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為何吐蕃那麼強?
吐蕃靠什麼征戰三百年|大象公會
文|湯瑤
一般認為松贊干布才是吐蕃帝國的真正開創者,從其即位的 629 年到 877 吐蕃王朝徹底解體,共 248 年。如果算上之前松贊干布祖父和父親時期的內部統一戰爭,說歷經了三百多年的征戰也不為過。
▍鼎盛時期的吐蕃帝國的版圖
雖然青藏高原地勢過高,自然環境極端嚴酷,農牧業的發展受到極大的制約,但是吐蕃帝國的發祥地雅礱河谷所在的西藏山南地區,卻是西藏少有的一塊水草豐美的富饒之地,對西藏其他地區構成了物質資源上的壓制,而氣候上從公元五世紀中期延續到七世紀中後期的隋唐溫暖期,無疑會使農業產量有所增長,讓這種壓制如虎添翼。
▍西藏山南雅礱河谷,其自然條件在整個青藏高原算得上是得天獨厚
松贊干布的祖父達布聶息,從雅礱河谷的一個小城堡秦瓦達則堡開始,踏上了統一青藏高原之路,先後消滅了拉薩河谷的多個勢力,逐步壯大。到了松贊干布時期,又兼并了日喀則地區的蘇毗、阿里地區的羊同、青海的吐谷渾,大致統一了整個青藏高原。
如果說吐蕃統一的內部戰爭還能依賴相對弱小的高原河谷農業,那麼當面對唐朝、阿拉伯、回紇這樣的世界性強國,青藏高原貧瘠的物產還夠用嗎?
不夠可以搶。
由於藏北、青海、川西地區是傳統高原牧區,因此,以河谷農業地區為核心的吐蕃帝國政權,具備了農業和牧業協同合作,以農統牧的特點,這讓吐蕃的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游牧民族的靈活性,這種靈活性彌補了物資貧乏的缺憾。
▍位於青海地區的高原牧場
《新唐書·吐蕃傳》記載:「其兵法嚴,而師無餘糧,以擄獲為資。」即軍隊每次出征,只攜帶極少的物資,而不設後勤,以作戰所得的敵軍糧草和掠奪當地居民的農業物資來就地補給。吐蕃四面征伐的都是自然氣候和農業條件遠比自己優越的地區,為長期維持就地補給的作戰方式奠定了可能。相比之下,中原王朝遠征北方草原就不具備這一條件,艱巨的後勤補給任務常讓整個國家不堪重負。
▍位於酒泉市的霍去病雕像。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雖然取得了巨大勝利,但也耗盡了西漢的國力,史載「天下戶口減半」
不過由於游牧經濟天然具有分散性,青藏高原在地域上又山巒阻隔,想要以農統牧並非易事。歷史上中原農業王朝擊敗臣服北方游牧民族不乏其例,但長久統合游牧民則鮮有成功者。吐蕃帝國之所以能夠維持近 200 年之久,在於松贊干布為其創立了一套優秀的集權制度和軍事制度。
松贊干布在祿東贊等能臣的輔佐下,首先頒布了《欽定六大法》,根據此法,贊普成為貴族爵位和官位賜奪的裁決者,並有權排定貴族之間彼此的高低位序,由此組成了一個嚴密的官僚系統。這就將原部落各自所有的土地和人民都納入了贊普的直接統治之下,完成了君主的集權專制。
▍吐蕃帝國的創立者松贊干布和他的兩個妻子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創作於 17 世紀
其後,松贊干布君臣又在吐蕃全國根據地域,劃分了四大軍區,藏語叫「如」,「如」下再設十個千戶,以當地大貴族充任如長,普通部落酋長充任千戶長。「如」下的百姓又細分為專門負責出征打仗的軍戶和負責生產納稅負擔徭役的民戶兩種。這又構成了嚴密的軍區體系和世兵制度。
依據上述兩大制度,松贊干布將鬆散的部落聯合體改造成了組織嚴密的軍事國家,這是吐蕃帝國能維持幾百年對外征伐的體制根基。
此外,在漫長的吐蕃對外征伐歷程中,逐步控制的異族人口和財富,也成為其進一步發動擴張戰爭的資源。公元756年後,吐蕃趁唐安史之亂無暇西顧之機,佔領了河西走廊和西域大片地區,獲得漢人近百萬。此後又迫使南詔國臣服,在歷次戰爭中,常驅使南詔軍隊打前鋒以充當炮灰。這些無疑都極大增強了吐蕃的經濟與軍事實力,成為其與唐朝和阿拉伯叫板的資本。
▍敦煌壁畫《張議潮出行圖》,在張議潮起義之前,河西沙州地區已經淪陷吐蕃 67 年
雖然吐蕃擁有上述種種優勢,但其畢竟只是個本部滿打滿算 300 多萬人的「人口小國」,與動輒數千萬人口的唐朝和阿拉伯不可同日而語,拉薩又不能搬家,難道就不怕東西兩大強國對其「犁庭掃穴」嗎?
還真不怕。
青藏高原的周圍,由帕米爾高原、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唐古拉山、昆崙山以及橫斷山脈等,構成了一個群山環抱的堡壘型地勢,極其易守難攻。敵軍若想深入打擊吐蕃腹地,不但要克服漫長後勤補給的難題,軍隊士兵還要面臨高寒氣候和嚴重的高原反應的困擾。這些無疑會讓對手將遠征吐蕃視為畏途,從而把大多數戰爭都攔在了吐蕃腹地之外。
首先,這叫吐蕃
吐蕃之所以強大,其實是新型民族崛起的必然。
藏民在7世紀形成了統一的王朝,長期征戰形成的高戰鬥力的老兵軍隊,加上統一王朝賦予的人口和後勤的優勢,讓吐蕃人擁有了空前的實力,在接下來的一百多年裡,他們憑藉地理位置的優勢,還有牧耕結合的生產優勢,以及優質的戰馬,開始了新型民族必然會開展的政府戰爭。然而,在他們最強盛的時候,佛教傳入了,雖然藏佛這種密教非常適合還沒有形成成熟文化和教育體系的新興民族,然而舊教勢力龐大,導致貴族各仕其一,加上擴張過快,很快帝國就土崩瓦解了。這類例子其實很多,最明顯的就是突厥帝國和蒙古帝國。這些游牧王朝,由於沒有後勤的顧慮,一旦民族形成,擴張極為迅速,然而由於部落自治程度太高,所以很容易各個擊破,走向分裂,和吐蕃不同的是,純游牧帝國一旦分裂,是沒有機會再重建的,後來的後突厥,北元等等都是殘存政權,根本無力統一,而長期的分裂最終就導致民族認同割裂,形成新的民族認同。
農耕新興民族也會出現極具擴張的傾向,比如漢族,秦統一後,被漢朝取代,漢朝的建立正式標誌舊有城邦式的國民認同的瓦解和漢人認同的產生,而秦漢儒學的產生讓這種認同通過思想得以凝聚。400年後這種思想和政治互相磨合最終產生了士族,其互相傾軋讓因漢末魏晉戰爭的需要而進入中原的漢化胡人趁虛而入。最終為完全漢化的鮮卑通過其軍事上的優勢入主中原,但不久被吸收進入漢族。隋朝建立標誌著胡人與舊漢人在文化和血緣上的融合形成了新得漢族,復興的漢族在唐朝將擴張熱情發揮到了極致,版圖之大後世王朝也無人可及。之後再次出現漢化胡人趁虛而入,雖然沒有造成新的五胡亂華,但是唐末五代百年的破壞之大,讓漢人難以復興,而宋代因藩鎮割據而重文輕武的政策,讓其在三百多年間幾乎在軍事上毫無作為,北宋晚期打通了青唐到西域的通道,卻在女真一波流和宋室作死之下變得毫無意義。之後的元明清三朝兩朝胡人一朝漢,漢人始終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一直到TG出現,並統一大陸,最終在朝鮮從鴨綠江把世界第一強國的美國一路趕到了38線。這樣的勝利才最終將民族心態逐漸擺正,而TG試圖建立第二次復興民族:中華民族,則是試圖消除民族間的矛盾,最終融合成一個新的民族的努力,雖然矮子上台後,本著某些奇葩的思想,將融合完全中止了,但是隨著世界一體,人類一體逐漸成為必然的歷史趨勢,我相信未來中國各民族將最終不分彼此,成為一體,堂堂正正面對新的世界
好像跑題了。。反正差不多就這樣吧我記得氣候有很大關係,唐朝時期青藏高原氣候溫暖,適合人類居住,後來氣候變冷,青藏高原就變成了無人區。
吐蕃崛起的條件太好了,夾雜在中國和印度兩大文明之間,得到兩大文明的技術優勢。
當初房玄齡等奏,聖人經教不可施之於蠻夷。所以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了大批先進技術工匠,種子工具…
王玄策借吐蕃兵滅中天竺,滅國於萬里之外,聽著很屌…其實工匠技術財富還是落在吐蕃手裡。單從這兩處就可知道吐蕃技術,起碼軍事相關技術已經不弱於大唐。1有技術2夾在兩大文明之間,籠斷天竺和大唐的貿易,有錢。3處在高原之上,有著地理和環境上的優勢。4本身又是新興游牧勢力。有著幾點為什麼不強大?多說幾句歷史的弔詭…唐太宗李世民的民族政策是自己做死,也是後來北宋積弱的根源。漢代強過游牧民族的是保持極大的技術優勢,而李世民大肆向周邊少數民族擴散技術,導致在後來中原農耕民族再無技術優勢…
倒是吐蕃沒有從大唐學到儒家文化,反倒弄來佛教。生生把一個野蠻剽悍的民族改造的人畜無害,就好像以後皈依佛教的蒙古人一般。也算是奇葩了…那時的吐蕃是帝國,後面的吐蕃是諸部
因為氣候暖和。
記得極盛時庫頁島也是吐蕃勢力範圍,不知是否記憶偏差。
感謝回復的知友。
其實不難解釋,譚其驤中國疆域變遷圖,北方游牧民族臣服於吐蕃,庫頁島自然變成了其勢力範圍。只是那幅圖蒙古及西伯利亞部分溢出了頁面,圖下也沒有相應解釋。當然我也是望圖生意,這種主觀認識十分不嚴謹。推薦閱讀:
※當你跟其他民族甚至國家的人相處時你會發現有一些文化的差異衝突?你能具體的描述一下你所遇到的差異衝突?
※藏族室友怎麼相處?
※為什麼藏族文化受世界關注?
※如何評價藏族在蒙古帝國中具有的特殊地位?
※請問這是民族歧視嗎?是我的問題,還是她小題大做?