好,一年後,他再次來中國帶來了她的夫人Abbie。我們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時光,包括一起爬八達嶺長城。在酒店,我給他們看了我在研究生英語寫作課期間寫的英語文章。讀過之後,Abbie給我講了她年輕時候的故事,以及她為什麼選擇當老師,如何練習作曲,她說我的文章勾起了她的回憶。

我想說的是,20幾篇文章,200-300個英語句子,練習到脫口而出,甚至倒背如流的程度。即便是外國人也會為你的英語能力感到驚訝。

另外,我把訓練出來的英語能力,用來兼職賺錢。現在我把課程放到網上賣,構建英語社群。這一切,最初那段猛背英語文章的歷程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雖然當時覺得痛苦,苦中有樂,但越往後來就越是享受和收貨了。

英語學習方法的文章我寫了幾篇了。

這篇里有我寫過的內容,也有沒寫過的。

希望對你有啟發。

我知道許多人都覺得死記硬背,包括背文章很愚蠢。是的,許多人的確都這麼認為。而這就是他們學不好英語的根本原因。

林語堂的英語是背出來的、李嘉誠的英語是對著電視機模仿出來的,甚至美國第一厲害的科學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居然能背伊利亞特。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二戰首相丘吉爾可以背1200行的史詩。這樣的事實,我還可以繼續列下去。

我說一個最新看到的事實吧。這出現在2017年6月出版的一本書,《毅力:釋放激情與堅持的力量》。作者是獲得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的華裔心理學家Angela Duckworth,她的中文名字叫杜李惠安。在這本書的第290頁,李惠安寫到:

「逐字背誦」是西點軍校引以為傲的悠久傳統。在一份西點人稱為「號角筆記」(Bugle Notes)的文件中,列出了西點一年級新生必須背下來的一長串內容:歌曲、詩歌、準則、信條等。 但是,西點軍校的現任校長羅伯特.卡斯蘭中將率先提出,即便是學生用心地記下了這些內容,如果他們的行動與之不符,也不足以支撐西點的文化。

不知道卡斯蘭的這句話,你是怎麼理解的。事實是,背下來僅僅是第一步,是必須的!

對此,我感到無比好奇,因為西點軍校是培養美國精英的地方。我查了一下王大清寫的《目擊西點》,原來,背誦居然是西點學員的日課:

在西點教學中,每天都有背誦,每門課都有背誦,每天教員都對學員的背誦情況打分評級,記錄在案。如果有背誦項目,上課伊始,就先背誦。或由教官呼名,或按從前向後或從後向前的順序,學員們接續背誦指定的內容,教官當場給他們打分定級。背誦的成績對於學員十分重要。一次背誦分不及格,第二天就可能被分到下一個班次。同樣,連續背誦評優,也可以馬上躍進靠前的班次。 西點軍校使用這種愚蠢落後的學習方法的原因是,「背誦是學習知識的有效環節,是軍人適應未來特殊生存環境的需要。戰爭的現代化手段大大提高,但口述命令的情況不可避免,指揮員應當有能力一次準確記憶很多有用的東西,以便在任何困難條件下都能良好傳達長官的指令。」

我也非常好奇,李惠安為什麼會在這本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的心理學著作里提到西點軍校的背誦?

答案是顯然的。就在書名里,《毅力:釋放激情與堅持的力量》。

一個人如果沒有毅力,將一事無成。

背文章是包含痛苦的,既然如此,正因如此,它帶來的價值不僅是英語能力的提升,而且訓練了人的核心競爭力——毅力。

經過這一切之後,我越來越覺得英語學習是件很荒唐的事情。學了十幾年,竟然學不會10句標準的英語!老師們、學校們、父母們,以及那個時候的我們的腦子裡究竟在想什麼呢。奇恥大辱啊。

更多學習方法方面的文章,見我的公號:核聚。

可以搜索ID(hejupai)。

核聚: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如果可以,怎樣做?


在南京的朋友都知道,南京的歪果仁很多。

有一個周末,是個陰天,閑著沒事,我就一個人在外面閑逛,突然發現路上有個賣紀念品的商店,就晃蕩了進去。

店裡沒幾個人,老闆就很熱情的湊過來,用英語打招呼。我曉得他把我當外國人了,於是就哼哼哈哈的應付了一下,然後用漢語和他聊天,果然,老闆收到了驚嚇,因為他沒有遇到普通話這麼字正腔圓的外國人!

於是他非要和我合影,還問我能不能做成照片放在店裡,我心想我的媽,這讓人發現了老闆還不得罵死我。。。正想著怎麼拒絕呢。

突然這時候門開了,居然真的進來了幾個外國人,四五個人,背個大包,開始和老闆瞎比劃,幾個人漢語水平極差,基本溝通不了,老闆聽著上火,突然想起這不有個精通漢語的在旁邊站著了嘛!

眼看就要露陷,我急中生智計上心來,對老闆說,「其實我英語不太好!我會的是法語」

忘了具體咋說的了,反正老闆過去又和他們一頓比劃時候,一個外國人聽懂了,很高興的把他旁邊金髮碧眼的姑娘拉了出來,嘴裡還重複著「她!法國!法國!」

我的汗已經下來了,看著老闆又要開口了,我只能和他說著急上廁所拉肚子+有急事得先走了,還沒等他們說話我就趕緊跑了。

出門的時候,還聽著老闆尷尬的解釋「她可能在中國呆的時間太長,把英語法語都忘了哈哈哈」幾個老外也跟著哈哈哈,當然他們肯定沒聽懂。

我永遠忘不了那個陰沉沉的下午,走在街上,風吹著心拔涼拔涼。o(╯□╰)o


我畢業之後住在一個大學附近,旁邊有一家包子店。由於學校有很多外國的交流生,所以經常能見到老外。店主是一個中年男人,但是人很瀟洒大氣。老外過來買包子,他都會大聲說「Hello, My friend! Welcome!! Welcome!! 」,剛聽到你以為他英語很好,其實並不是。老外說什麼他雖然聽不懂,但是他會指著包子問:「This?」 「No?」 "This!",剩下的就是單個單詞和簡單句:「How many?」, 「This is Good!」 ,「Three yuan!」, "Bye Bye!"那時候我英語還是挺差勁的,一直在背單詞,但是根本沒法開口交流。當時看見這個包子店主如此糙猛的英語交流,也不覺心生敬佩。

後來英語漸漸練好了,能基本交流,但是碰到老外還是會繞道。有一回去人大英語角,一個傳教士在那裡佈道講耶穌受難,我正在欣賞標準的美語,然後一個撿垃圾的大爺直接入場,喧兵奪主來了個口語秀,說什麼耶穌偉大啊,我們要信仰耶穌,耶穌是神的兒子。說的都是極其簡單的句子,什麼「Jesus is great!」, "We believe Jesus!" ,基本功很一般,但是勝在敢說。當時我就覺得我擦,這大爺很生猛啊!我背了一萬詞,口語基本流利,開口之前還要左思右想,反而不如這糙猛地英語有表現力。

所以說,學英語不用學很多年,關鍵在於丟棄把英語複雜化的念頭,讓英語回歸交流的本質。現在我既不學音標,也不學語法,也不練口音,不看任何的英語教學書和方法論。但是經常會參加線下的活動,只有一個念頭:說就夠了。


英語是一個技能,同時運用協調大腦和肌肉的技能。

從這個角度來講,講英語和打籃球有些類似。怎麼講?你在沒人干擾的情況下能夠做出投籃動作,不代表在比賽場上能投進;你在幾個朋友隨便玩玩的時候能夠兩步半上籃,不代表你在兇狠防守面前能夠得分;你在一個人練球的時候投三分很准,不代表在對方觀眾噓聲一片,你自己壓力很大的時候能投得進壓哨制勝球。哪怕你練了9年。

為什麼?

因為你訓練的環境和你比賽的環境區別太大。

我們多數人的英語學習也一樣。學會"Fine, thank you, and you"不代表可以應對簡單的日常用語;在考試卷上做語法正確,不代表能夠聽懂對方講什麼,特別是加上俚語俗話;能按照套路寫英文作文,不代表可以在大腦里快速組織語言;至少在我中學和大學的十年英語教育中,真正意義上的口語訓練(念課文可不算口語訓練)只有在大學有過一年,大概幾十節課。精通一個技能要一萬小時,而熟練最起碼也要一千小時吧?一千小時的意思就是每天一小時(真正意義上的英語對話),也要不間斷的三年!絕大多數人根本不可能做得到。

我在美國的時候,認識很多中國人(特別是在小城市做工程師的),在美國生活多年之後,聽力已經沒問題,但口語依舊很不熟練。為什麼?因為每天不管自己是否樂意,總要聽幾個小時英語;而「說」,只要自己不樂意可以降低到一個小時都沒有,而且可以局限於那些工作上的常見對話。

再舉個例子,當年我陪老外逛秀水之類的地方,往往驚訝於小販熟練的外語(往往是英語+西班牙語+俄語+韓語來回切換)。後來想明白了,他們掌握了最關鍵的幾十個辭彙(買衣服最常見的那些),然後每天練習幾十遍幾百遍,自然熟練。

關於英語學習,感興趣的還可以看看我的另外兩個回答。

在中國,英語流利能給個人帶來多少額外的收益? - 塔爾蓋的回答

如何用英語做個有趣的自我介紹? - 塔爾蓋的回答


我今年參加高考,英語九十一分,現在我的專業是英語,老師全英文授課。嗯。我很難過。

暑假去旅行,飛機上我的鄰座是一個西班牙軍人,非常熱情。八個半小時的飛行,他把他的耳麥扣我頭上五六次,親了我的手六七次。睡醒就跟我用英文介紹他的家庭和他二十三歲的大兒子。甚至拿出手機給我看世界地圖,指出他的祖國,指著辨認美洲的國家。這是我第一次跟一個神煩的歪果仁打交道。我英語爛的不行。但也能和他簡單的交流。他還像對一個熊孩子似的那麼要求我他睡著的時候不要打擾他。

最重要的是,直到現在,我才發現他深深的影響了我的英語口音。

我對英語沒啥感情。臨高考我背了一本3500詞的英語字典。嗯。考了九十一分

是我正常發揮的。我說英語最流利的時候,在羅馬買街邊的冰淇淋……

在青年旅館和一個同是西班牙的漂亮小姑娘同宿。人家同時考上了清華和人大,會講四種語言……那一刻我忽然覺得我該回爐重造,然後成為我這種人心目中的女神和學霸……

如今。外教給我們上課,我基本是坐在最後一排的,有互動也不積极參与。避免跟歪果仁有過多的交流,然後暴露我在語言方面的智商,然後對生活喪失信心,然後自暴自棄不思進取。額,好像我現在也是不思進取……

此刻我深深地心疼選錯專業的自己和同是講不好英文的題主。

雙十一要到了,對於我這種下不起單買不起流量連衛生紙都要借的單身吃土女汪汪來講最溫暖的是什麼??

大冷天給個贊嘛~

———————— - ————————

-10.27更新 嗯有知友吐槽我有錢度假沒錢生活,我想解釋下,以前我是跟著父母生活,現在並沒人管我(攤手),不得不自己過日子了,也不能一直依賴自己爹媽了,有點艱難,望理解。

-10.28更新 關於那個西班牙老流氓……

手機系統不同,照騙沒辦法藍牙傳過來,後來就拍了他手機上我們的合照。 在此掛張圖。

-10.29更新 題主為啥子改題了…我答的好好的…這樣我就答跑偏了…我就沒有贊了…(啊啊啊內心的金剛獸在怒吼)

———————— - —————————

評論我一直在及時跟進。在北方寒冷的天氣里讀到溫暖。謝謝大家的關心和建議。

愛你們。一起加油加油↖(^ω^)↗


學習過程中, 尤其是想開口但卻不知從何講起, 腦筋一片空白, 有過這種經驗嗎?這時候你需要的是一種叫做"不要臉"的功夫。

萬事開頭難,在我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會經常發生一些令人難堪,甚至被人嘲笑的事情。面對這些事情我從開始無法招架,憤恨難消,到後來的樂此不疲。中途我也曾想過放棄,但最後還是堅持了下來。

因為以前我的英語程度實在太差,發音又不標準,一說話就窘態百出的樣子。有時一句很簡單的問候語,一碰到外國人,就會張口結舌的說不出話來,即使勉強發音也是結結巴巴的。旁邊的人聽到,總會不時地發出笑聲,我尷尬得恨不得有個地縫可以鑽進去。

我還是一個自尊心非常強的人,每次我總是會在心裡想:「這麼多人,我的水平一定會出醜,還是放棄吧」;「他一定是說我的英語好爛」;「算了,還是不要學了,不要自找麻煩」。甚至我還會覺得「不學英語又不會死人」,所以碰到人多的場合我就堅決不開口,心裡想:「英語有什麼了不起,不會講英語的多的是,還不是照樣活得好好的!」

後來我問過很多同學,原來大家都有這樣的想法。顯然,一旦有這樣的想法時,就意味著離失敗不遠了,也正因為這種悲觀想法會讓人們放棄努力,開始退縮。

印度詩人泰戈爾有句詩說:「讓我不要祈禱在危險中得到庇護,而祈禱能無畏地面對危險;讓我不乞求我的痛苦會靜止,但求我的心能克服困難。」現在回頭想想,隨著人的成長會面臨越來越多的困難,但只要轉變思維想想,這些困難也可以轉變為機遇與挑戰,甚至轉變為希望和成功。

在我跟曹近曦學習英語半個月後,有一天,消息靈通的曹近曦帶我到北投復興高中附近的一所教會聽課。這是一家由美籍牧師主持的教會,每個星期天早上有查經班,來上課的大多都是復興高中的學生。我忐忑不安,覺得大家都是高我一等的人,而我自己卻只是一張白紙。

雖然嘴裡已經念了兩個星期的「How are you?」,「Fine,

thank you.」可當我第一次見到牧師的時候,竟然舌頭打結,說不出口。最後即使說出來的話也說不完整,語氣彆扭。那時候,我的心情跌到谷底,不斷埋怨自己如此失常,連這麼簡單的英語也說不好。

打招呼之後大家按照座位坐下聽課,牧師便開始授課。牧師按座位順序讓每個人依次輪流念聖經,然後自己再講解。現場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完整無誤地念出一段文章,然而只有我,幾乎一段也念不下去,因為全是陌生的詞。我只好向曹近曦求助,最後在斷斷續續的讀書聲中艱難地完成了。只覺得自己的臉發熱,無地自容,甚至是在自取其辱。後悔自己為什麼要跟著曹近曦來這個鬼地方參加這個莫名其妙的課堂,還要念自己從來都沒看過的聖經。

正在我和自己賭氣的時候,牧師不知講了什麼,全班哄堂大笑。我看大家都笑了,也咧開嘴笑出來聲音來。牧師見我笑,就用中文問我:「請問你笑什麼?」

「我看大家都笑,我也跟著笑」,我吞吞吐吐地說。

「你聽不懂,就問嘛!不要裝懂,這樣永遠學不好英語」,牧師沒有顧及我的自尊,當著全班人這樣指正我。

我從小到大雖然學習不好,但是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尷尬與羞辱。我只能強忍住心中的怒火,再也不想聽牧師講課,低著頭獨自生悶氣,心想:「如果牧師再給我難堪,我立刻就走!」好不容易撐到下課,一出教堂,我就火冒三丈地向曹近曦咆哮說:「英語沒有什麼好學的,那個老外有什麼了不起,想學英語到處都有,當著這麼多人的面給我難堪,讓我下不來台。」臨走前我向曹近曦撂下一句話:「老子不學了,求我學我都不學!」

其實很多時候,付出和收穫,從來都不會完全等同。如果當時我真的直接就放棄, 也不會有現在與大家分享的機會, 舉出我的例子, 也許有不少人也曾有過類似的經驗, 不過最難的部份在於你願不願意再給自己成長的空間。練習"不要臉"的功夫, 可以從周圍的環境開始, 如果你還做不到我所說的monologue(單人獨白), 可以找好友.兄弟姊妹陪你一起練習開口說英語, 畢竟是熟人也不用怕丟面子, 如此反覆練習, 未來哪一天碰上老外,我相信你一定可以說的出話來!

就怕你永遠只停留在"想"開口, 而不是真的做到具體實踐!加油, 我們一起不要臉~


當你遇見一個會說「早上好,吃了嗎」的老外,你會怎麼想?無論他發音表不標準,使用場合是否恰當,你是不是都覺得他挺棒的。我認識一個老外,幾乎不會說中文,但是由於喜歡吃辣,學會了說「四川」,發音很不準,但每次聽到我們都會鼓勵地豎起大拇指,再帶他去找館子。換位思考,你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可以說一系列簡單短語,即使你說的很慢,發音不準,語法錯誤,老外也會覺得你挺棒的,再根據你的關鍵詞判斷你的意圖。我在國外的時候,就坦坦蕩蕩地靠著「taxi, airport,hotel,change money」等一串關鍵詞跟外國人遊刃有餘地交流著。我相信我很棒,而且老外還會循循善誘地給你介紹更多的東西,慢慢就學會更多的關鍵詞,就越來越棒了。

溝通在一個頻率上,才能互相理解。即使都用中文,有時候也會出現雞同鴨講的情況。該停頓的時候停頓,該理解的時候理解,再做出反饋。把關注點放在對方想要表達的內容上,而不是惴惴不安地懷疑自己的辭彙量,思考該如何對應這異國來客。

聽,這是一個我要強調的地方。很多人跟外國人溝通的主要障礙還不是表達,而是聽不懂。很多中國人聽外語就像考試聽聽力一樣,一個詞一個詞的聽,生怕錯過任何一個重要辭彙。這樣的聽法是很低效的,面對稍微長一點的句子就跟不上節奏了。就像我們聽漢語一樣,一句一句地聽,準確地說是以標點符號為分割線。標點處的停頓,就是為了給聽著思考的時間。如果一個詞一個詞的去聽,去理解,哪怕是中文聽著都很費勁,不信你找一句話一個詞一個詞的理解著聽,看看你的腦子跟的上嗎?所以英語轉碼成中文的過程不是逐詞轉碼,而是逐句。


是我自己沒學好 我不打算要國家背鍋


因為中國中小學生學的都是啞巴英語呀。

十幾年前剛上大學的時候,學校要根據學生英語水平分ABC班。作為一名從江西老區來的英語弱雞,當我聽到我陝西來的同學說他們高考不考聽力時,我還是很震驚的。我問他那你們平時練不練聽力,他說我們也練,不過難度係數基本為0,比如類似這樣的:

(按慢速VOA語速)
女:Whats your name?
男:Peter
女:Can you spell it?
男:P-e-t-e-r,Peter
女:Pardon?
男:P-e-t-e-r,Peter
問:Whats the man"s name?

A:Tom
B:Peter
C:Mike

其實我當年高考英語考得還可以,140+,除了作文扣了點分以外其他全對,因為其他全是選擇題。其實我高一高二的時候,英語長年徘徊在110左右,學得稀里糊塗的,高三的時候痛定思痛,借鑒學霸先進經驗,找了一本英語語法書從頭背到尾,從此英語穩定在130左右。

後來裸考雅思,考了6分,其中閱讀是9分,聽讀寫全是5。當時雅思閱讀有很強的技巧性,經歷過高考再考這個太小兒科了。

然而這一切並沒有什麼卵用,我清楚地知道我掌握的只是應試技巧而已,一碰到老外就原形畢露,應試英語的副作用就馬上顯現出來。每說一句話之前,我腦子裡要先想要不要第三人稱單數,該用什麼時態,要不要用個高級辭彙等等等等,不嗑巴才怪。

在世博會做志願者的時候,碰到個老外妹子用英語問我中國館在哪,我用英語吱吱吾吾說了半天,老外妹子瞪了我一眼,突然冒出一句中文:「你-的-英-語-我-聽-不-懂,你-能-用-中-文-告-訴-我-嗎?」

你TM會中文早說呀!

我老婆是復旦的研究生畢業,也是英語基本都還給老師了,卻喜歡日本動漫。有一次我吐槽她,你有時間練練英語,不然我帶你出國玩你點菜都不會。她不服氣,我說那我考考你,你知道通心粉英語怎麼說嗎?

「通心粉。。。這個太難了,換個常見的!」

「…那你知道螃蟹怎麼說嘛?」

「 這個我知道!kani !」

我老婆很得意的脫口而出。

kani你妹呀!

的確作為一個天天跟各地政府官員打交道的金融民工,學會幾種方言似乎都比一口流利的英語來得實惠。這麼多年下來,我已經能毫無障礙地用上海話跟人交流,能夠聽懂並模仿兩句四川話(西南官話)和河南話(中原官話),粵語也能聽個七七八八,而英語越來越爛了。

其實我也知道英語聽說能力提高最快的方法就是沉浸法,但是一直沒有一個能逼迫自己學習的環境。我有一些朋友做導遊和做外貿的,很多都是中專、高中畢業,英語說的那叫一個溜,沒辦法,這是人家吃飯的傢伙。

其實想想也不難理解,我們那會上中學的時候見過外國人的英語老師都沒幾個,教出來的學生怎麼可能跟外國人能夠順暢的交流。中國要向幾億中小學生普及最基本的英語教學,註定在絕大多數地區只能提供標準化的基礎英語教育服務,而基於語法的英語教學讓英語從文科變成了理科,只適合解題,根本不適合交流。我還清晰地記得,上小學那會兒五年級的時候學校才象徵性地開了英語課,而英語課是一個師範學院畢業回來的數學老師教的。

所以每次被人嘲笑你的英語是數學老師教的吧,

我一點也不介意。


謝邀。大學四年勾搭很多歪果仁朋友,聊得都非常開心,一起去夜店什麼的。這篇回答就分享一些個人經驗吧。

先用幾句話概括我接下來的回答主旨。

1、簡單分析為什麼中國人跟外國人交流的時候會卡頓;

2、有些高票答案提到要沉浸在真正的語言環境里才能提高英語,但是我並沒有專門出國學習英語也同樣不差。這部分就說說可以利用哪些資源去為自己創造出高效而低價的語言環境;

3、最後分享一些我平時跟我的外國朋友聊天的畫風,或許能給大家一些借鑒。

除了膽子小,還有更重要的原因

我之前也以為很多人是膽子小所以不敢跟外國人交流,但是我後面發現,我身邊平日里一些特別自來熟,ridiculously open的哥們兒,一對上外教也是半天說不話,各種「額」、「嗯」非常難聽的斷句詞語。

後來我在平時上外教口語課的時候,我很認真地觀察了那些說話卡頓的同學,我總結出了他們共有的一點。

那就是,非常講究時態。寧願說話卡頓,也要把時態給慢慢地糾正過來。

中國對英語的教育非常看重語法,我是從幼稚園開始接受英語教育的,現在回顧了我學習英語的過程,跟我們的社會一樣,也非常具有社會主義特色:

1、用中文發音去標註英文發音,比如我們最常用的interesting可用因吹斯聽來標註;

2、極度重視語法的學習。尤其是初高中的時候,我們可以做到悶聲不吭的坐上一天學英語這種最終還是需要說出來的語言,只為了弄清楚各種時態和語態;

3、受教育資源的限制,不是每個學校都能請得起外教。我屬於相對幸運的人,高中就接觸到了外教。但基本上英語的學習依然逃不了應試教育的魔爪,只要閱讀寫作和聽力過關就行,學什麼口語,反正高考和四六級都不考。

也正是這種長期以來的學習方式,導致中國學生非常在意英語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對語法的運用,而漢語是不存在這種複雜的語法的:時態只需要用一個時間狀語來表示就行了,不像英語那樣對動詞進行變動,也正是這種語言上的差異導致了很多學生沒辦法適應英語的語法。

過度在意語法僅僅只是第一點,還有第二點:交流的時候辭彙不夠就算了,還不懂得變通。

我曾經做過一個presentation,說的是中國的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其中要表達一個意思,就是,中國的農村地區認為,女人在傳宗接代的過程中沒辦法發揮重要的角色,所以女人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如果按照常規的思想,你們可能第一反應,就是谷歌翻譯百度翻譯,一定要找到那個最符合 「傳宗接代」、「重男輕女」 的英語辭彙,你才有勇氣說出來。

但是大家要清楚一點,語言這種東西是深深植根於一國的文化中的,由於兩國文化的重大差異,你不可能每一個辭彙都可以在另一門語言中找到完全精準的鏡像。

所以我們才會需要意譯。

那麼我當時是怎麼翻譯的呢?我的思考思路是,傳宗接代的直接表現,就是女人沒辦法繼承宗族的姓,這個現象美國也有,所以我當時完全沒有翻譯成 「think more about male and care less about female」 這種有毒的譯本,而是直接解釋為, They pay less respect on women because they hold the opinion that women don"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passing the family"s name.

這就是中國學生在交流的時候犯的第二個錯誤:過度依賴直譯。自己的閱讀量本身不夠,辭彙量匱乏,結果在交流的時候還要想著把自己腦海里的中文句子一個字一個字地用英語辭彙一一對應上,自然找不到合適的辭彙而導致詞窮。

我希望大家從現在開始,擺正一個觀點:當你在勾搭外國人的時候,英語只是手段,你不是在用英語考試。

從這個邏輯出發,我推導出的結論是:不用過度在意語法和辭彙,只要對方能夠理解你的意思就行。

我在跟外國人交流的時候,從教授到白領到實習生,他們都不像大家想像中的那麼在意時態,他們本身都會犯時態上的錯誤,只不過會比我們錯的少,但是他們確實不會非常在乎這種細節。

另外,英語交流和中文交流一樣,只要你不是在進行商務presentation,你用的基本上全是低級辭彙,大家想想,我們平常都會說,這裡有條溝,或者這裡裂開了,但你會說,這裡有條罅隙么?你要是這麼說了估計會有一堆人說你有毒。

所以當你找不到對應的辭彙,就用意譯加上低級的辭彙,把你的意思表達出來就行了。

記住,交流的目的是為了讓彼此明白,而不是向對方展示你的文字功底有多好。

怎麼練口語

1、看美劇,一定要看美劇

我承認,最快提高英語口語的方法就是把自己扔進語言發源地帶上十天半月,我在美國呆了一個月,回來後口語提升了至少十個檔次,但是不可能每個人都有能力在國外待這麼久,那麼我平時都是這麼提高自己的口語的呢?

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看美劇,我大學期間把老友記全十季來回看了至少八遍以上,權力遊戲、黑色孤兒、西部世界、生活大爆炸、新聞編輯室、實習醫生、不死法醫、綠箭俠……我基本上都是用每天午飯和晚飯的時間把iPad掏出來,放上一集就開始下飯。

我覺得,看美劇的作用在於,只要你看地多了,你自然而然就能體會到英語的語音和語調。中國學生會經常重讀 p,d,t這些輔音,而這實際上是非常難聽的英語。美劇看多了你自然知道輔音該怎麼去發音。

而且說真的,大部分美劇所表達出的思想和拍攝手法絕對比我們的主流小鮮肉國產劇好上十光年,看美劇不一定能學到什麼知識,但至少可以保三觀以及愛護眼睛。

2、善用身邊的資源

我交外國朋友的途徑主要有兩種:平時生活里接觸到的,再加上網上認識出來面基並成為朋友。

尤其是在大學裡會有各種各樣的外教,別害羞,直接上去就是搭訕,話題可以從他上課的內容到你對中國的感受到要不要一起出去喝酒什麼的,膽子大一點兒,多接觸一些人你能學到不少,真的。

不要覺得外國人很難溝通,至少在我的經驗里,跟他們交流會比跟中國人交往要舒服,有什麼說什麼,也不會逼著你抽煙喝酒。。。

聊天的時候也能鍛煉你的語言運用技巧

看過破產姐妹的人就能感受到一點,裡面會大量運用組合詞:把兩個甚至三個以上的片語成一個詞,用起來會非常有意思。

我在跟外國朋友聊天的時候也在慢慢學習這種方式,就類似於我們的奔走相告。

比如我把gay和bachelor組合成了gaychelor。

此外他們平時的聊天也會有很多縮寫,比如上圖的我把pictures縮成pics,這種寫法常見於Ins和Twitter,大家都可以找得到。

午休結束,工作去了。

以上。


最近越發感覺流利的口語和書面英語能力是兩碼事,應該算兩門課。

國內絕大多數學校的教學條件都是滿足不了英語口語的學習的,這是國家財政的鍋,其實跟咱們關係不大。口語教學的成本太高。硬要自己的鍋說的話,就是可能語言天賦差點,畢竟學語言主要靠天賦。而書面英語能力其實也很有學問,不是光靠考試能夠滿足的,還是要多練習,多讀多寫。我現在讀英語文獻還是很吃力的,深感語言天賦不行。

(當然熟悉我的人知道我讀漢語文獻也很吃力,這件事與正題無關)

所以也不用難過,不怪你。提高口語的話個人覺得還是得出國。國內反正我是不行。

當然最最最最最重要的還是天賦。


國內的學習不是讓你去用的,而是一種篩選的方式,把優秀的人篩選出來,然後給他們更多的社會資源。


推薦閱讀:

家長請老師吃飯,作為老師應該去還是不去?
如今的老師還能懲罰學生嗎?
一般新老師備一節課花費多長時間是合理的?該如何提高備課效率?

TAG:語言 | 教育 | 英語 | 英語口語 | 語言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