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家修為越高的人 待人接物就越有禮貌嗎 ?


謝邀。

這和道家,和修行有關係,但並非充要,更多是教養和素質的問題吧。

很多人既非道家,也不以修行自居。但真的文質彬彬,待人接物平易近人,與其交往,如沐春風。所以強行對應這兩者關係算是個偽命題吧。良好控制情緒的教養其實對人各個方面幫助都很大。就以此事聊聊這類現象吧。

一,傳統

中國人自古講究禮貌謙和。待人接物有基本禮貌,不肯污言穢語,自大傲慢,這是個正常文明有修養的標準吧。若是越修鍊越不如常人,那肯定是有問題了。

杜月笙講過三類人:

「有本事,沒脾氣;

有本事,有脾氣;

沒本事,大脾氣」

這個雖然看著有點封建,但其實現代社會也是適用的。大流氓頭深悉人性,知道這個道理,正常人資訊發達,混兩年社會應該也能領悟些吧?禮貌就是調節脾氣的日常訓練方式。最差也是方便行事的一種技能,既是實用的,又是有內涵的。這是中國的一種傳統。以禮制情,調和七情本來就是長壽的一種辦法。也是行事和別人打交道的一種常規要求。貌似不值得大驚小怪吧。

1.專註度高的人,醉心於所事,沒力氣發脾氣,沒那個時間,不浪費那個精力,不需要那種快感來滿足情緒上的需求,所以對人對物,都是始終以禮相待的。平和寡淡,事情辦了就好了。見人長處自然知己不足,自然從內而外的有禮貌。見人短處,則驕傲自大唄,見人長處,則事易成。這道理簡單吧。

2.差一點的,有成就,有一定的專註,但是從小沒有好的訓練,長大也沒學明白。所以從有岔路分散他的成就,就成了有脾氣。需要在情緒上的集中發泄。這樣就不夠專註,所以分散精力氣力,自然相差一些。

3.最麻煩的,就是專註於別人怎麼看自己,而不在自身上找問題的。這種最愛無禮。然後一旦自我ego發作就要以脾氣宣洩,或是暴怒,或是嫉妒,或是陰鬱。總之一邊不斷在考慮自己的感受,而不考慮如何把事做好,如何專註本職,私而不公,一邊向外界宣洩無意義的情緒,彰顯它的存在。這種陰私加重的惡性循環模式一旦開啟,是很麻煩的,弄得和受到威脅的動物一樣。但其實是腦補,所以反不如動物自然天性。其實,人能夠做的更好點的。

(侵刪)^_^

這種活在別人世界裡的人。不知反求諸己,實際上心裡從不安定,自然會有各種激越的脾氣。自然不知禮,七情放縱久了,都是劇烈的。一有所得就是眉飛色舞,一有所失,就是黯然銷魂。橡皮筋就是在極端之間快速往複崩壞的。那麼無論做什麼也很難深入進去,沒有那個精力,只能流於表面。被情緒和不良心態捆綁的人只是生活在自己構想的人情世界裡,狹隘偏激,也不會有啥大出息的。

君子周而不比,有禮有節,以道義行事,不會苟且行事。

小人比而不周,則反之也。和自己利益掛鉤,就是勾肩搭背,苟且行事,威脅到自己利益,不管好壞就會構陷陰賊之。都是這種類的表現,可以說沒有學明白過,小時候受到的教育不算太好吧。很多時候是環境問題,長大又沒有意識到這點,或者一直被誤導,只能說可惜。

二,修行

和尚修行最怕貢高我慢。所以大量的戒律要防範這類問題。

道士遵從太上教導,不敢為天下先。此為讓也。讓非禮乎?一個讓字就是謙和有禮的意思。

為什麼?

因為修身會打破自身的一切固有的心理,情緒甚至生理的平衡,而逐漸建立新的平衡,這種漸變的過程中,若果恣意任情,就點錯了技能方向,長歪了,就像一顆長成歪脖的樹一樣,長不高的。所以凡是修行必重根基,根基不牢,空中樓閣,一步一坑。戒律就是修行本身,其中一大作用就是限制這些側枝幹擾專註的目標。

所以不管是全真還是正一的戒律裡面都有慈心下氣,平和待人接物的意思在裡面。

道士未必都懂得這個道理,但是遵守教義,其實就是在修鍊,行而知之,時間長了自然會明白其中道理。所以,道士守禮守規矩是修行一部分。情緒和氣是一體兩面。

而規矩中都有不必和什麼樣的人搭話的規定,所謂不得所交非賢。這是為了遠離不適合自己修行的人文環境。你整天和無聊的人打交道自然也會無聊,整天混在魚肆,就聞不出味道來了。那麼道人就不會理睬一些行為的人。這照常人看來算是高冷失禮,但實際上遵從規矩是我們盡職的一種表現。別人咋看不要緊的。所以常人看到的禮數觀念和我們其實並不完全一致。

三,誤會

自從建國以來,宗教和哲學學科的建制不同成為了學術上一力分割道教和道家的理由。所以人為的把道教很多規矩都說成和道家不一樣的。但實際上古人沒有哲學和宗教的概念,這些就是一直在一起的。

太上有三寶,慈儉讓?哪條是教人自大無禮了?南華先生諷喻刺世,但絕無失禮之處。無知無學看不懂原文,就下意識把魏晉那些所謂玄學家為了逃避政治現實的放蕩狂歡當做瀟洒逍遙?肆無忌憚就是道家嗎?那真是大錯特錯。

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

的前提,你得是鯤鵬,才有這個本事。若是麻雀之輩,光想光嘰嘰喳喳的說,吹牛,幻想自己是鯤鵬是沒用的,此事必要躬行於身才可以。你們看到了南華先生說的逍遙的現象,卻忽略了太上說的怎麼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真正道家中人,必循其本。本末之分顯而易見。那些幻想自大自己腦補就能如何的人無非就是想當然和膚淺粗糙。根本不曾好好自己讀過《莊子》。都是看點注就開始自己腦補了。

先輩們若是鯤鵬,我們就是燕雀。當然有人自以為是鯤鵬也沒轍的。道教提供或者相信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一步一步使得燕雀可以進化成鯤鵬。才有真的逍遙。把這些方式記錄整理出來的系統,就是教法。所以道教並非無章可循,只不過少有人知而已。

儉故能廣。自律才是逍遙的基礎,禮貌就是克己自律。專註必然自律,自律定然容易專註。燕雀才能一心一意沖著自己的目標前進。那麼才會有可能化作鯤鵬,魚龍之變也。而禮儀,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我的修行克制。使得我們變得更好。有禮貌不是低一等,而是修行教養的訓練。是先為了自己。由己己人,以修身為本興行教化的必然。所以道教提倡守禮守戒律,是道士必要遵從的規矩。

是不是道士,就看規矩。因為這是修身求道之必然。至於很多打著道教道家名義行事的人,為了給自己的行為找合理的註腳,扭曲道家道教長久以來的規矩和認知。為了私利,為了證明自我是對的,不惜曲解誤導吃瓜小朋友,那麼在這麼做的時候,在放縱別人的時候,也是在放縱自己。那就是漸行漸遠。道不遠人,人自遠之了。

太上有言:「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在現在這社會現實中,騎馬打獵恣意殺戮取樂不常見了,但馳騁於網上,田獵人心,以捆綁熱點,煽動各種情緒的行為卻依然同於此理。這樣的人要非常小心。因為你們的言論,你們情緒不是只有在影響別人而沒有反作用的。莫要到時候自己真的瘋了,那就悔之晚矣。

最後,綜上所述。接人待物有禮貌和道家修行不是充要條件。是必要而不充分條件。^_^


道家修為越高的人 待人接物就越有禮貌嗎 ?

答案是:沒這回事兒。

問這個問題大概是電視劇看多了,以為白鬍子一把的老道士特別和藹可親,童心未泯,武功高強,能掐會算,啥事兒都樂呵呵的來幫忙。

歷史上這樣修為高深的道士、隱士、方士,其實根本不是這樣的。

許由:

許由(生卒年不詳),是堯舜時代的賢人道家前身。

堯帝86歲時(前2287),深感衰老,兒子丹朱不肖,不願因愛子而誤天下。聽說許由清高大志,便派人求賢,欲禪讓帝位。許由說:「匹夫結志,固如盤石,采山飲河,以求陶冶情操,非求祿位;縱情游閑,以求安然無懼,非貪天下」。堯得知許由不輕移其志,便登門拜訪。許由仍推辭說:「我年紀大了,需求無多,還是當個臣民吧!」於是連夜逃往箕山穎水旁,農耕而食。

堯得知許由去處後,又派人請他做九州長。他聽後更是煩惱,匆忙到穎水邊掏水洗耳,遂隱居深山之中,終身不為名利,死後葬於箕山之巔。漢代後,以五嶽配祀許由,世代供奉,太史公司馬遷曾登臨憑弔。《前漢書》列許由為仁人。《晉書》贊云:「昔許由讓天子之貴,市道小人爭半錢之利」。

楚狂:

楚狂,楚人,姓陸名通,字接輿也。昭王時,政令無常,乃披髮佯狂不仕,時人謂之楚狂也。

《莊子·人間世》:「孔子適楚,楚狂接輿游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吾行郤曲,無傷吾足。』」

【譯文】孔子去到楚國,楚國隱士接輿有意來到孔子門前,說「鳳鳥啊,鳳鳥啊!你怎麼懷有大德卻來到這衰敗的國家!未來的世界不可期待,過去的時日無法追回。天下得到了治理,聖人便成就了事業;國君昏暗天下混亂,聖人也只得順應潮流苟全生存。當今這個時代,怕就只能免遭刑辱。幸福比羽毛還輕,而不知道怎麼取得;禍患比大地還重,而不知道怎麼迴避。算了吧,算了吧!不要在人前宣揚你的德行!危險啊,危險啊!人為地划出一條道路讓人們去遵循!遍地的荊棘啊,不要妨礙我的行走!曲曲彎彎的道路啊,不要傷害我的雙腳!

壺子:

壺丘子,名林。戰國鄭人,老子後學,列子之師。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鄭國有個巫師叫季咸,能預知禍福壽夭,他能算出某人某年某月某日死,從不出錯。列子十分敬服,就對他的老師壺子說:「本來我以為先生之道最了不起,想不到還有比您更了不起的。」壺子說:「你叫他來給我看看相,算算命。」

巫咸第一次來時,壺子示以地之相。巫咸看完相,出來對列子說:「我看到了濕透的死灰,你的老師十天之內必死無疑。」列子進去,流著眼淚轉告了壺子。壺子說:「你叫他再來。」第二天,壺子示以天之相。巫咸出來對列子說:「你的老師運氣不錯,幸虧遇到我,才有了轉機,我讓他死灰復燃了。」列子高興地進去轉告了壺子。壺子說:「你讓他再來。」第三天,壺子示以全息的人之相。巫咸一看世間諸相應有盡有,不敢妄言,出來對列子說:「你的老師心不誠,在面相上故意隱瞞自己的內心慾念,叫我怎麼看?」列子進去轉告了老師。壺子說:「你叫他再來。」第四天,壺子示之以無相之相。巫咸一看,站都站不穩,轉過身撒腿就逃。列子追之不及,回來問壺子怎麼回事。

壺子告以原委:「人總是以自己極有限的所知來揣度萬物。巫咸不過是所知較多,尤其是對凡夫俗子頗為深知。凡夫俗子自以為得天道、得地道、得人道,並以得道之心與自然之道相抗,所以巫師能夠給凡夫俗子看相,甚至能做出準確的預言。其實不是看相者有道,而是被相者不自知地告訴看相者的。這個巫咸能看出我的地之相和天之相——這是人之相的兩種——已經算是有點混飯吃的小本事了。我第三天讓他看全息的人之相,他就已經看不明白了。我第四天再讓他看自然的清凈本相,他就知道看與被看的位置完全顛倒了。所以再不敢狂妄,趕緊逃跑了。

河上公:

河上公亦稱「河上丈人」,河上真人,齊地琅琊一帶方士,黃老哲學的集大成者,方仙道的開山祖師。

漢文帝對老子的《道德經》推崇備至,不僅自己熟讀它,還要求王公大臣們都得誦讀。儘管漢文帝在《道德經》上下了不少功夫,可還是有些地方難以弄明白,也沒有高人可給予指點。他常常四處尋訪,希望遇到指點迷津的人。後來,文帝聽人們都說河上公精通《道德經》的精髓,就派人前去拜訪請教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河上公對文帝派的使者說:「道尊德貴,這麼嚴肅的事情怎麼能通過別人來代問呢?」於是文帝駕臨河上公的河邊小茅屋,親自向河上公請教。儘管如此,文帝仍心有不甘,就對河上公說:「《詩經》上講過,普天之下,哪一片土地不是我君王的;四海之內,誰人不是我的臣民?老子也說過:『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君王屬於這『四大』之一。你即使有道行,可還不是我的子民嗎?為何這麼自高自大,將君王不放在眼裡呢?」河上公聽完文帝的質問,就拍著掌坐著,一下子騰空而起,穩穩地懸在空中,離地有幾丈之高。河上公俯身向仰視他的漢文帝說:「我上不著天,下不著地,中又不為人所累,怎麼能算是你的臣民呢?」聽罷河上公的話,文帝心知已遇到高人,馬上下車向河上公跪拜說:「我實在是無德無才,承蒙祖上福蔭,才繼承了帝業。我才疏學淺,深憂難堪重任。雖然我忙於治理世事,可我一心向道,由於我的愚鈍無知,難以明了經書的真義,祈望您能給予我教誨。」河上公見文帝一片誠心,就將兩卷經書授與文帝,並對文帝說:「回去後,好好研讀這兩卷經書,你所有的疑問都會迎刃而解。這兩卷註解道經的著作,只傳了三個人,你現在是第四個,切記,萬不可顯示與他人。」說罷,河上公就在原地消失了。須臾之間,雲霧迷茫,天地一片昏暗。文帝心曉今日遇見了神人,異常珍惜這兩卷經書,從此更是手不釋卷,精心鑽研《道德經》。

楊朱與老子:

從前,楊朱離開沛城南遊,老子向西去秦國。

這一天,他們二人在大梁的郊外相遇。於是二人結伴同行。

半路上,老子仰天嘆息說:「開始,我以為你是個可教之才。現在才知道你簡直不可教誨。」

楊朱聽了,默默無言,繼續趕路。

到了旅店,楊朱親自給老子遞上洗漱的水和面巾,然後把鞋子脫在房門外,進到屋內,向老子行鞠躬之禮。

楊朱恭敬地問老子:「方才在郊外,先生為何說我不可教誨呢?想來我肯定有什麼過錯。剛才,因為在路上行走,不得空閑,我不敢動問先生。現在先生有空閑了,所以,我冒昧地向您請教。」

老子說:「你走路的時候,高昂著頭,大步向前走,目中無人,一副很了不起的樣子。看到你這個樣子,誰還能跟你一起相處呢?你要記住:最潔白的東西,看上去好像是污濁的;德行高深的人,表面看上去卻很一般……」

楊朱肅然起敬,說:「謹聽教誨!」

最後用《道德經》來給你做個結尾: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大聲念三遍,記住了沒有?

連賣狗肉的樊噲都能說出:「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這個年頭大部分人對道的理解,也真是令人捉雞呀。


按《史記》載: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去其繁飾,歸於本真,才是道家所提倡。

無論是故意嬌柔造作,還是驕奢氣昂,皆是為了遮掩。故作謙和,強違本真,這些均不為道家所倡導。

偽無非是為了欺人,凡欺人者,必欺己心,既欺己心,無益於身心。

世人概喜以貌取人,在道家這裡卻是行不通的。


個人覺得如果他想要善待你的話,就會對你更「禮貌」。但是這個禮貌倒不是梁道長說的「客套」,而是知道尊重你,知道用什麼樣的方式可以讓你更舒服,用什麼樣的方式可以在不損害他自己的利益的情況下對你更好。簡單的說就是,「禮貌」的標準在他們那裡不是讓別人覺得他很禮貌,而是能真正禮待別人。


謝邀。原答案被刪除。

在此說明一下,本答案,更多是說的某些網友心中想像的所謂高人,破除對高人的迷信而已。在我看來,禮貌很多人都可以做到,禮貌之後的修養和基本素質才是最根本的。因為我見過太多表面很禮貌、背後坑死人不償命的高人了,比如***,你當道貌岸熱這個成語是假的啊?千萬不要迷信,哪怕迷信道士

修為越高的人,越沒有時間理你,更沒時間對你待人接物,你也更沒有機會接觸到,所謂的禮貌更多是客套。

就跟朴槿惠一樣,原來你看她如沐春風,你也沒機會娶她,她只願意嫁給韓國。後來傻得部署了sd,你連當面罵她兩句的機會都沒有,只能遠觀。

修為越高,接觸的世界越大,接觸的東西越多,越沒有時間跟你瞎嘮叨,所以用客套把你拒之千里。

同時,修為越高,接觸的黑暗也越多,對人情世故看的更精明。千萬不要認為世界上存在修為高尚又對你禮貌的高人,人家壓根不理你。

沒有足夠的閱歷和視野接觸這個世界 修為不可能高,就如同閉門造車一樣。

哪怕道教也是個小社會,所謂隱居深山、和諧滿面的高人只不過是成人童話而已,連外面的世界都沒了解,怎麼可能有足夠的智慧。

修為高意味著更壞,因為做個好人,要比壞人更壞,才能斗得過壞人。

不要把客套當做禮貌,人家懶得理你而已。

你能在街頭接觸到的高人都是裝的,貧道敢用節操保證。

越是修為高的人,接觸的人越多,越要用禮貌來換取時間。

反而是普通人之間的禮貌,更發自內心,越是熟人之間,越不需要禮貌。

禮貌被發明出來,就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用的,更加用於陌生人之間的互相交往。

當然,每個人的素質不同,禮節不同,面對的環境也不同,對於有些人,你初接觸, 可能非常禮貌,很多時候,是你壓根沒有接觸到別人不禮貌的場合,或許,你沒有觸動他不禮貌的開關。

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吧:

如果你要到金仙觀找我,我會非常禮貌的告訴你:「哎呀,對不起,我真的沒時間,有機會我們再約吧。」

其實是婉拒,因為哪怕我是個小道士,連高人的身高都沒有長到呢,我也沒時間接待每個來找我的網友,我只能非常禮貌的拒絕,更不可能罵別人耽誤我時間。這是修養,不是禮貌的根本面目,之所以這樣回答,是因為貧道還是有修養的。

如果我大學或者高中死黨來,我會說:「靠,你這個傢伙什麼時候來,要是說好了來,你不來,小心揍死你。」

這就是區別,因為我跟我死黨之間,壓根不需要禮貌,大家之間的感情而已,當我跟你壓根這種感情的時候,禮貌就是我最好的偽裝和最佳的借口。


一個故事:

弟子問:師父您有時候打人罵人,有時又對人又彬彬有禮,這裡面有什麼玄機嗎?

師父說:對待上等人直指人心,可打可罵,以真面目待他;對待中等人最多隱喻他,要講分寸,他受不了打罵;對待下等人要面帶微笑,他很脆弱、心眼小,只配用世俗的禮節對他!

我覺得這是對的。


做一分德,才能有一分道。

故名道德。


看對方,若是社會基層人民,和風細雨,和顏悅色,中層階級,旁敲刺激,上層階級,直抒胸臆,禮貌來源於內心,不過方式不同,謝謝邀請


不不不,我沒有義務和對我沒用的人禮貌。


我所敬仰的青衣江道長,修為深不可測,但是跟平常人沒什麼兩樣。http://bbs.tianya.cn/m/post-free-4302323-1.shtml


不一定,比如莊子


道家真正修為高的人你可能壓根見不到,修為高,待人接物很有禮貌的高人出現在你面前你可能壓根就不知道他是道家的高人。

大隱隱於市。有真傳的道家很少出來秀存在感,國泰民安的時候你根本找不到他們,等社會出了問題需要有人出來作為的時候他們以各種身份出來辦點事,辦完事又退隱了。


信不信佛,不信死了下地獄……信不信主,不信死了不能上天堂……信不信道,愛信不信,不信滾,影響老子清修


修為越高的人 一定是更有禮貌 素質會更高。做任何事都不會違背自己的本心 普通人也有很多素質很高的 接人待物也很禮貌 但是這些人大多數都是為了背後的某種利益驅使比如金錢人脈種種 修為高的人 則不是 他不願意任何人受到任何傷害 希望每個人從他這獲得的都是快樂 但是同時也是矛盾的 因為世人大多愚昧 。現在的人們其實都沒有好好的停下來問過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都是社會推動他們走 是真的很可悲 我想聖人們留下這些書籍也就是為了讓人們不在痛苦 不在為莫名的事痛苦。 但是這個東西只能自己去學習 只能自己去領悟 強迫任何一個人做任何一個好事都有可能會造成反後果 走上歪路,畢竟現在這個社會的三觀是和古代不同的。希望以後會有一天人人是聖人、聖人必有善心,無善心的即使有通天法術 在我看來。也不是聖人!Over!!


你去大街上找個出錢算命的,絕對對你客客氣氣、禮貌有加。

修為高的人,不會是說萬物與我無關,而是萬物與我皆有定數,一位修為高的人,若是遇到看不慣別人,禮節不失,言語禮貌,但在實事之上,看不慣就是看不慣,不會做違背自心之事。所以才有高人自尋有緣人,高人脾氣之說(當然除了某些故弄玄虛之人)。

所謂高人不露相,真正修為高涵養內在的人,是讓你覺得和他在一起相處很舒服,從細微之處體現出一個人的修養,所以,身邊那些為人處事無不體現教養之人,和他相處舒心之人,都是那我們心中的有修為之人。


參考 @白雲先生


書我是沒讀過……但機緣巧合接觸過道教中的修行人,道行深不深我不知道,只知道也算是名門弟子中的翹楚,葷素不忌,酒不離手,說話非常隨心,你要是讓他不順心呢,心情好就不計較,心情不好分分鐘就能讓你跪拜說sorry……性情中人,這可能就是道教與其他宗教的不同之處吧……


禮必有之,貌卻不必。


看的書不多,但是我看的書都告訴我:

完全不對。

道家不是做神做佛,而是做人,做真人。什麼是真人,就是最原始的人,而身為人,總會有七情六慾,總會想保護些東西。

作為一個最原始的人,禮貌似乎不是人類生來就擁有的,是後天的思維培養的,所以理論上來說,這是錯誤的。

但是,馬克思理論告訴我0.0要多角度看待問題,的確有很多道家子弟很有禮貌,但是禮貌是相對的,對任何人都有禮貌的話,可以轉修儒家了。

個人想法。。。很多錯誤。願被批評。


應該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樣才算修為高深吧,然而


推薦閱讀:

佛學修為越高的人 待人接物就越有禮貌嗎 ?
如何得體的回應別人的嘲笑與諷刺?
你是怎樣提高自己的情商的?

TAG: | 待人接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